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口普查的必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 档案管理工作
为了保证档案资料收集的完整性和规范性,社区成立初时就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化了日常工作归档意识,认真钻研档案业务知识,努力提高档案的管理水平。所有档案资料专柜存放,专人保管定期对其数量和保管状况进行全面检查,规范使用管理程序,定期对档案资料除尘消毒,保持档案的整洁性和完整性。
二、 社区计划生育工作
社区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理念,本着我组织,我自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宗旨,开展了独生子女才艺表演比赛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社区计划生育工作的水平,提高了居民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程度,提高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树立全新理念,深化宣传教育服务。社区计划生育工作要做到育龄群众之所想,之所急,和管理于服务中,以优质服务促进节育措施,落实以优质服务推进婚育观念转变,以优质服务让育龄群众满意。社区计划生育工作,依托协会组织,服务社区广大群众,社区实现计划生育居民自治,优质服务,计划生育协会作用少不了,为发挥协会作用,在社区内特设置了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点,随时为广大育龄群众发放避孕药物。受到了广大居民的好评。
三、 人口普查工作
一、基本情况
(一)强化组织领导,形成整体合力
一是制定方案,统一部署。根据街道办事处印发的《街办事处关于切实做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以加强对辖区人口普查工作的统一协作。二是抽调精兵,组成专门班子。为加强组织领导,我们社区及时召开会议并组成了以社区主任为组长,副主任、联络员为副组长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全社社区工作人员为普查工作组成员。三是腾出专门办公室,落实专门人员。社区腾出二楼会议室成立了社区人口普查办公室,8名社区普查员及社区工作人员普查汇总工作在此开展,办公电脑已全部落实到位。人普社区办公室配备3台电脑、2台打印机和2部电话,确保普查工作正常运转。
(二)广泛宣传落实,群众积极参与
社区高度重视人普工作的宣传工作,在人普工作的准备阶段就通过悬挂横幅标语,更新社区的宣传栏,为辖区内居民发放《致调查户的一封公开信》等,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动员活动。人普工作开展以来,社区在辖区内主要道口悬挂出横幅共计4条,为辖区内居民住户发放《致调查户的一封公开信》余份,并在主要道口张贴。通过多形式、多手段的集中宣传,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辖区居民的疑虑,增强了居民的参与和配合意识,使“人普”工作家喻户晓,以得到社区居民对“人普”信息登记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三)组建普查队伍,加强业务培训
为了顺利完成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确保普查数据质量,我们按照上级规定每80户设置一个普查员的要求,从社区、居民群众中精选普查人员,由3个指导员、8个普查员共同组建出社区人口普查队伍,并分层次(区、街道、社区)、多批次、活样式(采取授课、答疑、模拟登记)地进行反复细致的培训,内容包括“普查小区图”的绘制、“户主姓名底册”、“表短表”、“表长表”、“死亡人口表”、“境外人员表”的填写、沟通方法、工作技巧、信息录入、修改及资料整理等方面的工作。通过培训,为摸底和入户登记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确保普查人员进得了门、答上话、信息采集得全、信息采集得准、及时录入、资料整理科学规范。
(四)划分普查小区,绘制普查小区图
通过到辖区内进行实际走访与以往区域图相结合的方法,严格遵循三杜绝原则(杜绝凭空想象;杜绝主观盲从;杜绝较大误差),把工作落实到每一幢楼、每一户居民,对于情况比较复杂的多院落平房区,进行多次摸底走访,确保在平面图清晰、准确,不遗漏一户。社区人口普查绘图员按照认真做好绘图工作。共绘制出摸底小区5个,摸底户数739户。
(五)清查登记户主姓名,广泛收集人口信息
全体普查员及指导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以赴,耐心细致,严格按照普查小区地图的标识和公安平台的人口资料,“地毯式”逐楼、逐房、逐户、逐人进行摸底登记,认真填写《户主姓名底册》和《流动人口摸底登记表》,并在每天结束后及时记录、掌握当天的工作量。圆满的完成了调查摸底工作,为下阶段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目前,从普查摸底结果情况看,共入户摸底739户,1920人,死亡6人,境外人员4名。
(六)做好普查工作,落实后勤保障
街道人普办为社区指导员、普查员入户调查及信息录入工作统一制作了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证件,配备购置了橡皮、铅笔、尺子、签字笔、电筒、雨伞、资料袋、等普查用品。还为社区加添了1台电脑,支援社区的电脑录入工作需求。
(七)深入住户,上门正式登记
月日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登记的标准时间,每名普查员将在10天内完成自己任务内的居民的入户调查和登记,主要内容是人口和住户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户口登记状况、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住房等,普查员按照摸底数据,进行二次上门正式登记,到目前为止我社区普查员已基本完成手头上的任务,很多同志长时间都是忍着病痛和疲劳坚持到任务完成。从摸底的情况来看,很多普查员并没有留下住户的电话号码,我们要求普查员正式登记时一定要留住户的电话,预防有漏登的项目,如果再次上门找不到人的话可以电话联系。正式登记时,街道下派的指导员经常来社区指导督促社区工作:一是了解登记进度;二是检查登记正表,发现问题及时指出,进行修改;三是集体讨论发现的问题,统一解决业务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二、主要做法
(一)围绕一个核心,严把数据质量关
人口普查工作核心问题是把人口数量查准,在普查工作过程中,一切工作都要服从这个核心,并以此检测工作成果。由于当前人口居住情况复杂、有些调查问题涉及群众的隐私、群众配合程度下降,普查登记的难度非常大,仅仅靠10天的登记时间,很难保证人口登记的准确。社区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全程质量控制,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可靠。在广泛收集人口信息,开展摸底工作的同时,街道建立了摸底进度日报制。社区定时向街人普办上报摸底情况。
(二)落实三项机制,确保普查工作到位
为保证这次人普工作圆满完成,社区建立了两项工作机制。一是责任机制——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做到责任分工,落实到人。二是督查机制由指导员监督检查,严抓质量;业务指导,强抓落实。
(三)坚持“四化”要求,规范有序推进普查工作
在普查工作进行中,坚持任务量化、时间细化、人员责任化、措施具体化四化要求。我们社区共划分有5个普查小区,每个普查区按照80—100户左右,配备普查员8名、普查指导员3名,节假日等时间开展入户调查、信息核对工作。并入公安、计生平台做好“人普”信息采集的指导审核,共同努力完成社区人普段工作任务。
三、存在的问题
1、街道、社区工人普指导员、普查员任务繁重,不少人员身兼多职,人普工作时间难以保障;
2、登记入户难:一是进门难。普查员在入户时,不少居民一看不认识,根本不让进门;二是找人难。我们社区内流动租户较多,回家时间不固定,很难找到人,有的普查户上门6次还不能找到住户。三是部分居民配合差,有敷衍现象。部分居民不能充分认识到人口普查的必要性,担心个人隐私泄露,以种种理由不如实填报,拒绝调查。
3、普查表填写难:由于这次是光电录入,所以对于填写正表的要求非常高,填写时的字全部要按小学生写字的标准一笔一划填写。有些跳填项、限填项既使上课时一再强调,但是普查员正式填表时,总会出错,这说明,我们讲得时候,大家觉得会了,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总会出现问题。采取的措施:鉴于普查表难填,由普查员将需要了解的情况记下来,由社区指导员统一填写正表,社区指导员不再安排其他工作。
【关键词】 人口 空间变化 经济成因 贵州
一定时期内人口总规模停止增长或减少,标志着区域人口向外迁移,劳动力要素净流出,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将产生重大影响。根据贵州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普查总人口3474.65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净减少50.12万人,成为全国六个人口净减少的省级行政区域之一。研究贵州省十年来人口空间过程及成因,对探索未来中国人口净减少区域的人口空间过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调整省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基础性研究,具有前瞻性和必要性。
一、人口规模变化的空间差异
1、人口总量变化
“六普”与“五普”数据相比,人口负增长。2010年贵州省普查34746468人,与“五普”相比,减少501227人,减少1.42%,年平均递减0.14%。“六普”贵州省人口数量居全国第十九位,占全国人口比重从“五普”2.78%降至“六普”的2.59%。
从省内各地(市、州)人口规模变化看,仅3个增加,6个减少。“六普”与“五普”相比,人口增长的为贵阳市(16.31%)、六盘水市(3.92%)、毕节市(3.31%),其余市(地、州)人口为负增长,其中人口减少最快的是黔南州(-9.48%)。贵州省人口空间分布不平衡现象更为突出。
2、人口密度变化
贵州省“五普”人口密度为200人/km2,“六普”降至197人/km2。人口净增长的3个市(地、州)人口密度增大,贵阳市人口密度由463人/km2增长到538人/km2,增长了16.20%,排第一位。黔南州人口密度由136人/km2减少到123人/km2,减少9.56%,减幅最快。黔东南州依然是全省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人口密度由127人/km2减少到115人/km2。贵州省中部、西北部人口密度较高,北部、东部、南部人口密度较低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反而进一步加重。
二、县域人口规模空间变化
1、县域人口空间变化分析
根据2005年调整后的贵州省行政区划,全省共88个县(市、区)。由于2005年新增汇川区,在分析时将汇川区“五普”数据按2005年所划行政范围从红花岗区与遵义县数据中提取。从本文实际分析出发,将贵阳市市辖区南明区、云岩区、花溪区、乌当区、小河区合并为贵阳市主城区,遵义市市辖区红花岗区、汇川区合并为遵义市主城区,将这两个主城区与其余80个县(市、区)作比较分析。从各县级区域看,贵州省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和人口增减情况的变化差异十分悬殊。
(1)人口总量变化。贵州省各县(市、区)按人口规模的大小可分为5个类型(表1)。“六普”与“五普”相比,从人口规模看,人口在30至100万区间的县(市、区)数量降低,降幅达26.79%;人口在10至30万区间的县(市、区)数量升高迅速,增幅达18.75%;人口大于100万和小于10万的县(市、区)数量无变化,所在区域基本不变,但两者所占全省人口比重差异进一步扩大。100万以上人口的县(市、区)从670.8万增加到756.8万人,比重由19.03%升至21.78%。小于10万人的仍是万山特区,人口由5.47万降至4.79万,比重由0.16%降至0.14%。
从人口规模分布上看(图1),贵州省中部、西北部人口规模较大,东北部、东部、南部人口规模较小。“五普”以正安—遵义—织金—六枝—盘县—兴义为线,该线以东、以南除贵阳市主城区、思南县、松桃县外人口均小于50万人,以西除赤水市、金沙县、钟山区外人口均大于50万人。“六普”以桐梓—遵义—织金—盘县—兴义为线,该线以东、以南除贵阳市主城区外人口均小于50万人,以西除赤水市外人口均大于50万人。与“六普”相比,“五普”时期人口规模较高的六枝特区、正安县、思南县、松桃县人口等级降低,而钟山区、金沙县人口等级升高。50万人口规模等级分界线有向西、西北偏移的趋势,即人口进一步向西、西北集聚。总之,贵州省人口分布的总体趋势是全省差异扩大,局部范围集中。
(2)人口密度变化。区域内部人口密度差异很大。“六普”时期人口密度最大的是钟山区,达1280人/km2,,其次是贵阳市主城区,达1263人/km2,(其中云岩区高达10233人/km2),而最小的荔波县,仅59人/km2,人口密度区域级差达,1221人/km2。
各县(市、区)按人口密度的大小可分为4种类型(表2)。“六普”与“五普”相比,省内各县(市、区)人口密度仅15个增加,67个减少,增长最快的是钟山区,减少最快的是天柱县。人口密度在100人/km2,等级范围的县(市、区)数量增加最多,增幅达71.43%,人口密度在100—199人/km2,等级范围的县(市、区)数量缩小最为厉害,减幅达14.29%。
关键词: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对策
一、我国城镇社区养老的必要性分析
1.老龄化问题严峻。自2000年,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有很大程度的增加。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从1982年的4.91%上升至1990年的5.58%。在2000年普查时,60岁以上人口总数达到1亿2998万人,占总人口的10.36%。由于老龄化发展速度非常快,但目前我国总体经济实力还比较有限,规模巨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对未富先老的中国来讲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2.传统养老方式面临危机。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家庭人口数量逐渐减少,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年轻一代承担着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压力和生活压力,养老已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同时,家庭日益小型化、核心化,使子女不再像以前一样与父母一同生活,难以给他们足够的关心和照料,这种家庭结构使传统的家庭养老难以继续维持。之前由家庭承担的养老功能就转移到了社会上,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二、我国城镇社区养老发展现状
所谓社区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满足社区内居家老人日常生活、精神生活、医疗护理、心理保健、文化教育、文体娱乐和法律咨询等方面的需求由社区提供的服务。社区养老服务在我国是从1980 年起步,并在2000 年逐步开始发展起来的,从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设到完善的整个过程来看,发展情况较好,已初步取得巨大进步,满足了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尤其对于城镇老年人来说,他们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内容更为丰富,社区养老恰好可以满足老年人不同的需求,弥补机构养老与家庭养老的缺陷,深受子女们以及老年人的欢迎。
国家颁布《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关于认真抓好2011 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大社区建设方面投资,推动社区发展,
让老年人的社区养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2010 年,全国共有各类社区服务中心17.5 万个,城市便民、利民网点69.3 万个,总体上提升了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目前,我国一些大中型城市已初步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养老服务模式。同时逐步加大对社区财政的投入,为社区养老服务的全面开展做好资金保证,从而进一步解决我国养老问题。但是总体来看,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水平还是不够高的,发展不均衡,与我们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存在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现阶段,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法规。目前我国关于城市社区养老的相关政策法规仍停留在建设层面上,而对于具体运作过程和扶持非营利组织、吸收民间资本投入的相关政策法规依据仍然缺失,阻碍了社区养老的发展。
2.社区养老资金缺乏。社区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以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拨款为主,社会资助和收费服务为辅。然而政府的财政资金有限,很难支撑社区养老建设发展;社区养老是一个长期的发展项目,庞大的资金数目也是社会公益组织不能长期支付的。资金上的短缺使社区养老的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制约了社区养老的发展。
3.社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乏。目前,社区提供的老年服务需要相当数量的专职服务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但是由于这一行业社会地位和经济收益都不高,对就业人群并不具有太大的吸引,尤其是专业人员。人员不足是社区老年服务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专业的医护人员很少在社区从事老年医疗服务,他们大多集中于医院这样的专业机构中。社区中从事老年照顾的大多是缺乏专业知识的已婚妇女,极度缺乏专业人士,社区养老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
四、完善我国城镇社区养老发展对策分析
1.发挥政府作用,健全法律政策体系。社区养老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养老问题,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并给予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政府要立法规范养老服务行业,维护老年人的权益,同时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监管和管理力度,制定合理规章制度对其进行监管,保证社区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同时需进一步完善老年人保护法,把一些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使社区养老服务有法可依。
2.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方式。构建社区养老模式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资金,资金是社区养老保障制度运行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首先,以财政补贴为基础。一是继续发挥政府在建设社区养老的主导作用,加大政府的财政拨款,为养老服务提供资金支持。确保对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能够为社区养老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以资金募集为辅助。应设立专门的社区建设与发展基金,接受社会慈善捐助,积极争取来自国内外的慈善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与个人的捐赠,鼓励社会闲散资金参与到社区养老的建设和发展中来。
3.建立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培养机制。做好社区养老工作需要有一支能够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的专业化的社区服务队伍,而我国目前的社区养老服务恰好缺乏这样的专业队伍。所以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社区养老管理以及服务人员的培养机制。首先应该加大专业队伍人员的招募,目前中国养老服务人员缺口高达1000万,人员招聘数量可根据老人的数量按一定比例配置。其次,应该在各大高校开设相应的专业,培养养老服务方面的高级服务与管理人才,为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良礼.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7 月第一版.
[2] 韩俊江,刘迟.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体系建构. 社会保障研究[J].2012 年第06 期 .
[3]毛满长,李胜平.社区居家养老:中国城镇养老模式探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o):119―123.
关键词:顾客导向 ;居家养老;4Cs原则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这一比例达到7%时,则该国家或地区就步入老龄化社会。①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结果,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② 可见,我国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经济的发展还不足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由于社会养老保障覆盖面窄,养老保险的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养老问题比较突出并存在许多问题。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遗留的空缺还不能完全由社会机构养老来弥补,所以寻求和发展新型的养老方式来弥补家庭养老以及社会机构养老留下的空缺是目前十分重要的任务③。因此,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势在必行。
一、构建顾客导向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一)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养儿防老”是解决老人养老的重要途径。“血缘”一直是维系这种关系的纽带。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大陆地区实行“一胎化”政策导致家庭结构的改变以及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使得“421家庭”变得越来越多,即两个年轻人要抚养四个老人以及一个孩子,这大大增加了年轻人的负担。年轻人不得不外出工作,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难以得到保障,从而导致老年人感到孤独无助,因此在传统“养儿防老”观念意义上建立的养老模式已经难以维系。
(二)机构养老的发展不足
虽然,我国机构养老进入21世纪以来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以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机构养老目前存在的各种专业方面的制约,我国在机构养老过程当中还需面临许多的困难。从现实状况分析,机构养老的发展不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机构养老供给数量不足与老年人需求的增加之间存在矛盾。主要表现在当今我国养老机构数量不足、居住条件有待改善、养老机构增长缓慢与老年人对服务需求,服务质量增加之间存在差距。其次,机构养老日趋市场化以及老年人支付能力相对较弱存在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由于政府给予的养老机构的资源严重不足,因此导致了许多的养老机构采取市场机制来进行运作,而这种运作形式的存在,可能导致社会二次分工的不公平,支付能力强的老人比支付能力差的老人可以享受更多的优质服务。最后是非专业化服务与老年人所需要的专业化护理之间存在的矛盾,由于政府辅助不足,从而导致机构缩减开支,聘请的专业人员不管从数量与服务质量上都很难达到老年人的需求。
(三)构建顾客导向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优势与意义
首先,从社区居家养老的定义上分析其存在的优势。社区居家养老是建立在以国家政策法规管理为保证前提下,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新型养老方式。主要的内容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以国家制度政策法规管理为保证,利用现代化的社区信息网络服务资源,将社区服务深入到老人家庭,为居家养老老人提供各种类型的福利服务,是社区服务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现代养老方式。其次,从顾客导向的内涵阐述居家养老模式的意义。顾客导向这个名词首先起源于企业管理以及医疗品质当中,是企业管理以及医疗服务品质的核心概念和价值导向。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个人需求的价值导向也越来越重视,因此顾客导向这一观念也被应用到了养老服务的领域里。在养老服务提供的实际管理层面上,顾客导向的观念影响养老服务提供者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因此顾客导向在养老服务的运用,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需要接受家庭照顾的老人更具有弹性、更具有自主选择性来获取自己的养老服务。比如,在OECD国家(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中养老服务的一大创新是建立了以政府主导,以顾客为导向的新型家庭养老服务模式。在养老服务提供的实际管理层面上,这种模式可以使顾客有更多的弹性和自选择他们所需要的服务。主要的功能和作用是顾客控制服务的交付以及有谁来提供服务。通常情况下,顾客导向的模式可以让顾客自主的聘请,培训,监督,解雇家庭护理工作者。在这种模式中,顾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申请政府的资助,用政府的资助购买他们想要的服务,以此来避免资源的浪费④。例如国家提供选择可给付养老服务或提供津贴可自由购买服务(如德国、奥地利)或直接雇用亲人(澳大利亚,英国),而美国实施的现金咨询示范评估计划(The Cash and Counseling Demonstration and Evaluation , CCDE)中顾客导向模式,甚至可以让使用者自行聘雇、训练、监督养老照顾服务员⑤。因此根据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国外顾客导向性养老服务的先进经验,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服务道路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