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教育理念差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中西方学校教育的差异
1、学校不能推行素质教育。
学校之间的竞争很激烈,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教师的工资高低。中高考制度的存在,使得学校不择手段的提高自己的上线人数。一旦推行素质教育,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可是随之而来的教学质量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对学校的竞争十分不利。当其他学校还在实行应试教育,而只有几所学校在那里大搞素质教育时,其结果在短时期内必然是素质教育的学校比不上应试教育的学校。
2、学生在短时期内无法适应素质教育
从上学的那天起,学生就是跟着老师一步一步地学,没有的老师的安排,真的给他们自由安排的时间,他们反倒不适应了。就这一点本人有着深切的体会。既然推行素质教育困难重重,那我们还要不要继续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那种“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存在着诸多的弊端。
3、从高等教育差异论学生素质教育。有人自然地想到的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条件、经费上的不如人家。其实真正的差异在于教育体制。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中国的学生经过中考、高考的层层选拔才能进入大学。可是一到大学后,由于缺乏以前的竞争机制,很少有人再像中学一样好好学习,混个文凭的人不在少数,结果四年过去了,真正的东西没学到多少。而在西方许多国家,他们的大学是宽进严出,只要能够支付得起大学的费用,谁都可以上大学,但在大学里充满了竞争,经过一次次的筛选、淘汰,最后留下的学生才能顺利毕业。这样一来,中西方大学的毕业生所具有的能力完全不同。我们所需要的不是一张代表你学历高低的文凭,而是真正的能力。
二、中西方学校社会的教育
1.对孩子基本态度的差异
中国家长受封建社会意识的长期影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孩子是“不懂事”、“无责任感”的,对孩子负有全面的责任,所以要求孩子顺从、听话,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这束缚了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西方国家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家长并没有支配和限制孩子的行为,一般也不替孩子做选择,家长是要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对孩子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思考,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理。
2.对孩子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差异
现实生活中我国不少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 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被西方社会视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他们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从培养其自尊和自信心开始的,不是靠说教,抽象地教孩子要自信、自爱、自强,而是重视对孩子的尊重。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3.对孩子创造精神培养方面的差异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
教育,千百年来,俨然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构成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文化造就了教育的不同形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的教育方式精致细腻,西方的教育方式则贴近自然,更接近社会。学校考试和对知识的透彻理解是中国学生的拿手好戏,而西方学生则更注重实践和锻炼各方面的能力。我们总结出来的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批判了的“中西方德育在哲学、理念和方法上有何差异”纯粹有名无实。西方讲究让孩子有个性空间自我发展,中国讲礼义廉耻、无规矩。
1、中国的教育理念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它包括了许多传统的教育成分。如:德教为先,尊老爱幼,修身为本,以身作则,立志自强,博学慎思等等。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里,家长更注重自由与平等相处,从小就尊重孩子,重视给孩子的个人自。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理念的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在内容上反映了儒家文化精神,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强调社会重于个人,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特征之二是形式简明、语言通俗,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把握;特征之三是以血亲伦常为基础,既有家规强制,也有亲情感化,强调忠君孝父,子女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家长,听话才是好孩子。
2、 西方的教育理念
西方的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并且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美国的孩子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父母经常给予孩子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强调“个人奋斗”,同时西方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美国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把他们看成自由独立的人,为孩子营造民主、平等的社会氛围,对孩子所做的事经常给予肯定,鼓励孩子去尝试、冒险,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看重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纵观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我们应该对中国的教育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如意的地方。当然西方教育也不是十全十美,他们的也同样存在许多弊端。在此,我认为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于“如何把中西方教育的优点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更能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需要的教育制度、教育形式。”为此,我认为中西方的教育负责人能够增进了解,加强沟通,能够早日找到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参考书目:
关键词 中西方数学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实际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教育国际化,是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阶段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但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与国外相比有许多改进之处,为了完善我们的教育,需要对国外教育进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促进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从中西方教学方法和教育实际进行对比,找出我们和国外教育教学方法下所蕴含的教育理念的不同,从而找出更适合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以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的发展。
1中西方数学教学方法的相似之处
(1)讲授法是各国数学教学普遍采用的基本方法。不论中国、美国,或西方其他发达国家,数学知识的传授基本上是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助。
(2)普遍重视启发式教学。通过教育改革各国都重视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尤其重视启发式教学思想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2中西方数学教学实际的差别
从数学教学实际来看,我国的教学方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相比,存在着差别,主要表现在:
(1)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地位不同
中国的教学方法大都“重教轻学”,以老师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主要是我国中学阶段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的。尽管我国的教育改革努力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但由于受教材、进度、环境等几个方面的影响,使得大多数学校教育仍然传统式教学,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课堂容量大,学生基本上没有动手动脑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多采用启发式教学,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讲究自愿、轻松愉快的学习,注重应用教育,鼓励学生发展。
(2)数学教学中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不同
数学教学中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不同造成了教学气氛有明显的差异。发达国家中,老师和学生基本上是朋友关系,可以互相自由地讨论、交往、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导提示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学气氛欢快,能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增加对学习数学的快乐,减轻学生压力。但中国学生长期以来处于严格的课堂管理中,使得学生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备受约束。同时由于中国传统思想习惯不同,在严重“尊师”思想的影响下造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分严肃,学生过分紧张,更加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很容易感到疲惫懈怠,致使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差生把学习数学当成是服“苦役”。
(3)对培养能力与个性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同
在发达国家中强调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自由发展,强调自学,注重因材施教,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但这样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学生很少听到老师主动的讲解,难以与同学进行互相帮助,互相影响;此外学生很少接触到课本以外的数学知识,影响学生的社会化。我国教学方法大多采用的是集中型吃“大锅饭”的统一的教学。虽然随着教学的改革的进行,教师也有意识的分层教学,但由于受环境和进度的影响,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分层。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有利于教师全面考虑、统筹安排,教师易于把握节奏。但是容易造成优差生的严重分化,教学没有针对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实际上忽视了个性的差异。
(4)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与应用数学教育的思想存在差异。国外的教学方法一般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重视应用数学教育,具体反映在注重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数学中采用的例子尽量来源于现实生活。我国的教育目标虽然说重视应用教育,但至今未有与之协调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成了纸上谈兵,仍然只是从数学本身的结构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造成曲高和寡的情形。另一方面,中国当前的教育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非常有效,善解题是中国教学方法中比较突出的特点,这从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可以看出。
(5)教学中使用的工具和教学媒体也存在着差异。国外由于经济和科技发达,直观教学手段有了极大提高,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各类教学媒体普遍被使用。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中国也力争改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但由于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原因,多媒体的普及远远不是近期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李继成.浅谈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初中教学研究.江苏省教育学会主办,2009.6.
论文摘要:中西方教育在课堂提问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以课堂提I-’1为研究中心,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比较了中西方课堂提问中引导方式、评价方式、问题指向和侧重点、学生自由度、安全度以及学习效果等存在的差异,并提出这主要是由于中西文化、教学理念、考评体制、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也就是说.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沟通师生思想的桥梁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中西方中小学在课堂提问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带着学习探讨精神,笔者试着对这些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并探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以期提高教学提问技艺。
l中西方课堂教育提问差异比较
1.1从教师角度看
(1)提问的引导方式不同中国中小学里课堂提问有时成为了一种形式.一个教学的必要环节而已教师的引导更多的是对问题和知识的引导.缺乏人性化的提问.引导方式往往生硬死板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虽有所改善.但同时又出现了另一个极端.教师采用的过度开放的“放羊”方式.提问学生时.持着“你们怎么想就怎么答”的态度。而忽略对学生正确、必要的引导而西方教育者引导的是“思考”.而非知识本身。当学生回答得不尽人意或者干脆对所提问题一无所知的时候.西方中小学教师当然不会马上把正确答案抛给学生.而会采取一些措施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下去.直到让学生自己思考回答正确或者回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为止
(21对提问结果的评价方式不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它是作用在学生身上的一架“助推器”由于中小学生年龄都比较小.孩子们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对其人格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当今中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的评价依然以问题的“唯一答案”的来衡量“对”与“错”.只追求唯一答案.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普遍缺少鼓励性语言.总是“以批评为主.以鼓励为辅”.或者爱与其他学生的回答相比较来评价学生这样做容易挫伤学生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这一点上.西方国家则重视孩子自尊心的养成.注重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他们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以鼓励为主.极大地提升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避免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3)提问的指向性和侧重点不同。中国中小学课堂提问的指向较明确.一般是提问前一天所学书本知识.或者关于将要学的知识.内容比较局限.往往针对某一具体知识点发问但由于中国中小学课堂提问侧重点倾向于知识和书本本身.课堂气氛比较枯燥而西方中小学课堂提问指向性较模糊,不太明确,喜欢绕弯子。学生可以漫无边际地谈论自己的见解看法.问题不局限正确答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精神。提问的内容侧重于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运用.不局限书本知识学生思想能活跃起来.课堂气氛较热烈。
1.2从学生角度看
(1)提问活动中学生的自由度不同。所谓“自由”.不是说让教师对学生放任不管.课堂上的自由是一种相对的自由.好的课堂气氛.应该给予学生相对的自由度中国的学生从小学感受到的自由度就是极其有限的。在我国的中小学课堂上,教师占据了主体地位.学生只有盲目地“跟着走”的份在老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们必须抓紧时间去思考.然后被动地等待老师的“点兵点将”即便是学生主动积极地回答问题.也未必会被老师叫到,某种程度上伤害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而向来各方面自由度都很高的西方国家.他们的学生往往能够自由回答问题.甚至自由提问学生上课是否积极提问是西方教学衡量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是否勤于思考的标准之一。
(2)提问给学生带来的安全度不同。安全度.这里尤其是指学生课堂心理安全度.它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在课堂上.当老师提问时.中西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安全的状况也是不同的受到过中小学教育的中国学生不难感受到.我国的一些课堂有似“战场”当老师讲课时.学生心理安全度还算高:一旦老师准备发问.学生们立刻神经紧张.生怕老师“盯上”自己.担心回答出错和老师的严厉指责。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形,即学生知道问题答案的时候.他们就会很坦然地坐在那里等待提问.甚至是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而西方国家中小学课堂教师很少提出记忆性的、知识性的问题,或生硬地提问。学生一般不会“当众出丑”.这样学生们大多数时间是处于心理安全的状态中即便老师想要检查学生所学效果.也是通过讨论或实践这种平和的方式去发现学生的问题。
(3)提问对学生产生的效果不同。中国中小学课堂提问呈现出高强度、高频度的特点,这样使得教学比较有序,效率较高,对学生检验效果好.且学生收到的信息量较大:但另一方面,提问过多使得教学手段单一、乏味.学生参与高兴度难以提高
西方中小学课堂提问比较“自由涣散”,相对轻松许多,这样使得学生们参与积极度较高.学生勇于表现.课堂气氛活跃。但另一方面.提问的效率较低学生学习的收获不“立竿见影”
2中西方中小学课堂提问差异的原因分析
2.1中西文化、教学理念的差异影响提问思维方式
中国文化中的信念和价值取向都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强调“社会人”。重规范,讲规矩而西方则强调以个人为主体.强调个性的张扬,注重实证经验、逻辑推理,擅长作定量研究在求知学习上强调求异、求变、开拓、创新。就像傅雷先生说的:“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国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以上两种方式彼此很难融合交流。”
中国的教育理念从孔子、墨子、孟子开始,特别是孔孟的有教无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思想影响中国二千多年虽然孔子本人也很注重启发引导.然而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渐将儒家思想奉为经典,并且将之教条化、神圣化,于是产生了“教育异化”.更多地关注对圣哲思想条文的诵记和传承.而忽视了对思想认知过程的启发引导而西方的教育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对西方二千多年教育思想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又叫做精神助产术.意思即自己虽无知.却能像助产婆帮人接生那样.引导别人获得知识也就是说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方法.真正学习的还得是学生自己。
2.2考试制度及评价制度影响提问指向和侧重
在中国有句俗话:“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目前,我国依然是实行“一考定乾坤”的考试制度.学生无论是在小学、中学还是到了大学,但凡“升学”.都要过关斩将.走过犹如“战场”的考场。我国的学校除了自修大学外.基本上都是“严进宽出”.只要进了学校.想要毕业是很容易的。基本上等于升学考试通过了.下一级的毕业证书也到手了而在西方,只要你选修想学的课程.就可以进入任何学校.它是根据学生选修课程分班的,没人知道自己上几年级.但要毕业.必须每门选修课都考得好分数.也就是“宽进严出”西方国家的学校不仅仅是以期末的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学生平时的表现、出勤、课堂参与的情况、每一次作业和实践活动都会和学生最终的成绩挂钩
2-3教学组织形式不同导致提问活动效果的差异
教学原本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我国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成了主体.学生成了客体.教学双边活动变成了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单向活动由于我国人口多.教育经费紧张.很多地方的班级教学规模过大.不利于提问活动的开展.更导致教师无法顾及学生的个性培养相比西方学校.他们的班级规模则较小.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此外.中国“秧田式”的排座方式.虽然某种程度上利于教学管理.但也束缚了学生间的交往,后排学生不免会有被遗弃的感觉。而西方学生则可以围坐在一起.老师也在其中.共同探讨一个问题,这样一来.每个人都能平等地认真考虑老师发起的问题.不会觉得问题与己无关而且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学会了聆听和与人交流.对于答案.大家可以通过讨论来获得认识。
2.4课堂上师生关系不同影响师生对待提问的态度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等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
在中国学生心里.老师是绝对的权威.老师说的就是正确的,就是真理。教学的权利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只是灌输知识的对象,学生的大脑成了装载知识的容器.只有接受的权利,教学常常是一言堂学生无论课堂上还是私底下.都感到与老师的距离很远,无法接近,有的甚至还怕老师.畏惧、抵触与老师平等交流学生不敢质疑教师的观点,教学完全以教师为中心中国的学生也称“弟子”.这也反映出师生地位的不平等性。
而在西方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老师是引导者,也是学习的伙伴.生活中的朋友西方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实践者.课程的参与者.所以有很大的自主权老师的教学态度是坦诚的.这样一来.学生绝不会不懂装懂.不懂的问题就说不知道.或待下次回答。有的老师甚至走出课室去请教其他老师.然后答复学生。他们不会因此感到丢脸.学生也不会因此对他们不尊因为师生都在追求知识真理.真理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师生间容许在相互尊重的同时平等对话、相互批判,教学相长。
【关键词】中美文化;价值观;家庭教育;交际
一、比较中西方的不同价值观
中西方对待成功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在电影的开始,许大同获得了公司颁布的最佳游戏程序设计员的荣誉。当他被要求做一个简短的演讲时,他特别提到要感谢公司的领导与他的同事。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中国式获奖感言――在这种感谢的场合下,人们通常会提及到别人对自己成功的帮助。在中国,人际关系扮演着一种非常重要的角色。许多中国人都或多或少得到过自己亲戚或朋友的帮助。因此当获得成功后,人们一定会感谢自己的亲友,尽管也许亲友只是起到一点点的助力。中国人很少会表示他们的成功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出色能力和辛勤工作。然而,美国人在这方面却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他们更多的喜欢赞扬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和努力甚于同事和上级的帮助。
二、家庭教育冲突
2.1中美家庭教育浅析。在中国,当小孩犯了错误,父母多会采取打骂来教育惩罚。中国家庭的教育以严格著称。中国自古就有关于孩子教育的古话:“打是亲,骂是爱”以及“黄金条子出好人”。另外,中国的父母,尤其是一些农村地区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往往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这些孩子的身体健康以及教育都成为了问题。近几年,随着电视媒体的曝光,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在不断得到改善。在中国,长辈对晚辈在肉体上进行一些惩罚是一种普遍行为。长辈们通常认为这会有助于晚辈们的思维和身体的健康成长。但在西方社会里,这种行为恰恰是被强烈禁止的。任何侵犯儿童的行为在西方国家都会看做是非法行为。电影里,许大同为了表示对自己美国朋友的尊敬,从而当着朋友的面惩罚了自己的儿子:他十分生气的给了自己儿子一个耳光。这种行为如果发生在我们国家,会被看成是家长给自己不良教育找的一个台阶下,但在美国朋友的思维方式里,这种打儿童哪怕是自己孩子的耳光是一种非常恶劣的暴力行为。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在美国,父母从来不会为孩子犯了错误而体罚他们。美国父母不认为体罚孩子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任何正面影响。正确的鼓励孩子,让孩子自己修正问题,而不是依靠打骂来让孩子记住自己的错误,这样只会错误地引导孩子。另外在美国,对孩子进行体罚是犯法的,将小孩独自留在家也是违法的。
2.2中美父母教育理念不同的原因浅析。中美父母的教育理念充满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各自拥有不同的角色定位。中国父母认为孩子是他们个人的财产。他们认为孩子隶属于自己,因以此孩子只能在他们的看管下健康成长。大多数的中国父母充当了改变与决定孩子命运的角色,这种关系明显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然而美国父母是公平的,自由的看待他们的孩子。美国小孩自打出生,父母就认为他们是独立的。他们把孩子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他们更多的是培养和孩子平等交流以及平等看待孩子的思维和想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美国父母更喜欢给予他们指导与帮助。因此,教育理念的不同直接导致教育方式的差异。
2.3电影《刮痧》反应出的家庭矛盾。在电影中,还有一个场景可以体现由于中美家庭不同的教育方式引发的家庭矛盾。当方大同的爸爸待在警察局的时候,方大同的妻子在工作而无法去警局接大同的爸爸回家,大同只有自己亲自去警局接父亲。当大同去警局接到父亲后,他打电话给妻子,而大同的妻子得知大同是独自去接父亲,而将孩子丹尼斯独自留在家里的时候,夫妻爆发了一场不小的争吵,从这场争吵中,我们也得知在美国将小孩独自留在家里是犯法的。
2.4中美对于人际关系的不同看法简析。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美国的文化关注的是个人主义,而中国的文化关注的是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反抗权威以及所有试图控制个人的行动――尤其是那些由国家或“社会”施加的强迫力量。因此个人主义直接的反抗是将个人地位置于社会或共同体之下的集体主义。由此可以看出中美在人际关系的看法上不仅是不同的,更是对立的。这就是中美文化冲突的根源,也是电影想要讨论的。在《刮痧》中,当大同的妻子珍妮在医院里生下了丹尼斯的时候,大同由于工作繁忙而没有陪伴在妻子的身边。这种情况在中国是属于可以理解的范畴,这是由于集体主义要重于个人主义,也就是是我们常说的“为了大家,牺牲小家”。但在美国社会,这种行为却是不可理解以及难以接受的。这种中西方的价值观冲突不仅仅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也是对于人际关系看法不同的冲突。
2.5在电影《刮痧》中反应的亲人矛盾。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元素与载体。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强调家人间的爱与和睦。中国有句古话:“虎毒不食子”,所以在电影中,当美国儿童福利局控告方大同虐待自己孩子的时候,方大同的反应是不可思议与难以置信。他对妻子说:“这就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难道还需要证明什么吗?”在大同的思维里,孩子的问题是父母自己的问题,不是其他人所能够干涉的。在中国,孝心也是另外一个重要美德。电影里,方大同欺骗法官说是自己为孩子做的刮痧,他这么做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父亲。在中国人看来,方大同的做法尽管没有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但是由于他是出于孝心,因此他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美国人的眼里,他们是根本无法理解这种中国特色式的孝心的。
三、结论
不同的国家,由于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人们也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家庭观,价值观的冲突在跨文化交际中尤其突出。然而尽管如此,人们可以通过交流、观察以及沟通来跨越这种文化的沟壑。这也正是《刮痧》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思考。中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与西方国家出现文化上的冲突,如何正确处理好这种冲突将是我们应好好研究的一项课题,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思考的。
【参考文献】
一、中西方幼儿教育的现状
(1)中国幼儿教育的现状
中国幼儿教育服务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学龄前人口,中国拥有超过1亿的0-6岁学龄前人口,占世界同龄人口的五分之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7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公布的数字,2004年全球适龄幼儿毛入学率为37%,其中有四分之三的国家达到了75%以上,而中国仅为40.75%。如此庞大的人数致使徘徊在幼儿园门外的适龄儿童的数量十分巨大,先圣孔子“有教无类”的理想还远远未能实现。
(2)西方幼儿教育的现状
新西兰:
早期幼儿教育不是强制性的,但是有185000名0-5岁适龄幼龄儿童,早期幼儿教育的价值已经是被家长和社会广为认同。早期幼儿教育可分为由孩子父母或亲戚的家庭看护,老师上门看护或送到老师家看护,到公或私立幼儿园、看护中心不等。新西兰的幼儿教育的课程是建立在这样的宗旨下:“让孩子们成长为胜任的,能自信的学习和交流的人,身心健康;在幼儿园有归属感,长大后能对社会有所贡献。”
美国:
1、具有清楚的哲学教育基础:以皮亚杰和杜威的教育思想为主。
2、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
3、立法及执法严格。
4、重视特殊幼儿、贫穷及少数民族幼儿的受教机会。
5、结合学术界不同领域,配合实务广做研究。
6、课程及形态多样且有弹性。
7、重视幼教师资培育。
8、幼稚教育与小学教育有良好的衔接。
英国:
英国是目前世界各国推展幼儿教育较早,且具成效的国家之一。在教育上有一个共识,即教育对民智的提高及民主政治的了解甚有必要。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当欧陆许多国家大力推动国家教育政策时,英国教育基本上均能在内部行政制度、教材与教法保有相当的自,不受太多的人为干扰。
二、中西方幼儿教育目标的差距
(1)中国幼儿教育的目标
幼儿园的总目标包括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二者有机地构成“目标管理”系统。在幼儿园里,起主导作用的不是园舍和设施等物质条件,而是要把幼儿培养成怎样的人。明确的教育目标,体现着办园方向,统率着幼儿园全部教育活动并制约着全部管理活动。强调幼儿发展寓于“保教结合”之中“保教结合”,在幼儿园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条教育原则。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统一性所决定的,也是幼儿教育工作规律所要求的。在实践中应做到“教”中有“保”,“保”中有“教”,二者并举、有机结合,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和全部教育活动之中,统一在幼儿全面发展上。
(2)西方幼儿教育的目标
西方幼儿教育系统是一个民主、效率、弹性的开放系统。首先要保育好幼儿的身体健康,以及训练简单的生活习惯;其次,利用平时的直接环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并于其成熟程度范围内,鼓励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力和运用简介的语言来表达。最后,要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良好的社会态度,在心中永远树立一个“集体”的概念。
三、中西方幼儿教育的主要差异
(1)家庭教育的差异
在中国,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被当成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从小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惯养着,父母只懂得如何去满足孩子的需要,而未想过如何让孩子学会独立。父母一直把他们看成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事事都会插足,如果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想出去闯一闯时,父母往往会加以阻止,甚至和孩子发生争执。他们习惯于为自己的孩子安排好未来,让孩子照着安排的计划行事才满意。
在西方,孩子在年满18周岁甚至更小就离开家,学会独立生活,他们不喜欢伸手向父母要钱,而是靠自己去挣。
对比这两种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中国的孩子可以说是比西方的孩子幸福的多,他们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缺少锻炼自己的机会,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国的孩子的独立生活与克服困难的能力远远不如西方的孩子。
(2)教育理念的差异
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孩子是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他就是什么。而西方教育的理念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有自己内在的发展规律的胚胎,自己任意发展,什么时间做什么,完全是他自己的发展规律决定的,家长不会进行干预和阻挠。正是因为这个大前提的不同,国内的早教方式更多的是重视填鸭式,知识成了早教的主体,孩子仅仅是知识的载体而已。而西方的教育,整体上把孩子看成一个个不一样的个体,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取决于他自己是不是已经准备好了,所以西方早教对于孩子来说,在什么阶段必须达到什么水平没有硬性的要求,只是一个参照系。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国内的早教热衷于孩子之间的横向比较,西方幼儿园都是一对一的独立点评。
(3)从点到面教育的差异
西方幼儿教育非常看重集体(eommunity)这个概念。从小开始,从小处开始,为最小的集体作贡献,从中获得归属感和价值认同感。在他们的教育中,你成为什么样的大人物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为他人服务,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enjoy life最重要。
四、中国幼儿教育的误区
(1)过分宠爱
在中国,一些家长过分的宠爱自己的孩子,甚至凡事都包办或代替。孩子不吃饭,家长会端着饭碗,从家的这头跑到那头,只为喂一口饭给孩子吃;出门怕孩子走路累死,动不动就抱着;生活上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倒杯开水怕烫着,用把剪刀怕剪着……这样的宠爱,反而适得其反,导致孩子的动手能力、自理能力、社交能力都很差,等走上社会后不能适应,往往以自己为中心,不会与人交往。
(2)过多管制
中国早教既然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那么谁来画?自然是成人了,不是老师就是家长。所以国内的孩子很早就“被教”各种大人认为他这个年龄应该会的东西。不但被教,还要有成果,所以才有各种各样的证书横行于世。而西方早教认为孩子的成长取决于其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大人的作用永远是在孩子的身后,在他准备好的时候你才出现,给他提供他所需要的素材和帮助。
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应该劲量去尊重,而不是强加,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加给孩子。孩子和家长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保持民主的关系。
(3)幼儿教育小学化
很多人认为,小孩像个空瓶,吸收能力特别强,于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往里灌输知识。教其背唐诗、诵古训,尽管他们不一定理解,但先让其被动吸收,然后慢慢消化,最后将这些知识融汇贯通。美国人尽量让小孩多玩,提倡利用幼童的探索天性,通过让其接触大自然、认识真实世界,建立认知基础。多让幼童用五官感觉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用心去体会数字的意义,而不是只获得正确答案。他们认为幼童不能像大孩子或成年人一样抽象地学习,只有用真实世界的印象建立逻辑思维。中国孩子可以不加理解地知道3+4=7,将乘法表背得滚瓜烂熟,但那只是鹦鹉学舌。
五、关于中西方幼儿教育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