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众传媒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音乐艺术;传媒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不仅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传播莲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音乐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精神财富,也随之被不断地物质化和价值化。进而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模式进入市场。中国现阶段的音乐商品化传播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
一、现代传媒对音乐传播影响的形式
传媒技术的发展使音乐传播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调查显示,约45%的受访者选择上网欣赏音乐。大量的音乐通过影视、网络等形式传播。
传媒的商业运作使音乐传播具有盈利目的。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音乐商品则是将音乐这种抽象的精神产品通过进行社会传播加以物化,使之具有交换的价值。也就是说,通过音乐与音乐载体的融合,使之成为参与市场交换的劳动产品。
物质、商品的形式包括大众传媒音乐商品和实物化音乐商品两大类。
1.大众传媒音乐商品
(1)广告音乐:在现代化传播媒体条件下的广告音乐。是一种高投入、高效益的音乐商品。广告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经济越发达,广告越兴旺。在企业宣传中,一部制作精良的广告宣传片是全方位演绎产品与企业形象的最佳方式之一。企业广告宣传片除了需要优质的画面、恰当的解说外,其音乐也是至关重要的。广告音乐分为广告背景音乐与音乐式广告两种,它们在音乐风格上又有通俗型、古典型和结合型等三种类型。通俗型如《一起走过》(唱吧,新加坡2002主题歌)、《交换温柔》(香港地铁广告歌)、《渴望无限》(可口可乐广告)、盛夏的果实(喜之郎果冻广告歌)等等,均以流行音乐烘托广告主题。以达到吸引市场客户群体的目标。
古典型,如别克、帕萨特汽车的广告,常伴以古典主义风格的音乐,将“古典”与杰出,卓越等内涵挂钩,体现产品的优越。还有一些广告,前后两段采用风格迥异的音乐来衬托其广告主题――如前半段是风格严谨的古典主义音乐,而后半段则配以风格截然不同的欢快流畅的流行音乐。
(2)影视音乐:从1896年电影诞生一直到今天影视业发展的空前繁荣,音乐一直跟随着影视的发展而前进。即使在1896-1927年这33年的默片时代,音乐一直为电影“保驾护航”。当年卢氏兄弟在英国放映第一场电影时,就请钢琴师现场伴奏流行音乐。电视诞生后。音乐更是不离其左右。可以说,影视的历史就是影视音乐的历史,影视的发展始终是与音乐相伴的。
许多影视音乐至今为人们所传唱,如《泰坦尼克》中的主题曲《我心依旧》、《宝莲灯》的主题曲《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人鬼情未了》的主题曲等。音乐家谭盾为电影《卧虎藏龙》创作的音乐,在获得奥斯卡奖之后。又获得2002年的格莱美奖。音乐除在推动影视情节、烘托影视气氛之外,也为影视作品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效益。加之影视原声出版物的大量发行,令影视音乐不再仅依附于影视作品存在,而成为了社会音乐商品化的一种形式。
(3)数字音乐: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处在远距离的人与人的交流、互动成为可能,也为数字音乐的大规模创作与流通提供了技术与条件。MP3音乐、RM音乐,手机音乐等数字音乐形式成为音乐发展的最前沿。它们的出现。加快了社会音乐商品化的进程。在这个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数字音乐的出现是必然的,其商品化也必然成为其本质特征。
2.实物化音乐商品
实物化音乐商品主要是伴随着唱片工业的发展,以及与之紧密结合的商业包装而产生的。音乐的“再现”――唱片工业的发展,意味着音乐的机器复制时代的来临。从19世纪后半叶起,西方科学家开始紧锣密鼓地研究声音的记录技术。音乐的“再现”工业。首先带起的是留声机与录音材料的出现;继法国的爱尔兰籍物理学家斯科特发明“声波振记器”、美国科学家爱迪生研制成功“留声机”之后,1888年德国籍的美国电信工程师贝林纳(E。Berliner)发明了初期的盘形唱机及唱片,并以圆盘式录音法代替爱迪生的圆筒式录音法,还将声纹刻制成了母盘硬模。这些发明使得音乐录音与其商品化成为可能,商业录音也开始成为音乐世界开展及维持艺术生命延续的一种保证。
从卡罗所的歌剧录音、易沙意的小提琴录音,直到1913年柏林爱乐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录制成功,商业唱片使聆听行为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音乐的演绎可借由唱片录音的形式,一再地重现,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其另一层次的价值。而唱片商品的销售也使唱片制造商介入到音乐创作、演奏者和听众之间成为必然。
音乐创作者、演奏者向唱片制造商出卖音乐商品,唱片制造商对录制的母版加工制作,使这些音乐商品复制成数以万计的单张唱片投放市场出售,唱片商从中赢得高额利润,音乐创作、演奏者获得相应的报酬。另外,在“售”与“购”之间还产生了如演出公司和经纪人等新的社会分工。目前许多表演者与唱片公司、演出公司签约,合约一般要求表演者在一定时间内不得从事公司之外的演出、录音活动,一切演出活动皆由公司安排。表演者以自己可以接受的价格达成协议。“签约”的实质是。他们的音乐表演以商品形式被买走,又以对公众的唱、奏等表演服务行为被公司以商品的形式出售给听众。
可以说,实物化音乐商品的发展。除了极大的推动了音乐的商品化,催生出新的社会分工与社会服务形式,进而还推进了音乐商品化的另一种形式――音乐的文化、娱乐服务活动形式的极大发展。
二、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负面影响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其两面性。音乐商品化的出现虽然有其必然性,且带来了一定的效益,但作为一种具有商业属性的精神产品。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如单一地将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起来。实现经济上的结合,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1.形式与内容的本末倒置:
如今的音乐,从创作到表演都要经过重重“关卡”的运作。经过不断的筛选、经过精美的包装才呈现在公众的眼前。“包装”是近些年来在流行歌坛被经常使用的一个名词,不可否认,在现代商品营销学中。商品在进入市场前的广告宣传从产品的包装设计等都是举足轻重的。但这种对于音乐创作的“包装”在形式上美则美矣,却忽视了其内涵――音乐本身所要传达的精神与实质。甚至
有些唱片公司与各类经纪人,为了达到高收益的目的,不惜以牺牲社会公共道德为代价。经他们制作出的一些偶像,对于受众,尤其是人生观与世界观尚不明确的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一些青少年在追求时尚的同时。也在五花八门的声色中迷失了自我。
2.知识产权的滥用与盗用:
在唱片业方面,一些不法商人为了谋取高额回报,不惜生产大量盗版产品,极大程度的扰乱了市场。近年来,虽然知识产权保护的呼声不断高涨,越来越多的原创音乐被应用到电视广告等许多方面,滥用甚至盗用他人音乐为电视,广告配乐的现象正日渐减少,但媒体中相关的报道也还时有出现。
3.出现金钱至上的倾向
商品化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一种“物化”,这种“物化”指人们的劳动成果只是被当成商品来看待,只用金钱衡量。这时,可能不仅仅是劳动产品的物化。作为劳动者也被物化了。在这种情况下,艺术表演者看不到自己的价值,看不出真正美好的是自己。他们看到的只是金钱,即使他们仍在唱者,奏着动听的歌曲。自我定位日渐模糊。只剩下日复一日的例行公事,只剩下猥琐的‘计算理性’、‘计较理性’。”在社会音乐商品化的某些角落里,当音乐变成只是商品,而非共鸣时,大家关心的焦点常常只是“量”的多少。而非“质”的好坏。
4.忽视创作的价值与意义:
创作行为是一种人类特有的高级精神活动。创作者在创作时的l狂喜。表演时自我与世界与人群的互动,都是一种至高的精神享受。但如果一切创作行为都与商品挂钩,艺术的生产不再只是精神活动。而成为物质的体现。创作的价值与意义就会失去其应有的光彩。
三、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积极影响
音乐商品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1.推进艺术创作的发展
在影视音乐的创作方面,早在20世纪30年代。一些包括苏联的普罗科夫耶夫、肖斯塔科维奇,法国的达利乌斯。米约、美国的科普兰、伯恩斯坦,中国的聂耳、冼星海等在内的著名音乐家就开始为电影进行音乐创作。他们的创作,不但丰富了其自身的艺术创作,为影视作品提供了更丰富的内涵,为社会创造出丰富的精神财富,也带来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风靡世界的音乐剧的创作与运做模式更是对音乐创作的极大推进。在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音乐商品化对艺术创作的推进作用将会表现的更加充分。
2.推动新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任何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人的精神与物质需要。音乐的商品化来源与人自身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又要求有不断更新的技术加以支持。尤其是音乐稍纵即逝的抽象性特点,如何记录声音,一时成为科学家技术发明着眼的热点。从早期的留声机、胶木唱片、钢丝录音机到今天的Hi-Fi音响;从早期的如何记录音响到今天的如何听得更好,音乐的商品化一方面为技术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动力,一方面也满足了人们不断提高的精神与物质需求。
3.催生新的社会分工
新的产业必然要求有新的技术与服务与之相对应。如唱片工业带动相关工业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相关技术人员从事生产;唱片的销售。又使唱片制造商、发行商、制作人介入到音乐商品化中;从音乐作品酝酿阶段的创作经纪到音乐作品成型后的演唱演奏经纪再到音乐作品展现阶段的乐团经纪、剧场经纪……音乐的商品化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与可能。
4.促进社会商品化发展。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在这个商品经济的时代。音乐商品存在着巨大的供求市场,这个市场一方面为社会提供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为有音乐才能的人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机会。因此,音乐的商品化在这个视角下。为社会音乐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正面的、有利的。
四、结论
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音乐商品化的发展道路还很漫长,因此,树立正确的市场观是避免种种负面影响的关键。我们既不能因其带来的价值与公益而忽视其被“异化”的种种不良表现;也不能因其负面作用而因噎废食。作为一种精神产品,音乐商品有着不同于一般物质商品的特殊性。音乐商品运载的是音乐艺术,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并以其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并作用于社会生活。因此音乐商品既体现一般商品的特点又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性。中国社会的音乐商品化应遵循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来推动音乐事业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音乐商品这两种特性之间的关系,在体现音乐艺术价值的同时,注重音乐商品价值。音乐传播最终追寻的不应当只是瞬间的商业利益。而更应该是文化的积淀与渐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众传媒;武术运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2-291-01
武术是中国的国粹,既是体育项目,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东方文化现象的杰出代表和典范,是体育与文化的完美结合。随着信息需求以及传播技术的不断提高,全球化网络却成为最引人注目的一种信息传播媒介。面对西方竞技体育的推进和扩张,在传媒高科技手段不断介入的时代,充分借助和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从而使武术项目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潜力,以促进我国武术事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一、大众传媒对武术运动发展的作用
(一)大众传媒对人们在武术认识上的影响
新世纪是传媒高科技手段不断介入的时代,大众传媒具有其它类型传播所不可比拟的强大力量,其传播的信息具有公开性、权威性、显著性和直达性,使其成为信息环境中的主要营造者。在当今时代,传播媒介与体育运动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充分了解和利用它,对于推动武术事业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为武术发展提供展示和传播的空间
目前,塔沟武术学校在校学生已达一万五千余名,而我国各类武馆校也达到一万余所,在校学生数量也逐年增加。正是由于大众传媒的参与和介入,改变了武术古老的传播方式,才能在短时间内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认识、了解、接受武术,感知武术的魅力,也才能使武术发展获得更大的展示空间,更广泛的交流平台,更迅速的普及速度。
(三)开发武术“观赏性”消费市场,促进武术产业化进程
我国目前对体育产业市场化的研究也逐步展开,其中李明博士将体育观众消费市场分“潜在市场、可能市场、实际市场”三个不同层次。针对这三种不同的观众消费群,大众传播的舆论诱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媒体将通过强大的报道功能、教育功能,引导不同群体对各自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重新定位,改变以往的消费习惯,逐渐参与到一定舆论地位的武术运动项目中。
二、武术运动现代化传播的对策分析
(一)利用大众传媒手段,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
武术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通过各种传媒对自身的魅力进行展示,以拉近受众与传播者、受众与受众的距离,从而提高受众对武术的认知能力。借助传媒等媒介,推出合理包装、精彩纷呈的武术节目,从感官上刺激观赏群体,提高观众对武术的认知能力。
(二)丰富武术传播内容,改善人们心理感知能力
武术信息通过大众传媒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会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所以武术信息传播的内容对改变受众心理感知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武术信息内容应加强对其所表现出来的激烈格斗、独立于世界武坛的文化底蕴、种类繁多的套路程式等独特价值和魅力的宣传力度,进行合理的形象设计、包装、配乐,通过科技手段改良器材装备,改进竞赛制度,提高武术的可观赏程度,以吸引更多媒体的眼球,改善武术作用于受众的心理感知,从而引起广泛人群对武术的关注。体育运动既然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就必定与大众传播媒体有着天然的联系。在体育参与方面,很多人是通过大众传播认识体育,了解体育,然后参与体育的。据中央电视所做的《中国电视观众现状报告》表明:“对体育节目的兴趣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青年观众的收视兴趣较浓;男性观众的收视兴趣高于女性观众;城市观众兴趣高于农村观众;经济状况较好的观众兴趣高于经济状况较差的观众;随文化程度的增高,观众对体育节目的收视兴趣也逐渐浓厚”。这说明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的体育参与是有价值的。同样,武术信息通过大众传媒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会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所以武术信息传播的内容对改变受众心理感知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武术信息的传播多以新闻的形式出现,其信息内容的质量和数量与足球、篮球等项目不可同日而语。
三、结束语
推进武术全球化进程,武术运动会给人们带来新的体育文化,是一种普遍的世界公民伦理。现代传媒的出现,加快了这种体育文化的传播,武术在促进人类全面发展,以及更本质的东西和价值方面得到越来越充分的重视。2008年奥运会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进行交融的汇合点,它将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与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化交流、融合与发展的愿望成为现实,必将促进中国武术融合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实现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超.对我国体育产业化的经济学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2007(18).
[2]马成.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7(08).
[3]周映春,陈念.浅析奥运经济与体育产业的互动关系[J].集团经济研究,2007(21).
【关键词】大众传媒;中职学生;心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B8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1-0033-01
二十一世纪是媒体爆炸时代,随着大众媒体的迅猛发展,为中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新的发展渠道,构成了中职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可以说,大众传媒为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然而,与此同时,一些落后的思想和不良信息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对其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中职学生的成长环境,尤其要注重大众传媒对于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大众传媒的内涵及其德育功能
大众传媒又称新闻媒介或大众传播媒介,它主要是传递新闻信息、交流思想感的载体,反映了人类传播能力的发展变化,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将信息传递给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个人或群体的传播手段,是包括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手机等在内的总称。
正是因为大众传媒有着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使得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越来越依赖它,因而大众传媒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只要我们有什么想要解决的问题或者需要了解的知道,通过传播媒介,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可以找到答案,世界在大众传媒面前变得十分渺小。大众传媒正以它悄然的方式走近我们的生活,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据有关人员调查,2009年北京市居民接触媒介的时间约占闲暇时间7成以上,现在这个数据在呈上升的趋势。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我们花耗如此巨大的时间在一个方面,它又有多少真正的营养给予我们呢,特别是面对着世界观正在形成的学生群体,大众传媒又有多少德育功能蕴含其中呢?
由于大从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传播迅速、影响深远的特点,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很多典型事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传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有的甚至借助它可以产生轩然大波。学生们,是最易受到传播媒体所宣扬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人生趋向影响的人群。大众传媒对学生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在,首先它是通过文化倡导进行的教育,在报道新闻时,加入必要的知识材料,使受众更好的理解,不会产生歧义。其次,大众传媒通过引导舆论进行教育。通过一此具有导向性事实的报道,使受众向着有利于特定利益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大众传媒传播的目的。第三,大众传媒通过传播者与受众的良性互动进行教育。在大众传媒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已不再处于被动的授予地位,他们也积极地与传播媒介进行着信息互动和反馈,有时甚至直接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中来。
大众传媒通过树立典型、宣传典型等方式引导人们的行动,让内化于心的道德认知外化于规范的行为。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讲述一个小孩看见他的妈妈给奶奶洗脚,于是他在妈妈下班回家后,吃力地端着一盆水送到妈妈面前,让妈妈洗脚。妈妈给奶奶洗脚无意中收到了教育孩子的效果,这就是道德榜样起到的强有力的引导作用。这还仅仅只是人际传播,如果是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传播,其效果肯定会大为增强,因此大众传媒对受众,特别是学生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二、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现状简析
中等职业学生学校处在中学生中相对特殊的位置,他们既是中考的落榜者,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落后,心理现状比较自卑;又是具有一些高中生不具有技能的拥有者,他们动手实践能力强,很多琐事能自己处理。因此这样一群特别群体,他们的心理既有脆弱无助,需要关心的一面,又有好胜敢于人先的一面。
曾经有人总结,中职生的心理特征,他们身体发育接近成人,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在真正的成熟面前,他们的心理表现还是处于动荡的状态,易偏激、蛮干、冲动;急于在心理和行为上摆脱束缚的自主性;也同时渴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升和大众传媒的日益现代化,中职学生所接受的社会信息容量越来越大,这给原本就处于动摇状态的中职学生的心理又增加了易受影响的不稳定因素。优良的大众传媒信息给学生的心境注入一股暖流,不健康的文化信息则对其道德判断力不强的学生产生腐蚀。另外,中职生在校期间相对其他学生而言,学习压力不大,课余闲暇时间充足,也就更有机会,有更时间去接受影视、网络、报纸等大众传媒的影响。
三、增强大众传媒对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有利影响
关于大众传媒文化以中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的研究,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同志也曾经提出过“要增加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优良的舆论环境。”这种责任直接关系着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这是大众传媒应该肩负起光荣神圣的责任。
面对大众传媒各式各样的信息,我们应该对学生正确运用媒体加以有效的引导和督促,教给他们斟辩信息的技巧,提升处理能力,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利影响和发掘大众传媒对学生的辅助功能。首先,应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将传媒文化纳入学课课程体系,有计划有目的的发挥各种信息的正面促进作用。对于教师本身来讲,言传身教地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其次,加强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密切联系家长,共同监督,管理学生,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最后,社会应该为学生们营造一个积极、宽松、有序的传媒文化环境。媒体主管部分也应该加强监管,不盲目追求收视而混杂一些低速信息,从而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还可以将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面对各种道德问题时作出正确的判断。
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针对传媒文体的特点及其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充分正确利用好传媒文化的优势,坚决抵制其中的垃圾信息和不良思想,逐步提高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互联网;网络媒体;大众传媒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7-0051-02
信息技术代表着先进性与创新性,作为一种新媒体,互联网以其独有的优势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相关行业中加以利用。在互联网的作用下,网络媒体应运而生,成为了人们在茶余饭后浏览信息的主要方式,同时网络媒体的诞生压榨了传统大众媒体的生存空间。因此就网络媒体对大众媒体的影响进行研究与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1 网络媒体与大众传媒区别
1.1 网络媒体概念
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媒体是一种能够与传统媒体共同存在的新媒体,并且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网络媒体的信息流动性较强,内容十分丰富,其传播形式也多种多样,这些优点和特点都是传统大众传媒所无法比拟的。
1.2 大众传媒概念
不同的传播媒介决定了不同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因此,传统的大众传媒可分为3个阶段:首先,在传统的传播媒介当中,纸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呈现载体,由纸衍生而来的媒体,如报纸、杂志、图书等都属于第一阶段的重要媒体;其次,随着电波的诞生,我国的广播事业开始了自己的发展旅途,因此,广播是第二阶段的代表性媒体;最后,数字信号推动了电视机的产生,从而使得电视机一跃而起,成为人们获取资料信息的重要手段,是第三阶段的媒体。
2 网络媒体的主要特点
2.1 加强舆论沟通
传统大众传媒更多的是官方发表声明的手段,其传播的内容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压迫了人们的主观思维。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新闻查询、浏览书刊以及收看节目等等,与传统大众传媒相比,它的内容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内容深度也是传统大众传媒所不能及的。而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它的作用已经从简单的观看转变为直接参与,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与沟通,利用文字叙述或者语音沟通也十分的便捷,成为了许多人了解社会、深入社会的主要方式。与网络媒体相比,传统大众媒体虽然也为人们提供陈述和建议的机会,但是制约条件相对较多,压制了人们的主观思想。
此外,许多人能够坚持自己的主要观点,其观点是属于客观评价范畴内的,并且有一定的负责能力,但是传统的大众媒体对个人的言论和评价不够重视,如报纸、广播以及电视上很难看到这些人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其官方性过强,间接压榨了人们思想意识的传播,但是网络媒体与之不同,它崇尚自由言论,开放性较强,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相关事件进行阐述,从而真正实现了人民的话语权。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言论自由不等于言论泛滥,网络媒体虽然保持了较为开放的评论空间,但是也并非任何言论、任何评价都是积极的、客观的,因此许多不恰当的言语是禁止出现在网络媒体上的,比如影响社会和谐、攻击党和人民的话语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因此公民需要提高网络道德素质,在评价一件事、或是一个人时,要做到客观严谨,不仅政府需要及时辟谣,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积极配合上级领导将不法谣传扼杀在萌芽之中。
2.2 提高社会监督力
网络媒体是政府了解民生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加强人民与政府之间的联系,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在网络媒体的作用下,人们可以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实事要闻对政府提出相关的意见与建议,使政府能够更好地把握民意、民情,时刻提醒政府将工作细化。比如:某车违规行驶酿成重大车祸,车内两人同时丧生;事件发生后,许多人利用网络将信息公布于众,人们就该事件进行评论与探讨,相关部门通过仔细调查得出结论,并对民众进行答疑解惑,基于此网络媒体是当下十分重要的媒介手段。
3 网络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互联网的优势众所周知,它不仅信息传播及时,也为人们陈述各自的主张与观点提供了一个信息平台。受诸多条件制约,这样的平台是传统大众传媒无法做到的。为了走出目前的困境,在互联网时代搏得一丝发展空间,传统大众媒体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努力提高传播效率。在过去传统大众媒体占据了主导地位进而成为了“主人”,人们只能被动接受成为“客人”,大众媒体所提供的内容局限性较高,人们无法看清事件背后的真实内容。再者,传统大众媒体多为官方服务,国家需要控制社会舆论导向,媒体是把控导向的关键,造成了十分片面的传播方式。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新媒体的诞生加强了人们对信息完全掌握的强烈意愿,不仅将更多的信息内容传递到人们的视野中,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主选择”信息的机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随地筛选信息。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大众媒体必须与时代接轨,摒弃原本的传播形式,保证信息服务质量,提高社会地位。
传统大众媒体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应用。从今天的发展来看,互联网将全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网络媒体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枷锁来到了新的竞争领域,人们也由此进入了信息含量大、涉及范围广的世界当中,使传统大众媒体必须面对更多的竞争对手。传统大众媒体需要时度势,采取相关策略改变以往的运作模式,各家媒体之间需要加强沟通与合作,互相学习、交流,使传统大众媒体能够在互联网的统治下继续发展。
网络媒体代表着自由、平等以及公开等优势,虽然传统大众媒体并不具备或者符合条件较少,但是总体看来:传统大众媒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不是没有可能的。传统大众媒体多以单独播放为主要形式,这种形式不支持与其他媒体有所连接,但是在互联网的作用下,网络媒体能够将诸多传播形式进行整合,从而达到各媒体之间交流的目的。网络媒体十分便利,提供文字、语音等多种交流方式,还可以随时分享各种社会、新闻信息。比如,CNTV就是网络上的中央电视台,CNTV具备所有CCTV的频道、信息以及相关功能。该情况说明,以网络为媒介进行发展,是传统大众媒体迈向未来的重要手段。
4 结论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媒体为传统大众传媒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网络媒体也为传统大众传媒的发展带来了众多契机,相关媒体工作人员必须提高创新意识,解决传统大众传媒的弊病,同时与网络媒体加强合作与交流,使大众传媒能够与时俱进,为推动我国传媒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玉涛.大众传媒的现状分析[J].媒体时代,2015(10).
[2]杨臻臻.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基于唯物主义的大众传播模式[J].兵团党校学报,2016(6):37-40.
关键词:媒介接触 女性农民工 教育观 大众传媒
自1995年以来,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每年以1200千万的速度递增,且逐渐由单身进城向举家搬迁的方向转变,这样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也开始日益凸显,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媒体对农民工子女问题做了大量报道与宣传。也有部分学者对于农民工子女诸如生活、学习、心理健康等方面做了一定数量的调查、研究。但研究大众传媒对女性农民工子女教育观影响的并不多见。在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众媒介与人们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媒介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也越来越为学术界所重视。本文通过对南京主城区女性农民工媒介接触行为的定量分析,考察大众传媒对女性农民工子女教育观的影响力。
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本次调查以南京主城区的外来女性农民工为调查对象,采用方式为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侧重大众传媒对女性农民工的观念是否产生影响,对哪些观念产生了影响?原因在哪里?问卷采用了整群抽样加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南京主城区的玄武、建邺、下关三个区,抽取外来女性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区和规模较大、较有影响力的企业单位,对采集的300个样本(每个区100个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97份(99%)。所有的数据分析均通过SPSS 14.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完成。
本文仅选择调查问卷中大众传媒对女性农民工教育观念是否产生影响的相关数据,通过对女性农民工的媒介接触现状及媒介行为与其教育观念、知识信息的相关性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期盼为培育女性农民工现代化思想意识观念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和建议。
女性农民工的媒介接触现状
传播学研究认为,受众对不同媒体的选择与其经济地位、受教育水平等指标密切相关。对于女性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她们在大众媒介使用上有独特的接受特征,无论在媒介接触频率上还是媒介接触内容上都有着更强烈的选择性。
媒介接触频率
电视:女性农民工来南京务工后。电视的接触频率有所下降,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在家乡女性农民工家中电视机的拥有率比在南京要高;更重要的是,她们到南京的目的是挣钱,大多数时间忙于繁重的工作,休闲的时间较少。但问卷调查显示,女性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低,19.5%的女性农民工文化程度是小学,47.5%的女性农民工文化程度是初中。而电视多迎合社会中下层人的欣赏口味。其图、文、声并茂,有利于受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其内容。从数据上可以看出,电视仍然是女性农民工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报纸:报纸是女性农民工来南京务工后接触率显著提高的唯一媒介,不仅看报纸的时间提高了,而且几乎不看报纸的比率明显下降。从访谈中得知,和在家乡相比,女性农民工在南京更容易购买到报纸,且报纸内容日趋平民化,通俗易懂,所负载的文字具有滞留性,易收藏、可反复阅读,从报纸中获取就业、生活方面的信息在女性农民工中较为普遍。
广播:随着电视、网络等的异军突起。收音机因其自身的劣势,其市场占有率及普及程度已不容乐观,这种状况在女性农民工中亦是如此。从总体上看,广播在女性农民工来南京前后的接触率变化不大。
互联网:电脑已日渐在社会上普及,但它在女性农民工中基本上属于盲区,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家乡抑或来南京务工,互联网的接触率都是最低的。70%以上的女性农民工从没有使用过网络。然而,中国流动人口身处的信息社会环境及其丰富的传播实践,几乎所有的女性农民工都知道现在网络的重要性,她们都有一股强烈的学习电脑的欲望。
媒介接触内容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南京发行的诸多都市报中,女性农民工最喜欢阅读的是《金陵晚报》(26.5%)和《现代快报》(25.5%)。最喜欢看的电视新闻节目是《南京零距离》(38.7%)和《法治现场》(14.8%)。《南京零距离》和《法治现场》是江苏地区,尤其是南京市收视率非常高的民生新闻节目,在来宁女性农民工中的高度影响力是可以理解的。最喜欢看的电视专题节目是《人间》(51.5%)和《有请当事人》(19.5%),37.0%的女性农民工认为这些节目对生活和工作有帮助。35.4%的女性农民工处于消遣、娱乐的目的观看这些节目。
从以上女性农民工的媒介接触频率和媒介接触内容可以看出。在诸多大众媒介中。来宁务工的女性农民工接触最多的媒介是电视(64%),其次是报纸(16.5%)。女性农民工群体对电视新闻和情感类电视访谈的兴趣较大,电视新闻成为她们了解国情民生的首选。娱乐性节目依旧是她们从白天的繁忙工作中解脱出来的主要选择。
娱乐化的电视节目对于女性农民工观念行为的改变和知识信息的增长没有多少贡献,追求娱乐效应的电视节目往往刻意遮蔽社会生活中冷酷无情的现实,一味地追求受众的开心。而使他们对真实的社会现实的认知有所偏差。但关注电视新闻则不然,新闻媒介被称为“社会雷达”,它们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具有监测功能。电视新闻“能够通过活生生的形象画面的展示。让观众通过视觉的感受明了社会变迁的最新走向,以此关照自己、调整自己,增加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电视新闻性内容对女性农民工观念的改变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在西方传播学研究中,常常将报纸与电视等其他媒介区别对待,认为“报纸作为平面、深度的,以新闻、评论为主的内容载体。在促进公众的公共知识方面具有更大的作用。”由此可以认为。女性农民工进城务工后,报纸的接触率显著提高对其观念行为的改变和知识信息的增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大众传媒对女性农民工教育观的影响
美国社会学家拉斯韦尔指出,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传承社会文化性”,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将知识、价值观和规范一代一代地在社会成员中传递下去。通过这种传承文化的功能使社会在扩展共同经验的基础上更加紧密地凝聚起来,媒介传承文化的功能,使个人在开始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前以及学校教育结束之后。都能通过持续的社会化过程而融入社会之中”。女性农民工大多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她们的继续社会化是在特定的大众传播环境中完成的。
本部分讨论大众传播对已婚且有子女的女性农民工教育观念行为和有关教
育方面的知识信息的影响。
与在家乡时相比,大约有26;7%的女性农民工认为来南京以后其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44.3%的女性农民工认为有些变化,12.2%的认为变化很小,认为没有变化的占16.5%;从本次调查还可以看出,47.8%的女性农民工近两三年的家庭收入用于子女教育,42.8%寄回家乡,38.5%存银行,24.7%用于购房,5.3%用于夫妻继续教育。
以上数据显示,83.5%女性农民工来南京后认为自己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更加意识到子女教育的重要性,近一半女性农民工的家庭消费中子女教育排在了第一位。作为低文化程度的女性农民工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投入。说明了社会环境正在影响这一群体的思想观念。
媒介接触对教育观念行为的影响
为了考察大众传媒对女性农民工子女教育观念行为的影响。本次问卷设计了两道问题:
问题一:您到南京后,有没有因为南京媒介的某个(些)报道改变自己的教育观?
11.1%的女性农民工认为有过很多次,38%的女性农民工认为有过一两次,认为从没有过的占29%,说不清楚的占21.9%。
问题二:以下列举的教育格言,你有没有听说过?通过什么途径听说的?(%)
从本次调查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就其教育观念行为而言,大众传媒对这一群体的影响力并不显著,可称之为适度影响。大多数的女性农民工认为某一个(些)媒介事件只是偶尔或根本没有改变其教育观。就一些教育的常理或格言,女性农民工明白其中的意义,更多来自自身的打工或生活经历(自身传播),从他人(处)获知(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的比例也与从传媒获知(大众传播)大致相当。
媒介接触对时事教育信息的影响
调查显示,女性农民工对时事信息的获知与其媒介行为密切相关,尤其是时事类知识水平受到其媒介行为的影响更大。从上表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大众传媒在传递时事类教育知识信息方面的作用超过其他的传播渠道。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有相当比例的女性农民工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教育类知识信息不够了解,这固然与她们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有关,同时也反映出大众传媒媒介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在以那些农民工为受众的知识信息方面、报道广度和力度不够。
主要结论及建议
大众传媒对女性农民工的子女教育现有所影响。但效果并不显著。本次调查显示,大众传媒对女性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子女教育观的改变影响并不显著。只是一种适度影响,在其知识信息方面的影响则更大一些。探究其中的原因,女性农民工都是成年人。特别是有子女的女性农民工,大都三四十岁,对于媒介宣传的观念多能持一种理性的态度,一些固有的观念,无论大众传媒的宣传力度有多大,事实上起的效果却十分有限。而且观念行为的改变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文化传统、社会现实以及经济成本、自身打工体会都会影响女性农民工子女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媒介对农民工观念的影响效果,受农民工自身自然时空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的制约。自然时空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来源地、文化素质、居住分布等;社会经济特征主要包括收人、支出、社会保障等,这些因素经常作为媒介和观念之间的中间变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