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养结合发展建议

医养结合发展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养结合发展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养结合发展建议

医养结合发展建议范文第1篇

2017医养结合调研报告一 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老龄人口总量急剧扩大,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口大幅增加,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目前医疗和养老服务相对独立的体系不能满足老年人需要,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加快医养结合,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加就业。2017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医养结合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为了解医养结合发展状况,今年6月,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在全省11个市对78家医养结合机构和入住老人进行访谈调查,了解当前浙江省医养结合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医养结合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必然选择

(一)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口规模扩大。

1.老年人口快速增长,已接近老龄社会。老龄化是我国社会变化的重点特征之一,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老龄化速度远快于其他国家。按户籍人口统计,截至2017年末,浙江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84万人,占总人口的20.2%。“十二五”期间,净增老年人口195万人,年均增长率4.6%。全省11个设区市中,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嘉兴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达24.3%,舟山市和湖州市的老年人口比重也达到了24.0%和23.2%,差不多四人中就有一位老人。浙江省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老年人口比例比全国的16.1%高4.1个百分点。到2017年末,浙江省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619.3万人,占总人口的11.2%,依据联合国标准,这一比例达到7% 即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超过14%成为老龄社会,我省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已接近老龄社会。

2.医疗护理需求大的高龄人口总量迅速增加。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健康状况逐渐衰退,生活自理能力减弱、疾病增多,对医疗、护理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75岁前属于年轻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健康需求侧重于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75岁以后,需要一定程度的护理,日常生活起居需要有人给予帮助;80岁以后,对医疗、康复、护理的依赖程度逐渐提高,生活起居需要专人照顾。当前,人口高龄化加速,“十二五”时期,全省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净增34.74万人,年均增长率5.19%,到2017年末达到155.83万人,人口高龄化明显快于老龄化速度。随着人口高龄化,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进一步增加。子女供养的传统养老模式淡化,空巢老年家庭比率保持高位,2017年末,全省纯老年家庭人口数为234.2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3.8%。

(二)老年人对医疗护理照顾一体化的需求增加。

1.老年人口收入水平提高,需要方便、优质、全面的医疗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保障条件持续改善。国家连续10年以接近10%的幅度调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根据住户调查资料,2017年,浙江离退休人员的人均离退休金(养老金)达到40707元。全省还建立了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制度和养老服务补贴制度,2017年全省有136万老年人享受高龄补贴,对困难老年人的救助经费金额超15亿元。住户调查数据还显示,全省60岁及以上老人中,97.6%都参加了医疗保险。当老年人收入有了保障,医疗保障水平也不断提高,开始追求健康的高品质老年生活,医疗需求提升。据2017年浙江调查总队对723位65岁居家老人的医疗需求调查,有88.8%的老人要求定期体验,40.2%要求组织健康讲座,32.6%希望提供上门看病服务。老年人行动能力减弱,当生病时能得到便捷、快速、优质的医疗服务,是老年人的最大期盼。

2.家庭照护功能弱化,缺乏完善的护理条件。传统的三代同堂家庭结构逐渐瓦解,老俩口独自生活越来越普遍,空巢老人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23.8%。对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也无精力、无时间承担起照顾多代多家老人的责任。老年病多发、易发和突发,患病老人的就医治疗、住院照顾子女难以承担,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生活护理,既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还要求有专业护理知识、完善的护理条件,靠家庭自身也无法解决。老龄化带来这些问题,已从家庭困难转化为社会性问题,需要通过社会化、专业化来解决。

3.医疗和养老机构自成系统,不能有效满足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生育率自然下降的情况下产生的,伴随老龄化产生的问题有一个逐渐适应和解决的过程。而我国老龄化发展迅速,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管理和应对机制不健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机构、设施缺乏。多年来,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的需要,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养老机构迅速增加,多元化、多层次的机构养老体系基本建立,较好满足了老年人生活照顾护理的需要,但针对老年医疗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相互独立,养老院不提供全面医疗服务,而医院只负责疾病治疗,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往返于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属负担。医疗和养老的分离,也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打破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间的分隔,围绕老人对养老、医疗、护理、康复需求出发,通过医养结合,建立医养一体化的机构,为老人提供全面综合性一体化服务,成为老人们和子女们的期盼。

4.医养结合发展方式的提出。医养结合是针对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而目前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又相对独立这一客观现实问题而提出的,通过提供医疗卫生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特别是对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以医养结合机构为依托,提供医疗康复护理服务。不仅提供生活、心理及文化方面的服务,还增加医疗保健康复服务,配备专业的医疗护理团队,提供医疗诊治、护理保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项目,消除了患病老人及其家属的后顾之忧,使得患病老人在养老机构也能得到及时治疗。实现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养老与医疗相结合。对居家养老为主的老人,通过医养结合,提供健康医疗服务。

二、政府推动下医养结合得到较快发展

2017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务院首个专门针对医养结合发展出台的政策文件,医养结合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加以推进。浙江省医养结合发展比较早, 20XX年省民政厅等五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支持医养融合发展。2017年省民政厅开展医养结合示范点建设,确定26家养老机构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点,各市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开办医养结合机构,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医养结合得到快速发展。

(一)医养结合的主要模式。

针对老人医养服务需求,各地积极探索养老、医疗、生活照料服务结合的有效途径,据今年6月对全省85家医养结构机构的调查,浙江医养结合发展主要有四种类型:

1.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内老人集中、年龄较大、疾病多发易发,医疗服务需求很强。在医养融合发展的政策鼓励下,养老机构通过自办或与专业医院合作成立医疗机构,为入住老人同时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有54家属于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形式,占69.2%。内设医疗机构形式有多种,以诊所、卫生所和医务室为主,共有25家,占46.3%;有15家养老机构设立了医疗科室完整、设备齐全的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或老年病医院,占27.8%;有10家设立了康复和护理医院;设立卫生院或门诊部的有4家。

2.提供医疗和养护一体的医疗机构。养老最大困难是老弱失能和疾病照料护理,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同时提供医疗与护理服务,针对不同医护需求,形成各具特色、服务于特定群体老人的医养结合机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医养融合。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属于这种模式的有13家,占16.7%,其中以康复医院为多,有9家,护理医院有4家。如果包括养老机构内设立的康复护理机构,共有23家,占全部医养结合机构的29.5%,这类医养融合机构能更好地满足需要特别治疗和护理的老人,医养结合更为紧密。

3.医疗机构内设老年养护机构。一些综合性医院和专业医院,为了满足既需要长期治疗、又不能长期住院的老年人需求,成立专门的保健护理部、康复中心,以医疗服务为主、兼顾生活护理,也有一些民营医院,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增设养老床位或设立养护部,提供养护服务。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有11家是由医疗机构设立的,占14.1%,有6家设立以康复为主的医养结合机构的;有3家设立老年病区;有2 家同时具有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多种功能。医疗机构发挥老年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护理的优势,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供养老服务,成为医院拓宽服务领域的新路径。

4. 医疗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医疗服务支持。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通过全科医生与社区居家老人签约的形式,提供家庭病床、初诊、转诊、举办健康讲座等多种医疗服务,在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和起付额度上给予优惠。杭州市大力推动社区全科医生与居民医疗服务签约,2017年至,已有1100多名全科医生与71万居民签约。

(二)医养结合基本满足入住老人的医疗需求。

由于医疗资源相对紧张,医养结合的难点在提供医疗服务,通过医养结合,提供医疗服务,实现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在医养结合机构中,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医疗服务,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有53家设立了内科,有49家设有中医科,设全科的有39家。平均每家医养结合机构有医生33人,多数医养结合机构配置了心电图、B超、X光机等医学影像仪器设备,部分医院还配备了CT机、磁共振等大型医学检查设备。

2017医养结合调研报告二 为积极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老龄人口健康服务能力,满足“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基本需求,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工作进展及成效

(一)探索医养结合体系建设,推动资源优势互补。

按照国务院及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的指示精神,区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方案(试行)》,待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按照方案,大力推进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整合:一是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区、老年护理床位;二是推动有条件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举办医养结合联合体;三是鼓励辖区内部分医院转型为养老护理院;四是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机结合;五是支持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设立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能力。

截至目前,区民政部门管理养老机构11个,设养老床位1186张(其中批准新民医院开设老年护理床位300张)。区卫生部门核批了乐年长者之家等3家社区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区民政部门牵头组织我区6家养老机构与市一院建立了医养结合联合体,初步实现养老机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二)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构筑居家养老服务基础。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层优势,建立以家庭医生为主的“点对点”健康服务体系。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主动深入社区和家庭,通过实施“积分制”、“健康储蓄银行”、“粉丝签约”和老年人健康俱乐部等形式,对社区老年人实施分级分类健康管理。截至今年5月底,全区组建57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3.8万余户7.8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4.3万余人。

建立以“医联体”为专业技术支撑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体系。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市一院、省针灸医院建立“医联体”,把综合医疗专家和中医康复专家纳入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开展“个性化”签约服务。今年4月,双岗中心创新组建 “2+2”家庭医生专业服务团队,成立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脑卒中康复4个专业服务小组,已与56位居家老人签订了有偿签约服务包,以满足多元服务需求。

(三)丰富医养结合服务内涵,建立机构养老服务机制。

为强化养老机构中集居老人的健康保障,从今年6月起,区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养老机构建立固定服务关系:一是每季度主动上门对养老机构开展1次健康教育讲座,对老年人进行常规健康体检,并指导康复治疗。二是与养老机构建立24小时服务热线,对常见病、多发病随时进行上门诊疗。三是接收老人住院治疗和康复,根据康复情况及时转回养老机构。四是老人享受慢病选择性药物免费治疗等卫生惠民政策。2012年以来,我区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免费发药人次分别达8.9万人次、4.3万人次,免费金额达310余万元,其中老年人发药比例占98%以上。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持续发展,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是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而解决健康和养老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医养结合。从全国范围看,医养结合是一个新兴课题,都处于积极探索中。实际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与承载力不对称。据统计,2017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6.1%,而且每年处于上升趋势;预计2024年超过20%,2041年超过30%,并于2050年达到近34%的水平。我区2017年60岁以上老年人8.4万人,达到全区户籍人口的17%,老龄化趋势与全国同步。而我区在养老机构养老的不足800人,基本上是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等需要长期医疗、护理、康复和生活照料的老年人,绝大多数老人包括“失独”、“独残”等计生特殊群体选择居家养老。庞大的养老和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给现行养老和健康体系带来严重挑战,已成为全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医养结合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设置审批和管理,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由街居负责,医疗服务由卫计部门主管,医保支付政策由人社部门制定。由于制度、行政职能和资金分割等因素,各相关部门在实施医养结合时存在行业壁垒、职责交叉、业务交织等情况,其分而治之的格局势必造成医疗和养老资源相互阻隔,难以做到目标一致,优势互补,协调统一和横向整合,老人的医养统一问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医养结合机构定性定位不明确。从实际服务看,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既不能完全替代养老机构,也不能替代医疗机构,应该有其鲜明的特点和需求群体,在设置审批上也必须进一步明确标准体系和审批部门。按现行政策,完整的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权归属不明确,即使同一投资主体在设置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时分别由卫生和民政部门审批,运行机制相对独立,没有解决医养结合到底姓“医”还是姓“养”的问题。

(四)医养结合医保支付政策仍然保守。以疾病医疗为中心的现行医保支付政策,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疾病预防、早期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病房等医疗健康服务项目均未出台相关支付标准。即便是最新出台的医养结合病床医保支付办法,对老年人的患病病种有明确规定,且病种数较少。可以说,当前医保支付政策不同程度地遏制了医养结合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放开。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当前人口发展现状、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发展医养结合将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当前,在积极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建立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法规体系,多元化、多途径形成医养结合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生命过程中各个时期所需的可负担的公共服务。为此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医养结合顶层设计。

一是出台意见,分类明确定位。各级政府要从上而下出台实施意见,成立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和牵头单位,形成工作合力。要根据不同类型,分类明确医养结合机构姓“医”或姓“养”的问题。凡是养老机构开设医疗诊室由民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医疗机构增设养老机构,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以医疗、护理、康复为主的护理院(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增设养老床位,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以上三种形式医养结合机构,同级民政、卫生行政部门要相互备案,并针对老年人群“医”或“养”的不同需求,做好入院引导和合理分流。

二是配套政策,建立运行机制。卫生行政、民政、人社等多部门尽快联合出台相关政策,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审批准入、行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规划、房产部门要出台相关规定,在新建的一定规模的社区中同步规划建设医疗、养老配套用房。要积极改革医保政策,将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将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居家养老诊疗费用逐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消除行业障碍和“瓶颈”。

(二)坚持多元资本发展,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本发展医养结合的扶植政策,引入专业医养结合品牌企业入驻。规划、土地、财税等部门为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在规划布局、土地使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有步骤、有规划地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加快医疗养老机构转型升级。鼓励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增设医养结合病床或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提高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护理科室覆盖率;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的有机融合,开展签约服务;鼓励综合性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医联体”,实行对口支援、双向转诊、医护培训等。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为计生“失独”、“独残”家庭及农村“五保”户提供基本医疗和养老服务保障。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强化医养结合保障措施。

一是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评聘和使用机制。民政、人社和卫生等部门应加大养老专业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加强对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和护理员的培训;鼓励专业院校毕业生到医养结合机构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并给予相应的特殊岗位补贴;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是建立人员岗位配套政策。对政府主导的医养结合型医疗机构,合理增加护工型人员岗位,保障基本服务需求;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合理增加医护人员岗位,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医养结合机构,根据投资规模合理核定医疗技术岗位、护工岗位和一般服务性岗位,并根据多部门考核情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予以基本保障。

医养结合发展建议范文第2篇

社会发展和改革处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委里确定的重点工作目标,以创建丽水国家公园为主线,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各个领域按计划有序推动改革和发展。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2019年主要工作亮点

(一)丽水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2017年12月启动创建国家公园以来,根据市政府工作部署,社会处积极主动开展创建工作:2月组织工作专班成员单位赴龙泉、庆元两地开展调查研究,考察了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梳理了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基本思路。3月份编制完成《丽水市建立国家公园前期工作方案》,制定工作计划表,分解工作任务,并按方案时间节点安排启动相关资料收集工作。4月初成立了以吴晓东市长为组长的丽水市国家公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申报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4月底完成可行性论证和专题研究,同期启动开展国家公园范围边界划定和功能区划研究,为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按《丽水市建立国家公园前期工作方案》的要求正式启动了《丽水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工作。12月5日,《丽水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初稿形成,目前,正对总体规划初稿做进一步修改。

(二)推动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与丽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为打造国家级数字生态经济示范区,推动我市生态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性经济发展,1月份,市政府做出了与中国信息化百人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重大布署后,社会处紧紧围绕工作要求,赴北京沟通梳理合作内容,积极协调各方,确保双方战略合作协议按时顺利签订。合作协议将汇集中国信息化百人会相关人才及资源优势,在丽水筹建数字生态经济研究院,为当地培养、储备和输出产业融合复合型人才,重点开展数字经济与当地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提升我市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双方同意在推进丽水市建立数字生态产业创新基地和一揽子数字经济应用示范工程,帮助丽水申请创建国家级数字生态经济示范区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同时,中国信息化百人会自2019年开始每年在丽水举办一次高规格的“数字时代生态文明全球峰会”,不断提升丽水的城市品牌知名度。

(三)高质量开展争取资金和项目工作。

2019年共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5个,资金4225万元。其中,社会服务项目争取到2431万,占全省投资总额的22%;职业教育项目获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 1060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连续11年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文化旅游提升工程项目争取资金734万。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资金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有效改善我市社会服务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我市公共服务水平和增强兜底保障能力。认真组织完成了2019年我市社会领域中央投资项目申报工作,为日后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创造条件。2019年力争社会类项目资金8000万元,其中,市本级1000万。

(四)项目管理完成情况

2019年共受理项目31个,项目估算总投资11.22亿元,全部都已办结。其中出具项目服务联系单4个,审核、核准项目27个。其中教育项目11个,总投资5.53亿元;卫生项目7个,总投资3.03亿元;旅游项目2个,总投资9291万元;体育项目1个,总投资470.2万元。

根据委内百日攻坚工作部署,负责开展丽水市应急救灾中心项目攻坚行动。主动对接相关部门全力以赴抓难题攻坚,攻坚期间,共召开4次项目协调会,全程跟踪服务涉及项目审批建设的各阶段,对项目的不同阶段按照项目的实际进行调整优化。该项目已于11月15日正式开工建设。

(五)提案办理工作

今年共办理人大政协提案建议23件,其中市长领衔办理的重点件1件,主办3件。认真组织开展丽水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关于要以“国家公园”为目标引领“丽水大花园”建设的建议》(案号:A016)的重点建议办理工作。针对人大代表在建议中提出的提升国家公园定位境界、全域统筹、抢抓机遇申报等建议举措,各相关创建单位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丽水国家公园的创建各项工作。按时完成市政协四届一次会议和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建议提案办理。

(六)协调解决项目推进工作

近年来,随着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项目管理方式不断规范,为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碰到的难题,2019年,共参与配合召开了29场次的项目协调会。重点协调推进全市社会领域项目谋划和落地工作。协调解决社会项目前期推进过程中有关扶持政策、投融资模式、基础设施配套等重大问题,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督促工作推进进度,推动一大批社会项目加快落地,促进了全市有效投资持续稳定增长。

(七)其他各项综合工作。

及时完成基本公共服务十三五中期评估、全民健康保障工程中期评估、我市足球规划调研、瓯江山水诗之路规划编制丽水区域内调研、健康丽水建设、全域旅游创建相关工作。编报丽水市2019年度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建议方案、重大储备项目入库以及配合委内处室完成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先行区创建方案重大项目库梳理等覆盖全市性的综合工作。

二、2020年工作思路

(一)完成丽水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编制

以边界划定和功能区划为基础编制丽水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国家公园的规划期限、规划范围和功能区划,提出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等。围绕规划目标,确定规划任务,重点包括生态系统保护、构建新型管理体制机制、社区协调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建设项目和多元资金投入渠道,建立由一个总体规划和若干专项规划组成的丽水国家公园规划体系,有效指导国家公园建设。

(二)做好课题研究,深化项目谋划

开展丽水医养(康养)课题研究。针对我市养老发展存在的经费投入不足、专业人员缺乏、服务内容单一等现实困难,整合养老院、各级医疗资源最大化区域内资源利用率,以建成以一个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为研究目标,推动丽水市医养(康养)服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争取2019年6月提交《研究方案》初稿,2019年10月争取课题通过专家评审。

积极谋划一批符合丽水实际,对创建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具体推动力的社会领域基本建设项目。结合丽水好山好水好空气的自然资源,谋划丽水医养(康养)结合产业园项目,通过专业医疗机构牵头,养老机构配合,实现区域内医养协作整合性医养模式,打造解决老人全面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带动医养全产业链能力持续发展。

医养结合发展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

黑龙江省2005年正式进入老龄社会,比全国晚了五年时间。但黑龙江省老龄化速度却非常快,65岁及其以上人口的比例在2014年前低于全国水平,2015年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2016年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同时,由于人口大量流出又导致养老金等社会支出面临严峻的可持续压力。从养老服务体系的供给和需求来看,供给侧是提供照护服务的养老机构和政府以及社区和家庭内的亲属;需求方是有照护需求的老年人及其家庭,目前显然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显著存在。政府主要职责是提供政策制度设置以及这些制度组织的经济支持,包括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以及部分社会服务;社会机构和社会力量主要提供养老服务。

一、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根据2019年黑龙江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黑龙江全省2018年年末共有常住人口3773.1万人,比2017年末减少15.6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2.9%(2018年全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重是11.9%)。可见,黑龙江省在1990年到2005年大约15年的时间从成年型社会步入老年型社会,这比全国其他省份都要快,用时都少。由于整个黑龙江省近些年受人口流失和低生育率的影响,老龄化水平还会持续走高。

(一)老龄化与年轻人口和老年人口相伴南下黑龙江省的人口结构变化除了受到人口发展的自然规律影响之外,还受到国家发展战略变化的影响。建国初期,东北作为重工业基地,原油的开采和粮食、森林资源的大力开发,在我国经济恢复发展阶段,大量劳动力流入,据统计在建国至1979年间,黑龙江省累计净迁入人口达700余万人。同期,中国人口的两次生育高峰叠加影响,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人口急剧增长,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同期。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老工业基地亟待振兴,再加上东北高寒的气候特点,人口大量外流成为导致黑龙江省人口结构快速老龄化的重要原因。1990年以后,随着南方在市场经济中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年前劳动力离开改革中的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纷纷南下到沿海城市。截止到2000年,人口净迁出达23万人。进入到21世纪以后,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生态建设的不断重视,采矿业和林业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人口流出又进入一个阶段,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黑龙江省净流出人口达126万人。2011年以后,人口流出又趋于平稳,平均净流出量为10万人每年。无论是改革开放初的人口回迁还是市场经济下的劳动力流动,流出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年轻人。即使是老年人,随着经济水平提升,物流交通发达、通讯快捷方便等社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大量的老年人选择到气候环境更加适宜的南方温暖的沿海地区居住,这无疑直接加剧了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速度,这些特殊变迁更加导致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动力不足。

(二)国内第一个养老金出现亏空的省份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历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可以看出,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发展趋势越来越不乐观,虽然导致养老金出现收支缺口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两个影响因素还是人口数和养老金领取时间。即提前退休问题导致的提前支取养老金和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缴纳养老保险的人数相对减少。相比全国,东北提前退休的人数更多,这跟近年来东北经济的结构以及发展不景气密切相关。从全国来看,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总体平稳,以2016年为例,结余约3200亿元,累计结余3.86万亿元。从全国总体看,养老保险基金仍保持收大于支,而且累计结余保持增加态势,有力的保障了全国职工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但是,地区之间的差异却十分显著。地区差异巨大,2015年广东结余最多,黑龙江等6省份收不抵支,2016年黑龙江养老保险支出比收入多了320亿,不但花光2015年结余的88亿,还欠账232亿元,黑龙江成为了全国首个养老金结余被花光的省份,养老保险基金的全国统筹迫在眉睫。

二、黑龙江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黑龙江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2014)《关于支持民办养老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进一步发展养老产业提升养老质量的实施意见》等十余分政策性文件,以及《黑龙江省养老服务机构质量》、《候鸟式养老服务规范》等地方性行业标准。在全国首推服务清单制度,出台了《关于建立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实施意见》(2017)。

(一)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近几年,黑龙江省高度重视养老产业,在政府推动下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黑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黑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黑政办发〔2016〕121号)(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高龄老人补贴覆盖率达到100%;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医养结合”型服务床位数达到17张以上;2020年底,全省民办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新增床位达9.8万张,占全省机构养老床位的70%,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5张等一系列量化指标。要求省内规模在200张以上床位的养老机构配备内设医疗机构;规定二级以上医院要与养老机构建立医养合作关系;社区卫生机构要把社区居家老人最为服务对象;“养老+互联网”行动计划也在积极开展中,鼓励企业运用互联网技术把养老服务的供需信息链接起来;实施社区、社会工作、社会组织“三社联动”,引导以社区为基础,委托社会机构和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和专业化入户服务等项目的推广工作。

(二)持续完善的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的服务体系养老机构项目建设迅猛发展。在公办养老机构建设上,推动全省建成公办养老机构18个,新开工建设14个县级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基本消灭了县级公办养老机构“空白点”。在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建设上,180多个民办机构动工建设,目前,全省已新增各类养老床位2.65万张,全省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了30张,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细化服务体系的供需对接,推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目前,全省30%以上养老机构配备了医疗内设机构,50%以上养老机构与就近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开通老人绿色通道;社区卫生机构服务项目已经覆盖到90%以上的社区老年。全省新增10多家大型“医养结合”机构,催生出多种“医养结合”发展模式,并依托示范化“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开发了“医养、康养”系列产品,在推进养老服务业与健康产业结合发展上走出了路子。

(三)积极培育市场、扶持社会化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积极引导市场开发养老市场形成旅居养老、医养结合、“互联网+”等多种新养老服务产业模式,许多高品质养老服务项目脱颖而出,例如:哈尔滨福寿阁“智慧养老社区”、大庆“幸福为老服务大联盟”、中医大二院“爱心养护康复中心”等一大批优质养老服务产业项目。另外,依托黑龙江地域特点,打造龙江文化游、中医康复疗养等一系列专门面向老年人的旅居养老路线,利用电商推广、参加全国展会等形式线上线下推广,吸引了国内外老年朋友来黑龙江旅居养老,体验黑土文化和享受自然资源。为充分发挥我省夏季气候、整体生态、特色旅游等优势,围绕“整合资源、宣传推介、优化服务”三个环节,推动养老服务业与旅游业结合发展。

三、养老服务业面临的困境

(一)人口流失,老龄化严重,抚养压力大低生育率和严重的人口流失和高城市化率导致黑龙江省面临更严峻的抚养压力。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各地的差异性也非常大。高的省份人口抚养比10:1,即10人养1人;低的省份人口抚养比是1.2:1,负担是不一样的。人口流动更加加剧了黑龙江省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现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导致的大量人口流出,人口抚养比还会持续变化。养老服务的需求给家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社会服务的供给急需补充。

(二)政府财政压力大,养老金亏空严重养老压力和负担持续加重。一方面是未富先老。2010年,全省老年抚养比(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与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为10.4%,2016年上升至15.0%,需要赡养的老年人越来越多。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黑龙江社会经济发展缓慢,靠地方政府无法提供充足的财力、物力、人力用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虽然一直在改革完善中,但是目前仍然没有实现全国统筹,而且城乡差异巨大。未来黑龙江省社会保障基金体系运行将面临更大的财力支撑风险。

(三)快速发展的服务业总体水平依然滞后中国老龄化进程的第二个特点是未备先老。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空巢老人增多,农村留守老人现象比较普遍,传统式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弱化,社会养老负担随之加重。虽然黑龙江省养老机构的数量不少,近年来发展速度也比较快,甚至在某些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但其养老服务产业仍然存在着专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对养老产业发展规律研究不深入、专业化程度不够等问题。因此,积极推动养老产业发展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势在必行。

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引导养老产业创新发展。黑龙江省是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对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定位上必须要由政府牵头组织,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行业发展。当前,有很多企业家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在努力寻找新的商机来进一步开拓自己的产业。黑龙江省具有独一无二的气候特征,适合发展候鸟养老服务、旅居养老长夜、生态养生农业,黑龙江省夏季凉爽宜人的天气也适合老年人的避暑、休养。发展旅游、康养、生态相结合的养老产业不但能够带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还能发挥溢出效应带动银色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扶持养老服务产业协调发展黑龙江省“银色市场”、“银色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新型养老模式虽已进入探索发展阶段,但是老年人力资源、金融资源、文化资源等的开发利用体系还没有协调同步,必须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并加大这方面的舆论宣传和引导,充分利用好特殊地理、自然优势、进一步丰富旅游和健康养老内涵,做大做强养老服务产业。推动科研院所加大与科技、工信等部门,以及省内大型医疗机构、教育科研院所合作,首先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方面深入研究挖掘龙江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潜在优势与不足,制定长远规划,有步骤的、可持续的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其次,在研发老年人用品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尤其是日常照料、医疗康复产品的开发与研制,重点扶持与老年人需求相关的传感器,机器床,机器人,远程遥控等产品的小微企业的发展。第三,科研院校在提供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智力支持。高校还可以发动青年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为社区、居家和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提供独特的精神层面的养老服务;医疗机构为医养结合和人才培训提供支持;互联网+为医疗、旅居和养老服务提供大数据支持。

医养结合发展建议范文第4篇

一、国内外康养旅游发展现状

国外康养旅游起源于健康旅游即Health tourism,亦称Health travel,14世纪初温泉疗养地spa的建立标志着健康旅游的形成,与其他形式的旅游相比,除了优美的风景,健康旅游还通过提升健康服务基础设施如酒店住宿条件、水上运动、高尔夫等吸引游客。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墨西哥等地兴起养生游,在健康旅游的基础上增加了医疗护理,更加注重对游客的感情、心理疏导。亚洲国家中泰国养生旅游发展先于、优于其他国家。我国的康养旅游起步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我国康养旅游发展实践先于理论。攀枝花率先提出建“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喊出“孝敬爸妈,请带到攀枝花”等耳熟能详的口号。并于2012年编制了《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发展规划(2012-2020)》。随后我国其他地方康养旅游也迅速发展,国内对康养旅游的研究较少,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指出康养旅游是通过养颜健体、营养膳食、修身养性、关爱环境等各种手段,使人在身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达到自然和谐的优良状态的各种旅游活动的综合。任宣羽在结合前人对康养旅游的研究及攀枝花康养旅游的实际发展的基础上认为:康养旅游是建立在良好的物侯基础之上,以旅游的形式促进游客身心健康,增强游客快乐,达到幸福为目的的专项度假旅游。我国康养旅游发展虽然起步晚但我国拥有丰富的适合发展康养旅游的资源,大量的客源市场,应积极推动康养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二、米易h发展康养旅游的资源分析

近年来,我国多地多次出现空气严重污染的雾霾天气,人们追求环境好,空气佳,气候舒适宜人的旅游目的地是一种旅游发展趋势。除此之外我国亚健康人群达70%之多,对于亚健康人群更需要一个具有疗养效果的旅游项目。米易县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具有发展康养旅游的优越条件。

(一)自然资源

1.气候条件

米易县位于北纬26°42@―27°10@,东经101°44@―102°15@之间,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南部,攀枝花东北部,雅砻江及其支流安宁河交汇处,平均海拔1836.2米,年平均气温19.7摄氏度,最冷月1月,日均气温达13摄氏度以上,年均日照2379.3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112.6mm,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米易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米易是低纬度高海拔的人类宜居区。

2.动植物资源

米易县主要有禾本科、松科、山毛榉科、杜鹃科、壳斗科等植物,常见树有云南松、云南油杉、黄杉、木棉等,其中木棉为攀枝花市花。在米易可以观赏到成片的野樱花,12月下旬开花,花期一周左右,在冬季呈现出成片的粉色花海相当壮观,普威油菜花、海塔桃花、龙肘山原生态高山杜鹃花群也都规模较大极具观赏价值。四季鲜花四季果,米易盛产枇杷、雪梨、樱桃、芒果、葡萄、龙眼、蜜桃、板栗、石榴、崭獭⒒鹆果、油桃、草莓、桑葚、莲雾、释迦果、红心果、柿子、等。动物资源有5纲,29目,72科,175属,264种。其中野生动物资源有186种。

3.地质资源

米易县颛顼龙洞位于米易县白马镇宁华乡龙塘沟村的龙肘山半山腰处,是典型的喀斯特熔岩地貌。洞外绿树成荫、山暖叠翠、溪流幽谷。洞内有瀑布,石笋,石莲花,龙宫、天宫、天道洞等景观,富含丰富的负氧离子,研究表明,空气中负氧离子具有抑菌杀菌、改善睡眠、提高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当空气中负氧离子达到10万个/cm3时,就能起到消除疲劳、调节神经等医疗保健的效果。溶洞内负氧离子超过10万个/cm3,游览颛顼龙洞不仅可以观赏溶洞景观还可以达到保健的效果。除了溶洞米易还有观音温泉,新山梯田等景观。新山梯田位于新山傈僳族乡,地处横断山脉龙肘山半山腰,距米易县城12公里,幅员面积78.8平方公里,在海拔1100米至3300米之间。新山傈僳族乡自然生态环境优美。

(二)人文资源

米易县共有汉、彝、回、苗等26个名族,是一个多名族聚集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彝族火把节,节日期间不仅用烧、煮的肉和酒祭祖,还要举行盛大的摔跤、跳锅庄舞、赛歌、打火把等活动让游客也感受到彝家人那火一般的热情。每年农历三月十二至十八是新山傈僳族人的“约德节”。“约德”是约会的意思,“约德节”就是约会节。阳春三月,青年男女们穿着盛装聚在一起,歌唱、舞蹈传递爱的信息。阔拾节是傈僳族的春节,节日期间会举行传统的赛歌会和打靶比赛。除了节日盛会,勤劳的傈僳族人还传承着古老的火草织布。米易县境内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5个教派,宗教活动场所13处,其中佛教5处,伊斯兰教6处,天主教1处,基督教1处。其中丙谷盘龙寺保存最好,米易县观音岩如来藏寺规模最大,目前如来藏寺还在扩建改造中。米易灯会是米易的品牌节庆活动,科技含量高、互动性强,其中音乐喷泉,灯光瀑布更是一大亮点,对所有游客免费开放,持续时间长。

三、米易康养旅游现状

米易独特的自然资源,冬季温暖的阳光,优美的园林景观,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5.2%,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22平方米,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8%,旅游环境达标率为100%。现有滨河景观长廊、健身绿道、克朗滨河景观、阳光车旅休闲度假中心、观音阳光康养水上乐园等休闲娱乐项目。在建的有岐黄养生大院、克朗风情水街等项目。川煤疗养中心、北京华方颐养中心、四川省中医大“治未病”中心米易分中心、省医院康养保健中心等阳光康养项目纷纷落户米易,米易县康养产业蓬勃发展,服务体系也在健全完善,“阳光米易”康养品牌享誉全国,据县旅游局统计2017年春节期间米易县各主要宾馆、酒店客房产品节前一个月售罄,县域内旅游酒店、宾馆、农家乐等接待场所客房出租率达到100%,从高速路米易站累计进入米易县七座以下非客运自驾车辆77219辆,与去年“春节黄金周”相比,增加了29.2%,其中,一日游游客达40.97万人次,同比增长24.15%,过夜游游客7.01万人次,同比增长18.21%,其中在米易住2―3晚的游客占4成以上,客流量的急速增加拉动了消费,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同时对米易康养旅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发展建议对策

(一)软、硬环境的提档升级

软环境提档升级主要包括:1.制定康养旅游相关行业标准,完善康养旅游相关政策、规章制度。既是对投资者、执行者的约束,也是对自然资源、游客的保护,是维护康养旅游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手段。2.提升服务素质,积极组织各环节参与者培训学习,旅游产业属于服务业,服务水平的高低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质量的好坏。3.建立硬环境提档升级包括:1.道路交通的提档升级,村村通、户户通公路。并在通路的情况下提升道路质量。作为旅游城市除了在道路质量上下功夫还应该完善道路功能,在可游览区域设游步道,自行车道等充分考虑游客的需求。2.公共交通工具也需提档升级,可尝试采用清洁能源公共交通工具,如电动公交车、共享电频车、共享自行车等方便游客出行游览。3.增加景区停车位。4.完善道路指示牌等基础设施建设。

5.住宿提档升级,除了引进中高端星级酒店,规范宾馆、家庭旅馆外,还可引导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民宿,尤其是少数民族乡,在保留原有民宿风貌的基础上修葺、改善住宿条件,这样的民宿能让游客充分体验并融入到本地特色文化中去。

(二)引进创新性人才

除了保持和发展本地文化,引入创新性人才也很重要,特别是艺术家及文化创意类人才,在结合本地文化的基础上做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性康养旅游体验产品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康养旅游产品的需求。

(三)促进康养旅游全域化发展

首先在空间上不再停留在点这个层面上,在改善原有景点,挖掘新兴景点的基础上,做好景点与景点之间的衔接,完善景点与景点之间的空缺,不再停留在发展孤立景点的思维模式上,应拓宽思路,将各景点串连起来,让游客充分感受到出门是景,全城是景的体验。由以前的孤立景c上升到全空间是景的全域康养旅游模式。除了思维模式发生了变化,参与者也发生了变化,参与者不再仅仅是旅游开发公司,由原来政府引导企业开发游客接受的单一方式转而向全民参与的模式,由于区域的拓宽,涉及产业的增加很多个体参与经销。因此在整个全域康养旅游的规划发展过程中是需要各相关部门的积极协调配合才能顺利的实施推进。积极拓展康养旅游+,联合农业、工业、体育、医疗等相关产业,打造多元化康养旅游产品。

(四)提升医养水平

医养结合发展建议范文第5篇

《行动计划》在介绍总体思路时提到: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提质增效支撑作用,丰富产品供给,创新服务模式,坚持政企联动、开放融合,促进F有医疗、健康、养老资源优化配置和使用效率提升,满足家庭和个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通过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其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建立100个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培育100家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品牌。健康管理、居家养老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基本普及,智慧健康养老服务质量效率显著提升。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制定50项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标准,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行动计划》还列出了推动关键技术产品研发;推广智慧健康养老服务(见表一、表二);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智慧健康养老标准体系;加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和网络安全保障五大重点任务。

同时还对人们普遍关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给出了较为详细的重点发展方向。

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重点发展健康手环、健康腕表、可穿戴监护设备等,对血压、血糖、血氧、心电等生理参数和健康状态信息进行实时、连续监测,实现在线即时管理和预警。

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重点发展用于家庭、家庭医生、社区医疗机构的集成式、分立式智能健康监测应用工具包,便于个人、医护人员和机构在家庭和移动场景中实时监测各项生理指标,并能借助在线管理系统实现远程健康管理等功能。

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重点发展用于社区机构、公共场所的自助式智能健康检测设备,便于用户在不同社区、机构中随时、随地、自助地完成基础健康状态检测,提升用户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水平。

智能养老监护设备。重点发展用于家庭养老及机构养老的智能轮椅、监护床等智能监测、康复、看护设备,开发预防老年痴呆症患者走失的高精度室内外定位终端,实现自主自助的养老功能,提高用户自主养老、自主管理的能力,提升社会和家庭养老资源的使用效率。

家庭服务机器人。重点发展满足个人和家庭家居作业、情感陪护、娱乐休闲、残障辅助、安防监控等需求的智能服务型机器人,提供轻松愉快、舒适便利、健康安全的现代家庭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慢性病管理。重点发展病情监测、档案管理、个性化评估、趋势分析、诊疗建议、异常预警、紧急救助、康复服务等。

居家健康养老。重点发展健康体检、居家环境监测、远程看护、亲情关怀、健康干预、健康评估反馈等。

个性化健康管理。重点发展信息采集、健康计划、健康教育、健康跟踪、病情诊断、风险筛查、健康信息查询等。

互联网健康咨询。依托互联网平台,发展在线咨询、预约挂号、诊前指导、诊后跟踪等。

生活照护。基于互联网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家政配餐代买等智慧便民服务和关怀照料等养老互助服务。

养老机构信息化服务。重点发展机构内老年人的无线定位求助、跌倒监测、夜间监测、老人行为智能分析、老年痴呆症患者防走失、视频智能联动、门禁系统联动、移动定位、消费娱乐等。

此外,工信部还提出,将基本普及健康管理、居家养老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突破低功耗、微型化智能传感等核心关键技术,推进健康状态实时分析、健康大数据趋势分析等智能分析技术的发展,丰富智能健康养老服务产品供给等。并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平台,建设统一规范、互联互通的健康养老信息共享系统,并加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和网络安全保障。

可以看出,结合当前我国的国情以及养老形式,政策上鼓励通过转型创新,建立养老产业的新模式。同时鼓励利用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手段促进新的养老产业链的升级。逐渐形成示范基地,树立行业及服务标准。养老作为一项朝阳产业,在几年前就已经收到关注,但市场效果却一般。从近几年对政策的观察可以发现,我国已经将智慧养老列为新的未来产业来发展了。

养老的产业化虽然早在10年前就已经被提出,但却并没有得到市场以及社会资源的关注,也没有得到实质意义上的认可,产业发展也未得到突破。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发展以及养老问题的日益突出,通过产业及市场解决社会问题,逐渐重新得到了重视。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正在扶持智慧养老产业。并连续多年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2016年3月,国家工信部、发改委和财政部三部委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该规划就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率先突破任务中,已经提出重点发展面向老人照护需求,具有智能感知识别、自主移动等能力,与用户进行交流,辅助老人进行家务劳动,提供多样性的护理服务智能护理机器人。

2016年4月,工信部、国家卫计委和民政部三部门联合召开“信息技术和健康养老融合发展论坛”,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的推广,做大做强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并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民政部等九部委《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各地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针对性”。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到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明显提升。2015年11月23日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要求强化养老、健康等领域关键标准制修订,完善养老服务。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活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指出,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为重点,完善服务设施,加强服务规范,提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鼓励养老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