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养结合的概念

医养结合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养结合的概念

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包头市 医养结合 医疗养老 老年人服务

中图分类号:R 197.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人口总数在世界上位居首位,同样也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大的国家,中国老年人口约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据2015年统计,中国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5.5%,达到2.12亿人。照这样发展,2025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35.5%,增长至4亿人。由此可见,我国老龄化增长快、数量大,形势极为严峻。同时,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一妻一孩”政策,人口增长缓慢,鼓励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使家庭结构逐渐转变为“4-2-1”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是单纯地凭借家庭内部自身的力量来解决养老问题显得苍白无力。

我国的家庭养老问题困难重重,而敬老院等养老机构也不能实现老年人的养老需要,因此,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开展了创新养老模式以促进养老服务发展的一系列探索。《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 号指出,要加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包头市积极响应,制定出了一系列推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支持政策。

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1老年人医疗养老服务结合的相关概念

1.1.1养老服务

养老服务是给老年人提供一些生活必需的服务来满足他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分为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李学斌认为,社区养老是以社区为养老场所,政府和社区运用各种力量为老年人提供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等各项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中国居家养老深受西方社区养老的影,英国对社区养老这样阐述:“社区照顾是让老年人自己尽可能照顾自己的生活,社区只是进行恰当的帮助和协作,并为家庭陪护人员提供短暂白天照顾的一种养老方式。通过让老年人去老年社区或临时服务场所,扩展照顾老年人的范围。”

1.1.2医疗服务

一般认为医疗服务的基本含义是:医疗服务就是医疗机构主要为病人和特殊的社会人群服务,通过医学技术为他们服务,满足社会对医疗保健的各种需求,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为社会提供即时服务。创设基本医疗服务有三个要求:一是确定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范围;二是严格监管基本医疗保险的基金支出;三是加强医疗服务管理。

1.1.3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指的是总结梳理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之间的关系,将基础养老服务作为立足点,为老年人群提供更好的生活照顾、精神安慰等所需服务,优化老年人群所享受的医疗养老服务。利用医养结合的方式,将医疗、恢复、养老等方面进行综合处理,把重点放在老年人群健康医疗服务工作上,实现养老机构与医院相互融合,创新改革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形式。

1.2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理论基础

1.2.1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福利多元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的新兴产物,是古典自由主义、凯恩斯?贝弗里奇范式之后处理国家危难的社会政策研究新模式,它坚持福利元素多方面化,既不可以绝对依靠市场,也不能绝对依靠国家,福利应该是整体社会的产物。

罗斯认为,社会福利应该由三部分组成:家庭、市场和国家。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国内的养老问题十分严重,存在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养老服务提供不足等问题,中国还存在未富先老的现状,因此要想解决中国的养老难题,必须加强养老服务的社会参与性以及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并且充分利用公立医院的优势。

1.2.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属于行为科学的理论,1943年由美国心理学家拉罕?马斯洛提出。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按顺序由低到高依次排列。在自我实现需求后,但是一般不是马斯洛理论中必需的部分,通常情况下会将自我超越融合到自我实现中。

2 包头市医疗养老服务概况

2.1包头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由卫生部门计生办给出的人口占比趋势图分析得出,现如今,的全部人数中7.56%是65岁和大于65岁的老年人,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到2015年居住人数中有35万是60岁和大于60岁的老人,已达到总数的12.4%。相对于15年前增加了2.6%。

2.2包头年市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现状

2.2.1医疗服务现状

包头市有医疗机构共619个,公立医疗机构有28个,个体诊所有223个,村卫生室有319个,厂矿医院有6个,民营医院有7个。按等级划分,公立医院中包括4家二甲医院,6家一甲中心卫生院,12个乡镇卫生院,1个中西结合眼科医院和1个精神卫生中心;民营医院中有2个二级医院。

2.2.2养老服务现状

就整个包头市而言,目前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方式仍然以政府养老为主,这样就会造成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不相符的结果,因为只有政府这一个来源且其给予的帮助太小,无法解决照顾大量老人这一问题。包头市具体的养老结构情况如表1所示。

2.3包头市医疗与养老服务分离带来的问题

2.3.1老年人医疗“压床”现象严重

目前,包头市多数医院严重缺乏医疗物资,像在具有医疗保险的医院里,大部分老人为了治恢复期很长的病就选择更好的治疗,同时考虑到医疗报销问题,不得不选择长期住院,因而导致“压床”现象严重,但这些老人的目的是养病而非诊病,这种情况下医院相当于疗养院,因而会占用医疗资源。

2.3.2养老机构不能满足需求

目前,就包头市而言,养老机构虽然较多,但是存在以下问题:生活设施不够完善;老人们的精神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民营养老机构价格昂贵,门槛高;公办养老机构价格低,但不能带来完整的服务;缺乏医疗措施,患病老人遇紧急情况很难得到及时治疗,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养老机构无法使用医保,所有费用需要个人承担,会造成老年人过重的生活负担。

2.3.3老年人经济负担重

医疗与养老机构分离,直接导致的问题就是带给老年人的经济负担重,老年人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在支撑养老费用的同时还必须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其中最的问题是养老费用需要自己支付,无法像医疗费用可以报销,报销问题成为医疗与养老分离最致命的问题。

3 澳大利亚医养结合服务的相关实践和经验借鉴

3.1澳大利亚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介绍

澳大利亚政府非常重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推行养老政策方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政府主导,配合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来提供养老服务,其中包含了医养结合的特点。它的运行程序是,首先在社会中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来提高提供医养服务的质量,以削弱政府的力量,多方面多层次进行养老服务的开展,由此可以做到既使老年人得到满意的服务,又不会使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澳大利亚在医养结合方面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提高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质量,降低政府支出。服务提供者通过竞标得到政府的养老项目,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得到拨款,项目的数量与拨款是成正比。想要得到服务的老年人,必须由老年照护评估组进行评估,这样既可以使老年人得到满意的服务,又不会使资源浪费。同时澳大利亚非常重视家庭养老,国家对承担照护老年人的家庭成员给予经济补贴,为了使家庭照护人员有能够的生活质量,不会因为照护老年人而降低,每年为他们提供休假,休假时由社区负责照护工作。

3.2经验借鉴

3.2.1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长期致力于提供养老服务,是推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发展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发展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过程中,政府要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确定整体方向,规范医养结合服务的过程。同时,政府作为最有力的财政保障,要为其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从制度供给、政策制定、财政投入和公共产品提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从澳大利亚在养老方面较为成功的经典案例哈克项目(HACC)中可以看出,60%是由联邦政府出资,40%是由州政府出资,剩余的资金缺口则由地方政府解决。

3.2.2重视完善法律体系的建设

纵观国外养老服务政策以及法律体系,可以看出,国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每步发展都有赖于相关法律政策作为支撑。建立健全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使其发挥指引性和保障性的作用,是发展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和养老服务事业的重要保障。

4 构建包头市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对策

4.1构建医养结合的PPP模式

PPP模式也称为“公共私营合作制”,是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是政府和私人组织之间,为供给某种公共服务或者产物,用拟定协议作为基础,形成合作关系,并且顺畅达成目的,通过制定合同来确认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最后让合作的政府和私人组织都能发挥更完善的效用。

PPP模式将政府和私人组织之间的各自优势充分整合,使得医养结合模式可以做到高效健康的运作。PPP模式的优点包括:第一,PPP模式能够在医养整合方面供给,并且可以拓展新的融资途径,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第二,PPP模式提高了医养结合模式的质量和效率,可以将政府从不擅长的项目中解脱出来,引入擅长的市场部门,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效率,达到双方共赢的效果。

4.2提高供给主体的积极性,完善服务方式

发展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优势,将他们转变为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等医养结合型养老组织,负责养老照料和医疗护理,在医养结合服务的供给渠道方面得到拓展。同时借鉴澳大利亚经验,打破单一的政府供给主体模式,强调政府、市场、家庭以及非营利组织的共同参与和协作。养老服务作为准公共产品,市场的参与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政府供给的不足,减少政府的压力;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参与会进一步加强参与性和竞争性。

4.3建设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纵观国外养老服务政策以及法律体系,尤其是澳大利亚的相关法律建设,可以看出,国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每一步发展都有赖于相关法律政策的支撑。然而,我国与此相关的政策法规都还是空白,更没有相关的政策作为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导向。所以在持续探求国外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时,我们国家必须要全面顾虑到老年群体的特殊性要求,清晰划分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权责、职能界定,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养老服务政策。

参考文献:

[1] 李虹.澳大利亚的家庭老年护理服务与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J].医院管理论坛,2004,21(8):52- 56.

[2] 李学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研究综述[J].夏社会科学,2008 (1):42.

[3] 陈伟.英国社区照顾之于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本土化进程及服务模式的构建[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93.

[4] 沈蕾,曹建文.医疗服务品牌营销[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 维基百科:https:/// wiki/

[6] 黄恒学.公共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老年健康服务业 人力资源 对策

1.研究背景

1.1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越来越重视,“已病才就医”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健康的需求。而健康服务正是把被动的“已病才就医”模式转变为主动的“未病先预防”模式的活动,可以间接节约医疗费用,保障个体健康。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5%,而在我国,健康产品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1]当前,我国健康服务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应以多种方式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

1.2 我国老年人口现状

早在1999年中国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我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目前正面临着老龄化的挑战。据民政部印发的《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为14.8%。

1.3 老年健康服务需求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指出,伴随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也快速上升,2012年我国有确诊慢性病患者2.6亿,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对医疗服务需求势必增加。此外老年人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在身体、心理,社会支持等方面的长期护理需求量也在扩大增加,还有老年人的保健知识匮乏,保健意识淡薄,这些需求都决定了我国要大力发展老年健康服务业,从而改善国民生活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1.4 相关概念界定

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

老年健康服务是指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相关的服务活动。本文讨论的老年健康服务以健康管理和促进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医疗保健、健康养老以及健康体检、咨询管理等,提供机构主要为基层社区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暂不讨论传统的大型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

老年健康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对提供老年健康服务的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利用有效的激励机制进行保留激励,进而提高老年健康服务水平。

2.老年健康服务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2.1 老年健康人力资源数量不足

目前,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数量较少,而且医护比例偏低。养老机构老年健康服务人员更是缺乏,有些养老机构甚至没有医疗卫生室,有些养老机构即使设置医疗卫生室,人员配备数量也是偏少。例如,烟台市老年福利中心常住老年人口达1000人,而医生仅有3名,药剂师1名,护士1名。医护人员数量明显不足,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老年医疗服务需求。

2.2 老年健康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老年健康服务服务人员学历、职称及专业结构都不尽合理。尤其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护人员的文化程度以中专学历为主;职称以初级为最多,高、中、初级人员比例失调。医生以西医为主,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的老年医学、康复医学、中医保健、慢性病管理等专业人才匮乏。养老机构的健康服务人员构成大多以返聘退休人员为主,在职医护人员也以初级和中级职称为主。

2.3 老年健康人力资源服务质量偏低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身对老年健康服务没有足够重视,在服务模式上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变,还是在医院等病人上门,以临床医疗为主,忽视老年群体的健康保健服务。

2.4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社区和养老院都存在对老年健康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合理的用人晋升机制。工资福利水平偏低,有些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社会保险也没有落实,这些都影响老年健康服务人员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3.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3.1 提高政府对老年健康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

加强政府引导,正确认识老年健康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坚持积极引导,营造市场环境,搞好人力资源规划,研究鼓励扶持政策,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加快发展。

老年健康服务是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通过对老年人服务,从而改善其生活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更能扩大就业机会,因此应该把老年健康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国家对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战略。

3.2 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

人才培养是开展老年健康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关键。由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指出,为了健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应该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健康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引导有关高校合理确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

根据社区服务站工作职责,按照“重要人才重点培训、优秀人才优秀培训、紧缺人才加紧培训,年轻人才全面培训,专业人才专门培训”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安排工作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和培训,拓宽视野,加强理论修养,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其次加强违纪人员的学历教育,鼓励卫生人员参加成人高考、自学等,通过提高学历和职称,着重培养一支高素质全科医生队伍。

3.3 健全薪酬福利体系

要建立基本的薪酬福利保障机制,以保证老年健康人力资源队伍的稳定性,提高其积极性。对老年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按规定落实国家有关补贴政策,探索建立特殊岗位补助制度,落实老年健康服务人员尤其是社区老年健康服务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逐步提高老年健康服务从业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3.4 提倡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发展

“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就是重新审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在养老服务中融入健康理念,以区别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作为养老机构的一种,在做好老年人生活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对于养老院建医院这种方式需要增加具有医疗资格的医师和专业护士,而对于医院转型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这种方式,由于入住老人增加,也需要增加相应的护理员。因此,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更应重视老年健康服务业人力资源的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海丽.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调查解析[J],2013,24(6):33-34.

[2]张生.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R].中国行业研究所,2013.

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第3篇

报告摘要: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当今社会建设的影响力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正是在应对现今众多的实际挑战中,曾经作为历史概念的社会建设,又焕发了时代的青春,成为一个生气勃勃、与十三亿人命运息息相关的现实概念

加强社会建设三个“必须”昭示什么

十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要坚持三个“必须”。这三个“必须”指明了加强社会建设的重大作用、根本目的和基本途径。

关于重大作用,报告言简意赅地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关于根本目的,报告强调:“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接着,报告系统地指出了加强社会建设的三条基本途径:一是“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二是“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三是“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这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所包含的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社会管理机制等四个组成部分,说得十分明确。

上述有新意和深意的论述,特别是关于社会建设重大作用、根本目标和基本途径的分析,究竟昭示着什么?从社会学的视角,在笔者看来,它们至少昭示着这样三点,即要抓住社会建设的内涵和本质、调整社会三大部门的关系、推进公平正义。

首先,社会建设的内涵和本质是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从上述内容可以明显地看到,无论是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无论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无论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所包含的四个组成部分,没有一个不涉及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的问题。因此,从学理上说,要真正从深层次上理解何谓“社会建设”离不开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这个核心。正如笔者从社会学视角所多次论证的,所谓“社会建设”,从正向看,就是要在社会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并相应地形成各种能够良性调节社会关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从逆向说,社会建设就是根据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表现、新特点和新趋势,不断创造和完善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机制、新实体和新主体。这就是说,离开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社会建设的本质。

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第4篇

编者按:采访刘老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他如今已是76岁高龄,说起话来依然条理清晰,中气十足,针对小编所提出的疑问,思维敏捷的他都能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再加上他沒有老年人常见的耳背毛病,整个采访过程显得惬意无比。

寓医于食为良药

刘老初与中医结缘,仅是简单的因为新奇,解放前的中国沒有正规的国家级中医院校,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依靠的是师徒或祖传的方式,很是强调个人的天资领悟能力及自我学习能力。1956年,四川省中医学院成立,刘老成了第一批学生,那时的学习很苦,教材也并不正规,深奥的医学知识让初涉此道的他有些云里雾里,好在凭着骨子里的一股倔劲,终是坚持了下来,后来接触了临床课程,有了实际经验后,以前的知识终于能融会贯通,也就在此时,刘老深深地迷上了中医,并为此付出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将中医药学作为自己专业主攻方向的刘老,对西医也有很深入的研究,他时常将两者的理念和成果相互印证着,并不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可以说,刘老是中西医结合的忠实拥护者。“中医和西医虽看似道不同,但实际本质相同,中医其实就是西医临床医学和营养学的结合体,中医治病不完全依靠药,同时需要使用食物进行调理,这正和西医思想相同——临床医生强调药,营养师强调食物。比如糖尿病,西医除了用药外,还有严格的食物控制,中医亦是,药食两者相得益彰。”刘老指出,中药学中的药用途是防治疾病,如巴戟、三七等;食是药食两用,主要用于维持健康,调理亚健康状态,同时也能防治疾病,比如胃寒腹痛,用胡椒、大枣也可以治,马齿苋是菜,但也是治疗肠炎、痢疾的良药。

由于浸药学多年,刘老很是推崇食疗,正如《黄帝内经》所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亦设有“食治”专篇,指出 “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耳”。食疗中还有句话叫“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由此可见,食疗在保健、养生、康复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膳食平衡是原则

“很多人一说到食疗,就马上联想到药膳,实际上,历代中医药文献里面从来沒有药膳一词,这是近年来炒作出的一个概念,属于新名词。真正的食疗并沒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神秘,日常所见的萝卜青菜、鱼虾鸡鸭,均具有食疗作用。比如血压高,可多吃点芹菜,喝点茶,这就是食疗。”谈起食疗,刘老开始滔滔不绝,小编却有了些疑惑——这些可都是家常菜啊,难道自己平日吃饭也都属于食疗范畴吗?“食疗与饮食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它是以维持健康、防治疾病为目的,是将饮食调理做为达到预期健康目的的一种手段,而日常无意识地吃仅是为了生存需要,沒有需要达到的预期健康目的,所以不能称作食疗。”刘老的这番话可谓一语中的,道尽了食疗精髓。

谈笑间,小编问及刘老最为推崇的养生法和他的养生秘诀时,刘老首先做了个很精练的总结,就一个字——吃!“这里面的学问可是太大了,要达到膳食平衡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考虑比例和多样化,保证营养量,同时,还要注意不同食物的特点,避免食用不当对身体造成损害。国家卫生部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有个平衡膳食宝塔,是在对大量疾病调查统计后,再结合中国居民的膳食,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的重量,便于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实行,其中不仅对所有人群有总体健康膳食要求,还对不同人群、年龄、疾病有基本膳食建议,建议大家可以借鉴一下。”接着,刘老话锋一转,提到了食物的营养及健康价值:“食物里面含有很多营养素,比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维持健康也就是维持这些营养素的最佳摄入量,而很多食物在这些基本营养素之外,还含有非营养素成分,比如植物中的黄酮类、皂甙、多糖等,这些是具有治病功效的药物成分,对身体也是有利的,可以多摄取。”

药膳炮制有诀窍

冬病夏治是夏季养生的一大话题,这时候,属于虚证阴寒的呼吸类疾病进入了缓解期,此时调养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养要点在于补气、润肺、散寒。“虫草、蛤蚧、紫河车可温补肺肾,都是不错的选择,可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做成不同的食物形态,比如虫草磨粉后冲水喝,紫河车可以做成肉圆子,形式上无需拘泥,可放心大胆地创新。”对于现在大家认为药膳就是炖品的概念,刘老说,药膳还可以做成粥、羹、饼、茶等剂型,不同的剂型与原材料、治疗需要有关系,比如需要长期调理的慢性病,就要将药材做成可长期使用的形式,糕、散、丸类剂型就比较适合;绿豆、苡仁、芡实等粮食类含淀粉多,适合做粥、糕点、散剂;泡茶的方式则适合药性很容易浸泡出来的种类,如、金银花、竹叶等花叶类,简单又方便。

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第5篇

阐述糖尿病脾胰相关理论,认为中医“脾”的内涵与西医“胰”的功能相关。从解剖位置、病名症状、生理、病因病机等方面解释了中医对脾胰相关的认识。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从调理脾胃入手。

【关键词】 糖尿病;脾胰相关;文献研究

Abstract:It expounds the relativity between the spleen and pancreas of diabetes, stating that the connotation of spleen in TCM is related with the function of pancreas in western medicine;from anatomy position,disease name,symptoms,physiology,causa morbi and mechanism,it explains the recognition to the relativity from TCM.Thereby, it points out to start from regulating spleen and stomach in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diabetes;relativity between spleen and pancreas;document research

1 “脾脏” 与“胰腺”之间关系

从中医藏象学说角度来看,中医五脏中,心、肝、肺、肾四脏与西医同名脏器的功能相近,只有脾在中、西两种医学中虽有名同,但功能各异。中医的脾有无更相近的西医器官与之对应?在现代医学中,胰为重要的消化与内分泌器官,而这么重要的器官在中医脏腑体系中只字未提,令人费解。西医之胰有无中医脏器与之相对应?

从解剖位置而言,胰居膈下,约位于脐上5~10cm处,相当于人体之“中焦”,其左前方与胃相邻,约与胃在同一水平线上。而古人常说“脾胃同居中焦”;又其总体积远大于更居其后的脾,因此在实际解剖中更易被发现。这样我们有理由怀疑,古人所说的脾并非指今人所说的“脾”,而是与今人所说的“胰”相对应。

从内脏联系而言,古人常说“脾胃同居中焦”,脾居中属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经脉别论》)。这里可以看到,中医的脾与西医的脾脏是不同的。而胰通过胰管、胆总管直接开口于消化道,又通过胰十二肠上、下动脉,上肠系膜动脉,肝总动脉等与其他消化器官保持密切的血循联系。就消化功能来讲,脾与胰腺存在着相关关系。

因此, 中医所说的脾并非西医解剖“脾”,而与今人所说的“胰”之间存在更为密切的相关性。本文结合古代文献论著与现代医学认识来论述脾胰相关。

2 脾胰相关学说的内涵献研究

2.1 病名症状相关

《素问·奇病论》曰: “有口干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赵献可《医贯·消渴论》:“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津液故渴。” 《慎斋遗书·渴》:“盖多食不饱,饮多不解渴,脾阴不足也。” 《类证治裁·三消论治》:“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气下脱”。又如《圣济总录》曰: “消瘅者,高梁之疾也。肥美之过积为脾瘅,瘅病既成,乃为消中,皆单阳无阴,邪热偏盛之故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糖尿病……其证起于中焦,是诚有理,因中焦萃病,而累及于脾也。盖萃为脾之副脏。”这里所言“脾瘅”、“消瘅”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糖尿病, “萃”是胰腺,是糖尿病发病的关键脏器,与脾(西医学)关系不大。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分析: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病位在胰,而中医认为胰为脾之副脏,多为散膏(《难经》),所以胰病当从脾治。而胰岛素不足主要表现的精微物质代谢障碍,也正如与脾失运化的观点的一致性。

2.2 解剖相关

《素问·太阳阳明论》提出“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所指以膜相连,乃肉眼所见之膜,实为胰的导管。按《医林改错》中说:“总提俗名胰子,其体长于贲门之右,幽门之左”,以“津管外分三杈”,“连贯胃、肝、大小肠之体质”也指出是胰与胃以津管相连,脾与胃并不相连。脾的解剖脏器,从实际解剖与语意,应将《难经》这段话分两段理解。 “脾重二斤三两”应指脾脏,折合550g。 “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应指胰腺,为宽厚7cm,长12cm,重约90g,其内容形如散膏,即类似松散脂肪样的腺体组织。在以后古人解剖的实例记载中,脾被描述为“色如马肝赤紫,形如刀镰,闻声则动,动则磨胃,食乃消化。”李中梓《医宗必读》具体绘制了脏腑图形,所绘脾脏为一扁长之形。王清任亲赴义冢,实地解剖,又厘正脾形,所绘之脾,扁长而中有一管,名曰“珑管”,所绘外形既似胰脏,珑管更合于胰管,而与今人所说之“脾”完全不同。此外, 《医学入门》形容脾的形象“扁似马蹄”, 《医贯》曰“其形如刀锋”,有强大的消化功能。 《医纲总括》曰“形如犬舌,状似鸡冠”,转换成现代解剖学描述,则为“形态扁长,略弯曲,边缘锐利”,根据胰、脾(现代名)在形态学上的显著差别,我们有理由将古人所描述的“脾”指向现代医学的“胰”。

2.3 生理相关

“脾位于中焦,主要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主肌肉、四肢,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脾胃共为“后天之本”。分析“脾”之生理功能,除了“统摄血液”与现代解剖学的脾脏相关外,余皆同胰相关,或者更具体的讲同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有关。

2.3.1 主运化、升清

《素问·太阴阳明篇》曰:“脾为胃行其津液”,而认为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但现代医学认为脾属造血器官之一,无“运化”之功,而察其胰腺有“运化”之功。 《难经·四十难杨注》所云:“脾,俾也,在胃之下,俾助胃气,主化水谷也。” 从阴阳而言,中医认为,“阳化气,阴成形”,则脾阴主运,脾阳主化,化在运先,运随化出。李东垣根据“天人相应”之理,认为人身心肺在上,肝肾居下,精气的升降,依赖脾胃居中为之枢纽。

2.3.2 主统血、脾旺不受邪

《难经·四十二》提出脾“主裹血,温五脏”,裹有包裹、裹撷之义,认为脾具有包裹血液勿使外逸的功能,由是血循常轨,运行于经脉之中以温养五脏,可见《难经》所言的脾“主裹血,温五脏”与后世所言的脾主统血含义相似。明代医家薛立斋在《薛氏医案》中说:“心主血,肝藏血,亦能统摄于脾”。武之望在《济阴纲目》中亦指出:“大抵血生于脾土,故脾统血”,尤在泾在《金匮翼》中说:“脾统血,脾虚则不摄血,脾化血,脾虚则不能运化,而脱陷妄行。”“脾”统血亦包括有生血功能。“脾”此时的功能显然难同胰相联系,而与脾则相通。

2.4 病因病机相关

《灵枢·五变》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并说: “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衡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畜积,血气逆留,宽皮充肤,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该段经文举一反三地说明了五脏柔弱而导致消瘅(消渴)的机理,认为脏腑柔弱则易使情感过极或失调,七情失和则血气逆留,血脉不行,瘀久生热,发为消瘅。《素问·奇病论》中对消渴的论断说明了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醇酒厚味使脾胃运化失职,积热伤津而发为消渴。金代医家刘完素认为:“今消渴者,脾胃极虚,益宜温补,若服寒药,耗损脾胃,本气虚之,而难治也。”李东垣认为:“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胃既病,则脾无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指出饮食没有节制,使胃消化不良,谷气下流,下焦阴火得以离位上行,火伤胃则身热面赤如火烤。胃受病,饮食减退,脾就难以承受胃中水谷而行其输布散气的作用。因此,造成营养来源缺乏,脾气陷,阴火升,是胃病则脾亦从而病焉。提出了“养脾则津液自生,参苓白术散是也”的治则与方药。《医门法律·消渴门》开首云:“消渴之患,常始于微而成于著,始于胃而极于肾。”张志聪著《侣山堂类辨》曰: “有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调水道,而为消渴者。人但知以清凉药治消,而不知脾喜燥而肺恶寒。诚观泄泻者必渴,此因水津不能上输而惟下泄故尔。以健脾之药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矣。故以凉润治渴,人皆知之,以燥热治渴,人所不知也。”清陈修园亦深为赞同张氏脾虚致消的论述,认为脾虚水津失运乃消渴产生之病机关键,并在《医学从众录》中记载了温脾燥脾法治疗消渴的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