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的教学素养

语文的教学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的教学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的教学素养

语文的教学素养范文第1篇

一、充分认识“语文素养”内涵的复合性及整体观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的解释是:“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语文素养包括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和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特点、健全人格、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它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突破了以往对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孤立认识,强调各要素之间所具有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因此,语文素养能更准确、更全面地表达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和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正是凸显了语文课程的价值所在。语文素养的缺失直接影响到人的精神世界,影响着人的生存质量与生存价值。可见,语文素养与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与人的本质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在此意义上,语文素养关注人的整体发展,这种整体的发展不仅包括人生存于世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更包括其获得幸福、尊严和价值的能力。

二、强化学生的完整性文化建构

分析语文素养的内涵,培养学生相关素养正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培养和提高文学修养,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其中,培养远大的理想抱负,高尚的趣味情操,并寓智力开发的目标于其中,培养活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思维的能力,从而体现了语文教育终极目标。

简而言之,语文素养的培养,就是以人为对象,对人进行完整性文化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利用语文这一文化载体,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整个人类文明进步。

三、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

纵观语文素养的内涵,纳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原了语文所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在现代社会中,语文之于人的价值不仅在于听、说、读、写等实用技能,更在于它在人生命历程中显现出来的理想主义的光辉。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是我们在这个信息泛滥、新技术层出不穷,而精神和心灵面临挑战的时代,获得归属感和幸福感的最佳途径。

语文教育和学习的过程确实不同于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类学科。语文学科除了工具性知识外,大量的是人文知识,教师和学生共同理解语文课文的过程实质上是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过程。在这种沟通和对话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感情被学生吸收、内化,上升为自己的精神感悟。

语文教育除语言教育的功能外,更是一种爱的教育和审美教育,是培养人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品质的教育。语文教学以教材为载体,我们从中挖掘出其精神内涵,内化为完美人格,接受优秀人格的熏陶,追求高尚、正直与完美,从而让心理变得健全,让情感日益丰富,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有一种对美好与正直的向往和追求的感性需求。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做人的精神底子。这种“精神底子”,唯有语文课程的潜移默化才能让学生打下基础,有待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去加深体验和感悟。

四、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志在1992年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国家和民族如此,对于个人更是如此。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一个人生命活力的生动体现。语文作为母语,一方面是人们的交际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丰富的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其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培养语文素养,除了学习语文知识,重视培养独立识字、独立阅读的能力,培养日常需要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更看重的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当前语文学科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在应用知识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实践能力,这也是培养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则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不断地积累知识,使自己具有渊博的知识,努力探求新事物,在这个基础上坚持不懈的去奋斗,去实践。

语文的教学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素养 培养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单靠老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传授知识,这类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现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伴随人类的发展进步,科学技术的发达,多媒体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走进了课堂中。

教育部所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第11条当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于教学过程当中的普遍的应用,是促进于信息技术以及于学科课程整合,并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的具体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与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的相关变革,并且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并且成为学生们学习和发展等,并且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现阶段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当做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下面,我结合教学经验谈谈体会。

一、应用形象和直观的课件,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兴趣和动机,在活动中,要快乐。然而,兴趣和动机不是固有的,而是通过新颖、独特的东西,以满足学生的距离所产生的心理需求。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记得学生是需要自己学习的,在信息的海洋里,获取信息的有力武器是兴趣,只有感兴趣,学习才能成为自觉行为。在传统教育中,学生被动学习,完全依靠教师和教材,缺乏主见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兴趣大部分来自提出的问题,这样才能创新学习,必须提出学习方面的问题,通过老师的指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辩论,从而强化教学效果。正如我教学“潮”一课时,学生还没有看到钱塘江大潮,根本无法理解的潮流,蔚为壮观,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钱塘江,鸟儿飞翔在天空中,学生们立刻引起了宽阔的河流。图片:乘坐乘风破浪继续前进,逼真的画面,让学生不禁赞叹出声,迫不及待回到文本。我顺利进入了新的一课:钱塘江大潮何等壮观。我们迅速打开文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更好。

二、应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社会中,人才素质需要提倡主体性教育,它强调的是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模式打破了教师教学的传统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思维是学生核心的智力,它是在发展学生的思维,从问题出发,到解决问题结束。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索。我们使用录音、投影、录像和电脑等现代媒体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不断为学生施加创建一个新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思考和探索。

三、应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中国充满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中国得天独厚的自然已成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缩小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差距,帮助学生认识美的深刻内涵和审美体验。例如,古诗词很精致,每个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抓住关键词分析,了解诗歌,诗歌教学是关键,也是难点。若老师滔滔不绝地解释,学生就会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多媒体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形、声、光、色、形,将抽象的语言转换成视觉图像、影音和具体的文字,这有利于学生抓住“眼球”,明白语言之美。实践证明,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转移、变更和繁殖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欣赏美,使学生进入诗中描绘的状态,强化美的意识。

四、应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教给学生写和说,而且要开发学生的创造价值和潜力,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积极参与,审美能力可以得到锻炼和提高。

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适时性是不容忽视的,如果说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是一束绽放的花蕾的话,那么适时运用多媒体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和鼓舞。”多媒体与语文课的整合恰恰能更好地唤醒学生的各种内在情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语文课变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李英敏.谈小学数学教学利用电教媒体导入的方法[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0(01).

语文的教学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实践

人文素养指的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它表现在一个人对社会他人及对自己的态度、认识和行为准则中,包含了对文学艺术的感悟能力和欣赏水平,也包含了精神境界、内在气质、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1.语文学科特点的要求

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进行充分考虑,应努力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塑造学生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识,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塑造学生文化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2.新教育观的要求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说,更应该对其“人文”的特点进行挖掘。教育的受者是学生,是具有思想、情感,能够实践、思考的人。所以,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获得知识,通过知识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完成学生创新意识与探究精神的培养,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动态、合作的积极方式完精神与现代教育的融合。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1.学习优秀诗篇,沉淀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主要战场是课堂,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成为人文精神表现的主要展示区域。教师应该多挖掘一些优秀的诗篇,与学生一起欣赏和学习。语文教学中的文章融合了作者浓厚的感情,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让阅读内容所表现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深入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在情感的碰撞中完成内心境界的升华;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以渗透的方式完成学生人格的健全过程,使学生成为情感丰富的人。学生通过对优秀诗篇的诵读,可以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这在人生的长途中将会受用不尽。

2.拓宽视野,发展人文素养

由于教学过程中的阅读具有单一性,要进行阅读的扩展,需要通过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结合,有效引入课外阅读内容,以扩展的方式完成阅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扩展延伸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与人文素养。而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对阅读材料进行筛选,选择能够提炼出深厚人文内涵而且立意鲜明、思想健康的作品。例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以简单朴实的文字将文化精神的情思缠绕其间,阐述了深刻的哲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价值需要进行发展变化。

3.实践社会,应用人文素养

生活是培养语文人文精神的活水源头。人文教育必须尽可能地向教室外延伸,我们应该打破封闭的教室,使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走进自然,在社会中感受书本的人文知识,进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1)关爱自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旅游景点的风景名胜古迹,让学生走进自然,体会浓厚的人文气息。在参观中,学生可以和教师畅谈心扉,也可以收集写作素材、写生、采集标本,这样一来,一些被我们所忽视的情感和东西就会在大自然的淙淙流水、鸟语花香中忽然产生。

(2)主动实践

可以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到社会上实践一些有意义的事,例如到父母单位体验劳动,到乡间做一回农民,了解返乡农民工的心理与想法,帮助孤寡老人,参加社区活动,打扫街道卫生等,使学生与生活广泛接触,体察民情民风,懂得思考。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会以一种“人文关怀”的心态来看待世界,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同情心,什么是爱,感悟人间的真情温暖;体验社会的世态炎凉,为弱势群体而忧伤;体验社会竞争的激烈,增强他们的学习愿望。

(3)指导写作

有了平时点点滴滴的课外人文素养和课堂教学的积累,就能要求学生学习写作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讲真话,在每周的生活随笔中使他们写出自身最真实的感受。学生把内心的人文感受表达出来之后,教师要进行批改。在作文教学中,作文批改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批改中教师对学生流露出的希望和爱特别重要。此外,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还需要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走入生活,走入直接与间接、精神与物质、社会与自然、个体与集体的广阔生活领域,用身体、用心灵、用眼睛去对生活这部无字的活书进行阅读和实践,向天下的万物万事学习。

结语

优良的人文素养是个人发展中最持久的动力、最本质的源泉,是人生命核心的潜能。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持续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只有师生共同交流,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共同进步,才可以使人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语文的教学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自我国于2014年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以来,核心素养培养日益得到了大众的关注。各阶段教学纷纷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作为重要教学指引,初中语文教学亦不例外。为突出学科教学特点,发挥教学价值,初中语文教师需先明确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之内涵,选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学目的,达成预期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素养是对个人道德水平、综合能力之反映。为培养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国家于2016年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对学生需具备的主要素养进行了明确规定,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为践行国家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普通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核心素养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做出了如下界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虽然该标准是针对高中语文制定的,但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言,教师同样可以借鉴。毕竟,各阶段语文教学的总体育人目标是统一的,只是在具体教学中各具侧重罢了。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落实好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获取语文知识,还能获得能力品质的同步提升,更为适应社会新形势、新环境,积极健康地成长。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1.注重知识教学,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属性及培养目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之重要目标,学生其他语文素养的生成都是基于语言能力而获得的。如何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需要教师关注课文,通过字、词、句等语言文字的教学,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精彩语句,分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感受独特表达方式,如多感官互通、拟人手法的运用等,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2.加强情感渗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强调“三维”目标,其中情感目标是重要内容。落实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体现的作者情感,使学生获得感悟,实现情感共鸣,这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之重要方式。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深刻理解文章主旨,进而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情感,获得启迪与感悟。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要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教学《老王》一课时,引导学生感受老王善良的品质,使其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正视生活中的苦难,积极拥抱生活。通过在教学中加强情感渗透,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语文的教学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字:专业素养;语言素养

作为一门基础的学科,语文教学上对学生学国语言起着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与语言素养

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是指教师应该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能整体分析把握教材,在课堂中能有较强的文学修养,普通话标准,语言亲切,课堂指导有效,评价语言丰富,具有丰富的语感和情感。

第一,表达素养。既能运用课堂语言讲解,也能面对教材书面语言朗读。比如,朗读能做到声情并茂,有效传递出文章的情感,为静止的文字赋予生命的活力;讲解能做到清楚地表情达意,在准确地用语言完成教学内容的流程中,使学生身心得以灌溉与滋养。

第二,语文素养。主要指语言文字的知识与相关常识。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对于各种文体要有准确把握的能力。

第三,文学素养。文学是语文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会让教师情感与语言有了丰沛富饶的土地,能感染与熏陶学生,是其学习与模仿的对象。

第四,学科教学素养。解析文本,谙熟学情,有效驾驭课堂,把握课堂节奏,科学评价等,对课堂教学很重要。

二、如何提升语言素养

1.要广泛地学习和阅读,加强知识修养

我们处在一个知识倍增、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极快的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着过去掌握的知识已经陈旧,必须用新知识来填充自己的问题。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也是这样。作为一名教师,知识更新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更新知识,就不可能教好学生。就语言能力的培养来说,不更新知识,就“无话可说”。因此,每一位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更要关心本学科研究的新动态、新成果,掌握本学科研究的前沿信息。同时,教师还应广泛地阅读相关学科的书籍,在广泛阅读中吸取知识,开阔眼界,使自己“有话可说”,而且要争取“把话说好”。

2.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修养

言为心声,语言修养的程度取决于思想的修养。要提高教师的语言水平,应先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没有好的思想,发言技巧愈好,修辞水平愈高,就越能造成恶劣影响。那些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恐怕更多的不是缺乏语言技巧,而是缺乏一种好的思想,一颗爱学生的心。

因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的语言修养,先得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锤炼语言,应先锤炼思想;要使语言闪光,引人入胜,先得使自己的思想迸发火花,光彩照人。

3.教学语言要具有情感美

语文教师要学习电视台主持人的语言功力,适当的时候要来点煽情。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以学生之心体验生活、体验情感是煽情得以成功的保证。大气磅礴之时,要有疾风暴雨、大浪排空之势;柔美静谧之时,要有婉约宁静、温柔甜美之情;悲痛欲绝之时,要有如泣如诉、悲情交加之怨;心花怒放之时,要有喜气洋洋、舞之蹈之之态。

4.教学语言要具有意境美

语文教师除了要具有表述丰富情感的能力外,还要学会描述优美的意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描述意境,首先用词要贴切,这里的贴切,不仅指用词准确,还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词汇背景和生活积累,要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中学语文教材多有写景的诗文,从花之烂漫、草之鲜嫩到山之巍峨、水之恬静,从小雨之柔绵、飞雪之优美到田野之辽阔、长空之蔚蓝,无一不体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语文教师要通过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表情的陶醉引领学生进入自己所描述的意境中,让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奇、趣、险、美、壮。有些课文的意境很美,但如果单纯从课文本身入手,难以体验文本形象和情感。如果利用语言引导,辅以图片、图像、影视等手段加以展示,往往能产生现场体验的奇效。

5.教学语言要具有奇趣美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生动的、令人愉悦的。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觉得老师的头脑中永远有讲不完的故事,还要让学生觉得语言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东西,它不仅能描述意境,将人带入美丽的大自然,不仅能抒发感情,与课文中的人物感同身受,还能奇妙变化,幻化出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热爱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