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西方教育优缺点

中西方教育优缺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教育优缺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西方教育优缺点

中西方教育优缺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创新教育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07

“教,上所思,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其善也。”古语中对“教育”二字的定义让作为从事教育工作10余年的我有着无比的自豪感同时也背负着强烈的责任感。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教育水平相对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逐步的完善和发展,但是高校教育的革新发展和不足仍然是大家所关注的重点问题,近年来我们提倡“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而如何“创新”都是我们需要深思的关键问题。

1 创新教育本质及中西方教育对比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这是在“素质教育”基础之上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创新精神”这一点在我国传统教育中一直都是薄弱环节。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对于创新精神的束缚过于严重,例如“八股文”、“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等等旧俗。当然传统教育也有人提出比较先进的理念是值得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继承的,早在两千多年前,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教育的个性化。

改革开放以后,教育行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国内很多教育界的专家都在呼吁我们的教育应该从国外教育模式中吸取更多有益的东西。这种理念不是现在才有人提出,鲁迅先生曾就外国文化的引进有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倡议,同理这个理念也应该适用于我国对于国外的教育模式的学习。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让学生先尝试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累计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国教育则是一种灌输模式的教育,先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告诉学生,让学生按已有的成功经验去操作,按部就班,这并非真正的学习,这只是在模仿,虽然也能得到结论,但往往很难跳出固有的模式。中西方教育的最大差异就是西方教学以人为本,从自然人的本能出发去探索知识,而中国的教育是一种错误的“生产”教育,考试成绩则成为测试学生这种“产品”是否是合格的标准。

2 综合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非常迅速,而艺术教育的模式却无法跟上脚步,在我国一些重点的艺术专业院校例如央美、广美等学校,他们的教学模式可以算是比较先进的代表,但是更广泛的综合类学校的艺术专业,或者是民办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却有着很大的缺陷,主要是教学思路问题。

现在很多综合类大学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和传统的艺术类专业院校不同,综合类大学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目的明确,就是为社会培养有设计能力的专业人才,大多数传统的艺术类院校更重视的是培养学生艺术修养使其成为传统意义中的“艺术家”,艺术类专业学院和综合类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的不同这里我就不多加评论。

首先综合类大学中由于专业众多,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对于一些热门专业的重视较高,例如经济类、计算机等热门专业或者通俗一点说就是学生人数较多的大众专业,对艺术设计这种小众专业的投入及重视不够。有些学校即使开设了艺术教育相关专业,也是为了应付上面教育部门的相关检查,如蜻蜓点水,不够深入,达不到理想效果。

其次学生自身重视不够,很多学生是由于高考文化成绩达不到退而求其次才选择报考艺术类专业,更有学生对自己已经失去信心,不仅在学习上,甚至在生活上,价值观上都变得消极。在缺乏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还欠缺创新精神,认为只要熟练的掌握一些基本的软件操作能力就能得到生存的空间,缺乏创新的动力。他们没有认识到熟练的计算机软件能力只是短期发展效应,随着科技不断更新,缺乏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就会在社会中被淘汰。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自我完善,累积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才是综合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长期发展效应。

3 创新精神的培养价值及方式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现代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在探讨的一个问题。而创新精神是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每个人都不能缺乏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

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应该只是在高校中才被重视,对未知事物的探求欲应该从小培养,积累勇于探求未知事物的意识,使之成为一种习惯,这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中西方教育各有优缺点,如果能取长补短,也许会是一种好的教育模式,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很多优点,如果在优秀的基础教育之上,高校教育能结合西方的尝试教育模式,可以让现有高校教育质量有一个很大的提升空间。

艺术设计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的模式上,纯理论的知识只是基础,更多的是让学生能够得到动手及动脑的机会。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应该建设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提供自由的场地设备给学生以及专业教师,以设计团队的模式开展教学工作,将更多的实际设计项目带入工作室,让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设计方法,由跟着学设计发展成为独立做设计的一个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设计流程。

参考文献:

[1]齐永钦.实验室研究与探索[D].上海交通大学,2002.

[2]高玲艳.在校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西科技,2011,(2).

中西方教育优缺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西义利观 比较 现代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不再耻于言利,而是积极主动地追求物质经济利益,在促进物质生产发展的同时,精神出现一定的失守现象。为了个人、小团体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国家的利益,甚至无视他人的生命安全(如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煤矿坍塌事件等),各种道德滑坡现象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定位有关义利观的各方面问题。本文通过比较中西义利观的异同,取长补短,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见解。

一、中西义利观的不同

1.中西义利观的定位不同

中国传统的义利观是道义论,强调重义轻利,义在利前,义高于利,甚至是“舍生取义”。孔子强调义重于利,见利思义,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力当作君子和小人对待物质利益与道义原则的标准[1]。孔子倡导见利思义,鄙视贪图财物的行为,成为我国传统义利观的基石[2]。其后,孟子强调义先利后,他认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到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汉代的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提高到正统地位,儒家的义利观成了人们的最高行为准则。他提出“正其宜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开始把义利观对立起来。宋明理学时期,朱熹甚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彻底否定个人的私利,到了“君子耻于言利”的地步。

虽然中国传统上有一些其他的义利并重的思想,但相对于儒家的义利观还是微弱许多,总体上看,我国传统的义利观还是重义轻利的。

西方传统的义利观在总体上是重利轻义的,普遍重视个人的利益,把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将他人作为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强调以个人为中心的义与利的统一。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亚里士多德、德莫克利特等这样有名的哲学家,主张道德与财富并不对立,认为占有享用财富反而对道德有利。到了罗马时期,更是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强调利益至上。虽然到了中世纪,整个社会笼罩在宗教的氛围下,人的个性被极端压制,但他们宣扬的禁欲目的在于使得个人罪责赦免、灵魂净化。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思想家为适应新兴资本主义的需要,打出反禁欲主义的大旗,提出要解放人的思想,维护个人的利益,把个人利益置于各种利益之上。到了近代,资产阶级功利主义者更是把个人利益作为道德标准,认为在追求个人利益过程中,会增加社会的利益。因此,个人的利益满足和提高是合乎道德的,利即义。爱尔维修、洛克、尼采、叔本华、萨特等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性进行阐述,形成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等理论,但这些理论都是以个人利益为核心,强调个人利益[3]。可见西方的义利观是个人利益高于义,把维护自身的利益和重视个人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

2.中西义利观的侧重点不同

在中国的义利观中,往往以重义轻利的观点教导人们,形成一套重义轻利的社会价值观,使人们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思想修为。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强调以个人对义利观的定位作为标准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侧重于个人人格的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的提高,强调的是人的道德理性。而西方学者则认为天人是相分离,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重视个人的发展。他们强调人的知识理性,美德即知识,倡导过智慧的生活,以求得灵魂改善,实现精神和意志自由[4]。

3.中西义利观的作用不同

中国的义利观强调义重于利,这有助于个人道德的自我修养,在处理个人和国家、个人和他人的关系上表现出崇高的利他主义倾向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培养出一批批具有“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的仁人志士。他们自觉地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为了国家社会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为了朋友情谊,宁可舍弃自己的利益。但是,因为我国传统的义利观是忽视甚至是排斥“利”的,所以这非常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阻碍物质生产的发展,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形成。由于社会物质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科技进步就无从谈起。个人认为,我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很大程度上是我国传统的义利观“轻利”的结果。

西方义利观强调个人利益,是一种个人利益至上的道德观。由于个人利益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个人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这种义利观能刺激个体不断追求,积极创新,勇于竞争,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每个人都在积极寻求发展的途径,寻求发财致富的机会,这势必会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但是由于这种观念过于强调个人利益,使得人与人之间成了纯粹的利益关系,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损害国家和他人的利益,不惜损害整个人类的利益,造成道德滑坡、生态失衡、人与人的关系冷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中西义利观的相同点

除了以上中西义利观上的不同之外,在义利观上,中西存在很多相同的地方。中西方思想家都普遍关注义利观的问题,试图从理论上解决道德与利益、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行为选择。另外,虽然中西方义利观的作用各不相同,但是在历史上它们各自起到积极和消极的作用。

三、中西义利观之异同对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引导的启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肯定了物质利益原则,承认了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合理的个人利益追求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相比过去几十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在强调个人利益方面,有些人却走过头,认为过去什么都不好,而西方的一切思想都是好的,于是彻底抛弃“重义轻利”、“君子不言利”的传统思想,完全采用西方的功利主义思想,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重利轻义。现在社会上出现的偷税漏税、强买强卖、欺行霸市、敲诈勒索、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大量的不正当的经济行为,以及道义、奉献、集体利益、重德等传统价值的地位的迅速下降,不可谓不是这种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过于强调的结果。

21世纪的今天,西方社会已经认识到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种种弊端,开始借鉴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21世纪的世界是东方文明的世界”,西方已注意到东方文明的优越之处,认为治疗西方文明弊病的有力武器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我们今天的义利观,是否也应该对这几十年来对西方义利观的肯定来一个重新的定位和客观的评价?

1.重新定位中国传统的义利观

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本身就能够刺激人们的财富欲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再片面宣传利益至上的思想。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道德滑坡现象表明,我们已经尝到过于强调功利思想所酿成的苦果,所以有必要重新定位我国传统的义利观。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指我国要实现政治经济的伟大复兴,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当然,这是在剔除封建糟粕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对于传统义利观的现代复兴,我们要全面地予以分析,摒弃传统中义利对立的思想和封建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弘扬中国传统义利观的精华,把义利结合起来,以义制利,以义扬利,使其相辅相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肯定义与利的真实存在,还要看到义与利是不同性质的东西,当两者发生矛盾时,要继承传统的义利观,把义放在首位,“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反对“见利忘义”。

我们要用传统的义利观教育人们,大力提倡贵义兴利,义利并举的道德原则,加强人在经济行为中的正直、正义品德的塑造,杜绝社会上见利忘义,重义轻利现象,用传统的道义原则消解市场经济与商业社会的负面影响,以期为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2.合理借鉴西方的义利观

西方传统的重利轻义的观念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这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所以一直以来,西方的功利主义思想被发展中国家奉为经济发展的“法宝”。固然,西方义利观强调个人利益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过于强调个人的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必然导致不良的后果。也就是说,对于西方利益观中合理积极的成分,我们是要吸收的,但是不能照抄照搬,要对其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利,要掌握一个度。我们提倡人们追求物质利益,但这个物质利益必须是合理合法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西方义利观中激励人们积极进取的思想是要吸取的。

3.构建合理的现代义利观。

传统的道义论格调太高,特别是到了宋明理学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完全忽视人的各种需要,不符合人性的发展。而西方的功利主义又容易导致唯利是图的盛行。所以我们要对义利加以正确的引导,不能提倡古代的只讲“义”不讲“利”的道德观,也不能为了个人私利而不择手段,而是要把中西的义利观结合起来,表现在经济活动中就是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结合起来,既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又调节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大力倡导“义利并重”、“见利思义”的义利观,抑止市场经济自发滋生的个人利益至上的行为,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净化人们的心灵,提升国民的精神境界。

我们还要创建一个人们不仅重视物质利益,更重道德修养的“义利两有”的社会氛围。对于那些见利忘义、一味追求不义之财的人,要像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以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总之,我们要尽快走出功利论的迷雾,对于中西方义利观,要取二者之长,避二者之短,既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又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注重道德修养、以义取利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王霁.中西传统义利观之试比较.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2.

[2]黄河、邵兴国.中国传统义利观的比较与思考.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3.3(1).

中西方教育优缺点范文第3篇

美术 模块 走班式学习

艺术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艺术课程以模块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模块包含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教学、课堂活动,它具有综合性、开放性与问题性等特点。笔者就美术门类实行模块走班式学习法作一介绍,以期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鄞江中学美术课开设的模块有艺术与生活系列中的“身边的设计”,艺术与情感系列的《视觉语言表达》;艺术与文化系列中的《图形的奥秘》和艺术与科学系列的《材料与造型艺术》。学习材料部分采用鄞江中学美术教研室主编,宁波市教研室审核的校本教材,部分则是根据艺术课程标准编写的出版教材。

课程标准指出,艺术赏析与艺术创造相统一,是高中艺术课程推崇的基本学习方式,它既包含了在互动交流中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探究和思考,也包括了学生主体创造性的表达、制作和展演。鄞江中学美术的走班教学正是按照这一基本形式展开的。

在实施“身边的设计”这一模块教学时,我们参照课程标准提供的“我们的环境”案例分为五个单元展开。“我们的环境、我的家”单元中,教师引领学生赏析自己的教室、阅览室、寝室、餐厅等场所,分析其布局、设施、采光等环节的优缺点。自愿组合活动组拍摄各自家居的客厅、厨房、卧室、卫生间等场景,到班内交流,派代表运用多媒体展示。在“舒适生活产品设计”单元,运用大量实物和图片阐述工业产品设计的特点、要求和相关设计理论和技巧。在“视觉传达与形象设计”单元教学中,教师在收集拍摄了大量雕塑、殿宇、广告图片让学生鉴赏,在“服装设计与个性表达”单元,引导学生分析贴身服装外衣、戏服等的材料、功能、角色季节适合性和时代特征;选择不同材料进行了有创意的服装设计,有的还在节日表演中展示。

高一时,主要与信息技术教学整合,让学生在网上收集各类设计图案并把好的图案绘制或下载。高二时,则主要与“通用技术”课教学整合,使学生能用三视图、立体图等形式设计不限复杂的构件、物品。通过两年教学,多数学生能初步了解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这三大领域的不同特点、规律和审美特征,能对生活中的设计进行赏析和评价,并尝试用设计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到了高三,大部分美术生就要去为报考相关设计专业一显身手了。

“视觉语言表达”模块的教学,采用“常规班”与“兴趣班”相结合的形式展开。教师本人并引导学生收集了大量主题和风格相同中西方造型艺术作品,如写实风格的绘画、雕塑、建筑和抽象风格的绘画(如赵无杰油画)雕塑(如印度寺庙雕塑)作品,通过相互比较,归类,使学生加深了对具象与抽象艺术语言特点和规律的认识。除教材提供的素材外,教师还从多种途径(特别是最近考古发现)收集了殷商青铜器、汉唐雕塑、宋代山水工笔画、明清写意画等作品图片,与西方古典主义艺术,浪漫主义艺术作品,印度派绘画、表现派艺术及抽象派艺术作品等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对中西方造型艺术在情感表现上的特点和异同进行探究。学校还投入50多万创建了陶艺工作室,有专职教师辅导学生制作了大量陶艺作品,有些作品还正式烧制陈列。我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殷商甲骨,汉代隶书、盛唐狂草……王献之、颜鲁公、柳公权……风格峻异,流派纷呈。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展示,让学生欣赏品味,使学生认识中国书法艺术在具象表达中的抽象意味和审美特点。学校还组建了书法业余兴趣班,每年有数十名书法爱好者在专职教师的辅导下尽情挥洒,他们的不少作品还在各级比赛中获了奖。

“图形的奥秘”模块教学中,教师引导、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中外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的具有象征意义的造型艺术作品,图腾符号……通过观赏、交流,了解多元文化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及文化渊源,探讨其时代特点、表现形式、风格特征和文化内涵之间的关系,教学还与当今企业文化、社会活动、校园文化的营造紧密结合,如“品牌结构与泊来语”活动中师生总结出品牌命名有音译、意译、词头组合,直译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并能初步进行CI策划中的标识设计。引导学生设计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班徽、团体标志、结合大型社团活动的相关标识;擅写文字说明等活动,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图形语言与文化寓意的关系的理解,而且增强了融入社会的实际才干。

当今,大到摩天大厦,小到MP3,无不都是科技与艺术完美的结合的产物。“材料与造型艺术”模块,正是施展“艺术与科学”的平台。从爱迪生的碳丝灯到如今的LED照明,昭示“材料与造型艺术”的联姻,该模块的教学与数、理、化、生、及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学科的教学协同进行。从中,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科学技术所包含的理性智慧对艺术创造与形式美创新产生的影响和意义,又探究了一类艺术所蕴涵的感性直觉对科技创新与科技发展带来的有效启迪与作用。

为了发挥每个美术教师的专长,有利于“模块走班”的实施,除高三美术教师专门辅导高考,其余美术教师要专长走班,各模块教学采用“并列开设、内外结合、课程整合、有序推进。”

实践证明,“高中美术,模块走班”较好地完成了艺术教学赋予的职能,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拓展了艺术学习的领域和空间,能推进学生综合艺术能力和审美水平的整体提高。今年,鄞江中学以美术为第一特色开展了各学科渗透美育教学的实践。在党总支书记、校长徐惠银同志的率领下,学校跨入了“中国百所特色中学”的行列。不同学科与美术教学的有效整合,必将更好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丰富、敏锐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教学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与时俱进。

中西方教育优缺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外语教育 文化整合

一、引言

文化整合,是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特别是当有不同文化族群杂居在一起时,他们的文化必然相互吸收、融合、涵化,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逐渐整合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影响文化整合的因素主要有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人口与民族迁移因素以及时间因素等,其中社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种文化的生存与发展,而良好的教育水平能使人们更加科学地筛选外国文化,从而有效促进我国的文化整合。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优缺点,所以在进行文化整合的过程中不同文化间会相互吸引、融合,也会互相排斥,要合理地吸纳文化精华。

二、大学外语教育与文化整合的联系

1.外语教育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从古至今,人类的文化发展一直在演变与发展中,不同民族的文化存在着差异,经过历史的沉淀后,有的民族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发展,有的民族文化却永久消失于世间。为了使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外语教育要把传递和积累文化作为其重要职责。因此,在大学外语教育中,要重点突出本民族的核心文化,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中根深蒂固,其次,要在大学外语教育中融入外国的优秀文化,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这也是文化整合的重要基础。

2.文化整合为大学外语教育提供教育背景。经济全球化促使全世界各国形成了“地球村”,文化整合是必然的,在文化整合的过程中,大学外语教育将会进行得更加顺畅,学生从中受益匪浅。文化整合是把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进行融合,从而形成新文化格局的一种过程。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刻影响,我国的部分地区,尤其是沿海城市遭到外国文化的巨大冲击,所以文化整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而文化整合为学生充分理解外国文化提供了机会,使学生在大学外语教育中能切身地感受到外国文化的魅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外语学习,为学生的外语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3.培养高素质的语言人才能促进大学外语教育的发展。语言人才在文化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语言人才帮助各国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克服了语言障碍,是文化融合的桥梁。高校的综合教育水平与它所培养的人才素质高低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加强培养高素质的语言人才不仅有利于扩大大学的知名度,促进大学外语教育的发展,而且还为我国的文化融合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三、 大学外语教育的文化整合途径与方法

1.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目标。在制定外语教学目标的时候,除了要侧重目的语的语言结构、功能与意义之外,还要充分考虑目的语的文化内涵、文化因素与文化背景等,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完善的实际教育环境。外语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学校在选择外语教材的时候要注意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选择那些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教材。教材中的对话练习以及篇章要基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反映出外国的社会风俗文化与生活习惯。如此一来,教师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外语教学,也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

2.丰富大学外语教育内容。在大学外语教育中,以本民族文化为主流文化,结合外国的先进文化进行教学,共同促进大学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整合。在文化整合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过分注重学习外国文化而抛弃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相反,我们要注重本国的文化,外国文化不一定都适合我们东方人,所以要有选择性地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使我国文化与各地区文化间和谐发展,以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所以我国的传统文化会受到外国文化的冲击,那么大学外语教育就要做好迎接这一挑战的准备,弘扬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

3.整合大学外语教育资源。整合大学外语教育资源主要从外语教材与外语课程两方面来进行。首先,要选择多元性的外语教材。外语教材是大学生学习外语的重要资源,它的编写质量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水平。当前,我国的外语教材都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但是不一定都具备多元性,所以要结合当前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来选择合适的教材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外语学习与文化整合。其次,大学外语课程的设置要满足地域性与民族性的发展需要。在设置课程的时候要融入西方的特色文化元素,使课程更加有趣、生动。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整合对学生的外语学习起着关键作用,学校要结合本民族文化与外国文化的特色来整合教学资源,丰富外语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外语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背景,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在大学外语教育中要注重培养高素质的语言人才,这样既实现了大学外语教育的目标,也为文化整合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西方教育优缺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自我;大学生;社会

个人的一生中,一方面要取得社会认同,实现社会化;另一方面,要逐渐认识和发展自我,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以及与其他人的差异,认识自己的形象,发展出具有个人独特性的对自己的观念――自我。

一、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观念和看法,是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我的觉知。乔治・格罗代克说,我们称之为自我的那个东西在生命中基本上是被动地行动着的;佛洛依德说,自我是通过知觉意识的中介而为外部世界的直接影响所改变的本我的一个部分。

二、自我概念的功能

伯恩斯在《自我概念发展和教育》一书中系统的论述了自我概念的心理作用,提出自我概念具有保持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和决定期望等三种功能。(1)对自我概念理解积极的学生比对自我概念理解消极的学生更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成功。(2)一千个人对同一个哈姆雷特有一千种理解,这是由于对自我概念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自我概念相当于一个过滤器,每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感知都要通过这个过滤器才能产生。随着人们越来越追求民主,自我,尤其是正处于现实和理想,排斥与接收自我,同一与分离自我,获得与丧失自尊,以及由此而致的希望与失望、信任与怀疑、喜悦与忧伤、成功与失败等诸多复杂的情感体验,成为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产生的主旋律。艾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表明:大学生处于自我统和时期,而自我统和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中心问题。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进一步的认识自我,关注自己的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但同时又因为他们年龄、能力、经验、家庭背景、性别等因素的不同,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有人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有人却将问题进一步严重化,从而产生角色模糊,即个人方向迷失。(3)人们对于在不同的在情境所发生的事情的遇见、期望以及自己在事情发生时的一系列行为动作都是由自己的自我概念所决定的。列如,随着对高校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扩招生集聚各个高校,从而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一个越来越棘手的社会问题,再加上新“读书无用论”思想的依然顽固蔓延,对大学生学习心理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冲击。

三、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

(1)社会角色,当我们扮演某一个新角色时,我们可能就已经开始自我觉察。无论何时,就像发生在生活大舞台上的事情一样,该角色逐渐的被我们的自我感觉接受,最终角色演变成事实,形成我们的自我概念。(2)社会同一性,人们越来越清晰的地根据自己生存的环境,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所依附的群体来界定和评价自己。社会群体的价值有积极地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个体总是在坚持不懈追求一种积极的社会同一性。如果通过与群际比较,发现自己的群体优越于另一群体,个体就体验到积极的社会同一性,从而感到满意。(3)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大众心理现象。人人都想要对想要了解自己所处的地位,解决事情的能力,以及自己的水平如何。而一个人只有在社会中,不断与他人进行比较,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和他人;只有社会这个大的环境里,才能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社会比较能够使人在不断的与他人的复杂关系的处理中,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取长补短,找到自己和别人之间存在的差距,进而更好的完善自己,认识自己,激励自己。(4)自我概念也决定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尝试挑战不同的任务并取得了成功会使我们感到自己很有能力。列如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做出更高的评价,从而激发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以取得更大的成就。同时如果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遇到问题甚至失败会导致学生对自己的消极评价,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越来越低迷颓废。(5)他人评价,他人的评价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所忽视的缺点,能更好的反省自己。他人的评价对大学生来讲是一面镜子,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反省。米德也指出,与我们自我概念有关的并不是别人实际上如何评价我们,而是我们觉得他们如何评价我们。(6)社会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作家杨国枢认为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使得中国人的自我和西方人的自我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的文化受集体文化,受耻感文化和家族意识等文化的影响,自我所包含的范围大于西方文化背景下个体主义文化中的自我概念范围。一个具有相互依赖自我的人会有更强的归属感。在集体文化中,自我概念是具有弹性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个人文化中的人,特别是那些少数不太在意别人意见的人,认为他所在的群体没那么重要。

作为一个大学生要怎样明确的了解自己的自我概念呢?首先,作为大学生要正确的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这是自我意识塑造和完善的基础。要对自己的优缺点,理想,性格爱好,愿望,价值观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评价,从而能够取长补短,调控、发展、完善自我,协调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提高自己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力,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曾说:“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我”。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也就是要在自省中认识自我。其次,要在在他人的评价中认识自我。唐太宗有句名言:“以铜为鉴,可以整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在与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有比较才有区别,才有特色,才能进步。最后,要以活动的成果来认识自我。一次活动完成后的成果往往直接标志着自身的价值,而社会对一个人价值的衡量也主要是通过活动成果认定的。个体能够在理想的活动成果中进一步认识自我的能力,发现自我的价值,从而进一步开发潜能、激发自信。(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大学)

参考文献:

[1] 佛洛依德.自我与本我[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2] 米德.心理、自我和社会[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3] 杨鑫.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与教育[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2(4):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