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震灾害风险分析

地震灾害风险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震灾害风险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震灾害风险分析

地震灾害风险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石油行业;重大损失风险;风险分析

一、引言

风险一词来源于英文“risk”的中文翻译。学术界对风险始终没有得出统一的定义,通常情况下,风险是指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国际保险业界趋向于把由于自然力或人为因素导致偶发事件出现的结果的风险,通常被定义为重大自然灾害风险,当重大灾害风险甚至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可以称为巨灾风险,然而针对石油行业风险特点,本文提出重大损失风险的概念,从不可抗自然力造成的重大损失风险和可以通过人为加以管理控制的重大安全事故风险两方面,分别对重大损失风险进行讨论。

二、石油行业重大损失风险分类和特点

1、重大损失风险分类

重大损失风险的发生往往是由于自然因素或非自然因素导致偶发事件出现的结果。下面将石油行业重大损失风险分为重大自然灾害风险、重大安全事故风险和环境责任风险三方面进行分类说明。

(1)重大自然灾害风险

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和我国灾害管理现状,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以及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

(2)重大安全事故风险

石油行业日常生产风险高,极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按照事故发生的原因,石油行业重大事故又可分为重大火灾事故、重大交通事故、重大生产事故、重大设备事故以及重大人员伤亡事故5类。

(3)重大环境责任风险

石油行业的原料的特殊性,一旦发生了突发性事件或事故引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或突发事件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对周围人员造成重大人身伤亡及对周围环境产生重大污染和破坏。企业所应承担的责任风险必须引起行业的关注。

2、石油行业重大损失风险特点

重大损失风险造成的重大财产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以及环境破坏引发的社会责任问题,对石油行业的相关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对于普通风险来说,重大损失风险具有:风险损失程度巨大、风险的不确定性、风险影响范围广,相关性高、责任风险巨大等风险特点。

石油石化行业是国家重点监控的六大高风险行业之一,生产工艺具有连续化、自动化的特点,一旦发生灾害,不仅会引起连锁反应,而且涉及面大,易形成次生灾害,导致严重损失,在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同时,对周围地区的人员、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严重影响石油企业的声誉。

对于石油行业的建设和日常生产经营来说,尽管采取了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但是从安全理论上来说,绝对的安全是不可能的,一些偶然的、意外的、甚至有意的人为破坏事件必然会发生,这就导致了石油行业一些重大的灾害损失发生。

三、重大损失风险分析

引发重大损失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自然因素和非自然因素。自然因素造成的重大损失风险包括地震、洪水和其他严重的暴风雨、龙卷风等。而对于非自然因素包括人为因素、设备因素、物料因素、管理因素等多方面,具体表现为:人为的误操作(人为安全事故),人为有意的行为,设备故障或意外事故等。

1、自然因素风险分析

从技术层面上讲,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是通过自然因子发生时、空、强的可能性数值和各种破坏的可能性数值,推测各种损失的可能性数值,最后,将3个可能性数值组合起来,得出损失风险。以地震灾害进行致灾因子风险分析为例。

2.非自然因素风险分析

石油行业的原料、成品、半成品、中间体和杂质等,很多都是易燃易爆品;很多物质还含硫等腐蚀性物质;在生产和储存过程中极易由于人为原因、设备等非自然原因引起火灾、爆炸、化学品泄露、放射性污染、环境污染等重大损失事故。通过对石油行业的勘探与开发、油气储运及销售、炼油化工三个不同板块的危害性分析,以便采取控制措施有效降低损失。

(1)石油勘探与开发

石油勘探与开发属于石油行业上游过程,其大损失风险因素包括:火灾爆炸风险、物理性爆破风险、中毒风险、井喷风险、环境污染风险。

(2)油气储运与销售

在这个过程中最严重的危险是火灾爆炸,以及压力容器的物理爆炸和运输过程的重大交通事故;其次危险是排放的有毒废水、废气等引起的环境风险事故。

(3)炼油化工风险

对于石化装置而言,火灾爆炸是炼油化工生产中最显见的,也是破坏程度较大的危险,其次是中毒风险和环境污染风险。炼油化工废气以及石油化工废水是造成重大灾害损失的主要原因。

结束语

通过对重大损失风险的特点和分类的阐述,以及在自然因素和非自然因素两个方面对石油行业重大损失风险的研究,进一步对引发重大损失的风险进行分析表明石油行业重大损失风险研究至关重要。

通过对国内外历年来石油板块重大损失事故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石油板块事故比例为

炼油化工:储运与销售:勘探开发:其他=62%:29%:7%:2%。

从统计数字来看,炼油化工板块事故比例最高,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在重大损失风险理论分析和实际情况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4年.

[2]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会司质量安全与环保部编.石油风险评价概论,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年.

[3]尹之潜,杨淑文.地震损失分析与设防标准,地震出版社,2004年.

地震灾害风险分析范文第2篇

正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了举世震惊的里氏8·0级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在万众一心,抗震救灾之后,目前灾区正面临着生产与生活重建。对于一个地区来说,面临如此多的重建任务,怎么分轻重缓急,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这需要用到项目组合管理思想。

一、项目组合管理

企业项目组合管理,是利用同一个项目管理系统,按照设定的统一标准选择符合组织战略发展需要的项目,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所有项目的成本、进度、风险、收益等要素进行严格的动态监控,有效分配组织的有限资源,以保证项目获得最大的收益。

项目组合管理不是简单地把多个项目集中起来管理,而是超越了传统的项目管理,与企业的战略联系在一起,作为实现企业战略的必要手段。传统的项目管理强调“怎样去做项目”,通过网络技术等方法来保证在有限成本、时间等限制条件下,去完成单个的项目;传统的项目管理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管理,通过从底层采取数据汇总后,进而采取管理控制措施,往往不能及时地发现项目目标的偏差。而项目组合管理强调“做什么项目”,是与企业战略目标联系在一起的,从所有企业能够完成的项目中,挑选出一些项目作为一个组合,这些组合能够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项目组合管理采取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先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再根据这个目标和企业的其他一些约束条件去选择项目,这样能够保证企业的项目和企业战略目标的一致性。

二、地震灾后项目组合管理的特殊性

谈到项目组合管理,一般所涉及到的主体都是企业。地震灾后,百废待兴,项目组合管理的主体也可以是一个地区政府管理机构,这使得地震灾后项目组合管理有许多的特殊性。

(1)项目数量、种类繁多

由于大地震造成的严重破坏,灾后重建几乎从仅零开始。仅拿一个县来说,基础设施、三大产业和居民生活恢复重建项目大类项目可以几百个,细化则有成千上万个项目。

(2)一些项目实施的紧迫性

发生了如此大的地震,首先进行的是生命与财产拯救项目,然后是灾民安置项目,进行恢复重建。对于生命线建设项目,是排列在其他恢复重建项目之前的,具有更加紧迫性,如都汶路是灾后重建的生命线,政府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不惜一切代价的情况下

仅在3个月内就完成了,而这在平常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

三、地震灾后项目组合管理的主要内容:

(1)建立项目组合模型

项目组合管理模型解决的是项目的评估标准,这些标准确定了项目的优先级。对于地震灾后重建来说,这些标准包括:优先实施与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相关联的项目,项目关键链,循环经济,根地区特色确定区域发展战略。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大致要经历一下个过程

1)生命财产拯救与灾民安置

地震发生后,全力进行生命财产抢救,力争使灾害造成的口、财产损失最小;进行灾民合理安置和心理安抚,减少次生灾带来的影响。

2)生命线建设

对于一些关系灾民生计,恢复重建前提的道路建设,称之为命线建设。对于生命线要尽可能利用各种资源早日打通,只有通它才能把救灾物资运送到灾区去,满足灾民的生活需要;同时恢重建需要的各种资源,也是要经过生命线进行运输。

3)全面恢复重建

根据地区资源文化特色,制定各地区的发展战略,进行差异重建。地震发生在少数民族———羌族的聚集地,恢复重建要以保羌文化为特色,注重生态恢复与保护,建设高生态家园。

(2)产生项目清单

在这一个阶段,依据灾区的具体受损情况和恢复重建发展略,确定需要恢复重建和新建的项目清单,在清单中应该包括详的项目,项目期限,项目投资额。同时提供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一些特色重点项目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考虑。

(3)确定项目组合

由于这次大地震重灾区的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恢复重建要充分考虑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从第二阶段产生的项清单中,基于项目组合模型,确定项目组合,对于

与灾区人民生息息相关的项目要优先启动,对于处于项目组合关键链上的项目该优先启动,如生命线建设应该先期启动。

(4)项目实施和监控

确定了项目组合以后,就进入了项目实施阶段,项目的监控评估贯穿于整个项目实施过程。在项目实施和监控过程中,项目合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搞好统筹协调

灾后恢复重建的各个时期,项目种类数量众多,它们往往会占同一种资源,要统筹好各项目的开工时间,协调好各项目之间的资源突,力争在时间和成本最低的情况下,最高质量地完成各项目。

2)项目风险管理

由于项目实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创新的、一次性的过程,此这个过程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即各种各样的风险,项目管人员必须充分认识与管理这些不确定因素,才能使项目得以成功施。项目风险管理就是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应对的系统程。制定风险管理规划,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和险监控,使项目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3)项目信息管理

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按照一定的律产生、转换、变化和被使用,并被传送到必需的单位,形成项实施过程中的信息流。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分类理和沟通,促进项目实施过程的透明化。

参考文献:

地震灾害风险分析范文第3篇

不管是任何工程项目,从项目的投标环节、项目的组织施工环节和竣工验收环节都存在诸多不可确定的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可称之为工程项目风险。风险具有随机性,随时都可能会因为某种因素影响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风险的随机性主要体现在,工程项目开展和持续时间随机性,工程项目开展持续时间内的风险造成损失的随机性等。如果不对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采取相关的防范措施,风险对工程项目的影响会不断加剧,严重者会造成工程项目的报废,给建设单位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从众多的工程项目实践中不难发现,由风险造成工程项目损失的案例比比皆是,风险成为了制约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所以为了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工程经济效益,必须要加强对各种风险的分析和管理控制。就整个工程项目管理而言,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管理环节多,管理内容复杂,不仅要对工程项目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的类型进行识别和评估,还应结合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利于项目顺利实施的风险防范对策,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对项目的负面影响。

2工程项目风险的识别与分类

影响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风险因素较多,不管是在工程项目的投标阶段、组织设计施工阶段,还是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都存在着不同类型的风险。就工程项目风险分类而言,一般会结合工程项目实施现场的环境、项目的主体以及结构进行分类。这些风险分析方法一般是从侧面对风险进行分析的,笔者认为可从工程计量角度来进行风险分类。这样可准确判断不同的风险类型该采用何种分析方法,进而确定风险类型。风险类型确定后再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对策。从定性角度分析,工程项目风险类型的计量分析方法为技术类风险分析方法的一种。采用计量法进行分析的风险一般是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风险。比如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环境的变化、设计的临时性变更以及施工过程中因人为因素所产生的风险。非计量风险发生的几率一般较小,这类风险类型主要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不可抗力风险。此外,在工程项目合同中也存在着诸多难以界定的变量因素,这些变量因素通常也是工程项目风险形成的主要因素。但不管是何种类型的风险,为了能提高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必须要针对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有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分析、识别,采取相关的风险防范措施,从而规避风险和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实现工程项目经济效益最大化。

3工程项目风险的防范对策

3.1加强工程项目合同风险管理

工程项目合同不仅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而且也是工程项目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必须要树立风险意识,能够从风险角度和风险管理角度分析研究工程项目合同中的各个条款,并针对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分析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风险,进而对各种风险提前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避免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风险再采取控制措施使得风险难以控制。比如在合同条款中规定业主和承包商间的风险分配,如果出现业主的合同和承包商的合同在某些条款方面存在不同,应分析业主合同修改的原因,判断业主的做法是否会给承包商实施工程项目带来风险。

3.2充分利用工程索赔手段减少风险

工程索赔是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索赔是因工程项目合同条件发生变化或受到外界的干扰所引起的,它是一种维护工程项目合同主体利益的重要手段。如果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中没有工程索赔这一环节,那么工程项目合同将缺乏公正性。工程索赔应渗透到整个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工程索赔更应该重视,这是因为施工阶段存在的风险因素较多,比如工程量发生变化;施工图存在差错;突发性自然灾害等(如地震灾害)都能会引起工程项目施工质量问题。因此应重视工程索赔工作,根据合同条款中对工程索赔的规定对工程项目中的风险进行计量分析,是有效减少工程项目风险发生的重要手段。

3.3利用合同形式进行风险控制

结合工程项目特点选择合理的合同形式是降低工程项目风险的有效手段。众所周知,对于那些地质条件比较稳定,并且有过类似施工的工程项目一般不会在工程造价成本方面超出工程预算范围。并且这种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其顺利实施的风险较小,一般在工程报价时采用总价合同报价方式;不过对于那些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地质环境复杂、可变因素多的工程项目,一般存在的风险较多,为了能够尽可能多地降低风险,应采用风险转移策略。工程报价可采用单价合同报价方式;将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可变因素所产生的风险转移给工程项目甲方;对于那些工程造价无法做出准确预算的工程造价成本控制难度大风险大的工程项目可通过成本+酬金合同的方式将工程项目风险转移给建设单位。

3.4非计量风险的防范和管理

地震灾害风险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巨灾;巨灾保险;制度

巨灾是指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特别巨大的破坏损失,对区域或国家经济社会产生严重影响的自然灾害事件。显著特点是发生的频率很低,但一旦发生,影响范围广、损失程度大。通过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可以有效的进行风险防范,从而分散个体风险。

一、我国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灾害造成的损失成逐年递增的趋势。2012年1~10月,仅地质灾害就发生14203起,经济损失十分惨重,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1、提供损失补偿

在我国,巨灾过后往往通过政府救助和社会捐助为主。由于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财政发展不平衡,往往受灾重点地区多为经济相对较弱地区,财力不足,只能等待中央的转移支付和民众捐款。对于受灾群众来说,最终得到救助的时间和额度不确定。而对于中央政府来说,虽说建立了防灾基金,但如果当年发生的灾害损失过大,支出过高,定会影响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实现。而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后,通过事前的财政安排,将事后风险的损失确定下来,通过各方面的共同整合,将风险在空间或时间上进行分散,使不确定的负担变为确定的预期。同时,巨灾保险还可以利用再保险及资本市场共同承担风险,增强损失的补偿能力。

2、降低风险

巨灾保险可以通过费率调节机制以及保险公司防灾防损的技术降低巨灾风险。充分调动保险公司的积极性,集中技术优势,采取事先预防的方法,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尽可能的将损失降到最低。实际上,在成本相近的条件下,这一功效更为重要和积极。

二、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的条件

1、市场需求条件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国家,但国家财政在抗灾救灾方面的支出表现出了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大灾发生后,不得不动用预算外资金,易形成"小灾小害、不痛不痒,大灾大害、全靠中央"的依赖思想。"5.12"汶川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达8400亿元,而保险业的赔付却只有18亿元,仅占损失的0.21%。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市场对于巨灾保险的需求不断增加,巨灾保险制度建立的客观条件已逐渐趋于成熟。

2、组织机构条件

目前,我国境内已有超过100家的各类财产、人寿、养老、再保险公司,机构网络遍布城乡,从业人员已逾200余万人。从1980年恢复保险业务以来,已有近30年的经营经历。再加上社保、新农合、交强险等形式的保险方式,政府行为的,商业经营的,还有其它中介组织形式的,保险已逐步形成组织网络化,业务电子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一体化的模式。无论是从保险业务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都应该涉足巨灾保险。

3、国际环境条件

国外现已有构建巨灾保险法律制度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法国是综合性巨灾保险制度施行较成功的国家之一。法国自然灾害保险制度承保包括洪水、地震、海啸等几乎其国内所有的自然灾害风险,但是因灾害所致财产直接损失才能得到保险保障,而间接损失如租金损失等均不包含在保障范围之内。美国国家洪水保险计划,以社区为基础, 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地震保险分为联邦立法和州立法。在地震最活跃的加利福尼亚州,以地震保险局为中心,向居民提供适当的地震保险。政府原则上不强制居民投保地震险,但保险人有义务告知投保房屋住宅险的投保人有关地震保险的信息,而保险标的仅限于以供居住为目的的建筑物和建筑物内的生活用家庭财产。土耳其巨灾保险共同体只承保市区范围内的居民住房直接经济损失;在日本地震保险法律制度中,地震保险分为企业财产地震保险和家庭财产地震保险两种,前者实行自愿投保并且仅由保险公司负责承保;后者实行强制投保,由保险公司和政府共同参与,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超额再保险方式承保,将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分成不同层次,对于不同层次的损失采取不同的风险分担比例。不同国家、地区也有"小保单"或专项承保的保险,在巨灾面前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4、国内法律环境

完备的法律法规是建立巨灾保险的基础。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制定了《防洪法》《气象法》《防震减灾法》等20多部有关自然灾害应急的法律、法规。虽然目前我国巨灾保险法律体系尚未建立,对巨灾保险没有进行专门的立法,但已有规定散见于保险法律法规的零星规定和个别险种的保单中。对巨灾保险法律法规的整合,形成专门法的呼声日益增加。

三、如何建立巨灾保险制度

首先,需要由政府统一组织,协调,要成立专门的巨灾风险管理委员会。改变观念,要树立用市场机制来管理巨灾风险的理念,切实解决好政府出资救灾还是投入巨灾基金积累的利弊关系。解决好巨灾基金与保险费补贴的占比矛盾。形成政府牵头,保险公司主办,相关部门参加的格局,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确立保险的作用,将巨灾风险转嫁给专门的保险机构,从而便于政府有关部门更加集中力量从事专业化管理,达成社会的有效分工,提高政府运行效率。

其次,要建立巨灾风险专项基金,一方面作为分散风险的财政预算,要根据历年预算额,明确巨灾专项基金,专户储存。逐年积累,逐渐形成规模。另一方面,通过立法的形式,采取强制方式,使各类经济组织、企事业单位每年按照一定资产比例,缴纳保险费,保险公司也应设立专项保险基金,每年在提取责任准备金时,要予以适当优惠,争取留有更多的储备,逐年形成巨灾风险基金。资金管理方面,要逐级上划至总部管理。这样,一旦某一地区发生巨灾损失,便于全国统一调动资金,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分散风险,而不是目前的单打独斗状态。

第三,巨灾风险也有着地域差异的分布,各地要有重点因地制宜的建立专项巨灾风险制度,城乡之间、沿海和内地之间、山区和平原之间,都应该差别对待。比如,在有地震风险较高的地区,要以地震保险为主;在农区要以洪涝灾害保险为主。根据近年来开展的农业保险情况看,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巨灾保险也应该以农业保险为突破口,涉及暴雨、洪水、冰雹、干旱等,解决好"三农"问题,也就稳定了社会的基础。

第四,保险公司要有专门的机构、人员来运作巨灾保险,从风险分析到风险应对,从风险预测到风险决策都要做详细的研究。具体到展业承保,费率厘定,保险责任,理赔管理等都要建立一套规章制度。同时紧紧依靠政府,做好应付巨灾损失的勘查,定损,赔偿工作。可以说保险公司在应对巨灾风险的过程中一方面发挥着自己职能的作用,另一方面为政府、为百姓排忧解难,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也为今后工作奠定了基础,起到了多赢的作用。

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浩大的工程,世界上也只是有少数国家或地区,就单一巨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而在我国还处在研究过程中,无论是体制方面的原因,还是观念和技术方面的原因,都在迫切地需要着手建立巨灾保险制度,从而保障社会经济运行的正常。作为政府要把巨灾风险列入社会管理的范畴,发挥好组织功能。作为保险机构,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建立巨灾保险的必要性,发挥好职能作用。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必将会极大地稳定社会,稳定经济,稳定人心。

参考文献:

[1]许飞琼,巨灾损失·补偿机制·巨灾保险[J].群言,2008,(6).

[2]谢世清.伙伴协作:巨灾保险制度中我国政府的理性模式选择[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6).

[3]骆琦.台风损失分担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9.

[4]朱莉.我国的巨灾再保险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0.

地震灾害风险分析范文第5篇

Abstract: Seismic vulnerability analysis has important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attracted a large number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 seismic vulnerability analysis from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first, the summary of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 seismic vulnerability; second,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abroad study seismic vulnerability; third,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seismic vulnerability; fourth, the present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studies on the seismic vulnerability.

关键词: 土木工程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进展

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s;seismic vulnerability analysis;research progress

中图分类号:TU3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061-02

0 引言

地震易损性分析是地震安全评定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地震易损性是指在不同的地震强度下土木工程结构被破坏的概率,它能从概率的层面反映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地震与工程结构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土木工程中能为人们更好的防范地震带来的危害。因此,土木工程项目的地震易损性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地震易损性的研究进展也须引起相关专家和学者的重视。

1 土木工程结构地震易损性概述

所谓地震易损性,是说在强度不同的地震作用下,土木工程结构可能发生的破坏状态,以及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它是从概率的层面对地震发生机率、强度和土木工程破坏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宏观的预测,成为土木工程施工单位和地震工程研究界研究的重点问题。最早提出地震工程和抗震设计的是美国,美国的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提出了供统一分析的地震参数和破坏参数等地震破坏指标,使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用这种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只需要将工程需求参数输入进地震易损性的计算函数中去,就可以推断地震对土木工程破坏的参数和概率,使对地震易损性的分析更加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土木工程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是土木工程建设在设计、规划时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工程结构风险分析和地震损失概率分析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推测作用,从而为土木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数据支持。这是对工程项目负责也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负责,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应用研究。通过这些系统性的研究工作来确保工程项目的安全,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

2 地震易损性的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较早地开始了对土木工程结构的地震易损性进行研究。他们意识到地震会对土木工程项目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国外的工业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了对地震易损性的研究,如美国的Ghiocel对美国东部的核电站进行结构分析,对工程的地震反应和易损性进行了分析与评定。Ozaki对日本的核反应堆所在的建筑也进行了结构分析,根据其核反应堆建筑的地震易损性指数,考虑了工程项目的非线性特征和结构变异特征。一位美籍华人黄洪谋也对地震易损性如何更好地运用到电力系统工程建设中去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电力变电站等设备中去,对电力系统中的设备和建筑进行安全评定,以确保电力工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此外,在软件的开发上,美国也率先推出了HAZUS软件,通过这种地震易损性分析软件,美国可以在对土木工程项目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地震给工程项目带来的破坏进行估计和预测,采用性能设计的方法根据软件所得出的数据进行能力谱绘制,计算地震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以地震易损性曲线的方式来反映建筑物的抗震性。

Tanaka在评估公路建设工程的地震易损性时,提出了一种地震易损性的正态分布函数。通过对工程项目的地震易损性进行两参数的分析,以正态分布的函数的形式向人们提供建筑工程的地震未知参数。通过这种地震易损性函数他总计将桥梁的结构形式划分为五种,这五种结构形式又把桥梁损伤划分为五种不同的形式,并按照不同的损伤形式和损伤程度把土木工程的损伤水准分为五个等级,为人们系统的研究公路的地震易损性提供了参考。

人们在对地震易损性进行分析时,常常用两种易损性曲线来表示,即经验易损性曲线和理论易损性曲线,不同的研究者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和具体工程项目的建设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易损性曲线。经验性曲线在这两种曲线当中是一种可信度较高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因为它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以往地震所造成的危害情况和具体的动参数,对这些实际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来得出较为真实可信的数据指标。但经验性曲线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因为地震所造成的危害会因为客观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在不同的地震环境、场地和工程结构中,地震所打来的危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这种地震经验易损性曲线没有其广泛的推广意义,再加上其需要具体的数据分析,人们在获得这些数据时会有很大的难度。这些都限制了经验易损性曲线的推广使用,需要做进一步的改善。

除了经验易损性曲线之外,理论易损性曲线也是地震易损性分析中的一种重要参照曲线。采用理论易损性曲线研究地震的易损性通常要从地震的相应分析数据入手,采用反应谱、静力、时程分析等分析方法,对地震易损性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估。同样,理论易损性分析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分析与研究方法,如Monte Carfo模拟法,但这种方法需要较长的运算时间,为此Fukushima提出了一种更为方便、快捷的分析方法,即评估结构响应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振动理论来对土木工程的易损性进行分析,在一个频域内,它所得出的结果是准确可靠的。

此外,Singhal、shinozuka和Basoz等也对地震的易损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人员都在地震易损性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国外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研究进程,使土木工程项目在更安全的工程环境下运行,加大了工程项目的安全系数。

3 地震易损性的国内研究概况

与国外的土木工程结构地震易损性的研究相比,我国在地震易损性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主要是对土木工程结构的地震易损性进行经验性曲线分析。经验性分析的对象是一些群体性的房屋建筑,对这些群体性的房屋建筑进行震害预测。我国最早对土木工程项目的地震易损性进行研究的学者是尹之潜教授,尹教授在地震风险分析和震害预测方面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其研究结论是建立在大量真实的震害数据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并根据其实验数据分析了地震强度与土木工程结构破坏度之间的关系,对多种土木工程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如砖砌体建筑、工厂的排架结构、混凝土结构,并分别根据这些结构的不同特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易损性分析和震灾评估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得出了较为系统和完整了土木工程地质易损性研究结论与成果,起到了很好的震灾预测的实际效果。此外,尹教授还通过与国外专家者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并系统学习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地震易损性分析相关方面的课程,开发了对地震震灾进行系统预测的PDSM SM B-1地震易损性预测系统,大大加快了我国在地震易损性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

此外,高小旺、张令心、钟益树等人也在地震易损性的研究领域内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针对不同的土木工程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震灾预测,加快了我国在地震易损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不一一细述。

4 目前地震易损性研究方面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4.1 地震易损性研究存在的问题 针对目前国内外对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研究现状,在地震易损性分析领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输入参数、破坏准则、分析类型、分析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说来,在输入参数上分析地震易损性方面我国还没有取得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在易损性的分析上面过于依赖地震动输入,仅仅用一个物理量来描述地震易损性显然不可行,只能用多物理量来解决。在破坏准则方面,不同的破坏准则会带来不同的数据分析结果,通过不同的破坏准则计算出来的数据会有很大的差别,对于这种差别很大的情况人们显得无所适从。另外,在分析类型和分析方法方面我国的地震易损性分析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目前的计算类型与计算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计算量过大,对计算机的要求很高,通过分析得出的结果在可信度方面也不能令人满意,这些都是我国在发展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面的主要问题。

4.2 地震易损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4.2.1 两种地震易损性分析法的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外对于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分析是基于经验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这两种方法的研究成果之上发展起来的。对于经验易损性分析方法,在分析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方面有其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目前土木工程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重要方法。理论易损性分析方法可以通过比较相关的数值,对地震与土木工程破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统计,进而对工程的抗震性进行评价。但这两种方法又都有其局限性,因此,优化目前的易损性分析方法是土木工程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4.2.2 经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易损性分析方法 经验与理论结合的分析方法能够充分利用两种分析方法的优点,尽可能地将所有的地震破坏因素都考虑在内,并且采用理论分析与经验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分析工程的地震易损性,具有精确性和可靠性高的优点,并能够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排序,详细地为人们提供地震易损性的分析结果,对建筑物的易损性进行系统、完整的分析,满足人们对地震易损性的详细程度和精确度方面的要求,是未来地震易损性研究分析的主要发展方向。

5 结语

土木工程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是土木工程项目在结构损失分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结构损失分析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工程项目设计、优化的关键环节。因此,要结合土木工程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采取既包含经验分析又包含理性分析的易损性分析方法,把两种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对结构的地震易损性进行全面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周艳龙,张鹏.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四川建筑,2010(06).

[2]吕大刚,李晓鹏,王光远.基于可靠度和性能的结构整体地震易损性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