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人口普查 提高 准确性 建议
2010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普查工作,人口普查工作是关系到我国人口政策制定,未来社会发展形势判断的关键性工作,通过人口普查所得到的数据能够为国家实施社会保障政策,改善民生提供参考,并且会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形势发展提供数据支持,是提高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数据来源。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大发展时期,改革开放政策和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不断深入实施,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在这样的形式下,进行准确的人口普查,对我国完善就业、社保、计划生育政策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影响人口普查数据准确性的因素
所谓的数据准确性也就是指数据的质量,近年来,我国社会统计学的发展十分迅速,对经济发展和人口普查方面的数据统计能力都有显著提高,目前已经基本能够形成具有实时性和准确性的统计方法。通过作者对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的经验来看,人口普查数据准确性方面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1)技术因素
首先,要进行准确的普查对象定义,如果不同利用简单明了的形式来定义普查对象,就会给人口普查工作造成一些漏报和重报的现象,这对于人口普查数据的准确性是极为不利的。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的普查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人:第一种是在进行普查工作时居住在本户的人;第二种是在进行普查工作时不在本户居住的人。这样的分类会降低人口普查工作的难度,但是因为我国人口流动数量较大,极易造成重报和漏报的现象。
其次,人口普查的技巧和方法也同样重要,对于执行人口普查的工作人员来说,如果普查方法或者具体的普查操作不规范,就很有可能造成人口普查数据的不准确。
除此之外,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采用了光电录入的数据处理方式,在进行光电录入时,如果具体操作人员不能准确的把握其他工作人员所提供的普查文字,就可能会造成录入错误的发生。
(2)群众因素
人口普查工作能否顺利进行,获得具有高准确度的普查数据,是需要人们群众的大力配合的,如果群众能够积极配合普查工作,并为普查工作提供支持,就会保证普查工作的效率和所采集数据的准确性。但是在具体的工作实施过程中,还出现了很多群众嫌麻烦,害怕隐私而不愿配合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人口普查的数据准确性就会受到负面影响。
(3)经费因素
我国进行人口普查工作的经费都是由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的。由于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一些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能力比较有限,因此使得这些地区在进行人口普查工作时的经费无法得到有效供给,影响到了人口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进而使得一些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较低,影响到了人口普查数据的准确性。
2 提高人口普查数据准确性的策略
由于人口普查数据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医疗、教育等相关政策的实施均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来提高人口普查数据的准确性,根据作者对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的经验,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人口普查数据的准确性。
(1)搞好入户登记工作
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超十亿的大国,同时幅员辽阔,人口分散,因此在进行人口普查工作时,需要妥善处理好普查工作的各个环节,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普查工作体系,而在这一体系中,入户登记工作无疑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作者所在的江西省南昌县近些年来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全县经济的发展也为人口普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进行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制定了“不漏房,不漏户,不漏人”的九字方针,通过精心统计,实现了人口普查数据的准确采集。由此可见,搞好入户登记工作是实现人口普查数据准确性提高的有效手段。
(2)搞好群众中的宣传工作
人口普查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人民群众的配合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要做好对人民群众的宣传工作,使群众能够主动配合人口普查工作,减少人口普查中的阻力。在进行宣传人口普查宣传工作时,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不同媒体的宣传作用,使所普查地区的群众能够及时了解人口普查工作的重要性和相关政策。宣传工作的覆盖面要广,另外,宣传的重点应该是以消除群众的顾虑为主要目的,向群众们讲解他们感兴趣的工作内容,这样就会得到大多数群众的支持。
(3)保证普查经费的供给
由于人口普查工作需要的时间较长,工作量较大,而参加人口普查工作的很多工作人员都是从其他政府部门抽调的人员,因此如果不能保证经费充足,就会使得给与这些工作人员的补贴较低,导致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下降。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应该重视人口普查工作,在进行财政拨款时,能够增加拨款金额,保证人口普查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结论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进行人口普查,获得准确的普查数据对于国家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普查工作经验,总结了影响人口普查数据准确性的因素,并给出了一些提高人口普查数据准确性的策略建议,希望能够为该项工作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东新乡人民政府统计站)
参考文献:
[1]杜小鹏,胡桂毕.对我国2010年人口普查调查工作的若干建议.《西北人口》2011,2.
人口普查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国力调查,这次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清查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地区分布、受教育程度、迁移流动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对于我乡来说,通过这次人口普查,还可以查清我乡较为突出的流动人口问题、城镇化进程、人口老龄化的进展状况等,为研究制定人口发展战略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策提供依据,并为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服务。
二、普查的对象和规模
普查对象: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普查区的划分和设置:普查区域的划分坚持以地域划分为原则。以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划分普查区。全乡所管辖的19个村。都各设一个普查区。每个普查区按照一个普查员所能承担的工作量(农村区域可按200-300人左右常住人口)划分成若干个普查小区,共44个普查小区。各普查小区在地域上不能交叉、重叠和遗漏,所有普查小区连接起来,要完全覆盖全乡。
三、普查标准时间、登记原则和方法
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今年月日零时。
人口普查采用按现住地登记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现住地进行登记。普查对象不在户口登记地居住的,户口登记地要登记相应信息。
人口普查以户为单位进行登记,户分为家庭户和集体户。普查登记的方法,采用普查员入户查点询问、当场填报的方式进行。
四、普查内容和普查组织形式
人口普查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户口登记状况、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人口普查表分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短表》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长表》。普查表长表抽取百分之十的户填报;普查表短表由其余的户填报。
驻港澳机构人员、其他各驻外机构人员以及派往境外的专家、职工、劳务人员、留学生(包括公费和自费)、实习生、进修人员等,由其出国前居住的家庭户或者集体户申报登记。
依法被判处徒刑、劳动教养(包括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由当地公安机关和监狱、劳教机关进行普查,普查表移交县人口普查办公室。
五、普查需要投入的力量
根据普查工作要求,乡镇普查办要配备至少5人以上的工作人员,每个普查小区至少配备一名普查员,每个普查区必须配备一名以上普查指导员。据此测算,这次全乡人口普查需投入的人数大约在70人左右,上述人员还未包括专项编码员、数据录入、数据处理人员和各普查小区带路上门的陪调人员。
六、普查的工作步骤
人口普查分二个主要工作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历时1年。主要包括:建立、健全乡、村普查机构;落实普查经费和办公用房、人员;进行各项普查试点;开展调研;制定工作规划和流程;召开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普查工作;布置外出人口信息收集;筹备普查物资;开展普查宣传动员;编制审核地址码本;培训乡镇业务骨干;选调、培训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协助公安部门进行户口整顿;绘制普查地图;进行清查摸底;进行长表的样本抽取;准备普查数据处理设备及安装,程序调试,培训技术人员等。具体时间安排为,今年月进行户口整顿,今年月进行清查摸底培训,今年月进行普查登记培训。
第二阶段为普查登记复查阶段,主要包括:普查员入户登记;进行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其中:月日至日完成全面登记;月日至日完成全面复查、验收和上报。
七、普查的主要措施
人口普查是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是一项十分庞大、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新形势下完成,特别是高质量的完成普查任务十分艰巨。各行政村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这次人口普查的顺利进行。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乡、村普查机构。乡政府建立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由乡长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乡分管领导担任人口普查办公室主任。选调德才兼备、积极负责、工作认真细致的工作人员到普查办工作,组织起一支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各村建立人口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由村书记任组长,村主任任副组长,其它两委干部为成员。各村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应加强对人口普查工作的具体领导。各村主要干部,要把人口普查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列入今年村工作目标考核内容,特别是在普查登记阶段更应突出工作重点,全力以赴集中力量完成人口普查工作;及时解决普查中遇到的经费、人员等问题,按照国家要求认真准备,科学部署,力争人口普查工作达到较高水平。
2、开展广泛深入的人口普查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各种宣传力量,运用各种宣传工具,采取各种宣传方式开展宣传活动,做到家喻户晓。特别是今年月份,要组织好声势浩大的宣传月活动。在普查登记之前,要大力宣传人民群众积极支持、配合普查登记的情况和广大普查工作者不怕困难、乐于奉献的精神。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使广大干部群众明白如实申报人口情况是每个公民的应尽义务,以取得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并积极主动地做好如实申报工作。
3、切实做好社会力量的动员工作。社会力量动员工作的好坏,关系到人口普查工作的成败。在社会力量动员中,既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政治优势,又要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普查人员抽调工作的实际影响。配备的“两员”必须具备政治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文化素质高、身体健康、熟悉当地情况等基本条件。
一、户口整顿和摸底工作目的
户口整顿和摸底工作是人口普查的重要环节,是保证人口普查数据质量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其主要目的是摸清各类人口普查对象底数,纠正户口登记项目差错,着力解决户口登记中存在的问题,为普查登记和落实实有人口管理提供基础信息。
二、户口整顿和摸底工作任务
(一)核准户籍人口底数和户口登记项目。重点核准户籍人口户数、人数以及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籍贯、户主关系等主要户口登记项目。
(二)根据本普查小区建筑物情况和居住人口、户口情况编制《户主姓名底册》。
(三)重点摸清以下六种人情况
1.具有本市户籍人员生育的小孩未落常住户口情况,包括收养、抱养小孩未落户口情况;
2.手持各类证件未落户口人口的情况,主要包括持迁移证、准迁证、复员转业证、刑满释放证、护照等应落未落户口人员情况;
3.应销未销户口人员情况,主要包括参军、出国(境)定居或加入外国籍、死亡等应销未销户口情况;
4.人户分离人员情况,包括有人无户和有户无人情况;
5.户籍地在外省市的在京居住人员(暂住人口)情况;
6.常住在京的外籍、港澳台及无国籍人员情况。
(四)摸清户口登记中重登重统、漏登漏统情况。
(五)摸清因道路改扩建、危旧房改造等整片拆迁地区形成的废弃地址数及空挂户口的户数、人数情况。
(六)对没有门牌号的村、街巷、住宅、楼房及时设置门楼牌号。
(七)对工作中发现的出生、死亡、迁入、迁出、人户分离等未办理相关登记手续的,要依据有关规定督促其及时办理登记和注销等手续;对发现的重登重统、漏登漏统和户口登记项目差错,要及时予以更正;对未登记暂住户口的,要督促其依法办理暂住登记,符合办理暂住证条件的,到居住地派出所申领暂住证。
(八)维护各类人口数据库。公安派出所对新发现的人户分离人员、暂住人员、境外人员、出生未落及死亡未销户口人员,要逐一录入相应人口信息数据库,并根据变化情况补充、修改、完善相应人口信息。
三、户口整顿和摸底工作标准时间
户口整顿和摸底工作标准时间为20xx年8月1日零时
四、户口整顿和摸底工作方法步骤
户口整顿和摸底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7月底前)
1.制定工作方案及部署。县人口普查办公室和县公安局制定《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户口整顿和摸底工作方案》,并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各乡镇、办事处要会同辖区派出所结合辖区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区的工作方案。
2.选调入户人员。各乡镇(街道)人口普查办按照普查员选调标准选调普查员,7月中旬前到岗到位。
3.开展业务培训。7月底前县普查办和县公安局完成对乡镇、街道等普查工作人员即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的业务培训。通过培训,明确户口整顿和摸底工作的目的,掌握工作方法及人口数据资料表、登记表、统计表、汇总表及《户主姓名底册》的使用和填报等。
4.搞好宣传动员。各乡镇、街道、派出所要通过黑板报、悬挂条幅、张贴宣传画、致被调查户一封信、制作展板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人口普查户口整顿的目的、意义和任务,最大限度地争取群众理解和支持配合。同时,要加大户口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动员人户分离人员、应落未落户口人员、应销未销户口人员及流动人口主动到派出所办理相关户口事项及暂住登记等。
5.人口数据资料收集和整理。7月底前,各乡镇、街道人普办会同派出所统计、整理、打印以居(村)委会为单位的《户籍人口核对数据资料表》、《暂住人口核对数据资料表》和《境外人员核对数据资料表》,并根据普查小区划分情况对数据资料进行切分。同时,要与当地卫生、民政、计生、流管等部门沟通,收集20xx年11月1日零时至20xx年7月31日24时的相关人口资料,并按普查小区进行整理。
6.物资准备。备齐普查员开展户口整顿和摸底工作必须的各种物资,印发宣传材料,分发所需各种登记表、统计表和《户主姓名底册》。
第二阶段:入户核对与《户主姓名底册》编制阶段(8月1日—8月31日)
1.普查员要沿各普查小区的边界实地走一遍,明确自己负责的地域范围,掌握本普查小区内各种建筑物的用途、数量和分布情况,核实《普查小区图》,按规定进行修改。
2.普查员要对《普查小区图》上标明的各种建筑物以及住房单元,采取逐一入户进行摸查。要摸清普查小区内每座建筑物和住房单元是否有人居住,住了多少户、多少人等,同时要对居住在这里的人口情况进行了解;要摸清每座建筑物和住房单元上,是否有户口寄挂和集体户口;要注意掌握本普查小区内特殊户和特殊人员的情况:
1)对居住在本普查小区,行政隶属关系隶属其他社区居(村)委会或企事业单位的人员、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等,要摸清情况,根据地域原则一律在本普查小区进行登记,不要漏掉。
2)对户口在本普查小区,但由于拆迁、外出打工等原因全户外出的人、户以及空挂户等,要根据户籍资料进行核对,掌握其去向、原因和离开本普查小区的时间等。
3)对于户口不在本普查区,但在本普查小区滞留且没有固定住所的流动人口,尤其是对住在本普查小区内的桥洞、广尝车站等居无定所的人,要认真访查,不要遗漏。
4)对本普查小区内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情况要认真访查。普查员可通过以下途径切实掌握本普查小区内的出生、死亡人口情况:查看妇女怀孕登记簿、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等有关记录;走访医生、计划生育员、社区居(村)委会干部、楼门长等;参考户籍及当地医院和火葬场的相关资料等。
5)对以下人群要进行重点访查,不要漏掉:住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小区物业部门等单位内的保安人员;住在饭馆、商店、加工作坊以及建筑工地的工人;医院里的护工;住在、发廊和地下室等场所中的各类人员。
Abstract:China's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study focused on the scale of migration, the direction of the impact of factors such as trends in four areas. Research methods in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ast century since the 90's, these four areas of research related Commentary. The study found: on the scale of population movements, the direction of the research method has been more mature; factor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migration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hot-spot issues,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s to promot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to forecast the trend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Study less, limited research methods.
关键词:省际人口迁移 研究方法 综述
Key words: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research methods; Summary
作者简介:张冬敏,(1981.10―)女,辽宁,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教,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精算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119-02
一、人口迁移规模测定方法
人统计调查是测定人口迁移规模时最基础的,也是被广泛使用的研究方法。由于我国长期缺乏人口迁移的统计数据,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口迁移研究。1990年进行的第四次人口普查,首次将省际人口迁移列为正式统计项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将人口迁移统计项目进行了进一步细化,添加了对省、市、县内部的迁移流量和流向情况的统计。除全国普查外,1986年中国社科院人口研究所进行的74城镇人口迁移抽样调查 [2];1987年和1995年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进行的1%人口抽样调查[3];1988年[4]和1992年[5]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进行的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中,内容也涉及了人口迁移的相关项目。
通过以上多次统计调查,已可以构建起过去二十年间我国的人口迁移数据库,进而为相关研究提供必要的数据准备,推进对人口迁移的定量研究。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统计数据进行人口分析时,必须认识到各次统计数据间,在对迁移者的定义、迁移者年龄范围、抽样标准等统计口径上,存在着较大差异。
由于对迁移人口的统计间隔较大,无统计数据年份的人口迁移规模需要通过构建人口迁移模型,测算得出。特定年份的区域总人口规模等于区域内原住人口规模与此时期内的净迁移人口规模之和。因此,在总人口规模已知时,只要测定出原住人口规模,即可计算出此时期内的净迁移人口规模。据此思路,徐国祥[7]提出了利用生命表对净迁移人口数进行估计的方法。
二、人口迁移方向判定方法
为准确描述人口迁移现状,除测定人口迁移规模外,还需判断人口迁移方向,对人口迁移进行动态描述。人口迁移方向判定可根据其研究范围的不同,分为宏观、微观两种判定方法。
人口迁移方向的宏观判定是以全国为研究范围,研究全国范围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即判断出全国人口迁移的吸引中心及其主要吸引区域。其研究方法是通过统计各省份(或地区)的人口迁入/迁出规模,并比较各省份人口迁入/迁出规模占总人口迁移规模的比重,测定全国范围内的人口空间流向。丁金宏[8]总结了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三类典型流场形态:以四川省为源地的辐散流场;以广东省为引力中心的辐合流场;山东与广东的对流流场。于弘文[9]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区,指出近20年来,我国人口地域分布呈现东多西少的宏观格局没有改变,但人口分布进一步向东部聚集。王桂新[10]测定出我国形成的7个主要人口迁移吸引中心,包括北京、广东、上海3个强吸引中心;新疆、浙江、天津、福建4个次级吸引中心。
人口迁移方向的微观判定是以某一省份(或地区)为研究范围,研究此省份人口迁出的主要目的地,或人口迁入的主要来源,即判断出针对某一省份的人口迁移吸引中心及其吸引的迁入人口区域。屈琼斐[11]、章定福[12]、周一星[13]、伍理[14]等分别对广东省、广西省、北京市和上海市的人口迁移流向进行了判定。
以上两种方法的缺点是在判定人口迁移方向时,仅通过比较各个地区的迁移人口规模,判定人口迁移的吸引中心,而忽略了迁移距离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经验表明,在其他条件一定时,迁移人口更倾向于选择距离较近的目的地。因此,周皓[15]提出在判定人口迁移吸引中心时,应考虑到距离因素,将人口迁移规模与迁移距离结合成一个数量指标。
三、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长期以来,影响因素分析是人口迁移研究领域内的热点问题,其通过分析迁移现象中的各种基本因素特征,判断哪些因素将会对人口迁移决策起到关键性的影响,及其影响力大小。
频数统计法是统计学中用以描述定类数据的频数分布的方法。魏星[16]利用频数统计法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间人口迁移的个体基本属性特征的分析得出:2000年前迁移人口中男性居多,绝大多数长途迁移者为男性。但2000年后,迁移人口的性别差异逐步减少,截至2004年迁移人口的性别构成已较为均等。
回归模型是用以研究某几个因素间存在的影响关系的重要统计学方法。人口迁移决策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且复杂的,为了深入、准确地测定各种因素对人口迁移决策造成的影响,logistic回归、多层次logistic回归、嵌套logistic回归等模型被引入人口迁移研究领域。李树茁[17]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净迁移的关系,提出:导致人口迁移的最重要动因是经济水平,其次是社会结构,最后是生活质量。段成荣[18]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个人特征,其中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和婚姻状况等特征对人口迁移决策起着显著的影响作用。庞丽华[19]利用多层次logistic回归模型,从家庭、村和省级三个层次研究发现我国省际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因素中家庭类型、家庭劳动力数量、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家庭经营主业和家庭在收入分层中的位置等家庭层次变量,经济类型、交通条件和迁移传统等村级层次变量,以及投资强度、经济结构、农村社会保障等省级层次变量对农村家庭的劳动力迁移有显著影响。刘建波[20]采用嵌套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发现,无论是个人因素还是区域经济因素,都对个体迁移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空间相互作用模型,从地理学视角阐明了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王桂新[21]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应用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定量考察并分析发现我国80年代后,经济规模因素对人口迁移(量)的影响比较大,经济收入因素的影响相对比较小;经济规模因素主要是影响人口的迁出,经济收入因素主要是影响人口的迁入;经济规模因素对迁出人口的供给及迁移量的大小具有决定性影响,经济收入因素对人口迁移的流向选择及其分布模式具有重要的导引、定型作用。
众多关于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模型,都以迁入地为主,或迁出地为主,这些模型常隐含着迁移者对目的地的信息和交通具有同等的使用权的假设,且这些使用权不因来源地不同而有所变化。这样的迁入或迁出模型可能会高估迁移者对目的地因素的响应强度,忽略了不同来源地和目的地的空间差异性[22]。
四、人口迁移的趋势预测方法
当前我国对人口迁移的研究多集中于上述三个方向,对人口迁移的预测研究较少。人口迁移的趋势预测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人口迁移规模、方向等进行的测算。
对人口迁移的预测方法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以某省份(或地区)过去一段时期内的净人口迁移规模为基础,通过预测未来的净迁移率变动趋势,达到预测今后人口迁移规模的目的。另一种是以某省份(或地区)人口迁移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为基础,通过预测影响因素的变动趋势,进而分析人口迁移情况的方法。
五、结论
综上可以看出,学者们已对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人口迁移新特征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见附录)。学者们应用多种研究方法,描述了近年来我国省际人口迁移规模、方向等特征,清晰地呈现出人口迁移现状。
目前,我国对省级人口迁移规模、方向的研究方法已较为成熟。漏报率估算模型、迁移规模测算模型、人口迁移力矩等研究方法的引入,使得以往对人口迁移规模、方向研究中存在的遗漏、忽略的问题已被逐渐解决。研究成果已较为全面的反映出我国的人口迁移形势。为了进一步完善本领域内的研究,就必须统一人口迁移统计口径,提供准确、规范的统计数据。
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向多样化发展。影响因素研究是揭示人口迁移规律的重要步骤,其作为当前人口迁移研究的热点问题,被众多人口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所重视。
人口迁移的趋势预测的研究方法较少。未来人口迁移的发展趋势是制定人口、经济等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当前对人口迁移的趋势预测的研究方法包括基于人口自身发展规律的和基于人口迁移影响环境的两种,研究方法的局限,致使此领域内的相关研究较少。
参考文献:
[1] 杨杨,关于人口迁移调查设计问题的讨论――对一次人口迁移调查的几点认识[J] 人口研究,1997,(2)
[2] 同[1]
[3] 王谦.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报告集(迁移卷)[M].中国人口出版社,1993
[4] 周皓.从迁出地、家庭户的角度看迁出人口――对1992年38万人调查数据的深入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1,(3)
[5] 徐国祥.法赫德・尤素福.国内净迁移人口数估计方法研究.财经研究[J].1994(4)
[6] 丁金宏.中国人口省际迁移的原因别流场特征探析[J].人口研究,1994 (l)
[7] 于弘文.从2000年人口普查看我国人口状况的几个特点[J].2001(7)
[8] 王桂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及其变化[J].人口与经济,2000 (3)
[9] 屈琼斐等.广东省人口迁移区域性态势分析[J].人口研究,1997 (11).
[10] 章定富.江西省人口迁移与城市化[J].人口学刊,2000 (l)
[11] 周一星.北京千户新房迁居户问卷调查报告[J].规划师,2000 (3).
[12] ] 伍理,重视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分布变化―以上海市为例[J].人口与经济,2001 (5).
[13] 周皓.中国省区人口净迁移的两项数量分析[J].杭州大学学报.1997(10)
[14] 魏星,王桂新.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人口迁移特征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5)
[15] 李树茁,杨有社.我国的省间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发展[J].人口与经济.1996(5)
[16] 段成荣.影响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个体特征分析[J].人口研究.2000(4)
[17] 庞丽华.多层次分析方法在人口迁移研究中的应用―――省际劳动力迁移的多层次分析.中国农村观察[J].2001(2)
[18] 刘建波,王桂新,魏星. 基于嵌套Logit模型的中国省际人口二次迁移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2004(4)
一、近年来广州市社会管理所面临的形势分析。
近年来广州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虽然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严重影响和冲击,但仍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整政策,紧紧围绕中央“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全省“三促进一保持”的中心任务,克服了各种困难,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较好地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2]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广州社会管理形势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一)广州实际管理人口的压力不断加大。
据统计,2007年全市常住总人口为1004.58万人,比2006年末增加了29.12万人,增长3.0%。2008年全市常住总人口1018.2万人,比2007年末增加13.62万人,增长了1.4%。2009年全市常住总人口1033.45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了15.25万人,增长1.5%。由此可见,广州市全市常住人口连续三年均呈上升趋势。目前广东的实际管理人口已居全国第一位[3]。与此同时,广州市人口在省、市、区之间保持着迁移流动的态势。如2008年全市迁入人数为140927人,迁入率18.09%,迁出人数为75153人,迁出率9.65%。[4]广州市实际管理人口的持续增加以及迁移流动的常态化必然会给社会管理造成巨大的压力。
(二)广州产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性日趋明显。
据广州市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推测,广州市人口机会窗口打开时间是1983年。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预测,广州市常住人口机会窗口关闭时间是2025年,户籍人口机会窗口关闭时间是2021年。为此,广州市目前正处于“人口红利”时期。如果外来流动人口保持现有状况,广州市常住人口中的劳动年龄人口到2016年前仍是逐年增加。但至2016年便开始逐年减少,到2025年常住人口的总抚养比将超50%。[5]广州市如果不在“人口红利”期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那么当进入常住人口总抚养比超60%的“人口负债”期时,广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广州市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思考。
根据联合国发展计划(UNDP)的定义,包容性发展指边缘群体(不论性别、种族、年龄、信仰、残疾或贫穷)能够参与并从中获益的发展。[6]在分析目前广州社会管理所面临新的形势基础上,笔者认为,包容性发展模式可以为我们思考广州市检察机关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一个很好的借鉴。
(一)包容性发展是检察机关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007年10月,中央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009年11月15日,总书记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发表了题为《合力应对挑战推动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强调要“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2010年9月6日,总书记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致辞中再一次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由此可见,包容性发展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一方面强调了增长的必然性,体现了发展的第一要义。另一方面强调了包容的兼顾性,反映了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要对社会各界群体利益统筹兼顾。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要充分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就必须在检察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确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检察职能的发挥真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二)包容性发展是检察机关服务“十二五”规划的必然选择。
2010年10月27日,中央第十七届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五大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以及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正如一些学者所分析的,该建议凸显了包容性增长的主旨。表现在,五中全会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不仅提出了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此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再次强调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等。[7]为此,检察机关要切实发挥检察职能服务“十二五”规划,就必须将中央有关推进包容性发展的精神落实到检察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当中。
三、构建检察工作包容性发展模式的几点建议。
包容性发展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发展,二是包容。发展强调的是效率和效益。包容强调的是公平、合理、平等与和谐。[8]广州市检察机关要根据自身实际,通过有针对性、有步骤的措施加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