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教育技术导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职业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的一种重要的技术,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有效地结合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1、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和内涵
1994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教育技术领域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1]此定义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及实践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李克东教授曾经关于现代教育技术提出了如下定义: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的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2]现代教育技术更体现出了现代的特征,要求充分利用的现代的一切技术为教育服务。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是以学习为中心,现代教育技术是以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学习过程和资源是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对学习过程和资源进行开发、设计、利用、管理及评价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研究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教育技术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的一切工具、方法技能及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的教育技术和无形的教育技术两大类。有形教育技术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包括传统教学用的黑板、粉笔等,或者现代使用的幻灯放映、计算机网络、视听器材、卫星等各种教学媒体。无形的教学技术既包括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技巧、方法策略,且包括其中所蕴含的教学思想、理念等。
2、职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职业教育有广义职业教育和狭义职业教育两种。从狭义的角度来说,职业教育是指建立在基础教育之上,人们为自身职业能力发展及运用所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可以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及不同职业背景的人们提供的教育,它不仅仅指单纯的学校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混合模式;不再是终结的教育,而是贯穿一生的终身教育;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职业教育是指普通教育以外的任何具有职业性质的教育培训。
3、现代教育技术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及教学环境的变革,而且促进了职教教学模式、现代职教教学理念的转变,有效地促进了职教信息化与现代化的进程及职教科学研究的开展。
(1)促进了职教教学方式变革。(2)推动了职教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及各种现代教学媒体不断更新、普及,既为职教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提供了必要和可能,又对此改革提出了新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职教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3)促成了构建职教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现代教学媒体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有效地对教学信息进行组织和管理,培养了合作精神并形成了高级认知能力。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转变教育思想理念,按照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学习者认知心理,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职业教育新型教学模式。[3](4)促进了职教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职教中,要求逐步建立现代化的职教理念,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求传递给学习者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实现了学习者自由、自主地学习,能让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主动发现,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学习者创新能力的培养。
4、职业教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应注意的问题及启示
(1)运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要充分考虑由教学目标、计划、教学内容、培养方案、教育者、学习者、教学手段、方法等因素所构成的教学系统,不能单独地强调某一方面、片面地考虑个别方面,而要在整个系统中寻求整体最优,使现代教育技术产生最大的效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最优化。(2)重视职业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是职教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符合职教的规律,即职业教育即要符合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满足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需要,还要符合学习者的认知心理,通过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探索及意义建构等途径来获取知识。(3)教学资源与过程应并重。教学资源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教学过程包括教育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管理方面的建设。虽然硬件和软件重要,但是仅有硬件和软件教学还是无法进行的,只有对教学的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然后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充分、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才能使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发挥更好的作用,使教学资源有效地服务于教学过程。(4)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建设虚拟学校、网上学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职业教育的功能,使职业教育突破地域和时空,为真正实现人类的职业教育探索出新的形式。[4](5)加强职教信息化建设,推进现
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要能够满足职教发展需求。不断地提高职教装备水平及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促进职教的现代化建设。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职教领域中的普及应用,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对职教的影响是很必要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将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和职业教育双方面的发展。(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石志勇,陈遇春。《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市场》,2008年第52期。
关键词 体验式学习;教育技术学;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7-0009-03
体验式学习是基于现代教育思想和管理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主张通过学习者亲身体验来获得经验、感受,并在观察反思中深化认知、升华情感。目前,体验式学习已在教育、职业生涯以及终身学习等领域展示出了独特魅力。
“教育技术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入门基础课,旨在引领学生步入教育技术领域,了解本专业的核心思想、基本理论、发展历史和实践领域,对于学生专业价值理念的树立以及职业的规划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社会认知度不高,报考本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学科性质、研究范畴普遍缺乏认识甚至存在许多误解。因此,如何使学习者迅速而准确地认识该专业并形成一种整体性感知成为“导论”课的重要使命。已有一些学者开展了有益探索,如提出以学习共同体作为学习组织形式[1],还有从做好“导”与“论”着眼,将课程教学分解为“三导四论”[2]。实践中发现,由于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与教学密切相关,即涉及“如何教”的问题,而学习者普遍缺乏教学经历,很难与教师在课堂上达成共同经验,也难以真正实现有效学习。如何弥补学习者教学经验的不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将体验式学习理念渗透到“导论”课的学习活动中,实践表明,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1 体验式学习的内涵及其特点
“体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也译为“体验式学习”,发源于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经验学习”,并在哈恩(Kurt Hahn)博士创办的外展训练学校中获得推崇,而对体验学习的开创性贡献则来自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David Kolb)。20世纪80年代,库伯在整合了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等相关理论基础上完整地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的理论架构,它挑战了“教学即传递”这种流行已久的观念,主张学习是一种基于精心设计的体验之上的社会化过程[3]。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体验”一词被解释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不同的学科及研究者对“体验”关注的角度不同,或着重强调情感作用,或注重活动,抑或关注结果等。心理学范畴的“体验”主要指人们在经验获得及行为变化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认知顿悟、反省内化等心理活动[4]。在教育中,体验是一个过程,是个体亲历某一事件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在体验中,主体主要通过想象、移情、深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经验[5],产生新的认知并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再使感悟转变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因此,概括而言,体验式学习即指学习者通过参加精心设计的活动,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不断地观察、交流和反思,从而产生情感、建构知识、生成意义和发展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体验式学习具有如下特点:
1)情境性。体验式学习活动的发生总是与各种情境相伴,而情境的创设应真实或接近学生所处的真实环境。学习者置身于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体验多种感官刺激,并在这种情境与知识学习的结合中产生联想和情感的共鸣,达到对事物的更好理解。
2)亲历性。学习者亲历某一事件或情境,参与其中的活动,亲身去感受和体悟。这里的亲历主要包括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主体在实践的意义上亲身经历某事;二是主体从心理的层面上对自己或他人的经历进行体验。前者体现一种外显的活动,后者则为内隐的活动,具有回顾、反思与移情的性质。
3)反思性。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应用”展示了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四阶段的循环过程,其中反思是体验学习的重要环节,是一个人心灵成长的原动力。学习者只有通过深刻的反思和总结才能真正获得经验的提升和知识的掌握并获得持久性的发展。
4)自主性。体验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自主验证周围事件,并对外界信息产生自主意识的过程。它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不断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来实现自我培养、自我体验、自我优化,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5)个体性。体验式学习以体验为基本方式,而体验又总是与每个具体体验者独有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价值取向、人生经历发生联系[6],即使面对同样的情境,也常常会得到不同的认知,产生不同的结论。因此,体验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形式开展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去领悟那些只能意会的知识。
2 “导论”课程的体验式学习活动设计
体验式学习的情境、亲历、反思、自主和个体性等特点对于大学专业导论课教学具有很好的适用性。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的主要目标是要突出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引领地位,通过学习促使学生对学科有一个整体性认识,能深刻领悟这门学科的核心实质及无穷魅力,能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较系统地建立起教育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框架。以体验学习理论统领“导论”课程,其基本思想是设计多种学习活动,并引导学习者发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反思,通过感悟来理解事物。
2.1 亲历专业实验室,初识教育技术
体验式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亲历性,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习者亲力亲为,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相应的经验和情感。我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始于1984年,作为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其社会认知度仍显不足,初次进入专业的学习者普遍存在困惑甚至误解。通过设计开展参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活动,可使学习者从技术的视角了解所学专业的主要架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由光学媒体、音响技术、电视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技术、微格教学、现代远程教育等众多实验室构成,是集媒体教学、平面设计、广告开发、网络技术应用和影视节目制作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实验教学基地。学生通过亲历专业实验室现场参观,初步消除了与专业间的陌生感,也激发起学习热情。
2.2 创设多种情境,感知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应用型的交叉学科,在《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规范(讨论稿)》中规定其培养目标为:主要培养能够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复合型人才。并初步确定5个培养方向以及本科生应具备的六大专业能力。“导论”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从这些专业的培养取向、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方面使学习者逐步建立起对专业的整体性感知,而多种活动情境创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1)优秀作品赏析。教育技术学是建立在实践应用基础上的学科,实践能力是衡量本专业人才的重要指标,而能力的提升是个渐进过程。通过历年各种技能竞赛(如摄影比赛、平面作品比赛、DV大赛、课件大赛、网站设计大赛等活动)积累了许多优秀作品,成为引导低年级学生的示范资源。学习者在对往届学生作品的赏析中,拓宽个人视野,感受教育技术魅力,也增进其对本专业的思考。同时利于其及早了解国家、省市及行业协会的相关比赛,如全国科讯杯DV作品大赛、全国多媒体课件比赛等,极大地激发学习者的创作活力。
2)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感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环境的重大改变,从课堂逐渐发展到信息空间中,形成了信息化教育大环境。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熟悉多媒体综合教室、校园网系统、计算机网络教室等典型教学环境,关注新的技术、新的工具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新气息,更要学会信息化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实践表明,教师的示范教学对于学习者具有重要引领意义。例如,教师采用概念图教学,既形象地呈现了知识点间的联系,帮助学习者梳理了知识结构,又可以使其领会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方法。再如针对教学模式的小组学习形式,设计了基于Wiki知识共享与协作交流平台的学习活动,学习者就同一学习内容进行交流和合作,不仅达到了对讨论内容较深刻的理解,而且引导学生在方法的感知中悟出方法的应用,形成一种利用教育技术学习教育技术的理念。
3)职业生涯设计与现实关照。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结合课程中五大培养方向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调研本校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以了解专业的社会适应性。通过电视台、动画公司、音像出版社、高校网络中心、网络教育学院等单位部门,学生归纳出本专业的社会岗位分布图。统计表明,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领域、高等教育领域、企业培训、教育产品开发、专业研究等方面。学习者直面这些现实数据,明晰专业的社会需求,有利于及早开展个人职业规划,并从分布广泛的社会岗位中,体会到专业的综合性对学生专业素质、学业能力等方面的高要求,也充分认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
2.3 反思个体学习,领悟学习的智慧
反思观察是体验式学习过程的重要阶段,是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实际上即使跨入大学校门,一部分人的学习仍带有很大盲目性,难以成为高效率的学习者。而教育技术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和改善人类学习质量,因此,将专业所研究的问题与学习者个人学习能力提升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应成为教学活动设计的契合点。为此,针对“学习理论”课程内容,设置“反思个体学习,领悟学习的智慧”互动主题,引导学习者总结和反思个人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经验与习惯,了解个人的学习类型与特点,并与同学分享个人成功的学习体验。实践表明,在教学中适宜地引入反思式的体验学习,学习主体通过现象、联想、记忆,将个人学习经历中最值得回味的成功、失败、快乐和苦恼的事件进行过滤和反思,有利于对学习理论相关知识的理解,可以更好地领悟学习中的智慧,更新自身的学习观念,并学会运用科学的学习观指导自身的学习与发展。
2.4 参与教学实践,实现自我认知
体验学习中的“体验”包括主体在实践意义上亲历某事的“原体验”和主体从心理层面对自己或他人的经历进行的体验。因此,一方面在教学中应适宜地引导学习者回味个人学习生涯中印象深刻的教师教学行为,引导其以教师的身份换位思考;另一方面要获得对事物的真正理解和产生认识、情感、行为的变化,最有效的方式是直接参与教学实践,亲身授课。学生授课活动内容选择了“教学媒体”部分,它既是“导论”课的重要组成,也是现代教学要素之一。依照常规媒体、投影类、电声类、电视类和计算机类媒体的分类框架分组,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小组,个人先在组内讲授,通过充分的交流讨论后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最后由学生互评各组成绩,教师进行综合点评。实践表明,通过资料查阅与内容组织、PPT课件制作与演播、课堂语言表达与交流互动等授课环节,学生亲身教学实践活动,从中获得直接的教学体验,并在小组同学的交流互动中使主体性得到尊重、个性得以表现、创造性获得解放。活动中也会发现个人潜质与不足,使学习者更坚定了专业信念并找到努力方向,是一次完成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
3 结束语
体验式学习作为国际教育界广泛推崇的教育理念,主张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5],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积累积极正面的体验,达到对事物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透察,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实践表明,基于体验学习理论指导“导论”课程设计,结合学习者特征开展多种体验式学习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弥补学习者教学经验的缺失,促使学习者从多个视角体悟教育技术学专业,更好地实现“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慧迎.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设计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07(2):23-26.
[2]李子运.“教育技术学导论”的“导”与“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2(10):83-86.
[3]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刘艳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体验学习活动设计例谈[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8(24):61-63.
作者简介:李顺(1979―),女,汉族,山东烟台人,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 从事教育信息化研究。
摘 要:作为山东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曲阜培训中心的培训教师,笔者介绍了此次培训的内容与方式,结合亲身体会,谈了培训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出了提高培训绩效、促进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一、引言
山东省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为了更新高校教师教学观念,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通知》(教高司[2000]79号)以及《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鲁教人函(2007)10号文]精神举办的,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对省属高等学校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进行分期分批的培训。山东省政府、省教育厅、省财政厅高度重视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省教育厅制定了培训总体规划,省财政厅拨出专款给予支持。本次培训下设曲阜、济南、聊城和烟台四个培训中心,在省教育厅的总体规划下,由各培训中心负责具体培训任务的落实。培训考核合格,颁发山东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合格证”,考核结果记入教师本人档案,并作为今后考核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等方面的依据。
笔者所在的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负责鲁西南地区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从2007年年底至今已经圆满完成了日照、莱芜、泰安、济宁地区所在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现将培训实践整理成文,以期与广大高校教师共享。
二、培训内容与方式
本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符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二级标准,我培训中心在深刻分析《山东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讲义》的基础上,将培训内容做了模块化处理:教育技术导论与现代教学设备、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动画制作、CAI课件设计与制作、图像采集与处理、教育电视节目制作、信息化教学设计共7个模块。每位培训教师具体负责一个模块的培训工作。
对培训内容的模块化处理能有效帮助培训教师克服授课内容选择过程中的随意性。但在具体培训过程中,各模块之间并非互相孤立、毫不相干,而是互相交叉渗透。以CAI课件设计与制作为例,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并非简单孤立介绍authorware各个图标的用法,而是采用案例教学法,将相关的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以及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思想贯穿于整个课件制作过程中,以课件制作为主线,教给教师制作课件的相关知识,如何进行课件的教学设计、如何设计课件结构、如何进行课件脚本编写等等。
培训采用集中授课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集中授课采用“送教上门”方式进行,8天为一班次,前7天上课,一天完成一个模块的培训任务,最后一天统一进行考核。利用寒暑假和周末开课,理论课模块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实践操作类模块在网络机房上课,采用边学边练的培训方式。为了配合集中授课,我培训中心专门建设了培训学习辅导网站,受训学员可以及时了解最新培训动态、获取学习资源、与培训教师和其他高校教师开展交流协作。培训不会因为集中授课的结束而终结,各高校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开展持久的学习。
为了有效克服以往培训中纯理论取向、纯技术(工具)取向的不足,此次培训秉承实践取向的培训理念,注重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科研实践的合理化整合。在备课的过程中,培训教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使受训教师真实感受信息化时代给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逐渐引领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与职能,在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
培训采用笔试加作品的考核方式,不仅要考核受训学员对现代教育技术重要概念原理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要求学员利用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设计制作与自己教学相关的反映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作品。
三、培训特点
1.以案例分析为主线:培训以8天为一班次,时间短、任务重,不可能面面俱到。在培训中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法,将培训内容贯穿于案例中,通过对案例分析、演示让受训学员体会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巨大变革,体会课件制作、网络课程开发的精髓,体验怎样将理念与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学会将之迁移到自己的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所选案例应该是与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高度一致的,恰当反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反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秀案例,更重要的是所选案例必须要与受训学员所教学科密切相关。
2.以任务为驱动:培训并不是为了让教师记忆零星的知识点,而是让教师能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比如可以围绕某个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可以针对某个知识点设计开发课件、可以完成所承担课程的网络课程开发等等。对受训学员完成的任务作品进行筛选整理又可以进一步充实培训教师的教学案例库,为下一轮培训的开展扩充资源。
3.以实用为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根本目的是能够使受训学员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提高教学质量。不同类型的高校,同类高校不同学科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不同的要求。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灵活应变,根据不同的院校、不同的培训对象选择不同的培训案例,在保证培训基本任务完成的情况下灵活调整培训内容深度和广度。
四、问题与对策
1.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同一学校不同学科背景、相同学科背景不同年龄段的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存在很大差异。理工科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明显优于文科教师,年轻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明显优于老教师。有些高校在培训中采用随机组班的方式,文理科混合组班,这就造成了同一班级中部分教师吃不饱,部分教师跟不上进度的问题。我们建议各高校可以按年龄段和学科背景划定班级,相同学科背景的相近年龄段的教师组成同一班级。在保证基本培训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在水平较高的班级可以进一步扩充培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部分学员对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认识不足,培训积极性不高,认为培训只是走过场,培训以应付考试、获取证书为目的。为了解决培训中的这一问题,首先学校领导应给予培训足够的重视。学校领导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水平及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受训教师的思想认识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水平。在培训过程中,部分高校对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受训学员到课率不高,严重影响了培训质量。有些高校对培训工作予以了高度重视,能够严格考勤,并专门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实践证明培训在这些高校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培训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产生了重要影响。
3.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不是仅靠一两次培训就能解决的,将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和技术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内化过程,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探索,各高校一定要把其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常抓不懈。
(1)满足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硬件要求,做到人手一机并能方便使用互联网。由学校教育技术中心协助教师组建教学资源库,为学校信息化教学提供丰富资源。
(2)学校要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科研提供政策支持。鼓励教师承担信息化教学相关课题立项研究,并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必要时可将其作为教师评优、聘任、职称晋升的条件之一;组织信息化教学技能大赛,相互取长补短、以点带面,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良好氛围;鼓励教师个人参加各类信息化教学研讨会、交流会,并给予资金支持。
(3)从各校实际和教师需要出发,由学校教育技术中心定期组织现代教育技术校本培训,校本培训能够真正从本校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对促进本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不定期的邀请现代教育技术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开阔教师视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教师个人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主动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尝试、探索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模式,与志同道合者组成学习共同体,共同研究实践信息化教学,主动参加相关学术研讨会、交流会。
参考文献:
[1]李玉环,陈庚,金以娟.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状况分析与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07,(2)84-87.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非线性编辑系统;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511文献标识码:A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21世纪,经济发展和知识经济信息化程度的迅速提高,给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必须引入和使用现代化技术。自1998年11月陈至立为《中国教育报》“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专栏撰写《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一文中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强调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信息教育以后,一个时期以来,全国大、专学校和中、小学校反映强烈,热情高涨。现代教育技术已被称为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成为高校信息化的技术平台,实现教学现代化的加速器,谁能认识并登上这个制高点,熟练掌握控制这个技术平台,科学地应用这个加速器,谁就将最先实现教学改革的成功。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1994年曾对教育技术做出新的定义。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为了更好地结合我国国情,深刻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正确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我们必须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育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开始进入多媒体发展阶段,多媒体及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普遍使用将带来教育方法、教育方式的重大改革。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使传统的教育方式发生了深刻的改革。传统知识的传授,基本都是语言描述,虽然可以重现客观世界,但很抽象,学生需要领会,去重现客观存在,这是相当困难的过程。但在今天的多媒体时代,可以使用模拟、仿真,使内容、结构变得非常直观,容易理解。不难想像,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但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也增加了信息传递的发式、方法,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也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在实现这些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迅速发展的现代教学技术设备的功劳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非线性编辑系统。
二、线性编辑系统和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一个功能完备的线性编辑系统应包括两台或两台以上的编辑录像机、编辑控制器、调音台、特技机和字幕机。线性编辑系统是由编辑控制器进行控制,通过一台或多台录像机将素材带上的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根据节目需要直接或通过特技机、字幕机、调音台的处理后,由另一台录像机将经过处理的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转化为磁信号并存储到目标带上。
非线性编辑系统是相对于线性编辑系统而言的,它通过非线性编辑机和一台具有编辑功能的录像机来完成整个编辑工作。非线性编辑机是以一台配有声卡、视频采集卡、高速硬盘及专用卡的计算机平台,通过相应的视、音频编辑软件的处理与控制进行编辑工作的。来自录像机或其他信号源的视频、音频信号,分别经过视频采集卡、声卡转换为数字信号(即A/D转换),按照需要压缩后存储在高速硬盘上。根据节目制作的需要,通过系统软件将高速硬盘上的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节目片段,经过解压缩和D/A转换,还原成模拟的视频、音频信号并传送给录像机进行录制。整个工作流程包括素材上载、编辑处理和节目下载。
非线性编辑系统是计算机和数字视频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相结合的产物,该项技术在视频制作的过程中编辑功能强大、操作方便,既可以简单组合,也可以系统组合,不仅能够满足电视教材制作的要求,而且还能克服传统线性编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大致具有如下特点:(1)系统集成度高,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可长期使用且升级空间大,后期维护费用低,特别适于学校使用;(2)全部采用数字信号,消除了线性编辑中存在的信号物理损耗问题,图像质量高;(3)可创建各种电脑特技,提高制作水平,增加可视性,其方便快捷的操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创造性;(4)随机访问,搜索镜头方便,便于反复修改编辑,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5)网络化系统,计算机网络可将非线性编辑系统构成一个网络制作系统,通过网络共享节目和素材,实现移动节目编辑和协同创作的梦想。
由于非线性编辑系统的以上特点,使得它能在视频教材制作中发挥很大作用,可以为教育工作者设计思想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非线性编辑系统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应用
非线性编辑系统是新闻、多媒体与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设备之一,对于这些专业学生来说,非线性编辑技术就是他们的一门专业课。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要运用一切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非线性编辑系统是基于计算机平台工作的,是多功能的综合系统,现代教育技术许多视频资料都可以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上进行剪辑制作成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从抽象的理性认识轻松地转变到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大大降低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难度。
(一)制作电视插播教材和各类教学影片。非线性编辑系统在电视系统的主要工作就是制作各类电视节目,在学校教学中,不但可以完成各类教学影片的制作,同时可以完成各类电视插播教材的制作。电视插播教材,是根据现有专题电视教材内容,并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要求、教学内容,通过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画面剪辑,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插入播放的一种教学电视片。它具有电视和教材的双重特点,有利于呈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并能克服时空的局限,从多维度传递教学信息。适合于个人自学、课堂教学以及大规模教学,因此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编制时,首先根据分镜头稿本拍摄和收集视频、音频、图形和图像等素材,并将拍摄的素材采集到非线性编辑系统中或直接调用以文件形式存储在磁盘、光盘上的字幕、动画、图形、图像或声音素材,然后在非线性编辑软件中完成素材的组接、特技和字幕的添加、音频的处理以及动画的制作和合成等编辑操作。在编辑时,充分利用特技和动画创造出具有趣味性的教学画面,使教材内容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最后将编制完成的电视教材输出到录像带记录或以AVI、Mpeg-1、Mpeg-2等格式的文件储存,也可以直接使用硬盘播出。
(二)制作校园新闻节目。电视新闻节目有着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图像质量好,可以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新闻事件的现场,时效性强,内容简单扼要,信息量大,把许多重要的、群众感兴趣的事件带到了观众面前。而学校里的电视新闻节目又为特定的对象开办。它的针对性强,在促进师生交流、提供教学与科研信息、宣传教育、做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创造团结稳定的校园气氛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利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制作校园新闻节目时,首先根据新闻主题的需要制作节目策划,由摄像记者拍摄所需素材,然后将已有素材和记者摄制的视/音频素材都采集到非线性编辑系统中。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完成镜头的组接、切换和字幕的添加等,后期由播音员对照画面进行配音。节目制作完成后,可以直接做成VCD光盘,经校园广播闭路电视节目播出系统把信号传送到教室的电视上,供师生观看,或者输出为rm格式或者wmv格式到校内新闻网上,供校内师生点播观看。
(三)制作精品课程。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的精神,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不断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利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制作精品课程时,首先设计制作方案,在制作前与主讲教师沟通,了解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整个课程教学活动过程,然后进行策划,确定拍摄方案。在拍摄精品课程时,尽量选用配备有高亮度、高分辨率的投影仪的教室,这样即可避免由于在较亮的环境下,投影仪的内容清晰可见,也可解决教师授课场景曝光不足的问题。一般采用双机位进行拍摄,主机位主要全程拍摄教师授课情况,副机位主要负责拍摄学生听课状态。其次,后期制作过程。利用非线性编辑系统把拍摄的主、副机位上的视音频信号采集到计算机硬盘上,与授课教师一起通过视频采集窗口观看教学录像,遇到需要修改的地方,及时记下大致的时间位置,按照授课教师的要求和视频制作时的一些相关技术,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对素材进行剪辑、添加片头和课程相关的课件内容以及必要的字幕介绍。整个课程内容编辑完成后,与授课教师预览整体效果,如果主讲教师和其他编辑人员都满意,就要按照精品课程的要求进行输出,一般输出为wmv格式,便于上传、下载以及在线观看。
随着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与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育技术必将很快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同时,借助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非线性编辑系统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远程教育技术等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为现代化教学发挥其强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1.西安石油大学计算机学院;2.西安欧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达光,刘满元,周培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DB/OL].ndcnc.省略/datalib/qikan/2005/2005_06/qikan.2005-03-30.5841256135.
[2]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姚力峰.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技术应用[J].浙江气象,2003.2.
[4]华传强,陈昱村.非线性编辑系统在电视教材制作中的应用[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6.
[5]丁陆爱.非线性编辑系统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应用浅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培智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21-01
一、研究过程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象是赣州市特殊学校、南康市特殊学校教师。共发放问卷45份,回收问卷45份,回收率100%。
本论文还采用了访谈法,对象为两所学校的校长及个别教师。
信息技术教育手段需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情感激励、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使各教学资源、要素和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成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过程模式的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对智障儿童发展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适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落后儿童的思维多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缺乏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掌握问题将能迎刃而解。
智落儿童的注意力易分散,无意注意为主,注意的分配与转移能力差。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有目的地选择信息设备,以减少和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会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如:选择与开发一些新颖、益智、有趣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游戏和软件;引进触摸屏式电脑、启智博士、加大实物投影仪与液晶投影仪的设备投入等,以理性的头脑选择、引进一些有针对性、替代支持性、新锐性软件与设备,提高智力落后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积极性,以提高其学习效率。
三、培智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应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1.多媒体教学设备匮乏是影响培智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应用的突出障碍
调查显示,目前,两所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正在投入使用的建设当中,电脑基本上安装到位,但多媒体设备有一所学校正在投放,还不能正式使用。另外一所学校电脑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资金已经到位,由于学校正在加固装修。以上调查看出,当前两所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还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而且多媒体设备的缺乏是影响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应用的最重要的因素(见表3、4、5)。
2.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影响培智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
调查显示,培智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水平亟待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水平严重阻碍了其在教学中的应用。部分教师计算机操作水平还处于略懂的层次(见表6),大部分教师不能独立制作教学课件(见表7)。而多媒体教学手段需要教师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尤其是能把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和,设计符合智力落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培智学校课堂教学的应用策略
1.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力度,为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培智学校应用提供物质保障
要政府要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解决当前培智学校现代化教学设备匮乏的局面,如:引进触摸屏式电脑、启智博士、加大实物投影仪与液晶投影仪的设备入等,以理性的头脑选择、引进一些有针对性、替代支持性、新锐性软件与设备为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2.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水平
广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直接制约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推广应用。通过调查显示,教师对培训的意愿非常强烈(见表8)。因此,学校要在做好现代教育技术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大面积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推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管理应用进程,加强教师自身对软件与设备的了解、应用,注重针对性、替代支持性、新锐性。
3.培训手段和内容要多样化
教师培训主要目的是以实际操作能力为主,不是以学习理论为主,更多的让教师实际操作才能真正运用到教学当中,在教师培训中还应该加大培训内容,让教师不仅学会还要学精,真正地将课程与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有机结合,针对培智学校学生的一些特殊性,如:手眼脑不协调性、发音障碍、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发展特点,我们就要有目的地选择信息设备,以减少和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会出现的困难与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
4.树立科学的残障儿童观,正确看待智力落后儿童
树立科学的残障儿童观,首先是指培智学校的教师应该掌握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特点方面的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尤其是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对智力落后儿童发展的特殊意义。
总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它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必然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进步。数字化技术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方便地在听觉、视觉和其他感知方式之间进行转化,帮助人们实现多渠道学习,克服或弱化感官障碍带来的困难,信息无障碍为培智学校中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视野和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熊英.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