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消费观分析

大学生消费观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消费观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消费观分析

大学生消费观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环境 绿色消费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保护环境、崇尚自然、维系生态平衡已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由此,“绿色消费”应运而生,成为了人们共同倡导的消费理念。在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于新的理念接受较快且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辱感,从而能自觉地尝试一些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们既是新兴理念的接收者,也是新兴理念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他们既是消费市场个体的缩影,也是整个社会消费观的代表。

1 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是在川北医学院2008、2009、2010、2011四个年级的临床、护理、影像、检验、麻醉等系别中,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法选择274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74份,回收250份,废卷24份,有效回收率91.2%,符合统计学标准。对川北医学院大学生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的选择采取随机方式,问卷采用无记名形式,为更多地了解现状及制定科学的应对政策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2 调查内容与数据

2.1 关于“大学生们对绿色消费的认知情况”

有70.4%的人知道绿色消费这个词,而29.6%的人不知道。与此同时,有52.4%的人表示对绿色消费不太了解,也就是70.4%之中有22.8%对绿色消费的相关的知识并不了解。76.4%的人认为“绿色消费”的含义为“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学,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17.6%认为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而剩下的6%则认为“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24%的人了解绿色消费的基本内容,即“绿色生活,环保选购;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重复使用,多次利用”,而26.8%的人在认知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能对绿色消费更深入的认识,即“珍惜时间,充分利用;勤俭节约,减少开支”。

2.2 关于“大学生们对绿色消费的态度问题”

有93.6%的人认为提倡绿色消费是有必要的。37.5%的人表示非常愿意参加到绿色消费这个队伍中,而有一半左右的人对其为一般的态度。有91.8%的人表示愿意影响家人、朋友及周围的人一起实现绿色消费。

2.3 关于“绿色消费的具体行为”

有10.2%的人对全国各大超市实行塑料收费制持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认为:没几毛钱,自己方便就好,而有89.8%的人还是比较支持国家针对环保出台的此政策,会自带塑料袋,只是偶尔忘记而不得不买。对于“废旧练习册的循环使用”,66.3%表示非常的赞同,因为这样资源会再次循环利用,而且又便宜;而10%的人反对。在食堂或餐馆就餐时,54.45%会使用到一次性(纸制或塑料制)产品。在饭店吃饭时,如果桌子上剩很多菜的情况,50.91%会打包带走,仅有少部分人会直接走人,与此同时,有10.55%的人会文明点餐,即按需求点餐。78%的人会反复利用水,如用洗脸洗脚的水冲厕所等。有62.5%的人会在外出时,自带洗漱用品、拖鞋,尽量不使用宾馆提供的一次性用品。有36.4%的人对于某些需经特殊处理的废物(如废电池等)的做法是按照正规操作途径回收处理,而有58.3%有正规回收电池的想法,但苦于没有途径而随意扔放。

在具体行为的调查中,大多数的人表示会采取节能环保的绿色消费方式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与物。

3 调查结果

本文提出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调查与分析两个部分,并采用实证的方法证明了绿色消费认知和绿色消费态度对绿色消费的影响及对绿色消费影响的因素。从以上调查结果中,不难发现,川北医学院大学生对绿色消费虽然已经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具体内容仍不够全面和深入,属于“浅层绿色消费”。

川北医学院大学生群体主要通过电视或网络等媒体;书籍、报刊、杂志对绿色消费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有的绿色消费基本意愿,但其绿色消费行动落后于观念水平。在很多绿色产品的价格相对同类产品高的时候,大学生的实际消费行为明显滞后于其较高的消费观念。①

关于此次川北医学院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调查和分析结果是:川北医学院大学生对绿色消费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大多数人对绿色消费知识并不是足够了解,属于浅层绿色消费,对消费过程中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够;从绿色消费行动来看,川北医学院大学生消费习惯的健康度和环保度不高,需要各个环节密切配合,共同提高大学生的绿色消费水平。

4 对策建议

4.1 加大学校对绿色消费理念的宣传教育

(1)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校报等传播媒介进行形象直观的绿色消费教育,开设绿色消费教育课程或讲座,广泛普及绿色消费知识。(2)学校的各个社团开展系列学生绿色科学研究活动并开展有关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推广保护环境的绿色文明生活方式:购买可循环使用的商品,不用或少用一次性物品,正确分类堆放和(或)处理垃圾,节约水电,适度消费等等。②

4.2 大学生及周围人群实现绿色消费模式的双向互动

大学生处于高等教育环境中,所以其接受的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不同于其他人,同样周围人群的消费理念也不同于大学生,故大学生可以走上社会与周边社区、厂企、机关、单位,开展绿色文明共建活动,推动社会环境的绿色化建设,③用自己先进的消费观念、行为去影响他人,与此同时也可以从周围人群中吸收更绿色的消费理念,这样两两互相影响,不断总结,这样能够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绿色消费这个大群体来,从而,国家整体绿色消费水平相应不断地稳步提升。

4.3 国家政府加大对绿色消费的重视

国家应当给予绿色消费足够的重视。尽管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念的整体水平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大学生绿色消费知识和行为能力仍然相对缺乏,因此有必要将色消费观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整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厂家和消费者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国家应充分认识绿色消费立法的价值,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有关绿色消费的立法经验,制定完善的绿色消费相关法律,如:统一绿色检验标准,绿色产品认证标准和机制,④通过法律法规加强对绿色消费理念和行为模式的引导和规范。政府对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可实行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绿色消费技术和人才,积极研制、开发、普及绿色产品,加大绿色产品的供应企业作为绿色产品的主要生产者和销售者,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在政府的监管和鼓励下,使绿色产业发展壮大。⑤

注释

① 孙国志,叶倩文.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实证研究*――以南通大学为样本[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11(4):30-34.

② 陈瑾.我国绿色消费相关立法问题研究[D].河海大学,2008.DOI:10.7666/d.y1268210.

③ 文启湘,张慧芳.绿色消费繁荣环境瓶颈与环境构建.绿色经济,2002.6(13):34-35.

大学生消费观分析范文第2篇

【摘要】

随着大学生社会角色的不断转变,财与大学生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大学生对理财的认识程度不仅影响其自身的财富观念和生活品质,更对社会主流理财观念和氛围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大学生理财状况为例,旨在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当代大学生理财状况的描述来重点分析导致其消费理财认识误区和行为缺失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

独立学院大学生;消费行为缺失;原因分析

一、总体情况介绍

随着我国独立学院的飞速发展,庞大的独立学院大学生群体已经形成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其理财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高校学生乃至整个年轻人群体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本文通过问卷调查、采访调查等方法进行。本次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约2500份(不含网络问卷),收回有效问卷共2158份(包含网络问卷);随机采访50名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与他们就大学生理财的相关问题进行谈话,深入了解其消费观念与行为。

二、数据分析

(一)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但渠道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根据2158份有效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还是以父母供给为主要生活费来源,这部分学生占到了57%,这是中国在校大学生的普遍情况。但也有23%大学生选择了独立自强,通过寻找学生兼职挣来的钱作为自己的生活费来源以分担父母的经济压力,而这样既可增加生活费收入,又增加了实践经验。通过奖学金、助学金、贷款等获得生活费来源的学生约占20%,而2%的学生的主要生活费来源是投资。

(二)消费水平总体偏高,存在一定的消费差距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生活费水平大多在5001000元,这部分学生占了67.27%,月均消费金额有44.44%在500800元。有1482%大学生的月消费水平在500元以下,而12.22%的大学生的月均消费水平在1000元以上甚至2000元,不难发现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较高,且大学生之间的生活水平有一定差距。

(三)资金分配无计划,主观性强

我们重点调研了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五大方面:自我提升支出、个人兴趣培养支出、装扮消费支出、休闲娱乐支出以及社交活动支出。

在调查中发现,消费支出结构因性别不同导致消费差异巨大。在个人兴趣培养支出方面,女生在这方面的支出呈现锥形分布,在个人兴趣培养方面的支出普遍较少;男生在该方面的支出显现出典型的“I型”分布,并且顶部,即愿意花多钱培养兴趣爱好的人,消费金额过大,差异明显。参与调查的1365名男生当中,每个月在个人兴趣培养上花费超过400元的有1042人,占男生人数的76%,占总参与人数的48%。究其个中原因源于男生女生的性格差异所致:女生大多性格内向文静,兴趣爱好方面比较局限,多数女生表示自己的爱好很“经济”,比如听歌、画画、看电影、阅读等,而男生相对来说大多性格较外向活泼,所以兴趣广泛;并且,由于男生的性格影响使男生之间的交流会相对多些,会主动寻找与自己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所以男生的兴趣爱好对比较持久。在调查中还发现,男生的兴趣爱好往往受物质价格方面影响,要求较高,导致男生的兴趣爱好显得特别“昂贵”。比如有些男生喜欢模型制作,而购买一套进口模型及其制作美化工具需要400~500元。很明显,男女的性格差异在有些方面会很大影响其消费选择。

装扮消费支出方面,调查的结果显示(图1大学生装扮消费支出状况),学院学生在这一方面的支出状况呈现出锥形分布,男女生都是相同的分布。有些人觉得“爱美是女人的天性”,所以在这方面的调查中,女生在各个支出段中的人数都高于男生是正常的。

在其他方面,如娱乐休闲、社交活动的支出,也是大致呈现出锥形分布。部分学生表示,在大学时期这个向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构建和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圈,因此,相应的人情消费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宿舍聚餐、学生组织聚会、同乡会的聚会等等。但个人消费情况因生源地的风俗习惯而存在差异,比如雷州和茂名地区的大学生,在聚会中一般是男生请客,或者是男生出大部分的钱,女生分担小部分的费用甚至不用承担聚会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家境一般的男生经济压力就会较大;而某些地区如阳江,阳江的大学生聚会一般是AA制,这样大家的经济压力相对较小。另外,在大学生的婚恋消费方面,主要是由男孩子付款。而在一些诸如情人节、七夕、圣诞节等节日的时候,双方会互赠礼物,大部分人表示,这笔开支也是较大的,但大多是平时兼职或是省吃俭用出来的。

在关于消费结构的调查结果中出现比较明显的特点:较注重外在或个人享受,对于长远的个人发展缺乏意识。用于自我提升的消费支出(图2大学生自我提升费用支出状况)普遍较少,并且愿意并主动在这部分消费的大学生也是少数。部分大学生懂得利用周围提供的“经济”方式来进行个人自我提升,比如在学院图书馆免费借书,学习网上免费课程。但是,部分大学生表示是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过多,而自我提升方面由于“很沉闷”、“没看出有什么作用”、“课堂上的已经足够了”等各式各样的原因往往被优先“节流”。由此可见,部分大学生们尚未意识到自我提升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娱乐心态较重。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学生们在消费时是没有进行预算的,一时兴起的消费较多。

综合说来,消费结构出现比较明显的特点:较注重外在或个人享受,相对的,对于长远的个人发展缺乏意识。

三、导致独立学院大学生消费理财行为缺失的成因分析

(一)父母溺爱,缺乏家庭正确引导

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加上部分父母因为事务繁忙,没有时间陪孩子,对孩子有愧疚感,因而通过金钱来弥补其良心的不安,所以,父母总会毫无条件地、尽可能地满足子女物质上的要求。这样易让孩子养成大手笔、奢侈浪费的习惯,毫无节制地花钱,无钱时直接向父母要,毫无理财意识和消费规划。

(二)理财意识淡薄,财商不高

财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二是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财商的高低与拥有财富的多少无直接关系。大学生尚未步入社会,生活费主要来源于父母,因而体验不到挣钱的艰辛和生存的压力,自然也就体会不到理财的重要性。很多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不成熟,消费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消费无计划,理财意识淡薄,往往手里有钱就花,财商不高。

(三)存在不良消费心理,易受社会不良消费风气影响

独立学院大学生家庭背景普遍良好,因而该群体的消费心理也具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对新鲜事物易于接受且乐于尝试,好奇心旺盛,追求新鲜感;二是注重时尚感和潮流化,强调美观新颖;三是易情绪化,冲动消费。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较为特殊,是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自尊心、好胜心和虚荣心较强,自制能力较差,自我约束力不够,加上享乐和攀比心理影响,更易受到广告和社会不良消费风气的诱惑,而进行冲动、盲目和从众消费,易被示范和被引导而提高某些方面的消费;四是个性鲜明,追求与众不同,偏好品牌。部分大学生注重商品的品牌,追求商品的附加属性,如气质、品味等,用以炫耀自己。这类大学生消费群体较少地考虑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和质量。

(四)学校教育未能与时俱进,忽视理财的教育

高校使用的教材书更新周期长,所承载的理论都是每个学科比较基础、经典的理论,缺少与时俱进的新理论,特别是消费理财方面的理论。我校大学生不断被动接收一些已过时的理论,较少接触当下新的观点和理念。很多老师还延续了中学那些填鸭子式的教育方法,课堂上不停地讲,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少讨论的科研氛围,这些也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有一部分老师由于自身的理财观念也较薄弱,所以就不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培养理财观念或者作财务规划。另外,学校为了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按照企业用人标准去培养人才。把精力集中在培养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的人才,在设计教学课程时就会出现偏向各种技能的培训,而忽视大学生理财素养和个人财富的合理规划与处理,

四、结论

通过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理财现状的调查,以及消费行为缺失的分析,不难看出,大学生学生消费理财呈现出以下特点:意识淡薄、知识匮乏、技能缺失、消费无计划。而导致其消费行为缺失的主要原因则为:自身重视不足、家庭溺爱、学校财商教育缺失、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大学时代应该是理财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因此,为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财观念,大学生、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都应通力合作,对症下药,让良好的理财心态、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方法在大学生身上培养和形成,共同提高整个大学生群体乃至全社会的理财素养。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清崎.富爸爸穷爸爸[M].北京.南海出版社.2011

[2]高晶.独立学院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2)

[3]闫琰,浅谈民办高校大学生如何理财[J].商品与质量.2012(5)

[4]吴少平等.独立学院大学生理财现状的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2(3)

[5]李长保.探讨正确引导独立学院学生消费的新方法[J].价值工程

[7]李站稳.试析加强大学生理财教育的必要性[J].消费导刊.2008(9)

基金项目:

本文是2012年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项目名称:对独立学院学生理财现状的研究,项目编号:1262012038。

作者简介:

林凤如,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11级金融学(证券投资)1班学生;

杨雪珠,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11级金融学(商业银行)2班学生;

大学生消费观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非985、211、2011工程类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观原因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有能力懂创新的大学毕业生。但是,当代大学生却为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而苦恼。目前,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状况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希望可以获得高职位,高薪水。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很多大学生包括985、211、2011工程类的在校大学生都在努力的充实自己,完善自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代大学生就业难是个严峻的问题。 而当代大学毕业生对于社会需求而言,人才不是太多,反而是太少,大部分企业都为找不到他们所需要的人才而感到无奈。很明显,这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一、目前非985、211、2011工程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面对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通过自己对沈阳市各个大学的大概了解,我们选取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和我校展开了调查和研究,前后收回了大部分问卷,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并根据收回的问卷做出了详细的数据总结分析,以此确定了沈阳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调研成果包括:对于非三类院校来说,对工作环境有要求的占28%,没有要求的占72%;不自信的占44%,有自信的占56%;有目标的占24%,没有目标的占76%。对于三类院校来说, 对工作环境有要求的占81.5%,没有要求的占18.5%;不自信的占70.4%,有自信的占29.6%;有目标的占77.8%,没有目标的占22.2%。

因此,对于非985、211、2011工程类院校的学生来说,制定好详细的规划和周密的计划是战胜三类院校学生的“秘密武器”。另外,数据还表明非三类院校的学生自信与不自信各占一半,而三类院校的学生有明显不自信的趋向。经过实地调研与分析,得出这是由于三类院校的高材生相对比较多,竞争比非三类院校激烈,所以难免会有点畏首畏尾,觉得自己能力不够;而非三类院校的学生虽然起点比较低,但都自信满满,希望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自己美好的未来。还有部分学生选择考研,给自己树立了信心。

二、非985、211、2011工程类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观原因分析

1、就业观偏差

就业观上的误区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代大学生中,存在不切实际、就业期望值理想化,错误的自身定位、突出自我,缺乏就业准备,消极等待等就业观上的偏差。很多大学毕业生一味蜂拥沿海、沪京津地区,导致就业人数集中竞争大。东部沿海的岗位往往让应聘者趋之若鹜,而西北地区有些条件优厚的工作却无人问津。一方面,东部惊呼人才过剩,大学生预期薪酬屡屡跌破底线,甚至有人主动提出零薪上岗;另一方面,西部大开发急缺人才,国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也引不来金凤凰。[1]

2、心理因素

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焦虑心理、自卑、自负心理、盲从心理、依赖心理等等。我们通过实际调研,通过对沈阳市各大高校的90后大学生的心理调查,探索导致大学生缺乏自信的因素。因为90后大学生年龄较小,在大学期间,面对经历过高考的转折后的另一个新的转折期,正确的认识自我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必须要做的事情,也是大学生未来能够更好的就业的前提。只有首先很好的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才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但是目前由于大部分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都在父母的宠爱下长大,在这种情况下就使现在的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认知的时候存在偏差,影响其对职业的选择和理解。

3、理想的缺失

对2010、2011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这些大学生中,具有社会理想的占14.28%,具有道德理想的占7.56%,具有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均占100%。对2010级学生的调查显示,具有社会理想,道德理想的人数依然很少,分别占24.83%、8.48%;具有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的人数却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分别占26.87%、5.78%。更值得关注的是,明确表示无理想、正在寻找理想、写不出或不愿写自己理想的学生占9.52%。将新世纪的大学生与上世纪大学生相比,其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呈现出明显的质的差异;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中具有社会理想的高达94.12%,高于2007~2011级大学生72.33个百分点;具有道德理想的高达83.75%,高于2007~2011级大学生75.28个百分点。【2】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理想的缺失。大学生都处在盲目期,不能很好的了解自己,给自己定一个合理的目标,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任何的经验,高不成,低不就,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必然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激情,缺乏上进心和责任心。

三、如何解决非985、211、2011工程类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首先,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学好专业知识来丰富自己,多看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面的书,这样可以比较容易的另谋它业。其次,要向高年级的学生询问就业情况,使自己先有所了解,明确以后的就业方向。再次,提高交际能力,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尽量去找一家企业实习,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能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宝贵经验。欠缺工作经验的人,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职业规划,就会遇到很多困难。另外,除了自身的问题之外,各企业也应调整好自己的应聘体制,建立起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协作,只有两种方案相辅相成,才能有效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以上是对于研究题目“沈阳市非985、211、2011类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与就业形势调研分析”的总结,此次调研紧跟时代热点,反应当前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心理、理想缺失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就业观、心理、理想这三个方面紧密联系,能充分展现出当代大学生的真实情况,并为各大高校建立良好的参照平台以供各高校很好的解决大学生这些方面的问题。希望此次调研结果能为当代大学生敲响警钟,为各大企业挑选人才提供良好的依据。

参考文献

大学生消费观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女大学生 消费行为 消费观 问题分析

一、当代女大学生消费现状

中国的女大学生是在特殊政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她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突破了传统节俭保守的消费理念,融入开放超前的消费观念,具有独特特点。

(一)消费构成多样化

女大学生的消费构成多样化,有学习、饮食、服装美容、休闲娱乐、人际交往、恋爱等,近年来组成比例一直在变化。伴随着“考证热”在各高校的兴起,就业中性别不占优势的女大学生中有不少人甘心对考证高额投资,对于服装美容也更重视。

(二)个性化与从众并存

女大学生正值青春,个性洋溢,具有追求个性时尚,突出自我的消费心理。这是她们的主观努力方向,除了特立独行的个例,大多数女大学生向时尚看齐的同时,也渴望群体的接受,因此其消费尽显个性却又趋于一致。比如:发型上卷发的流行,以瘦为美等。

(三)易入消费误区

女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难免会因小事情绪波动,同时又有较强的虚荣心,因而在其消费行为中,表现出情绪化、攀比炫耀心理以及过度消费。一些调查显示,有些女大学生心情不好就会购物,有些女大学生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不惜四处借钱。

(四)缺少理财观念

不少大学生受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影响,注重人清消费,过生日、得奖学金、当选学生干部,都要请客。恋爱消费、手机通讯费等有多有少,有的支出过多,令人惊讶。相关调查显示,部分女大学生每学期的消费限额都会超出计划范围。

二、当代女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影响因素

(一)自身的影响

女大学生既有蓬勃向上的文化特征,又有展现自我、崇尚时尚的心理特征,同时又是一个没有经济独立能力的依赖群体。其独特性必然影响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人们较低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便会追求更高的需要。当代女大学生较低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开始追求更高目标,所以消费趋于高水平和多元化。

(二)家庭的影响

子女的消费观念及消费习惯受父母的影响大于其他人,家庭的影响潜移默化。家庭对女大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家庭环境,如家庭成员组成,家庭经济收入状况等,家庭经济状况好的消费水平就高一些;二是家庭成员消费行为,会被当做参照物进行模仿或对比;三是家庭在女大学生的社会成长过程中,会对其价值观产生影响;四是家庭的变化会对女大学生的生活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消费行为。

(三)学校的影响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女大学生的消费观的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授教,缺乏对大学生勤俭节约精神的倡导。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依赖心理较重,很容易受到宿舍、社团等群体影响。群体思维影响下,难免使消费观点或行为受到抑制,逐渐趋向于形成相同的消费观念。

(四)社会的影响

女大学生们正经历着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阶段,由于缺乏实际的社会经验,更容易受到社会各种思潮变化的冲击,并在中西方消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产生了困惑,不易形成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偶像效应、名人效应在学生群体中表现的非常突出,女大学生也不例外。

三、引导当代女大学生树立科学文明的消费观

当代女大学生的消费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为推动女大学生养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引导她们树立科学文明的消费观,必须通过各方的努力。

(一)注重消费心理的培养

既要要培养女大学生优良的人格品质和良好地心理素质,还要培养女大学生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女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会发生许多困惑、烦恼和忧虑,还易受到群体消费行为的影响,面对社会情况的复杂性,各种消费观念冲击,会使得她们在短时期迷失了方向,但是通过消费文化影响和自我调整,不断培养女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可使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重视家庭消费合理性

当代女大学生大都为独生女,有关报告表示,独生子女在消费中价格敏感度降低,注重的是品牌、舒适程度和生活方式,与父母辈相比具有强烈的“享受生活”的观念。女儿要“富养”,但只不是物质的富。父母要做好榜样,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的消费习惯,懂得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要过度追求名牌,同龄的女孩往往比男孩早熟一些,在家庭教育中要懂得适时的引导女孩的消费行为。父母给予孩子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幸福感,更要注重精神上的幸福感的提升。

(三)加强校园文明建设

高校应针对当代女大学生的消费观,开设消费心理课程和理财课程,进行消费心理和消费道德教育。积极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精神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消费。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提高大学生消费结构中的文化和理性的思想含量,从而实现最科学、有效的消费方式。加强校园文明建设,为当代女大学生科学文明的消费观的形成提供重要的外部保证。

(四)营造文明的社会消费氛围

从校园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当代女大学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消费行为的影响,要引导当代女大学生树立科学文明的消费观,就必须从各方面营造文明的社会消费氛围。既要加强对社会大众消费方式和思想的引导,又要加强对政府官员消费方式的监督,要将反腐进行到底。积极组织开展勤俭节约的教育活动。比如观看社会纪实片,去落后地区实地考察。通过这些途径,改善社会上不良的消费环境,营造文明的社会消费氛围,带动女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消费观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家庭环境;消费观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092-02

消费观是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处置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是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与价值判断。[1]大学生的消费观直接反映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关注并研究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找出大学生消费观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探究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从年龄上看90后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但在思想和经济上,他们都还未能独立于家庭。家庭是他们最先接触也最熟悉的群体组织,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形成受家庭影响巨大。

一、家庭所在地消费环境直接影响大学生消费观形成

如果将大学生家庭所在消费环境分为政府机关大院,文化教育区,商业区,城郊和农村五个类别,居住在政府机关大院、商业区的大学生消费水平最高,其次是文化教育区和城郊的大学生,农村的大学生消费水平最低。[2]除考虑经济承受能力之外,是否具有理性消费观也是影响大学生购买品牌的因素。大学生消费观的形成包括:消费感受阶段,消费模仿、学习阶段,消费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消费价值观的完善四个阶段。[3]生活在这些环境的居民由于自身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各不相同,他们相应地有千差万别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处于不同消费环境的大学生们从小就通过与家庭周围的人、事、物接触,看到别人如何在吃穿住行中消费。正处于消费感受和模仿阶段的他们耳濡目染,逐渐也开始模仿周围人群的消费,他们消费观念的形成必然受到周围消费环境的影响。

二、家庭结构影响90后大学生消费观的形成

90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约占百分之八十,在家庭成员“4―2―1”的氛围里成长,受到外祖父母、祖父母、父母的多重溺爱,他们是家庭的中心,平时想要什么父母都会尽量满足,这样的家庭结构导致独生子女普遍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生活物质化、拜金化,以奢侈浪费来显现出自己的优越性。他们的消费观念表现为注重享受,注重品牌消费,人际交往消费高,攀比消费心理严重等。相较于独生子女,90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们的消费就更偏理性化。他们的消费更具务实性和计划性。他们虽然平时也会有娱乐消费,但百分之七十的非独生子女都会考虑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之内消费,很少会有每月再额外要生活费的情况。百分之八十二的90后非独生子女会在消费的时候考虑到父母的不易,为家里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着想,有计划地进行消费。90后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消费行为具有显著差异,家庭结构影响90后大学生消费观念形成。

三、父母的职业影响90后大学生消费观形成

刘根(2014)经过调查统计发现,父亲职业不同的大学生品牌消费意识不同,父亲职业分别为领导干部,管理者,个体,工人,农民离退休或失业人员的大学生品牌拥有件数依次减少。[4]相比较于父母职业较好的大学生,职业为农民离退休人员的大学生具有更强的节约意识。父母从业越好,满足 90后大学生的消费欲望的经济能力越强。父亲职业声望越高,大学生的总消费水平就越高,衣着消费和食品消费支出也就越大。[5]Gunter&Furnham(1998)经过研究指出,相比于中产阶级,职业是劳动阶级的父母收入虽然较低,但给予子女较多接触消费的机会。因此劳动阶级的子女比中产阶级子女对于商品消费拥有较好的知识和经验。90后大学生消费观形成与父母职业类型有关。

四、家庭理财观教育影响90后大学生消费观形成

认知消费理论认为个人的消费行为是商品刺激顾客心理反应的结果。顾客的心理反映与顾客的消费观和态度有关,而顾客个人的心理与过去的经验和信息有关。家庭是大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即使远在外省求学的大学生也始终受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90后大学生消费观的形成直接受到家庭消费观教育的影响。家庭的消费观教育包括有目的性地通过采取一定措施的显性教育和家长自身观念、行为对子女的隐性教育。

90后大学生的家长大多是70后,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家长自身受到的消费观教育缺失,他们的消费观就不合理。大学生从小与父母相处耳濡目染,父母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对大学生有深远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家长传统观念里都是 “再苦不能苦孩子”,家长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竭力为孩子提供优越的条件。对于孩子的零花钱、生活费等没有计划和限度,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消费要求。家庭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容易导致大学生形成过度品牌消费、攀比消费等不健康的消费理念。

五、教育一致性影响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

家长教育的一致性影响90后大学生消费观形成。首先是家庭每一位成员对待孩子的教育要一致,在同一件事情上,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标准要统一。百分之二十的90后大学生表示自己的消费欲望在某一位家长那得不到满足,可以转向家长中的另一位得到满足。家长之间对大学生的消费要求不统一容易导致大学生一味寻求对自己有利的方向,难以形成统一合理的消费观标准。其次是家庭教育要保持前后一致。百分之四十九的家长都跟孩子规定了每月生活费额度并按月给付,但是一旦大学生跟家里打个电话说自己提前花光了生活费,即使知道孩子过度消费,父母还是会妥协。不能严格按照事先的消费规定实行,家长教育前后不一致,降低了对大学生计划消费的教育效果,也导致大学生消费观不稳定。

总之, 90后大学生消费观的形成与家庭居住地域,家庭所在地消费环境,父母职业,家庭理财教育,家庭期望和家庭教育方式有关。家庭环境对90后大学生消费观的形

成具有重大影响作用。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消费观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重要内容。但是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只是停留在学校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充分发挥家庭的重要作用。

为提高90后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在家庭层面,家长应该有意识地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消费环境,学习科学的理财观教育方式。学校一方面应该针对不同的家庭环境的90后大学生,采取相应措施的价值观消费观教育;另一方面应该密切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寻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

参考文献:

[1]吴雪晴 张媛媛 新常态下大学生消费观浅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04:42-43.

[2]梁前德.家庭居住环境与大学生消费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19:95-98.

[3]刘根.大学生品牌消费倾向的实证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4,14,(04):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