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从众心理的利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日信托法 立法差异 比较分析 不足及改进
和日本都是在本国缺乏信托制度沿革和传统的基础上,为适应、的需要,而从英美法系中整体移植了信托法律制度,基本上保留了其整体的价值功能与法律构造。但一项外来制度能否在本国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够和本国的法律传统与法律框架及现实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较好地融合起来,使其能切实符合本国实际。日本《信托法》实行已有近80年历史(1922——),实践证明是比较成功的。我国《信托法》刚刚开始实行,其效果如何尚待时间检验。但分析探讨中日信托制度立法上的差异,及其产生的不同的法律后果,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对信托这一新生制度的认识和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一、 关于“信托”的定义
从信托产生、发展的历史和功能看,其最基本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托财产的转移,主要是所有权的转移,也可能是其它处分,如在财产权上设定用益物权或担保物权;一是受托人对信托财产的管理、处分,这都是信托的最本质内涵。可以说,二者缺一则不成其为信托。因此,日本《信托法》第一条明确指出:“本法所称信托,是指办理财产权的转移或其他处理,使他人遵从一定的目的,对其财产加以管理或处理。”这个定义完整、清晰地表现了信托的两个基本内涵。而我国《信托法》第二条却是这样定义的:“本法所称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信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这个定义中的关键之处在于“委托”一词含义不明。一般来说,“委托”多用于行纪和关系中,即一方(行纪人或人)接受另一方(委托人)的委托,以自己(行纪关系中)或委托人(关系中)的名义,为委托人的利益行事。但无论是行纪还是,与信托都有本质的区别,即前者均不转移财产的所有权,而且所有权与利益不产生分离,都归属于委托人,而后者须有财产权的转移,而且所有权与利益发生分离,所有权归受托人所有,利益则由受益人享有。因此,“委托”一词非但没有揭示信托的本质属性,而且混淆了信托与行纪、等法律关系的界限,是不的。我国大众对信托的概念和性质的认识本就非常模糊,立法上更应该讲究用词的准确和明晰。也许,我国是考虑到信托财产“二元所有权”的特性,担心与我国现有的民法体系格格不入,而有意作出这样含混不清的规定。但信托制度发源于英美法系,其特性决定了大陆法系民法的传统架构很难将其完全包容。我们既然决定将其移植到国内,就应该按照它内在的法律属性清晰地定义它,从而将它同其它法律关系区别开来。在这方面,不妨可以借鉴日本移植信托制度所采取的开放务实态度。
论文摘要:通过观察中北大学级的学生公共体育课选项的全过程发现学生在体育课选项过程中存在从众现象文章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建议加强对开设的体育项目的介绍和宣传加强学生的辨别能力利用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正面影响从而促进大学生公共体育课教学
3前言
公共体育课教学是高校体育教育}一作的重点,日前各高校从多方面对公共体育教学进行改苹,就内容和形式都有很多的变化)但是无论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采取俱乐部制还是选修制,从其木质上来说都是设置了一此体育项日,供大学产卜自卞的、选择性的进行学习)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学产卜的个人兴趣、爱好,体育项日的木身的特点,教师的个人魅力等,都是影啊囚素)而值得注意的是,从众现象这一流行的社会现象,也渗透到了大学校园,同样也影啊了大学产卜在公共体育课选项时的选择、木文就对大学产卜公共体育课选项时从众现象的成囚进行})}究,以促进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_作的开展)
从众行为就是在社会群体的J+:力下,放弃自已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也就是说个人山于真正的或臆想的J+:力,在认知上或行为上小山自卞的或被迫的取向于跟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群体现象)
从众心理是指在个人和群体意见发产卜分歧的情况下,个人放弃自已的意见而顺从群体J+:力,让步于大多数人的意见的种心理倾向)也就是说它是在个体J+:力下,一个人改变自已最初的看法、宗旨,接受大多数人的意见,并且小是囚为论据有说服力,而只是山于害怕陷入孤独)从众行为是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从众心理是从众行为的内部原囚)
9 })}究对象和})}究方法
923}究对象
随机抽取了中北大学9 77%级的%77名大学产卜作为})}究对象、
9}}究方法
运用了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文献资料法、发放了}J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里仑召石)对97 7%级大学i卜的公共体育课选项过程进行了个程的观察、%大学产卜在公共体育课选项时的从众现象姗小群体学习从众
经过观察可以发现,在大学产卜公共体育课选项时,要好的儿
位同学或是一个宿舍的同学,甚至是一个班的同学都会选相同的项日)还有来自一个地方的学产卜也会听高年级的老乡的建议而选择相同的项日)
r}时尚与流行从众
大学产卜中的时尚和流行大大地受到了社会时尚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啊,大学产}一急于模仿社会上流的产}一活方式、行为方式,以求得社会的认同,获得社会安个感,满足虚荣心,达到心理平衡)这样一来,像健美操、街舞、网球等社会上时尚的项日就很受大学产卜的亲睐)像武术、排球、田径等项日,则小那么热门,选修的人数小多,甚至有此项日都囚为没人选修而无法开设)%大学产卜公共体育课选项时从众心理产产卜的原囚n}内部囚素大学产卜心理发育尚未完成调查大学产卜的处事态度一项时,发现约有-}0/S/a的调查对象
在做决定时要先征求别人的意见、看别人的动向,再做决定、这 一点充证实了大学产卜的产卜理发育虫已基木成熟,但心理的发育还未完个成熟,世界观、人产卜观、价值观还小成熟,使得他们在行为上往往缺乏深思熟虑,‘常常冲动、兴奋、好奇、小顾一切的从众、模仿、
在对于个人爱好特点的调查中,选个人爱好1’一泛而短暂的同学有0/a/i%c}o ‑囚为经受小起外界的刺激,外界的诱惑,时尚、潮流吸引而出现了大的情绪波动,产产卜拘束、焦虑、郁闷、烦躁的情绪,就采取‘逃避”的方式,随波逐流达到心理安慰;或者是盲日地跟随潮流,形成时尚从众、n}}大学产卜具有怕孤独和安个心理
问卷中有关选项的日的罗列了九项,要求被调查者对此进行排序)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是我们宿舍、我们班的同学都选这个项日;选这项的已经报满了;老乡们都建议选这个项日)大学产卜绝大多数住校,跑读的很少,他们远离父母过着集体产}-活,在宿舍、班级等小群体中依赖于集体,一日一集体中大多数人采取某种行为,自已就小敢也小愿意‘反潮流”,怕受到别人的排斥、非议,而导致被孤立、被遗忘、所以就放弃了自已的行为和态度,跟随大家盲日的从众,使个体获得一种莫名的安个感,还可以回避责任,也就是明哲保身、大家都说、都做的,即使是错了,责任也是大家一起承担、为了小被孤立,寻求归属感,就只有从众了、就如同一个宿舍的同学都选了健美操,即使自已毫无乐感,也会勉强选学,这样回到宿舍后可以一起聊体育课上发产}一的事情,能一起练习,寻求心理平衡、
4.1.3缺乏自信、缺乏卞见
著名心理学家阿希在侮次做从众试验后,都会询问被试者以了解他们对所发产卜的事件的反应)结果表明:当被试者发现自已的意见与他人的小同之后,小是对大多数人的知觉产产卜怀疑,而是对自已的知觉产产卜了怀疑,他们小仅有了隐隐约约的恐惧,而且总是担心自已对什么为西没有理解,担心暴露自已的某种缺陷,而当自已和别人一致时,心情就感到愉快的多、这就是缺乏自信者从众行为的心理写照)
通过调查发现,儿乎过半的同学在平时的做事中喜欢征求别人的意见)这此同学没有卞见,小论对错都容易受别人的影啊)加之一此同学在群众中有领导者的作用,也就更使得没有卞见的同学盲日的从众、
4.2外部囚素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对群体的研究表明:在群体成员彼此接近、趋同的过程中,相勺_模仿、受到暗示,表示出服从基础上形成了群体规范、这种群体规范1’泛、持久、深入地反作用于群体成员,形成群体中大多数的意见、这一意见成为了一只无形的力量来迫使群体成员与其保持一致)而大学产}一则受到了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多方面影啊、随着改苹开放,困门大开,各种各样的产卜活方式、文化理念充斥着人们的大脑)追赶潮流,踏足时尚,对于好奇心极强的大学产卜来说,自觉小自觉地就加入到了从众的行列中)而且市场经济机制下,竟争日益激烈,天之娇t们倍感茫然,可又无路可退,只好选择热点,选择大家看中的方面,从而从众)
学校是大学产卜学习厂}一活最卞要的场所)来自教师、同学、老乡的影啊很大)随着学分制的、弹性学年的开展,学产卜的个性得到了一此张扬、但山于学产卜心理的小成熟,加之学产卜中小领导的存在,就有了从众心理的温床,使得学产卜们看大家的动向随大众而动、家庭也积极地影啊着大学产卜的从众心理的形成)未步入大学前,家民在孩犷小的时候就总把别的小孩作为自已孩犷的参照物,先入为卞的从众倾向也就植入到孩户L}中)刚入大学,参加集体产卜活,家民们山于担心孩t,就会告诫道:为人处事要“入乡随俗”:’遇事随和”、“别标新立异”,使得大学产卜小敢做“出头鸟”,处事唯唯诺诺,世l次圆滑,逐渐形成从众心理、
5大学产卜公共体育课选项时从众心理利弊
体育课小同于其它课,它lfx体运动较多,学习技能为卞,大学产卜们山于从众心理,同班级、同宿舍的同学选相同的项日,有利于课上相勺_鼓励,认真学习,形成良好的课堂氛ICI,在课下易于大家一起进行练习,相勺_切磋,这样一来课堂学习的内容得到 了巩I d-1、提高,还加强了学产卜间的交流,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融合了老乡间、同学间的关系、
盲日的从众也使得一此同学饱受折磨、他们忽视了个体差异,忽视了自身的条件,而选择了自已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项日,造成了尴尬的结局、
6建议
6.1加强开设的体育项日的介绍和宣传
可以设置一此信息栏,将体育课开设的项日进行介绍,比如课程特点、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日的等、在进行选项时,教师重中以上内容,使得学产卜选项时有一个参考依据、
6 .2利用学产卜中的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正面影啊,防}卜消极影响
在大学新产卜中,从众与非正式群体领导(老乡、班民)的影啊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一来到学校,老乡就会给他们传授经验,如选那个项日好过,那个老师好说话等)新产卜对体育课项日缺乏理性的认识,在一阵煽动下,也就小知小觉地从众了、所以,营造 一个良好的校lic}文化学习环境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 高职 求职 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据调查显示,中国高校毕业生将突破700万,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一个万众瞩目的问题。人们往往忽略了高职高专生,而将目光放到了本科生、研究生身上。近几年的统计数据表明,高职高专生就业形势是好的,但仍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高职高专学生求职心理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要认识这些不良的求职心理,克服心理障碍,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1高职院校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1.1自卑心理
高职院校大学生自卑心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高考过后,有的同学进入了本科院校,有的同学进入了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录取分数线明显高于高职院校,许多学生是抱着本科分数不够只能读高职的心态来到高职院校的,这导致他们在今后的求职过程中,有一种自卑倾向,使他们不敢与本科生竞争。有些用人单位,盲目看中学历,明明专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非要求本科学历。部分高职生认为专业不好,或知识技能差不如其他同学。有的同学对自我认识不够,不能接纳自我、欣赏自我,所以对找工作也很自卑,不相信自己。
1.2盲目自信心理
有盲目自信心理的学生,往往有自傲心理。在求职过程中,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在校期间成绩较好,有较强的个人能力,获得过很多荣誉,理所应当获得理想的、比其他人更好的工作。挑三拣四,往往最终什么满意的工作都没找到。
1.3焦虑心理
求职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说会产生心理压力,在压力的作用下,学生求职时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有的学生对求职期望过高,有的担心学历不够,有的优柔寡断,面对多家企业不知如何权衡利弊,择优而从之。有的不善于推销自己,害怕求职过程中的笔试面试,经常处于焦躁、压抑等负面情绪状态中。有求职焦虑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是自卑的,对自己不够认同,不能全面认识自己的能力。
1.4从众攀比心理
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的从众攀比心理主要是因为他们不能客观地分析就业形势,而是以身边人的喜好为参照,认为大家说好才是真的好,盲目地扎堆热门城市、热门单位、热门职业,结果限制了自己的职业发展。
1.5依赖心理
有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为自己做职业规划,也不为职业发展做努力,到了求职的时候,认为找工作不是考验自己的学识和综合素质,而是依赖父母,认为父母有门路,能给自己找个好工作,自己不用担心;还有部分学生依赖学校,认为学校应该对毕业生负责,应该为每一位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把自己交给学校最省心,有的学生多次拒绝学校推荐的工作,结果什么工作也找不到。
2高职院校大学生常见产生求职心理障碍的因素剖析
(1)社会因素。1999年,我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
(2)学校因素。有些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紧跟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学知识落后。国家《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中,一半的学时应该由社会实践构成。而很多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更偏重于对学生专业技能操作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效果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学校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经费投入也远远不够,以致社会实践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渠道之一。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类课程较少,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没有写入教学计划,直接安排在课表上,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专门针对求职心理的课程也寥寥无几,缺乏专业的教师讲授。
(3)家庭因素。目前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多为90后学生,他们多数为独生子女,在家中父母照顾得很周全,孩子从小就对父母养成了依赖心理。对于求职这件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份好的工作,于是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为孩子谋求一份满意的工作,让孩子在此求职中少受挫折,因此养成了孩子的懒惰心理,认为努不努力学习、认不认真实践,以后的工作都有父母搞定。
(4)自身因素。不能正确的认知自我。对自己的认识,不仅仅只是缺点,还应包括优点。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未能跟上社会的变化,导致许多大学生缺乏主见、自信不足、感情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够等。
3解决求职心理障碍的对策
(1)家庭教育。家庭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格与能力,目前的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害怕受挫折,依赖父母现象较严重,因此父母要舍得让孩子吃苦,多锻炼孩子。
(2)学校教育。课程的改革,使得高职教育(下转第6页)(上接第3页)发展迅速,国家也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不断丰富和壮大,将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纳入了课程体系,对学生求职心理问题有一定的帮助,但由于起步较晚,很多高职院校没有专业的教师讲授这类课程,而多是由辅导员、班主任兼职代课,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社会实践少,最终导致效果不明显,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这类课程的师资力量培训,重视社会实践,并开展团体辅导,使更多的学生从这类课程中有所体会。同时,应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对有求职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定期邀请知名人士开展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3)社会支持。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应制定相关制度和政策,扶持大学生就业和创业,鼓励大学生投入到西部大开发的建设中去,从基层干起,循序渐进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4)自我调整。客观准确的认识自我,学会自我调整,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求职。通过学习心理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学会自我剖析,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通过不懈的努力,弥补自身不足。有自卑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要肯定自己的优点,给自己制定合理的目标,并完成目标,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自信心,从而提高和完善自己。有盲目自信心理问题的学生,要通过与别人的比较、他人的建议来认识自己,认清自己的优缺点。有焦虑心理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咨询来帮助自己,可以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可以找辅导员,还可以征询朋友、家长的建议,锻炼自己抗挫折的能力,要把挫折当做提高自己能力、磨练意志的机会,树立自信乐观的求职态度,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有从众攀比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应提高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到大城市、去事业单位、去外企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应从个人兴趣爱好所匹配的职业、国家社会需要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要将职业作为事业去发展,而不是为了让别人羡慕。有依赖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不要害怕面对现实,应该认识到,现实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靠自己的努力,寻求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制定一份适合自己能力与人格特征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认识自己,并根据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求职心理,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邓素霞.高职毕业生求职心理问题与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2012(10).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案例教学 学生主体
政治学科是高中阶段的一门传统必修学科,作为一门偏于理论的学科,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长期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较为严重。在传统政治课堂上,教师往往采取理论灌输、讲述的方式为主,严重忽视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及学习思维规律,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对思想政治课程普遍缺乏兴趣。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思想政治学科价值的实现。因此,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是当前政治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政治课堂上,教师以案例分析为形式,把理论知识融于一些代表性的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案例之中,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归纳,这样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强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使学生在这样一个活泼开放的氛围下获得多方面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可以说,案例教学法是推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改革的一剂良方。为保证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学科中的有效实施,有些问题还是值得我们关注和讨论的。
一、立足学生实际,案例选择具有针对性和生活性
案例教学是为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师选择案例的时候,一定要紧贴教学目标的要求,严格根据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那些能够体现和服务实际教学需要的案例。例如,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可以针对本节课教学重难点进行案例选择和设计,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带着案例中的问题阅读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理解教材重难点知识。反过来,以案例方式获取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指导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另外,案例的生活性是教师选择案例时需要重视的问题。案例教学法一个最大亮点就是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案例教学法的成功与否对学生发挥程度的依赖很大,如果教师选择案例的时候,则能够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更容易引发学生共鸣,引导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案例思考和讨论中。
二、点燃创新激情,案例教学中重视挖掘创新因子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展示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渗透理念,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相对来说处于较为开放的状态,在分析和思考案例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迸出一些很新颖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观念和想法,遇到这类情景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努力挖掘学生观念中的“创新因子”,努力保护好学生的创新意识,即使有些学生的观念存在问题,教师也要在肯定其创新精神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引导。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就从当下很多学生的必需品手机入手进行案例设计。
教师:如果你们去买手机,会买什么样的手机?
A:外形美观、设计独特的
B:功能实用、价格适中的
C:只选贵的,不选对的
D:最流行的,用的人最多的
面对如此“接地气”的问题,学生很快热烈讨论起来,有些学生谈论起自己当前使用的手机,有些则畅想着自己下一部手机要买什么牌子。讨论过后,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总结出了以上四个选项,分别反映出消费心理中的求异心理、求实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接下来,笔者让学生分别就这四种消费心理的利弊进行分析讨论。分析过程打破以往非黑即白的方式,例如,有些学生认为从众心理具有一定益处,如可以降低风险,还有学生认为适当的攀比心理可以成为努力奋斗的动力。在讨论过程中,这些“非主流”观念虽然存在一定的认知错误,但不可否认,这些观念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敢于创新的心理,面对这些“创新因子”,笔者首先给予肯定,接下来,则以扎实的理论和事实为依据,给学生深入分析这些消费心理下更深层次的内涵,从而帮助学生矫正认知上的偏差,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三、做学生的向导,案例教学中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案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师生关系,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习自主性应当更受重视,同时,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在案例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就某个观点进行讨论的情况,而讨论的结果常常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虽然我们不强调一定要有统一结论,但高中阶段学生无论是在认知还是分析能力方面都具有一定欠缺,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可能出现偏差,这时,教师不能打着“尊重学生”的旗号听之任之,而应当适当引导。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消费理财”这节内容时,就以当下年轻人中出现的“月光族”为案例进行分析,目的是引导学生理性消费、科学理财。这时,班级中有学生站起来,举了一个“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买房”的案例,听到该学生的这种观点,班级中有部分学生表示赞同。很显然,该学生把贷款消费和超前消费直接画上了等号。面对这种认知上的偏差,笔者积极发挥教师应有的导向作用,从理论到案例给学生做了一系列详细分析,使学生充分理解贷款消费并非意味着提前消费,从而使学生对消费有更深的认识。由此可见,案例教学中,积极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倘若缺少教师引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可能偏离航道,反而影响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恰当处理师生关系是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技巧。
总之,案例教学作为当下思想政治教学中一种很受关注的教学方式,本身具有的优势毋庸置疑,为了保证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得到彰显,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案例教学法的帮助下推进思想政治教学质量和水平有效提升,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学科关于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唐君勇.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1.
原来,暑假期间,小朱和邻班的华姓同学经常交往,并染上了抽烟的陋习。华同学家境富裕,爸爸是私企老板,出手就是“软中华”,而小朱每次掏出20元一包的香烟时,自感低人一等,生性不服输的他先后几次从奶奶放钱的抽屉里悄悄摸出三四百元,在攀比、诱惑心理的作祟下,他买了两包“九五至尊”,总算尝了个鲜,也在同学面前摆足了阔气。作为班主任的我,如何教育眼前这位爱上“九五至尊”的男孩呢?我思考了一段时间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一、“沟通”为帆:家访导航
人本论的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是塑造灵魂的工程。教人求真,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归宿。
在一个周三放学后,我和两位任课教师一行三人,沿着乡村水泥路来到了并不偏远的赵勤村,在一间简陋的小屋前,小朱和奶奶早已在恭候我们的到来。在与他奶奶的交谈中,我们得知其家境比较贫寒,爷爷去世早,母亲得过重病,身体刚刚恢复,父亲只能把她带在身边,一边打零工,还要一边照料她的生活起居并帮助她进行康复治疗,辛苦有加,挣钱相当不容易。听完奶奶的述说,我第一反应就是从口袋内掏出200元钱,希望奶奶能为小朱改善一下近期的伙食,当着奶孙俩的面,我拨通了小朱父亲的手机,询问孩子母亲的病情,列举了孩子在班级能吃苦、求上进的几件事,并答应帮助争取一个农村学生家庭生活困难补助的申请名额,希望他们在外安心劳作,保重身体,勤与孩子电话交流。通话结束时,我发现站在一旁的奶奶听得热泪盈眶。其他两位老师也和孩子拉起了家常,从穷人家的孩子有骨气说起,旁敲侧击谈到了不良陋习对成人成才的影响,最后恳切希望小朱能诚实做人,改过自新。
以人为本,“沟通”为帆,“家访”导航,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才能走进学生的灵魂深处。
二、“辩论”为媒:活动传情
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激起情感的涟漪,疏浚爱的河流,对于班上喜欢上“九五至尊”的这个大男孩,我通过一场辩论活动,达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那天班会课上,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有一部电影叫“九五之尊”,说的清朝皇帝雍正穿越至2003年的香港的故事;有一香烟品牌叫“九五至尊”,我们个别的同学也喜欢“九五至尊”,你怎么看?今天请大家按不同观点形成辩论方阵,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顿时,教室内唇枪舌剑,言辞激烈。
不赞成的同学居多且理由十足:“一包‘九五至尊’香烟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一个家庭来说,那就是父亲一两天的血汗钱,母亲一个多星期的菜金,我们不能太幼稚,太好奇,用我们的懵懂去接纳不良的诱惑,用我们的无知去挥霍心底的良知,这是对父母的最大不孝,不敬。我方观点认为,作为一名学生,喜爱‘九五至尊’是缺乏理性的选择,是接纳不良诱惑的开端,有其一,必有其二三,一旦与不良诱惑结缘,祸患必将无穷!当然等你将来事业有成的时候,你可以尽情享受这份尊贵!”
赞成方另辟蹊径,见解独到:“追求高贵、向往美好这本身不是件错事,可追求、向往的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设定,在是非善恶问题上只要把稳方向,不出现偏差,就能自觉抵制外界不良诱惑的干扰,喜爱‘九五至尊’又有什么错呢?比如在学习上,追赶班级、学校“九五至尊”式的人物,那未尝不可;在为人处事上,像“九五之尊”的雍正那样得失不计,宠辱不惊,临危不乱,也无可厚非啊!”……
“正反观点的较量,让大家明白了许多道理。由于我们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还未成熟,对事物的认识水平受到一定的限制,再加上好奇心和从众心理的影响,容易受到各种不良诱惑的干扰,比如说,黄、赌、毒、;比如说,好朋友递来香烟,要你去网吧,请你去打……可能你会战胜不了这样的种种诱惑,荒废了学业,容易走上邪道,甚至会滑向犯罪的深渊。”我在同学们辩论的基础上略加总结:“其实个人的喜好需要用良知去维系,用爱心去培育,用汗水去实现。反之就是不良的诱惑,我们应当断然拒绝!”
在这场针锋相对的辩论中,大家“明是非,求同异,辨利弊”。正所谓“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辩记,给了全班同学活动的、合作的快意、行为的导向。
三、“赏识”为匙:设境育心
著名儿童作家秦文君说:“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一个周末的下午,我约小朱到学校门口,然后骑着“电驴”带着他来到郊外的一片旷野之处,我们席地而坐,一阵微风拂过,零星几片野的花瓣飘落在我们的眼前,清香四溢,我喃喃自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不解地望着我,欲言又止,我故作矜持,好半天才倾诉我的用意:“世界上并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结出理想的果实,但每一朵耀眼的花的背后,都浸透着无数奋斗的泪水,冰心奶奶有首小诗写道:‘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一朵花,不在于她结果与否,只要她灿烂过,明艳过,开得富有朝气,开得积极向上,哪怕落红之后化作春泥,积蓄力量和生机,那就无愧于她曾经拥有的辉煌与美丽。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要学会一边赶路一边赏景,切不可贪图安逸,也不可误入歧途。小朱同学,家庭暂时的困难不是阻挡你前进的绊脚石,有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没有什么过不了的坎、甩不开的包袱。今后不管怎样,老师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永远是你的力量源泉。过去的一切说明不了什么,一切重头再来,老师挺你,你的未来不是梦!”
一番话说得小朱热泪盈眶,他把开学以来所有的烦恼都倾泻出来,特别是同学关系的微妙变化让他寝食难安,疲惫不堪,我一一支招,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他抛开杂念,重新微笑面对一切。青春之花不要因为不良风气的吹打而过早凋谢、衰败!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都会寻找着这样的机会,赏识激励,热煲心灵鸡汤,解除他精神上的困惑或饥渴,或到郊外,或在校内,在情境中育心,帮他彻底打开心锁,把烦恼化解在欢声笑语中,让温暖流淌在彼此信任间。
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诠释教育:“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