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消费主义的本质

消费主义的本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消费主义的本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消费主义的本质

消费主义的本质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 :艺术设计 审美文化 审美价值取向 新动向

大千世界千姿百态,新消费主义的消费结构和审美现象也是一本万殊的。在现代市场体系下,纷繁复杂的审美现象不只是传统审美文化哲学所倡导的一个本质,同样层次、同样境界的审美现象共同体现了本质事物的多元核心,消费结构的变换不会也不可能共同实现着一个审美的目的,因为有多元的本质,可能一种审美现象有若干本质解说的变动。消费结构审美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在层次上有别于精英文化,而是存在于审美的质的规定性已经被时代所突破,雅俗无法统一在传统观念美的旗帜下了。高雅艺术和通俗文化之间,不仅有量的区别,在日常消费结构刺激下,生活中的审美境界与非审美境界之间则更是具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角度,甚至有着质的区别。技术力量向艺术生产的本体性渗透,表面化的意向是技术操纵了设计,其实是整个消费结构设计系统工程的重建。研究深刻变化中的商业设计素材,已经是设计师更加重要的设计意图的根基。

随着全球贸易化的进程,各国间的交往日益扩大,市场经济运行方式日趋多样化,贸易往来更加自由。计算机的应用在改变世界,世界因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日益缩小,文化艺术也因网络而走向融合。在保留传统民族商业文化设计艺术呼声的同时,商业文化的综合形态正在逐步形成。崭新的传播学观点适时提出了超文化性理念,认为必须抛弃“旧的划分、分割世界以及线性分析的模式,转而采用蛛网式的思想形式”才能与信息化的进步要求相适应。用传统审美的眼光看民族建筑,我们自然要以飞檐翘梁和拱斗画栋而自豪,但是随着眼界的扩大,令我们惊叹的泰姬陵、艾菲尔铁塔以及纽约自由女神像同样是标志性智慧设计表现力的奇迹。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哲学强调立刻承认正在发生的东西,并试图从中揭示人们审美方式在新事物刺激下的微妙变化。信息高速公路、多媒体、远程门诊、手机银行,甚至依照模特的示范购买流行的衣服款式、染发等一切不同于以往的新鲜的商业化设计元素正在出现。一键之捷让人重新回味起缓慢的进展,各类商业设计信息的重复性唤醒了对独特个性的欲望,选择的无限广播和迅即到达,使人感到真正需要理性来管理自己被激发的欲望。

传统的商业美术设计的艺术形象塑造是讲究典型化原则的。艺术设计师们忽视运用个体审美体验的创作原则很可能造成人物形象的单薄乏力,很难为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启迪和印象。商业艺术设计的典型化原则是以塑造高、大、全的消费品意图为主要的设计开发取向,而后现代主义的商业艺术设计元素则主线与大众消费文化合流,商品化设计塑造倾向于平民化,追求世俗性的甚至不惜采纳有缺陷的性格品类,新产品开发的方法讲究消解中小躲避崇高,创意艺术形象具有明显的非典型化倾向。完美无缺的设计可能很可敬,但并不可亲。而有缺陷但并无瑕疵的设计更具有单纯感,虽然显得丑陋,却是一般大众愿意接近的消费结构。

后现代主义的商业美术设计主张简化认识的复杂内容,因此主张用信仰取代认识。而信仰具有超越时间的特征,重新发现信仰的价值有着积极的作用。就商业艺术设计创作而言,它主张重新审视新消费主义文化的信仰和欲望领域,超越传统的一元化认识局限,倡导美向艺术以外的问题开放,重新打造商业设计美学的跨学科结构。传统的商业艺术设计媒介将成为历史,广告、美发、服饰,包括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设计都纳入审美范畴。偶像们提供现代的审美标准和生活方式,规定了大众新消费主义商业文化的走向,致使商业广告设计也加入到偶像的生产之中。体育和时装等亚文化形态融为一体,为不同主张的观众塑造跨越国界的偶像。

此外,后现代主义商业艺术设计认为表象化应让位于商业设计的行为艺术,商业设计创作和欣赏的界限逐步淡化渗透,消费的受众可以直接参与体会创作乐趣,表现的方式更加丰富和贴切消费结构本身。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商业美术设计哲学命题处在变动中,充满了相悖和矛盾。20世纪70年代后,工业革命时代的竞争宣告结束,代之而起的是知识经济的竞争,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从积极的意义上来看,民主化进程的逐步发展,社会组织结构日益向着平面方向演进,集权政治让位于民主政治,家庭关系在平等的基础上,商业艺术设计重心更是向女性偏移,它倡导商业艺术价值的哲学性要以更加平和的态度,面对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无序形态的变化。人们一方面参与高技术的竞争,提倡适者生存,并以成功作为评价社会生活的标准。设计师应该比以往更加关注宗教问题、健康医学、文学与环境、伦理、种族偏好,甚至等问题。另一方面,消费结构中出现的享乐主义明显增加,强度也在逐渐蔓延。享受生活是每个当代人的权利,异质、相对、变化或许为我们所格外需要。当代社会意识潜在地要求反中心文化和边缘化改革。边缘化的主张有助于组织成员游离于激烈的权利竞争之外,充分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宁静乐趣,纵使实现这一状态要以经济上的损失为代价。它主张放弃商业美术设计宏大理论,不要奢谈空洞抽象的艺术本质,放弃我们心理上始终的依托,使自己身处于商业活动之外。后现代主义商业艺术设计同时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得一向被认为是崇高和高雅的艺术打上了当代商品经济的烙印。它强调艺术的大众性,消解现代主义艺术中的精英情结,主张重新利用民族文化资源,采用通俗的日常生活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业艺术消费的普及。但同时也彻底否认了传统文艺的美学追求、文化信念和设计师意识规则,形成行为反常的怪异追求和迎合社会大众文化素养低俗趣味的倾向,导致了古典主义的衰落。

转贴于

我国传统的商业艺术设计哲学像庄子哲学一样,本质上是一种超功利性的人生审美商业设计哲学。历来研究传统美德美学的大多数设计师,把注意力集中在“顿悟”“灵感”说上,而较少从总体上把它作为审美人生哲学来加以探索和估价。追求审美的超功利性,是一般商业艺术设计的哲学文化的主要特色。历史上,禅宗讲无念为宗,本质上要求超越生死是非个人功利目的,从而达到一种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和谐统一的高度的心灵自由。无念,既是一种超功利的审美人生态度,同时又是心灵高度自由的审美境界。这些哲学思想,如今还一直被融入我国艺术设计师的设计语言,而深厚的东方文化孕育下的中式审美,同样也有着道家、儒家等深刻的哲学烙印。我们的设计师多数因为艺术训练根基的原因,把以禅宗文化为代表的中式传统文化积淀的个人素养当作消费结构超功利的审美设计哲学,以此为出发点,总体审视了中式传统文化作为人生哲学的本质意义:把消除人的异化作为设计哲学评价主题,把获得高度的精神自由作为目的,把无念作为人获得解放的唯一途径。真正无念作为自救的途径,不是与世隔绝,心如死灰;所谓斩断尘缘的无念,是要求商业艺术设计师积极纵身于尘世生活,却又不为尘世生活中的种种物质欲念所束缚,保持一种高度的心灵自由。无念,就是要追求一种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唯是审美,故而以精神自由感为矢的,唯有超功利,方可达到精神自由这一矢的。审美与超功利的统一,构成无念的本质内涵。因此,超功利的精神自由是中式设计师艺术哲学的核心思想。但是这精神自由必须是建立在主体内心体验之上的个体与自然、与社会、与客观规律的高度和谐的统一,因而它也是一种商业设计审美的精神自由。因此,我们可以说,传统市场的审美观念是一种具有巨大吸引力、充满着智慧的超功利的审美消费结构的哲学。正是这一点,使消费水平与艺术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这一点,凡是追求像纯艺术世界观那样美丽的人生的消费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传统文化作为自己消费意识的指路明灯,使传统的商业设计艺术仍存在一定的生产空间。

由于这些消费结构的残余,一些设计师长久以来一直认为精神现象以及审美现象是独立于科学领域之外,实际上这是没有商业艺术设计科学素养的人的愚昧无知。对于今日仍落后于世界经济潮流的我国商业艺术设计美学而言,其弊端在于存在主观主义倾向,即艺术知识的创作生产中的天才崇拜倾向,是以一种纯粹的审美态度去体验艺术和审美对象的,以一种纯粹的审美意识去抽象理解审美真理的。我们知道:美不是实体,而是“美本身”,因此“审美是什么”不是语言学问题,语法不能解决符合不符合实际的问题。科学不是靠语法来发展的,设计师的审美性知识是一种面向个人的知识,让人凝视自己,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发自己的审美能力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应成为设计师感性与理性的对抗,个体对社会的抗拒,英雄主义对庸人哲学的批判,新消费结构的设计不应该形成对经典的崇拜和规范的恪守,在自我本位的实现之外提倡社会性利他主义。从艺术美对现实丑的接纳和消解入手,阐释“化丑为美”的审美机制,从而推演出现实丑同艺术美的单向转化,其适应性、准确性,与激发的意念、习惯,都在向我们显示不久的将来在商业艺术设计的古老产业里会产生彻底的改变。消费结构变化中的商业艺术设计趋势只能顺势而为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商业设计美学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必须走出哲学本身。

消费市场体系的商业艺术设计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以加强人的社会化属性这一功能而具有事实上的审美作用。商业艺术设计作品能够唤起受众参与社会生活的心理满足感,或者是显示出参与社会生活的情景和气氛,这种“唤起”“显示”作用就是商业艺术设计对受众的美之所在。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具体生活现象中发现美,他的“美是生活”的命题指的是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参与社会生活是这种消费结构中实践的第—步和基本点。商业艺术设计以浓缩了的时间和空间把受众带入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不仅体验到与这个世界紧密联系的喜怒哀乐,而且获得商业信息和机会组织起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从中获得双向进展:改造客观的消费水平世界,既使其为人所用,又实现人的创造价值;改造主观世界,在掌握规律中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思想,并从精神上丰富自己作为人而应具有的本质。直接显示人们在实践中这种双向进展,就是商业美术设计审美的出发点。根据这一审美出发点,我们可以给商业艺术的设计美下一个概括而又准确的定义:商业艺术的设计之美的素材的提炼是参与生活。

参考文献 :

[1]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消费主义的本质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异化 异化劳动 异化消费 生态危机

异化一词由来已久,从词源上最早指某物通过自身活动与其自身之中的一部分相分离,后者反过来与其自身相对立。在哲学上最早使用它的是黑格尔,他认为自然与人类都是绝对理念异化的表现,稍后持人本主义立场的费尔巴哈提出宗教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马克思继承二人思想进而以异化劳动概念剖析资本主义的矛盾本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四重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在劳动产品中表现出的人的异化;人同其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劳动异化首先是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本来与人的存在是同一的,在资本主义生产组织方式中,劳动仅仅作为谋生手段而存在。劳动分工使得工人被肢解,成为生产线上的螺丝钉,人的丰富性完整性被分解,劳动过程不再是愉悦的,而是痛苦的。异化劳动是对人的制约和奴役,使人仅仅沦为一种被利用的工具。从劳动成果看,工人生产出的商品越多,他们自身的价值就越低廉。“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异化劳动使生产者与其对象处于对立关系之中,使工人与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相分离,工人生产出来的商品反过来成为支配工人的工具,人为其创造物所支配。“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1]劳动异化还使人同其类本质相背离,并带来人与人之间病态的社会关系。

动物与其生存环境是直接同一的,而劳动将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并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连接。劳动使人自身存在的自然与人之外的自然相分离,并使后者成为对象性的存在,前者成为其对象的对象性存在,劳动的首要价值在于这种区别性,正是区别性使人类获得了主体性力量。生产劳动是对象化的活动,但是活动的结果却危害到劳动的对象,支撑人类生存基础的自然承担着人对其生存条件的破坏,这种破坏如此严重以至于人类因之陷入生存困境。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取消对象意味着取消劳动本身,自然的不存在意味着人的不存在,彻底的虚无化带来的是彻底的异化,自在的自然并不会随之消失,反倒是人最终取消自身的存在。自然与社会都是循环系统,当人类对自然索取过度,自然将反作用于人类而导致异化,两者之间会出现新陈代谢的断裂,而新陈代谢的断裂导致生态危机发生。存在着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两种物质变换断裂现象,生态将马克思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强调转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视。作为人宣示自身价值的产物,生态危机反过来揭示并控制人的观念与活动,究根归底是由于人自身的不完善性,人与自然的分裂是人自身分裂的自然后果,这种分裂也确证了人与自然本源上的同一性,确证了人的不自由与局限性。人的劳动是包含目的性的创造性活动,劳动过程置于人的目的性中,而劳动的结果却非人的意愿所能左右。异化劳动展示劳动对人自身的否定,确证了人的自然本质,但否定了自然的人的本质。人试图以对自然的统治结束自然对人的控制,结果自然无一例外的报复了人。

在经济理性支配下,资本主义通过意识形态灌输,通过无孔不入的大众传媒,成功营造出消费主义,通过制造虚假需求鼓励消费,成功的将非必需品不断转化为必需品,将扩张性需求转化为生存性需求。虚假消费与异化消费互为动力,资本主义不仅为消费需求生产产品,而且为产品寻求消费者。人们不是出自真正的需求,而是为了消费而消费,消费成为衡量生活状况的基本尺度。这样的消费主义主导下,人盲目的运用主体力量戕害对自然的,引发自然规律反弹,生态问题愈演愈烈。解决生态问题不仅仅要求改进环保意识,更迫切需要转变消费观念。异化劳动的束缚使人们寄希望于在劳动之外弥补生产中的不自由,消费主义迎合这一需要,以异化消费补偿异化劳动。人们在劳动中越不自由,在消费中就越会出现貌似自由的依附性。莱易斯指出,人们在异化劳动中享受不到不到真正的劳动尊严,于是需要在其他方面特别是消费领域加以弥补。资本主义迎合这一需要,创造出虚假的幸福概念,将幸福与消费等同,消费主义大行其道,人脱离了真实需求而陷入编织的谎言中,在毒害自然的同时毒害自身。传统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难以为继,面临死亡的判决。而异化消费及虚假需求的满足缓解了紧张的劳资关系,整个社会满足于资本主义提供充足物质的虚假幸福之中,丧失了警惕性,使资本主义重新获得合法性,无疑延长了资本主义的生命。但是,异化消费构成资本主义人的全面异化的一环,实质上以物的关系取代了人与人之间最真切的关系,只是相对延长了资本主义的生命,而必将以更的激烈方式埋葬它,生态危机的出现宣告了彻底的毁灭。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引导人们关注消费领域之外的人生价值体现。消除异化消费需要消除虚假需求,最根本的是消除异化劳动的总根源。理想的社会应当是把消费限制在真正必要的地方,而将自由时间用于自由自主的个人创造性活动中,以自由的生产而非虚假的消费实现人的解放,换言之,异化劳动压制人,自由劳动解放人。

资本主义社会中技术、道德、经济无不存在着异化现象,异化劳动是其他异化现象的总根源。技术异化本质上也是劳动异化,异化劳动割裂了人和技术,使技术逐渐脱离人的控制而走向人的对立面。技术既是引向异化深渊的工具,也是人类借以实现自由的条件,这些都应当在技术之外,在技术的社会应用中实现。消除异化劳动的根源,也就实现了技术合理运用,限制经济理性,改变对自然的态度,也就消除了技术同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异化劳动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异化的总根源,也是生态危机的内在根源,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产生异化劳动的总根源。生态坚持马克思这一传统论断,看到了自然系统的异化根源在于社会系统的异化,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组织方式,“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仅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且也决定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资本主义对自然的剥夺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部分”[2]。资本主义内在逻辑必然导致生态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了生态危机,问题被转换到不是人们的行为而是支配人们行为的深层因素应该对生态危机负责。生态意识到自然的反叛应在社会背景中寻求突破,对自然的解放是人解放自身的先决条件,而改善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首先在于恢复社会系统的生态平衡。

关于生态危机的解决,高兹着重刻画了资本主义下的消费异化现象,将消费与经济理性相联系,将异化与消费相结合,展开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他主张以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以更好更少代替更多作为原则,限制经济理性的适用范围。莱易斯主张关注中心重回生产领域,消费不再是唯一的衡量生活的尺度,人们在消费之外有着众多的选择,通过非等级制的联合体结构组织劳动生产,个人拥有自由选择自己真实需要的权利。阿格尔认为资本主义的主要危机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生态危机而不是马克思时代的经济危机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主要危机。生态危机导致人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质丰富的生活理想一定会破灭,因而反过来促使人们要求现实变革的理想,促使人们对它进行深刻反思,这被称作“期望破灭了的辩证法”。阿格尔进而提出以生产技术的分散化、生产组织的非官僚化和民主化等措施消除异化消费和背后的整个异化现象。这和传统侧重关注社会分配性正义相佐照,丰富了的现实批判力。

异化劳动构成了生态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生态同相联系的内在环节。以异化理论为基点构建的生态之维,无论对生态学还是对其作用都不容小觑。

参考文献:

消费主义的本质范文第3篇

社会主义消费的作用:

社会主义制度下,由社会组织的满足人们共同需要的消费活动。包括对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公共交通以及其他公共消费设施和福利设施等的消费和享用,是人们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经济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于它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消费需要的最有效的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因个人的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的不同而千差万别。社会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有着本质的区别。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个人消费一般地被限制于生存资料的消费的范围内,是为了给资本家提供可供重新剥削的劳动力。

(来源:文章屋网 )

消费主义的本质范文第4篇

异化消费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的产物,这种消费形式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本质相悖离,它是对“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第二发展阶段下的人的否定。消费行为由原本的需求消费变成了一种符号消费,人们消费不是真正地为了满足物质上的匮乏,而是为了消费而消费,人成为商品的奴隶和工具。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重要一环,在今后都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内生动力,尤其在我国逐步建立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格局的过程中,异化消费形式作为前进中的绊脚石,必须将其摒弃在经济发展的洪流中,推动我国消费领域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从“异化”到“异化消费”

“异化”一词最早可追溯到霍布斯的作品《利维坦》中,后来的黑格尔将异化理论进一步发展,但他将劳动看成是纯粹的精神活动使他并未探寻出劳动的真正本质。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引申出异化,并将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相结合,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指出异化劳动是造成社会中的压迫及阶级斗争的根源,并系统阐述了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条件,使异化理论在发展上迈出了更为重要的一步。

“异化”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马克思在《手稿》中将异化劳动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工人同其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因而,“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1]52同时,“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51劳动产品不归工人所有,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他就越贫穷。第二,工人同劳动本身相异化。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2]94真正的劳动应该是一种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在劳动中应该体会到充实、快乐和生命的重要意义,而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劳动成为一种强制性和被迫性的活动,并且这种劳动也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是属于别人。第三,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剥夺了他所生产的对象,因而“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1]58同时异化劳动又把劳动本身变成了对人来说是外在的、强制性的活动,从而也就把人的类本质变成了异己的本质。第四,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1]59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被剥削和剥削的根本对立关系,就是人与人关系相异化的集中体现。

人们因为异化劳动的存在从事着单调、乏味的工作,由于缺乏自我价值的彰显与快乐自由劳动的意义,人们自然而然地选择逃避到以广告为媒介的商品消费中寻找一种补偿,一种虚假的补偿,在这里人们将消费商品和服务与快乐等同。正如本?阿格尔说的:“一句话,劳动中缺乏自我表达的自由和意图,就会使人逐渐变得越来越柔弱并依附于消费行为。”[3]493人由于受追求自由解放本性的驱使,将注意力转向了消费领域,试图通过“自由地”消费行为来释放自己的创造性。可以说,异化劳动是异化消费的根源。

“异化消费”一词最早是在凡勃伦的《有闲阶级》一书中提出的,西方的诸多代表人物如:弗洛姆、马尔库塞、本?阿格尔等人又在此基础上对异化消费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批判。弗洛姆指出,“消费异化的本质是消费对消费自身本质的背离、对人的背离和对人的操纵和控制。”[4]72现代社会的人们赋予物质消费以相应的符号价值并通过诉诸无限奢侈的浪费性物质消费来满足自己的无限欲求,这种包裹在物质主义外衣下的符号消费模式带有一种欺骗性、无限性,难以完全满足人们长期存在的“虚假需求”,并使人们遭受物的支配与控制。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阐述过商品拜物教理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终使人们拜倒在商品的脚下。异化消费观的核心正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商品拜物教。

二、当前我国消费领域中的异化消费现象

我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在经济转型的时期,由于受到西方一些异化消费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消费观念并没有完全被我们摒弃,同时新的消费观念还没有真正形成,因此,我国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尤其是在消费领域,异化消费行为会对人的全面发展造成诸多不利影响。

1.标榜个性的炫耀性消费

奢侈品消费已经成为炫耀性消费的一个典型代表。据统计,2010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已高达65亿美元,连续三年奢侈品销量居世界第一。“中国游客在境外每次购买奢侈品方面的平均花费是900美元,其中在欧洲甚至高达1 400美元。”[5]奢侈品的购买还要得益于广告媒介铺天盖地地宣传,“不断地诱使着人们通过消费虚拟的符号以证实自身的价值、品位,妄图通过这种虚拟的符号性消费实现真正的自我。”[6]人们购买奢侈品就是为了占有它们,人们满足于无使用价值的占有,一种仅仅是为了彰显身份、标榜个性的占有,带有一种盲目性、夸示性。人们无意于购买商品的真正效用,在意的是用“虚假需求”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吸引他人羡慕的目光和填补内心的空虚。人一旦被物质主义主导其价值观后,消费会被曲解为目的本身,人们越来越丧失掉自己的个性和价值判断力而被一种冲动、虚假、盲目的消费观所裹挟着,最后人们会成为虚无主义者。

2.破坏生态的浪费性消费

随着我国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探寻其原因发现,异化消费成为潜藏的“凶手”之一。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居民住上了大房子,动辄就要100平方米以上,而日本,居民很多只居住在50-70平方米的房子里。“关于我国的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情况,《中国国策报告2005》给出了数字,近七年来全国耕地减少1亿亩。如果照此速度,再过二十年我国人均耕地占有将低于联合国规定的0.53亩的警戒线。”[7]在汽车消费领域,近几年私家车数量的激增导致我国石油消耗量大大增加以及与汽车消费相关的,如煤炭、钢材等其他资源的紧缺,如今人们购买私家用车已不仅仅是为了代步、简单运输,更多的是为了炫耀与满足人们的虚荣心。另外,近些年开始进入人们视线的节日礼品过度包装与粮食浪费问题都对我国资源造成浪费,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人们购买商品、享受消费带给人们的快乐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资源、生态等问题,消费异化造成人们对大自然的无度索取与占有,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尖锐矛盾,人们不是敬畏自然而是向大自然挑衅,结果必然如汤因比预言的那样:人类不会在谋害自己母亲的罪行中幸免于难。

3.不计后果的疯狂性消费

消费本应考虑实用性和内生性,消费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适度的自身需要并获得一定的幸福感,而近些年出现了一些奇怪又普遍的现象。每逢节假日都是人们特别开心的日子,和亲朋团聚、“饕餮盛宴”接二连三,人们在开心度假之际由于无度消费造成“节日病”频发,餐桌上无节制的推杯换盏、胡吃海喝使每年节假日诱发肠胃炎、酒精中毒等事件频繁发生。由于节假日生活不规律、通宵达旦玩乐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意外伤害事件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依赖电子产品,如电脑、手机、MP3等等,在地铁等大型交通工具上大部分的人都沉溺在虚拟世界中,休闲时间人们更愿意将时间花费在网购、网聊和网游中,时间久了,人们的身体便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颈、肩、腰椎等疾病的患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这些现象抹杀了消费的真正意义所在,使人们一味地追求感官欲望上的满足感,最终导致“消费致病、娱乐至上”不计后果的疯狂性消费。

4.“虚假广告”下的冲动性消费

广告等传播媒介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越来越背离其实事求是的基本传播功能,成为企业获取利润的主要手段,广告的推广使人无意识地认同和接受其灌输的无形的价值体系,在广告的连番影响之下,普通民众逐渐失去了判别真假的能力,盲目从众、冲动消费。有一类人贪图小利,在打折、抽奖等促销手段的影响下,往往心血来潮,疯狂选购可能对自身并无大用的商品,造成钱财上的浪费。还有一类人易受他人鼓吹进行消费,因受销售人员的虚假鼓吹而消费大量其使用价值并不高的商品。此外,还有一些人会因情绪变化进行冲动、发泄性消费。人们在自身异化的同时也将自身深陷在异化消费的泥沼之中无法自拔,逐渐失去自我,人们无意于对消费商品的真实需求,而是将自己“囚禁”在金钱、欲望、符号、名利带给人们的片刻欢愉之中。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过的:“金钱从没有使一个人幸福,也永远不会使人幸福。在金钱的本质中,没有产生幸福的东西。一个人拥有的越多,他的欲望就越大。这不是填满一个欲壑,而是制造另一个。”

三、异化消费的克服

关于我国消费领域中异化现象的克服与扬弃,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方面,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从个人自身发展来看,应树立正确理性的消费观,克服西方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对我国民众思想观念的冲击,摒除物质主义思潮,避免攀比、盲从、冲动消费。人幸福的实现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力量,但过度追求物质、追求享乐只会削弱和钝化人的自主性,因此,人们在进行物质消费的同时还应重视精神消费。人始终是消费的主体,具有自主、自由、富有创造力等特征,为不使人沦为物的奴隶,受物支配,只有使自己的消费观念符合人类发展的理性精神和道德自律,始终坚持人的主体性,而不是使欲望成为一个外在的“他者”来反对人本身,这样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而此时的消费也称之为真正的消费。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并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以促进健康消费模式的建立。当前,各种全球性生态问题凸显,迫使人类对发展方式以及消费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强化人的责任意识与环保意识已成为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应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为子孙后代的生存权利着想,今天的消费不以破坏明天的健康发展为代价,使人人都能在安定有序、资源富足、生态和谐的社会里快乐生活,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与消费模式。

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异化消费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的贫富差距,一小部分人处在社会顶层,享受着各种优质商品、服务带来的尊荣,而大部分人则仅仅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为生活而奔波劳碌、辛苦耕耘,这种收入、生活与消费上的差距,会造成社会潜存不稳定因素,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国家应该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和消费权利,采取措施提高其收入水平并对富人阶层的消费异化问题进行有效抑制,同时对于与富人攀比、心理失衡的人群纠正其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消费观,教导其认清现实,尊重个人发展规律。

消费主义的本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有计划废止”制度;商业性设计;消费主义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260-0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各国无一不受到战争的摧残。同时,战争又以一种非正常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战后各国都投入到了战后恢复建设当中,美国作为战争中受害较小的国家,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带动了美国工业的高速发展,为消费主义的起飞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美国工业设计自诞生以来,就充满了商业气息。销售额的上升是企业家、设计师追逐的唯一目标,美国工业设计师雷蒙德·罗维就提出:“销售上涨的曲线是最美的曲线。

“有计划的废止”的提出是与美国商业性设计密不可分的。所谓商业性设计就是把设计完全看做一种纯商业竞争的武器,设计改型不考虑产品的功能因素和内部结构,只追求视觉上的新奇与刺激。商业性设计的本质是追求形式的新颖,崇尚“设计追随销售”、“形式第一,功能第二”,丢弃了芝加哥学派所提倡的“形式追随功能”的功能主义主张。“有计划废止”是美国商业性设计的核心内容,即通过人为的方式使产品在较短时间内失效,从而迫使消费者不断地购买新产品。“有计划废止制度”是美国消费主义盛行的畸形产物,最早出现在汽车领域。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和设计师厄尔为了不断促进汽车销售,在其汽车设计中有意识的推进一种制度:在设计新的汽车样式时,必须有计划地考虑以后几年间不断更换部分设计,使汽车最少每两年有一次小的变化,每三到四年有一次打的变化,造成有计划的“式样”老化过程,即“计划废止制”。这一兴起于汽车行业的制度,后来发展于设计的各个领域,废止的也不仅仅是样式这一方面。发展起来的商品的废止有三种形式:一是功能型废止,也就是使新产品具有更多、更完善的功能,从而让先前的产品“老化”。例如,手机最初的功能是通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拍照、音乐、视频通话等功能;二是合意型废止,由于经常性地推出新的流行款式,使原来的产品过时,即由不合消费者的意趣而废弃。美国苹果公司出品的苹果手机则是这一废止制度的代表,苹果三代和四代功能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仅仅在外观上稍作改动,就会引起消费者的追捧;三是质量型废止,即预先限定产品的使用寿命,使其在一段时间后便不能使用。

设计应该是真实的、仁义的,而不应该是涂脂抹粉的,并不是单纯的形式美观就是优良的设计。衡量一部设计作品的价值应该看作品给人类带来了些什么、给社会传达了些什么、是否具有文化价值等等。设计的目的是让大众消费,但是并不是毫无节制的浪费。

第一,设计与消费的关系。设计不同于艺术之处在于,设计艺术比纯艺术拥有更广大的受众群体。设计与消费有着密切的关系,设计作品的目标就是卖出去,销售的目的是为了再设计。设计最初产生的原因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随着科技的日异月新,设计不仅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也开始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精神需求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有些精神需求是人合理的,但是有些仅仅满足了人的欲望。中产阶级希望自己用的产品能够彰显自己与普通大众的不同,这种等级的划分就违背了设计的道义。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年代,商业性设计不仅满足了人真实的需要,而且还想满足人们的虚假需要。这是工业化给自然环境带来的新的灾难,设计师将浪费变成需求,让需求变得失控。由此可见,目前设计与消费的关系已经不仅仅是设计引导消费了,而是设计围绕消费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