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媒体融合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U高校媒体是社会信息系统的重要分支,在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方面具有深远影响。一些学者就高校媒体媒介融合的宏观研究、报网融合研究、媒介管理研究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对媒介融合和内涵与外延的认知
(一)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
“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于1983年由美国学者I?浦尔首次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戈登归纳了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表达融合等五种媒介融合的类型。
陶喜红进一步指出,“融合”这一概念与大众传播真正意义上的联姻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叶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郑保卫、樊亚平、彭艳萍研究发现,“媒介融合”属于互联网兴起之初所产生的取代论和共存共荣论相互争论时期。这里所说的融合,是指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和平共处,联合发展,显然它与现在舶来意义上的媒体融合属于不同的概念。
(二)认识的深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新闻实践的不断发展,我国学术界对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认知已不再停留于表面上的理解。吴海荣从研究个案出发,认为媒介融合既可指宏观的产业、人力层面的相对集中,又可指微观的新闻制作的各个环节的资源共享。⑴李红祥认为媒介融合的界定要从技术/软件融合、产业/市场融合、内容/服务三个层面加以界定。m蔡雯则认为媒介融合的深层次含义是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推动下的通过新介质形成的各类型媒介的汇聚融合。
在表现形式上,媒介融合应该既包括硬的新闻实体的融合,又表现为软的媒介技术、管理体制的融合。王闻俊从动态过程的角度出发,认为媒介融合包括组织结合、收购合并、传播手段、媒介形态等四个阶段,孟建、赵元珂认为,媒介融合既包括在传媒业界跨领域的整合并购,并借此组建大型的跨媒介传媒集团;媒介技术的融合,将新的媒介技术与旧的媒介技术联合起来形成新的传播手段,甚至是全新的媒介形态。
二、高校媒体融合研究现状
相比之下,学界对高校新闻媒体的媒介融合研究相当薄弱。当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宏观媒介融合研究、报网融合研究、媒介管理研究。
(一)宏观高校媒体融合研究
张文莉研究指出,高校媒体的媒介融合主要体现在内容、终端、组织和管理方式等方面。作者认为,高校校园媒体应该从内容重整和组织重构两方面人手。在内容重整上,重视整体策划,注重互动。在组织重构上,组建全校统一的新闻管理机构,建设一支专业化、全能型的采编队伍。娄雷认为,高校的校园媒体资源融合,既包括不同新闻主体、经营主体的融合,也包括不同传播技术、传播方式的融合,在组织构成、人员配备、职责分工等方面相互协调,优势互补。
°高校传媒整合既符合高校媒体的发展诉求,又是当代高校宣传工作的发展需要。梁燕燕认为,高校传媒可探索构建“新闻中心——实训基地”模式,将新闻中心开放为高校新闻学科的实践教学平台,将校园宣传任务分解为高校新闻学课程的实训作业。此举既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高校传媒缺乏专业人才的问题,同时又极大改善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困境。
(二)高校报网融合研究
高校“报网融合”是不同新闻主体、传播技术、传播方式的融合,以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实现立体化的新闻报道、捆绑化的客户服务和多样化的传播手段。李秀芹认为,高校报网互动有利于校报与网络的“快”与“慢”、“容量大”与“容量小”、“交互性”与“单向性”的优势互补,是高校校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工作理念上,张碧红认为应该实现媒体的重心从报纸转移到网络,搭建读者网友的互动社区,通过打造“新式在线编辑部”、注重校园网事“深加工”、整合校园宣传资源等方面,推进高校“报网融合”创新发展。
赵立兵,杨宝珠研究了高校校报与微博的融合发展,认为微博等新媒体的及时性、现场性、互动性等优势,能够与高校平面媒体的权威性、深度性、全面性进行有效互补。在具体融合路径上,主要表现为“微新闻”、“微专题”、“微采访”、“微活动”、“微服务”等形态,推动高校校报的新发展。"
(°三)媒介管理融合研究
在媒介经营管理层面,高校校园媒介融合,有利于实现新闻业务上的资源共享,增强校园新闻的舆论引导能力。赵明认为,高校校园媒体的融合应该从新闻媒体从业者及新闻工作体制人手,在新闻工作体制方面,整合校园媒体,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宣传部门在体制上保证组织运作。
王世华认为,从传播内容、组织架构与人员构成来看,高校的媒体融合远没有成功,作者指出,应明确现有媒体的主从关系,不同媒体形成优势互补,避免同质化,同时还要实现组织机构、运行模式与从业人员的有机融合,从理念、组织机构、运行模式、从业人员等多方面全力打造多媒体融合的髙校“全媒体”。
三、结语
媒介融合是当前学界的研究热点,从一开始被引人的舶来品,到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本土化研究,学界都有较为深人的分析,研究视角也十分丰富多元。相比较而言,高校新闻媒体的媒介融合研究过于薄弱,这与高校新闻媒体及其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匹配,而且与高校新闻媒体的实际发展状况不符。媒介融合是包括高校新闻媒体在内的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所以有必要加大对该问题的研究和思考。
对髙校新闻媒体的媒介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研究、报网融合研究、媒介管理融合研究等内容,呈现纵深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总体上数量不多,力度和深度均不足,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界对于高校的新闻媒体及其媒介融合领域不够重视。高校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宣传工作,巳经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战略工程。而高校新闻媒体及其媒介融合的实践发展,是这一战略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这一领域的实践探索和学术研究。
[关键词] 媒体融合,数字图书馆,创新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9-88-3
Innovative Service of Digital Library in the Background of Media Convergence
Song Hailong1,2 Zhang Fan2
(1.Library of Xinxiang Medical College,Xinxiang Henan 453003; 2. School of Management;Xinxiang Medical College,Xinxiang Henan 453003)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mediaappears with the phenomenon of convergence acceleration, especially affected by the national policy and other factors, the digital library's resource construction,service platform,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service modeand so on have experienced huge changes.Thisarticle analyzes the influences of media convergence on digital library,and puts forward its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words:Media Convergence, Digital Library, Innovation Service
近年来,不论是媒体形式、应用平台,还是接收终端,都出现了新的形态,不断改变着传媒产业市场和格局。在新传播格局下,媒体形式迅速增多,并且其多样性在导致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不是呈现简单的对立和竞争,而是变成更高层面的相互融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加速融合,新媒体生态圈雏形已经形成,媒体融合时代到来了。
1 媒体融合概述
“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伊契尔・索勒・浦尔(IthielDeSola Pool)提出。他在1983年出版的《自由的科技》(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形态融合”(convergence of modes)这一概念[1]。他认为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包含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电信业在内的传统媒体的边界逐渐消融,多种媒体表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无论是人际传播媒体还是大众传播媒体,都承载着比过去更多的服务和功能,并且过去只能由一种媒体提供的服务,现在可以由多种媒体提供,或者过去由多种媒体提供的服务,学者可以由一种媒体提供。
普尔教授将“媒体融合”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定义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进行相互融合而产生新的媒介形态,比如博客新闻,微端新闻等。广义定义不仅仅是指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含传播手段、内容、媒介功能、所有权以及组织结构等多要素的深度融合,就是人们所说的“信息传输通道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2]。它将报纸、出版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传播渠道结合起来,进行集中处理和资源共享,形成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向用户传播[3]。
简单来讲,媒体融合是指在数字化、网络化等科学技术、政治、文化、商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间出现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相互交融的状态,它包含媒体规制、行业、渠道融合、技术、终端、所有权、组织结构、内容生产等方面的融合,增加了媒体载体之间的相同点。媒体融合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它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的多种媒体的有效整合,也是技术和经营方式的融合[4]。
2 媒体融合对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影响
数字图书馆是利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存储技术,把图书馆的各种文献资源进行整理和加工,并利用数据库技术、互联网技术以数据库形式让用户进行检索,并经过互联网把数据传递给用户,使他们能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获取需要的信息资源[5]。作为图书馆、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产物,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深受媒体融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媒体融合环境下用户对数字图书馆信息数据资源服务提出新要求
媒体融合时代信息资源数据量猛增,给数字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带来无法估量的资源收集来源,但是,收集、整理以及标准化这些数据,以便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有用、有序的信息资源,成为目前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加快,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平台扩大到互联网之外的广播电视网络、电信网络以及移动网络平台上。媒体融合使我国文化信息资源保存、管理、传播使用手段和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可以有效提升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程度,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基金项目】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专项科研课题(课题编号kyzx20140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191-02
一、媒体融合的概念
1.1 传统媒体的概念
传统媒体② 是相对于近几年兴起的网络媒体而言的,以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即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的交流活动的媒体,包括电视、报刊、广播三种传统媒体。
就北京职业学院而言,传统媒体包括校报、简报、公告招贴栏、校园广播以及各系统编印的工作动态,个人认为,校园网已经运行了十余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传统媒体。
1.2 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③ 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
就北京政法职业学院而言,新媒体主要包括微博、qq群、微信公众平台、手机彩信报等。
1.3 媒体融合的概念
“媒体融合”④ (mediaconvergence),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提出,原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其概念应该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概念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等;而广义的“媒介融合”则范围广阔,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也就是说,“媒体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
媒体融合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媒介发展的理念,是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的基础上的传统媒体的有机整合,这种整合体现在两个方面:技术的融合和经营方式的融合。
二、媒体融合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媒体时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是媒体发展的大方向。如上所述,任何媒体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只有融合在一起,才能有效发挥二者的优势,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达到共赢。这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既是宝贵的机遇,又是现实的挑战。
2.1 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打破时空限制
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拥有的超越时空限制的优点,利用新媒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为教育工作提供更加快速便捷的传播。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和手机终端随时随地为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学生也可以自由地和教师进行交流互动。新媒体时代除了运用文字、动画等进行教育工作外,还可以运用实时视频来进行教育工作,新媒体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契合了大学生的追求自我为中心或纯粹的个性解放的特点,这些形式多样的引导手段对于90后的大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
2.2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新媒体时代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进行教育工作,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的舆论导向单纯凭借灌输的方式将难以为继。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可以向教师抒发自己的情感,诉说自己的心事等等,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教育工作效率。
2.3 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逐渐加大
新媒体由于多元性、自发性等特点,一些低俗的信息也开始泛滥,新媒体的交互性和即时性使得学校难以单方面控制舆论传播的扩散与渗透,非理性的声音也应运而生,且在很多时候推动了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制造谣言,混淆视听,这些行为极可能成为关注焦点,进而产生传播加速度,最终形成网络的蝴蝶效应,使日常网络舆情引导的难度不断增大。我们在做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微信朋友圈的信息传播往往良莠不辨,大量未经证实的信息被转发传播,从调研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接近70%的学生对于自媒体的信息不会完全相信,并期望能够提高自媒体信息的真实度,说明学生能够认识到信息真实性需要提高,这也说明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道路上任重道远。
2.4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媒体素养提出新要求
当前95后的大学生对于新生事物接受很快,多数已经习惯于通过手机等自媒体终端接收信息、传递信息,相比之下,由于受历史原因,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年龄偏大,以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应用法律系为例,该系共有5名辅导员,负责600名学生,年龄最大的37岁,最小的30岁,相比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的年龄代沟,他们尚未完全适应新媒体环境,对新事物敏锐性差,对新媒体的组成、特点及操作等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难以进行高水平的运作,新媒体的巨大优势也难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出来。其次,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尤其是有些学生工作领导使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在心理上尚未完全适应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对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存有疑惑和顾虑。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现有的媒介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三、媒体融合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启迪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是大势所趋,无论你“见或不见,它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作为高校的学生工作者,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责任,我们也针对媒体融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重点以应用法律系“应法微青年”为例说明媒体融合的途径。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应用法律系现有在校生586人,3个年级,年龄从18岁―21岁,“应法微青年”微信公众平台开通于2014年5月20日,现有关注人数521人,基本上涵盖了本系所有学生(除少数不使用微信的学生),截止9月30日,开通5个月来共推送各类信息34条,平均每周推送1.7条,内容涵盖了就业、课堂学习、学生活动、迎新、军训等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包括重大节假日、敏感时期信息等方面,确实在学生中起到了舆论引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学生也很快习惯于通过微信平台及时了解学校和系里的重要事项。
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我们感觉以往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停留在单一通过校报、橱窗等传统媒体或者网站、校园BBS等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和引导,往往只起到事倍功半的结果。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体现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主要是手机自媒体)相互融合,进而发挥各自优势的关系,二者不是彼此替代,而是优势互补,传统媒体在信息来源的权威性,采编队伍的专业性上具有一定优势,新媒体在新闻传播的及时性、互动性、广泛性上具有优势,二者真正融合必然会大大提高信息传播的实效性。引申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亦是如此,它开辟了教育的新方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启迪。在工作中,可充分利用媒体融合,把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导向性发挥到新媒体上来,以便对大学生的不良风气进行有效地引导,还可以把新媒体的及时与互动性融到传统媒体如校报,校内广播上来,使老师采用与大学生更加贴近的教育方式来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通过新媒体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并时时互动,及时对学生进行舆论导向作用。
注释:
① 市属政法类高职院校,现有5个系,2个校区,各类在校生4400人
②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817079.htm?fr=aladdin
③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339017/5403053
.htm
关键词:新媒体融合 报业集团 经营管理 解决办法
新媒体融合近年来可谓是社会的热门话题,这是因为新媒体相较于旧媒体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优势,信息传播更为便利,信息交互性更强,每个人都能传递信息等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媒体带给旧媒体极大的冲击。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报业集团应该正视这一困难,积极对报业的经营理念进行升级,并适当借鉴新媒体的优势与特点,以谋求更好的发展。
一、新旧媒体融合综述
(一)新旧媒体的概述
旧媒体、新媒体的概念:任何新与旧的概念都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进行互换,新旧媒体也不例外。比如报纸刚出来的时候,它对那个时代来说就是新媒体,但是出现广播后,报纸就成为了旧媒体。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旧媒体。
新媒体的优势:互动性:以网络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新媒体具备网络交互性的特点,用户在观看娱乐节目,新闻信息时能够实时的对事件或者节目本身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了传播者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主动性:用户不在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能够通过博客、微博、贴吧等自己信息,真正意义上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在信息传播上享有主动权,具备主动性;移动化: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接收终端不在局限于电视、手机、电脑、iPad等也成为了重要的接收终端,这就使得信息能够超越时间空间的界限进行传播,便携的设备使得大众能够随时随地的观看新闻信息,娱乐选秀,体育赛事等等。
(二)新媒体融合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融合,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前提下的,能够对传统媒体进行有机的整合。最早的“媒体融合”概念由美国教授普尔提出,他强调了媒体融合的本质便是实现了多种媒介的多功能一体化。而现在所强调的新媒体融合则是特指新的媒介形态与传统的媒介共同涌入市场、参与竞争,同时传统媒介与新媒体进行相互借鉴与融合,且融合的内容往往是多样的,不仅包括了媒介形态的融合,同时还有媒介的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多方面的融合。客观来说,新媒体的融合给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在带来一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新媒体融合下的报业集团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读者数量的减少,阅读人群“老龄化”严重
新媒体融合带来的最显著的影响便是读者数量的大幅减少。网络的共享性使得很多大众不用付出成本就能轻易获取各种信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加上手机上网功能的优化,通过报刊获取新闻信息的人越来越少。就阅读人群来说,年轻人习惯于通过手机电脑获取信息,很多人大多不读报纸。而剩下的阅读报纸的人数中,年龄阶层大多超过了45岁,阅读人群“老龄化”严重也是报业集团发展中国存在的重要问题。
(二)广告份额的大量减少
对于报业集团来说,广告份额的减少是新媒体融合带来的最严重的影响。相较于报业来说,新媒体传播信息更方便,影响力较强,受众也较多,很多广告厂商看中了新媒体的优势,将广告经费更多的投资在新媒体中,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这就使得很多报业集团的广告份额大量减少,一方面,这加大了报业集团的经营困难,另一方面,这也使得报业集团缺少资金对自身进行升级与优化。
三、如何解决新媒体融合条件下报业集团经营管理问题
(一)明确发展理念
新媒体的出现一方面使得广告份额和受众群等的急剧流失,另一方面也为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新的时期,报业集团的当务之急就是对自己的发展理念进行重新定位与规划。首先,要实施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根据市场的传播环境的变化,对传统报业的重新进行规划与布局,同时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产业体系,加强宣传力度,努力充实内容,使得报业集团的影响力得到提升。同时,要积极发挥报纸的优势,要坚持用内容取胜。与新媒体相比,报纸虽然在报道事件的时效性上与新媒体有一定差距,但是新闻信息的真实度和影响力却大于新媒体。因此,报业集团要从内容着手,不管是从内容的采集还是最终的发乎都要力求体现报纸的专业度,公信力。
(二)大力进行品牌建设
品牌是一系列复杂产品个性的综合体,包括知名度、影响力、品质保障、服务体系、风格、习惯等等,对于报业集团来说,大力进行品牌建设是其面对新媒体冲击的应有之义。首先,进行品牌建设的最为重要的就是将先进的技术,优质的管理融入到报纸生产中来,同时,报纸还需要具有自己的风格才能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或喜爱。因此报业集团的管理者需要形成自己报纸的风格,或犀利或深刻,要具有敏锐的新闻视角并对新闻进行深入挖掘。其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加快报刊的发展与创新,因为对于报业集团来说,报刊无疑是其重要的经济支柱与主要产业,新的形势下建设品牌,就需要对报纸的版面、布局、印刷等细节进行优化升级,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
四、结束语
客观来说新媒体的融入给报业集团带来了严重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报业集团要想在市场中获取发展就需要思考如何对自身进行优化,这就需要传统媒体积极与新兴媒体进行融合,积极的借鉴新媒体的经验,拓宽自己的经营领域,要紧紧抓住互联网这一阵地,加快资源的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最终实现报业集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丹超.媒介多元化背景下报业集团发展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3.
[2]卫琳.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报纸形态创新研究[D].暨南大学,2014.
关键词:互动新媒体艺术;定义;发展特征;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267-01
互动媒体装置艺术属于新媒体艺术,具有技术含量高、人机互动强、美学价值高等特点。中国的计算机图形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媒体艺术始于90年代初期,随着计算机的更新和合适价格的出现,更多人开始计算机图形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其中新媒体艺术在原始模仿国外的录像艺术的过程中慢慢成为一个新的分支,促使我国在互动媒体装置艺术领域更深入地设计与发展。
目前,有部分的国内外艺术家已经开始初探互动媒体装置艺术,并且在这个领域进行了较有成效的研究。这些艺术家基于装置艺术的概念,运用一种新的媒体互动的方式设计制作了大量的互动媒体装置艺术作品,这些作品的展示表现方式众多,表现理念各有不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文中就该方面的主要成果进行综述,为后期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一、互动媒体装置艺术的定义
互动装置艺术作品虽然在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展出,但其概念的界定笔者在国外的资料中还未看到,国内关于互动媒体装置的印刷或书籍更是少有,因此,笔者在此对互动媒体装置艺术的概念进行了尝试下界定。
互动媒体来自英文Multimedia,multi是“多重的”,media是“媒体”,指我们用来表达信息的载体与形式,从字面上解释是多种媒体集合。互动装置也被称为交互装置,交互与互动要求具有双向信息的传递,这种传递在低层次上是一种信息指令的发出与程式回复,在高层次上是一种具有判断性的信息反馈。
二、互动媒体装置艺术的发展特征
(一)20世纪50年代:单纯而原始的指令性操作
无论在何种设计中,计算机的引入都为其增加了新的生命力。此后,计算机图形艺术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从中分离出来。1968年在伦敦的计算机美术作品巡回展上,计算机图形艺术最早出现。与此同时,不同表现形式的电子媒体进入人们视野,如:影像艺术、数码图形、网络艺术等。70年代,“多媒体”概念出现在计算机行业,它只是单一而原始的指令操作,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互动媒体装置艺术在其中隐约出现。由此,笔者认为互动装置艺术的雏形是建立在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平台上的人机交互。
(二)20世纪90年代:交互方式开始呈现艺术化
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新媒体艺术作品以互动的艺术形式出现,为今天的互动媒体装置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同人通过计算机硬件的承载进行互动艺术,是以自然中的硬件装置媒介为基础的交互艺术,能使观众参与、交流甚至融入作品中,并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同时,有很多院校艺术以及艺术机构开始发展新媒体艺术,它们是艺术活动的先锋,在欧洲以德国卡斯鲁尔的ZKM和科隆媒体艺术学院,奥地利的AEC及亚洲日本东京的ICC;美洲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为代表,澳洲的新南维尔斯大学美术学院等。
(三)21世纪至今:多元素、跨领域学科融合
2001年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的“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上李政道所言,即艺术和科学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与科学同时又是相对独立的,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应,是能动创造性的反映,同时用其独特的表现方式进行表达。因此在学科相互融合这个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新时期两种互动方式:“沉浸式”交互,即需要观众以肢体语言与装置进行感应互动;“界面式”交互,即观众去对某一界面进行实时操作。在这两种方式中,“沉浸式”交互的空间占用无疑是最大的。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于能与空间更好融合,将空间融入到展示作品中。这也将融合到展示设计学科中,互动媒体装置艺术的形式感本身已经具有,因为其形式感已经够强,加上媒体技术这种媒介的表现力,能够将形式感与表现力融合的很好。
三、互动媒体装置艺术的发展趋势
2003年,上海举办“艺术与科学”国际数码艺术交流展,其中希腊代表团的作品《电脑化的智能寄生物》是一件高科技的互动媒体装置艺术,人在投影屏幕前转动,红外线传感器将信号传入计算机,计算机根据传入信息进行计算并将运算结果传到一个智能装置上,智能装置根据传来的信息产生相应的运动,类似于一个智能机器人,这就好似一件科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