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养结合的背景

医养结合的背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养结合的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养结合的背景

医养结合的背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医养结合;北京市;养老服务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083

1引言

近些年来,人口老龄化形势不断加剧,从2015年的数据来看,全市 60 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到 315 万,占总人口的 234%[1],这说明北京市已经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呈现失能化、高龄化、空巢化的趋势,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2013年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为北京市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提供了政策支持。[2]

传统的居家和机构养老模式中养和医分离,忽视了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等医疗问题,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能够在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相结合,兼顾医疗和照护两个方面,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为老年人养老提供高效、有品质的医疗和养老双重服务。[3]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服务主体为需要护理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服务内容包括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两个方面,医疗服务更侧重医疗保健、预防、康复,而不仅仅停留在基本的生活护理服务上,需要强调的是,“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所提供的医疗服务不是简单的打针吃药,在硬件和软件上都要有一流的水平。(位于北京昌平的泰康养老社区能够很好地体现医养结合的理念,配建以康复、老年慢性病为特色的专科二级康复医院)。B老服务包括老年人日常的文化娱乐活动、精神心理治疗等。[3]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能够很好地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是向健康老龄化转变的关键之举。

2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

211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基本形式

(1)养老机构外独立设置医疗机构。这里我们所说的养老机构包括老年社会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护老院、护养院、敬老院、托老所、老年服务中心。医疗机构包括各类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康复医院、疗养院、护理院、护理站。太阳城银龄公寓是这一形式的典型代表,在公寓外独立设置医疗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老年人可按照程序免费享受体检、理疗、健康咨询等服务。[4]

(2)养老机构内配套设置医疗机构。这一形式充分整合了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现有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轮班到养老机构巡诊,为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提供便捷、及时的救助。双井恭和苑老年照料中心内设医疗机构并在老年病和康复医疗方面有着比较早的历史和经验。

(3)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辟绿色通道。养老机构可与医疗机构合作、签订协议。为老年人免费体检、康复医疗、理疗,大病恢复期的老人提前预约复查,满足老年人全方位的养老和医疗需求。北京朝阳门街道东篱敬老院定期开展健康门诊,为院内老人提供基本健康服务。[5]

212资金筹措方式

北京市政府在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过程中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和营利性机构,少部分来源于社会力量,比如社会福利彩票。近几年,北京市政府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个人、企业参与到这一模式中。对符合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定点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可以申请纳入定点范围,减免老年人医疗服务费用。[6]

213组织协调性

推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涉及民政局、卫生计生部门、人设保障部门等多个组织,主管部门是民政部门,卫生计生部门负责与医疗机构建立联系,人社部门负责管理医保定点事宜,发改委主管医疗服务定价。各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还构建了会商协调机制和联合审批制度,充分做好对接工作,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顺利发展。[7]

214政策联动性

当前,北京市关于医养结合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的政策相对完整,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6],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随后2014年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养老机构中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并提出了“日间照料中心”的概念。[6]

22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存问题

221医养结合的政策效应甚微

首先,在政策具体实施过程中,国务院在国家层面上相继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但是在这些政策法规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北京市政府没有颁布配套措施跟进和调整,法律衔接不够,出现断层,效果甚微。

其次,医养结合这一创新性的养老服务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相关政策的有效配合,北京市医疗保险制度还停留在传统的层面,不具有针对性和广泛性,一方面,很多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更大,需要长期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然而,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只能报销部分费用;另一方面,老年人的护理问题一直是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我国医疗保险没有这一方面专门的险种。

最后,对于民办非营利企业,在床位、养老机构运营管理以及税费优惠上,北京市政府的补贴政策收效甚微,扶持力度不够,限制了北京市养老产业的发展。[6]

222医养结合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医养结合的供给主体并不是单一的,涉及多个政府部门、企业、机构和个人,但是在供给主体的协调性和机构间的资源整合效果却存在问题。

第一,就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性来说,主管部门是民政部门,卫生计生部门负责与医疗机构建立联系,人社部门负责管理医保定点事宜,发改委主管医疗服务定价。各部门各司其职,但是由于涉及主体较多,多元化的格局牵涉到多方利益,在职能上难免重叠交叉,在管理上也易断层和缺位,这给医疗机构和服务机构的合作带来了很大困难。[7]

第二,医养结合资源的联动性弱,北京市一、二级医院的医疗服务功能还停留在传统的概念上,政府虽加快更新和调整,但是仍然适应不了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三级医院大多为独立和配套设置,虽然自身实力雄厚,在参与医养结合的积极性上还有待提高,就算参与其中,参与的医疗工作也十分受限。

第三,在床位供给、服务定价上的不合理。北京市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低,存在严重的缺口,同时,入住率也低,公立机构收费低,但是服务水平差,大多数老人不愿入住,民营机构收费高,一般家庭承受不起,医疗和养老资源的浪费让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滞留。

223信息供给面窄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老年人退休后更愿意选择家庭养老,他们对医养结合模式的认知度还不够,参加的意愿也不强烈。

另外,在对这一模式的宣传解读方面,不够准确,信息的更新和覆盖面不够,网络宣传的方式虽然波及面广但是不具有针对性和广泛性,所以应该开辟更多的宣传方式,让更多人的老年人和家庭了解这一养老方式。

224制度和法律保障不到位

在关于医养结合的法律法规上,虽然在国家层面上有法律支持,但是北京市政府并没有配套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在医养结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缺位现象。一方面,养老机构申请医保定点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存在难度。

225资金筹措存在困难,筹资机制还未建成

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机构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性质,资金供给大部分来自政府和社会力量,养老机构内要设医疗服务机构,机构运营、人员调配、设施配备都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养老机构一直都是微利经营,这对于养老机构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负担。综合实力强、功能较为全面的三级医院一般把盈利放在主要地位,养老机构盈利水平低,三级医院一般不会主动合作。

226人才供给体系不完善

在人才招聘和发展前景上,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服务机构基本不占优势,由于学医疗护理的时间成本较高,这些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毕业生或者是应聘人员更愿意选择普通医疗机构,因为这些机构能给他们较高的社会地位,并且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相反,在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的服务机构内,他们的社会地位、薪资待遇以及发展前景都受限,这使得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4]

227监督评估体系不健全

北京市推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必须以健全的监督评估体系为支撑,医养结合监督评估体系包括机构和老人两个方面。在机构的监督评估上,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各部门各司其职,但同时职能又紊叉,在管理标准和养老服务标准上不统一,这样在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标准不统一,可能会使同一个老人在不同的评估标准下进入了不同的机构,医养结合的实施也受到阻碍;在关于老人的监督评估体系中,主要是以老人的身体状况以及资质条件为评估对象,要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有针对性地为老人提供服务内容。

3北京市医养结合B老模式的对策分析

31加强医疗和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

311规范投资管理和机构运营,统一服务标准,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手段

民政部门应该引导相关机构配合研讨并制定统一的服务、运营、管理和评估标准,各机构和相关部门可总结归纳交叉重叠的职能,再根据自身的管理和运营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标准,之后进行推广和实践,将标准化工作落到实处。

312借鉴和学习国外经验

欧美很多国家进入老年化社会比较早,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标准化设计上已经有了充足的经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机构主体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发展,推进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

313对服从标准化工作的机构给予奖励

北京市医疗和养老机构大多以星级评定,可以在此基础上给予资金鼓励和支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32提高服务人员质量,加强服务人员培训和教育

321全方位地引进专业技能和心理基础教育培训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是全方位、多维度的,在传统的服务功能的基础上还强调精神慰藉和康复护理等,所以在加强对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服务水平、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还应设置一些心理培训机构并制定考核标准,让护理人员更好地引导老年人愉快生活,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322政策扶持应用型人才

我国康复医疗、护理类人才处于断层区,国家应该在这一层面实施优惠政策,扶持医学应用型人才,比如在职业学院或者本科教育中新开一些相关专业(如老年护理学,康复医疗学),为医疗和养老行业引进专业人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323提升医护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

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都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国家应该在这一方面引入编制或者提高薪资待遇,鼓励更多的人来养老机构工作。

33为医养结合提供制度化规范和法制化保障

医养结合是一个比较新的制度,为了更好地推行和完善,关键在于:一要立法,二要制标。第一,完善激励机制,政府可采取财政补贴制度、报销制度、税费优惠政策,调动服务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立法,将医养结合的参保对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有明确的法律保障会让这一养老新模式发展的更加顺利;第三,建立管理体系,防止各部门“什么都管”和“什么都不管”的现象发生。

331完善监督和评估体系

严格准入机制、服务标准,各主管部门在统一评估标准的前提下,对医养结合机构的准入和服务进行规范,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应该建立相应的评估标准,尤其关注失能老人的身体状况。同时建立监督和评价体系,优胜劣汰,让不达标的机构退出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监督主体、监督内容、监督职责和监督方式。

332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法律是制度强有力的后盾,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我国老年照护保险发展的迫切需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出台相关法律以及与之配套的法规,从而形成比较完善的医养结合法律法规。

333建立长期护理制度

北京市政府应积极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在医疗保险中增加护理险种,减轻老年人的费用负担,同时,扩大报销范围覆盖面,建立统一的报销标准。

34在筹资、运营、服务方面全方位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因素

341拓宽筹资渠道

一方面,政府应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医保基金作为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应该引导社会资本,将资金与慈善事业相结合,丰富筹资方式,为医养结合提供财力支持。

342鼓励能够自理的老人加入服务群体中

关注一些特殊群体,让一些可以自理还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加入服务群体中,北京市人力资源保障局中有城镇低保户和失业人员的数据,可以在对他们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基础上,让他们上岗。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人员缺口,还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343引入学生志愿服务体系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北京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学府资源,高校教育者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加入养老服务的组织中去,可以建立高校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学生组织志愿者社团,为老年人服务,同时给予相关奖励并颁发证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0]

344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微信平台和丰富的网络平台与养老公共服务体系对接提供机构供应商,另外政府或者机构可以选择形象好的明星代言,扩大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知名度;在思想意识上,可通过举办讲座和公益广告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一养老模式。

345利用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

北京市政府首先应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如对于社会兴建的养老机构政府应o予运营补贴、税费补贴,养老机构内设护理院、医务室的,符合医保定点条件的,应该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养老机构外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的,对于专业医护人员实施“以奖代补”的扶持政策,走“政府主导,社会捐赠,市场化运作”之路。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 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2]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21(9):129-36

[3]黄佳豪,孟P“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6):63-68

[4]杨会英,彭嘉琳,李放北京市23家养老服务机构医务室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15,8(1):36-39

[5]徐京北京市太阳城打造四种养老模式[N].中国老报,2008-09-18(003版).

[6]庄昱,张拓红,陈鹤国家和北京市医养结合政策现状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6,29(9):14-17

[7]王长青,毛鹏远,陈娜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医养结合资源的多重整合[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12(342):946-948

[8]成秋娴,冯泽永美国PACE及其对我国社区医养结合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5,36(932):78-88

[9]康健英国日间照料养老设施的建设模式及启示[J].建筑学报,2014,5(20):77-81

医养结合的背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养结合;机构养老;养老模式

基金项目:2016年度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校级项目:“‘医养结合’的机构养老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6NFUSPITP116)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3日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人民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加之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数量也迅速增长,老年人的抚养比攀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较大负担,所以发展社会化的养老模式正是顺应时势。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的发展必定伴随着显著的医疗服务需求。在此背景下,区别于传统的“住养”模式,“医养结合”的机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这是一种新型的机构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即以养老机构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为基础,为老人提供一定医疗支持服务。在这一模式下,养老机构除了向老人提供基本的居住安养服务,还通过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创新老人医疗服务的条件,对老人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全方位的照护。服务内容全面多样,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还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可以说,“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是对传统养老机构服务的拓展与延伸,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全面和优质的服务,使养老体系更加人性化,实现了“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是我国养老服务重要发展方向。

二、推进“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的必要性

(一)优化医疗资源分配,解决养老需求多样化。“医养结合”模式第一次将医疗与养老相结合,打通了医院与养老院之间的壁垒,更打破了传统养老机构大病小病都要将老人送往医院救治的低效模式,使得老人可以在机构内部享受到专业而全面的健康治疗。传统的养老机构大多只能承担老人较为单一和简单的医疗卫生需求,如测量血压、血糖、血脂以及测量体温等,而对慢性病老人、易复发病老人、大病恢复期老人、半失能老人、失能老人以及绝症期老人的全面照护难以达到相应的需求,使得这部分老人难以找到合适的托养机构。“医养结合”模式的出现就解决了这部分老年群体的健康医疗需求,既可以提高老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机构的资源紧张问题,使得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二)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老人健康水平。目前,我国大规模、快速度的人口老龄化态势已不可逆转,养老问题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加之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在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和空巢家庭不断增多等背景下,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使得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与日俱增。尽管十几年来我国的各项养老服务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养老机构的数量和床位有了显著增加,但现有养老服务的供给与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养老服务需求仍是不相匹配。而“医养结合”模式的不仅可以应对老人的养老需求,提升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更能减轻子女的负担,间接提升全家人的生活质量,进而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因此,加快“医养结合”的机构养老模式建设与推广刻不容缓。

(三)完善养老服务产业格局,刺激消费与就业。“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将很大程度地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并且是扩大消费和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对照料和护理的需求,有利于养老服务消费市场的形成。据统计,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人,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因此,重点养老服务对象的数量仍将持续增加,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需求日益增长也水涨船高,市场需求将倒逼养老服务业改革,刺激养老业转型。医养结合机构的兴盛,不但刺激了养老服务产业的进一步完善,还将为我国的就业市场注入活力。

三、“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管理职责分工尚不明晰。“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模式涉及到医疗和养老两方面,需要民政部门、卫生部门、人社部门等多部门的分工协作。目前,“医养结合”的管理部门分工尚不明确,长期稳定的监管机制也尚未形成。政府的各分管部门由于不清楚权责划分,在处理机构问题时容易相互掣肘,这大大降低行政效率。课题组曾针对一家综合性医院下辖的医养结合机构进行实地调研,调研过程中机构负责人表示,他们的职能性|与运作方式虽已从大医院分离,但在履行相关义务和执行相关法规时依旧要按照医院的政府主管部门为其设立的标准及制度,这就造成了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机构在医院与政府两头跑,甚至出现政府的各个部门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这样一来大大拖低了办事效率,也降低了民众的信任度。

(二)质量监督评估体系尚不完善。从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尚未形成有效的评估体系。调研中发现,尽管地区政府对机构支持力度很大,机构的发展阻力也不小。由于当地没有一定数量同类型、同档次的机构相竞争,无法经由市场检验形成完善的监督评估体系,完全依靠政府单方面监管不能保证机构的服务水平与质量。这从侧面反映出当下我国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所面临的阻碍。只有努力提高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产业整体的效率与质量,建立健全医养结合机构行业规则体系,在政府、社会以及群众的共同监督评估下,才能确保医养结合机构良性发展。

(三)人力资源严重短缺制约发展。由于“医养结合”模式目前正处于探索起步的阶段,“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内部经验丰富、专业技能强的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十分匮乏。以课题组调研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为例,内部的医护人员多为普通医院的科室医生转型而来,机构缺乏受过专业老年健康照护培训的工作人员。另外,护理人员也是限制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群体长期以来都处在社会地位低、薪资待遇差、行业标准不统一等的困境中,导致护理人员紧缺,进而使得机构对上岗人员的要求难免降低,因此不能保证每位在岗护工都具备合格的技术与职业道德,迫切需要对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但从机构目前的运营状况来看,机构难以支撑内部人员长期、定期的专业培训,优质人力资源的短缺严重制约着养老事业的发展。

(四)身病易治、心病难医成为常态。从目前来看,“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多重点关注老年人的生理问题,忽略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老年人来说,较为封闭的日常生活环境、枯燥重复的生活节奏、病痛的折磨、缺乏亲朋好友陪伴的孤独感,都是难以自我舒解的问题,长此以往入住老人易产生心理困扰,然而轻微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内隐的,不容易被察觉,所以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问题往往被机构工作人员忽视。调研发现,多数“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内并未配备数量足够的专心理治疗师与社会工作师,即便个别机构有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职位设置,也大多工作繁杂,没有精力为老人做专门的心理干预,所以更多情况下是由护工或者护士在工作间隙与老人做一些简单的非专业化的沟通,舒缓老人的压力。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专业老年心理治疗师与社会工作师人才匮乏,机构的医生、护士、护工限于自身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面对老人的心理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由于目前的养老行业内部尚未将机构所托养的老人的心理状况纳入机构服务质量的考评之内;三是老人的心理问题没有引起老人家庭的足够重视,所以在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之下,老人的心理问题成为机构工作的难题。

四、“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发展策略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指出,“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产业发展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老年人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规划并对养老产业提出了新要求,也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这意味着养老产业迎来了新发展机遇,医养结合机构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也将借此契机大有可为,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由如下发展策略解决:

(一)建立多方监督机制,增强机构竞争力。建立全面的社会评估机制。发挥行业自律、群众举报、媒体监督等方面的作用。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定期对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员、设施、服务、管理、信誉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估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首先,要接受来自政府部门的监督,政府主管部门要明确对机构管理方方面面的责任,建立养老服务举报和投诉制度,接到举报、投诉后应当及时核实、处理,以此加强对“医养结合”服务的绩效考核,对机构各项工作实行有效的监督管控,确保“医养结合”工作落实到位;其次,要加强机构内部各部门的监督体系建立健全,管理、医疗、护理各部门应加强联系,彼此协调,分享经验,促进交流,以此增强整个机构的服务能力,从而提升机构整体竞争能力;最后,要建立以老年人及其家属满意度等为指标的综合考核评估体系,为老人及其家人建立良好通畅的反馈平台与机制,全方位地了解老人诉求。由于机构中老人平常接触较多的是护工与护士,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较少直接对服务人员的服务提出意见与建议,导致很多老人针对不合理的行为敢怒不敢言,较少有机会直接表达自己的诉求,直接影响了老人对机构服务的满意度。对此,机构可以通过推举老人代表与机构管理人员定期举行探讨会议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来获得老人们的评价意见,以此改进服务能力。

(二)完善政府职责分工,规范机构行为。目前,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监管部门不明确,部门之间责任不明晰的问题,则需要协调各管理部门间的关系,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协调与规范各利益主体的行为,促使医养结合机构的目撕托形更好地促进养老行业的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应分工明确,建立健全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的制度标准,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在具体执行方面,各部门之间应分工明细,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为医养结合模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主管部门依据自身的职责,按照行业特点,建立制度标准,确保规范运营,加快出台和完善相关服务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抓紧制定医养结合机构的建设标准,建立等级评定制度及评估制度,进而制定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准入、退出机制,规范“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行为。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员专业素养。政府应在老年照护行业人才缺乏的环境下,出台一系列人才培养的激励政策,尽快破除行业内人才缺乏的瓶颈,激发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投身于“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行业。可以为高校与养老行业的社会组织互促互进搭建平台,高校应积极发展老年医学、老年照护、老年管理等专业,开展内外多方学术交流,培养大量专业人才,为养老机构的产业发展提供大量优质的人力资源。机构本身则要加强与各大老年医学、老年护理学、社会工作等专业院校的合作,积极吸纳专业实习生,为基层人才的扩充做好充分准备。此外,机构内部应以团队协作为宗旨,将管理人员、专业人员、护理人员三者的工作有机结合、互相监督,加强护工团队专业的照护技能与沟通能力,加强医生护士对老人健康状况的深入体察,完善职称晋升制度与薪资奖金制度,促进整个团队集体与个人共同进步。

(四)同步身体心理照护,提升老人生活质量。机构在对老人进行身体医疗的同时,更要关注其心理状况。由于长期经历枯燥的治疗过程,居住在人身自由受到一定限制的压抑环境,老年人会为不断增加的年龄而感到力不从心,会对周遭环境产生一些抵触反应,其对焦虑、恐惧、孤独等负向情绪的承受能力大大降低。老人的身体病痛得到医治,心理诉求却无人问津,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老人对机构对家人乃至对生命的良性态度,所以机构必须提高对老人心理问题的重视,将对老年人的心理干预工作纳入日常工作的重点。机构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部门,招收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建立长期有效的心理问题排查机制,根据不同情形开展个案工作或小组工作,及时排解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使老年人能够祥和平静的颐养天年。

五、结语

相对于传统养老产业,“医养结合型”的机构养老模式具有独创性,为了应对养老需求、缓解人口老龄化、优化养老产业格局,我国具有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但是目前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存在职责分工不明确、市场监管体系未形成、机构内部的人才短缺问题和老人的身心健康问题等问题。强化监督机制、规范政府监管、提升人员素质、同步身心照护是提升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景亮.医院与养老院携手走进老龄时代――对建立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思考[J].中国劳动保障报,2012.10.16.

[2]米红.“医养结合”内涵界定需要明确六个问题[N].中国社会报,2015.3.23.

[3]史凯.适度理念下普惠型社会福利要素与制度实施研究[D].南京大学,2012.

[4]吴玉韶,王莉莉,孔伟,董彭滔,杨晓奇.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J].老龄科学研究,2015.8.

医养结合的背景范文第3篇

多层次医疗 社会力量要弯道超车

2009年新医改以来,已有大量上市公司逐渐开始布局医疗服务领域,不过山西证券医药生物行业分析师王腾蛟告诉《经济》记者,由于医疗服务在整个医药板块估值相对较高,反映到二级市场并不强烈,在近期的市场风格下,资金还是偏向于估值低业绩确定性较高的行业。

《意见》提出,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从多层次来看,目前医疗服务还是以三甲医院为主,其次有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另外还有一些社区医院、民营医院和专科医院作为补充。中国医疗产业联盟的创始发起人之一、广东医谷执行总裁谢嘉生对《经济》记者称,目前我国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三级甲等医院,而很多基层医院无论是医疗设备、医生能力还是资源都比较薄弱。

目前除了政府公立医疗服务之外,民营医院在机构数量上早已超过50%,但提供的服务数仍偏低。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研究员曹健告诉《经济》记者,虽然是国家鼓励社会办医这么多年,但还是以公立医院为主,公立医院的数量占到44%左右,服务量达到了86%左右,“而民营医院的数量超过16000家,但其服务量只有14%左右,所以多层次的办医还没有形成一个良性格局”。

近期国家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的力度逐渐加大。艾媒咨询分析师刘杰豪对《经济》记者表示,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巨大,公立医院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一些经营较好的民营医院通过借助社会资本的力量,在新医改政策利好环境下,通过不断创新、提高品质和完善服务,加速市场扩张冲浪蓝海,对医疗服务市场格局产生极大影响。

这对医疗服务产业的投资也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正面消息,华盖医疗基金董事总经理、国仕资本研究协会特约研究员施国敏对《经济》记者称,结合国家医疗服务产业的现状及“十三五”期间的规划,至少未来5-10年的行业增长仍然会保持相对快速的发展,会有很多机会,特别是民营医疗服务的机会。

公立与民营、外资与内资、专科与综合、连锁与单体、社区与健康管理等目前确实存在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社会力量提供医疗服务,其实大概在5年之前,就M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地产公司,很多都在布局医疗市场,通过医疗实现业务转型。

当然,那时的社会力量更多是作为公立医院的补充出现的,发展较好的民营医院基本是在公立医院无力顾及或无意投入的领域发展起来的,包括眼科、口腔科、整形美容、妇产、骨科等。应该说,现在有初步的多层次多样化医疗。

零点研究大健康事业部总经理姜健健对《经济》记者称,真正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社会力量不应该只是个补充的定位,而应该是公立医院的竞争者,甚至是超越公立医院。“社会力量要做弯道超车。”两个方面可以实现弯道超车。一是服务驱动,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取胜,在妇产、整形、康复等市场可以布局;二是技术驱动,比如肿瘤、心血管、精准医疗等。

谢嘉生也表示,我们国家现在要重点发展基层医院,把三级医院简单的门诊或治疗放到基层医院去做,而三级医院更多的是做比较复杂的、需要研究的治疗为主体,“目前我们国家医疗改革的趋势就是要壮大基层的设备、医生的能力、医生的资源等”。

激发医疗三大领域投资活力

医疗产业是一个比较大的行业,根据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分类,很难按照统一的标准来给它进行分类。整个医疗行业根据其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可以分为药厂、器械厂、经销商、医院、病人五大环节,同时根据产业链也可以将医疗行业分为医生端、医院端和用户端。

整个医疗产业简单说就是生产、流通、服务,医药和器械属于生产环节,服务就包括医疗服务中的医院、诊所等,一些互联网医疗或者移动医疗的创新都可以归纳到新型服务这个领域。

《意见》中提出要调动社会办医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医疗领域社会投资活力。对企业来说,投资要看其有没有创新。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动力,成都海创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元伟在《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资医疗板块要看其专业化,例如专科医院,“传统的全科医院竞争很激烈,但专科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如果在某一领域如癌症,有很好的研究和科研团队,这些医院就值得重点投入”。

创新本身不容易,医疗服务行业也如此,但包括高端专科、连锁等模式已在过往被证明是相对比较成熟和成功的投资模式,施国敏表示,包括社区连锁、互联网医疗、细分专科的深入等创新,以及各层级的资本化尝试未来是否能够在短期内快速得到发展也需要做好十足的内功和运营。

在王腾蛟看来,医药行业按二级市场分类主要分为化学制药、中药、生物制品、医药商业、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目前由于政策的导向,药品板块即化学制药、中药、原料药等承压明显,不过其中创新药,不管在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是资本长期关注的领域”。

非药领域机会也比较多,其中包括医疗器械(国产进口替代)、医药商业(两票制营改增利好商业龙头)、医疗服务(分级诊疗,废除以药养医等给服务端带来机会)。

医疗服务领域再细分还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第三方体检、第三方透析、独立医学实验室等,其中专科医院以及第三方的一些机构比较受投资者青睐,特别是像专科领域的眼科、口腔科等,目前在上市公司里面已有成熟的运营模式,类似爱尔眼科、美年健康等。

王腾蛟认为,在目前分级诊疗的大背景下,基层医疗市场即医疗资源下沉对于社会资本来说存在非常大的机会。

在细分领域,比如移动医疗领域包括健康医疗、医疗器械、医药等,刘杰豪表示,其中健康医疗行业是VC和PE最青睐的行业,但是今年的增速情况并没有那么快,重点关注领域是在生物技术(创新药等)、医疗设备(医疗器械等)和医疗服务三大方向,其中创新药是未来中国医药产业中投资的大方向。

从资本市场估值来看,创新药的市盈率通常是仿制药的两到三倍;医疗器械的监管没有医药那么严格,更容易受到资本市场认可,未来十年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此外,姜健健还告诉记者,最近两年有三个领域比较受到关注。

一是新兴技术。包括医疗与3D打印、AR/VR等新兴技术及解决手段的融合,还有基因测序、基因编辑、细胞治疗、干细胞技术,它们最有可能对医疗健康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二是跨境医疗。在三个方面都会有市场,轻医疗(整形、体检、旅游)、重医疗(肿瘤)、境外远程会诊。盛诺一家、春雨国际都已经在布局了。不光光是赴欧美日的高端医疗,很多在泰国的医疗是普通阶层也可以接受的。这个领域未来会产生巨头。

三是仿制药。2016年,国家食药总局正式开始292个品种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要求在2018年完成。这给投资者带来刺激,而且中国资本的主流,对像生物医药这种长线投入的项目其实不感兴趣,对于像仿制药这样的市场,因为它相对短期,马上就能看到效果,所以从资本特性上来说,他们对仿制药感兴趣。世界范围内,仿制药的增长率11%左右,是药品市场的2倍。

而前几年受到追捧的数字医疗,实际上开始遇冷。其实一直到去年为止,中国在在线医疗领域的开放度是比较高的,有不少的项目被投了。但从2017年出现了一个瓶颈,就是对于在线医疗的管理、管制。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出,对这个方面的投资是一个很大的抑制。

就拿医疗服务领域里的医疗机械的厂商来说,从技术端来看,医疗机械本身成本非常高,有很多投资人去投,但无论这个行业怎么发展,政策还是最重要的一点。

易观分析师张怡丹就对《经济》记者表示,所有的资本都是跟着政策走的,投资人会随着医疗产业相关意见稿的思路,“这个思路是要做什么,投资人就会去投什么”,《意见》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医药服务会发展中医;另一方面是会细化一些分级诊疗,在细化过程中降低社会办医的门槛和提高社会办医、审批流通过程中的效率。

医养结合牵头 探索新商业模式

医疗产业可以和其他多个领域或产业相结合,如医疗+养老,即医养Y合,这也是国家一直积极推行的重点,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人在65岁以后对医疗的需求是在不断上升的,如果医疗和养老产业能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促进的,谢嘉生对医养结合的模式很看好,“但在投资方面还存在一些阻碍”。

从产业现状来说,我国医疗+养老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主流市场参与企业多,规模小,市场竞争格局初步打开。政府支持力度逐年增大,纷纷探索具备区域特色的智慧养老平台模式。在刘杰豪看来,目前,医疗+养老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产业资本通过联合、收购医院等来获得医疗资源,从而进军养老行业;二是以医疗或者护理为主,同时提供养老服务;三是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生自由执业的解放以及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由品牌医生建立的中小型养老养生机构,以预防和健康、养生为主。

未来需要在养老机构中引入医疗护理资源及特色养生资源,为机构中老年人提供系统的医疗护理服务和养生保健产品。刘杰豪认为,医疗+养老可以在家庭医生制度、医保体制等方面入手,从而给我们的养老服务带来相对应的改善。“首先建立家庭医生制度,为老年人提供具有家庭医学服务和老年医学知识的家庭医生,同时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实现健康管理和疾病的预防。”

传统的养老都是在家里,但是由于独生子女政策,随着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养老成为很大的社会问题,“所以新的养老行业产生以后,很多人就会在老了之后到养老院,有专门的医生、护士和营养师提供服务”。陈元伟表示,相关的产业,如营养食物搭配、康复中心这些都完全可以和养老结合起来,同时良好的社会保险等保障制度,不仅老人有很好的养老的地方,也会给社会提供很多就业机会,对国家来说也营造了一个很好的社会环境。

同时,养老院也会产生一些收益,整个社会形成良性循环,陈元伟还对记者称,今后中国的老龄化非常艰巨,两夫妻结婚之后要负担四个老人的生活,自己要上班,还要抚养自己的孩子,压力会很大,所以这个社会对医养结合的需求很大。

姜健健认为,医养结合要想做好,需要解决四个核心问题。

一是观念问题。这个观念不是老人的观念,更多的是子女的观念,现在很多医养结合入住率低,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支付能力的问题。我国养老金本身的替代率很低,因此需要长期护理保险的支持,但我国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

三是医疗问题。目前所有成功的养老项目,都有与其相匹配的医疗业务作为基础支撑。但医养结合的“医”,需要符合老人的需求,是慢性病、心血管病、肿瘤、康复疾病的治疗,需要的是这方面的医生、护理资源。

四是医保的问题。医养结合其实牵涉到人社、卫计委和民政三个部门,在很多疾病上存在医保是否报销、报销标准低的问题。

另外,除了需要更多的医疗设施、人力资源等资源,医养结合还缺少很多有力的措施。首先,现在很多养老机构还偏小,医院承担起来很吃力,需要国家更多的扶持政策,同时鼓励更多民营资本投身到养老行业。

医养结合的背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养老服务;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一、黑龙江省养老服务现状及成就

(一)大力建设公办、民办养老服务机构

第一,实现城镇公办养老机构的基本覆盖。黑龙江省投入5500万元建设黑龙江省社会福利院和黑龙江省老年公寓,使黑龙江省老年公寓拥有床位达到350张;13个地市以及农垦、森工两个系统都建设拥有200张床位以上的标准化公办老年福利机构至少1处;58个县(市)建设拥有100张床位以上的规范化老年福利机构至少1处。目前我省城镇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已达115家,床位已达2.1万张。第二,实施农村敬老院的整合改造。从2005年至今,黑龙江省新建、改建和扩建县级中心养老院94家、区域性中心养老院66家、乡镇养老院34家、五保家园170家,床位总数超过7万张,使农村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率达到了51%。

2015年,黑龙江省进一步加大对公办、民办养老机构的资金支持力度,新建民办养老机构180个,新建公办养老机构18个。民办养老机构的总投资额达到95亿元,公办养老机构的总投资额达到9.07亿元。

(二)全面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第一,居家养老服务进一步开展。在城镇,有超过2/3的街道、1/2的社区已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超过90万的老年人接受养老服务。2015年,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是新建和扩建289个城镇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室),从而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室)在城镇的覆盖率达到82%以上;二是黑龙省拨出3214万元福彩公益金,用于6个农村敬老院的整合改造,838个农村幸福院建设项目得到资金支持。第二,社区养老设施进一步完善。黑龙江省开展“星光计划”,为社区提供老年福利服务项目,包括街道和社区的老年人活动中心以及托老所、老年公寓,共计达到726个,床位已达到4100余张。

(三)大力推进候鸟(旅居)式养老

2015年,黑龙江省进一步打造候鸟式养老服务品牌,设立以“整合资源、宣传推介、优化服务”为核心的工作指导思路。2015年,直接由我省养老服务机构、旅游机构组织和接待的候鸟式养老人就接近5万人,所推出了10余条“候鸟养老”品牌旅居线路备受欢迎,建立起“宣传推介、组织对接、服务接待”的一体化模式。

(四)全面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目前在黑龙江省的养老机构中,内部设有医疗机构的比例达到30%以上,50%以上养老机构同医疗机构签订有合作协议,并且在医疗机构中建立了专门为养老机构开设的绿色通道;在社区居家老年人中,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的覆盖率也达到90%以上,全省新增10多家大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二、黑龙江省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服务机构供需失衡

我省养老机构的发展速度仍然落后于老龄化人口的增长速度。我省各类养老机构约有1600家,床位近11万张,床位总数仅占全省的老年人口的2%,与国家要求的3%-5%的比例仍有很大的差距,但同时仍有许多养老机构的还存在床位空缺的状况,造成了目前养老服务体系供需失衡的局面。

(二)养老服务人员供需失衡

在黑龙江省的养老服务体系中,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着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和专业技能较差,多以下岗女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在入职前一般只进行短期的有关护理、专业知识等的培训,无法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周到的服务,精神层面上的服务更无从谈起。

(三)养老服务内容供需失衡

在黑龙江省的养老服务体系中,目前的服务内容主要专注于老年人在饮食、住宿、护理以及就医等方面的需求,缺乏对于老年人精神层面需求的服务内容,成为养老服务内容与老年人情感需求失衡的主要原因。如果这种失衡局面长期存在而不能有效解决,将会使老年人在情感方面出现空缺、内心陷于寂寞,也容易引发一系列老年人意外事故。

三、完善黑龙江省养老服务的对策

(一)建立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相结合的联动配合机制

我省应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的服务保障网络。在居家养老方面,扩大居家养老的覆盖内容,加强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项目,使居家养老老年人获得更加周全和便利的服务。在社区养老方面,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强化社区对居家养老的服务性支持功能,可以有效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覆盖率。在机构养老方面,持续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投入力度,尤其是结合市场机制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

(二)合理配置资源,发展老年照护服务、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完善老年照护服务补助制度:从保基本、低标准做起,首先从保障特别困难的老年人的日常照护需求起步,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扩大老年照护服务的覆盖范围,以及提高补助水平。

我省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应增加和增强医疗护理功能、康复护理功能、急救护理功能、临终护理功能、善后处理功能等,这就要求提高各种护理设备和护理设施的配置质量和完整性。

(三)完善养老服务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平台

第一,以“互联网+养老”为中心,促进相关部门、养老行业人员形成“开放、协同、创新、市场、产业”的互联网思维,在政策体系、管理体制、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创造创新,为养老服务业的互联网化提供动力。第二,抓好典型推进,引导人才生成。积极运用校企、院企合作办学等方法,自身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建设既熟悉互联网技术,又熟悉养老服务行业的人才队伍。

(四)打造黑龙江特色的候鸟式养老模式

充分利用我省的资源优势打造整体的良好生态化条件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打造良好的医疗服务条件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打造丰富的旅游资源支持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打造绿色食品安全环境为养老服务产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那翠兰.发展候鸟式养老产业与建立“天鹅颐养联盟”的思考与实践[J].商业经济,2015(08).

[2]伍海霞.“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业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人口科学,2015(04).

[3]陈淑君.黑龙江养老服务产业化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08).

医养结合的背景范文第5篇

随着人口的预期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的下降,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成为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多年以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普适型养老模式。虽然我们可以看到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绩,但是在应对老年人口养老方面我们还是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不论不同地域之间,还是城乡之间人们所倾向的养老方式存在着很大差异,处于一种非均衡发展的状态,可以看到如若继续现有的养老模式,只能进一步拉大抵御之间与城乡之间的差距,降低全社会抵御老年风险的能力。养老保障模式的构建受多种综合因素的制约,区域差异的存在决定了应在统一的养老保障制度下,建立适应不同区域发展水平的城乡养老保障模式,并将多元化的模式安排作为过渡逐步转换与升级,最终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模式。

二、问题的提出

针对老年人养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由谁来养,即谁是经济的承担者; 二是养与不养的问题,研究家庭、社区对养老所持有的态度; 三是如何养老的问题,即探讨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 四是最后养老的结果如何的研究,即老年人养老质量如何等。本文主要集中在探讨第三个方面,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方式,并且本文认为应该因地制宜,结区域及家庭的经济水平来选择最适合的养老方式。

在2009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普法法师就提交了《大力引导宗教界融入社会参与兴办养老事业》的提案:“积极参与兴办养老公益事业,建设以老人赡养为主的专业养老机构,使老有所养、老有所学、病有所医、死有所安。”这使得佛寺养老进入人们的视野。进而在2014年政协会上,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心澄法师特地提交了开办佛教养老院的提案,使得佛教养老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引起了人们更为广泛的关注。

事实上早在1999年10月,福建省就有了寺院养老院――沙县显密吉祥寺养老院,这里生活着百名左右的老人。2000年,养老院正式接收第一批18名孤寡老人。现在,养老院的百名老人种,100岁以上的有两人,并且按常住僧尼进行日常管理的方式,为老人提供安身之所。本文探讨的是基于地域差异的寺院养老模式的选择,并且本文认为寺院养老并不等于必须要信奉佛教,可以以此为基础,使得老年人能够修身养性。

三、主要内容

1、家庭与寺院相结合养老方式的选择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所谓养儿防老就是这一养老方式最好的诠释,可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并且使老年人有一种归属感。但是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计划经济政策使得生育率急剧降低,造成家庭人口规模急剧减少,造成很多家庭的子女完全没有能力独立养老。哪怕是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或者农村地区,家庭养老也成为一种负担。在这些地区,选择家庭与寺院养老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减轻家庭负担。例如家庭养心院模式,儿女按时交粮,减少现金支付的方式。

2、社区居家与寺院相结合的养老方式的选择

社区居家养老针对的是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以及城市的养老方式。相比经济收入较低的农村家庭,城市家庭收入相对较高且稳定,但是,他们更加缺少时间照顾家里的老年人。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社区养老。针对这一区域的家庭,我们可以相对提供相对自由的选择,方便老年人及家人,可以增加更加高级的看护,比如自己选择一日三餐的食谱,为自己的父母提供更加均衡的饮食,亦或安排自己的农村亲戚照顾父母,自己支付相应的报酬,让其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3、异地养老与寺院养老相结合

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收入较高,并且老年人本身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并且有佛教信仰的老年人。可以选择到佛教寺院相对较多并且环境相对较好的南方地区养老,可以选择长久居住也可以自己按照时间进行入住安排――候鸟式养老。???此种模式可以满足老年人在不同时节的不同需求,提供一种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同时通过佛教还能够找到心理归属感,得到心理上的一种满足与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