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影和戏剧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电机;CAD;PDM;数据库技术
目前CAD技术在电机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如电机优化设计、电机性能分析等。但这些CAD软件往往只涉及到电机设计过程的某一个方面,其输入输出格式各不相同。设计人员使用时必须为其单独准备数据,而这些软件的输出数据又不能为其它软件直接使用。这样很难实现数据共享与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保持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这就降低了这些软件的使用效率,限制了CAD技术在电机设计领域的推广应用。而数据库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共享,减少数据冗余,保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随着CAD技术的普及,产生大量的设计信息,如何有效的管理和利用企业设计信息的课题自然被提出,于是在并行工程方法学的基础上开发了产品数据管理(PDM)系统。该系统就是应用数据库技术结合先进的网络技术来解决设计信息管理。
一、电机CAD中的数据库技术
(一)系统结构
电机CAD与PDM系统中,在电机CAD的过程中,是利用原始设计参数,即利用已经存在的电机设计方案参数来进行电磁设计的。该实现过程主要分为:1、输入产品的原始设计参数和标准信息数据库;2、设计人员根据具体设计方案修改其中的一些参数,系统根据该参数值,对产品进行具体设计(包括结构设计、尺寸设计、优化设计等等);3、利用CAD系统产生计算单。以上每一步骤中,系统都与数据库紧密联系。其流程图如图1所示。
设计人员进行修改后的设计参数,不仅仅用来驱动本次的设计过程,同时在下次进行同类型新产品设计过程时可以作为原始设计参数进行参考。因此需要将这些原始设计参数和设计结果利用数据库保存起来。
在对产品进行具体设计过程中,也要利用数据库技术。首先要先读出存放在数据库中的原始设计参数。其次在进行具体的尺寸设计等设计过程中,要读出存放在数据库中的国标、部标和企业标准等标准信息。最后,在具体设计完成后,对设计生成的一些重要的产品设计结果参数也要利用数据库形式保存起来,以便于用户检验。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利用该电机CAD系统进行产品设计的过程,就是不断与数据库进行数据存贮、检索和编辑的过程。以上各种数据库主要有:输入参数和设计结果参数数据库、技术标准信息数据库。输入数据和设计结果参数数据库是用来存放用户在电机设计时候输入的原始设计参数和电机设计结果参数的数据库。技术标准信息数据库主要是用来存放技术标准信息(如硅钢片信息)等。
(二)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数据库的形式有很多种,考虑到在电机设计过程中,需要快速进行数据存取,采用文件型数据库Paradox生成的DB文件来保存电机CAD系统中的数据。C++Builder6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库引擎BDE(Boland Database Engine),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数据库联机技术,它提供了三种数据库访问数据库的方式:1、直接存取dBase、FoxPro、Paradox等文件型数据库生成的DB、DBF文件;2、提供标准ODBC接口;3、提供SQL Links数据库驱动程序,允许直接存取Oracle、Informix、SyBase、MS SQL Server、DB2和InterBase。此外,还提供脱离BDE的ADO方式。本文中将采用直接存取方式对DB数据库的操作做一些简要介绍。
C++Builder6中与BDE有关的组件有:BDE Administrator、Database Desktop Table、Query、Database、DataSource和DBGrid。其中,前面六种实现数据库及其表的建立、打开和对数据库中表内的数据进行查询和检索。DBGrid组件则提供了显示数据库记录的格式化视图的方法。
1、数据表的建立。首先用Database Desktop建立两个空的数据库表,然后构造表中的所有字段。第一个表用来保存输入数据和设计结果参数,因此其字段就是所有这些参数的名称。第二个表是用来保存参数和标准信息数据库。
2、数据表的打开和关闭。首先用BDE Administrator建立刚才所建的数据表的别名,然后将Table或Query组件的DatabaseName设为刚刚建立的别名,再后将DBGrid控件连接到DataSource控件,而DataSource控件连接到Table或Query组件上,最后就可以利用Table或Query控件的Open函数打开数据库。关闭时调用 Close函数来关闭已打开的数据库。打开的数据库信息则会显示在DBGrid表上,供用户查看。
3、数据表中信息的查询和检索打开数据库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对数据库中数据信息进行查询和检索。利用SQL查询语句就可以实现对原始输入参数和设计结果参数数据库、技术标准信息数据库的查询和检索。例如要对原始输入参数数据库检索的,而检索的条件为极数为2,额定效率为90.5。假设连接数据库的控件为Query1,在软件的操作窗口,取名为TForm1,上面有一个查询按钮,取名为Button1,则要实现该查询功能的程序清单如下所示:
void __fastcall TForm1::Button1Click(TObject *Sender)
{
Query1->Close();关闭数据库连接
Query1->Clear();将查询语句字符串清空
String QryStr;//定义一个字符串变量
QryStr =“select *from maindata.db where ‘极数NP’=2 and ‘额定效率I’=90.5”;
//将SQL语句赋值给字符串变量,其中maindata.db为原始输入参数数据表名,“极数NP”和“额定效率I”为该表中的字段名
Query1->SQL->Add(QryStr);//将字符串变量加入到Query1中Query1->Open();//打开数据库
}
利用以上方法,实现对包含参数和标准信息的DB数据库进行存取和检索,来完成输入设计参数的存取、技术标准信息的读取和设计结果参数的保存。
二、电机PDM中的数据库技术
电机CAD与PDM系统中的PDM主要是对电机设计方案数据、试验数据和客户信息三个方面的数据进行管理。考虑到PDM系统数据量比较庞大,采用MS SQL Server2000数据库管理电机设计方案数据、试验数据和客户信息等数据,然后利用C++Builder6提供的第三种数据库访问方式,即SQL Links数据库驱动程序,来对数据库进行存取等操作。
与Paradox不同的是,MS SQL Server的数据表并不是以单独的文件形式存储的,而是存储在数据库中。因此必须先创建一个数据库,然后才能在这个数据库中创建一系列的数据表。创建过程如下:首先我们用MS SQL Server2000企业管理器建立一个名为电机PDM的数据库,然后在这个数据库内建立三个数据表:1、表1用来存储电机设计方案数据,因此数据表中的字段设为电机设计方案的参数名(如电机型号、额定电流I、极数NP、额定功率P等);2、表2用来存储试验数据,因此各个字段设置为试验数据的参数名(如电机型号、电流试验值、效率试验值、功率因数试验值等);3、表3用来存储客户信息,因此各个字段设置为客户信息参数名(如姓名、公司、部门、职务等)。为了实现这些数据的网络化管理,将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在实现电机CAD的基础上,使电机CAD与产品数据管理实现网络化。首先在企业内部网络化,今后再借助于INTERNET实现更大范围的网络化。而企业内部网络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数据库共享,通常需要建立一个三层分布式数据库。电机CAD和PDM系统中三层数据库系统结构图如图2。
通过以上步骤,建立了一个实现网络管理功能的PDM系统,不仅实现设计方案的管理,还实现对大量的试验数据和客户信息数据的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数据共享。系统的三个数据管理模块被设计成三个独立的个体,每个模块可以互相访问其他模块的数据,但只能查看,不能进行修改,以免造成数据的破坏,丢失,保证了数据的安全。
本文论述了数据库技术在电机CAD与PDM系统中的应用,实现了在电机CAD阶段的数据数据输入和程序运行时的数据交换,以及在电机PDM系统实现对数据的安全性和网络化的管理。实践中已经在开发中小型异步电动机CAD与PDM系统中运用了以上所述的数据库技术。图3展示了该系统中的一个窗口――试验数据管理窗口。通过江门江晟电机厂有限公司试用,表明了数据库技术在电机CAD与PDM中的应用是成功的、可行的,使该系统更加满足用户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段嘉宁,钟约夫.基于柔性工程数据库的CAD与PDM系统集成方法研究[J].模具工业,2002(2).
2、成良玉,胡毓.“电机企业网络化设计、制造协作系统”工作总结报告[R].2003(10).
3、薛江,梁丽.数据库技术在 CAD系统开发中的应用[J].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2000(3).
关键词:假定性;戏剧表演;观众
戏剧从出现到现在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影作为戏剧的衍生物,相对于戏剧来说历史比较短暂,但是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它就已经风靡全球。有很多人喜欢混淆戏剧和电影,显然那是不正确的。电影不能等同于戏剧,它只是借助了戏剧的壳。从根本上讲,是戏剧与电影各自媒介工具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本文也将由此入手,来阐明这两种艺术形态相互有别的艺术特性。
一、戏剧的假定性与电影的逼真性——“真”中求真与“假”中求真
戏剧和电影都是时空综合体的艺术, 都是以叙事为主、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电影反映生活的高度逼真性,因而它是在物象之真中求取艺术之真,即“真”中求真。戏剧艺术则由于舞台的限制而具有很强的假定性,它虽然是真人演出,却主要通过虚拟的时空、象征性的表演来进行艺术创造,以求取艺术之真,也就是说,戏剧艺术是在“假”中求真。
在戏剧活动中,时间被假定了,空间被假定了,舞台上的人与人被设置在“假定性”的规定情境中。每个步入剧场的人都很清楚自己沉浸在一个假定性的世界里:舞台上不需要有一匹真的骏马存在,演员一个翻身上马的动作,观众便可以想象他是挥鞭而去。这种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由于“假定性”的存在,让观、演双方都认同,并沉醉其中。假定性也是戏剧区别于电影的首要特征。而“真”中求真的电影,主要借助机械性的媒介工具, 通过摄影机镜头来进行时空的切换,把不同时间、相距遥远的镜头剪辑在一起, 再造出一个完整的银幕时空。例如在3D电影《2012》中,世界末日的迹象真实又可怕,世界上不少人都认为电影中所描述的事情会真实的发生。这种逼真感正是电影所要展现给我们的艺术体验。
因此我们便可得出,戏剧是“假”中求真实则真,观、演双方都明白这是假的,从而才能真实深刻的感悟艺术之美。而电影是“真”中求真实则假,没有人会在看完一部戏后问:“这是真的假的?”电影却会,人们在质疑电影真实与否的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其艺术价值的怀疑。
二、戏剧表演的不可复制性与电影表演的重复再生性
戏剧、电影虽然都是表演艺术,但是两者之间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区别的。戏剧艺术的魅力存在于舞台之上,是演员和观众之间相互读懂所营造的。电影中的表演实际上是比较机械的,观、演者双方是不能直面交流,比起戏剧艺术,表演因过于完美而降低了真实感受,人和人之间所存在的无形的交流则因科技而变的冷漠。
1、演员表演是戏剧活动的中心环节。
剧目开场时,所有创作者都要退居幕后,将整个舞台留给演员们。一般来说,戏剧演员都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表演他的角色。在舞台上表演,有时候会考虑到与观众的距离,于是便不可避免的要有适当的夸张。戏剧的表演是现在时,也可以说是进行时。从演员表演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出戏剧的不可复制性。
2、电影演员的表演效果更多的在于后期制作。
由于电影的制作过程与戏剧的创作过程有着明显的不同,造成了电影表演上的一个特点:即电影表演就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在创作中有连续性。因此电影演员必须是在短暂的、独立的时间单位里进行表演。摄像机突破了舞台的封闭性与观众固定的视角,但由于过度在乎镜头,忽略了演员与演员之间的对戏交流。
《茶馆》有话剧版和电影版。如杀刘麻子这一场戏,电影版展现出街坊邻居和路人们的围观,将街景生动再现。话剧版则用夸大刘麻子惨死的叫声和茶馆老板听到其凄厉的叫声的面部表情的方式来表现这一事件。由此便得出,戏剧艺术更注重演员的表演,而电影演员虽然也在演,但并没有真正的领会“演”之精髓,电影艺术的呈现更多的运用于冰冷的机器。
三、戏剧观众的灵魂共鸣与电影观众的视听感受
从以上所讲到的演出方式上来看,戏剧观众所面对的是舞台上活生生的人,而电影观众的眼前只有冷冰冰的银幕。戏剧观众与演员之间是直接的交流关系,而因为电影有着无限复制性,电影观众与演员之间是间接的交流关系。
观众从进入剧场观赏戏剧开始,座位是固定的,距离是固定的,每个观众因为不同的距离感,便会从不同的视角来欣赏戏剧,演员和观众之间是面对面的沟通。可以看出,戏剧的表演是一种灵魂与灵魂相互碰撞的表演。而在电影中,观众与屏幕中的演员有着无法超越的距离感。因此,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只是在享受一种视听感受。当你因为一部电影感动的流泪或者开心的大笑时,往往面对的只是冰冷的屏幕。无法真正的与演员产生共鸣,更不用说灵魂的交流,旁人看来,甚至是有点自娱自乐。就这点来看,戏剧的艺术价值似乎更完美的展现。
近年来,出现了不少由戏剧改编的影视作品,就拿《天下第一楼》来说,虽说电视剧版的场景将更丰富、人物线索更庞杂、每个角色都有丰富的感情描写,不像话剧仅以餐馆兴衰为主线,舞台剧中每个人物都是围绕着卢孟实服务的。但电视剧是冗长的,不像戏剧是高度浓缩的,观众在走进剧场观戏的同时,更能在戏剧中获得人生的感悟……
戏剧与电影,这样的两种艺术形式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戏剧在一定的程度上推动了电影的发展,电影则带动戏剧的改革和创新。无论是戏剧提携了电影还是电影拯救了戏剧,它们都是用艺术的手段去呈现人生的意义,从而让所有喜欢艺术的人们去爱世界、爱生活,相互努力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吴戈. 戏剧本质新论[J]. 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9).
一切都是偶然
提到去年满满当当的排练和演出,祖纪妍说自己真的被掏空了!“但我在家歇了两天就缓过来了,手机关机,两天后又是一条好汉的感觉。”年轻人真是回血迅速啊。不过,她被戏剧人的作息时间搞得有点崩溃――通常从下午开始排练,八到十个小时,夜里结束――而祖纪妍更喜欢一早开始工作,结束后还能有自己的生活。可事实上是,“回家都十一点了,我真想抱着猫,什么都不想动了。”
这种感受有理可循。祖纪妍并非戏剧科班出身,在投身戏剧创作前,她是北大电影专业的一枚学霸。问她与戏剧的渊源,她特别坦诚:“基本没有,特别没戏是吧?一切都是偶然。”自主招生考到了北大艺术学院学习电影研究,她说,高中时什么都不懂,因为艺术学院定向的自主招生可以降分没有其他选择,如果让她随便选,她就选光华管理学院了,“挣钱多”。进入艺术学院前,她与艺术没有太多交集。小时候想过做考古学家,可以到处玩儿,也想过做作家或记者。爱好就是看书,听听评书――别人都读金庸时,她没兴趣,因为小时候就跟着爷爷一起听评书完成了武侠的启蒙。
大学时代,祖纪妍对戏剧也没有特殊感觉,看过文青必看的《恋爱的犀牛》,对戏剧的理解仅限于语文课本里节选的《茶馆》、《雷雨》……“偶然”降临在大四时候。北京大学有两大学生艺术盛会,一个是十佳歌手大赛,一个是剧星风采大赛,祖纪妍和小伙伴们冒出个念头:都快毕业了还没参加过这两大赛事,人生不完整!因为五音不全参加十佳歌手没戏,他们就组团参加了话剧比赛,“就攒了一个校园青春友情爱情故事,名字叫《没想好的间隔年》。”从初赛、复赛一路拿冠军挺进决赛,最终夺得那一届剧星风采大赛第一名,并拿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女演员、最佳男女配角、最佳舞台效果奖拿到手软。第二年,祖纪妍念研一,《早安,妈妈》的编剧找到了她,当时戏已经获得剧星初赛冠军,但编剧觉得复赛竞争更激烈而自己能力有限,便请祖纪妍帮忙导戏,《早安,妈妈》再次夺得剧星冠军,祖纪妍不小心就创造了一个纪录――北大剧星风采大赛史上唯一连续两届拿到冠军的导演。
在自己专业上,祖纪妍已经小有成绩。她研究电影理论,享受做学术,一点也不觉得枯燥,“我喜欢一个人待着,自己看看书挺好,发发论文也挺好。”那时她每年都拿奖学金,本科时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已经达到了博士的发表量,如果一路走下去,她会读博士,继续搞学术。有趣的是,《晚安,妈妈》申请到第一届国家艺术基金,进行了全国四十多场巡演,之后便有投资人找到祖纪妍愿意给她投资一个工作室做商演。以她第一部戏命名的“间隔年工作室”就这样诞生了。
被一种力量推着走 《早安,妈妈》是一部北京大学校园原创戏剧作品,曾在2014年获得北京大学“剧星风采大赛”总冠军,已完成了全国五十多场巡演。 《终成眷属》改编于莎士比亚喜剧,首演于2016年北京青年戏剧节,祖纪妍翻转了原著的性别设定――女性掌权,男性成为女性的依附,希望引发大家对于性别意识更多的思考。
在戏剧的路上,祖纪妍像被一种力量推着走,“《早安,妈妈》的剧情有点悲苦,里面两位演员就说导演写个喜剧吧,我说那就写一个,就写了《嘿,是我》,就叫他们俩来演第一轮,所以他们就母子变情侣,挺好玩的。之后就一部一部做了一年到现在。”“写戏你能说写就写?”记者问,“我还真能,我说写一个就能写一个。”祖纪妍答得干脆。电影专业的学习为她打下了编剧的基础,上学期间她偶尔写写电视剧、网剧挣些零花钱。她强调这种能力是可以被训练的,她就被训练得很好,“戏剧跟电影剧本不是一个工种,但是知道作为一个电影编剧如何被训练,你就知道如何从头再学写戏剧剧本,这个学习要付出的时间就被大大缩减了。我学到了如何学习这些东西的方法。”祖纪妍另外一个剧本《伊斯坦布尔之夜》还拿了戏文杯剧本大赛一等奖。
那么,写故事的灵感来自哪呢?“书和电影。”祖o妍坦陈自己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我是个特别无趣的人,翻翻书,跑跑步,看看电影,写写文章。”采访时,她在看毛姆的小说《圣诞假日》,想在今年把这个故事搬上话剧舞台。她会被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打动,成为她创作的源泉。“之前做青戏节里的一个48小时比赛,就用了一个小段子,我想了好久觉得巨浪漫。北京地铁不是人特别多嘛,好多人戴着耳机就会被挤掉,这时候一男一女被挤到一块,都戴着耳机,掉了,两个人拿错了,听的还是同一首歌,该是一个多么浪漫的爱情故事。我跟朋友讲了之后,他们都嘲笑我玛丽苏,但是我真的用上了,而且效果特别好。这种段子我走在路上看到就会觉得,哎,它是一个挺好的段落。我不会把它写下来,我会放在那儿,因为我一般能记住,当我再遇到一个情景需要的时候就把它调出来。”
做戏剧之后,祖纪妍也开始有意识地看戏了,这一年半时间里,她在豆瓣上标注了一百多部看过的戏。去年她去了爱丁堡戏剧节,颇感概:她发现英人的审美还是挺传统的,没有特别奇怪的所谓的边缘戏剧;羡慕他们能把酒带进剧场,边喝酒边看戏;观众代沟小,一个屎尿屁青春片感觉的戏,台下有很多四五十岁的人跟大家一块笑。
对流行文化有点接受不了
和大多数90后形成反差的是祖纪妍对流行文化的抵触。“比如我现在没有什么新的想法了,我会去看死了30年的人的书,而不是看现在活着的人的书,我还是更喜欢经典,对于流行文化我有点接受不了。我的演员们知道的演员我都不知道是谁,他们追韩剧,我就不感兴趣。如果有一天可以,我就不用智能手机,不用微信。我从来不用微信聊天,要有事就打电话。不过不用手机有点极端,我得叫外卖啊,不然我吃什么啊。”
然而,与更年长些的青年戏剧人相比,祖纪妍身上又带着90后鲜明的烙印――她“更关心人作为个体的感受,关心一个个体的生命体验和哲学思考。”她解释说:“像《驴得水》、《你好,疯子》很多都有社会意义,我反而没有太大热情去追求社会命题。其实十年对中国人来说变化挺大的,整个社会环境开放了不少,我觉得我们可能更多元化,我们心中的好会有更多的维度,我的东西比他们的会更难以评价一点。包括国内外的交流,我上本科的时候出国玩已经很方便了,他们上本科的时候还没有这样的条件,国际视野包括外语能力会更好一点,这可能是一个代际的优越性,就是后发优势。”
就像她的《嘿,是我》,表现的就是爱情中一个微小的感受,即真实和幻觉:一男一女各自讲自己的感情经历,并在讲述中相爱,是生活中很套路的一件事,但是发现这种感情都是幻觉,根本不可靠。“它本身讲了我们喜欢一个人很多时候都来自于特别细小的共性,你喜欢喝柠檬茶我也喜欢喝,然后就对你产生了跟别人不一样的好感,就是命中注定,人就需要这种幻想。”祖纪妍对哲学感兴趣,她用戏剧探讨了“人怎么定义自己,到底是谁,是通过我定义我,还是别人眼中的我来定义我,即真实和幻觉。”祖纪妍喜欢伍迪・艾伦,因为“他从来不会去批判社会问题,不会去追求社会意义。”当下,祖纪妍正在做一个咖啡戏剧的尝试,在鼓楼西剧场的咖啡厅,她接受了一个半月的咖啡品鉴培训后有了这个想法,“宁可不卖票,观众特别少,做一个淡淡的日本深夜食堂的那种感觉,就做一些小的尝试吧,环境戏剧也好,咖啡戏剧也好。” 《嘿,是我》是一部祖纪妍原创的奇幻爱情喜剧,她表示该剧的台词十分“筋道”, 她把剧中的“我”一分为二,并在“我”、“我”中探讨男女关系、社会关系,使本剧富有哲学意味。 普利策戏剧奖女性主义经典巨作《晚安,妈妈》,该剧的主创由“老中青”三代构成,分别是“40后”戏剧家林荫宇,“70后”国话演员刘丹和“90后”导演祖纪妍。
或取材或借用,脱胎于外国电影的舞台剧近年来几成风尚。上海话剧艺术中心2006年将彼得・席戈尔执导的影片《初恋五十次》搬上舞台;两年后,同样改编自同名电影的《八美千娇》(编导弗朗索瓦・欧容)与观众见面;再之后,1957年获金熊奖的名片《十二怒汉》(西德尼・吕美特导演)更名为《十二个人》低调登场,年年复演口碑不俗;2011年,农历春节后的首部大剧场演出《松子的爱》亮相,其母本《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原作为小说,但更广为流传的是它的电影版本。此外,可・当代获得英格玛・伯格曼基金会的授权,于2008年推出《婚姻风景》一剧,向伯格曼本人编导的该部影片致敬。
在北京,影片《公寓春光》2007年摇身一变成为舞台剧《艳遇》,导演孟京辉称他的作品“灵感来源”是这部电影,编剧之一的史航则用了“借用”一词定位二者的关系。其实,《公寓春光》已“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地由台北果陀剧场搬演于2006年,海峡对岸的戏剧人将内容做了本土化处理,并向原作者支付了版权费。2008年,歌德学院德国文化中心庆祝其在北京成立二十周年,邀请孟京辉导演了《爱比死更冷》,法斯宾德的电影处女作在中国舞台上再度演绎。
不仅如此,目前向外国电影“借用”桥段乃至台词的做法似乎已成了商业戏剧心照不宣的行规,“攒”剧本成了“偷”电影。
二
京沪舞台对外国电影的青睐,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优秀的原创剧本稀缺,而编剧自身的创作意愿和主体精神也不强。在以制作人和导演为核心的团队中,编剧充当“”,沦为整理文字的工具,像一个出租代孕妈妈。
另一方面,看碟族与话剧的观众部分重叠,外国电影碟培养了观众的审美口味。或借电影之名,舞台剧未演先热;或因电影之实,引发观众观看并做出比较的愿望,这对制作人而言,选择已经获得成功的外国电影作为改编的基础,风险较小。
再者,导演越俎代庖,略去对剧本的文本读解,略去对文字的创造性想象过程,直接将银幕形象转化为舞台形象,事半功倍。
另外,在商业驱动下,快钱的吸引力也不言而喻。要想“多、快、好、省”地在话剧市场上分一杯羹,借助电影改编,当然是不错的选择。依赖良好的电影剧作基础,一是省去了剧本创作的时间和二度创作的磨合期,二是省去了编剧稿酬甚或编剧本身,三是以电影已经赢得的号召力省去了宣传费。
天下原来真有免费的晚餐?
三
至目前为止,外国电影在中国舞台上的转化至少有三种情形:
第一,“忠实于原著”。
人们常以是否“忠实于原著”来评判由小说改编而成的戏剧或影视剧,而以电影为“原著”,相当一部分的舞台演绎是忠实的。之所以翻排《八美千娇》、《十二个人》或《婚姻风景》,是因为这些电影本身相当戏剧化,矛盾冲突充分,人物纠葛显赫,尤其不容忽视的是,场景非常集中。《八美千娇》和《婚姻风景》无疑是客厅剧的样板,《十二怒汉》是法庭戏,和话剧《哗变》是兄弟连。
像戏的电影不妨还原成戏?是的,如若说是“改编”,不如说成“还原”。
第二,“借用”原著。
依照史航的原话,《艳遇》“借用”了《公寓春光》的情节框架。或许,孟京辉执导的任何一出戏都只是“借用”了文本?无论早期的《思凡》、《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还是最近两三年的《艳遇》、《堂・吉诃德》,乐队、歌队,戏仿已经成为孟氏戏剧的标签。
第三,似是而非,若即若离。
隔着玻璃看戏,戴上耳机听词,《爱比死更冷》的舞台演出像是一场强行参与的行为艺术。玻璃和耳机能屏蔽改编的无能和表演的劣质?既然不能把法斯宾德的冰冷也改造得很“狂躁”,那也只好装模作样,煞有介事,再次以形式震慑观众。
《松子的爱》则未必不想摆脱电影的影响,甚至强调直接改编自小说。无奈,电影已然先入为主,主创们是看了电影而非小说才决定将之搬演至舞台的吧?电影的烙印挥之不去,叙事和情感究竟是连贯还是跳跃?整体追求到底要写实还是风格化?舞台呈现出不时的摇摆。
在似与不似之间若即若离地暧昧着,银幕和舞台的拉锯战由此开演。
四
难道,只有这些?
电影在诞生之际本是杂耍,是在迅速地吸取戏剧的养分之后,才成为一门独到的叙事艺术。“教会徒弟饿死师父”,难道戏剧潦倒至要从电影那里讨一碗饭吃?
分明不是。
纯戏剧依然有纯戏剧的经典范式,佳作不胜枚举;电影自有了蒙太奇理论和手法,就确立了其美学特性之一,魅力无穷。两者“各美其美”。
又有多少戏剧曾经改编成电影?又有多少成功的戏剧改编成了失败的电影?莎士比亚、契诃夫的剧作自不必说,人们评价由他们的作品改编成的电影,依据多半还是原作。当黑泽明的《蜘蛛巢城》和《乱》惊艳了世界影坛,注入他影像特质的倒不是莎剧或电影手法,而是日本传统戏剧能剧。彼得・谢弗的《上帝的宠儿》改编为电影《莫扎特》后,戏剧中依赖舞台假定性实现的极为漂亮的时空转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电影中司空见惯的大段闪回,失色不少。舞台剧《蝴蝶君》的编剧黄哲伦亲自操刀电影剧本,一样的故事,依托主人公回忆片段组接的时空多变的舞台剧获得了美国最高戏剧荣誉托尼奖,而按顺序讲述的电影则很失败。
从表面上看,外国电影频繁地在中国舞台上出现,是因其有好故事。“讲故事”是戏剧与电影的共通乃至共同之处。然而,戏剧之为戏剧,电影之为电影,在于讲故事的方式不同。观众的审美愉悦来自这“不同”,艺术家的创造天地也正在于这“不同”。
内容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独属于这一艺术门类的语汇。否则,有了影视,戏剧理应灭亡,有了摄影,绘画活该见鬼。
五
有意思的是,新语汇恰恰自两者交汇处摇曳生姿。
试想,当真把《玩偶之家》拍成电影,也许要铺展开来,从海尔茂患病、娜拉冒充父亲的名义伪造借据签名开始,唯恐等同于一部舞台纪录片。我国的现实主义大师先生的《雷雨》、《北京人》、《原野》、《家》等力作也都拍成过电影,均反响平平。
[关键词]网络戏剧;剧本;剧场;观众;演员
网络戏剧也称为虚拟戏剧、赛伯戏剧,是在互联网这个高科技的信息数据平台上,实时、互动、原创地进行演出的一种戏剧演出娱乐形式。顾名思义,网络戏剧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戏曲艺术,它以网络作为传播的媒介和载体,以文字、图片(静态的和动态的)、音频、视频相结合的多媒体形式作为传播戏曲的手段。
网络戏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戏剧是在网络上传播的所有戏剧资源。狭义的网络戏曲则是在网络传播这一新的载体、媒介形式下生成的新的戏曲艺术形式。
网络戏剧是未来的戏剧,网络戏剧的演出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戏剧的载体,网络促使戏剧在自身各个方面发生变革。网络戏剧作为新兴的戏剧形式,与传统的戏剧形式有着明显的不同。根据以往的研究,在讨论网络戏剧和传统戏剧的时候,网络传播的特点就成了网络戏剧与传统戏剧的区别点,如跨越空间限制、容量巨大、信息丰富,查询搜索信息方便,复制简单、融合多种媒体形式、超文本链接、交互性等特征。但这些特征都是网络的特点,我们并没有凸显出网络戏剧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艺术形式的独特性。
我们知道,戏剧演员、观众、剧本(或作者)、剧场等基本因素,其他的附属因素主要有声音、舞蹈等。那么,我们就从戏剧的几个基本的要素出发,看一下网络戏剧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区别于传统戏剧的独特性的。
一、剧本:个人独自与集体狂欢
传统的剧本创作突出强调了戏剧的文学性。戏剧的创作更多体现在戏剧文学的创作。我们一提到一些戏剧大师,很容易想到很多的剧作家。西方的莎士比亚、布莱希特,中国古代的关汉卿、汤显祖,现代文学上的、老舍等。戏剧的创作来源于集体,后来越来越趋向于雅化、精英化等的倾向。许多的文人参与创作促进了戏剧的发展。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新的媒体网络的出现,使戏剧剧本创作的个人独自再次回归于集体的狂欢。
网络戏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在创作上与传统的戏剧有着不小的差异。剧本创作的变化主要变现为:
创作的集体性。网络剧本可以是由一个制作集体来共同完成的,或者是在网络上由众多的网友不断参与的情况下来完成的。就像Linux操作系统的完成过程那样,是一个开放式的,由众多的不同身份、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参与的过程。在这里,传统剧作家的那种个性追求,自由自在的创造性逐渐淡化。剧作的原创性和剧作的著作权很难知道。而这种集体狂欢的创作也消解着剧作的神圣性。但是,这种集体创作同样有自身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可以听取来自各方面的声音和意见。在网络时代,人人皆可以成为艺术家。
剧本的开放性。传统的剧本是自足的、完整的、封闭的。网络剧本的创作是开放性,呈现出多种可能性,给参与创作的网民们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网络剧本最初可能仅仅是一个提纲,发在虚拟社区。情节、人物等在不断的讨论、写作、修改中形成。“网络艺术从参与者滑动鼠标或敲击键盘时开始,作者与参与者共同交流、修改、创造,从这种意义上说,网络艺术作品是永远不可能完成的。”
剧本的粗放性。网络剧本和普通剧本有很大的不同。普通剧本,是联系到具体的人,而对大环境是草草掠过,因为通过拉近人物之间的距离,通过人物的情绪,对话,遭遇,可以让读者更加投入其中。但是,实际中,网络剧本无法细化到具体人物的场景。因此,它是以大环境为重点的表现对象的,而忽略小场景的描述。这就是两种表现方法的基本区别点。
此外,网络剧本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如简单的环境布置,简单的人物刻画等。
二、剧场:近程性与远程化
网络戏剧的另一个变革在剧场的变化。
传统戏剧是剧场艺术。舞台是传统戏剧的存在空间。戏剧的所有的表演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空间中展开的。几千年来,戏剧的观演空间都是固定的剧场性、舞台性,台上、台下的区分始终不曾打破。从戏剧产生初期的广场艺术,到戏剧成熟期的剧场,都是如此。即便是如今的小剧场实验戏剧,也有着鲜明的台上和台下之分。
传统的剧场唤起观众的在场感。舞台与观众的距离的迫近更容易使观众身临其境,沉浸在戏剧情境中。在观众与演员之间没有太多的距离。尤其当观众处在黑暗中的时候,整个剧场中充满的都是舞台上戏剧所展示的情境,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我们说,舞台戏剧具有真实性、情境性和感染性。非常善于营造现场气氛。
网络戏剧的诞生,无疑拓展了我们的思维空间,给戏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网络戏剧却与此不同。网络戏剧的剧场是属于远程剧场,或者说是虚拟剧场。黄鸣奋在他的文章中讲述了这种远程剧场。现代传播技术使剧场的形态发生了变化。远程虚拟现实成为可能。在那里,黄鸣奋提到了网络剧场的三种类型,分别是现实剧场的模型版、现实剧场的远程版、现实剧场的想象版。不论怎样,剧场的远程化成为网络戏剧变革的重要一环。
剧场由现实的近程剧场走向一种虚拟化、远程化。网络传播使戏剧的传播更加普遍。
远程剧场可以实现远程控制、远程演播和远程鉴赏。互联网的互动功能给予了戏剧新的表演空间,使戏剧的剧场性发展为网络性。身居斗室之中,同样可以欣赏远在千里之外的戏剧演出。
远程虚拟剧场的出现,呈现了由封闭到开放,有固定到流动的变化。戏剧艺术的传播更加开放,流动性更强。时间上改变了戏剧表演即时性的特点,使戏剧的观赏更加自由。
三、观众:接受者与创造者
观众是戏剧的要素。观众在戏剧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直接影响着戏剧艺术的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实现。在传统戏剧中,观众是戏剧的消费者和接受者,在网络戏剧中,观众同样可以成为参与者和创造者。
网络戏剧突出了使用者与消费者的重要性。传统戏剧的个人创意已经由艺术家个人延伸到了观众,人们对艺术家的要求不再是创作动人的内容,而是设计环境、空间、框架,让观众能够参与其中。艺术家现在所做的不再是在现实世界中取样以反映他的个人观点,而是构造网络“框架”,任由观众在其中创造自己的世界,让个人能充分利用网络空间的自由,有能力建构自己的现实,重新自我创造。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同样一千个观众也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传统戏剧接受的观众相比,网络戏剧的观众接受具有新的特点。
观众形态的多样化。相比于传统戏剧的演出形式,网路戏 剧在吸引观众上面走出了一条新路。中国古典戏剧的演出形式注定了以中老年人居多。网络戏剧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艺术形式上逐步革新,顺应了观众的期待心理和时代的发展,争取到了更多的尤其是年轻的观众。网民成为网络戏剧的接受者。在当前的中国,上网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方式。革新中的网络戏剧逐步走出现实的尴尬,争取新的观众,必能为戏剧艺术的重新焕发奠定了基础。戏剧艺术来自于民间,最后必然回归于民间,回归于大众。这才是当代戏剧的出路。
从观众接受的方式而言。传统剧场戏剧的观众,更是一个欣赏者。在网络戏剧中,观众也是一个创造者。虚拟剧场的出现,由剧场的观看变成了读屏。在美学中,我们知道距离产生美。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讲“间离效果”,俄国形式主义主张语言的“陌生化”,其实都是在揭示距离与美之间的内在联系。现实剧场中,舞台与观众席的距离造成了传统的审美。但是,现场性也造成了观众的沉浸性体验。网络戏剧是以网络为传播媒介。读屏,显然成为新的戏剧接受方式。屏幕,造成了网络戏剧接受中的“距离的距离”。显然,网络戏剧的接受很难产生那种现场感和沉浸性体验。但是,“距离的距离”同样产生美。
“距离的距离”形成了新型的观演关系。网络戏剧中观众的互动性加强了。传统剧场的那种观众和演员的现场审美互动体验,成为新的以网络媒体为媒介的新的互动形式。观众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和演员、导演等相互交流。观众不仅仅是一个观看者,可以成为如电子游戏一样的玩家。
网络戏剧的接受方式更加自由。网络戏剧是看,而网络戏剧适应快节奏的生活要求。人们在网上看戏剧的时候,保持着更多的主动性,主动选择,主动关闭。在欣赏的剧目和时间上享有充分的自由度。戏剧的播放方式,变为点播的方式,成为个人的独舞,个人的游戏。
四、演员:专业化与大众化
人类的戏剧史上,虽然有过以木偶、皮影、动画为表演体的戏剧样式,但作为戏剧文化的主流,人一直还是戏剧表演的主体。在电影时代,戏剧虽然被机械化了,但还是有电影演员的存在;在电视时代,戏剧虽然被信息化了,但还有电视演员的存在。同样,当戏剧上网之后,仍然还会有演出者和演出者团体的存在。
戏剧的本体应该是观演关系的存在。演员因素占有着重要地位。戏剧最根本的一个因素也应该在于表演。戏剧必须有演员的表演。当然这里的演员可以是真人,也可以是虚拟的演员。但无论如何无表演无戏剧。传统戏剧中演员的演出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和专业色彩。名家名角的出现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演员的表演是其个性化的集中体现。剧本可以是集体的狂欢书写,但是演员的表演是个体化。
当今的时代是大众文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大众狂欢的时代。“超女”现象体现了明星大众化的一面。这是大众艺术的显著特点。网络是艺术大众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莎士比亚曾经有一句名言:世界是个大舞台,男男女女皆是演员。在网络时代,人人皆可以成为艺术家。
进入21世纪之后,传统戏剧和机械录制的戏剧仍是戏剧表达的形式,不过其地位必将发生变化。下面的一段文字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广而告知:各位网友,中国首部互联网戏剧《河畔上的母女俩》从今天开始,在“舞台艺术”栏目正式彩排了。
彩排地点:舞台艺术
演员一:扮演女儿的女一号
演员二:扮演母亲的女二号
演员三,扮演投宿者的男一号
导演:任何愿意做导演的网友
文学顾问:任何愿意做剧本顾问的网友
观众或者网友若干
提示:任何网友都可以扮演你想充当的以上任何
角色:入场参加彩排前,必须在前面著名自己的身份。
请进入《河畔上的母女俩》剧本里面。
这部戏的创意集中体现了网络戏剧演员大众化、戏剧走向大众的一个倾向。
除了戏剧表演的大众化之外,戏剧演员还有一个变化是虚拟演员的出现。虚拟现实在数码艺术中已经是司空见惯。如《泰坦尼克号》中的轮船远景、《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还有一些艺术中的奇观都可以利用高科技形成。同样,戏剧表演的一个角色,可以由计算机模拟形成,形成虚拟的计算机演员。这是戏剧艺术顺应时展的结果。在戏剧演员的发展史上,真人表演后,曾经出现了代人的表演。如中国的皮影戏。现代科学技术和戏剧相结合,出现了这种虚拟的人物表演。机器人,甚至是智能动物都可以在这种网路剧场中成为演员。
但计算机演员还是不能完全取代真人演员的,它只是提供了新的角色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