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一、正确运用教材资源

思想品德教科书是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核心。教材优美的文字、精美的插图、贴近生活的话题、情境化的活动和丰富的资源链接都是课程专家和教材编写人员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的比较优秀的教学资源。教材的编写通过故事、史实或事例分析以及照片、图画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版式新颖活泼,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正确运用教材资源,对教材资源进行加工改造和创新,同时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许多宝贵的素材和资源补充到教材资源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增强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从而使思想品德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学科,

二、善于挖掘教师资源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当教师的生活、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丰富繁荣素材性课程资源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教学过程是他们的人生过程,是他们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也才可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 例如:我教学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理智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平”时,我让大家谈谈自己遇到的不公平的一件事,以及当时是怎样处理的。突然一个学生说:“老师你有没有遇到不公平的事呀,你能讲讲你自己的经历吗?”这是我事先没有预设到的环节。这时,我意识到教师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这也是很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我把我的“不公平”故事说与学生分享。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课程资源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实现课程资源的“超水平”发挥,另外,教师自身还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自身的课程资源,从教学目的出发,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人格影响人格,用情感唤醒情感”。

三、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

学生是最宝贵的课程资源,从开发资源的有效性出发,把关注学生的现状作为开发课程资源的途径,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考虑学生接受和理解课程资源的能力。二是从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角度出发来开发课程资源。三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去开发、挖掘学生资源,充分让学生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创造者。例如:上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畅想青春》时,我要求学生根据26个字母的形状,描绘自己眼中的青春。学生5人一组,在自己创意的基础上,各小组展开讨论交流。学生们踊跃地在黑板上用图画表示自己的创意并进行讲解,有学生说青春是一个大写的M,是一座又一座的山,我们要用坚强的意志去跨越它;有学生说青春是一个大写的Y,是一个人生岔路口,我们要用理智的头脑做出正确的选择;还有学生说青春是一个大写的J,是一把萨克斯乐器,能奏出悦耳、动听、浪漫的音乐……我被同学们的奇思妙想吸引着。在这节课中,我从学生的现状出发,有效地挖掘了学生的资源,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视学生为最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爱好、知识等构成教学课程资源的有机部分,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分享与交流,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的要求,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四、广泛开发和利用自然(乡土)资源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要要学会“用教材教”,还要学会“自己开发教材教”。任何地方都有其独特而浓厚的地方特色资源,这些地方特色的资源是我们教科书上没有的“地宝”,也是我们活动教学中可以广泛开发的乡土课程资源。作为南宁后花园的上林县,有极具特色的地方资源,如素有“小桂林”之美称的三里洋度风景区,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此驻足54天,留下一万多字的手记,是“徐霞客最眷恋的地方”;如有“水上桂林”、“中国的下龙湾”之美誉的大龙湖风景区,是“世界十大溶岩水库之一”;而不孤村的人文景观以其“岭南状元村”和“全国文明村”而著称;此外还有上林白圩千亩葵花园、西燕油菜花大观园等风景区。我在教学《环境与环境问题》时,首先用多媒体展示这些如画的风光,以此引出环境的涵义,激起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感情,从而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设计有关“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活动课时,就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革命英雄纪念碑,悼念这些本土英雄,将爱国主义思想渗透到学生熟知的具体事例中,大大提高了教学实效。

五、及时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紧密联系时事热点

社会教育资源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与沟通,是教育走向社会、走向实际的有效途径。思想品德教师要善于把理论教学与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学习评析新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激发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郭明义20年如一日默默奉献、甘于吃苦、永不放弃的新时代雷锋精神;药家鑫昭示的是健康心理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及法律的威严; “2008北京奥运”、“神舟八号”成功发射,让学生真切体验祖国的强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教师要及时、充分地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组织学生或讨论,或讲座,或辩论,或演讲,或抢答,使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范文第2篇

农田生态系统是利用自然资源与人工添加资源生存与发展的半人工生态系统,其产出是两类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最适宜的土壤条件和最佳管理水平下,当水分与肥力能充分满足需求时,作物的最大生产力便由当地的光热和温度条件决定,这是在最优条件下作物产量的理论上限,称作气候生产潜力[1]。作物生长依赖的自然资源主要指光照、降水、气温、土壤及自然肥力,但自然资源受到地理区位限制;土壤结构不佳,供肥能力不足,病虫害猖獗等亦会影响作物的产量。为弥补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均,充分发挥作物的生产潜力,必须向农田生态系统补充作物生长所需而当地却短缺的资源,即能减少农田内部消耗并增加其生产力的人为添加的物质与能量,常用的添加资源有:人工辅助动力(农机、电力、人力、役畜),肥料(农家肥、化肥),农药(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农用塑料薄膜,灌溉。要获得尽可能高的生产力,需合理利用两类资源,尤其不应盲目追求人工添加资源投入水平的提高,而应以满足需要为限,因为,随着人工添加资源投入水平提高,生产成本将增加,投入资源对增产的贡献率在下降,即投入资源的边际效益减少,所以,尽可能节俭、适度地投入人工添加资源不仅经济上合理,而且有利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农业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寻找制约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原因,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保护生态环境,有必要了解资源投入产生的增产效果,并据此评价资源是否得到合理利用。在这方面,已有的方法主要是比值分析法[2]、生产函数法[3]、包络分析法[4]、能量效率评价法[5]、因子-能量评价法[6]、能值评价法[7]等。但目前我国对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研究还未形成理论体系,许多理论问题尚在探索和完善之中。本文以农业生产中的人工添加资源为对象,探讨其投入的增产效果。然而,农业生产需投入诸多种类的人工添加资源并收获多种产出,在缺少每种产出和特定资源对应数据的条件下,先用TOPSIS法对多种产出进行综合,在此基础上,借助农业资源的边际投入量研究各种人工添加资源的边际利用状况,以期能够较为客观、准确地了解安徽省各市种植业对资源的利用情况及其地区差异,并在资源利用研究方面有所改进,为从可持续利用角度评价资源利用的合理性提供方法与依据。

2研究方法

2.1农业资源的边际投入量

仿经济学“边际效益”概念,用边际投入量MRi度量农业资源投入的增产效果:MRi=Δri/ΔQ(1)式中ri为某种具体资源(如电力、农膜、水等);Q则为农业产出(如谷物、棉花、花生、蔬菜等),由于缺少与特定产出对应的投入数据,为便于讨论,本文对产出做了综合,即Q为农业综合产出,综合的方法见2.2章节;Δri及ΔQ为特定资源投入与综合产出在不同时段的变化量。由公式(1)可见,从效果来看,农业投入资源ri有3种利用状态:(1)MRi>0,表示Δri与ΔQ同方向变动,即ri增加或减少,Q相应增加或减少,这表明追加资源ri还有提高产出的余地,此时,MRi越小,表示为了获得同等产出增加量ΔQ,需要追加的资源量Δri越少。(2)MRi<0且Δri<0,表示ri减少Q却相应增加,这意味着现有生产方式可以实现节约资源ri的目标,是较理想的资源利用状态。(3)MRi<0且Δri>0,表示ri增加Q却相应减少,这就意味着在现有生产方式下,ri的增加不能产生“增产”效果,继续追加ri已无必要,因而应减少ri的投入。当资源ri处在(1)状态和(2)状态时,表明其得到了较合理的利用,尤其使资源处在(2)状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目标。

2.2TOPSIS方法

用TOPSIS法(TechniqueforOrderPreferencebySimilaritytoIdealSolution)[8]确定农业综合产出Q的思路是:将各市的农业产出作为样本,先建立由m个样本(即m个市)和n个指标(即n种农业产出)组成的讨论对象,则n个指标构成了一个n维空间,每个样本对应此空间一个特定点,共有m个空间对应点;再在此空间中找出两个参照点:所有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构成的空间点X+(最大参照样本)、X-(最小参照样本);然后分别计算每个样本与参照样本X+、X-间的距离(即空间两点间的距离)d+、d-;最后计算贴近度Q作为农业综合产出。具体操作步骤是:(1)选择指标并建立矩阵。根据研究目的和指标的可获取性,建立一个由m个样本n个指标构成的矩阵X=(xij)m×n,xij为指标实际值,i为样本序数,j为指标序数。(2)数据标准化处理。通常xij是有量纲的,为排除量纲及数量级的差异造成的影响,需对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处理,这样处理后的矩阵为X′=(x′ij)m×n。x′ij=xij-min1≤i≤mxijmax1≤i≤mxij-min1≤i≤mxij(i=1,2,,m;j=1,2,,n)(2)式中max1≤i≤mxij、min1≤i≤mxij分别为第j个指标的最大、最小值,各元素取值为0≤x′ij≤1。(3)用标准化矩阵X′中各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确定最大、最小参照样本X+、X-。对产出而言,最大参照样本对应最理想的样本状态,最小参照样本对应最不理想的样本状态。X+=(max1≤i≤mxi1,max1≤i≤mxi2,,max1≤i≤mxin)X-=(min1≤i≤mxi1,min1≤i≤mxi2,,min1≤i≤mxin)(3)(4)用欧氏距离计算各样本与X+、X-间的距离d+、d-:d+i=∑j=1n(xij-xj+)2,d-i=∑j=1n(xij-xj-)20≤d+i,d-i≤1(i=1,2,,m)(4)一个样本所有指标均达到最大值,它与最大参照样本的距离最小(d+=0),与最小参照样本的距离最大(d-=1);而一个样本所有指标均为最小值时,它与最大参照样本的距离最大(d+=1),与最小参照样本的距离最小(d-=0)。对产出而言,d+i越小表示i样本与期望越接近,d-i越大表示i样本越远离最不理想状态,则i样本状态越好。(5)用一个指数(贴近度Qi)来综合d+i与d-i。对产出来说,Qi越大,表示i样本状态越优。若样本各指标均处于最优(即d+=0)则Qi=1;若样本各指标均处于最劣(即d-=0)则Qi=0。Qi=di-d-i+d+i0≤Qi≤1(i=1,2,,m)(5)。

3结果与讨论

为了解安徽种植业资源利用的增产效果及利用的合理性,选择的农业投入资源为:单位播种面积的农业机械总动力r1(kW/hm2)、用电量r2(kW/hm2)、化肥r3(折纯)(kg/hm2)、农药r4(kg/hm2)、农膜r5(kg/hm2),灌溉面积r6、节水灌溉面积r7、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r8(%),单位耕地面积从业人员r9(人/hm2)。农业产出指标则采用:各种作物(包括谷物、棉花、花生、油菜籽、芝麻、黄红麻、烤烟、蔬菜)的单位面积产出(kg/hm2)。用公式(1)-公式(5)式处理2003年与2009年安徽统计年鉴[9-10]提供的基础数据:先分别对两个时间点的农业投入指标进行极差标准化处理,并得到各农业投入指标的变化量,以便比较和讨论;再计算相应时点的农业综合产出及其变化量;然后据此计算资源的边际投入量,得到2002年与2008年安徽各市综合产出变化量ΔQ、各种资源边际投入量MRi(表1)。先看安徽省不同地区的农业资源投入情况。相比2002年,2008年大多数市的农机总动力r1、用电量r2、农膜r5、节水灌溉r7、水土流失治理r8的投入量增加(Δri>0);而大多数市的农药r4、灌溉r6的投入量减少(Δri<0);化肥r3、从业人员r9投入增加与减少的市大致各占一半。巢湖、安庆、马鞍山、滁州市除少数几种农业资源投入增加外,大多数农业资源投入均减少;其余市则是大多数农业资源投入增加。再根据MRi的符号与数值大小讨论农业资源追加投入的效果。

由表1可见,亳州、六安、马鞍山、芜湖、池州、安庆、黄山市的综合产出均增加(ΔQ>0),而ri有增有减,相应有MRi≥0也有MRi<0:Δri≥0时,MRi≥0,即Q随ri增加而提高,表明还可以用增加农业资源投入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产出,芜湖、黄山、池州、六安、亳州市即如此;Δri<0时,MRi<0,即ri减少Q却在增加,这表明在现有生产方式下,减少农业资源的投入也可以继续增产,这样的资源利用最为理想,正是资源节约型农业所要追求的生产方式,安庆、马鞍山市的农业资源利用就处在这种理想状态,因为它们有较多种资源满足Δri<0(即MRi<0)。合肥、淮北、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巢湖、宣城、铜陵市的农业综合产出均减少(ΔQ<0),而ri有增有减,相应有MRi≥0也有MRi<0:Δri<0时,MRi≥0,即Q随ri的减少而降低,表明要增加农业产出就不宜减少农业资源的投入,即可以通过追加农业资源投入来实现增产,巢湖市(除MR1、MR2、MR5<0外,其余MRi≥0)的农业资源利用就处此状态,类似的还有蚌埠、阜阳、淮北市;Δri≥0时,MRi<0,即ri增加Q却在相应减少,这表明在现有生产方式下,ri的增加已不再能增产,继续采用“追加资源来提高农业综合产出”的生产方式已不可行,是改变生产方式减少资源投入的时候了,宣城市(除MR4-MR6>0外,其余MRi<0)的农业资源利用就处此状态,类似的还有铜陵、滁州、宿州、淮南、合肥市。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业科技;科技创新;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007-1

0 前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必须走现代农业之路,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走生态农业之路。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存问题,因此如何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历史发展进程表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业经济的长足发展。

1 农业经济发展进程回顾

回顾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走过的路程,农业的发展经过了大体上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正逐渐向生态农业的转变过程。30年的农村改革使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直至今日,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是一个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势必产生这样的思想观念:发展经济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将来后果。乱占耕地、乱砍滥伐森林、乱开乱采矿产、乱排放工业废弃物等现象。这些与传统的发展观和管理滞后有关。因此,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抛弃旧的发展观,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科学发展观。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应是由粗放型的传统农业向集约型可持续农业转变,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高效、节约资源型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具体来说,这种集约型可持续农业即是在适度增加和科学使用农业投入的前提下,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集约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科技资源和经济资源,促进农业系统的土地集约、劳动集约和资金技术集约,保障农业生产持续性、农村经济持续性和农业生态持续性的协调发展。明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农业经济要想取得长足发展,落实“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的规划,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2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回顾

2.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如果将国民经济比作一座高楼大厦,那么农业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一个国家如果吃饭问题要依靠别的国家来解决,那么这个国家的自立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基础,在国际竞争中就会受制于人,听人摆布。

2.2 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呈现出这样一个规律性现象:农业发展顺利,增长速度快,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快;反之,农业生产出现倒退,就会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损害。

2.3 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基础地位

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3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上,国际粮农组织(FAO)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农业能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上应用恰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中国21世纪议程》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对此要做到以下两点:

3.1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范文第4篇

1.1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大量浪费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所谓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将农业资源和废弃物进行循环再利用的过程,它将农业的活动看成是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的流程过程,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目的,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也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降低资源消耗以及浪费的问题。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和关键是实现农业发展的生态效应,通过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资源的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进而促进农业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保效应。

1.2发展农业生态经济

低碳经济时代下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另一重要措施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来说就是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农业资源的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积极生产绿色环保农业产品。坚决制止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积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实现农民增收,积极发展良性的农业种植方式,实现农产品的附加效益。

1.3发展有机农业经济

所谓有机农业经济主要是指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依据生态学原理以及生态自然发展规律等,在具体生产实践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物质,而是积极使用有机物质,实现自我循环,运用天然植物性的农药和杀虫剂以及物理法和生物法等措施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且建立农作物的轮作体系,利用秸秆还田、施用人畜粪便等措施提升土壤肥力、保持养分循环,促进农业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有机农业经济能够将农业生产发展归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中去,因此属于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积极发展有机农业能够实现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且能够降低农药和化肥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有机农业通过使用人畜粪便以及生态系统自我循环的方式,还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品质,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性,有利于实现绿色环保型农业产品。积极推进有机农业的发展,还能够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以及土地荒漠化和贫瘠化的问题。有机农业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提高农民劳动收入,且有机农产品符合国际市场农产品的要求,能够促进农产品的出口,进而也能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1.4运用科技手段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应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积极引入现代化科技技术。通过培训农民的农业种植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增产增收,建立健全农业基础设施,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广泛使用,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及时了解市场上关于农产品的信息,降低农民盲目跟种而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的局面,从而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进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1.5发展都市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

农业经济不仅仅具备了食品保障的功能,还应该具备原料供给、生态保护以及观光休闲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城市生活压力日趋增加,城市居民更加趋向于走向自然、回归田园旅游、放松生活压力、增进朋友感情的的生活方式。因此,农业生产发展模式不能仅局限于提高农民收入、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还应该积极推进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发展都市休闲农业能够拉近城乡居民的关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还能够积极培养城市儿童尊重农业生产成果、养成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都市休闲农业还能够积极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结语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范文第5篇

(1)特色农业发展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一科学论断的具体体现,它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健康增长的必然选择。首先,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资源贫乏、农村人口相对较多的发展中国家。要想不断解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进行深层次的农业产业改革,而发展与各区域自然地理、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相适应的特色农业则是众多方案中的较好选择。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与持续健康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健康的发展。近年来局部地区大面积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呈塌方式、地陷式下降,农民生活水平起伏波动较大,引发农民心态的巨大波动,已引起了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为了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新时期的农村社会政府也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甚至整个经济工作的重点。农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家的稳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特色农业是实施新一轮提升农村经济大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可以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其次,我国虽然土地资源类型丰富,但适合传统农业的土地并不多。在相对贫瘠的土地上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特色农业,不仅可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可以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平衡,做到一举两得。例如: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北方生态脆弱、产业单一、广种薄收、乡村贫困的特殊问题区域。“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土地利用方式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瓶颈”。通过相关研究结合当地地形地貌特点与水土流失所独有的自然规律,最后通过采用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造林护耕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等典型农村特色生态经济模式,使该区经济水平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在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资源条件千差万别、各不相同。要站在国家层面上科学地统筹规划,合理建议每一片区域适宜什么样的特色农业的发展。再次,通过特色农业的发展,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可以提高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从而促进我国农村农民文化水平的整体提升,为提升我国农村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整体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发展特色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一定区域内存在着各种自然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松散的农业资源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要因地制宜合理统筹配置有限的农业资源要素,敢为人先大力支持发展与本地条件相适应的特色农业。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少我多的绝对优势,保持我国农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3)特色农业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

特色农业发展壮大起来了,可以带动周边一系列的相关行业,如农作物深加工、农产品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链条,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增收目标。

(4)发展特色农业能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特色农业对于资源和生态环境有着特殊的要求,它不以破环、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它是在有限的前提下对自然资源的合理有效充分的利用。发展特色农业必须自觉遵守自然规律,坚决按自然规律作出合理的安排,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既能够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特色农业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1)特色农业不一定是高产量农业

有些从业人员由于存在急于求富的心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恶意扩大生产规模,丝毫不顾自然资源的有限承载额度,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一现象的出现极大地破坏了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打破了自然生态的脆弱平衡。因而特色农业既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又要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违背其自身发展的规律。

(2)特色农业与常规农业共生并存

常规农业解决吃饱,特色农业解决吃好。不能为了特色而特色,只做或做足表面文章,一味迎合上级领导、一味满足填报数据的需求。特别是有些地方在行政命令的干扰下,不切实际地好大喜功。用适合常规农业的资源条件做特色农业的大文章,好看不中用,最终出现喜人的开头、悲惨的结局。我们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可行的条件下适宜发展什么农业就发展什么农业,不因人为的因素而发生改变,做到有始有终、错位发展、相得益彰。

(3)特色农业与现代科技的运用

特色农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不能简单地利用现有科技没有底线地仿制扩大化生产。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促进的作用,但不是彻底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母鸡下蛋和人造鸡蛋一样都是蛋,虽然表面上差不多,但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从事特色农业的生产要立足现实,在不改变本质的可行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特色农业的发展。

(4)特色农业与产业化生产

在传统农业中,历史上传统特色农业由于受到自然资源和人类因素的影响,以个体家庭为承载主体的生产缺乏产业化生产的社会分工、协作。这是一个传统农业的遗留问题,农民往往以户为单位,自给自足。在当前我们在不改变特色农业本质的前提下应建立完善的产业化生产,产业化生产的社会分工、协作要从制度开始健全,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挂钩,将每个农民按照其特长放在最需要他的岗位上,从而最有效地提高特色农业的社会、经济效益。

(5)特色农业与配套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