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媒介融合的趋势

媒介融合的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媒介融合的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媒介融合的趋势范文第1篇

近年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都在迈向媒介融合的转型之路。美国时代华纳公司通过与美国在线的并购,使《时代》杂志、CNN等传统品牌通过多媒体手段提升影响力。凤凰卫视融合了互联网、无线互联网和网络视频三大平台,以资讯门户凤凰网为基础,以凤凰宽频和手机凤凰网为主打渠道,力图锁定主流人群。应当说在未来媒介融合的传播格局中,以音频为基本传输方式的广播则面临更大的转型压力。目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着力建设中国广播网网络传播平台,如果说作为国家电台的中央台战略转型更多地表现为媒介融合趋势下舆论调控的战略新布局,对2400多家全国地方电台而言,媒介融合的竞争新态势使其生存与发展的转型压力更为明显。

影响广播发展的因素分析

1.广播媒介传播的影响力局限

广播媒体虽然有自己迅捷、方便、覆盖广泛的特点与比较优势,但在各层级的传媒市场中,广播所占市场份额不大、影响力偏弱。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的《2009中国广播电影电视产业发展状况》蓝皮书统计显示:2008年全国广播听众略有增长,全国广播接触率约为60.2%,增幅为1%,现实听众规模为6.53亿人,受众规模依旧位于电视、报纸之后。

在传统媒体市场竞争中广播的竞争力偏弱,新媒体凭借媒介融合的传播优势又在不断分流广播受众与市场份额。以新闻传播为例,迅捷的广播新闻可以报道正在发生的事件,从而在传统媒介市场占据重要位置。但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传播方式已经可以通过文字、图片与视频同步报道新闻现场,并通过电脑、手机、移动电视等各种接收终端实时传送新闻,广播新闻的时效优势正在被媒介融合所解构。

2.广播媒介发展的体制局限

本世纪初,随着国家主管部门关于广播电视集团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意见出台,各地广播、电视产业逐步融合的趋势加强。实施广电集团化战略的本意是借鉴国外媒体集团产业化发展的经验整合地方广播、电视资源,做大做强区域媒体产业,但在行政主导下的媒介融合并不能有效实现资源的整合和配置,由于内部管理机制的条块交错,一些地方的广播媒体反而比原来独立运作时受到更多的制约与局限,难以发挥自身灵活、高效的运转特点。广播在广电集团中被“边缘化”一度成为普遍现象。如何整合广播、电视和其他媒介资源、发挥资源集约化的优势,依然需要一定时间的探索尝试。

3.广播媒介经营的空间局限

近年来我国广播广告年营业额虽然保持着20%以上的高增长,但广播的产业规模总体依旧单薄,2007年全国广播媒体的广告收益为76亿元,而同年电视广告收入是488亿元、报业广告是385亿元,网络媒体是297亿元。①在传媒市场份额就是竞争力的情况下,广播产业偏小偏弱的规模难以支撑这一行业快速前行。

广播发展的战略转型路径

媒介融合趋势给单一传播形式的广播业态带来巨大挑战,但另一方面,媒介融合所提供的新技术平台给广播改变单一的音频传播形态、开发多种形式的多媒体传播与终端接收提供了新的可能;从社会发展与产业调整的更广层面看,媒介融合趋势带来的整个舆论格局与传媒市场布局的改变给广播发展提供了战略新机遇。

1.发挥广播在舆论引领中的独特功能

一直以来广播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发挥着引领舆论的重要作用。在2008年我国南方地区雨雪冰冻灾害以及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中,广播媒体凸显的特殊传播价值受到高度重视,成为政府救灾的指挥调度平台和广大群众获知信息的重要渠道。

事实上,从信息传播过程看,广播设备是最能够实现低成本便携化的大众传播设备;从信息接受者的角度出发,伴随技术进步,广播终端已可作为附件集成到手机、MP3等设备中,便携性最强。有学者认为,如果广播能成为国家应急系统的一分子,它将在突发事件及中央政策宣讲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②

可以预见,广播媒介的传播特性将使其在面向基层、面向“三农”、面向城市移动人群的传播方向上显现不可替代的优势。

2.推进类型化广播向深层发展

社会结构的“碎片化”使得大众传播逐渐向分众传播转变,而媒介融合趋势又进一步加速了分众传播模式的形成。以网络传播为例,随着豆瓣网、阿里巴巴、土豆网的出现,以特定受众为对象的专业性网站逐渐凸显出传播新价值。

2002年至今,广播界在广播频率专业化基础上进行的广播类型化改造则是对听众市场进行再细分。类型化广播的业态特点与运营方式与现代社会分众化传播趋势是一致的。类型化广播按照类型人群的需求、收听时间、接受方式进行格式化节目编排,实现多频率的交叉覆盖。因此,类型化作为广播适应新传播环境和社会结构变化而抓住有效听众的重要改革举措,进一步将广播专业化、市场化进程推向更深层次。③对广播而言,未来实施类型化战略的核心就是要进一步对市场进行精细划分,在深度细分目标受众的过程中创新节目理念、节目样态,从而开拓市场新的赢利点。

3.实施广播整体产业化发展新战略

一直以来,与其他传统媒体一样,广播按照“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模式来运营。但随着近年来多媒体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自由度大为扩展,传统传媒的渠道垄断已经被打破,为了适应信息化和全球化条件下舆论传播的新特点新要求,传统的广播媒体必须吸聚更多的产业要素。

(1)推进制播分离。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就出台《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意见》,明确提出了广播电视媒体制播分离改革思路。2008年制播分离改革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继续推进,电台电视台进入先台内、后社会、逐步进行试点的制播分离改革时期。④有着几十年历史积淀的各级广播电台拥有优秀主持人、编辑记者以及专业设备等强大的内容制作能力。因此,广播应当发挥自身在内容上的独有优势,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策划开发制作适合各种传播载体播出的内容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有自身知识产权的内容产业链。

(2)创新经营领域、构建多元产业发展平台。目前整个广播经营体系主要是靠广告支撑,还没有形成复合型的产业链,而且随着竞争的加剧,作为“红海”的广告市场增长空间将会越来越狭小,因广播媒体必须向“蓝海”进军,打造新型产业链。事实上作为文化产业,广播的频率资源、公信力资源、节目资源、人才资源、技术网络资源都可以转化为产业资源。

(3)综合运用媒介融合新技术,实施节目内容整合传播。随着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传统媒介的界限渐渐模糊,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媒介终端可实现功能逐步强大。目前许多广播都利用互联网技术设立了网站,但多数网站局限于音频的在线直播和点播,如果能结合节目特点增加视频访谈、互动等内容,无疑将扩大节目的影响力与传播范围,个人化的网络“播客广播”对年轻听众也将产生较强吸引力。

注释:

①李新全:《立足创新,做大做强广播产业》,《中国广播》,2009年第3期,第35页

②栾轶玫:《广播2009 :小趋势VS贵广播》,《视听界》,2009年第2期,第116页

③罗以澄:《类型化, 广播市场的突围之道》,《中国广播》,2009年第3期

媒介融合的趋势范文第2篇

【摘要】在新媒体的推动下,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伴随着媒介的融合发展,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也发生了变化。本文探讨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在生产、价值判断、工作流程和传播方式上的改变。

关键词 媒介融合价值判断传播权力工作流程传播方式

“媒介融合”又称“媒体融合”,美国学者多称其为“多媒体融合”。它是指各种媒介呈现的相互交融和一体化的趋势。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所提出。随后,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 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因此,媒介融合的不断加强也标志着各媒介间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结束,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只有相互融合、依存,才能共生、繁荣。

“报纸因为电视、网络媒介等竞争对手的不断侵袭, 导致发行萎缩和广告销量下降, 所以现在产品单一、单独运营的报社很难应付市场变化。”① 2014 年10 月1日,《纽约时报》就宣布裁员100 名采编员工。不久,在2014 年10 月7 日,特纳广播电视公司也宣布全球裁员,涉及1475 人。可以看出传统媒体在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下,很难再以孤立的形式存活下去。只有适应趋势,与新媒体进行合作,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才能实现共同繁荣。而在媒介融合大趋势的影响下,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也发生了变化。本文探讨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在价值判断、传播权力、工作流程和传播方式上的改变。

一、新闻价值判断变化:由专业标准转向用户需求

融合媒体时代,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就新闻价值的重心转移来说,逐渐由新闻价值的专业标准转向用户需求。以往新闻从业者在新闻价值方面会以自身考虑来选择和衡量一个事件能不能成为新闻,较少会考虑到受众的需求。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作为一种信息产品,更作为一项服务,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受众更精要、更便利的掌握信息。

例如,雅虎推出了一款叫做YahooNews Digest(雅虎新闻摘要)的新闻APP软件。这款APP 推出的当月,使用该APP的移动用户就超过了4 亿。迄今为止,全球的用户总数达到8 亿。这款APP 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新闻的选择上体现了用户优先的理念。在新闻的推送上,这款APP 会根据你的阅读情况,及时记录你的阅读文章的数量、种类以及所花费的时间。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哪些新闻该用户最为关注,从而充分了解该用户的兴趣、心理活动、阅读习惯以及阅读行为。然后在用户再次阅读的时候推荐该用户可能会感兴趣的文章。这种专业新闻内容加新型呈现方式使得公众能够更精要、更便利的掌握信息,在满足了用户的需求的同时也增强了与受众新闻消费的互动性。

在国内,这样的尝试也已经开始,如国内的新闻APP 软件“今日头条”等也开始根据用户的喜好和兴趣推送新闻。在“今日头条”的使用过程中,每一个用户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头条新闻页面。而提供专属新闻的背后,是一系列对于用户需求的精准分析。“推荐引擎的背后其实是程序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类似数学模型的算法。通过基础数据可为每个用户建立‘兴趣DNA’模型,根据这一模型为用户推荐资讯。算法包含了上万个维度,包括可视的、不可视的主题和标签,类似于推荐模型中的X、Y 坐标。常见的维度包括了热度、内容、属性、位置、使用时间和用户以前看过的内容等。”②

所以,在融合媒介的趋势下,新闻的价值判断转向用户需求,更加注重与受众的相关性,有用性以及提取信息的便利性。

二、传播权力的变化:由专业把关转向公众参与

融合新闻时代,新闻生产的信息来源不再仅仅是职业新闻工作者。现今,公众利用诸多新媒体形式,微博、微信、博客以及其它社交工具将自己所闻所见上传到网站上,信息,从而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论是对于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来说,公众的参与都已经成为新闻生产的重要的一部分。由此来看,新闻传播权利已经逐渐从专业新闻“把关人”转向了公众参与的模式。

首先,在信息源方面,虽然专业的媒介组织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毋庸置疑的是,公众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也不可小觑。

例如,在2005 年的英国发生的伦敦地铁和公交的爆炸案中,公民记者就在提供信息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爆炸发生的很短时间内,公民就把通过手机拍摄的视频或者图片发送给BBC、《卫报》等英国主流媒体。有的公民则直接将现场拍摄的图片上传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而这些都是当时远离现场的专业新闻工作者在短时间内所不能办到的。2006 年美国CNN(有线电视新闻网)推出了一档公民记者新闻栏目《iReport forCNN》。这档节目就是CNN 意识到公民参与重要性的情况下为公民记者量身定制的一档节目。2004 年印度洋海啸事件以及2005 年的英国伦敦地铁爆炸案等突发事件的发生让CNN 意识到,不论媒介机构反应有多迅速,派出多少记者,也难以迅速获得重大突发事件的所有现场画面。而在这些突发事件中,很多珍贵的资料现场画面都是由公民拿起手机或者相机拍下的。所以CNN 审时度势,开办了《iReportfor CNN》这样一档公民新闻栏目。在这档节目中,全球公民都可以上传自己所拍摄的有关当地的突发事件的视频或者图片,然后由该栏目对其内容进行筛查和编排,再上传到网站的节目中。

韩国的公民新闻网站也进行了此类尝试。“2000 年韩国的公民新闻成立之初,参加该网站新闻报道的只有数百人。但是在五年后,该网站已经拥有38000 名“民记”,并发展成为一个多语种的国际性网站,其中的400 个外国“民记”来自其他25个国家和地区,远远多于任何一家大众媒体的雇员数。”③所以该网站的创始人吴延浩提出了这样的口号:“每个公民都是记者”。

其次,公众逐渐参与到评论新闻的环节中。荷兰的De correspondent (领英新闻)新闻网站也是适应公众参与新闻生产趋势,从而取得成功的范例。该网站于2013年9 月30 日成立,是一家众筹网站。网站仅仅开始8 天就有1.9 万人参与,募集资金170 万美元,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众筹新闻网站。领英新闻网提倡记者和公众一起工作,记者是话题的引领者,而公众是专家型者。在网站上,公众可以对话题发表意见、进行评论,而不需要专门的评论专家进行点评。因为创始人霍夫曼认为每一个读者都是某方面的专家,3000 名公众一定比一个专业的编辑懂得多。

所以,在融合媒体趋势下,来自普通民众的声音在新闻和评论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传播权力正从专业新闻转向公众参与的模式。

三、工作流程:采编与内容制作的变化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流程通过组织机制改革实现集团内部的资源共享、流程再造,从而实现了跨媒体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同时在新闻编辑工作上,后期前置,甚至转向了同步编辑。1、跨媒体的采编流程在新媒体时代,媒体之间进行合作,开始出现了跨媒体之间的采编流程。早在2005 年,英国的《每日电讯报》就开始实行跨媒体之间的采编流程的尝试。它采用Hub(中心)的理念来设计办公桌。每个部门有一个办公桌,且每个部门都配有数字产品编辑。将数字产品编辑加入该部门,目的是为了使报纸和数字媒体进行有效的融合。在欧洲,这样的尝试也已经开始。比如说丹麦的《北日德兰报》,在2002 年的时候该报就根据印刷版和在线版创办了电台、新闻网站以及电视台。不同媒介的编辑在一起对同一件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并根据自身的产品特点进行编辑。

2、内容制作的端口前移

内容制作方面,编辑的任务后期前置,转向同步编辑。编辑不仅仅进行后期的操作,而且要在新闻发生同步甚至前期就进行搜集热词、网罗数据、定位用户习惯等活动。《赫芬顿邮报》的编辑在前期的搜索信息数据方面就做得非常成功。该报的编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继续从事传统的采编业务,而另外一部分紧盯谷歌的搜索引擎总结热点词汇,然后根据热点词汇来编写故事。而后在《赫芬顿邮报》的每篇报道中都含有这些热点词汇和短语,受众只要点击这些热词就会自动链接到其他点击率更高的新闻中。同时,点击这些热点词汇和短语就会链接到站内其他点击量高的报道中。除此之外,在《赫芬顿邮报》的网站上,每一个视频的标题下方还会有至少10 处的热词标签。“这些标签试图把所有人的搜索用词都囊括其中,确保用户在搜索时能为赫芬顿邮报贡献较多的流量。”④

四、传播方式的变化:从单一媒体转向视听多媒体

新闻传播方式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发生了转变。新闻不再由单一的媒体进行分发,而是通过多媒体对受众进行信息传输。与此同时,新闻自身的呈现方式也由单一化向多媒体融合、视听兼备的方向发展。

1、新闻由单一媒体转向多媒体分发新媒体时代,受众获得信息并不是从单一的媒介渠道获得,而是从多个信息终端渠道获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媒体的信息都是一样的,“从目前来看,媒介融合将带来的是载体的‘先合后分’的局面,即各种媒介产品都将汇流到网络中进行传输,而后又分散到各种不同的接收终端,这样可以保持媒介产品的多样化。”⑤“比如在道琼斯,新闻报道的顺序是这样的:道琼斯通讯社华尔街日报新闻网站NBC 电视台道琼斯广播《华尔街日报》纸质版《Smart Money》等系列刊物”⑥。这是因为新媒体时效性较强,往往作为报道的首发媒体,而后电视、广播会继续进行跟踪报道,随后网页版媒体进行信息的资源整合后发表深度的调查报道,对事件进行全面的阐述。因此,现今新闻不仅仅是由单一的媒介进行传播,而是转向多媒体进行分发。且各媒体分发内容带有其自身特色。

2、新闻传播采用多媒体方式,视听兼备

2013 年荣获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雪崩》是近年来多媒体融合的里程碑之作。它以文字为主体,同时借助多媒体表现手段,充分发挥了视频、图片、音频的作用。例如,在呈现雪崩发生的现场画面时,作者使用视频呈现的方式,因为相比较文字来说,雪崩视频的呈现会更有冲击力。对于主要目击者的介绍,作者使用视频的形式且时间较短,这样不会阻碍读者流畅的阅读该报道。而对于一些描述性文字,作者使用音频的方式增加其视听效果。“此外,在介绍滑雪场的背景信息时,对于一些大的场景,编辑使用了类似电影的剪辑手段,通过场景的切换和画面的动态效果,营造出了好莱坞大片一般的视觉冲击力。”⑦

除了新闻自身的呈现方式多样化外,播报新闻的演播室也已经适应多媒体趋势,进入到了全媒体演播室时代。FOX-NEWS 福克斯演播室就采用了全媒体演播室。这个全媒体演播室含有主要三部分:55 寸超大触屏、Twitter 消息墙、长度超过11 米的视频墙。在Twitter 墙上,有三块大屏。第一块是未经证实的消息,中间最大的屏幕是正在播出的记者调查的新闻,而另一块是已经证实的信息。另外在11米的视频墙上,主播可以使用遥控器随时播放一段视频或者更换他们的位置。这间新闻演播室是为了更好地整合多个平台的信息、迎合用智能手机和移动应用看新闻的观众,将报道的视听性和与观众的互动性呈现的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①蔡雯,《试论“融合新闻”的特点与运作》[J]《. 新闻战线》,2007(1):31

②《张一鸣:要像造纸术那样改变信息传播方式》,dnkb.com.cn/archive/info/20141225/080823147617813_1.shtml

③范东升,《网络传媒的新天地》[J].《对外大传播》,2005(10):41

④江海伦,《〈赫芬顿邮报〉的成功之道》[J]《. 新闻记者》,2012(8):31

⑤彭兰,《融合趋势下的传媒变局》[J]《. 新闻战线》,2008(7):64

⑥巢乃鹏、刘欣,《媒介融合时代采编业务流程重组研究——以南京某报媒人员的深度访谈来展开》[J].《新闻记者》,2012(5):22

媒介融合的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新闻;传播

走向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依托互联网金融和电子信息技术就可以实现电视新闻信息资源的传播与共享,现在电视新闻行业已被社会大众普遍认可,由此可见我国的电视新闻行业发展的前景是很美好的。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同时我国的传媒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电视新闻传播的媒介变得越来越多,媒介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来,对我国的电视新闻传播是有着一定的积极的影响作用的,能够为我国的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媒介融合概述

以信息时代为生活背景,媒介融合作为一种多元化媒介已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和大力推广。在当今社会,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好,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着,信息技术慢慢的隐形代替了传统报刊和电视机或者是收音机在社会大众心中的位置,慢慢的实现了媒介的现代化和智能化。信息媒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促进我国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的,传统的新闻传播大多都是以纸质媒介和电视机为主要传播媒介,而现在的新闻传播大多都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进行传播。媒介融合将多种媒体进行整合,并且不断的完善和优化,最大程度的实现新闻传播给社会大众带来的正面影响,并且从根本上带动我国电视新闻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媒介融合在电视新闻发展中的特点表现

1.信息量比较大

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群有很多资源的数据库,一些用户可以通过引擎搜索来获取一些自己想要的资源和信息,互联网可以满足人们所有的需求,能够给用户带来很独特的资源体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电视新闻行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依托互联网技术,新闻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传播的资源更加丰富,使社会大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很快速的获取大量的资源。

2.电视新闻发展多元化

电视新闻发展多元化,大多都是表现在新闻的视角和新闻的传播方式上,在多种媒介进行融合后,我国电视新闻发展越来越朝着多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因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和受教育水平的程度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即使是对同一个新闻事件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关注的视角,作为从事新闻行业的媒体人就应该紧紧的抓住社会大众对新闻事件多元化的关注视角,丰富新闻传播消息的内容,使新闻传播的方式越来越朝着多元化发展。

3.电视新闻发展采编一体化

电视新闻消息传播工作本来就是一道工序比较复杂的工作,电视新闻消息传播起来比较麻烦,因为在传播消息的时候需要对一些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和编辑,然后要做出一定的传播计划,还要对一些数据信息进行图像的配用和文字的设计,要经过很多个环节才能将新闻信息传播出去,在电视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1]如果使用传统的电视新闻采编的方法来进行电视新闻工作,那对于电视新闻的传播工作是有着一定的阻碍的,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通过多媒体手段来对新闻信息进行采编,能够实现电视新闻信息采编一体化,同时也能够促进我国电视新闻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进行分析

1.树立创新意识,打造新闻精品栏目

对于一名优秀的媒体从业人员来说,在进行新闻消息传播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改变自己的观念,多角度的去发掘新闻信息,积极的创新新闻消息的传播方式。那个单位应该积极的打造新闻栏目精品节目,打造具有独特色彩的新闻节目,丰富节目资源的内容,创新节目的表现方式,激发观众对节目的兴趣,增强新闻节目的社会感染力。

2.提升记者素质,提高服务新闻行业水平

对于电视新闻的传播过程来说,记者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是整个电视新闻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优秀的新闻记者应该学会很好的掌握互联网技术,依托互联网技术来进行新闻的传播。[2]记者应该有个崇高的职业道德,始终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端正正确的工作态度,为社会大众传播良好的新闻信息。

3.利用媒介平台,创新新闻传播的方式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从事新闻媒体行业的工作人员应该提高对多媒体的使用率,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会依赖于一些网络系统。生活在信息时代,人们早已不使用电视机或者是收音机来观看新闻了,网络新闻被社会大众普遍青睐,将新闻在网络上是新闻传播手段的一种创新方式。

四、结语

生活在全新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中会有越来越多的全新的技术,同时科学合理的使用这些高新技术能对新闻媒介进行正确的融合,媒介融合是当今新闻行业发展的一种新的形式。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能够很好的提高我国电视新闻的传播效率,促进我国电信事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国凯.浅析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的新特点[J].新闻研究导刊,2016(23):208.

媒介融合的趋势范文第4篇

Abstract: How does the press cope with competition and challenges under the trend of media convergence? Talent mechanism innovation is the ke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trend of media convergence, and puts forward "four innovations" of talent mechanism for supporting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ress industry.

关键词: 人才机制创新;媒介融合

Key words: talent mechanism innovation;media convergence

中图分类号:G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128-01

0引言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报业作为一个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已经步入了一个媒介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人才作为报业集团的核心资源,必然是报业转变发展模式、提高核心竞争力所倚重的焦点。如何优化报业的人力资源结构,推动人才机制创新是现阶段报业集团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1媒介融合中的“变”与“不变”

从产业延伸的角度看,“媒介融合”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传统的纸质媒介向各类新的媒介载体扩展,包括视频、音频等,有效地丰富和延伸了报业媒介;另一方面由传统的行政支撑式平台向互联网、手机等新的平台转变,开拓了报业集团新的发展领域。

具体来说,媒介融合需注重四方面。其一,“内容为王”这一行业本质没有变。报业与其它行业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报业是靠提供深邃的信息报道和新闻服务来形成竞争力,形成稳定、忠实的受众群。因此不管媒介如何融合,报业的行业本质还是在于提供高质量的“内容”服务。其二,内容创新的来源拓宽。由于信息网络平台的兴起,有价值的新闻来源也变得多渠道和多元化,新内容的产生正由单方面的要求记者采访撰写,转变为通过与受众的互动进行不断深入拓展式的创新。其三,内容传播的途径拓广。媒介融合的发展,拓宽了报业集团的发展领域,由单纯的纸质媒介传播转向网络、视频等多种形式传播。这一转变意味着,报业信息服务的专业化、实时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1]其四,经营管理模式面临升级。由于媒介平台的延伸,报业服务将呈现出移动、互动、多媒体等全新形态,传统的组稿、发行和赢利模式必将适应新的趋势要求,支撑这一升级的人才管理模式也亟需新的提升。

2报业人才面临的“三个转型”

依据报业内部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可以把人才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新闻采编人员,处于新闻产品和服务的直接生产环节,主要从事新闻资源的深入挖掘和生产;二是信息技术人员,处于新闻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技术和平台支撑环节,为新闻生产提供技术服务;三是经营管理人员,要为报业的发展提供系统的、战略的支撑。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这三类人才都要进行相应的转型。其一,新闻采编人员要在采编方式和思维方式上转型。媒介融合所带来的及时性和互动性,要求采编人员的思维模式要符合全媒体的发展方式,具备不同媒体手段的选择判断能力[2],进而由原本的按日发稿向现场发稿和滚动发稿转变,要具备操作多种媒体的基本能力。其二,信息技术人员要进一步拓宽服务职能,媒介融合所带来的多元化运作模式,需要面对大量的数字信息,因而信息技术人员不仅要做好报业各类信息平台的建设和维护工作,更应该进一步担负起信息情报的分析服务职能,要把握整体新闻市场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其三,经营管理人员应进一步提出系统的经营管理方略。报业集团在新领域和市场上的拓展将是一个长期的、全面的战略转型过程,需要持续稳定地推进,这就要求报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更宽的经营视野和更优的管理机制,推动整个报业集团新媒体战略的高效发展。

3报业人才机制需要进行“四个创新”

媒介融合意味着新闻产品和服务向着更深、更专业的“深度新闻”发展。只有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更加灵活、开放、流动、高效的人才机制,才能适应新形势,有效应对竞争和挑战。

3.1 建立开放式的人才流动平台面对全媒体报道,要进一步完善报业人才配备,提高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其一,积极与外部传媒、高校建立稳定联系,外聘知名专家学者,打造多学科的专家人才信息库。其二,提高报业集团内部人才的工作效率,组建人才调度中心,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人力资源共享平台。

3.2 建设学习型人才培训机制充分挖掘报业集团现有人才队伍的潜力,优化结构,提升水平。其一,打造人才配置合理的采编团队。充分发挥采编团队中名记者、名编辑的拉动作用,推动采编业务推动不断上水平、上业绩。其二,构建创新型人才绿色通道,着力培育和打造采编团队中具有良好上升空间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人才学习培训机会,鼓励和破格提拔有能力的人才勇挑重担。其三,依托采编团队,建立良好的知识管理机制。通过团队精英和外聘专家的“传、帮、带”,将各类外部知识不断地积累到团队组织内部,形成既有利于人才流动,又有利于推动团队整体业务水平提高的良好运作机制。

3.3 构建合理的人才竞合机制依据人才不同的能力特点,建立合理的竞合机制,提高整个机构的工作效率,形成报业组织的竞争优势。其一,鼓励适度的内部竞争。通过完善的薪酬机制、奖惩机制、任用机制等,适度拉开报业集团内部职工的收入水平,促进人才内部的合理竞争,激发集团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其二,鼓励以大项目、大主题为纽带加强人才分工协作。

3.4 健全科学的人才考评机制不同的媒介和平台,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使得在人才管理工作中,建立更为科学严谨的评价考核机制。其一,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考评体系。既要设置科学又要量化指标利于操作,既要能体现不同工作岗位特点要求,又要坚持以人为本,综合考虑德能勤绩等要素,还要侧重突出业绩和能力,只有在管理工作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才能逐步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其二,科学规范运作考评机制。在人才考评过程中,要发扬民主实行监督制,做到公平公正。同时评价考核结果要作为薪酬、晋升、任免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发挥其应有的效能,才能充分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媒介融合趋势下报业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宋建武.竞争与融合——中国报业必将转型为新媒体机构[J].新闻与传播,2010(1).

媒介融合的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规则 变革 媒介融合 新定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各种传播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新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与此同时,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各种新媒体,在组织结构、传播手段上日益相互渗透和融合,媒介间的技术和形态界限日渐模糊。

这场遍及全球的“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革命,不仅给传播业务和传播产业带来了结构性的变化,而且使传统的传播规制政策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媒体分立时代所构建的政策架构,已经成为媒介融合在推进过程中最主要的障碍。因此,对媒介融合语境下的传播规制政策变革的必要性以及路径、模式等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已成为一项在实践和理论两个领域都非常迫切且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本文立足于文献研究,在对媒介融合研究现状进行回顾与厘清的基础上,探讨了媒介融合语境下规制变革的必要性以及相关研究的现状。

一、媒介融合的研究现状

有关“媒介融合”的思想可以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McLuhan)。在媒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视野里,没有一种媒介能够独立存在。“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文字的内容是言语,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一样”。这种媒介观事实上便已包含“媒介融合”思想的基因。

不过,“媒介融合”思想真正萌芽的始点一般认为是美国未来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olasNegroponte)提出的观点:“广播电视业”、“电脑业”和“印刷出版业”将在数字化浪潮下呈现交叠重合的发展趋势。20世纪70年代末,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介实验室(Media Lab)的筹建演讲上,尼葛洛庞帝提出了这种“传播与资讯通讯科技终将汇聚合一”的思想,并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机、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

自尼葛洛庞帝提出“三个重叠的圆圈”之后,媒介问的融聚汇合便备受关注和讨论。但“媒介融合”真正作为一个学理概念,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伊契尔・索勒・浦尔(IthielDe Sola Pool)首先提出的。在1983年出版的《自由的科技》(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一书中,浦尔首次提出“形态融合”(convergence of modes)的概念,并率先对媒介融合的内涵作出界定,认为媒介融合是“媒介间界线日渐模糊”的进程。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媒介间的融聚、汇流便在数字化的潮流中日渐得以显现和证实。而媒介融合作为一项前沿课题也逐渐得到广泛关注,相关研究也开始得到接续和深入。目前,西方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热情非常高涨,相关论文和研究成果的数量逐年增多,美国一些大学甚至专门开设了媒介融合专业或方向。从已经问世的成果看,西方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视角比较多元化,目前已开辟了媒介技术融合、媒介所有权融合、媒介文化融合、媒介组织结构融合、新闻采编技能融合等多个研究领域,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我国学者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即开始关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存、互动以及整合、融合的问题。但具学理意义的“媒介融合”的研究,则一直到2004年才由中国人民大学学者蔡雯在考察美国媒介发展状况过程中引进。2005年开始,以蔡雯为首的一批学者以极大的学术热情迅速投入该课题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随即迅速增多。目前,国内各学者围绕该课题的研究已获得了第一批成果。

一些先行研究者围绕“媒介融合”的概念内涵、研究范围和层次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而系统的整理,初步搭建起该课题的理论架构。从2006年开始,以蔡雯为代表的学者开始从应用新闻学角度对“融合新闻”(convergence Journalism)进行研究与探索,对“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传播方式和流程的变革、新闻资源开发、新闻报道策划以及新闻人才技能的更新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此同时,研究者也开始尝试以一种相对宏观的视角,探讨“媒介融合”对传媒产业和社会可能带来的变革与影响,研究视角逐渐呈现出微观、具体视角和宏观、思辨视角并重的局面。

综观既有研究,我国对“媒介融合”的研究已开始进入理论化、系统化的阶段,学界的研究视角正在趋于多样化。不过,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背景下,其理论的研究仍然落后于实践的发展,虽然研究的广度得到拓展,但深度比较欠缺。而且,既有研究大多关注的是媒介形态、功能的融合。对媒介所有权、组织结构上的融合还关注不够;同时,基本基于一种“技术决定论”(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的理论取向,对媒介融合过程中的技术推动力量持一种过于简单和乐观的态度,而普遍忽视了政策规制、社会文化等因素对媒介融合进程的制约作用。不过,目前学界已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和局限。从研究的整体趋势来看。在媒介技术融合、产业融合等既有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一种基于社会、文化领域的宏观研究视角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二、规制融合:“社会形成论”视野下的新视角

从尼葛洛庞帝开始。技术因素便被定义为媒介融合的直接诱因,而媒介间的融聚、汇合过程被认为是技术驱动的进程。如,在浦尔的最初理解中,媒介融合不过是由于数字化的发展而导致的通信和广播的形态融合。Pavlik(1996)将融合定义为“在计算机技术驱动下,传播媒体的所有形式汇聚到一个电子化、数字化的平台之上”。

确实,在许多人看来,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和电视之所以会产生碰撞而导致边界模糊,主要是由于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使用和影响。但这些将数字技术(或者称为“计算机技术”等)视为媒介融合唯一前因的观点,显然充满了技术决定论(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的色彩。在技术决定论的理论视野下。技术被看成是形塑社会的最具影响力的因素,甚至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唯一逻辑。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技术单向决定社会发展的线性模式便已受到众多批判。作为最主要的批判理论,技术社会形成论(Social shaping theory,SST)十分强调技术的社会因素塑造。注重考察社会、体制、经济以及文化等力量对技术的形塑和影响作用,认为技术并不是完全按照技术自身内在的逻辑发展的,而是由创造和使用它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情境所决定的。

因此,遵循技术社会形成论的认识论,一些学者对媒介融合技术决定的论调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技术因素并非媒介融合在现实社会中实现的唯一因素,媒介融合作为技术变革的产物,并不完全依赖于技术的内部逻辑,而要受到其

运作环境和社会情境的限定。即使媒介形态在技术上实现了融合,但媒介融合的社会进程必然是缓慢和渐进的。正如Winseck所指出的,媒介融合其实在数字化之前就开始了,并且一直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但是媒介私有化的制度以及政府规制等种种限制阻碍了其进程。

事实上,媒介融合在当下所面临的困境也已经证实了技术社会形成论的观点。如今,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媒介融合作为媒介的发展趋势,受到了各国和地区的普遍认同和追捧,但在产业、组织等现实推进中却是困难重重。政策规制变革的滞后、产业和市场融合所面临的种种壁垒、盈利模式的探索和转换以及相应人才资源的匮乏……种种社会条件的限制,成为了进一步推进媒介融合的束缚。

在种种限制性社会因素中,不能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现状和趋势的传统媒介规制体制无疑是最主要的阻力之一。在大部分的国家,传统的媒介规制方式都由基础技术平台的分类所决定。如在我国,报刊以及印刷出版归属新闻出版局管理,广播电视归属广播电视局管理,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等归属信产部管理。但在媒介技术平台日益汇流以后,媒体功能出现重迭,传统媒介产业之间乃至于媒介产业与通讯产业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原本处于不同产业中的报刊媒体、广电媒体、网络媒体以及通讯渠道相互渗透和交叉竞争。在这种情势下,传统的基础平台分类为依据的产业分立规制体制便面临着出现双重标准、规制失灵等问题,而媒介融合无论是在技术平台上的融合,还是内容产品、媒介组织乃至媒介产业的融合上,都毫无例外地受到了牵制和阻碍。

基于媒介融合融合的现实困境和发展规律,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个“规制融合”(regulatory convergence)的概念,认为,所谓“规制融合”,其实意味着通过展开一系列因应媒介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和产业融合的媒介规制变革,从而“建立一个能够适应所有融合领域的共通的规制框架”。从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来看,“规制融合”的推进是一项涉及到机构变革、政策调整等方方面面内容的系统工程。如,不仅包括规制主体和对象的融合,而且要求建立适应媒介融合领域的规制政策以及更灵活、更具融合性的市场准入制度,并且建立相应的市场监管制度,以促使市场的有效竞争和充分竞争。

就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政策规制的变革往往滞后于技术的变革,而政策规制的调整与变革往往是进一步推进技术变革的重要条件。但对于媒介规制融合与媒介技术融合以及媒介产业和市场融合之间的关系,西方学者们并不赞同以一种单向线性的思维,简单地将之构建为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如,在迈阿密大学传播学院的Bruce Garrison和Michel Dupagne设计的“媒介融合”模型(图1)中。既可以是技术融合作为经济融合(即市场或产业融合)和规制融合的先决前提,也可以是经济融合和规制融合带来技术的融合。但无论是哪一种模式,融合效果的最后产生都是技术、经济和规制因素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这样一种系统论的思维出发,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媒介融合不仅仅是技术和平台的聚合和产业、市场的融汇,也不仅仅是规制政策的应对和融合,而是多种因素(既包括技术的,也包括社会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结果。

三、媒介融合语境下规制变革研究现状

在媒介融合趋势初露端倪的20世纪末,西方一些学者便开始关注传播规制政策的变革。如,Clements和Blaekman在1998年便注意到了电信产业与媒介产业的融合趋势。并对相关产业政策的调整进行了探讨。不过,当时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融合趋势对广电频率资源以及电信产业政策的挑战,而关于传统媒介内部规制政策的探讨较为鲜见。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数字化对传统媒体内容与流程的影响日渐扩大和普遍,关于融合趋势下媒介产业内部政策调整的研究开始逐渐增多。学者们主要围绕媒介融合对传播规制政策的挑战与冲击以及传播政策的调整与变革两个问题展开研究。在媒介融合对传播政策的挑战与冲击这一个问题上,学者们的认识比较一致:基本上都认为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过往将不同媒体以不同模式分别监管的政策将面临挑战。但在应该如何建立适合媒介融合趋势的传播政策这一问题上,研究者们的意见比较多元。如,香港中文大学的粱丽娟在对比台三地传播政策的基础上,从“政府角色”、“规管模式”和“竞争法律”三个方面探讨了媒介融合对传播政策的影响,认为在媒介融合语境下,政策架构由多重规管简化为单一架构以及引入竞争法律将有利跨媒体竞争;因应世界电信发展大会(WTDC-02)而成立的ITU-D(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研究小组在大规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由事前监控的产业政策(sector specific ex-ante law)转向事后追惩的竞争政策(ex-post application ofcompetition law)的建议:而台湾政治大学硕士研究生袁常捷则针对台湾地区广播电视市场,提出了一种层级模式(layered model)。

与此同时,一些学者从各国或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个案分析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台湾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陈立兴在其毕业论文中,对媒介融合语境下台湾地区有线电视与电信事业的相关管制规范与竞争机制进行了研究;伦敦吉尔德霍尔大学的MarkWheeler对英国传播政策在媒介融合语境的调整与变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伦教城市大学社会学系传播政策项目负责人Pesos losifidis探讨了媒介融合刘欧洲各国传播政策的影响和冲击,并初步勾画了融合时代欧洲新的政策架构。总体来言,在个案研究方面,欧盟各国传播政策的调整与变革被认为是目前较为成功和成熟的做法,尤其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相关研究成果比较多。

近两三年来,媒介融合语境下的传播规制政策研究也开始引起我国学者的学术关注。相关的研究论文和学术观点开始散见于各级学术期刊。如,蔡雯及其博士研究生黄金在分析、比较美国、欧盟、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媒介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媒介规制的变革乃是媒介融合的必要前提”的观点;肖燕雄在其论文《论应对媒介融合的法制管理原则》中,总结了西方国家和一些发达地区应对媒介融合的法制原则:法律政策整合原则、管理分散原则、管理国际化原则。同时,一些大型的科研课题也开始将该议题纳入研究框架,如蔡雯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助项目“数字化时代媒介融合发展与新闻传播改革研究”。重点关注了传播规制政策的变革;肖燕雄主持的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现代传播技术变革与新闻传媒法律、政策”,则在媒介技术变革与传播政策变革的宏观框架下,对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政策变革进行了探讨。而在今年10月,我国第一场有关“媒介融合语境下的内容规制与传播政策”的主题研讨会也将在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举行。

总体而言,我国对媒介融合语境下传播政策研究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不仅成果数量少。而且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就研究的关注点而言,目前我国学者的研究还处于总结西方经验的初始阶段,不仅对于媒介融合对传播规制政策的挑战与冲击这一问题的研究未及深入,而且还基本没有涉及我国传播规制政策调整与变革这一问题。

四、小结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媒介批评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当代传播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新疆新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