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养结合的难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范文(一)
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国今后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民革中央一直思考的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上,民革中央提交的37篇提案中,《关于大力发展康养产业的提案》引起广泛关注。民革中央认为,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养老问题则是当前我国最重要的社会热点之一。健康与养老产业(以下简称康养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接民生福祉,一头连接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被打造成为我国又一个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这份提案源自民革中央去年的调研。去年4月和6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齐续春率民革中央调研组分别赴四川攀枝花和河北秦皇岛,就健康与养老产业发展问题展开调研。
调研组发现,由于我国康养产业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目前各地尚未形成集养老、医疗、休闲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健康与养老服务体系,致使相关产业无法得到突破性发展。调研结束后,民革中央在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20xx年12月,由民革中央与四川省政协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在四川攀枝花召开。论坛达成了《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攀枝花共识》,并推动240亿元的21个攀枝花康养产业项目成功签约,总计签约意向高达400多亿元,为康养产业发展注入一剂强针。
找准切入点,就能推动经济发展。针对当前康养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民革中央提出,将康养产业定位为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康养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涉及医疗、社保、体育、文化、旅游、家政、信息等多方面,可以成为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健康与养老产业对扩内需、促就业、惠民生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健康老龄化巨大刚性需求的长久之计。民革中央参政议政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国务院已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康养产业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为此,民革中央建议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研究出台产业子领域专项政策,督促政策落实、落地。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指导地方结合实际进行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设立国家健康产业投资基金为引导,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中医药服务为特色,鼓励自然环境优渥地区先行先试;以医疗资源为保障、以规范标准为基础,推进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融合,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路子、新标准。
康养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如何寻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在民革中央看来,医养结合就是最大的突破口。建议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和扶持医养结合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健全健康保险体系,发展护理保险,鼓励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加强合作。将养老机构所设医疗部门提供的医疗服务纳入医保范围,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采取远程医疗、委托管理、健康管理咨询等多种形式,提高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服务能力,提供多样化医疗、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服务,有力推动建立医养结合体系。
人才是康养事业发展十分重要的条件。民革中央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康养产业亟需的专业人才极为匮乏,直接制约了康养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此,民革中央建议国家重视康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康养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康养职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康养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保障。
此外,民革中央还建议设立国家康养产业发展实验区,赋予实验区一些先行先试的相关政策,形成以区内优势产品和服务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为实现康养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范文(二)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养老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养老,除了日常生活照料外,更关注疾病治疗、身心健康和精神生活等问题。及时有效地获得医疗保健和养老服务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保障。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35号)、《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40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xx〕39号)等文件精神,调查了解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以下简称医养结合)情况,积极探索推进养老服务新模式,20xx年7月21日-23日,以省卫生计生委党组成员、干部保健局局长兰青为组长的调研组深入无锡市社区、养老和医疗机构,走访考察了南山家园养老中心、江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朗高护理院、滨湖区太湖街道养老院、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市康复医院和同仁康复医院,并召开医养结合工作座谈会针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无锡市开展医养结合基本情况
无锡市是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全国康复医疗服务分级医疗双向转诊试点重点联系城市。近年来,该市通过政府试点、机构探索、社会协作等方式推进医养结合,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20xx年底,全市拥有养老机构150家,居家养老服务机构1092家,护理院11家,康复专科医疗机构7家,其中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28家,每千老人养老床位39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5%以上。具体做法是: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建设。无锡市将养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领导,加大投入,超前谋划,统筹推进。近五年,仅市、区、街道三级财政资金投入就超过20亿元。20xx年,制定《无锡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提出到20xx年市区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65%,江阴、宜兴等农村地区不低于55%,2020年护理型养老机构要大幅度提高,在社区形成融老年活动、照料、护理、老年健康的十分钟服务圈。20xx年,市政府制定《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更加突出养老机构医疗护理服务功能的建设。20xx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做好医养融合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主要任务、时间安排及工作要求。去年,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无锡市养老机构条例》,以地方法规形式,将养医融合、医疗服务、医保定点等养老服务中涉医服务的具体事项作了规定,形成了医养结合发展的法律保障。
二是坚持试点先行,优化服务内容。医养结合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无锡市坚持试点先行,点面结合,不断优化,逐步完善。20xx年,在市级层面上,选择滨湖区朗高养老院开展内设老年护理院及医保定点试点工作。20xx年,开放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门诊医保定点政策。20xx年,又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住院医保定点政策作了具体规定,对符合要求的,不设门槛、数量,一律纳入住院医保定点范围。这些政策起到了很好的效应,促进了医养结合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该市不断优化医养结合服务内容,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明确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开设老年病科,提倡多学科团队合作模式,规范开展老年常见慢性病诊治,满足老年人医疗和康复需求,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积极构建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的服务模式。
三是落实激励措施,加强政策引导。无锡市在推进医养结合工作中,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不断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符合住院定点的机构,优先纳入门诊定点医保范围。民政部门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接收护理型老人等实施专项补贴和运作补贴。其中对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的,给予10万元一次性补贴。对接收全护理、半护理老人,按实住老人床位数,分别给予每月180元、120元运行补贴。对收住进市失能老人托养中心的低保、低收入家庭的失能老人,分别给予老人家庭每月每人1425元、1200元补贴。卫生计生部门鼓励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支持各类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合作,畅通设置审批绿色通道,推进医养融合信息化建设。其他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医养结合工作,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健康养老,更好地促进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发展。
二、医养结合发展模式及存在问题
医养结合服务是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着重提高疾病诊治护理、健康检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质量的一种服务方式。从医疗与养老服务关系看,医养结合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本质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目前全省各地医养结合类型和路径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
一是医养整合模式,即由单一机构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包括具备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和具备养老功能的医疗机构。一种是养老机构自办医疗机构,另一种由医疗机构依托自身医疗资源建设护理院。该种模式打破医养封闭分割,老年患者在疾病加重期或治疗期进入住院状态、在康复期和病情稳定期转为养老院休养状态,形成一体化服务。无锡朗高护理院将服务区域分为病理区、护理区和养老区3个功能区,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理疗等服务。
二是医养联盟模式,即由一个或多个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互利共赢。以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南山家园养老中心、滨湖区太湖街道养老院等为代表,这个三个养老机构都和医疗机构紧邻,他们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建立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签约合作关系,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提供预约挂号、会诊等专业技术指导,并开辟转诊绿色通道,护理院提供病后的护理和康复服务,实行无缝对接。
三是医养协作模式,即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合作,为居家社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实现居家式生活照料服务与专业化的医护服务有机结合,筑起一所没有围墙的医养结合模式。我省各地还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为目标人群提供医疗和保健服务。
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各地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在服务能力、医保结算、政策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亟待研究解决。一是在服务政策方面。康复养老不等同于医疗,入住者多是以慢性病和老年病为多,收费相对低廉,直接经济效益低,在政府投入补偿不到位的情况下,社会创办热情不高。而目前,多数养老机构所属的医务室医疗水平偏低,无法取得首诊资格,也无能力与医疗机构相对接。而诊疗水平高、信誉好的医疗机构,特别是大型医院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缺乏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支持的动力。二是在医保政策方面。由于养老不属于诊疗项目,即治病的医保钱不能转为养老钱。因医保报销金额和住院时间的限制,造成康复期较长的老年患者不得不连续出院转院,或采取各种方式压床。无锡市具备医疗条件的28家养老机构中仅有8家实行了住院医保定点,即使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能够就医,也无法享受医保报销。三是在人才政策方面。老年人护理特别是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目前一线护理人员和专业养老服务管理人员十分短缺,难以为老人提供专业康复保健、健康咨询等服务。同时,养老护理员工作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低,就业吸引力有限,专业化护理人员不愿从事养老护理。此外,我们调研中也发现,不同部门对医养结合工作在认识上还不完全统一,存在不同程度的部门本位主义。
三、推进医养结合的思考和政策建议
推进医养结合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的重要任务,更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必然要求。国家已经将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打造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作为发展服务业,推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的优先方向。省委省政府坚持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相结合,全面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着力解决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医疗服务需求高度叠加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通过实施医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条件显著改善,社区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服务功能得到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等已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基本养老、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险已具备互联互通、统筹推进的条件,这些都为今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医养结合工作还处于起步、爬坡阶段,推进医养结合,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为老人提供及时、便利、优质的医疗服务,还有许多基础性工作要做。
一是要明确医养结合的服务对象。这是难点,也是重点,涉及到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和路径的选择,也牵涉到医保政策的确定。 医养结合机构主要针对需要中长期专业医疗服务的老年人,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与老年慢病和恶性疾病患者的重合部分,其服务特征是治疗时间长,医疗技术含量偏低,生活照料等劳务费用比重较大。服务的内容以生活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为基础,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为重点。而普通老年慢病中的生活自理老人,可以通过医院门诊解决医疗康复问题。处于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期的老人,由于治疗时间短、技术含量高、药品和检查费用比重大等原因,应采取医疗机构住院治疗方式解决。对于健康老人,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中的未患病人群,由于无治疗项目,养老仍应以生活照料为主,辅之以健康管理、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建议率先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和服务需求评估工作,确定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需求类型。
二是要确定医养结合的发展路径。针对不同的养老服务形式选择不同类型的医疗服务,实现医疗机构和养老的有机对接。要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强化政府统筹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发展设置规划,探索建立基本医疗保险支持政策,在科学界定服务对象和服务需求前提下,以整合和利用现有养老和医疗卫生资源为重点,以发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在健康管理、家庭病床、老年病治疗方面的作用为基础,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双向转诊、远程医疗、协议委托等多种合作,合理引导养老机构、养老居住社区建设医疗机构,以及部分一、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转型为老年人康复院、护理院。稳步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医疗机构,提升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议推进养老和医疗机构结合集团化发展道路,一方面鼓励大型和综合型医疗机构依托现有的医疗资源,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另一方面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建立医疗型护理院。
三是要优化医养结合的政策措施。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医养融合的文件精神,统筹基本养老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商业保险等多方资源,破解制度藩篱。要将医养结合作为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指导的重要内容,加强民政和卫生计生部门在规划和审批环节的合作,做好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建设的规划衔接。要理清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的责任界限,在规范医保资金监督管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医保结算方式,将养老护理费用适度纳入医保范围,切实解决部分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长期患有慢性病老人经济负担较重的实际问题,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看得起病、养得起老。建议积极推广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促进长期护理保险与医保政策的衔接。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设计开发适应医养结合需要的商业护理保险,健全寿险、健康险、意外险等多种人身保险险种,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医养结合选择。各级政府应设立养老扶持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金融部门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人信贷支持,放宽贷款条件,提供优惠利率,给予税费优惠政策。此外,要优先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用地等。
1关于形成性评价
1967年美国著名评论学家斯克里芬最初在《评 价方法论》中提出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 性评价不同,强调教师把从学生中采集到的一些数 据给予学生及时反馈,帮助学生针对反馈信息进行 分析,促使学生主动反思建构提高学习效果。
在这一理念下形成了形成性评价常用FED 口 诀[1] : (Feedback 为反馈,E (Encouragemen)为鼓励, D (Direction)为指导。在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中,如果 上述3个方面都能做到,那么教学和学习均会取得 成功。H ancock等运用形成性反馈定量评测,通过对 学生自主演讲科目三阶段的评价及反馈,促进了其 学习责任感、思考严谨性、认知灵活性及职业素养和 沟通能力的形成E]。
2中医内科学课程临床课程中形成性评价的具体 运用
2.1 医学教育模式正从传统的知识传递向能力培 养转变,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学 习状况进行及时评估。中医内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 实践性都很强的临床基础学科,其涉及的学科范围 广,理论抽象,逻辑性强,牵涉到各种中医基础理论 的综合理解和运用。2.1对象的选择与分类将选修中医内科学的04、6级中医临床专业学 生60人,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30人,采取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组 30人,采用了布鲁姆的目标教学法,在反馈-矫正 的教学环节中,开展形成性评价教学方法。
2.2中医内科学形成性评价法方案总体设计在形成性评价教学活动中,病案设计是关键。 病例的选择主要采取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病例前 后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或病情发展上的必然趋势、 或病机演变的过程符合辩证规律。教学活动共包括 2~3个病例,可由同一个患者病程组成,兼顾《中医 内科学》教材中的不同病症。任课教师在充分熟悉 所选病例和相关课程内容的前提下,根据每一个具 体病例提出结构性或非结构性问题,通常每一病例 包括10个问题,问题根据病例的辩证思路程序及复 杂性由浅入深进行设计。题目内容要精,简短易答, 难度适中,使之能够体现“三基”反馈重点、难点知 识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理解、应用和知识迁移。
2.3中医内科学形成性评价法方案实施的过程设计形成性教学评价设计由病例设计、资料收集和 学习部分、课堂反馈、教师促进部分等四大部分组 成。
病例设计部分由教师按要求在课前两周把第一 份病例内容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一周内完成病 例后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完成后统一打印。
信息搜集和案例学习部分,学生可通过网络、期 刊等搜集资料、查找答案,并对资料加以整理后以书 面作业的形式上交。经教师批阅后选8_10名学生 作为代表,并于课前5天,联系学生请其做好演讲准 备,演讲题材、角度不限。
课堂反馈部分则通过第二、第三份病例采取同 样的方法操作,但选择的学生不与前重复。在选择 学生时可参考以往的学习成绩,做到不同层次均有 列入,尽可能让中下游学生有发言机会。每一次教 学活动用时为3课时,其中1、课时由学生发言,第 3课时由教师进行点评,注重反馈、指导,并总结该 课时的主要知识点。课程结束前由学生进行自评、 互评,师生互评。在每次教学活动中,均安排10位 同学上台发言,发言过程中允许与台下的同学互动, 要求学生均能围绕每一病例的问题要点展开讨论, 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讲解内容之丰富、文献检索质 量普遍较高。
教师促进部分,以同行、专家、领导相结合的形 式开展。同一专业的教师进行旁听观摩,教学评议, 可以起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改进方法的作用。组 织本学科专家、教育专家,进行横向教学质量评估检 查,可以提出建议,督促教学,推广成功经验。由教研 室、教务部门、学校领导组成评议小组,通过听课、检 查教案、同教师及学生代表座谈等形式,同时结合课 堂录像进行教师自我反思分析,帮助查找不足,促进 教师能力发展。
3.中医内科学课程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效果
3.1中医内科学课程形成性评价的元评价方法 课程结束前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分 相结合的方法,学生本学科评价成绩,占总成绩的 20% ;课程结束时,实验组学生对形成性评价教学进 行评议,填写形成性评价教学反馈意见表(包括学生 对形成性评价教学的整体评价,与传统的教学相比 较,对形成性评价导师的专业水平的评价,对我科形 成性评价教学方法的其他建议和要求等)。期中和期 末,进行中医内科学书面理论考试,共占总成绩的 80%。
3.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 forW indows软件包进行统计。 计量资料如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采用t检验,非正 态分布资料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 用x2检验。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治疗;证候规律;临床分析
我国属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流行区域,而乙型肝炎反复发作的严重结果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将直接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以及生命。随着中医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方面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如何有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仍然是临床上的一个难点。而证候属于中医方面的一个基础,就是借助于病进行辨证,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中医证候规律,从而实现证候的规范化,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针对我院4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患者的症状及证候,希望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证候提供一个清晰的认识,给临床分析提供借鉴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从2009至2010年期间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2例,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跨度在24至68之间;代偿期肝硬化患者8例,失代偿期肝硬化34例。
1.2患者指征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指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内镜检查可发现食管胃底部有静脉曲张的症状;B超检查提示肝回声增强、不均,并伴有光点粗大;出现腹水,甚至是腹壁静脉怒张;CT检查提示肝外缘结节状呈现隆起状态,且肝裂扩大、脾大。
1.3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血瘀气滞证:瘀血内阻,气机呈现郁滞,腹内有块,且伴随刺痛感;血瘀水停证:瘀血内阻,水液呈现停聚,腹内有痛块,且腹大,小便不利;阴虚水停证:阴液亏虚,水液呈现内停,局部出现水肿,口咽干燥,大便干结;寒湿困脾证: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腹胀,口淡却不渴,头身困重;湿热困脾证:湿热内蕴,脾失健运,腹胀,呕吐恶心,肢体困重,便溏不爽;脾胃气虚证:脾胃气虚,中焦失运,食欲不好,大便溏薄,肢体倦怠;肝郁气滞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喜叹,腹胀闷窜痛,女性患者的话,则出现胀痛,月经不调,脉弦等证候;肝胆湿热证:湿热内蕴,肝胆疏泄失常,身目发黄,发热,口苦,胁肋胀痛;肝肾阴虚证:肝肾阴液亏虚,虚热内扰,眩晕耳鸣,低热颧红,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肝郁脾虚证: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腹胀食少,情绪抑郁,便溏不爽;脾肾阳虚证:脾肾阳气亏虚,虚寒内生,怕冷,腰酸,久泻久痢;气血两虚证:气血亏虚,形体失养,神疲气短;血热血瘀证:舌色紫暗,鼻衄,腹中有块,且推之不动,手足心热,皮肤丝状红缕。
2临床分析的结果
针对本组病例中的4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聚类分析,其中,16例患者的聚类证候为:脾大、舌红、静脉曲张、脉弦;12例患者的聚类证候为:脾大、腹胀、无力、口干、下肢水肿、尿黄、面色晦暗、苔黄厚腻、脉滑;4例患者的聚类证候为:脾大、腹胀、无力、口干、下肢水肿,便溏、失眠、舌暗红;10例患者的聚类证候为:脾大、腹胀、无力、口干、下肢水肿、尿黄且少、神差、舌暗红、苔白厚腻,脉弦。可见,湿热困脾、血瘀水停、脾胃气虚、血热血瘀四个证候出现的频率最大。
3讨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临床上的常见病,治疗起来相当棘手,效果也不太显著,而且预后疗效也较差。中医学上没有针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权威性称谓,但根据该病患者的临床证候,代偿期的肝硬化应该属于“积聚”以及“黄疸”;而失代偿期的肝硬化应该属于“臌胀”,可见,乙型肝炎肝硬化属于临床方面的重证之一,治疗起来也相当困难。
3.1一般治疗
首先,卧床休息。失代偿期肝硬化应以卧床休息为主。特别是有腹水者,直立可能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激活有关,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和钠排泄降低,对利尿剂的反应减弱。其次,戒酒。酒精主要在肝脏代谢,戒酒可以减少肝细胞的损伤,嗜酒患者经戒酒还可以降低门静脉压力。
3.2药物治疗
可以选择用芪杞合剂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基本方药如下描述:生黄芪、枸杞子、白术、当归、制鳖甲、车前子、女贞子、赤芍、泽兰、炮山甲、陈皮、杏仁、茯苓、大腹皮。如果患者表现出肾亏明显者,则可以加入山药、山茱英等;如果患者伴随有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则可以加入阿胶、五味子等;若伴有胸水患者,可加入葶苈子;若伴有黄疽患者,可加入茵陈、金钱草等。
总之,证候是中医临床的基础,通过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实现中医证候的客观化、规范,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通过对我院乙型肝炎肝硬化住院及门诊病人的症状、体征和证候进行分析,反应出其致病因素为湿、热、瘀、虚,病位在脾胃、肝肾和血分;证候以复合证候多见,早期主要为湿热困脾,血热血瘀;晚期主要为湿热困脾,脾胃气虚,血瘀水停,少数表现为肝肾阴虚。本研究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今后应在此基础上,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大样本前瞻性临床研究,使其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农村;农民;社会保障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进行了重大变革,逐步改变了原来城市居民由企业保障、农村居民由集体保障的格局。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目标就是努力形成适合我国生产力水平、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一场正在进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对于农村的广大成员来说,仍然未能彻底改变其所处的无保障或低保障的状态。如果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将形成巨大的社会隐患。下面,就加强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意义
(一)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维护农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客观需要
生存权是****的基本内容,它是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权利,是基于人类生存本能而自然产生的。农民作为社会主要劳动者,应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这是受到我国法律保护的。但是,目前我国事实存在的城乡社会保障“二元制”的结构,使农民的生活处在风险较高的状态之中,占总人口70%左右的农民社会保障费支出仅占全国社会保障费总支出的1l%,而占总人口30%的城镇居民支出却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87%,这对农民是不公平的,是对农民权利的一种剥夺,同时也与我国当前大力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精神相违背。
(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缓解农村人地关系紧张状况的必要措施
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矛盾。当前农村约有3.5亿剩余劳动力,其中有1.2亿常年外出打工,剩下的2.3亿则滞留在土地上。尽管国家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做了很多努力,但我国城镇化进展却依然缓慢。这其中除了户籍制度没有完全放开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没有社会保障,以他们微薄的工资根本承担不起在城市生活的社会成本,等他们残了、病了、老了,还是要回到农村。这样就导致了两种矛盾:一是农民工虽然进了城,但他们赚了钱也不在城里消费,都带回家养家、盖房,对城市经济带动不大;另一个就是尽管种田已经无利可图,但他们宁愿选择抛荒也不愿放弃土地承包权,因为土地是他们最后的依靠。这种情况对当前一再倡导的农业要实现规模经营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三)是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物质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计划生育政策难在农村落实并不是因为农民文化水平低、觉悟低,而是因为农民没有社会保障,“养儿防老”是他们的一种现实选择。当前我国农民的养老、医疗问题除了靠自己的积蓄解决一部分外,更多的都是靠子女保障,子女越多,日后的保障系数就越高如果赋予农民切实的养老医疗保障,农民是不愿意多生养子女的。因此,要顺利落实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四)是扩大内需、推动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农村的储蓄率居高不下,但农村消费水平不高,农民有钱也不敢花的原因是农村缺乏一个令广大农民放心消费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担心的是一旦他们失去劳动能力,养老和医疗问题就得不到保障,所以农民要“积谷防饥”,为未来打算。这样就失去了农民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扩大内需的政策很难收到显着效果,国家经济发展也缺乏持久的拉动力。目前,世界金融危机仍不见底,对我国的经济影响依然存在,中央适时提出了扩内需、保增长的战略思想,而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因此尽快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消费,是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农村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一)保障资金严重不足
农村保障包括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两大系统,而资金保障在两大系统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保障资金不足。其原因有二:一是国家财政的投入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状况不适应。国家对农村民政社会保障的投入,核定的社会救济费,其保障能力只有原来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二是烈军属优待、五保供养采取农村负担的方式,单纯实行农民负担,难以提高优抚和五保供养标准。
(二)保障覆盖面窄
一种情况是农村民政对象应保未保的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全国农村有300多万“三无”孤老残幼人员,应保未保的有l5万人,约占总数的5%。另一种情况是在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一部分农民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离土不离乡,原农村社区内的保障已很难起到保障的作用,而在目前城乡分割的劳动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下,他们无法取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保障权利。
(三)保障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一是目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仍然很低,二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尚待解决,三是一些地方因合作医疗解体而使早已被消灭或控制的地方病、传染病再度发生甚至流行,四是农村社会保障机构的组织和制度效率低下。从当前的情况看,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愿望就是实现“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然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从各方面看都无法满足农民的需要,这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发展。
(四)农民的失业风险正在产生并加剧
农民失业风险的产生与加剧,成因有三:一是耕地少,大部分农业劳动力的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并难以向非农部门转移;二是由于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等,土地收益难以维持基本生活;三是完全脱离土地的农民和家庭增多。事实表明,农民所特有的土地保障功能正在弱化,这乃是农民失业风险产生与加剧的根源所在。
转贴于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与对策
(一)多渠道筹措农村社会保障资金
解决资金不足,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机制。一是要求国家投入资金,包括救灾、特困户生活救济和优抚补助;二是为了弥补国家投入的不足必须开辟新的税源,征收社会保障税;三是要建立个人帐户,不论集体补助多少或有无补助连同个人缴费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四是要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各种商业保险,如商业性养老保险;五是要通过有关政策和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强化农村集体对保障资金的投入;六是要采取政府积极引导和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在一定范围内推行强制性养老保险和养老储蓄。
(二)着力抓好社会互助活动
中华民族具有扶贫济困的光荣传统。虽然我国农村几经变革,但这种传统的互助行为一直延续下来,并有所增强,传统社区互助活动为农村社区保障实施提供了可接受的社会基础。在抓好社会互助活动上,一是要大力宣传社会互助的意义及好人好事,并采取激励手段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率;二是要拓宽社会互助的领域,要注重对社会互助活动的引导,使募集到现金、衣、被的管理和发放落到实处,确保社会互助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三是要坚持生活救济与生产扶持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建立“救灾扶贫基金”、“村民互助储金会”等基层群众性基金组织,从资金及技术、信息上扶持社保对象,兴办经济实体或其它生产项目,增强自我保障能力。
(三)建立健全三项制度
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需要建设的具体制度很多,但就目前而言,广大农民的基本要求与愿望是实现“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因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三项制度建设是重点。第一,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完善该制度,一是要科学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二是正确界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第二,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目前我国农村的医疗保险大致有合作医疗、统筹解决住院费、预防保健合同等多种形式,其中合作医疗是最为普遍的形式。实践表明,农村合作医疗是广大农民通过互助救济,共同抵御疾病风险的好办法。在这方面,一是要正确选择合作医疗的形式及内容,二是要合理补偿医疗费用。第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村养老问题变得曰益突出和紧迫。在这方面,一是要正确规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和缴纳方式,二是要切实做好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及保值增值工作。
(四)土地政策必须具备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灵活性
我国农村联产承包变革普遍坚持了土地福利性均分的原则,把土地作为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要的主要手段。执行好土地政策,一是必须坚持农村家庭经营制度,这是保持农村土地分配福利性质的需要;二是要严禁违法征地行为,严格控制征地规模,为农民留足可以生存的土地:三是停止“四荒地”拍卖,由政府征用农村社区中集中连片的“四荒地”用于生态环境恶劣地区“整体搬迁”的移民开发,将稀缺的土地资源用来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手段,避免土地分配的两极分化。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强化农民特有的土地保障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民的失业风险。
(五)大力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工作
关键词:太芪培元颗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体外抗病毒活性;免疫机制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4.016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4-0061-03
Study on Vitro Anti-HIV-1 Activity of Taiqi Peiyuan Granules MA Xiu-lan1, MA Jian-ping1, ZHANG Ying1, ABUDUREYIMU Aihemaiti1, LI Jing-ru1, ZENG Lin1, ZHENG Yong-tang2, YANG Liu-meng2, MA Li-xue2 (1.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AIDS Lab of 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Ba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rumqi 830000, China; 2.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Immunopharmacology, 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unming 65022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vitro anti-HIV-1 activity of Taiqi Peiyuan Granules. Methods MTT was used to detect cytotoxicity of Taiqi Peiyuan Granules; cytopathy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the inhibitory activity of Taiqi Peiyuan Granules on acute infection of HIV-1; HIV-1 p24 antigen ELISA detection was used to detect inhibitory activity of Taiqi Peiyuan Granules for virus replication of HIV-1 acute infection cells, and count the medical therapeutic indexes. Results CC50 of Taiqi Peiyuan Granules in cytotoxicity test was 3.761±0.370 mg/mL; the EC50 of inhibition syncytial test was 0.454 5±0.204 6 mg/mL; the therapeutic index was between 5.84 and 12.97; p24 of Taiqi Peiyuan Granules in inhibition experiments was 0.56±0.27 mg/mL, and the therapeutic index was between 5.30 and 8.74. Conclusion Anti-HIV-1 activity of Taiqi Peiyuan Granules is relatively weak.
Key words: Taiqi Peiyuan Granules;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vitro antiviral activity; immunologic mechanism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以严重损害全身免疫系统为特征。目前,抗HIV药物依然是AIDS防治的主要手段。太芪培元颗粒是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院内制剂,其主要功效为益气养阴、补益脾肾,临床主要用于治疗AIDS证属气阴两虚、肺肾不足者。经长期临床观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4ZX10005003);新疆医科大学科研创新基金项目(XJC201181)
通讯作者:马建萍,E-mail:
察发现,该制剂可明显改善AIDS患者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对患者CD4+T淋巴细胞水平有提高作用[1-6]。本实验通过太芪培元颗粒体外抗HIV-1病毒活性的研究,为该药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和病毒
人T淋巴细胞系C8166和HIV-1实验株HIV-1ⅢB,英国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AIDS Reagent Project惠赠。按常规方法制备HIV-1ⅢB,滴定并计算病毒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将病毒贮存液进行分装,-70 ℃保存。实验过程中细胞和病毒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冻存及复苏。
1.2 药物
太芪培元颗粒,新疆华世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30808。叠氮胸苷(3'-Azido-3'-deoxythymidine,AZT),Sigma公司。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HEPES、MTT、DMF、青霉素、硫酸链霉素、谷氨酰胺,Sigma公司;2-巯基乙醇,Bio-Rad公司;RPMI-1640和胎牛血清,Gibco公司。酶标仪ELX-800(BIO-TEK),微量移液器(Gilson),二级生物安全柜Froma ClassⅡ、CO2细胞培养箱(Thermo Fisher)。
2 实验方法
2.1 HIV-1感染性滴定
HIV-1ⅢB按Johnson&Byington所述方法改良进行滴定,按Reed&Muench方法计算病毒的TCID50[7]。
2.2 C8166细胞毒性实验
将100 μL C8166细胞悬液(4×105/mL)与不同浓度待测药物溶液混合,设3个重复孔。同时设置不含任何药物的对照孔,MTT法检测细胞毒性。于酶标仪570 nm波长处测定光密度(OD)值(参考波长630 nm),计算得到对50%细胞产生毒性时的化合物浓度(CC50),即对50%正常T淋巴细胞系C8166细胞产生毒性时的药物浓度。计量资料以―x±s表示,按Reed&Muench法计算CC50。
细胞存活率(%)=实验孔OD值÷对照孔OD值×100%
2.3 HIV-1ⅢB致细胞病变抑制实验
按100 μL/孔梯度倍比加稀释药物于96孔培养板,再将8×105/mL C8166细胞50 μL/孔接种至培养板,加50 μL HIV-1ⅢB稀释上清液,1300 TCID50/孔。设置重复孔3个,同时以不含任何药物正常细胞作为对照孔。阳性药物对照为AZT。37 ℃、5%CO2培养3 d,100倍倒置显微镜下对合胞体形成计数。50%有效浓度(EC50)为抑制合胞体形成50%时的药物浓度。计量资料以―x±s表示,按Reed&Muench法计算EC50。
细胞病变抑制率(%)=(1-实验孔合胞体数÷对照孔合胞体数)×100%
2.4 HIV-1ⅢB急性感染C8166细胞中病毒复制抑制实验
将4×105个/mL C8166细胞与HIV-1ⅢB(MOI=0.04)、HIV-1RF(MOI=0.4)37 ℃感染2 h,1500 r/min离心,PBS洗涤3次,去除游离的病毒离子,取100 μL细胞接种至含100 μL不同稀释度待测化合物96孔板,37 ℃、5%CO2培养3 d。将培养上清液3000 r/min离心后收集,用终浓度0.5%Triton X-100裂解灭活。采用捕获p24抗原ELISA检测。2 μL/板抗鼠IgG-Fc抗体4 ℃铺板过夜;5%脱脂奶粉4 ℃封板过夜;加自制的鼠抗p24单抗100 μL/孔,置37 ℃温育60 min;加100 μL/孔裂解感染细胞培养上清,37 ℃、2 h;加100 μL/孔1∶100稀释的自制兔抗p24多抗,置37 ℃温育;加100 μL/孔1∶20 000稀释的羊抗兔IgG-HRP,置37 ℃温育;加OPD底物反应液。10 min后,2 mol/L硫酸终止反应。ELISA测定OD值,测定波长为490 nm,参考波长630 nm。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算p24抗原抑制率。
p24抗原抑制率(%)=(1-实验孔OD值÷对照孔OD值)×100%
3 结果
3.1 太芪培元颗粒的细胞毒性作用
太芪培元颗粒组CC50值为(3.761±0.370)mg/mL,明显高于AZT组(1371.37 ?g/mL)。结果见表1。
3.2 太芪培元颗粒对HIV-1ⅢB诱导C8166细胞病变的抑制作用
太芪培元颗粒组EC50值为(0.454 5±0.204 6)mg/mL与AZT组(0.458 5±0.371 6)mg/mL比较差异不明显。结果见表2。
3.3 太芪培元颗粒对HIV-1ⅢB感染C8166细胞p24表达的抑制作用
太芪培元颗粒对HIV-1复制表达p24抗原的抑制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而对照药AZT的趋势与其相同,见表3。
3.4 太芪培元颗粒对HIV-1活性治疗指数的影响
根据实验数据及公式(治疗指数=CC50÷EC50),太芪培元颗粒合胞体抑制实验治疗指数为5.84~12.97,对照药AZT治疗指数为1 902 038~6 996 785;p24抑制实验中,太芪培元颗粒治疗指数为5.30~8.74,对照药AZT治疗指数为1 904 680~9 795 500。表明太芪培元颗粒体外抗HIV-1病毒活性较弱。
4 讨论
太芪培元颗粒用于治疗气阴两虚、肺肾不足型AIDS,以太子参、生地黄为君药。太子参味甘、微苦,归脾、肺经,功效为补气健脾、生津润肺;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功效为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本方重用二药,以达益气养阴之功效。该药在临床应用中可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提高免疫力,但本研究体外抗HIV-1病毒结果显示其抗HIV活性较弱。
近年来,中医药对AIDS的防治研究成果初显,但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依然是难点,尤其是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研究。在药物体外抗HIV病毒研究中,筛选了大量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均有体外抗病毒活性。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在AIDS治疗的各个领域均有所长,例如对带状疱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相关血脂异常的研究,对患者免疫重建的研究等,均取得较好的疗效[8-11]。与此同时,研究者也指出,中医药治疗的疗效可能是通过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等机制起到缓解临床症状的作用,但具体作用机制及如何确定中药介入的指征和时机等问题需要深入研究[12]。
目前研究中可见小样本观察提出中药治疗不仅可以提高CD4+水平,同时还可以降低病毒载量[13],但是缺乏大样本规范研究的数据。有学者提出运用中医免疫观,从防治、养生的多方面入手,调整HIV/AIDS患者的免疫平衡,发挥中医药在诊治过程中微观调节与宏观辨证相结合的优势,通过进行相应的免疫调理达到提高免疫能力的治疗目的[14]。
综上,中医药防治AIDS要找准切入点,不可盲目以抗病毒为目标,偏离了中医药临床疗效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建萍,刘建国,马秀兰,等.中维医结合治疗艾滋病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8):1584-1586.
[2] 张颖,马建萍,马秀兰,等.中药治疗HIV感染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2):2628-2630.
[3] 曾琳,马建萍,艾合买提・阿不都热依木,等.平艾合剂1号方改善AIDS/HIV感染者生存质量的研究[J].新中医,2012,44(8):60-61.
[4] 李静茹,马建萍,马秀兰,等.平艾合剂I号方治疗HIV/AIDS患者107例临床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5):877-880.
[5] 艾合买提・阿不都热依木,马秀兰,张颖,等.中药对20例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3):491-492.
[6] 艾合买提・阿不都热依木,马建萍,马秀兰,等.平艾合剂治疗41例HIV/AIDS患者临床观察[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7):1611-1615.
[7] 龙晶,侯晓敏,长高宏,等.八棱丝瓜蛋白1的体外抗HIV-1活性[J].中国天然药物,2008,6(5):372-376.
[8] 潘菊华,黄世敬,吴巍,等.艾滋病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探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2):244-247.
[9] 倪量,王融冰,郭会军,等.中药治疗HAART相关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5,38(15):2443-2447.
[10] 吴欣芳,王阶,李勇.免疫1号联合HAART对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重建的干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5,38(15):2453-2457.
[11] 刘震,王阶,林洪生,等.中药免疫2号方对艾滋病患者免疫重建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5,38(15):2458-2462.
[12] 岑玉文,谭行华,张坚生,等.中西医结合疗法改善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医症候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5,38(15):2448-2452.
[13] 梁杰,徐刚.中医药对HIV/AIDS患者的CD4+细胞及病毒载量影响的研究[J].云南中医药杂志,2012,33(10):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