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贸易如何开展

国际贸易如何开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贸易如何开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贸易如何开展

国际贸易如何开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加工贸易  ; 转型  ; 影响因素  ; RBF神经网络

问题的提出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加工贸易已有30多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不断扩大,加工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也逐年增加,发展十分迅速,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220.1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8986亿美元,增长了85倍,而加工贸易出口额从1981年的10.6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8354.2亿美元,增长了787倍。1996年加工贸易已经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了半壁江山,目前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在出口创汇、拉动就业、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然而,随着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我国与外国贸易摩擦的加剧,以低端技术含量为主的加工贸易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对外贸易大环境。在外需下行压力较大、订单外流、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不断升值、劳动力比较优势减弱、国际要素优化重组、面临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供给紧张、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等原因的影响下,加工贸易在拥有发展机遇的同时仍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011年广东、江苏、上海、山东、浙江、福建、辽宁7省市的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为7338.56亿美元,占中国整个加工贸易出口额的比重达到了87.8%,而其他地区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比不到13%。这种发展上的区域不平衡致使国内配套资金和其他经济技术资源大批向东南沿海转移,进一步扩大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2010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9709亿美元,增长27%,占同期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83.9%。从2001-2010年10年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占全国的平均比重为81.57%。加工贸易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主体,我国企业在开展加工贸易过程中几乎未能发挥作用的局面依然没有改观。此外,加工贸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技术含量低、产业链条短、国内配套率低、加工贸易增值率低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不改变传统的加工贸易方式,加工贸易企业的收益及发展潜力有限,无自主经营和管理权,技术能力不提高,就很难走出“低端锁定”的困境,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无益。因此,要改变传统的加工贸易方式,加工贸易转型已迫在眉睫。

在中国经济转型和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尤为重要,而加工贸易作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积极实行转型,提升其质量与效益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加工贸易的转型,有利于我国充分运用比较优势开展对外贸易和国际分工,有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有利于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我国走出技术“低端锁定”的困境,有利于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积极向上游发展获取更多利益,也有利于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享有充分的自和话语权,加工贸易转型对我国经济转型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文献综述

目前很多学者都对我国加工贸易如何转型升级进行了分析,简而概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大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外技术转移

马强(2009)指出由于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其发展战略影响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的方向,要优先引进国外带动能力强、高附加值、高新技术、高关联度、高税收、产业链和供应链较长的企业与技术。张燕生(2004)认为应积极承接国外产业转移,引进大型生产设备和先进技术,将加工贸易与国内产业进行合理有效配套,提高国内采购率,促进原材料的进口替代,使加工贸易朝着产业、产品、工序价值链上游升级和技术进步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二)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与产品创新

有学者认为技术进步将推动我国加工贸易快速转型升级。隆国强(2006)认为要实现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必须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使我国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上游迈进,另外,积极实行加工贸易产业从沿海向中西部梯度转移也是发展的方向所在。李晨(2010)指出要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首先要对加工贸易产品的工艺流程进行升级,推出科技含量高的创新产品,使产品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环节转移,获得更多的附加值。曾贵(2011)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机制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包括创新机制和动力机制等等。

(三)调整国内产业结构

陈恩(2007)认为产业结构是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主要条件,应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逐步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宋志勇(2005)认为我国基于劳动力比较优势发展而来的加工贸易如果仅仅停留在低端环节的生产制造上,将不利于加工贸易的长远发展,因此加工贸易必须进行转型升级。李付梅(2008)认为加工贸易要积极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向服务行业延伸,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层级,逐渐向境外加工贸易方向发展,在国内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进行梯度产业转移,充分利用我国比较优势进行转型升级。

与上述文献不同,本文围绕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结合国家贸易产业政策来研究加工贸易转型问题,同时创新运用非线性RBF神经网络分析法对加工贸易转型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获得更加稳健可靠的估计结果。

加工贸易转型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取和样本数据来源

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本文加工贸易转型的指标选用加工贸易增值率ICR(加工贸易出口额减去进口额的贸易净额除以加工贸易进口额)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加工贸易增值率是从价值链升级和附加值增加的角度考察一国的加工贸易发展情况,体现了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和所处的层次,运用这一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我国出口加工贸易发展情况和出口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水平。

研发能力。企业转型的重要动力是技术水平的提高。研发是企业保持生机活力的重要动力,也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技术进步对改善贸易条件的积极意义明显。如果企业缺乏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市场占有率的不断缩小甚至会面临被市场淘汰濒临倒闭的境遇。因此,研发能力是影响我国加工贸易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外商直接投资。我国进行加工贸易的主体现在依然是外商投资企业。外资在我国投资设厂,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还可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外商直接投资通过跨国公司对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产生技术外溢,同时对上下游关联产业间的前后向联系产生技术扩散和示范效应,有助于国内加工贸易结构的优化。

国内产业结构。一国的产业结构是其贸易发展的基础,加工贸易转型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密不可分。产业结构关系着一国的要素资源流向和资源配置方式。我国加工贸易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就必须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加工贸易的发展。因此,国内产业结构是影响加工贸易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

贸易开放度。贸易开放度是衡量一国的再生产过程与国际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联系程度。一国经济贸易越开放,意味着国家之间可以参与更多的合作和经济交流,对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吸收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加大了风险,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国际市场上的金融危机可以更容易地从我国外向型经济部门转移而来。因此,贸易开放度对加工贸易的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劳动力禀赋。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工贸易未来要向着高技术水平、产业链上游、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就必然对我国的劳动力禀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劳动力禀赋的提升一方面可以加快我国人力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可以逐步提高我国的资本劳动比和技术劳动比,改善要素禀赋结构,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因此,我国的劳动力禀赋水平是制约加工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劳动力投入。劳动力的流动性使得劳动力的价格长期稳定,从而使我国的劳动力供给保持极大的吸引力和持续性。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一直都是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因素。从劳动力总量上来看,劳动力优势仍然是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贸易仍将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因此,劳动力投入数量的多少是加工贸易转型的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加工贸易转型的影响因素指标变量说明如表1所示。

(二)RBF神经网络分析法与时间序列回归分析法的引入

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大多数学者所用的为线性方法,本文首先利用EVIEWS软件对加工贸易增值率影响因素做时间序列模型回归。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原数列不平稳,一阶差分平稳,表明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然后采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显示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表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综上,EVIEWS回归结果如下:

括号里的数据代表t统计量,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调整的可决系数R2只有90.6694%,拟合优度不高。另外,外商直接投资在加工贸易方面能带来先进的设备、资金和技术培训,理论上应该能够促进加工贸易附加值的增加,进而提高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但是从结果中可以看出,FDI对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影响为负,说明外商直接投资不利于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这与我们的预期不一致。线性模型不能很好或真实的反映变量之间的实际关系,对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况拟合效果不理想,因此线性回归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针对时间序列分析法建立的模型不能全面和本质的反映所预测的动态数据的内在结构和复杂特性这一问题,采用先进的RBF神经网络建立分析模型。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模型的建立受生物学的启发,从微观结构与功能上对人的神经系统进行模拟。它是一种基于连接主义机制的人工智能技术,其特点主要是具有非线性特性、学习能力和自适应性,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可克服传统方法在分析问题时存在的建模不准确或根本无法建模的情况。一个典型的RBF神经网络由一个输入层、一个输出层和至少一个隐含层组成,其隐含层选用了非线性的基函数,所以这种关系是非线性的,能够避免线性模型不能全面和本质的反映所预测的动态数据的内在结构和复杂特性这一问题。而具有自学习以及非线性性质的系统网络模型――神经网络拥有对非线性问题的动态处理能力,不必预设数据的分布情况、变量之间的规律或精确的数学模型,自适应的对输入、输出数据进行学习和训练,找出其中的非线性关系,从而实现其功能,找出各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更加客观准确的关系。

在神经网络训练完成后,即建立了加工贸易转型的各影响因素和加工贸易增值率的模型。为了说明本文建立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分别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和本文RBF神经网络法对测试数据进行预测。Matlab分析结果见图1和表2。

由图1和表2可知,RBF神经网络分析法得到的模型比时间序列分析法更准确,其与预测误差值远远小于时间序列分析法,因此也更能反映加工贸易中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况。因此,采用RBF神经网络法代替时间序列分析法,可以为有效分析变量、提出转型意见提供了一种新的重要途径。

(三)基于MIV分析的加工贸易转型影响因素研究

平均影响值(Mean Impact Value, MIV)被认为是在神经网络中评价变量相关的最好指标之一,其符号代表相关的方向,绝对值大小代表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从而判断出输入的影响因素对于网络结果的影响程度。最后得到加工贸易每一个影响因素的MIV值大小,如表3所示。

由以上实证分析可知:国内产业结构与研发能力对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特别突出地体现在加工贸易的国内产业结构上;劳动力禀赋与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对提高加工贸易增值率有拉动作用,但不如国内产业结构与研发能力的拉动作用大;过高的贸易开放度不利于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

对策建议

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方向也要跟随着改革的步伐不断推进。加工贸易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转型关系着我国外贸未来的发展方向,关系着我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加工贸易应转变发展方式,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通过转型来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改善贸易环境,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促进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根据上文的研究,得到本文加工贸易如何转型的结论,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鼓励企业进入高附加值产业链环节

国内产业结构在实证结果中MIV的值是6.2271,表明其对我国加工贸易转型的影响程度最大,反映了调整国内产业结构的重要性。因此,我国加工贸易转型要积极促使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不断加大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加工贸易的有力支撑,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附加值的增长,谋求更大的利润和发展空间。

此外,加工贸易利用原材料加工成产品进行出口,其利益增值环节主要在于加工装配,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很有限,企业自主性差,不能很好的实现自主经营。因此政府应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实行自主经营,从购买原材料、生产加工到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全部自主控制,延长价值增值环节,充分发挥价值链作用。要吸收一般贸易的优点使加工贸易逐渐进行创新转变,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进行大胆地尝试和不断地创新。

(二)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且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研发能力指标的MIV值为正且值较大,说明研发能力对加工贸易的转型起正向作用且贡献较大。但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主要还是以劳动密集型和粗放型产业为主,技术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低,技术吸收能力较弱,有些企业墨守成规,采取一些落后的工艺和技术进行生产。因此,企业要设立研发中心,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增强技术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政府也要不断加大加工贸易的科研技术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由依靠外需向内外需协调发展转变

贸易开放度指标的MIV值呈现负数且绝对值较大,说明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不利于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我国加工贸易在促进经济增长、带动就业、改善国际收支平衡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我国外贸依存度较高,和一些发达国家贸易摩擦不断。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我国外部订单大幅缩减,由于我国过分依赖外需,导致沿海一些加工贸易企业纷纷减产、停工甚至倒闭,对我国外贸的不利影响非常大。加工贸易企业要转变观念,由过分依靠外需转向依靠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当外需不景气时,可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使内外需共同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外贸不仅在于维持国际市场的平衡稳定,还在于立足内需的基础上调节好外部均衡,只有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同时发展,内外共同实现均衡协调发展,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在良性轨道上稳健运行。

参考文献:

1.马强.国际金融危机后对创建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09(6)

2.张燕生.我国加工贸易未来转型升级的方向[J].宏观经济研究,2004(2)

3.隆国强.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J].国际贸易,2006(9)

4.李晨.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J].产业经济研究,2010

5.曾贵.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机制探讨[J].财经科学,2011(2)

6.陈恩,刘青.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7(5)

7.宋志勇.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J].国际贸易,2005(8)

8.李付梅.探讨我国加工贸易如何转型升级[J].时代经贸,2008(1)

9.Franeoise Lemoine, Denize Unalkesenci.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Segmentation of Production Processes[J]. CEPII Working Paper, 2002, No.2002-02

10.娄朝晖.加工贸易、发展效应及其偏差成因:中国1991-2007[J].国际贸易问题,2011(5)

国际贸易如何开展范文第2篇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新形势下,长期以来的大规模投资造成多行业产能过剩,与此同时,以化解产能为目的的大规模产品出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贸易摩擦和纠纷,使得我国陷入化解产能过剩与频遭贸易摩擦的双重压力。毫无疑问,要加速化解国内过剩的产能,出口贸易依然是主要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我国利用出口贸易加速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遭遇贸易摩擦亦不可避免,要更好解决这一对难以避免的问题和矛盾,必须做到内外兼顾,对内继续加速推进供给侧改革,既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又要提升国内经济发展质量,对外则既要扩大产品出口,又要积极应对各类贸易风险。本文不再赘述这两难境地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就未来我国去产能格局下的出口贸易如何更好防范风险、减少贸易摩擦提出对策建议。

 

二、去产能格局下防范出口贸易摩擦的对策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在世界经济处于新常态和各国争相恢复本国经济的特殊时期,作为我国各经济主体而言,必须理性面对所处的经济发展环境,不能仅追究对方进口国超越边界的贸易制裁,还需从提升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和质量,以及产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来全局谋划,正确选择合理规避贸易摩擦、降低贸易风险的路径。

 

(一)加速推进供给侧改革,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当前我国正努力实施的去产能和供给侧改革两大举措相辅相成、互为支撑。面对我国产能过剩的各行业,除了广开市场寻找稳定的需求端以外,必须积极稳妥地策应中央的总体战略部署,自主进行全方位的供给侧改革,以全面提升全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其一,加速行业重组,以提升行业生产集中度。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企业之所以频频遭遇贸易制裁和贸易风险,行业分散进而竞争力缺乏是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表明,行业集中度低已成为诸多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直接导致该行业的市场控制力差、产品出口低价竞争、过度出口、出口市场分散等问题,最终导致产品出口时遭遇贸易摩擦。因此,有必要借助市场调节和行政调控的双重力量,提高行业集中度以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交易话语权。近年来,我国各行业都在谋划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事宜,但效果并不明显。以钢铁业为例,早在2008年前后就曾掀起过一股重组整合浪潮,但整合效应不尽如人意,行业集中度不增反降。而今,钢铁业重组规划又被提上议事日程,如宝钢集团和武钢集团、河北钢铁和首钢集团,其目的是更好地实现优质生产要素集聚、产业集聚,提升行业经济发展质量,当然也是化解过剩产能的有效之举。在当前较为复杂的市场环境下,通过市场调节作用,政府、行业协会以及企业的多方共同努力,制定合理政策,以行业兼并重组实现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以市场手段将那些不具竞争力的企业逐步退出市场,提升行业集中度,进而实现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当行业集中度越高,该行业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就越强,市场竞争力亦越强,即使遭遇贸易制裁,在协调应诉方面也更具优势,有助于减少和解决贸易摩擦。

 

其二,加速产品转型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在进出口贸易中,我国频频遭遇贸易摩擦和纠纷的几个重要原因如技术标准(安全标准)不符合进口国要求、出口产品违反了进口国知识产权规定、违反“碳”排放相关制度等等。尤其是我们发展中国家,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遭遇进口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管制和阻碍。正如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的钢铁产品出口来看,我国虽然每年钢铁出口规模较大,但出口钢铁产品的门类结构构成并不合理。我国现在出口的钢铁产品大多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中高端汽车板材、高牌号硅钢和高端建筑所需的钢材以及其他一些船舶、航天工业所需的高品质特钢基本没有出口甚至要从国外进口,尤其在当前去产能背景下出口的产品更是如此。因此,在当前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积极加强自主技术研发,采取新的工艺和技术,推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加速出口商品结构优化,靠产品技术、品质和品牌赢得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减少自身的失误,不给国外企业发起贸易摩擦的借口,以此将贸易摩擦降到最低点。

 

(二)全面对接“一带一路”,扩大对外贸易。近年来,我国产能化解取得了明显实效,以钢铁业为例,“十二五”期间,我国已淘汰落后钢铁产能9,000多万吨,根据规划,在未来5年将再压减1亿~1.5亿吨钢铁产能。在此过程中,虽然出口规模较为客观,但遭遇的贸易摩擦也十分频繁。2015年,国外针对我国钢铁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案件达37起,是前两年案件数量的总和。进入2016年以来,“双反”案件依然只增不减。4月26日,美国钢铁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请求对中国出口美国的碳钢和合金钢产品提起337调查;6月22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进行的终裁投票一致认定,中国输美冷轧板对美国国内产业构成了实质损害,美国商务部将对中国此类产品征收256.44%的反补贴税和265.79%的反倾销税;7月11日到7月21日,巴西决定对原产自中国的高碳钢丝产品、钢绞线、热轧钢板启动了3起反倾销调查;8月4日,欧盟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的冷轧钢板产品做出反倾销调查终裁,决定实施税率为19.7%~22.1%的最终反倾销措施,并采取追溯征税措施,最终的反倾销税将持续5年。诸如此类的针对中国的贸易制裁在智利、越南、澳大利亚、印度、哥伦比亚、加拿大和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都时有发生。

 

综观对我国实施贸易救济制裁的国家,以几个传统的贸易伙伴国表现最为活跃。在我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相对集中的情况下,同一进口国因为进口数量激增而引致“双反”调查是在所难免的。尽管如此,为了早日实现我国去产能的目标,又不能直接减少产品出口数量,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拓宽我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积极实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

 

当前,正值我国大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从地域空间上来看,“一带一路”贯通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等区域,连接亚太和欧洲两大经济圈,是世界上跨度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近年来,这些沿线国家大多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其产业发展不完善,基础设施投资欠缺成为其最大的发展瓶颈,对于境外的产业投资需求、工业品需求显得十分迫切。所以,其巨大的市场容量将给我国在保持以往传统的贸易伙伴的同时,开拓新的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契机,也这正好为我国化解国内产能过剩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这些沿线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不仅能够成为我国新的贸易对象,还可以尝试产能合作的方式,依照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将我国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国外,直接到当地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利用我国的优势技术,提早在这些国家生产布局,也给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伙伴带来实惠,实现多赢的局面。

 

但需要强调的是,在未来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作为新的出口增长点,这些国家的市场条件、信用环境、营销渠道等与发达经济体都存在显著的差别,因此即使存在广阔的市场,也必须更加严格地控制出口产品质量,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

 

(三)用足用活WTO组织,谨防贸易伙伴政策偏差。当前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各世界经济组织中的政治、经济话语权亦日益提高,但依然发挥不够。在世界贸易领域,除了我们自身严格履行WTO的各项义务以外,还必须充分运用该组织赋予我国的各项权利维护利益、防范风险、解决纠纷。

 

第一,要求各国尽快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关于中国“市场经济国家”的身份问题,我国政府和企业这么多年来一直在与发达国家进行博弈争取,是否具有为“市场经济国家”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国在遭遇“双反”调查时的纠纷解决。近年来,在与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往来和利益博弈中,中国难以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胜诉,形成了我国在贸易规则体系中的“软肋”,直接导致针对中国的贸易救济措施愈演愈烈,相关国家利用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条款,滥用反倾销手段。有些国家还将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解释扩大到金融、企业并购等方面,指责中国政府和企业的经济行为。所以,我国政府以及企业等一方面对外要继续积极争取发达国家早日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以避免频繁的由于“非市场经济”的原因而遭到不公平的反倾销调查;另一方面对内要继续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供给侧改革、进出口贸易等经济行为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并且积极推进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我们以为,尽早争取到“市场经济地位”的身份不仅可以减少贸易纠纷,更能在遭遇反倾销时免遭不公平的待遇。

 

第二,敦促WTO维护好国际贸易秩序,防止贸易对象国滥用贸易规则。仔细分析当前各国间摩擦发生的原因,其重要原因还是因为世界经济低迷时期,很多国家制定贸易壁垒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所致,从法理和制度上来讲,这都是违反WTO的自由贸易主义原则的。面对此情形,中国作为WTO的重要成员之一,要利用我们在全球贸易中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关键地位,不仅要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发挥好作用,同时要敦促WTO积极履行好全球贸易秩序维护者的重要职责,防止发达国家滥用WTO制度的行为发生。同时,要敦促WTO利用贸易政策审议机制,积极矫正各国与WTO规则不符的相应政策制度,减少和消除贸易壁垒。这样,WTO不仅提高其国际贸易摩擦的预警能力及时地预防、解决摩擦问题,而且可以让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公平的规则制度环境中开展自由贸易往来,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新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互利共赢,减少贸易摩擦。

国际贸易如何开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价格 出口贸易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6;F75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074-01

我国持续高速增长的贸易总额主要是基于长期以来要素价格低下的传统优势之上,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加上国内经济情况的逐步好转,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逐渐失去了以往的优势,这就使得我国在开展出口贸易的过程中传统的优势逐渐消失。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要素价格的变化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要素r格变化对于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

在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更加不明显。国内要素价格的提高导致了出口企业的成本不断增加,这也是当前我国顺差贸易过大的原因。以当前我国的纺织产业为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出口国,但是我国服装产品的出口价格,仅仅为发达国家服装出口价格的三分之一。像一些毛纺织类产品,与英国、意大利同类产品出口的价格相比,我国出口毛纺织类服装产品实际价格仅仅为英国的八分之一,意大利服装出口产品价格的五分之一。而一些同类型的丝绸产品则是意大利同类型产品的价格的五分之一,化纤维产品的价格还不到日本同类产品价格的三分之一。

(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速度放缓

制造业的飞速发展给我国的对外贸易贡献了很多,其中外资企业所贡献的比重越来越大,从1978年到2007年,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出口贸易总额从975亿美元逐步地攀升到121778亿美元。然而之所以国外的资本会大量地涌入到中国的市场中,主要是因为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很高,追究其根源则是由于我国的生产要素价格很低,明显低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

三、应对价格要素不断上涨的对策

(一)加快出口产品结构升级

随着要素价格的不断上涨,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成本优势将会逐渐地消失,但是这两个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部分,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还需要维持大规模的出口,就必须进行产品的更新升级和换代,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因此,国家就需要加大对于这部分企业的投入,尤其是对于科技研发的投入,加快科技转化成为实际经济效益的速率。同时对于我国的教育、医疗卫生以及各项公共事业加大投入,完善我国劳动力的基本福利制度,从而侧面地为企业减轻压力。

(二)控制要素价格上升的速度

虽然价格要素的上升趋势是必然,而且这种趋势也不可更改,但是在上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和方法,针对价格要素的上升进行必要的抑制,控制价格上升的速度。从而给我国的对外贸易的转型发展留出更多的空间,从而减少要素价格上涨对于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当前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当中,这就有必要对于当前的工资结构进行调整,但是对于工资的调整却不能一步到位,要有阶段分步骤地逐步调整逐步提高,这样一来不仅仅可以很好地缓解我国劳动力人口缺失的现状,另外对于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有必要对于这些资源的进口进行合理的分配,提高自身的议价能力,从而减少价格上升对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三)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想要实现自身的长期发展,仅仅依靠其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就需要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我国应当加快世界其他发达国家进行技术上的合作和资源上的合作,通过这两方面的合作,来弥补我国自身的不足。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发现价格要素对于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是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更好地应对国内外要素价格的变化,就有必要采取措施,减少价格要素的变化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J.M.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蔡济波,陈海波.基于logistic曲线模型的江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趋势预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72-74.

国际贸易如何开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碳贸易 对外贸易 贸易结构

一、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对低碳经济的关注日益加深,人们对绿色环保低碳产品的需求日益扩大,世界经济低碳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在全球经济处于低迷时期,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向贸易保护倾斜,提出了一些技术性、绿色性的贸易壁垒,比如碳排放壁垒。作为外向型经济体的浙江,经济开放程度日益扩大,且主要的贸易产品为高能耗的机电产品。在碳排放壁垒下,该贸易结构给浙江对外贸易的长期稳定发展带来了隐患,那么浙江对外贸易如何突破碳排放壁垒,抓住低碳贸易这一广阔前景,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问题。

二、浙江发展低碳贸易的必要性

(一)应对碳排放壁垒

碳排放壁垒最早由法国总统希拉克提出来,旨在对高能耗的进口产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的特别关税,意图保护国内市场。碳排放壁垒对浙江对外贸易影响甚大,浙江主要出口商品结构以高能耗产品为主,碳关税的实施将导致浙江出口量锐减,并且将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在此背景下,浙江企业不得不迈向低碳贸易,通过引进先进绿色技术,提高能源消耗效率等措施使产业低碳化升级,进而推动浙江对外贸易的低碳化,以应对贸易伙伴国的碳排放壁垒。

(二)实现对外贸易持续发展

浙江作为主要的外向型经济体,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不菲成绩。但过去主要依赖的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主要出口一些附加值较低、高碳排放的产品。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人口红利的消退,以往的贸易增长方式已经适应不了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在全球气候变暖新形势下,世界经济低碳化已经是必然趋势,因此,大力推进低碳贸易的发展,可以迎合全球新需求,并扩大全球市场份额,推动浙江对外贸易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实现可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浙江目前产业结构以高能耗产业为主,带来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和资源消耗,使得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着浙江经济持续健康地增长。发展低碳贸易一方面可以缓解生态环境恶化,减少能源消耗,一方面会促进经济增长。发展低碳贸易必然要求引入先进的绿色技术,以及对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这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带动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还能促使浙江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升级为技术型、绿色型的产业结构特点,有效地推动浙江外贸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价值提升。因此可以预见,产业低碳化以及低碳贸易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新一轮重要增长极。

三、浙江开展低碳贸易的现状

(一)浙江碳排放现状

浙江省统计局没有直接公布二氧化碳排放量,故参考IPCC(2006)及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2007)的方法,通过化石能源的消耗量来估算出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得出,浙江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快速上升,直到2012年才停止上升态势,进入到负增长的良好情形,2013年浙江省二氧化碳排放量达32229.28公吨,同比去年下降0.44%。单位产出碳排放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二)浙江对外贸易结构现状

2014年浙江进出口总额达3550.4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达2733.28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76.98%,出口同比增长9.88%,进口同比下降6.11%。从出口商品结构可以看出,机电产品在浙江出口商品中几乎占据半壁江山,达41.16%之多,其次是纺织纱线制品以及服装产品,两者之和占浙江商品总出口额的25.96%。机电产品与纺织纱线和服装均属于高能耗、高碳排放产品,因此浙江无疑会为其贸易伙伴国承担大量的碳排放,即其贸易伙伴国高碳类产品的需求,大部分由浙江出口提供,因此承担了生产高碳产品的碳排放。

一方面高碳产品出口占比过大,另一方面具有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排放特性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过低。2014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仅占5.67%,大大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偏低不利于浙江省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也必然会影响浙江发展低碳贸易的步伐。

四、浙江开展低碳贸易的制约因素

(一)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低端

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浙江由于先进技术不足,大部分承接了国外的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而国外发达国家依靠其先进技术水平,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高端水平,承接了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通过全球分工系统,众多发达国家把国内高污染、高能耗、高碳排放的产业纷纷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在此背景下,浙江承担了部分国外该类产品的生产,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

(二)低碳技术水平不高

在市场经济下,少有企业愿意投入大量的资本来进行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由于碳排放的外部性,企业没有为碳排放行为承担任何成本,这导致了我国低碳技术水平不高。而相比国外先进的碳排放交易机制,企业会权衡碳排放的成本,作出碳排放技术研发升级的决策。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低碳技术不足不仅会限制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更会使得浙江对外贸易面临碳壁垒的尴尬境地。

(三)煤炭消费占比过大

随着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必然会对能源需求进一步扩大。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超过三分之二,这主要与我国能源要素禀赋有关,我国探明的煤炭资源约占全球的11%,是第一大产煤大国,也是煤炭消费大国。煤炭资源的大量消耗带来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在所有能源中,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最高,天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仅相当于煤炭的60%,导致我国单位产出碳排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对于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消耗的中国,特别不利于低碳经济和低碳贸易的开展。

五、实现浙江低碳贸易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引导规划

仅仅依靠市场来引导低碳贸易是不够的,企业的逐利行为使得企业不会主动引进先进低碳技术,更难以进行低碳转型升级,因此,要发挥政府的智能作用,通过制定特殊补贴或者碳税制度来推进浙江省低碳贸易的进程。通过补贴企业的低碳生产行为,企业能在少增加甚至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响应政府号召,可以在有利的政策环境下,积极进行产品的低碳技术升级。政府也可以学习发达国家政府经验,将碳排放行为市场化,对企业的碳排放行为征税,使得碳排放这种外部不经济行为的成本内部化,企业不得不考虑碳排放的成本以使得自身利润最大化。政府也可以积极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让有足够碳排放额度的企业通过市场转移给需要碳排放指标的企业,从总量上控制浙江省碳排放量。

(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浙江主要以高能耗、高碳排放的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为主。在全球经济不景气时代,发达国家为保护国内产业制定出一些技术性的贸易壁垒,如碳关税,即对高碳排放的产品进行征税,在这种背景下,浙江外贸要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就不得不谋划低碳贸易之路,从根本上摆脱过去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因此,浙江企业必须加快产业向低碳型产业升级的步伐,从而灵活地调整对外贸易商品出口结构,转向低能耗、低碳排放、高技术含量的低碳贸易的路子,推动浙江外贸又快又好地发展。

(三)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应对发达国家的碳关税壁垒,和未来低碳贸易的发展趋势,浙江必须推进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引进,未来企业的竞争力必依托于低碳技术水平,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贴合全球低碳贸易大趋势。浙江目前低碳技术水平不高,政府应对企业的低碳技术引进给予财政金融支持,鼓励企业在绿色低碳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在国际低碳贸易中获得竞争优势。同时,行业组织协会积极敦促企业的减排行动,致力于推动企业低碳贸易迈向标准化、规范化,以减少浙江碳排放,使浙江省对外贸易突破碳关税壁垒障碍,走向低碳贸易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丽.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制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财贸经济,2014(9):114―123

[2]施锦芳.碳足迹标签新型非关税贸易壁垒探析及政策建议[J].财政研究,2015(1):34―37

[3]王谋.碳关税命题辨析及其国际治理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4):7―10

国际贸易如何开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西方经济学是教育部指定的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在全国各本科院校的经管类专业中普遍开设,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对经济学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只有打好坚实的西方经济理论基础,掌握该课程独有的逻辑分析方法,才会更有效地学习本科阶段的其他相关课程,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学习的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课程。

1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西方经济学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通过讲授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体系与分析方法,使学生能够把握宏微观经济理论精髓,达到运用供求、边际效用、生产和成本、厂商与博弈、分配理论及福利经济学等分析简单的微观经济现象;运用国民收入理论、消费与投资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失业理论、总供求理论等分析简单的宏观经济现象。西方经济学有规范的经济分析框架:①界定经济环境。②设定行为假设。③给出制度安排。④选择均衡结果。⑤进行评估比较。

西方经济学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形成的,比如:“经济人”假设和完全信息假设等,并借助抽象的数学模型来解析经济现象,数学分析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几乎涉及了经济学的所有论题。西方经济学在生产发展、资源配置、就业失业、货币供给、财政赤字等方面的理论为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鉴于西方经济学特殊的课程特点,很多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感觉困难。

2 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不同专业学生一刀切式的教学

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在我校不仅为经济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开设,还为管理类专业,如信息管理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开设,培养计划统一安排为微观48学时,宏观32学时。教学不分专业、不分学时,各专业一起授课。因为不同专业对经济学的要求不同,所以统一学时、统一授课的效果不很理想。这样的教学安排会导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对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这对该专业后续一些相关课程的学习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对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会觉得该课理论性过强,与后续课程联系不紧,对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无法获得具体操作层面的指导。

2.2 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来源于萨缪尔森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教科书的编写多以概念、模型、图表、原理为主,应用经济学原理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案例涉及较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未能在教材中得到及时反映,另外国内教材也缺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特殊问题的案例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抽象的经济模型、大量复杂的图形和数学论证感觉很不适应,对数学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来说,甚至存在学习和理解上的困难。以至于学生普遍感觉西方经济学抽象枯燥、难以掌握,即便能够应付考试,也不能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相对于宏观经济学,大家觉得微观经济学更容易学,但是学好宏观经济学,并将相关理论用于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实践指导意义更大。

2.3 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差

课堂上大多数时间是教师在前面讲授,学生在下面拼命记笔记。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被动接受知识,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互动环节少,进而导致课堂气氛的轻松性不够,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得到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学生没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空谈。而国外的经济学授课则以教师精讲和学生课后大量阅读,然后进行案例分析讨论为主,学生主动学习性较好。

3 西方经济学应实现的教学目标

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标究竟是为了什么?除了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理论去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外,还应着重实现下述目标:

3.1 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别理出一条主线,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价格决定”,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解决的是资源利用问题。通过这条主线把各部分内容串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和特点。并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只有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才是学好经济学的基础。例如,均衡分析,它是经济学中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通过均衡模型研究一个经济单位及其所有市场达到均衡时的价格与资源配置决定问题,这对于理解市场机制的效率与稳定性,并进行宏观经济活动分析提供了关键的基础理论支撑。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归纳为16个字:给定假设,简化关系;放松假设,逼近现实。

3.2 培养学生从经济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西方经济学是一种实证经济学,是对客观经济现象的总结,反过来再用经济学理论去指导经济实践。所以经济学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之余,对经济学做到活学活用,比如通过美国篮球明星科比・布莱恩放弃读大学直接进入NBA打球的例子,来理解机会成本在决策中的意义。要达到这一目标,首要要求教师自己要养成经济学的思维习惯,从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社会经济问题。让学生了解经济学思维习惯的优点,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经济前沿、热点问题,开阔视野,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经济学思维去看待周围经济问题。使学生在生活中日积月累中,最终学会用专业思维角度去看待和分析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3.3 帮助学生实现专业课间的融会贯通

西方经济学与其他专业课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鉴于经济学的基础地位,在教学中实现经济学内容向其他课程的渗透很重要。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穿插引入其他课程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后续课程与西方经济学的衔接部分,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扎实的基础,比如用经济学的成本理论去解释产业经济学中产业组织的市场策略行为,也可以用其它课程的知识点带出经济学课程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国际经济学中提到美国很多纺织品和服装都是从中国进口的,国际贸易如何影响经济福利?各国间的自由贸易中谁受益,谁受损?如何比较利益和损失?这些都是经济学的应用问题。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的其他课程,做到相互联系、融会贯通。

4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进措施

4.1 增强教学中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经济发展的贴合度

在教材使用方面,应尽量选择精练易懂、所举案例符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的教材,有条件的可以考虑自主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凯恩斯反对用削减工资的方式增加就业,但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却采用了低工资政策,实现了高就业,带来美国经济的增长,对此应如何理解?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适当调整授课内容,如对管理专业学生授课时,可以以西方经济学的框架为基础,加入管理经济学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经济学理论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之间联系的桥梁。

4.2 引入开放式教学,发挥多种教学方法的集合优势

引入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课后多关注经济发展的热点和前沿问题,课后广泛阅读,汲取外界对经济现象的多角度剖析和点评,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经济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相关理论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用实际案例引出相关理论,把枯燥和抽象的经济理论转化为贴近现实的经济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用演唱会门票定价来解释一级价格歧视,从人民币升值角度来解释当前的通货膨胀问题。运用经济学理论,主要是宏观经济理论对现实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些问题进行解析,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适当安排课程小论文和社会调查,如:通过对某地区的基尼系数的调查,了解该地的收入分配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使学生关注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实践问题。在授课过程中,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调动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多种教学方法的集合优势。

4.3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并与板书相结合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将图文、声像等高度集成于教学活动之中,增加课堂教学表现力,提高知识传授效率。多媒体教学在视频资料和案例演示上具有板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考虑到西方经济学的内容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多媒体,而是要将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达到让学生听懂的目的。特别是在公式推导、曲线生成等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上,板书是多媒体教学不能替代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思路跟上老师的授课节奏,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使学生充分消化理解复杂的图形变换和数学公式的推导。

4.4 强化授课效果检验,实行考试方法改革

为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情况,可以将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和习题课相结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课堂提问及时点评,用辅导答疑、习题课和考前集中辅导等手段强化教学。改革传统期末笔试决定学习成绩的办法,将平时考核的课堂提问、案例讨论、课程论文等与期末考核笔试成绩相结合。建立笔试的规范化考核程序,首先是试卷题型标准化,设置如名词解释、单选、判断、简答、计算和案例分析等标准化题型,合理确定主观题和客观题比例,注重试卷包含的知识点和难易程度,做到出题的科学性;其次是命题组命题规范化,由命题组统一命题,避免由单个任课教师命题的片面性和不科学性;第三是试卷内容标准化,客观题多为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可以建立试题库,主观题一般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可结合实际经济问题命题,适当加大主观题的分值。

总之,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提高离不开教学经验的积累,授课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知识的更新速度,提高自身理论和实践水平,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上做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教好。

参考文献:

[1]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原书第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