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本概念;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5-0000-02

1 计算机软件和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

1.1 计算机软件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软件的英文名是computer software,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及其文档,程序是计算机任务的处理对象和处理规则的描述,文档是为了便于了解程序所需的阐明性资料。程序必须装入机器内部才能工作,文档一般是给人看的,不一定装入机器。计算机软件的分类有:(1)总述;(2)系统软件。系统软件是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中各种独立的硬件,使得它们可以协调工作;(3)应用软件。应用软件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用途而被开发的软件。

1.2 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

工程项目管理是指从事工程项目刮泥的企业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管理和服务。工程项目管理企业不直接与该工程项目的总承包企业或者是勘察、设计、供货、施工等企业签订合同,但可以按合同约定,协助业主与工程项目的总承包或勘察、设计、供货、施工等企业签订合同,并受业主委托监督合同的履行。

1.3 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内容

(1)组织管理人员进行项目计划。在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中,人员的管理是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开发过程始终的一项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员的组织与管理是影响软件工程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一方面,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工作量以及涉及的专业知识对人员进行科学的配置,组成一个高效的开发小组;另一方面,小组内的人员要进行分工合作和密切配合,对工程项目的实验范围进行确定,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正确的评估,同时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计划以及成本控制方案,同时对整个项目的进度进行有效的组织,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2)软件质量和配置管理。软件质量管理是在总体管理功能中决定着质量方针与责任的所有活动,通过保证手段在质量体系范围中得以实施,主要有质量计划编制、项目质量保证和项目质量控制等过程。项目质量保证就是定期对项目总体绩效进行评估,考察工程项目是否达到质量标准。项目质量控制是从总体上监测项目的结果,还要对不合格的找出解决的方法。软件配置管理是记录软件产品的演变过程,进而保证开发者在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能够获得精确的产品配置。(3)风险分析及管理。风险管理包括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并且根据评估结果采取适当的解决措施,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与管理,能够避免或者是降低风险产生的几率,最大限度的减少由于风险对项目所造成的损失,也能够有效的保证项目相关利益主体的权益不受影响。

2 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管理团队的协作的问题

目前,我国是处于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因此,很多工作都需要团队一起合作完成的,就如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更是需要团队的力量,大家一起合作完成的。但是目前,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团队合作和沟通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下:

(1)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团队中存在分工不清的问题。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中如果团队之间的分工不清楚,那么就会导致了时间已经到了,工作却还没有完成,团队之间就会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出现。(2)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中团队的不合作问题。如果做到了第1点团队之间的分工比较清楚了,但是如果团队之间每个人都是各做各的工作,不理会其他人,发现问题了也不和其他人合作,那么就会导致了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不断的下降。

2.2 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需求分析和实际中的业务存在差距的问题

由于,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在需求的工作中,没有对实际生活中需求的实体和实际活动要求,以及实际的数据进行有效的调查,这项工作很多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人员都觉得没有必要对实际的需求实体和实际活动要求,以及实际的数据进行调查,因此,导致了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最后的工作中出现设计完整的产品和实际的业务有很大的差误。

2.3 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风险管理的问题

众所周知,如今的社会不论做什么样的项目都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果风险管理没有做好,那么发生风险的话,就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由此可知,风险管理这一工作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中,很多工作人员都不知道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风险管理的工作都只是敷衍了事,对风险管理的内容没有充分的掌握,最后变导致了一旦发生风险的话,企业就会遭受巨大的损失。

3 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对策

3.1 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对策有对风险管理和工作进度进行有效的管理

(1)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人员,应对风险管理的知识、风险识别的知识、量化的方法,以及风险控制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掌握和认知,为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做好有效的风险管理报告,并且做好有效的风险预防工作。(2)定期的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进行风险控制和识别。在一个完整的项目中,不是只做一次风险管理工作就可以的,因为,在整个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风险,因此,需要定期的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进行风险管理工作。对于风险处理的方法有以下几点:减缓、规避、转移等处理方法。(3)不断的加强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进度。首先,制定好一个完整的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表,有效的监督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进度,以及严格的、有效的、合理的控制好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所有工作的任务状态。

3.2 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对策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1)建立一个完善的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人才管理体系。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体系要先对人才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立一个完善的、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2)不断的加强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知识学习。要不断给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人员就进行有效的培训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知识学习,有效的将经验和实践,以及知识结合在一起,不断的提高计算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素质。(3)严格执行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奖惩制度。严格的执行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奖惩制度,才能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

3.3 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对策有建立合作的团队

(1)建立完善的、有效的沟通制度。采取不同的、多种的、有效的沟通方法,不断的增强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团队的沟通意识,让团队达到合作的目的。(2)分工清楚。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进行合理的、有效的、清楚的分工给每一个工作人员,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做好每一项工作。(3)不断增强团队的积极性。不断的增强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团队每个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才能有效的激发工作人员的动力,激发团队的合作能力,最终才能把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做的更好,并且有效的给企业带来效益的提高。

4 总结

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作,其根本的目标在于保证软件工程项目能够在计划的进度、成本以及质量的要求下,顺利的完成并且交付使用。在当前的计算机软件企业中,软件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保证软件项目管理的科学、有效,才能够保证软件工程项目的成功,进而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国红.探析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J].硅谷,2011,2

[2]林茂光,王建宇,吴忠平.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网络计划技术应用[J].国外建材科技,2007,6

[3]郝美英.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之方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0

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第2篇

[摘要]风险无处不在,自一个企业诞生之日起就要面临无数的风险,风险管理也愈来愈重要。本文将通过对一些文章的总结概括来阐述对风险、风险识别及其方法的认识。

[关键词]风险可能性风险识别

一、风险的基本概念

风险无处不在,它对很多领域的活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不同的领域对风险有不同的认识,如Kleinbaum(1982)认为在药学领域的风险是指产生诸如死亡和导致其他疾病等不良反应的可能性;Fishchhoff(1981)指出在技术革新领域风险即对(旧机器等的)使用寿命和状况所存在的威胁;在财会领域,对风险的认识并不一致,如Rennie(1961)指出风险就是行为带来的可能性结果,尤其是损失;FASB在1981年将风险定义为对企业未来成果(包括了利得和损失)的不可预测性;Heisler(1994)和Olsen(1997)认为风险为潜在的损失;SEC在FRRNO.48中将风险定义为损失,包括了“潜在的损失”以及“损失的可能性”;王育宪(1985)对风险的定义为随机事件的发生给人的利益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丁友刚、胡兴国(2007)在组织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任何对组织目标的偏离都被视为风险”。

从上述观点我们可以看到在会计学界里,关于风险的定义最不一致的就是与风险对应的是损失还是既有损失又有利得这个问题。SEC和王育宪的定义认为这个影响只是造成损失,而FASB和丁友刚等的定义则认为这个影响包括了产生利得或者损失中。尽管存在不一致,但都暗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风险是由某些事件引起的,这些事件具有不利性的一面和有利性的一面,事件的不利性让人们感受风险,而它们的有利性让人们追逐风险;第二,这些事件会对企业的未来造成影响,并会产生不同的可能性结果;第三,未来将会出现这些可能性结果中的哪一种是无法预知的;第四,风险是建立在对未来存在预期的基础上的,只有对未来存在预期,才可能出现实际结果和预期结果之间的偏离。

从财务观念出发,风险对应的不仅是损失,而是对应一切与预期结果的偏离,那么可以将风险定义如下:风险是指对由某些事件所引起的各种不可知的可能性结果予以期望而无法符合期望结果的可能性。它的大小体现在风险对结果所产生的影响的大小和某一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两个方面。

二、什么是风险识别

每个企业自成立之日开始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对风险的认识和处理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行风险管理也成了企业不得不走的路。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定义可将风险管理分为四个环节: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评级和报告、风险控制和管理。其中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起点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但是,以往学者对风险管理研究的重点都在第二和第四个环节,对风险识别的研究并不多。

王育宪(1985)认为风险识别就是一个找出存在哪些风险以及分析发生这些风险的主要原因的过程;李金昌、黄劲松(2006)指出风险识别就是找出隐藏在风险后面的风险因子,并给出各风险因子对风险影响程度的判别;王志诚、周春生(2006)指出风险识别是根据风险的来源把风险归类到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包括流动性风险、模型风险、法规风险等的其他风险中。

从上述观点可以认为风险识别包括了两个基本过程:第一,风险识别要发现有哪些风险;第二,要对这些风险的来源或者原因加以分析。其中李金昌(2006)等的观点中认为风险识别包括了风险因子对风险影响程度的判别,本人认为这个过程应该归属在风险度量环节中。

三、风险识别的基本方法

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环节,风险识别需要为以后的环节做铺垫,因此要通过风险识别来发现风险以及找出发生这些风险的原因,从而能继续分析这些风险所可能引起的各种结果以及发生这种结果的可能性。对风险识别的方法的分类典型的有以下几种:王育宪(1985)对将风险识别分为两步:找出存在哪些风险和分析发生这些风险的原因;陈会英(2009)根据风险识别所依据的内容不同将风险识别的方法分为四种:财务报表识别法、指标识别法、德尔菲法(专家意见法)和幕景识别法;李金昌、黄劲松(2006)认为两种比较权威的风险识别的方法为综合评价法和计量经济模型法。其中幕景识别法是指通过有关的数据、曲线、图标等对组织未来状况进行描述,从而找出引起风险的关键因素;综合评价法和计量经济模型法都是建立在专家的认识的基础上的。

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第3篇

考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与课程的特点,因地制宜,通过科学的复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全国注会考试选拔性的特点,其各科考试都要求全面客观地反映教材及其考试大纲的要求,要全面考核考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作为注册会计师所具备的实际执业能力,因此,首先要明确注会考试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命题特点,结合往年考试情况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供参考:

(一)全面考核、重点突出,紧密围绕大纲要求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出发。考虑到本科目作为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实际情况。考生要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重在掌握注册会计师所需的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从去年本科目试题的情况来看,它基本涵盖了考试大纲所确定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两个部分的考试范围,并且这两部分的内容比重大体适当(相对而言,公司战略的比重略微大一点)。试题对每一部分的重点掌握得当,较为突出地反映了公司战略、风险管理各部分的中心内容。这主要体现在对基本概念、名词术语等方面的命题上,侧重运用性的知识点考察,如对swot分析法的考察、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运用、风险类型等等,他们占试题基础部分的比重较大,这一点从客观试题中看得非常明显。

(二)重视知识理解、实际应用及职业能力需要。同时联系实际这一点相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而言,是较有难度的,它测试考生是否具有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的基本执业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无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全面的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测试了考生具备运用基础知识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试题的难度是递进的,它们一般体现在是否能具有从所提供的试题信息中识别相关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些试题猛一看,似乎是教材中的“原话”内容表述,但细细一看,似乎又是“陌生”的,它们略微高于教材。考生在复习中,要想培养一种发现问题,并按一定的工作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认认真真地掌握教材及其考试大纲中的要求。此外,要求考生能够以合适的角色并根据这一角色的要求,用简明扼要的方式提出建议、观点和意见,也是考察学生的一个能力。许多试题实际上是在考察考生是否懂得考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以及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掌握相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在简答题、综合题中是较为明显的,这些试题要求考生经过所学知识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实践经验、较强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将很难准确、全面地发现存在的问题。

(三)掌握新知识、新内容,实现知识更新的需求坚持终身学习,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是对注册会计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因技术不断变革而落伍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时代的要求给注册会计师及时更新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特别是相关领域所涉及的新知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学科较多的课程,因此掌握并回答好本科目试题对考生而言,并非易事。本年度考试中对新知识、新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试题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如结合金融危机、人民币和美元汇率等出的一些题目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些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如果考生的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较强,对于上述问题的解答将会变得比较容易。另外,在本科目的考试中,还特别强调考察考生能否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掌握合理学习方法的建议

结合考试大纲要求和本年度的命题,可以看到本科目对于考生的知识能力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等级,由易到难分别是:专业知识能力、基本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从本年度的试题构成来看,也体现了这样的安排。这三方面的能力和知识构成如同地核到地幔的向外扩展一样,三层圆代表知识核心、知识中层和知识的外层。如图1所示。笔者认为,这三种能力的测试中,较多的是第二种能力的测试,其次是第三种能力的测试,第一种能力的测试比重并不是很高。可以预见,随着以后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成熟和完善,这个趋势还会加强。虽然从表面来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相对于其他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课程而言似乎容易一些,但真正要掌握这门课程并非易事,其困难主要体现在实践和应用上。如何在实践中提升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境界、意识和理念是十分重要的。为较好地掌握该门课程,建议采用学习方法如下:

(一)理解和掌握每章的基础理论知识考生在复习中要注意结合案例,来理解每章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并做到融会贯通。把知识点能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堆积搭配,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审视、分析和思考。长期下去,坚持不懈,相信考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一定会与日俱增,不断提高的。

(二)梳理和总结各章要点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各章考试大纲要求及习题能够认真练习,要针对各章的知识点,对每章内容进行梳理、回顾和总结。

      (三)重视案例

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概念模型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Urban waterlogging caused by excessive rain is a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that happens abruptly with great destructiveness and difficulties for relief, bringing about dangers to the safety of urban residents and infrastructure. The study elaborates the definition of urban waterlogging disaster caused by excessive rain on the basis of risk theory and risk formation system of natural disasters. It also builds a conceptual model for the risk evaluation and an index system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risk of disaster-inducing factors, the exposure degree and vulnerability of hazard-bearing body, and the ability for preventing disasters and reducing damage. A risk evaluation model is set up by means of weighted-evaluating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providing a basis for the study of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risks of urban waterlogging disaster.

Key words: urban waterlogging disaster caused by excessive rain, risk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ceptual model

随着城市化进程与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加剧,导致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频发,给城市居民出行安全、交通、地下管线等造成重大威胁,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暴雨积涝灾害作为城市灾害的一种,受到气象条件、下垫面条件、排水管网分布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其发生原因极为复杂,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由于国际灾害管理发展的趋势已经向风险管理转变,在城市灾害的预防、防备和减灾工作中风险管理是灾害预防的重要工具[1],因此灾害风险评估作为灾害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现代国际防灾减灾工作中研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2]。

目前,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常用方法主要归纳一下三点(1)从风险自身角度,将灾害风险定义为一定概率条件的损失[3-4],该方法利用历史数据拟合出承灾体的损失曲线,实现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但此方法用到的历史调查数据进行拟合损失曲线,当历史1数据有缺失的情况下,会导致拟合曲线结果误差较大;(2)从致灾因子的角度,认为灾害风险是致灾因子出现的概率[5-6],以积涝数值模型为基础,对城市可能受到的积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价。该方法实际上只是从积涝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价,对承灾体的脆弱性、暴露性及防灾减灾能力并没有考虑;(3)以灾害风险系统理论为基础,定义为灾害风险是致灾因子危险性、暴露性及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此种方法并没有考虑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由于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大小对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大小都有所影响,因此防灾减灾能力是必不可缺少的因子之一。

近年来,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的发生已经给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等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给城市发展及经济建设、社会安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严重阻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因此,需对城市暴雨积涝灾害进行风险管理,开展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管理相关研究,实现我国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由危机管理向风险管理的转变,提升我国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应急管理能力。

一、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基本概念与形成机制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研究中涉及到城市暴雨积涝、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三个基本概念。目前对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中的基本概念界定不清,尚未得到统一,对后续的一些研究带来不便。因此,在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研究前要先声明相关概念的相关性与差异性。

暴雨(torrentialrain)是降雨强度很大的雨,雨势很大。一般指每小时降雨量16mm以上,或连续12h降雨量30mm以上,或连续24h降雨量50mm以上的降水。根据国家气象局规定,24h降水量为50mm或以上的雨量称为“暴雨”。按其降水强度大小又分为三个等级,即24h降水量为50-99.9mm称为“暴雨”;100-250mm降水量为“大暴雨”;250mm以上降水量为“特大暴雨”。

(一)城市暴雨积涝的含义

城市积涝是指由于短时强降水或过程雨量偏大造成径流过多,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等情况下而形成城市道路积水。目前,城市暴雨积涝形成原因主要包括:(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暴雨发生的强度与频次日益增加,是城市积涝的诱因;(2)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下垫面中的植被、土地由混凝土、沥青、水泥路等所代替,导致地面下渗率降低,地表产汇留时间大大缩短,加剧了城市积涝形成;(3)城市扩展过快,排水管网建设跟不上城市建设,尤其是老城区的排水管网覆盖率较低,不能满足排水需要。

(二)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的含义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是指由于城市区域遭受短时强降雨或是过程雨量偏大,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等情况下而形成城市道路积水,并对城市居民出行安全、城市基础设施、地下管网等造成严重损失。城市暴雨积涝灾害主要是降雨引起的,尤其是暴雨,其中暴雨发生强度与频次是主要的致灾因子。承灾体为城市居民、建筑物、城市基础设施、地下管网等。孕灾环境为城市特殊的下垫面、地下排水管网及城市局地气候等。

(三)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内涵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是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具有突发性、随机性、损失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当城市暴雨积涝发生后对城市居民、基础设施、地下管网等造成损失时才能称为灾害。而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则是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只有可能性变为现实才成为灾害。因此城市暴雨积涝、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三个概念不能等同。

(四)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形成机制与概念框架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作为气象灾害风险的一种,是城市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是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危险性及其后果变成现实的可能性的定量特征。据自然灾害风险的形成机理,本研究把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的形成机理概括为致灾因子的危险性(H),承灾体的暴露性(E)和脆弱性(V),防灾减灾能力(R)相互作用的结果[7](图1)。由于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的特殊性,所以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的各个因素之间关系是区别于其它自然灾害的重要特征。

图1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形成机理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积涝灾害危险性是城市区域发生积涝灾害的危险程度,还可理解为发生的可能性。在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孕灾环境和积涝灾害暴雨发生因素。根据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历史资料发现,其发生的主要致灾因子为暴雨,表示方法用暴雨强度或是频度;孕灾环境为某地区的积涝灾害的环境状况,文中选择不透水面积、地面糙率、高程、坡度、坡向、排水管网密度为孕灾环境因子。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暴露性因子选择主要有生命暴露性和经济暴露性。生命暴露性因子为研究区居民数量、密度;经济暴露性包括建筑物数量、道路基础设施数量、地下管线密度、地铁网络密度等。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脆弱性或易损性包括生命脆弱和经济脆弱性。生命脆弱性因子选择0-14岁、60岁以上年龄居民,经济脆弱性选择平房数量、地下室数量、道路基础设施类型、道路类型、地下网线、电线等材质、积涝灾害等级经济损失额度比等。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包括研究区防涝人员数量、排涝设备数量、反应时间、防涝资金投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积涝灾害保险、应急避难所、应急反应时间等。基于上述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形成机制及四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图2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概念框架。

二、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方法与技术流程

(一)研究方法

1.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法

自然灾害风险指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在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形成过程中,危险性(H)、暴露性(E)、脆弱性(V)及防灾减灾能力(R)四者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灾害风险度计算公式为[7]:

自然灾害风险度=H×E×V×R

自然灾害危险性是指造成灾害的自然变异的程度,主要是灾变活动规模(强度)和活动频次(概率)决定的[8]。当至灾因子强度越大、频次越高,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灾害风险也就越大。暴露性是指承灾体(人、财产、建筑物等)暴露于灾害危险中的数量与程度。某地区暴露于危险因素的人、财产等越多即受财产价值密度越高,可能遭受潜在损失就越大,灾害风险越大。脆弱性是指在给定危险地区存在的所有任何财产由于潜在的危险因素而造成的伤害或损失程度,综合反映了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承灾体的脆弱性越低,灾害损失就越小,灾害风险也就越小,反之越大。承灾体脆弱性大小,与其物质成分、结构有关,同时与防灾减灾能力也密切相关。防灾减灾能力则是指灾区在长期或短期内能够从灾害中恢复程度,包括减灾投入、应急能力、资源装备等。防灾减灾能力越高,可能遭受潜在损失就越小,灾害风险越小。

2.层次分析法(AHP)

层次分析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对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的思路主要是利用相关领域的多位专家的经验,对每个因子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并赋值,得到判断矩阵,经过计算得到评价指标中每一个因子的权重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对指标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可以连续进行并能随时进行改进,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计算方法[9、10]。

3.加权综合评价法

加权综合评分法是假设由于指标i量化值得不同,而使每个指标i对于特定因子j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别,公式为:

CVj=∑mi=1QVijWCi (1)

式中,CVj是评价因子的总值,QVij是对于因子j的指标i(QVij),WCi是指标i的重值(0≤WCi≤1),通过AHP方法计算得出,m是评价指标个数。

(二)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技术流程

依据上述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形成机制与概念框架,本文提出了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基本过程。其过程包括基本步骤如下:1)数据收集与处理;2)城市暴雨积涝灾害数据库构建;3)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辨识与风险模型建立;4)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

图3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技术流程

三、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一)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体系建立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主要对城市居民出行安全[11]、交通、地下管网及基础设施造成重大威胁。具体表现在当积涝灾害发生时会造成城市道路大量积水,造成交通阻塞,居民无法正常出行,在某些积水较重路段会对居民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当地下设施进水,会造成地下设施、管网遭受破坏,地铁被淹等。根据上述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的形成机制与概念框架,并依据指标体系选取原则,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综合构建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见下表)。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表

(二)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量化

对于指标体系中无法直接量化的指标,可以采取赋值法对该指标进行赋值。如:受教育程度、地下网线、电线等材质,可根据专家经验赋予相应的值。

(三)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式中CRWD是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指数,用来表示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程度,其值越大,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指数越大;H、E、V、R分别表示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的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及防灾减灾能力因子指数;WH、WE、WV、WR分别表示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及防灾减灾能力因子的权重;Xi是指标i量化后的值;Wi为指标i的权重,表示各指标对形成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的主要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变量α是常数(0≤α≤1),用来描述防灾减灾能力对于减少总的CRWD所起的作用。

四、结论

本文依据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及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形成机制,讨论了城市暴雨积涝、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及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三者之间相关性与差异性,并依此为基础,给出了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框架,构建了城市暴雨积涝灾害评价指标与模型。城市暴雨积涝灾害是近些年城市常见的一种气象灾害,其评价过程较为复杂,目前针对此项研究的内容较少,至今缺乏统一的程序与范式,尤其是针对城市地区小尺度的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和方法的系统研究尚待深入开展。因此,本文着重对此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套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估的思路与方法,创建了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的风险评估模型与范式,以充实、完善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理论与方法,为我国制订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管理和规划提供依据。

[参 考 文 献]

[1]许世远,王军,石纯,等.沿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研究[J].地理学报,2006,61(2):127-138

[2]DIIJEY M,CHEN R S,DEICHMANN U,et aL Natural Disaster Hotspots:A Global Risk Analysis Synthesis Report[R].Washing-ton DC:Hazard Management Unit,World Bank,2005,1-132

[3]殷杰,尹占娥,王军,等.基于GIS的城市社区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6):93-95.

[4]尹占娥,许世远,殷杰,等.基于小尺度的城市暴雨内涝灾害情景模拟与风险评估[J].地理学报,2010,65(5):555-559

[5]解以扬,韩素芹,由立宏,等.天津市暴雨内涝灾害风险分析[J].气象科学,2004,24(3):343-348

[6]郑传新,米浦强,陈剑兵,等.柳州市积涝过程模拟及灾害风险评估[J].气象,2007,33(11):73-7

[7]张继权,冈田宪夫,多多纳裕一.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1):29-37

[8]张继权,刘兴朋,佟志军.草原火灾风险评价与分区―以吉林省西部草原为例[J].地理研究,2007,26(4):756-760

[9]曾运清,等.层次分析法(AHP)在民船动员征用中的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27(3):195-199

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1

国家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规定,2012年起,沪、深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全部施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自此,立足全面风险管理视角,实施全方位、全流程、全员式的企业内部控制,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共同面临的时代使命。

一、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基本概念

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一词,最早出现在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报告中,全球对内部控制的理解由此不断地演变,但均包括保证会计信息准确可靠、资产安全完整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两个基本方面。目前,最具权威的概念是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公布的《内部控制―综合框架》中提出的“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同时提出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相互联系的五要素。

我国的内部控制是在企业经济活动的外在推动下,渐渐引起重视的。《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均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了相应的规范;2006年,沪、深交易所先后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随后,中央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共同构建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为企业建立一套以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为中心,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为主体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提供了标准性的指引。我国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其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与效果,促使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

二、上市公司在制定和执行内部控制中面临的问题

今年是沪、深主板上市公司全部施行内部控制的第一年,事实上,大部分上市公司于2009年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指引下已经展开了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工作,诸如加强对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管人员相关证券法规的培训和宣传,建立、修订和完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开展自查、监督活动等,其范围和强度都有所扩大和提升。但是,这些上市公司在制定和执行内部控制过程中面临如下一些问题:

1.缺乏对内部控制与管理的重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相对国外而言发展时间较短,加之部分企业机制虽然转型为公司制、股份制,但思想认识不同步,还延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陋习,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使内部控制工作流于形式,疏于管理,不被重视。美国2001年11月轰动全球的安然事件也与公司管理层不重视或不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有关。

2.内部控制责任不明确。以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为例,据统计,2009年只有18.69%的公司能够对内部控制的责任进行明确划分,而81.31%的公司不能认识到高管对于内部控制的责任,有些公司将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监督责任全部赋予董事会,缺乏制衡机制,或有些公司没有赋予监事会监督责任,更有甚者只提到“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保证其有效性是公司管理层的责任”。内部控制责任不明确,即使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不能在运营中得到有效执行。

3.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不强。企业只有在自身发展和多变的经营环境中,及时识别、分析、应对和评估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各种风险,才能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部分企业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框架知识的缺失及其实践经验的缺乏,既没有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也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应对风险能力明显不足,难以接受和适应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立起来的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机制。近些年沸沸扬扬的国美内斗事件,是中国国内证券市场成立以来史无前例的新闻焦点。先有大股东黄光裕身陷囹圄,后有“黄陈”对国美控制权的激烈争夺,至此国美的内部控制和企业管理风险问题全面爆发。如今,国美已经成就了一个完整版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案例,为广大上市公司敲响了警钟!

4.缺乏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日常经营管理三者关系的明确认识。经营管理=企业管控+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它们之间高度融合,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层面。但部分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体系时,对上述关系缺乏明确的认识,模糊或混淆概念,以为它们各行其是,因此,在创建内部控制体系时认为应该把现有的管控体系完全推倒来重新构建各自的体系等。

5.缺乏保证制度执行的有效机制。构建一套规范和完整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对于企业和监管部门至关重要,而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活动仅重视满足监管要求完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况且自我评价存在评价结论过于乐观、披露的信息形式化、评价标准不统一等不足,缺乏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诸如监督、检查、评价、激励制度的有效机制,个别企业虽然建有类似的制度,但监控的范围和力度不足,缺乏科学、系统和合理性,影响企业与员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自觉性,搞形式,走过场,难以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和约束力。

三、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管理的对策

针对今年是上市公司施行内部控制的第一年,结合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1.增强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要求企业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管人员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做到领导重视,亲身参与,担当起本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领路人,借此形成严谨务实的整体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其次,在组织上,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内部控制各相关方的法律责任,加大处罚力度。形成科学的岗位分工和制衡机制,明确和落实各部门的权责范围。强化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的职能,增强监事会监督的权威性,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公司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注重人力资源部对于员工素质的筛选与培养,培养企业自身的团队,使全体员工树立内部控制意识,掌握内部控制知识,自觉地将内部控制纳入到日常的工作中去,为有效推进内部控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强化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评价的有效整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管理层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构建内部控制评价系统需坚持全面性、系统性、重要性、可比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内部控制评价系统中,既要考虑内部控制评价的主观性,又要使内部控制评价具有客观性,尤其是企业在日常经营中面临的各种风险是造成企业绩效波动甚至亏损的直接动因,为降低这些风险而产生的内部控制机制就要从企业生产经营运行中暴露出的各项薄弱环节入手,充分考虑企业整体目标和成本效益原则,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提出管理风险的措施,顺利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公司的审计和风险委员会应该密切配合,强化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管理的结合,运用风险管理技术确保内部控制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强化持续监督,提升内审职能。提升内部审计职能是推动持续监督的重要环节,企业应设立具有权威性的独立的内审部门,其职能一是在公司现有制度和持续完善过程中适当提供咨询服务;二是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机制中充当发起者和组织者的作用;三是在监督检查机制中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开展相关的保证活动,定期向董事会提交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工作报告,为董事会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提供依据。同时,要切实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执行纳入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4.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与反馈平台。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相随而来的网络经济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经济形式,企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内部控制与信息系统相结合,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与反馈平台,使内部控制的政策和各部门的信息及时得到传递与沟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