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媒介融合特点

媒介融合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媒介融合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媒介融合特点

媒介融合特点范文第1篇

一、媒介融合背景的新闻采编现状

(一)内部环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设备已经普及到人们的生活中,新闻信息传播载体通过各类信息终端设备为人们提供信息。但社会大众新闻知识结构不同,对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存在不确定性,传播中容易失真,造成不良的影响。新闻信息的采掘面临着困难和挑战,需要在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新闻的特殊性需要快速和有效,对采编人员也是一项越来越具有挑战性。

(二)外部环境

传播新闻信息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社会大众在不同时间和地点也加入新闻的传播过程中,对新闻所报道出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读,但同时也对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的传播带来了困难,专业的新闻采编人员具有专业的素养,新闻采编内容能够具有时效性和客观性,而社会大众素养不同,对新闻事件理解不同,容易造成新闻的信息传达出现错误的解读,给新闻采编人员带来一定的难度,去伪存真真实反映新闻内容,是当前新闻采编的重要工作。

二、新闻采编存的新特点的分析与措施

(一)新闻传播主体及报道模式发生变化

随着电子终端设备的发展,新闻传播在主体从专业的新闻记者,转变到社会大众也逐渐成为新闻传播者,运用手机、电脑等设备,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发表对新闻的观点与看法,新闻传播主体在不断的增大。新时期下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主题已经从专业新闻采编人员扩大到社会大众,新闻的采掘、收集、传播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地方文化,涉及到国家政治,但是社会大众专业新闻知识及结构素养不同,对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完整性不能准确把握,需要专业新闻采编人员充实、准确的进行报道传播,拉近社会大众与新闻距离,推动新闻传播的高校、准确性。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方式新颖,无论是在传统报纸和电视中,还是在微博、微信、网页推送等新方式,都容易被社会大众接受,传播方式不同对新闻的挖掘深度也有不同,符合不同层次的社会大众口味,对新闻的叙述场景和现象阐述的更清晰,使社会大众对新闻的解读也能够更加深刻。

(二)重视新闻采编业务流程的细化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采编业务也逐渐从传统模式向多样性发展。同时随着各类媒体的平台数量和模式竞争激烈,同时媒体队伍竞争也日益激烈,对新闻采编工作也逐渐开始细化。

1.重视采编准备工作

新闻采编工作与其他工作不同,新闻必须进入一线报道,需要新闻采编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对于突发事件、紧急现场的一线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在采访前做好采访提纲,题目、解说词、提问等内容具有吸引力,?π挛拍谌莸奶氐阕鏊得鳎?突出信息重点。新闻采编需要具有客观的立场,要有新闻的信息量,并做以适当加工,快速准确的进行报道、传播。

2. 把握采编人员事物的重点

新闻采编细致且灵活多变的工作,采访的对象因人而异,必须了解人物、事件的背景及历史,对采访人员的兴趣爱好做适当了解,调动情感消除采访人员紧张情绪,顺利进行事件采访,注重把握新闻的重点,扩大新闻影响力,不同角度多方面进行阐述,对报道信息的深度和广度适当拓宽。

3.注重新闻采编的创新

在过去我国新闻报道一般采取线性结构的模式,单一且传统,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注重新闻采编的创新至关重要,各类新闻平台增多,报道模式发生变化,新闻采编的业务也随之多元化,当今社会大众对新闻的研究也更加缜密,为新闻采编工作提出了挑战,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必须持续创新,客观、公正、准确的向社会群众提供有效的新闻。

4.加强新闻采编的队伍素质建设

新闻采编人员需要较高素质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新闻报道较多的为现场和突发事件,一线报道既考验人员的写作基本功,也考验人员临场应变能力,专业的新闻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有深厚的历史、政治、地理等相关知识,现场调动人员情绪,表达新闻重点的临场经验,需要采编人员纵观全局,把握重点,还要对媒体进行内容调整,新闻采编队伍的整体素质关系到整个新闻行业,新闻采编需要人员素养的提高,重视前期的经验培养,也需要适时对人员进行培训,坚定采编人员思想立场,加强其对新闻资源的提炼能力,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采编特点明确,素质要求高,能够灵活运用各类媒体报道有价值新闻,对新闻报道重点内容能够深入研究,精炼内容,让社会大众接受并理解。

5.提高新闻策划能力

媒介融合特点范文第2篇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指导意见》,该文件要求在媒体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呈现传播移动化与社交化、尊重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加快媒介融合的步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在互联网普及推广、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不断受到威胁,新媒体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人们接触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在当今开放的环境下,媒体类型有所变化、优劣势明显,对现有的媒介格局提出巨大挑战,由传统媒体、新媒体及其因素所促成的媒介融合是大趋势,其出现及发展有其必然性: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大环境处于相对宽松的状态,宽松的政治环境给媒介融合带来良好的发展氛围;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市场发挥着基础性调节作用,经济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媒介融合的态势,同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客户主观需求日益增涨,刺激媒介发展,推动媒介融合。经济利益、市场竞争、客户主观需求成为媒介融合的助推力之一;三是交通运输飞速发展,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不断提升,扩大了海内外、国内外交流,加强了中西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包容性,同时,媒介融合实践丰富,刺激着专家学者完善媒介融合理论的想法;四是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发展态势趋好,为媒介融合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解决媒介融合所需要的技术问题,加快了媒介融合的速度。总体上讲,媒体发展壮大,其间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更多是融合共生关系。只有多媒体间融合才能获得彼此共赢,为媒体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满足人们更多的精神需求,推动媒体传播事业发展。

二、校园媒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问题

由于信息需求多元化、社会媒体冲击等因素,不应该孤立地看待某一种媒介,而是要以变化的动态眼光,研究相对的特点。各种媒介的特点是在比较中产生,又是在变化中发展的。另外,原有的将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几种媒体分开,完全不适合时展的需求,媒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旋律。

在校园内部、校园与社会的信息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媒体作为大学整个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大学校园媒体处于社会大融合的环境,必然脱离不了媒体融合的规律。与此同时,校园媒体隶属于大学系统,具有独特的个性与共性特征。

高校校园媒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这类型的传统媒体是一种以一对多为主的分散式传播模式,立足于学校、学院的相关情况,通过传统媒体传输到学校、学院各个点,报道学校教学、科研、后勤等多方面的工作,通过主动选择报道的事宜,来引导校园舆论环境,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加强学校、学院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由于传统媒体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所做出的报道具有正向性,肩负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重任。然而,伴随着新媒体的扩大普及,传统媒体的滞后性、官方性、信息量少、形式单一、互动性不够等,弱化传统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是包括网络、自媒体等在内的新媒体。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新媒体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网状结构传播模式,因其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低成本性、融合性等,发挥着舆论引导、丰富校园生活、传播文明、弘扬文化等重要作用。新媒体的多样性、娱乐性可通过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大学生对这些内容乐此不疲,过于沉溺于娱乐形式。同时,新媒体具有信息来源杂、安全性不够、风险不可控制的特点,容易导致信息的不准确、不安全。大学生天生具备的质疑性思维方式、叛逆性价值等,倾向于质疑传统媒体所传播的积极正能量信息。多元的价值视角和多样化的传播内容,干扰了部分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价值,加大了思想转化难度,削弱了教育的效果。信息的极度膨胀造成信息的低质化、碎片化、分散化,具有不确定性和离散性,多维的传播模式增加了控制信息源的难度。网络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表现出包容性和开放性。

三是辅媒体,包括横幅、海报、宣传栏等。这种类型的媒体所占份额较小,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宣传内容粘贴到大学生的宿舍楼、饭堂、教室,无形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然而,由于户外媒体的成本大、受众面小、场地的限制、时效性等,导致户外媒体的影响远不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单一的户外媒体影响力微弱,更多地是充当辅的角色。

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校园媒体来实现,然而各自独立、自成一体、无法融合的传播格局和媒介形态,已无法适应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下,媒介融合促使媒介各有所长,新的媒介形态产生,拓宽媒体创新和新闻创新的空间。因而,为适应社会发展环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必须把媒介融合理念融入大学校园整w环境,提高大学校园媒体融合度。校园媒体融合存在的问题:一是融合发展认识不足,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以往状态,转变意愿比较薄弱;二是媒介融合落实不到位,融合力度不够、缺乏一支成熟的专业队伍、媒介融合过程中往往出现同质化发展的现象、融合特色不明显、新媒体发展迅速,主体性不够、监管难度大。

三、提升媒介融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途径

媒介融合理念已深入社会大环境,大学生作为活跃、涉世不深的群体,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校园媒体融合是保证大学校园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法,是维护校园和谐环境的有效途径。

1、纳入媒介生态平衡观,增强媒介融合意识

正确认识媒介融合,是理性推动校园媒介融合的重要前提。现存在对媒介融合的认知偏差和误区,没有正确地认识到新媒体出现后对大学生思维模式、话语体系和阅读习惯的改变,在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时,都与媒介环境和大学生自身需求相脱节。只有在理性认识媒体融合的前提下,才能积极应对及参与媒体融合。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之中。[4]校园媒体处于一定的生态环境中,正确处理媒介间关系,需尊重媒介生态平衡观为前提。伴随着新环境的变化,为维持媒介生态平衡,必须将媒介融合理念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不断培养自身的媒介生态平衡意识。在媒介大融合的趋势下,应当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对传播规律和内涵的尊重,万变的是传播方法和技术的更新变化,以遵循传播规律。

2、提升校园媒介融合的方法

构筑以校园生活为基点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户外媒体相融合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致力于优化媒体组合。传统媒体必须在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和灵活等优势的基础上,冲破碎片化、浅表化的新媒体信息包围,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打造符合社会实际的高品质内容,集成和深加工社会、校园信息,凸显传统媒体的权威性。新媒体具有很大的优势,如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符合大学生活跃、包容的心理特征,顺应信息快速扩散的时代潮流。发挥新媒体与大学生间的互动和联系的作用,调动大学生参与到媒体产品的生产、传播、接收和反馈中,使新媒体的发展贴近校园、贴近学生。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克制新媒体信息的过度泛滥、内容碎片化的问题。新媒体难以受到校园内部管理与控制,信息内容繁多且复杂,容易冲击校园内部所建立的信息结构。因而,官方媒体必须及时关注新媒体的动态,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小损失范围。充分利用户外媒体的辅作用,简洁地、长时间地带给人们直观的感受。传统媒体官方色彩与新媒体开放互动特征、户外媒体辅相辅相成,避免同质化发展,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学生能够及时并充分获得多元价值和多样化的信息。总而言之,彰显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发挥新媒体的交互性,户外媒体的辅力求获取信息的即时性,实现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加快媒介平台整合,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避免同质化融合,适合媒体自身特点的信息,丰富报道内容。

3、多管齐下,为媒介融合打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第一、打造专业队伍,提升师生媒介素养

提高师生的媒介素养是应对扑面而来信息的核心所在。良好的媒介素养不仅在于“说服”、“传递”信息能力,更重要的是信息“分析”、“鉴别”、“评价”、“引导”能力,让大学生坚定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造一支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熟悉大学生成长规律、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的专业队伍。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战线上的工作人员,合理配置人员结构,拓宽实践和理论人才范围,加强校园媒体管理。充分发挥一线专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着重培养媒介素养,提升媒介传播力;提升宣传部门等职能部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相结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加强媒介融合监管,突出媒介融合特色

媒介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媒介融合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新媒体技术发展,触及至校园的各个角落,易影响学生思想状况,必须加强信息监管,规范媒介融合行为。因而,需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信息监管。将媒介融合理念纳入到大学校园这个环境中,更多的是凸显大学特色。加深融合深度广度,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而不是简单相加、重复发送。适应校园新媒体环境,主动占I尚未成熟的校园新媒体阵地,把校园新媒体技术主动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阵地、舆论阵地、学习阵地。

第三、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内容,推动媒介融合

大学的基本功能是育人,引领大学生思想、协调大学生行为是育人的重要方面,媒介融合必须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根据外部环境、知识结构、专业特点、文化修养、兴趣爱好等情况,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丰富媒介融合的外在形式、满足信息需求多元化、将人文关怀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凸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紧跟时代,从而,使得媒介融合是更为深度、更为紧密。

媒介融合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泛专业化;工作室项目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231-02

高校教育与社会发展进程之间历来都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彻底变革了传统信息的采集与生成、传播与管理方式,多元媒体机构形态随即生成,媒介融合时代已经到来。在此背景下,新闻传播业应当向何处发展,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有何新要求,高等教育应当如何应对这一改变等问题,一时间为高校新闻传播体系所热议。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准则

(一)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发展的影响

媒介融合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马塞诸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首先提出的。所谓“融合”是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下,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人和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候’获取‘任何想要的东西’,这是所有媒介在数字化时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终极目标,由此带来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传媒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交融,形成了融合化的‘大媒介’产业形态。”[1]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与应用的融合性推进,媒介融合表现出了技术化与全能化、集约生产与全民写作以及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三大特点,这使信息传播的方式与速度发生了巨大变革,开拓了全新的媒体传播形态。当下,“媒介融合正从更深层意义上建构媒介化社会的社会意义和个体意识,并最终成为推动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核心动力。”[2]然而,舆论生态的变化,在为公众带来更自由的言论平台、更快捷的信息交流、更多元的信息渠道的同时,也使当代传媒不得不打破传统媒体间、行业间的清晰分界,传统媒体的受众开始转移和分化,媒体间的关系转竞争为合作。

具体来说,媒介融合对当代传媒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传播主体多元化。二是传播受众小众化。三是传播内容裂变化。媒介融合时代信息传播的这三个特点,在为当代大众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服务的同时,也存在着重要缺陷,即信息数量的剧增造成针对同一事件的同质化信息过剩,信息质量良莠不齐。这使广大受众对传统媒体的信息真实性、信息提供速度、事件立场等传播核心问题产生了深刻质疑。可以说,当代传媒正处在变革与危机的风口浪尖上。

(二)当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

1.具有整合传播策划能力的高层次管理人才

媒介融合时代,各个媒体已经抛弃了单打独斗的运作状态,呈现出集团化作战的特点。“媒介融合不再仅仅要求对于单一类型媒体的管理能力,而是对于媒介化社会和融合文化的综合管理能力。”[3]不难发现,当代社会,媒介融合推动了融合文化的产生,而融合文化绝非几种文化的简单叠加,它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成熟的文化模式,却又因其媒介生产者与消费者间的互动关系等问题而迟迟未能建立清晰的文化权力模式。与此同时,媒介生产管理的理念也发生了从封闭式向开放式,从僵化型向人本型,从控制型向服务型的根本变化。媒介信息的集成管理在战略规划、技术支撑、内容建设等方面遭遇了巨大挑战。这就对当代传媒人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在管理思维上,他们要有驾驭现存融合文化、应对融合文化新变化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战略战术上,他们不仅要精通各类媒体,能够合理利用技术手段为新闻传播服务,而且要有统筹全局的视野和良好的预见性,以战略化眼光指导媒体间的组合与优化,使之在受众细化的媒介市场立足并长远发展。这是高校新闻传播体系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也是时代遴选新一代传媒领军人的重要准则。

2.具有多技术信息传播执行力的全能型人才

这是从技术的角度对新一代传媒人提出的要求。媒介融合时代,文字、声音、图像等不再作为单一的媒体元素出现,在互联网媒介平台上,这些传统元素需要被多次组合,形成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不同信息形式,这对传媒人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这些不同来源的信息,又会由于信息传播主体的不可控而呈现出鱼龙混杂的现象,这就需要传媒人运用广阔的知识视野对其进行理性判断与甄别。可以说,正是媒介融合时代对传媒人提出了知识综合化与技能多样化的新要求。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新途径

针对媒介融合时代对新一代新闻传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高等教育体系也对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及时调整与改进。以新乡学院为例,新乡学院新闻传播系的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自2009年招生以来,在前期大量可行性论证成立的前提下,积极与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大胆推进教学、实践工作的有益改革。截至目前,该专业学生在北京某传媒公司、新乡日报、平原晚报、新乡教育电视台等媒体机构的实习工作中受到一致好评,这对于一个在新乡学院只有三年成长史的新专业而言,实属不易。

(一)打破学科壁垒——理论课程教学泛专业化

媒介融合时代评判人才全能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知识的综合化。然而,传统的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对于本专业强调的过多,从而忽视了相关专业的知识建构,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新入行的传媒人不能对工作立即上手,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和补习过程。针对这一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情况,新闻传播系一直以来致力于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打破专攻一项的传统教学理念,力图为学生构建起较为完整的知识构架。经过相关专家团队的研究,考虑到实际需要,该专业理论教学课程涵盖了新闻学、传播学、语言文字学、社会学、艺术学、文化学、广告学、电影学、广播电视学、营销学等多个门类,建立起以广播电视为核心,社会文化与营销管理为两翼的新型理论课程设置模式,为学生搭建立体学科知识平台。同时,为保证师资力量均衡,新闻传播系在精抓本系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同时,对于跨学科课程,大力引进外系、外校名师,全力保证教学计划的高质量完成。正是在以上两点的通力配合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成功实现了以泛专业化代替专业化,达到本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融合互通。

(二)构建工作室模式——教学实践体系实战化

媒介融合背景下,实践教学的地位很重要。但怎样的实践教学才能取得最好的社会效果,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新闻传播体系面临的重要问题。新乡学院新闻传播系也对此作出了自己的探讨。

1.加大实践教学开设力度

传统新闻传播类的周实践教学学时数一般都维持在2学时左右。新闻传播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打破常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第一学期(用于观摩学习)和第七学期(学生毕业实习)外,每个学期均开设实训课10周,每周6课时,弥补了传统教学计划实践不足的遗憾。

2.建立工作室项目制作为实践课程的主要模式

(1)引进“工作室”概念的原因

工作室,原指由几个人建立的组织,大部分具有公司模式的雏形。其特点一是为了同一个理想、愿望而共同努力,二是成员间利益平等,各司其职。工作室的内涵最大地发挥了高校实践教学中校企联合的特色,即将公司的组织模式引入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提前适应社会中媒体公司的基本运作模式,了解媒介产品的生产流程,为真正走进传媒行业奠定基础。再者,工作室的特点也符合高校实践教学课堂进行的理想特点——团队成员为共同的目标而积极奋进。正是基于以上两点,新乡学院新闻传播系果断引进工作室模式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模式。

(2)工作室运行机制

工作室上有新闻传播系专家委员会进行监督指导,专家委员会的督导专家包括策划指导、广告指导、摄像指导、编辑指导、营销指导,他们分别来自各对口专业的校内外优秀教师。他们一方面监督工作室的日常工作情况,另一方面在工作室接受任务时,作为专家对具体任务进行面对面指导。工作室下设一个工作室主任,两个副主任,均由本系相关教师担任,主要负责工作室任务的下放、管理及验收。五个具体职能部门负责人由学生选拔产生,他们负责工作室的日常运转与维护。

工作室工作时,所有的任务均以项目形式下放。每个项目组成员原则上不超过10个。项目来源有三个途径:一是营销部通过与社会中传媒公司沟通获得的项目。二是专业教师提供的科研项目。多见于社会调查类和学术论文资料整理工作。三是学生提供的兴趣项目。多见于短片拍摄和公益广告拍摄。

项目确立后,由工作室主任下派一名专业教师作为项目经理,统筹管理该项目的具体运作。项目经理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对项目组成员进行分工,项目组成员发挥团队协作精神,积极完成所承担的项目任务,在特殊情况下,项目组可以申请外援。项目完成后,项目组提交项目成果或结项报告,由专家委员会进行验收。项目成果归项目组集体享有。项目进行过程中,由行政部负责对项目组成员的表现进行中期考评,项目结束后,行政部结合项目成果完成质量和中期考评对项目组成员进行最终评定。

以工作室模式开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本科实践教学工作,有效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升了学生的实践热情,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对社会传媒体系的适应。

媒介融合改变了一个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新闻传播体系只有坚持走改革之路,深刻检查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不足之处,努力探索创新,致力于与媒介融合时代需求相适应的新一代传媒人的培养,才能成为新闻传媒的时代希望。

参考文献:

[1]王菲,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媒介融合特点范文第4篇

【摘要】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融合新闻是当前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热门话题,而受众作为传播活动的起始点与最终归宿在这一新的新闻传播方式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探讨受众在融合新闻发展各阶段中的参与,以期受众的能动性在融合新闻浪潮中得到更多的重视。

关键词 融合新闻 受众 参与 媒介融合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媒介融合不断迈向新的台阶,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融合新闻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融合新闻的一系列研究从概念到原因、特点乃至实际操作的流程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本文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探讨融合新闻从产生到发展以及未来趋势各个阶段中受众的参与和作用,以期在融合新闻的浪潮中,受众的地位能得到更多的重视。

“融合新闻”又称“多样化新闻”,主要指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不同的媒体例如报纸、电台、电视台和网站及手机等,集中在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统一策划、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根据各自媒体和受众特点对新闻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发挥各自的传播优势,有针对性地传播给特定受众。①它要求媒体分析受众的特点整理信息,有针对性地将新闻传播给特定受众。由此可见,受众作为传播活动的起始点与最终归宿②在融合新闻的产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从融合新闻的产生、发展和未来趋势三个方面分析受众的参与。

一、融合新闻产生之初的受众动因

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是融合新闻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因。自1974 年“使用与满足理论”被卡茨提出以来,“以传者为中心”到“以受者为中心” 的变革就一直未停止。该理论主张受众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要求和兴趣来决定的,人们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和愿望。③而“使用与满足理论”被引进国内后,引发了新闻传播功能的重新定位,我国的新闻传播从以宣传为本,以媒介为本位,只强调自上而下的灌输转向把宣传和受众需要结合起来。新闻从宣传和纯信息到重视内容、深度以及娱乐性。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信息的接受愈趋主动,主要表现在对信息传播速度、内容、愉悦性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更能熟练运用各种媒介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融合新闻适应这种社会趋向,把各种媒体集中在一个操作平台上,汇聚各类媒体的优势集中采集新闻信息,再根据受众对新闻内容和形式的不同爱好,进行分类加工,最后将新闻信息产品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传播到特点的受众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需求。④于是会产生以下情况:热爱深度报道和调查性报道的受众选择报纸,热衷视听享受的受众选择电视、开车一族选择广播、新一代年轻人则选择网络和智能手机等等。

受众的要求是媒介发展的驱动力,媒介融合和融合新闻的出现正是顺应了受众个性化需求而产生。正如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即人的延伸”,意为媒介的变革是人需求的体现,借助外在事物来达到延伸人体功能的目的。综上,媒介融合以及融合新闻的变革虽然有技术、经济和政策等多方面的动因,但受众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因。

二、融合新闻发展中的受众参与

融合新闻自1978 年由尼葛洛庞帝提出以来,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信息处理技术、移动存储技术、数字传输技术以及基于这些技术之上的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极大促进了传播速度和传播质量的提高,而且也带来了传媒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数字技术是融合新闻出现的直接动因。但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媒介的融合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传播的目的,通过媒介融合达到新闻传播的多样化、立体化,满足不同受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者才是媒介融合,打造“融合新闻”的最终目标。⑤

融合新闻的产生过程中贯穿着这一目标。而受众对发展中的融合新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众对新闻内容的要求影响了融合新闻产生的过程,包括采访、写稿到新闻的整个流程。另一方面是受众的媒介选择影响了融合新闻下新闻信息的媒介选择。

1、受众影响融合新闻的生产过程

当一个新闻点出现后,融合新闻背景下的记者要奔赴现场并对整个事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采访。这种采访不同于单一媒体中的记者工作。在传统媒体作业中,电视台的记者注重影像资料的收集,报社的记者需要深入的、跟踪的采访,撰写出可读性强的稿件或配以图片等,而网络新闻平台的记者在新闻报道的同时还需要兼顾娱乐性和互动性等。长期以来,各媒体记者根据自身媒介特点和目标受众需求进行工作,只侧重某些方面的信息。而融合新闻对记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综合型的“超级记者”应运而生。他们除了要熟练基本的新闻工作技能,还必须掌握跨媒体报道技巧,精通从采访、写稿到摄影、摄像、后期制作的全部技能,另外,还需具备一些使用有线或无线网络或远程传输信息技术的知识。可以说受众需要什么,他们就提供什么,受众什么时候需要,他们就能什么时候提供,是名副其实的“超级记者”。

2、受众影响融合新闻的媒介选择

受众的需求除了改变了媒体工作者的前期工作,相应的编辑职能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融合新闻环境下,编辑不只是“把关人”,还将参与到新闻内容制定并与受众进行互动。上文中提到的受众的媒介选择影响融合新闻下新闻信息的媒介选择也主要由编辑来把关。编辑不仅对新闻的内容进行审核把关,还要掌握不同媒体特性,对新闻进行分析,对记者收集回来的所有信息资源调配,从而在对信息整合之后到最合适的媒介,对新闻资源和媒介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因此,编辑首先要了解受众的新闻接收习惯和媒介选择,才能针对性地新闻,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达到传播效果。

三、融合新闻未来发展中的受众

目前,融合新闻已然成为新闻传播的大趋势,如传媒集团的组建就是各传媒融合的尝试。融合新闻也以组建项目团队、构建数字技术信息平台基础上的“全媒体新闻采编中心”等形式展开。与媒介融合趋势相反,受众却愈趋分众化。当代受众的媒介选择过多,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介崛起迅速,甚至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使受众的注意力分化、碎片化。但无论怎么分化,媒体新闻报道首要考虑的还是受众。

融合新闻良好发展的前提是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受众的信息需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视听形象各方面获得全方位、多角度的详细新闻信息。二是受众需要更多的参与性,需要媒介话语权和表达的机会,这也是当代受众最渴求的。过去各新闻媒体为受众提供了“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新闻信息,但无法满足受众日益个性化的需求和对新闻参与的期望。

基于受众在融合新闻产生、发展以及未来趋势中的参与和作用,融合新闻背景下的媒体应该给予受众更多的重视。具体说来,就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关注受众的兴趣点,及时了解受众需求。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人员在维持专业度的同时保有“受众心态”,在新闻的选题、采访、报道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考虑受众的关注点,综合运用各种新闻媒介来提高新闻的表现力,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二是将受众纳入参与者的角色。新闻作为一个服务性行业,必须重视受众的反馈。受众在接收到新闻信息之后,可以在开放的微博或媒介官网上发表评论,这种评论可以作为下一步新闻工作的线索,引导新闻的“再生产”,针对受众所关注的新闻点再做进一步的调查,报道出来反馈给受众。另外,自媒体时代受众在一些突发事件上有迅速报道的天然优势,因此不应该忽视一些受众身份的“草根记者”的存在。新闻工作者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在融合新闻的道路上挖掘出更多新的媒介增长点。

结语

约翰·帕夫利克在探讨新媒介对未来新闻传播事业带来的影响时指出:“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一种新的新闻业正在出现,它的显著特征包括:新闻无处不在,在全球各地都可以得到信息,报道迅捷、互动性,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和完全按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内容服务。”这一观点直指融合新闻的大趋势,也再一次落脚到为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上。在未来的融合新闻发展之中,我们期待受众能被给予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①冯艳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融合新闻》[J].《科技信息》,2009(19):608-609

②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2

③赖晓路,《我国新闻传播与“使用与满足理论”》[J].《湖北社会科学》,2004(9):112-113

④石长顺:《融合新闻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5

⑤王丽、郭爽,《浅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发展方向》[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104-106

媒介融合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媒体时代

一、媒介融合是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2、媒介融合渗透具有现实条件

首先,不同媒介各自有着不可避免的缺点,而媒介融合有利于缺点互补。作为最传统的传播媒介――报纸,它的传播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文字为主,图片作为辅助手段,这就要求受众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广播、电视虽然融合了声音、画面在里边,但是对于技术的依赖比较重,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媒体之间的融合,互相弥补彼此之间的缺点,才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其次,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媒介融合提供了资金、技术基础。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的在媒介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这为媒介技术的不断突破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此外,每一次技术革命的发生,都带来了媒介工具的巨大发展。有了不断发展的媒体技术作为支撑,集各传统媒体优势于一体的新媒体不断问世,客观上适应了媒介融合的趋势,同时也为媒介融合趋势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的依据。

再次,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也为媒介融合提供了政治上的支持。美国首先于1996年颁布《电信法》,放宽了对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制的限定,并打破对媒介种类的限制和隔绝,允许电话公司参与有线电视市场的节目竞争。2004年4月,韩国国会通过了新修订的《广播法》,允许进行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电信公司韩国SK电讯通过开展卫星DMB业务进入广播领域。

最后,信息传播的小众化趋势为媒介融合提出了要求。从历史的角度看,媒介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小众到大众,再向小众回归的过程,手机短信的发展就印证了这一趋势。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必须在信息来源、传播方式、表现形式等方面做出调整,以尽快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变化。

二、媒介融合的分类

1、内容融合

指分属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不同媒介形态生产出来的内容,利用数字技术,形成跨媒体和跨平台的使用。依照不同的承载体又可分为文本、图片、语音等具体形式。未来的蜂窝移动通信网、计算机数据网、广播电视网的共同发展趋势将是实现语音、数据、图像等内容资源的共享,由此带来传统媒体的文本、图像形式向数字形式转变,从而催生出新的数字内容生产形态的产业,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挑战,同时亦提供了转型发展的契机。

2、网络融合

指原来不同形态的媒介产品传播渠道的融合与互联互通。在我国,网络融合主要指“三网”的融合,具体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媒介融合的基础需要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兼容与共享,它的实现必须基于主导领域的技术实现,而“三网”就是核心的和最大部分的技术基础领域。

3、终端融合

终端融合是媒介融合最终得以实现的载体,它整合了网络资源和内容资源,是二者的集成端口。融合后的终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能满足消费者即时即地获得、消费各类信息的需求,并按需求将集成后的服务通过终端载体的技术支持提供给用户。现阶段,媒体终端平台主要指“3C”的融合,即计算机、通信、电子消费终端产品的融合,具体运用和表现为IPTV、手机媒体、平板电脑等终端形态。

三、媒介融合的路径

1、借助新的媒介形态

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新的媒介形态借助技术的发展不断出现。从早年的博客、播客,到后来的社交媒体、视频分享网站、微博,到如今的微信、LBS等,媒介形态的更新速度非常快。

2、重视客户端

从早期的“报网合一”“台网互动”到如今的新闻客户端,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平台不是补充,而应该被赋予与媒体本身同等的重视。

之所以强调客户端,是因为其蕴含着丰富的战略含义。客户端可以拆分为“客户”和“端”两个词,客户意味着受众,端意味着新的接受方式。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趋势即是移动终端的发展。无线网络的建设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移动终端上网,比如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APP商店成为争夺移动用户的另一个硝烟战场。很多传统媒体也在此过程中推出自己独特的APP,比如手机新闻客户端、移动广播等。

强调受众本位,是要为受众提供最合适、最人性化的阅读模式,不断开发让受众满意的新形式,方便受众接受信息。强调内容为王,是因为不论新闻媒介的形式演进成何种,优质、独特的内容永远是稀缺资源。

四、媒介融合的作用及影响

1、对新闻从业者的影响

媒介融合对新闻业务的操作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新闻从业者所具备的素质也发生重要的变化,除了必备的基本素质,我们认为一个合格的新闻从业者还应具有以下两项能力:

一是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全媒体时代下,新闻工作者的技能不再局限于采、写、编、评或者拍摄的单项技能中,而是应该变身“全能记者”,熟练掌握最新的媒体技术,包括采集、剪辑等多项技能。二是从网络中发现热点。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解网络,才能第一时间了解社会生活的热点,并发现新的新闻线索。同样,一个新闻工作者不能把目光局限在网络上,而忽视了生活本身蕴含的新闻价值。

2、影响媒介生态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唱衰传统媒体的声音一直存在。2012年的最后一天,美国著名杂志《新闻周刊》印刷出版自己的最后一期,在2013年,《新闻周刊》全面转向数字版杂志。数字版的《新闻周刊》仍然采用订阅的模式,并通过平板电脑和网页版的阅读工具。在《新闻周刊》之前,已经有多家百年大报宣布停刊,改为电子出版物。与报刊心有戚戚感的是电视媒体,据调查,目前北京地区的开机率已经降到30%。

另一方面,积极转型的传统媒体彰显着自己的生命力,如美国的新闻博客网站《赫芬顿邮报》,将博客的特点和新闻媒体的特点结合在一起,提供博客群形式的新闻报道,在美国颇具影响力。

总之,媒介融合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它的未来必将会产生新的面貌和形式。无论是整个传媒行业还是其中的媒介工作者,都要熟悉媒介融合当前的态势和规律,并对未来做出大胆的预测。(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常颖,黄理俊,万明.英国“三网融合”发展分析与思考[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9.10.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媒介批评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广告大观·媒介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