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消费主义的看法

对消费主义的看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消费主义的看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消费主义的看法

对消费主义的看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消费者对保险人信任;前因性研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陆卫平(1980-),男,江苏南通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营销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消费者行为、关系营销。晁钢令(1951-),男,山东定陶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财经大学现代营销研究中心主任。

中图分类号:F84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4-0140-03 收稿日期:2007-03-13

自从1992年上海友邦保险公司引入保险人制度以来,人销售模式就以其本身具有的低成本、高效益特征而成为寿险销售的主要渠道。然而,人制度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其运行模式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一个最为致命的问题是:长期以来部分人不断发生各种不诚信行为,导致了消费者对整个保险人群体的不信任。据最新的调查显示:无良人成为保险销售的最大障碍,46%的人因为怀疑人的解说内容而不敢轻易购买人推荐的保单。这说明保险人的诚信缺失问题已经越来越造成国内消费者对保险的“排斥心理”和“等待心理”,阻碍保险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因此,需要深入研究保险人怎样重建消费者对其的信任,具体说就是要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消费者对人的信任建立。国内关于这方面深入细致的研究不多,尤其缺乏实证研究。本文正是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基于消费者视角,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深入分析影响国内消费者对保险人信任建立的因素,从而给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来指导实践。

一、相关文献回顾与总结

保险人作为一种为保险公司销售保单的人员,其角色类似于一般企业的销售人员,只是存在一定的法律意义上的差别。这种法律意义上的差别并不影响消费者视他们为保险公司销售人员的看法。因此,基于消费者视角,我们依旧可以借鉴有关“消费者对销售人员信任”的研究成果作为我们这里研究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者对销售人员信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前因性研究”和“机制性研究”(Ali,Birley,1998),其中“前因性研究”就是探索了有哪些具体因素会影响消费者对销售人员的信任。表1中,我们对这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总结,可以归纳为7个主要的影响因素:销售人员的机会主义意图、销售人员的专业业务能力、销售人员讨人喜欢的能力、销售人员企业的信誉、消费者的信任倾向、消费者拥有的产品知识和双方的交易经历。

二、保险人信任影响因素的调查方法

本研究分为访谈、试调研和正式的问卷调查三部分。访谈部分主要是对消费者进行3次小组访谈,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来分析各个变量所涉及到的具体测量题项。然后将定性访谈的结果形成问卷,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发放220份问卷进行试调研,根据试调研的结果对测量题项及其表述进行修正,形成最终问卷。

最终的问卷中各变量的测量题项如下:“消费者对保险人的信任”采用“可靠性”、“履行承诺”、“值得信赖”、“坦率”等7个题项进行测量;“人机会主义意图”采用“故意误导”、“只追求自己佣金”、“利用消费者”、“推销意图值得怀疑”、“完成销售任务”等5个题项进行测量;“人专业业务能力”采用“经验丰富”、“保险知识丰富”、“解决问题能力”、“了解保险市场”等4个题项进行测量;“讨人喜欢的能力”采用“有亲切感”、“交流愉悦”、“有幽默感”等3个题项进行测量;“保险公司信誉”采用“公司很有实力”、“公司有好的市场口碑”、“公司值得信赖”、“公司诚实的公众形象”等4个题项进行测量;“消费者信任倾向”采用“相信他人会讲实情”、“相信他人言行一致”、“相信他人值得信赖”、“认为应该互相信任”等4个题项进行测量;“消费者保险知识”采用“具体分析了保单条款”、“比较了不同公司的险种”、“对保险原理有所了解”等3个题项进行测量;“良好交易经历”采用“先前他推荐的保单很合算”、“这个人对我确实不错”等2个题项进行测量。上述所有的题项均采用李克特7分量制(完全同意=7,完全不同意=1)。

最终的调查选择上海、北京、广州和重庆四个城市的消费者,在专业市场研究公司的帮助下,分别从4个城市居民数据库中,随机抽取所需的样本,发放问卷600份,每个城市15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548份。

三、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

参加问卷调查的男女比例为1.27:1。年龄分布为20~29岁的占18.1%,30~39岁的占50.6%,40~49岁的占22.4%,50岁及以上的占8.9%。受教育程度分布为高中(包括高中、中专、技校)及以下的占28.2%,大学(包括大专和本科)的占53.1%,研究生(包括硕士、博士)的占18.7%。

在进行各个因素对消费者信任的影响检验之前,首先对各个影响因素测量的可靠性进行分析。检验结果见表2所示。各个影响因素的可靠性系数Cronbaeha均在0.70以上,说明有着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各个影响因素与“消费者对保险人信任”,以及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见表3所示。结果显示,消费者对保险人的信任与双方之间良好交易经历的相关性最高,为0.742,接下来依次是人的机会主义意图(-0.714)和人专业业务能力(0.702)等。

表4给出的是对模型及各个假设的检验。从表4中可见,各个影响因素对消费者信任保险人的回归系数分别为:机会主义意图(-0.232)、专业业务能力(0.243)、讨人喜欢的能力(0.051)、保险公司信誉(0.191)、消费者内在信任倾向(0.168)、消费者保险知识(-0.024)、良好交易经历(0.

269)。其中讨人喜欢的能力(0.051)和消费者保险知识(-0.024)统计检验为不显著,从而假设3和假设6没有得到支持。

四、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结论:第一,消费者的保险知识和人讨人喜欢的能力对消费者信任人没有显著的影响。第二,良好交易经历对消费者信任人的影响力最大,其次分别是人的专业业务能力和机会主义意图。第三,保险公司信誉对消费者信任人有着重要影响。第四,消费者信任倾向的影响力并不像在其他行业实证研究中那么大。下面我们来讨论这些结论对实践的策略借鉴。

1、加强人专业业务能力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在人培训实务中通行着一个“KASH”的模式,但大部分公司在培训人时只是关注在K(knowledge:知识)和s(skill:技能)这两个方面。而研究结论表明,人讨人喜欢的能力对消费者信任人没有显著的影响,因此,过多的强调销售技巧和沟通技能的培训,并不能有效地帮助人获得客户的信任。相反,“专业业务能力”和“机会主义意图”对消费者信任人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应该加强人“专业业务能力”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公司对人专业业务能力的培训不能只是偏重在通过人资格考试,而应该帮助人深入掌握保险的本质和原理,提升其给客户专业化服务的能力。另一方面,强化对人职业道德的培训,帮助人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内在道德约束机制,减少机会主义意图的出现。

2、细化人业绩的考核,加强人行为的监管。研究结论表明,良好的交易经历对消费者信任人的影响力最大,这提醒了公司在对人进行业绩考核的过程中,细化考核指标,关注客户对人的反馈意见(比如客户投诉率等)。实务中,良好的交易经历会增加客户的信任,从而会获得客户的“转介绍”,这已经成为保险的一个主要展业途径。同时应该加强对人行为的监管,减少人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除了依靠“职业道德”培训建立起的内在道德约束机制,还需要依靠建立外在的制度来进行约束。比如严格的惩罚制度(保监会已经有对人欺诈行为,给以吊销人证书的规定),或者科学的道德测评制度(人资格考试可以学习国外很多资格考试:CFA、SQA等,加入专门的从业道德考试,来强化对人的道德测评)。

对消费主义的看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视觉文化;消费;符号;汽车广告

中图分类号:F713.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 X(2012)08-0152-02

如今,广告视觉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任何人都无法忽视广告形象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因为在消费为核心的社会,欲望的激发不只是基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功效之类的范畴,更多是通过形象和意义的符号化展现来完成。所以,海德格尔曾惊呼我们的世界被符号化了。在这个符号化的世界中,人们所体验和思考的是由各种符号编织而成的文本世界。广告视觉文化宣传的消费观增加了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性,但同时也模糊了人们的价值意识,误导了人们的价值选择,并激化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如果我们赞同消费行为的最终目的是社会的、人本的而非经济的,那我们就要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

一、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建立

消费社会是工业化生产模式发展的产物,但是消费理论并非工业社会的伴生物。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俭不违礼”、“用不伤义”,“无度而用,则危本”的消费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提出生活优裕是善的必要前提。在传统社会中,消费主要起着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作用,消费是维系人生存的手段,它本身不是目的。因为在生产资料相对匾乏的时代,人们认为勤劳、节俭、积蓄是美德,而奢侈、浪费则是恶行。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推动下,商品的批量化生产成为可能,消费更多地扮演着推动生产的角色,它的目的性意义已被遮蔽了。至此,服从于资本增值规律的消费含义也有所变化,传统的节俭、朴素的消费观念开始向奢侈、炫耀性的消费观转变。国内学者杨魁提出“消费主义是指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换句话说,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即其显示的是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的作用。

在消费主义价值观建立的过程中,大众传媒尤其是广告扮演了重要角色。马尔科姆库利在他的研究中声称:“这种新消费伦理被广告业所控制,它大肆鼓吹的是享乐主义,自我表现,美的身体,培养生活情趣,使生活具有独特的格调。”至此,人们不再为接受这样的价值观而产生任何道德上的不安,因为现代社会繁荣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允许享乐,追求享乐生活是道德的。广告也不必为此承担任何责任,因为“一切广告,一切旨在促销的计划,它的根本任务就是允许消费者自由的享乐,让他知道他有权将凡是能使他的生活丰富、愉快的产品都放到他的周围。”一时间广告的图像、声音、文字符号充斥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等媒体,将美丽、浪漫、幸福等文化特性巧妙地与商品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与商品本身并无直接联系的各种形象,最终形成对消费者的“劝说”,消费已经内化为每个人的价值意识,俨然成为一种主流的意识形态。

二、广告视觉文化刺激消费的运行模式

人们表面的消费行为是以其背后的欲望和动机为支撑的,广告形象促成购买就是通过刺激人的欲望完成的。广告形象刺激欲望通常以两种方式展开:一种是通过自身具有的经济力量间接地影响媒介,为大众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确立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我们称之为“软性刺激”;另一种通过产品更新和意义编码直接以广告的形式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称之为“硬性刺激”。

1.软性刺激。广告视觉文化对消费者欲望的软性刺激是一种消费教育,它并不急于看到购买行为的发生,而是着眼于未来,通过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将目标对象变为潜在的消费者。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战略的调整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产业成为国内经济增长的亮点,世界各知名汽车品牌争相登陆国内市场。由他们赞助的各项公益、商业活动比比皆是,例如福特汽车环保奖、“自然之道,奔驰之道”自然保护项目、BMW中国文化之旅、广汽本田环保植树活动、大众汽车“畅想绿色未来”环境教育行动、通用汽车“儿童道路交通安全家庭教育”项目、奥迪“绿色驾驶,菁英训练营”活动、福特安全节能驾驶训练营等等,在社会中都备受大家关注,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与此同时,它们还借助电影、网络等媒体影响消费者,雪弗兰赞助的变形金刚系列电影、凯迪拉克与骇客帝国,007电影中的福特与BMW,令每一位影迷都过目不忘。尤其是BMW还创造性地推出网络电影短片,其与一家多媒体制作公司合作,并汇集多位好莱坞著名的导演和演员,制作了一个系列电影短片在互联网上播放。这种以公益、娱乐的方式对潜在消费者(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影响,使他们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交换了关于消费品的看法,甘愿接受持续不断的消费教育的软性控制。

2.硬性刺激。对消费欲望的软性刺激毕竟来的太慢,为了迅速产生市场效应,使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各大汽车生产厂商不断地推陈出新,通过硬性的刺激来吸引消费者。推陈并非商品真的落伍,而是“计划中的过时”,广告在推出一款新产品之前,总是要指出已有的同类商品的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作为一项预先设计好的活动。“它是建立在技术‘破坏’或以时尚的幌子蓄意使之陈旧的基础之上的。其唯一目的不是增加而是去除商品的使用价值,去除它的时间价值,使它屈从于时尚价值并加速更新。”在广告的设计、拍摄、后期制作过程都对视觉元素做了充分的修饰,这种对视觉元素的选择和美化体现了国内汽车广告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趋向。例如BMW 3系一则广告,以“科技智慧,运动未来”为标题,向消费者展示了新BMW 3系高效的动力系统:“电动助力转向技术,让转向轻盈灵活,节约能耗;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可在制动时回收并储存动能,随时随地节约能量。”广告利用人们喜新厌旧的心理,成功的激起人们的欲望。而作为2011年上市的奥迪A8L wl12,则以“从未有速度,如此激情;从未有后座,如此闲逸;从未有光亮,如此耀世;只有你,全新奥迪A8LW12,独领大成”的浑厚语气,尽显荣耀身份。再结合“6.0L排量发动机,奥迪著名的quattro全时四驱系统。最大功率达331kW,扭矩高达580N.m。仅需5.2 s即可从静止加速至100km/h”等数据化的驾乘指标,神圣化的汽车形象和风格化的都市生活,令每位消费者都为之动心。

3.炫耀性消费。广告对消费者的硬性刺激采取的另一策略是虚构出一个意义与价值的世界。广告的世界之所以有意义,首先是因为它是一个自由的世界,在这里,广告主有宣传的自由,消费者有购买的自由,在这种自由的气氛中,广告作为一个整体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我们只有消费,才会显得富有;有消费能力才是成功的体现。从而诞生了“炫耀性消费”这一现象。消费过程从来都是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尤其是当消费不再是为了满足基本需要时,消费行为便被赋予了更多含义,人与商品的关系已从传统的“占有”转向“炫耀”。一个人拥有一件商品并不只是对其使用价值的占有,同时更是对商品的交换价值和象征价值的期待。炫耀性消费在一定层面就是人对商品消费的展示,而这种展示终极就是商品形象外观的显示,对商品的占有其意义在于向他人显示或炫耀。所以,广告视觉文化对外观的注意是符合“眼球经济”法则的。家庭幸福、事业成功、生活优越的体现都和拥有一辆轿车建立起联系。例如,爱丽舍的诉求点是温馨舒适,雅阁代表的是品位、身份、时尚, honda新cr-v 强调外表和动力,别克荣御将给消费者“超凡体验”,捷豹 S型是身份的象征,凯迪拉克有个性,有自信……所有这一切都借助制作精美的广告展现在消费者面前,广告让人们确信,只要消费就可进入到这样的世界,获得炫耀的资本。

三、广告视觉文化消费至上的价值反思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广告视觉文化在整体上已形成一种消费主义价值体系,并对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当消费不再是手段,而成为一种目的时,人们的消费行就不再是为了使用和享受买来的商品并从中得到快乐,他们更多只是为了消费而消费,并从中得到一种满足。对广告的依赖表现了人对自己的理性判断能力的放弃。在广告营造的世界中,消费被描述成了幸福的最终目标,成了人存在的意义所在,广告以向人们推销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为己任,诱导消费者的需求冲动,由强迫变为主动消费,成为商品的忠实信徒,这使人的消费行为依赖于广告而放弃了理性判断能力,从而造成消费行为上的盲目性。在发达国家,通常开兰博基尼的是体育明星,演艺人士买法拉利,律师喜欢买奔驰,医生很多开保时捷,居家生活喜欢购买SUV。而在国内,消费者对于汽车文化的认识往往盲目跟风,并不在乎这款汽车的定位是否适合自己,物质享乐成了人存在的全部内容。

由于社会利益集团以高额广告费和赞助为资本控制着传媒,并通过广告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幸福和睦的表象掩盖了社会贫富之间的差距,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社会,当弱势群体发现广告视觉文化的消费至上观并不符合他们的价值需要时,消费主义价值意识的打击和压制就会变成被忽略者的抵抗和反抗。消费主义的一元表述无疑会形成巨大的价值鸿沟,弱势群体的反抗有可能导致畸形社会行为的产生,增加社会的不稳定性。

结语

对于广告视觉文化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分析,有利于中国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闲暇和娱乐时间增多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倡导适度消费,使人的消费行为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运行轨迹中,达到人与自身、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才是我们社会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同时倡导节俭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依然也可以为效率的提高提供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杨魁.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化特征与大众传播[J].兰州大学学报,2003,(1).

[2]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66.

[3] 盛宁.文学:鉴赏与思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282.

对消费主义的看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均消费水平;经济增长;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014.5;F2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1.6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1-141-02

一、引言

影响消费的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外对影响消费的研究起步较早,理论也比较完整。西方的凯恩斯、杜森贝、弗里德曼、莫迪利安尼等都对消费发表过不同的理论。这些理论都肯定了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我国的伊世杰、于光远等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我国,出口、投资、消费是导致经济增长的动力。近年来,我国出口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出口压力很大。在国内,投资也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如买方市场、投资风险、项目回报率。我国的投资增长率也逐渐减缓。增加消费成为重中之重,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行为和过程,任何社会都离不开消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消费在全民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愈加明显。可以这样概括的说,消费活动是经济活动的终点,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但另一方面,消费活动又是经济活动的起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国家一系列决策和尚待解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既源于消费,又回归到消费。正因为如此,定量分析影响消费的各个因素对我国经济有极其重要的经济意义。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影响消费的因素分析,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因素很多,从许多学者的观点来看,主要有物价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收入差距、政府消费政策。本文中物价水平用价格指数来代替;收入差距用基尼系数来代替;政府消费政策用利率来代替。选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基尼系数GINI、人均可支配收入INCOME、人均GDP、利率R、居民消费水平CONSUME六大年度指标,年度从1978-2012年,所有的数据资料都来自于1978-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1978年为100;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水平为人均年消费支出;利率是一年期定期利率。计量软件为eviews7.0。

三、消费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一) 统计分析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1。

由以上统计分析可知,消费行为的发生与物价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收入差距、政府消费政策有密切的关系。

(二)回归分析

在消费需求与经济发展的研究中,设消费需求为因变量,自变量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基尼系数GINI、人均可支配收入INCOME、人均GDP、利率R。

构建如下三个模型:

模型一:CONSUME=?茁0+?茁1INCOME+?茁2PGDP+?茁3CPI

+?滋

模型二:CONSUME=?茁0+?茁1INCOME+?茁2PGDP+?茁3CPI

+?茁4GINI+?滋

模型三:CONSUME=?茁0+?茁1INCOME+?茁2PGDP+?茁3CPI

+?茁4GINI+?茁5R+?滋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估计结果如表2。

模型的拟合优度:三个模型的可绝系数adjR2=0.99,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

F检验可得到,在给定?琢=0.05下,F>F(6.35)说明回归方程呈显性。说明物价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收入差距、政府消费政策联合起来对消费水平有显性影响。

T检验可得到,由表回归结果可知,在?琢=0.05下均呈显著性,说明模型显著。

四、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知,消费需求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除了以上可以量化的,还有很多其他不断变化的因素。为此,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真正做到以内需带动经济发展的道路,要增加收入缩小贫富差距;优化分配政策,引导消费。真正让人民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福利,与此同时刺激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 赵华春.收入、物价和利率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研究――基于静态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13,(02):212-220.

[2] 郑璋鑫.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模型解析[J].统计与决策,2009,(20):82-85 .

[3] 司林胜.对我国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 2002,(05):26-32.

[4] 潘成夫.我国最终消费率与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J]. 现代财经,2006,(07) : 10- 14.

[5] 李晓西等.新世纪中国经济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02):86-87.

[6] 廖涵、张鸿武.中国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7,(06):67-71.

对消费主义的看法范文第4篇

1.乐观主义让位于现实主义

与去年相比,人们的心态发生明显的转变,即从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转向更为实际的现实主义。2011年的《产品意识》研究报告表明,制造商对自身表现自信,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表示乐观。而在2012年,我们发现双方的态度都朝着更为实际的方向进行转变。

87 %的制造商认为如今盈利更难。

87%的制造商认为政府监管越来越严。

9 0 %的制造商相信创新日益重要。

75%的制造商认为,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供应链各个层级员工所享受的人性化和公正待遇。

42%的消费者坚信,制造商需要提高产品质量。其中在食品领域,支持产品质量改进的比例为45%,支持产品安全改进的比例为27%,两项比例均位居包括高科技/消费类电子产品、家居建材、智能电器行业在内的排名首位。

2.对产品安全的深入理解

消费者对产品安全的理解更加细致入微。

较于高科技消费电子产品或智能电器,消费者更关注食品与家庭建筑材料的安全。持这一观点的消费者是关注高科技/消费类电子产品与智能电器产品安全的2~3倍。其中,认为制造商应优先提高安全性的产品为:第1位生鲜产品;第2位加工食品。

对于食品,消费者最关注的安全问题是食源性疾病和化学添加剂。其中,针对生鲜食品最关注的量大安全问题分别是:食源性疾病31%,清洁/卫生21%;针对加工食品最关注的量大安全问题分别是:化学添加物31%,食源性疾病12%。

3.质量至上

制造商与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

制造商倾向于将质量、性能和可靠性紧密关联在一起。多数制造商认为,未来2~3年对竞争力影响最大的因素排名分别是:产品质量29%、成本/利润16%、产品创新14%、产品可靠性8%、产品安全7%、产品性能6%、产品可持续性5%、运营可持续性5%、上市速度4%、外包4%、有道德的采购2%。相比其他行业,食品制造商显然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质量的显著重要性。

在所有的产品类别中,质量成为消费者购买产品的首要考虑因素(其他因素包括成本、功能、品牌和设计)。质量是消费者最重要的决策推动力调查中,家具建材以29%居首,其次分别是食品24%、高科技/消费类电子产品23%、智能电器21%。

91%的制造商认为产品性能测试越来越重要。在这一点上,中国、印度和德国制造商尤为如此。美国制造商认为针对类似产品的标杆测试更加重要。

4.安全仍然是根本

全球各地的制造商和消费者普遍认为,无论任何类别的产品,安全至关重要。

73%的制造商坚定地认为产品安全越来越重要,82%的制造商坚信产品安全会影响自身竞争力。

89%的制造商认为消费者的知识以及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87%的制造商认为政府监管越来越严;87%的制造商认为消费者对产品安全的信心在不断增加;83%的制造商认为消费者要求获得更多产品安全信息。

只有36%的消费者坚信,制造商会在将新产品投放市场之前进行充分的安全测试。

平均59%的消费者认为制造商重视销售额多于产品安全。

5.对环境的日益关注

在关注环境方面,去年的调查结果总结为“自愿程度大于必要性”,而今年的情况有所进步。虽然环境因素并未超越产品质量和安全,成为影响产品意识首要的根本因素,但却已经跃升为考量产品的基本因素。制造商和消费者对于环境因素的思考更为全面成熟,进一步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

80%~90%的制造商认为可持续性因素是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持这种观点的中国和印度制造商多于德国和美国制造商)。

制造商认为环保型产品可以带来利润,与2011年相比,认为环保型产品可以盈利的比例下降了5%,但是60%的制造商仍然认为重视环保可以带来利润。印度制造商更加相信环保型产品的盈利性。另有66%的制造商称公司的可持续性制造会带来足够的投资回报。

53%的制造商称,在价位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更喜欢购买环保产品。

超过一半的印度和中国消费者愿意为环保产品支付额外成本;而在美国和德国,分别只有33%和37%的消费者愿意为环保买单。

消费者认为环保很重要,但并非最重要的购买驱动力,环保的重要性虽在上升,但其在全球的重要性仍然不能和质量与安全相比。同时,消费者也认为制造商重视环保不够。

6.至关重要的供应链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制造商越来越关注自身的供应链。同时,日趋复杂的全球供应链更难控制,消费者和媒体比以往更容易获得有关供应链的信息。

美国制造商对供应链更加满意,平均64%表示非常满意。中国制造商对供应链不太满意,仅58%表示非常满意。从行业来看,建材制造商对供应链最为不满,而智能电器制造商通常比较满意,食品制造商对于供应链能提供稳定一致的产品质量和按时交付最为满意。

76%的制造商认为全球采购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相比去年增加了19%。这表明,制造商需要提升自身竞争力,以更好地应对全球市场的瞬息万变及经济低迷。在全球采购的看法上,存在着地域差异:87%~88%的中国和印度制造商认为全球采购有利于提高质量;而只有71%的德国制造商和57%的美国制造商认为全球采购有利于提升产品质量。

46%的制造商表示,在未来5年中,将增加进口原料采购的比例。其中有79%会新增原料进口国,而不是替换现有的采购渠道。

7.产品成分非常重要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制造商开始意识到零部件在产品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68%的制造商认为,将产品的成分及零部件信息清楚明确地告知消费者至关重要。中国、印度的制造商相比德国和美国的制造商对这一点感受更深。在食品行业,制造商认为告知具体的产品成分对消费者尤为重要,因为消费者对安全、营养和健康的担忧是最高的。

在各产品类别中,多数消费者相信,知道所购买产品中包含哪些成分和部件非常重要。尤其对于食品,各国的消费者均如此认为。

只有30%的消费者坚信,制造商在其产品中使用的是最好的成分、原材料或零部件。

8.原产地尤为关键

全球采购活跃程度持续增长,这往往成为制造商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方式。随着对全球化认识的不断加深,消费者对相关潜在风险持谨慎态度。

57%的消费者称他们在购买某一产品时,会留意其原产地,且其中80%的消费者认为,他们在未来5年里会对产品的原产地更加熟悉,并日益敏感,或至少与目前相当。

制造商认为原产地因素比去年变得更为重要。制造商对于采购更加关注,这可能是基于其对消费者更加了解可追溯性这一事实的认知。原产地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调查显示,新鲜奶制品及生鲜/未加工食品均以60%并列首位,其次分别是未合成的食品加工原料50%,即食加工食品原料44%,人工调料及添加剂41%。

对消费主义的看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消费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 价值理念

中图分类号: F0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1-0100-04

Reflecting and Surpassing on Consumeris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ersonal Development

HE Yun

(Shaanxi Academy of Governance, Xi’an 710068, China)

Abstract: Consumerism has been a value conception that people in modern society are longing for. People try to identify themselves through consumption, and make their increasing material appetite satisfied. However, this does not bring them feeling of happiness and worthiness of their existence. people that pursuing the value conception of consumerism deviate from the essential significance of consumption, being empty and bored in their spiritual world, facing the common existence of spiritual ecological crisis. Therefore, consumerism will eventually becomes a short-time value system, an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should be the ultimate target of people’s personal value pursuance.

Key words: consumerism;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a person; value conception

对于消费主义,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的学者认为消费主义导致了人们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造成了全球生态环境的退化;有的学者从商品的符号消费角度对消费主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有的学者从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人进行控制给予了批判;也有学者针对消费主义传播过程中媒体的责任进行了单独的探讨。笔者认为,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冲击下,我们应倡导和树立科学消费观,确立正确的价值追求,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一、消费与消费主义

消费(consumption)一词,在《新华词典》中的释义是为了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1]982在《经济大辞典》中被解释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和生活资料的消耗。[2]123消费,在经济学中被看作是以货币为代价实现人们对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消耗、使用,消费与生产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两个基本环节;在心理学中被看作是一种心理行为和心理态势,因为在消费的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各种情感的投入,它是一种愉悦感的激发与流逝过程;在伦理学中被看作是维持人之生命、肉体的必需,它对人之存在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代英国社会理论大师齐格蒙・鲍曼认为,“消费,不只是一种满足物质欲望或满足胃纳需要的行为,同时还是一种出于各种目的需要对象征物进行操控的行为,因此,强调象征性物质的重要性就显得十分必要。在生活层面上,消费是为了达到建构身份、建构自身以及建构与他人的关系等这些目的;在社会层面上,消费是为了支撑体制、机构、团体等的存在与持续运作;在制度层面上,消费则是为了保证种种条件的再生产,而正是这些条件使得以上所有这些活动得以成为可能。”[3]22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消费主义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也在不发达国家发现的一种价值观念或生活方式。它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首先,它是享乐主义的一种变体,认为幸福就是物质欲望的不断满足。其次,消费主义中的消费行为带有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损害他人利益的倾向,带有自私自利的性质,促进了个人主义的危机。再次,消费主义倡导下的消费行为不再是一种满足自然本能的需要,而是一种审美化的心理需求,人们通过消费行为给自己带来心理上的愉悦体验。最后,消费主义中的消费是表征自我存在和确证自身地位的需要。

就本质而言,消费是对需要的满足,是人维持生存的手段。二者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满足需要是消费的目的,消费是满足需要的手段。而消费主义颠倒了需要和消费的关系,通过不断制造“虚假的需要”,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将人置于被消费统治的境地。它也不再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转而注重其符号价值,从而导致了价值尺度的根本转换。这种关系一旦被颠倒,就必将发生消费的异化,同时也将发生人的异化,这正是消费主义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个生物体,人对使用价值的消费是有限度的,但是对于符号价值的消费却是无止境的。符号具有“认知”、“交际”的基本功能和“示同”、“示异”①的社会功能。通过消费行为,使这二者相结合,人们就完成了自身在社会中的身份建构和自我定位。此时,人们进入了物的符号价值消费的领域,消费的目的主要不在于满足实际的生存需要,也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而主要在于自我身份和地位的界定,并向社会群众传达某种社会优越感。这样,“表面上是以物品和享受为轴心和导向的消费行为实际上指向的是其他完全不同的目标:即对欲求进行曲折隐喻式表达的目标、通过区别符号来生产‘社会价值编码’的目标。”[4]49这样的消费背离了其本质意义。对此,凡勃伦的评价一针见血:“使用这些更加精美的物品既然是富裕的证明,那这种消费行为就成为了光荣的行为;相反地,不能按照适当数量和适当的品质来进行消费,就意味着屈服和卑贱。”[5]59弗洛姆也认为:“我们现在的消费欲望已经脱离了人的真正需要。……消费已然变成了目的本身。”[6]136加尔布瑞斯进一步指出,获得和享受更多更好的商品成为了人们生活的目的,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个社会以人们所占有的物品来评价他们。换言之,价值体系要为我们的消费驱动力负责。

二、商品拜物教中的精神生态危机

清华大学的卢风教授在《论消费主义价值观》一文中指出:“信奉消费主义的人认为只有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感望的满足才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只有人所占有和享用的物质财富才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象征。”[7]36消费主义把对物质产品的消费看作是人们享受生活的唯一方式,人们在相互的消费攀比中追逐着一种无限的物质欲求。消费主义语境下的消费是一种象征性消费,此时,消费品不再作为实用的物质而存在,而作为表达某种社会规则的载体而存在。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既消费了物品的符号价值,也获得了尊荣的心理满足。但是,“无论是在符号逻辑里还是在象征逻辑里,物品都彻底地与某种明确的需求或功能失去了联系。”[8]1

消费主义在把消费行为转变成一种文化行为的同时,也把其自身铸造成了“消费社会”②的主流文化,具有了意识形态的功能。消费主义作为消费社会的主流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了人们评价一切的价值尺度。这必然会造成人们过度关注个人的物质享受,精神世界空虚,对政治失去兴趣,放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认为自我价值只体现于自我的消费和享受之中,忘记了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否定了人的内在价值,导致了人的单向度发展③,加剧了“人为物役”的异化倾向,造成消费者人生意义的迷茫和生存的压力。

美国学者艾伦・杜宁在《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一书中写道:“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消费与个人幸福之间的关系是微乎其微的。……在消费社会中的许多人感觉到我们充裕的世界莫名其妙地空虚――由于被消费主义文化所蒙蔽,我们一直在徒劳地企图用物质的东西来满足必不可少的社会、心理和精神的需要。”[9]6因为在消费社会中,人们追求的财富是无限度的,物质生活日趋丰富,而人的消费心理期待也在提高、消费欲望相应在增长。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类的贪婪是不能满足的,”当一种要求被满足的时候,一个新的要求又替代了它的位置。人们没有了生存的压力,却有了致富的压力。市场经济孕育并生成的自主性、开放性文化价值理念,正在不断地渗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人们逐渐失去了传统社会中统一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引导,更没有真、善、美等文化价值追求,导致精神支柱和灵魂召唤缺失、人的存在意义失落和以消费作为个人幸福源泉导致人生目的的虚无感。所以,尽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呈现出了丰富多彩、民主自由的生活景象,实际上,这只是因为人们没有了更高的人生目标、价值追求的精神支撑后,作为完整全面的人被市场经济、世俗文化和价值理念给日益地平面化、感性化了之后的一种不可选择的选择结果而已。如同曾建平教授所说:“在人们把消费变成一种对豪华、名牌、美观的疯狂追求的同时,掩盖的是他们内在精神世界的空虚和无聊,‘丰饶中的无度’掩藏的却是狭隘的价值世界和贫乏的精神世界,”[10]75即商品拜物教中的精神生态危机。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价值追求的根本目标

艾伦・杜宁指出:“从历史的观点看,过度的消费主义是异常的价值体系。消费的生活方式是对人类文化经过几百年发展起来的保守定位的彻底背离。不论是因为我们选择抗拒它,还是因为它毁灭了我们的生态依托,消费主义终将是一种短暂的价值体系。”[9]106而人的全面发展理应是价值追求的根本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1]123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活动特别是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与共同控制;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关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学界著述颇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但要说明的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意味着需要是随着活动的全面发展而形成的包括生存、享受和发展等层次递进的丰富体系。个人应按照自己的自主活动来发展合理的需要,并将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当作发展较高层次需要的前提。需要作为人追求自己的对象的一种本质力量,是人们进行价值追求的内在动因,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在人的需要不断产生并通过人的活动不断满足而得以逐步实现的。人是需要的主体,也是活动的主体。就其本质而言,人的需要主要是实现自我创造、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而不在于物质欲望的满足,也不只是单纯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也就是说,当健康的精神生活方式到达一个理想生活的高度时,并不需要太多物质财富的拥有,而是在消耗极少的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基础之上提高消费质量和满足度,也可以创造一种健康积极的精神生活方式,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内涵,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品质。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理应是价值追求的根本目标。

(一)政府

作为国家意志的代言人和制度的制定者,政府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主体,它的行为规定了这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以及成败,其行为具有强制性和有效性。

1. 政府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帮助人们摆脱对物质的依赖,追求丰富健康的精神生活,实现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2. 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规范和引导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同时,通过加强人们的政治参与程度,丰富人们的社会关系,并使人们日常关注的焦点从物质的一端转向非物质的一端。

3. 要加快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消费主义归根到底是文化全球化的产物,我们现在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西文化的移植和嫁接,并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规避消费主义所带来的弊病。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文化的调控能力,坚持正确的舆论和媒体导向,创造更多更好更具教育意义的优秀文化产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

4. 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将科学消费观贯穿于教育的各个阶段之中。教育是改变人的观念、提高人的素质、发展人的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广泛深入、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认识到人生价值体现于财富的创造,而非财富的消费。素质教育应用文化手段促进人的自然素质的社会化,着眼于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它可以让每个人形成健康并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对人们进行科学消费能力的培养,使人们通过科学理性的消费,减少消费的物质占有量,提高消费的质量和满足度,既使个人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又能有效降低资源的消耗程度。

5. 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少两极分化。政府在对国民收入分配和使用的过程中,以税收的形式把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集中到国家,然后通过养老金支付、社会救济、优抚保障等方式支付给生活无保障的社会成员,进而调节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通过这些措施,把收入的差距缩小到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限制过度消费,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

(二)企业

企业出于利益的驱使,通过依附于他们的大众传媒的广告或其他各种文化、艺术的形式将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推销给大众,以增加产品的销量,提高利润。但是,从构建科学消费模式的角度来看,企业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因此要主动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

1. 企业要尊重消费者的人格权,诚实宣传企业商品,向消费者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不应从纯商业的角度将消费者视作销售对象和利润来源。

2. 企业应将生产方向转向那些实际需要还未完全满足的领域,而不是那些人为制造需要的领域。企业应该本着为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而生产更多更好更适用的消费品,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而不是与媒体通过利润共享达成同盟,层层推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时尚潮流来人们的消费欲望,以实现企业销售量的增长和利润额的增加。

(三)消费者

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本身也具有价值导向的作用,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者的需要。[12]111在试图超越消费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科学消费观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自发产生,而只能靠灌输――教育。因此,广泛深入的消费观教育是帮助个人超越消费主义,获得全面发展的主要方法。

消费观是人生观的组成部分,是消费者对于消费的比较系统和稳定的看法与见解,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将会对消费者的行为产生稳定而持久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固定的消费模式。消费观教育要实现有效性,就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地展开,不仅要在大中专院校,还要在中小学、幼儿园进行正规、系统的教育;不仅通过学校教育,还要包括各种形式的社会再教育。同时,还要和传播媒介进行紧密联系,通过营造健康的舆论氛围,宣传消费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个人全面发展和个人与社会关系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曝光各种消费主义的行为,引导公民建立科学消费的思维方式,使人们从过去那种挥霍无度、追求符号意义的消费方式中解脱出来。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运用显性教育方法,还应特别注重隐性教育方法的运用。显性教育最常采用的教育方式是灌输,它具有目标明确、条件可靠、效果显著等优点。隐性教育则是通过各种隐蔽的方式培育一种环境文化,使尽可能多的人们以相对自然的方式接受教育,因而具有教育作用的广泛性、教育过程的持续性和教育效能的渗透性等特点。这些使隐性教育具有显性教育所无法比拟的教育魅力,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其效果也更持久,更具抗干扰力。

通过教育,使人们在物质消费得到满足之后,有意识地将消费的重点转移到精神消费上,不再视物质产品的占有和无限消费为个人地位的象征和生活优越的体现,而是通过增加精神消费,加强个人对社会发展的道德关怀和人文思考,确立和维护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并真切地关注社会发展的进程,使自身增加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涵养,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四)大众传媒

公众社会学认为,消费需要是社会化的产物,受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而接受何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很大程度上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定型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大众媒体是消费主义的推行者、建构者与同谋者。媒体通常会根据商品生产者的需要,制造各种时尚来诱惑消费者抛弃那些还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来购买新的、时尚的消费品,而时尚是不停变换的,消费者也就跟着媒体的魔棒不停地购买,产品被不断制造并消耗。媒体向人们灌输着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引起消费者对财富和地位的幻想,商品的使用价值被严重弱化了,而符号意义却被无限夸大。

1. 政府应该规范媒体的行为,制订相关政策,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政府应要求媒体不得进行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宣传和引导,鼓励媒体进行科学消费和环保方面的宣传和知识普及。注重科学消费榜样的示范效应,教育引导消费者自觉抵制种种畸形消费、炫耀消费以及种种消费陋习。

2. 媒体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实现自律。大众媒体应该主动解除与商品生产者在创造和传播消费主义文化方面的同盟关系,不再致力于对商品的符号意义的创造和对消费者的精神控制。媒体应当促进公民社会的建设,为社会和公众服务,这种服务不能以媒体自己的利益为基础,而应从社会和公众的需要出发。

3. 大众媒体应利用自身强大的影响力,抵制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如果说消费主义使人异化而失去自我,那么媒体就应该帮助消费者重新找回自我,鼓励消费者从关心和维护个人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生态环境、社会关系的和谐等方面出发,自觉抵制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

超越消费主义是一项系统工程,以上几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甚至在某些时候也会出现交叉。超越消费主义,并不意味着放弃消费,压制人们的正当需要,放缓社会的发展步伐,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反,会帮助人们认清消费主义的本质,冲破消费异化的怪圈,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重拾心灵的自由宁静,获得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新华词典(修订本)[K].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 于光远.经济大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3] Richard Kilminster.Culture,Modernity and Revolution:Essays in Honor of Zygmunt Bauman[M].New York:Rout ledge,1996.

[4] 让・博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6] 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

[7] 卢风.论消费主义价值观[J].道德与文明,2002,(6).

[8] L・P・梅耶.波德里亚:前言[M].南京:南京大学出 版社,2006.

[9] 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0] 曾建平.自然之思: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探究[M].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