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气象灾害的危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气象;微信;预警;科普
中图分类号:P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77-1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革新,移动互联网呈爆炸式发展,免费即时通讯服务迅速扩张,微信以其方便灵活、简单操作、资费低廉的特点,迅速占领市场,截止到2013年初,微信用户总量突破3亿。吉林省地处全球气候变化的脆弱区和敏感区,气象条件复杂多变,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和致灾程度呈加重趋势,使得气象灾害预警与科普宣传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日益突显。以微信为载体的气象灾害预警与科普宣传将成为气象部门开展气象灾害预警与科普宣传工作的新领域。
1微信的内涵与特性
1.1什么是微信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免费即时通信软件,自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第一个微信测试版本至2013年1月15日,微信全球用户总量突破3亿用户,成为全球最大移动互联网应用之一。
1.2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通过这一平台,个人和单位都可以申请一个公众账号进而搭建微信公众平台,面向关注目标群发文字、语音、图片三个类别的内容。目前微信公众平台支持PC,并可以绑定私人账户进行群发信息。
1.3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
1.3.1移动性与即时性大众媒体中,没有一种媒体能够像手机一样与人形影不离。而附身于手机媒体上的即时通讯工具较之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也具有了移动的特点,可以随身携带。即时性主要表现为,微信公众平台提供消息及时提醒服务,即在未登录的情况下,也可接收信息,做到了与手机终端的真正绑定。
1.3.2强交流感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规模最大的即时通讯服务,它的核心功能就是交流,通过手机交流私密性更带来强交流感,微信公众平台与用户可以进行实时交流,针对公众平台推送的信息,用户可第一时间通过图片、语音、文字进行响应,公众平台可第一时间了解用户所在地实际情况,收集必要信息。
2微信对气象灾害预警与科普宣传的价值
2.1气象灾害预警与科普宣传的重要性
吉林省是我国自然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据2003年以来的不完全统计,吉林省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面对气象灾害发生,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措施可以完全加以阻止或消灭,但通过有效的宣传和防范可以把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及时准确的气象灾害预警将有效提升公众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力度,对提高公众的防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2微信作为新兴气象灾害预警与科普宣传传播渠道的优势
2.2.1用户被动接收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公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轻松、便捷地获取相关气象信息,但大都需要用户主动获取,用户的主观意愿在整个信息获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信公众平台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使关注用户被动接收,省略用户主动获取的环节,大幅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与气象科普宣传效果。
2.2.2信息内容丰富多样微信公众平台在内容上集合了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可以将较为综合的信息推送至用户手机终端,产品内容更加直观、内容更加生动。灾害性天气预警涵盖的信息内容与传统短信方式比较信息量更大,气象科普内容图文并茂,表述更加贴近民众。
2.2.3细化预警信息分类服务目前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种类较多,其中纳入吉林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制度的天气现象就有15类之多,公众对各种天气现象关注度各不相同,由公众自主选择预警信息接收种类是人性化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微信自身具有较强交互性,通过这一特性,气象部门可在后台将关注用户的需求进行分类,进而逐步实现预警信息分类服务。
2.2.4灾情收集迅速直观同样是借助微信自身的交互性及图文并茂的产品形式,用户在手机里关注气象公众平台,潜意识里就把气象公众平台当作手机里的一个朋友,因此就比较关注和交流互动,气象部门可通过微信气象公众平台建立灾情收集属性,通过引导用户,第一时间获取用户从天气过程致灾地区反馈的实际情况,将预报、实况及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政府应急防御、防灾抢险提供科学决策。
3结语
气象灾害预警与气象科普宣传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化公益事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公众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高,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满足公众的需求,才能令气象事业不断发展。气象微信公众平台为气象灾害预警与气象科普宣传增加了一条全新的渠道,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渠道,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与气象科普宣传的覆盖面,为提升吉林省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瑶.微信与微传播[J].传媒观察,2013,(2).
[2]苏醒.浅谈微信公共平台的媒体应用[J].科技致富导向,2013,(20).
[3]王冠宇,刘昕,赵柳扬.气象微博在防灾减灾服务中的重要作用[J].黑龙江气象,2012,(4).
关键词:青海盐湖股份以人为本思想体系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系,就是在明确和落实劳动者作为企业主体权
利的基础上,通过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使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充分发挥并提高各项素质技能,最终获得超越生存需要的全面发展。其具体手段是依靠人、开发人、培养人、尊重人、凝聚人,建设有人情味的企业文化。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公司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系建设现状
盐湖股份自成立之初便树立了“立百年盐湖 创永续事业”的发展理念,明确了“为国家做贡献 为企业求发展 为股东创效益 为员工谋福利”的公司使命和“敬人精业、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
从以上企业理念不难看出,盐湖股份始终将“以人为本”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和终极目标,在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中采取多种措施体现这一思想体系。
三个体系的建立
一是建立了名为“盐湖研发中心”的科技创新体系。以科技立企为基础,通过原始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快速引进战略合作、联合研发技术攻关四种渠道,建立了“盐湖研发中心”,基层团队进行操作创新,管理团队进行战术创新,领导团队进行战略创新。在这种科技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下,一批批优秀的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先后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以及国家发明专利等多种奖项。
二是建立了名为“盐湖大学”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通过提升各管理序列胜任力、各技术序列胜任力、各技能序列胜任力和各职能部门序列胜任力四种途径,提升全员胜任力,提高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培养开发企业的技能人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是建立名为“盐湖大厦”的企业创新体系,着重培养一种创新理念,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建立相应的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从技术创新入手,逐步推进公司思维创新、组织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
2、创建学习型组织。盐湖股份通过提升自我超越、改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这五项修炼创建学习型组织,通过建立“学习圈”,实现从个人学习到团队学习,再到组织学习三个层次上的共同提高。
3、实施薪酬管理分类制
盐湖股份建立了以岗定薪、易岗易薪的动态管理机制,追求分配制度的相对公平。在这种薪酬制度下,所有员工的收入与企业效益挂钩、与岗位贡献挂钩、与学历职称挂钩,极大地促进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施行差异化员工福利。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荣誉感,不仅要依靠一套合理有效的薪酬制度,更多是来自企业对员工的尊重,从而使员工能够在企业感受到关怀和尊重。与其他企业相比,盐湖股份对员工的差异化福利主要体现在食堂、通勤、年终奖、培训等方面。
5、民主管理显成效。盐湖股份每年召开一次职代会、工代会,会前征集全体干部员工的意见建议,内容涉及生产经营、员工权益等,并做到所有提案落实件件有回应,激发了广大员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积极性。
盐湖股份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与开发不相协调。
盐湖股份作为现代化股份制国有企业,虽然在人本管理方面提出了很多新举措、新思路,在用人上强调求才、选才、用才、育才和留才,但传统体制下长期以来形成的陈旧观念和“大锅饭”、“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等现象依然存在。
2、组织机构庞大,人力资源不平衡
盐湖股份经过近年来的迅速发展,现已拥有25个分子公司(其中:5个控股公司,7个分公司,8个全资子公司,4个参股公司,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是一个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化工产品生产、后勤服务、建筑安装、工程监理、酒店和物业管理、百货、资本运作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集团公司。随着项目的扩张,盐湖股份加大了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然而在引进新人时着重招聘化工、电气专业技术人员和应届大学毕业生,但极少引进经济管理、中文专业或政工专业有丰富经验的人才,在缺乏这类人才时,往往通过集团内部公开招聘的办法解决,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促进老员工不断培训提高,但缺点是企业知识更新慢,“矮子里拔将军”现象频繁,对原有人员业务技能的开发培训远远不能满足企业迅速发展的要求,造成一方面“人才荒”,另一方面又是“人浮于事”,人力资源结构不平衡。
3、员工个人发展更多依赖于行政指令
盐湖股份作为一家国有企业,不可避免地存在或发挥着行政职能。从企业开发项目的决策、各项管理制度的改革以及干部的任命,大多依赖于行政指令。尤其是高层管理干部的任命,由国资委考核任命。中层管理干部的调遣,也是根据企业发展需要进行调整,不利于干部专业特长的发挥。
4、把金钱刺激当作提高员工积极性的主要途径
盐湖股份随着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应用,企业规模与日俱增。管
理层深刻认识到只有“依靠人”才能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人本管理理念,于是通过提高员工工资、施行绩效考核、发放高原补贴、伙食补贴、年终奖金等种种方式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然而这种以金钱刺激作为主要手段的激励机制,容易发挥“只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引导作用,不利于员工和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进一步推进青海盐湖股份以人为本思想体系建设的措施
要想摈弃上述这些弊病,最大限度发挥企业各类人才的促进作用,就要为员工提供以人为本的就业环境,从体制机制、组织模式、创新模式、领导机制、激励机制以及培训机制等方面多管齐下,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顽疾,促进企业健康成长,乃至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改革和完善盐湖股份经营管理者选拔任用方式,是推进以人为本思想体系建设的必要条件 必须建立和健全“以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化、职业化为重点,坚持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选拔任用机制,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有本事、工作上肯干事、事业上有成就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中来。只有这样的经营管理者,才会更好地促进国有企业实施人本管理。 (二)企业领导者的素质是推进以人为本思想体系建设的重要前提 首先,企业领导者必须具有现代化的素质。这个素质不仅包括一般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而且还必须具有敢攀高峰的素质知人善任的慧眼和放手用人的胆略。其次,企业领导者的管理思想要从以生产技术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充分挖掘、调动、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员工较高层次的需求;再次,企业领导者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廉洁奉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依靠人格的力量,做员工的榜样,才能赢得员工的信赖。
(三)树立以员工为根本、为资本的科学理念,是实现人本管理的中心环节 正如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所说:“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都拿去,但只要保留我的组织人员,4年后,我将仍是一个钢铁大王。”由此可见,高质量的员工队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盐湖股份在改革与发展中,要以员工为根本,把员工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上,视为企业中最宝贵的、可增值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四)实施人力资源战略是实现人本管理的主要任务 美国管理学权威彼德·杜拉克曾说过,企业或事业唯一的真正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经营资源,是一切财富中最为宝贵的财富,是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企业要正确地制定和选择人力资源战略。
参考文献
1.刘建利《中国国有企业人本管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12
2.段维龙《企业文化与人本管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
3.【美】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Maslow,A.H.) ,《人本管理》
马良诚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06
4.《第五项修炼》
海口市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评定管理办法全文第一条 为推进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我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海南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海口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海口市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评定,是对乡镇、街道、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等的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组织体系进行评定,促进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落实,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分发、应用能力和气象灾害监测、报告、应对能力,从而确保重大气象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三条 市气象部门负责全市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评定监督工作。
市气象部门应会同市应急办组建认证专家评估组,开展全市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评定具体工作。
第四条 市气象部门应当根据我市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准备情况,对各街(镇)和大中型企业、中小学校、医院、车站、宾馆、酒店等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和重要公共场所是否具备气象灾害应急准备条件进行评定。
第五条 市气象部门对街(镇)、重点防御单位和重要公共场所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应当着重评定以下内容:
(一)街(镇)有满足五有标准(有固定场所、有气象信息员、有装备、有管理制度、有长效机制)的气象工作站。重点防御单位和重要公共场所建有气象灾害警报点,在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影响期间有可以24小时值班且通信畅通的工作场所。
(二)有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分管领导和至少1名气象信息员,负责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街(镇)能及时收集上报气象灾情信息,必要时,积极协助市气象部门工作人员开展气象灾情现场调查。
(三)有气象灾害应急处置预案,每年组织演练不少于1次。有安全的避难场所,并在醒目位置悬挂气象灾害应急避险安置点标志,在重大灾害性天气发生时,可安全安置转移人员。
(四)有渠道或设备能够接收市气象部门发送的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如预警电子显示屏、气象网站、手机短信、电话、传真等,并能保持设备正常运转和通信畅通。
(五)有及时传播分发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渠道和设施,如预警电子显示屏、气象警报器、广播、网络等。
(六)积极配合气象部门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活动。
第六条 市气象部门应会同市应急办组建认证专家评估组,制定工作计划,逐步完成全市街(镇)和重点防御单位、重要公共场所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评定工作。
专家评估组通过派出不少于2名专家,对街(镇)和重点防御单位、重要公共场所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察看等方式进行现场调查考核,并按照《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评定评分标准》进行打分,得分在90分以上(含90分,满分100分)且通过市气象局和市应急办复核合格的单位,将评定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达标单位。凡通过评定达标的单位,由市气象局和市应急办联合颁发合格证书和标志。
第七条 市气象部门对达标的单位每三年进行一次复审。复审不合格或不重新申请评定的,将取消达标单位资格,收回合格证书和标志。达标的单位也可自行在合格证书有效期满前六个月内,主动向市气象部门申请复审。
第八条 通过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评定的单位,在气象灾害应急和防御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安排,给予优先考虑。
第九条 本办法由市气象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
影响中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干旱
是在足够长的时期内,降水量严重不足,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其结果造成农作物、果树减产,人民、牲畜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干旱是影响中国农业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据统计,中国农作物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多亩,成灾面积达1.2亿亩,每年因旱减产平均达100亿-50亿公斤,每年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xx亿元。目前,中国420多个城市存在干旱缺水问题,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每年因城市缺水影响产值达20xx亿至3000亿元。
暴雨
是短时内或连续的一次强降水过程,在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排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灾害;暴雨甚至会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堤坝决口给人民和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中国气象部门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长江流域是暴雨、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其中两湖盆地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受灾尤为频繁。1983、1988、1991、1998和1999年等都发生过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
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是在热带海洋大气中形成的中心温度高、气压低的强烈涡旋的统称。造成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等恶劣天气,是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现象。近年来,因其造成的损失年平均在百亿元人民币以上,像20xx年在浙江登陆的云娜,一次造成的损失就超过百亿元人民币。
风雹
风雹灾害是指在对流性天气控制下,积雨云中凝结生成的冰块从空中降落而造成的灾害。冰雹常常砸毁大片农作物、果园,损坏建筑物,威胁人类安全,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通常发生在夏、秋季节里。中国风雹灾害发生的地域很广,据统计,农业因风雹受灾面积的重灾年达9900多万亩(1993年),轻灾年也有5600多万亩(1994年)。
低温冷冻
低温冷冻灾害主要是冷空气及寒潮侵入造成的连续多日气温下降,致使作物损伤及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严重冻害年如1968、1975、1982年因冻害死苗毁种面积达20%以上。1977年10月25~29日强寒潮使内蒙古、新疆积雪深0.5米,草场被掩埋,牲畜大量死亡。
雪灾
关键词 气象;灾害;分类;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5-0078-01
0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其灾害种类之多,影响范围之广,造成的损失也不可估摸。而在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又是最为严重发生频繁的灾害。每年由于这些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极大损失,使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受到威胁,因此我们作为气象部门,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善气象部门的各种系统,以使损失减到最小。
1 影响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
根据气象灾害特征、致灾因子和天气现象类型,可将我国气象灾害分为如下几类:
1)洪涝就是在短时间内或连续的一次强降水过程,造成地势低洼或者地形比较闭塞的地区因雨水不能及时排泄而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灾害;经常以暴雨大雨的天气为主,主要危害是造成河湖水泛滥、城市积水、山洪暴发,内涝,毁坏农作物和建筑物,严重的可造成人员伤亡和作物歉收或绝收,交通、通信受阻,还有可能引发农林灾害和地质灾害等。气象部门规定,在24h内降水量为等于大于50mm雨称为“暴雨”。我国的长江流域是暴雨多发地区,经常出现洪涝灾害,最为频繁的是长江三角洲和两湖盆地地区;
2)干旱就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降水量严重不足,致使河川流量减少,土壤水分亏损,使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受到破坏了的灾害性的天气现象。主要危害是造成旱灾、城镇用水缺乏,干旱风,还有可能引发农林灾害,地质灾害等,造成农作物和果树减产,人畜饮水困难,以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在众多的气象灾害中,对我国农业影响最为严重的就是干旱。据统计,我国农作物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多亩,成灾面积达1.2亿亩,每年因旱减产平均达100亿~150亿kg,每年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 000亿元;
3)台风,危害性极大,主要伴随有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等恶劣天气,可造成山洪暴发、海难、河湖水泛滥、城市积水,毁坏农作物和建筑,造成人员伤亡,作物歉收,使交通、通信受阻,还能引发地质灾害和水圈灾害 ;
4)冷冻害,主要是冷空气及寒潮侵入造成的连续多日气温下降,致使作物损伤及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主要伴随有大风、寒潮、强冷空气、霜冻、积雪等,造成作物歉收, 使经济林木、人畜、庄稼冻害,牧场积雪、牲畜死亡,雪崩,电线、道路结冰,交通、通信、送电受阻,还可以引发农林灾害,水圈灾害等次生灾害。
2 我国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我国气象灾害的防御主要包括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
2.1工程性措施
2.1.1大力兴建水利工程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进行堤防修筑、河湖整冶、水库加固、涝区治理、水土保持等一系列的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和农田灌排工程体系,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水和防御干旱。
2.1.2兴建防护林
防护林的建设可以有效的抵御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沙漠化,防御水土流失,增强农业稳产高产。在我国,1978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工程完成了大规模的造林工程,是世界林业建设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生态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对农田小气候和大气环境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2.2非工程的措施
2.2.1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建立一系列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有效的减轻灾害的程度。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了4 000多个各类气象台站以及各种类型的气象灾害监测网,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合理的综合气象灾害监测系统。
2.2.2加强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及预测
准确的气象灾害的天气预报和及时的气候预测,特别是汛期预测,对减少损失和降低危害程度起到主要作用。目前,已初步建成适合我国天气气候特点的、由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期集合预报模式、有限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台风、沙尘暴、核污染扩散、大气污染数值预报模式等组成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体系。
2.2.3气象灾害的减灾服务
目前我国的气象服务正逐步完善,服务领域逐步扩大,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服务手段也在不断增多,目前主要使用媒体来传播信息,例如报纸、电台、电视、气象信息电话、网站、手机短信等,及时灾情,以及防灾减灾的信息,为降低气象灾害的损坏程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
3.1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体系
气象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是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制定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法律体系。
[关键词]气象防灾减灾 科学气象灾害观 措施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287-2
1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强度大,范围广,造成的损失严重。
近年来,全球气候环境急剧恶化,自然灾害日益增多,而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到自然灾害总损失的70%以上。每年都会因干旱、洪涝、台风、暴雨、冰雹等灾害危及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国民经济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失。而且,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亦呈上升趋势,直接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气象防灾减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我们必须认识到气象防灾减灾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互利关系。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做到位,可以促进生态文明更好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好,可以减少气象灾害,从而减轻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负担。因此,必须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才能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2气象灾害的分类
按形成灾害的形式来分类,气象灾害分为两个主类一个副类约数十种。
一个主类是大气运动以突变形式出现,而造成直接的、明显的、危害程度现实的灾害现象,称为突变性灾害,通常指天气灾害。
另一个主类是气候系统缓慢发生变异,甚至持续变异,有的还叠加社会因素,产生长期效应的、潜伏的、整体危害严重的灾害现象,称为渐变性灾害,通常指极端气候事件( 气候灾害)及气候变化的负面和不利影响形成的灾害。
一个副类是指气象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如暴雨山洪诱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台风登陆引起的近海区风暴潮、巨浪等海洋灾害,北方江河凌汛,干旱、焚风和雷击引发的森林、草原火灾,大旱、大涝过后和寒潮引发的病、虫、鼠、冻等生物灾害,以及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引发的生态环境灾害等等。
3科学的气象灾害观
3.1灾害的严重性和可减性
气象灾害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影响是严重的,但具有可减性。目前,我国已建成了星罗棋布气象台站网,特别是近来,电子、卫星、雷达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我国的大气监测网络不断充实、完善,能力不断增强,灾害的预报、预警水平显著提高,大幅度地减轻了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事实表明,只要确定科学的对策,进一步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灾害是可以预防和减轻的。
3.2灾害的“灾”和“利”的两面性
气象灾害是气象变异向正反两个方面的变化超过一定限度的产物,它像任何事物一样都具有两面性。有些变异在造成危害的同时,又带来有利的一面。例如新疆“96.7”特大暴雨造成通往乌鲁木齐铁路、公路中断,首府成为一座“ 孤岛”,而全疆粮油瓜果喜获丰收,草场林带绿郁葱葱。可见,防灾减灾必须充分重视“避害趋利”、“除害兴利”、“害中求利”、“化害为利”。
3.3减灾与致灾
减灾措施都是以牺牲某些或某一部分利益去换取价值更大的减灾效益的,故不仅要看投入产出比,还要看减灾与致灾的辩证关系。由于致灾才导致减灾。实际上还存在减灾也有致灾的另一面。比如避雷不当可成导雷天气,上游地区人工防雹可能导致下游地区出现雹灾等等。减灾与致灾是一对矛盾,减灾必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综合考虑。
3.4灾害的自然和社会的两重性
气象变异只有在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时才构成灾害。因此灾害本身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实际灾害大小除气象变异的强度外,还必须考虑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防御和承受灾害的能力以及成灾机制等多重因素。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减负等于加正”,防灾减灾即意味着GDP的增加。
3.5发展、环境、资源、灾害的辩证统一
灾害发生的原因有二: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人类自创生之日起,就以生物界前所未有的能力对自然界进行着干预,一方面利用环境,开发资源,为人类生息与繁衍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也由于无节制地、过多地、不科学地向自然界索取,致使产生灾害的综合因素不断增加,从而环境恶化、灾害丛生。因此,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是实现“ 人天合一”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
4气象防灾减灾措施
4.1要更加重视气象灾害的风险管理
近年来,在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和努力下,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有了显著提升,气象灾害的防御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以台风灾害的防御为例,针对台风的可能影响,基层政府可以组织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群众转移,有效减少了因灾的人员伤亡。我国的台风减灾成效和做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借鉴。但是,气象灾害的应急管理,就其功能而言,主要是在灾害来临前的应急防御和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灾,属于一种被动的灾害防御。我们从一些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实例中已经看到,由于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和群众缺乏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和相应的防灾避灾知识,一些地方缺乏基本的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发生了一些本该可以避免的气象灾害损失。由暴雨引发的城市洪涝灾害往往是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防洪排涝设防标准没有充分考虑气象灾害的影响;由山洪地质灾害引发的人员伤亡往往是由于灾害易发区居民设施建设选址没有考虑山洪地质灾害的影响;农村农民遭受气象灾害损失也往往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因此,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能力,需要统筹气象防灾减灾的当前和长远工作,既要重视灾害来临的应急防御,更要重视立足长远的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培育气象灾害风险意识,树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理念。通过加强风险管理,使气象灾害防御的端口前移,变被动防灾为主动应对,实现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由减轻气象灾害损失向降低气象灾害风险转变,这也是国际气象防灾减灾发展的新趋向。
4.2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
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已处于比较先进的水平,各种媒体发展也呈现蒸蒸日上的繁荣。可以说,电视、手机、网络、广播等等都是非常方便有效的普及手段。然而,现状却并不乐观,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山村地区[1]。另外是人们对于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存在着轻视的态度,认为这些知识无关紧要。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可以让人们更加了解各种自然灾害,同时掌握有效的保护措施,在关键的时候能够减少经济损失和自救。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可以通过以下措施:为公众讲解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重要性和一些预防措施,对他们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讲解,包括对灾害性天气的危害以及当灾害来临的时候应采取的急救和自
救措施;转变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形式,让大家更容易接受、更易于理解。比如说拍摄一些自然灾害的视频或图片,或者搞一些以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小品或歌唱演出;发放灾害性天气防御手册,将一些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制作成小手册免费发放给公众,尤其是对学校的学生更加必不可少;其他方式,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渠道很多,比如在车站、村口、商场、超市设立LED电子显示屏,建立公共的气象科普馆,开辟气象防灾减灾网站等等。
4.3建设农村减灾防灾体系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地区在我国占据了绝大部分。在我国的传统历史就有“靠天吃饭”的说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已经脱离了“靠天吃饭”的历史,然而,自然灾害依然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是对农村作物产量造成影响,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造成重要的影响。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的建设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各项措施和方案建立一套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首先在人员方面要提高重视,从领导到农民要有从思想上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其次,加大资金、设备的投入,建设完善的气象观测系统和防灾减灾防御系统及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信息系统,同时要注重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4.4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的非工程性措施建设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的非工程性措施建设,一是要重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在防灾减灾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预警信息的及时性,有效地发挥气象预警“消息树”和“信号枪”的作用;二是要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的应急体系建设,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应急管理的机制、体制和法制建设。农村和社区基层是气象防灾减灾的第一线,应作为“一案三制”建设的重点;三是要重视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服务网络和应急防御的组织网络延伸到农村和社区基层,构建“纵向到底”的防灾减灾组织体系。要将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作为群测群防体系的重要内容,提高基层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