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西方教育的总结

中西方教育的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教育的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西方教育的总结

中西方教育的总结范文第1篇

一、中西方教育思维的差异

(1)中西方教育思想中,对知识获取方式的界定不同。中西方自思想文化产生以来就存在了强烈的对比和差异性,同时也为教育理念的不同埋下了伏笔。中国古代有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墨子、孟子,在古希腊同样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大哲学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他尊重学生“材”的多样性,针对学生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案。而苏格拉底认为人的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教师的作用是“助产”,通过不断地引导和诘问,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学生逐渐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2)中国教育求“稳”,而西方教育求“变”。季羡林教授认为。东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而西方文化则是分析。东方人思维缜密做事谨慎,西方人个性张扬直截了当,反映到教育思维模式上就表现为东方教育重“和谐、统一、稳定”,而西方文化重“竞争、创新、变化”。中国人都有较强的群体文化心理,很注重“别人怎么看”,这种从众倾向的思维模式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有学生主动表明观点,很少有学生敢反驳老师。与中国文化求“稳”截然不同,西方的个体文化鼓励独特、推崇个性、倡导变革。

二、中西方教育内容上的差异

傅斯年认为,由于中国与西方的社会结构(性质)不同,所以形成了中、西方教育内容上的不同。中国是一个政治型的国家,其教育内容首先是为政权、为政治服务的。这就形成了中国的教育重视人文学科而轻视科学技术的传统。而欧美等西方国家以工商立国,加之它们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抽象思辨的民族思维方式,它们的教育内容也就以科学技术和实用技能为主。

三、中西方课堂教学方法的差异

(1)中西方课堂教学中知识的讲授顺序不同。顾泠沅教授曾用一个学游泳的例子来说明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西方:先把学游泳者全部扔入泳池中,他们相信总有一部分人会浮出水面,当然也有部分会淹死,然后捞上来进行动作教学。中国:在学游泳前将动作要领说清楚,然后将学习者扔入泳池,绝大部分人不会淹死,然后继续进行巩固。从学游泳例子中可以看出中西方课堂教学最大的不同是理论与实践的先后之别,中式的课堂教学当中,虽然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差一些,但学生所学内容都已经总结成纲,这要比探究性学习更节省时间、效率更高,而且中式课堂教学的最大好处就是低错误率。这两种课堂教学模式都有其精妙之处,但这样的教育模式是在固有的文化思维模式和教育思想及背景下产生的,别人的方法固然优秀,如若生搬硬套拿来就用必然会造成自身的不适应,因此中西方教育者不断地寻求两者之间的融合,以提高教学效果;(2)中西方课堂教学中信息的传递方向不同。本研究按照中西教育思维的不同,将这些教学方法进行分类,即中式课堂教学法和西式课堂教学法,中式课堂教学法更侧重于讲授式、解说式、示范式教学,其知识信息是从教师向学生单方向传递的,教授顺序是先理论归纳后实践练习;西式课堂教学方法更偏重于讨论式、探究式、提问式、情境式教学法,其知识信息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双向传递的,教授顺序是先实践练习后理论归纳。

四、教学目的的差异

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西方教育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西方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西方人比较重视儿童自我意识的自然发展,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力图使儿童通过自身的体验和经历发现自己的存在和认识与开发自己的能力。中国人认为孩子都是富有可塑性的,其必须经成人的帮助才知道去发现社会的存在和要求,于是老师和家长比较注重通过不断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的位置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来成为适应和符合社会需要的人。

五、教学活动的差异

中西方教育的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杜威;做中学;理论探究

1.杜威“做中学”教育理论

杜威强调学生的兴趣,为儿童提供有趣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儿童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做,并检验条件是否充分及不同儿童的不同反应。“做中学”不只针对教学,还包括艺术创作、手工和科学探究三方面[1],他要求在课堂中为儿童准备充分活动的地方和儿童活动所需的材料工具,学校设实验室、园地等,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

杜威将科学方法作为“做”的依据,分五个阶段:①假设问题情境;②明确待解决的问题;③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④选择最可能解决问题的假设;⑤证明假设[2]。

2.“做中学”教育理论应用下的中西方心理学教育教学方法探究

(1)庞维国教授与Paul Bloom 教授教学组织探析。华东师大庞维国教授讲解技能知识,让学生回忆已有技能经验,反映杜威的教育思想,但欠缺“做中学”的“做”;耶鲁大学Bloom 教授引导学生测验得出结论,将杜威“做中学”理论应用到教学。对比“做中学”理论运用, Bloom 教授运用此理论更全面。

杜威认为儿童有从事各种活动的本能,“做”的本能最重要,儿童从做中学习,即改造经验。Bloom 教授帮助通过测试得出结论运用这一理论。

Bloom 教授直接给予学生刺激和庞维国教授通过回忆已有经验的课堂组织形式各有特色,Bloom 教授引导学生在“做”中激发兴趣并引发学习动机,更好地运用“做中学”理论。

(2)中西方教育教学方法探究。顾泠沅通过游泳的例子对比中西方教学。西方:将学游泳者扔进游泳池,然后捞上来进行动作教学;中国:游泳前说清楚要领后将他们扔进游泳[3]。这为庞维国教授和Bloom 教授的教学方式找到依附点,中式课堂教育注重学生知识体系,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但不利于探究性学习;西方教育则注重学习规律和方法,教学进度缓慢,但培养学生发现、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西方教育背景不同,不能生搬硬套,庞维国教授和Bloom教授公开课为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理论实践结合提供借鉴。

3.探究“做中学”理论与实践结合

(1)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做中学”理论为教学改革带来生机,通过知行统一,实现学生为主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与能力。

民主的师生关系便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转变[4]。教师作为施教者,尊重学生才会让学生尊敬信任教师,从而转化为学习动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针对性教学,实施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劳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在愉快充实的教学氛围中掌握新知、发展智能、完善个性。

(2)知识向过程方法转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传统课程注重知识传承,现代教育注重完善学生素质结构。在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做中学”理论指导下实践,有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做”中探究过程与方法,实践中领略新知,用新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5]。学生把课堂上的知识用于实践提升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让学生能主动学习,实现“做中学”理论实践结合。

作为资产阶级教育家的杜威,虽然他提出的教学理论服务于资本主义人才培养,但他的许多主张值得我国高等学习及借鉴,结合中西方大学课堂组织形式各自的利弊,深化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改革从探究“做中学”理论开始。

参考文献:

[1]凯瑟琳.杜威学校[M].王承绪,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杜 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英)艾森克.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M].阎巩固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中西方教育的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 英语 阅读理解

1.文化背景与英语阅读之间的关系

多年教学经验,发现其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往往都是有着比较深厚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简单来说,其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拥有丰富,就能够对阅读理解越容易,并且在理解过程中,也较少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相反,如果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就自然而然会影响自己到英语阅读理解。

所以在英语阅读理解当中,除了需要掌握英语阅读材料知识,还需要理解相应单词、句子和段落,并且能够拥有充实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够准确去理解英语阅读。

2.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文化背景与英语阅读理解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换句话来说,是否具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在很大程度上都将会影响到自身对阅读的理解。本文简单举三个例子,来阐述一下中西方文化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例一,在英语当中“Runalresidents”,用中国文化背景下理解,就会认为这单词指的是在偏远地区的经济不富裕人。但是对西方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是知道住在郊区的一般都是有钱富人,因此这个单词不可能是按照字面的意思进行翻译。其在西方当中,这词意思为运行居民。

例二,以“Last night I went to visit John twice”为例,这句话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昨天我去了两趟厕所。但是如果不具备相应的西方文化背景,就很难理解“John”的意思就是“厕所”。从这也可以看出来,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是能够影响到英语阅读翻译的。

例三, “房东”这个词在中国文化当中,是指那些将自己房屋出租给其他需要居住的人,并且从中获得相应的报酬。但是由于中国历史的原因,就造成对“房东”这个词理解成指那些拥有土地然后去压榨劳苦大众。在西方国家,对于这个词理解是没有其他什么意思,就只是单纯指一种身份状态。

通过上述三个例子的研究,不难知道英语背景知识是对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有着比较强影响。所以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需要加强培养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3.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来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文化知识的作用就是能够使得阅读理解更加方便。简单来说,文化背景知识学习是能够帮助学习者在阅读理解当中提取所需的信息。这也就需要英语教学者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来加强英语阅读理解方面训练。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下述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3.1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学习

想要培B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就需要结合英语现有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阅读材料本身相关的资料,将其进行合理的输入与输出,这样就能够加深学生对阅读理解印象。这也就需要英语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进行学习,并且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同样,这也需要英语教学者,能够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经验,抓住阅读训练当中的重点,从其阅读中的重点来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进行学习。

3.2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意识

通过上述论文的研究,不难发现阅读理解能力不足与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存在着一定关系。所以想要更好学习英语,就需要增加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也就是说,对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中起着关键作用。保证学生在英语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也需要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学习。对英语教学者来说,一方面是可以通过加强直观的视频资料环境的熏陶,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记忆。另一方面,是可以通过文化背景知识引导,来吸引学生对其文化产生兴趣并进行学习。

3.3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实现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在英语的学习过程当中,因为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也就限制了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能力,从而也就打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所以建议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英语文化背景的学习,才能够保证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阅读学习进行有机的结合。例如,英语教学者是可以通过加深学生对于“美国西部牛仔”形象的认识、“苏格兰短裙”文化的认识等等,让学生在英语文化当中学习英语,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英语当中了解英语文化背景,让二者学习进行有效的融合与提升。

4.总结

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从事英语教育的工作者,深感中西方文化背景对提高促进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的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对于从事英语教学的一线工作者,必须潜移默化的需要灌输给学生丰富的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对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方面的重要性。本文就是研究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学习之间的关系,寻找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差异对学习英语的影响,提出来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来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观点。在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来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当中,提出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增强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实现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这三种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焱.谭跃越.跨文化大学英语阅读与翻译.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J].2014

[2]张彦.阅读英语看世界.浙江大学出版社[J].2011

[3]郝晓静.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影响要素分析[J].青

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

[4]金涛.文化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的影响.山东商业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J].2013

[5]刘丽军.论文化差异与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现代商贸工业

[J].2012

[6]席玉虎.英语阅读文化背景词典.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中西方教育的总结范文第4篇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美育在发展之路上也有不同之处,但人类对情感的诉求、对美的追求又是共通的,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才能促进文化教育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的发展。美育的发展也是在中西方美育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前行的。

(一)中国美育的发展之路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要从奴隶社会开始,中国艺术家和思想家把审美与艺术问题同最原始的自然问题到后来的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并贯穿了中国人自己独特而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理念。中国美学的历史分期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大时期:

1.近代以前的美育思想。

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黄金时期:第一个黄金时代———先秦两汉时期。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起源时期,这个时期关于美育的思想十分活跃。两大思想源流当属于儒家的和道家的美育思想。其中,儒家思想的代表是以孔孟为核心的。孔子论“兴”“观”“群”“怨”,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为后来我国美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道家学派以老庄为核心,全部思想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第二个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至明代。这一时代的美学思想可以看作是一个回到老庄美学的时代。在这个时期的人格美育思想对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形成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第三个黄金时代———清代前期。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王夫之和叶燮的美学体系,为前两个时期的美学思想作出了概括性的总结。

2.近现代美育思想。

随着西方鸦片对中国本土社会人文等的摧毁,与之而来的还有西方文化的带入。时期,中国人自主创办了新式学堂,一系列的新式美育教育课程接踵而来。以后,随着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土崩瓦解,涌现出一批新人物、新思想新美学。梁启超的美学启蒙思想为中国美学理论作了下一个阶段的准备与发展,是中国美育教育开启的另一个里程碑。是中国美学体系真正的创始人,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失其陶养之作用,而转以激刺感情”,用现实世界的人性信仰代替对幻想世界的神性的信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美学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从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初,以批判旧美学、建立的新美学为课题开展的学术讨论,中心是从哲学上探讨美的本质、自然美以及美学对象问题。朱光潜等人介绍了西方美学理论,宗白华等人运用西方美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艺术和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他们在传播美学思想的同时融入了美育观。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众所周知的美学家、教育家。

(二)西方美育的发展之路

西方美育的产生比中国早,发展相对于中国成熟许多。古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也是西方美学、美育发展史的光辉开端。西方美育的发展可以分为:

1.美育的兴起和发展。

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德乃是一种和谐”,算是美育的开始。柏拉图十分重视美感教育,强调从小培养青少年爱美的习惯。这一点与朱光潜先生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观点十分相似,即“如果一个人在青年时期就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那么终其一生都是有益的”。由此看来,中西方的美育观同样重视少年时期的审美素养的培养。从毕达哥斯拉学派到亚里士多德。西方的美育观发生了质的飞跃,但是美育真正的提出要到下一个阶段了。

2.席勒美育观的提出。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明确提出通过美育的实施发展完整的人格。在他看来,每个人都能通过美育实现自我人格的调整,达到充分的人性自由以摆脱传统思想的禁锢。从西方的美育产生和发展来看,西方对于人文、人性、心灵培养的重视,就如同中国古代一直以来倡导的“天人合一”。不同的是西方国家始终不认为人与自然中会存在“天人合一”的可能性,因为它大多是从微观的视角审视美的。但不难看出的是不管中西方美育之路的发展是如何的不同,它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即达到丰富审美、美化情感,让每个人在社会中得以健康全面的发展。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当人们快速进入“科技时代”时,美育可以使人不受异化和奴役,保持审美的赤子之心。正如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四讲》中提倡的“保持中国式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在社会发展进入工艺、科技时代的时候,怎样在“工具本体上生长出情感本体”,从而使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得到和谐、交融、统一。这是一项人类长期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当今大学生美育教育的现状与分析

“改进美学教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质”,这一要求把美育定位为可以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教育。近几年的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提出,对促进美育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的类型、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以及不同性别等对接受美育教育的程度是不同的。,目前有许多理工科、军事等高校为学生们开设了美学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对于美的描述中基本上呈现了一个大的趋势,即:绝大多数的同学觉得善良、健康、品行端正、和谐就是美。说明在新的时期,大学生们不仅认为内在美极为重要,还有一部分同学把个人的美不美与是否对社会做出贡献挂钩。由此看出,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们的责任心不断增强。大学生们的素质在美育中得到无形的提高和升华,足以证明美育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三、美育教育对大学生人格与修养的完善的意义

美育使人和谐地融入社会,正如指出的,美育陶养感情的目的,在于使感情变得强大而深厚。美育教育能够推动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情感品质,跟其他人和谐相处,共创和谐社会。

1.美育使人获得充分的自由。

在西方美学中,自由这一概念是在康德的二律背反中提出来的,后来这一词成为席勒美学中的核心论断。正如《审美教育书简》中说的:“为了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美才可以达到自由。”美育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去牵引每个人感受美,创造美,而是让每个人都能主动地发展,通过挖掘美的因素的过程切身体会美,这是一般教育不能达到的。美育本身就是“怡情”的过程,从最基本的感受到心神志的完全融合,即我们所谓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到最后的“悦志悦神”。

2.美育的“潜移默化”。

这里的“潜移默化”说明了美育的一个特点,即非强制性。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通过对人的“怡情养性”,在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感化中,经过审美从而深入到人的“内心”,从而陶冶我们的精神境界,完善我们的人格与修养。它不同于一般的素质教育或者是德育,经过长期的美育的熏陶,就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完美的心理结构,对人的影响和作用也是“潜移默化”的,你会不自觉地发现很容易去欣赏一件事物或者是一件作品,不自觉地心胸开阔,不自觉地想事情会带有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通过美育教育,可以使人们的内心具有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向往。

3.美育教育对人格与修养的完善。

中国教育自古有“学以致用”的传统。现代大学的教育仍然受到了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只是为了考试,这种传统演变到今天就变成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也成为当今很多高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近年来,大学生虐待老人、伤害他人身体的案例屡见不鲜,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了人文情愫、人文关怀以及大爱精神的情怀。说过:“美育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为目的,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美育,可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以及人格的修养与完善,起到塑造人的心灵、培养健全人格的作用。

4.促进大学美育教育的实施。

大学美育教育的实施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即:高校的切实方针、教职工共同参与和学生自身素质的加强。只有“三管”共同实施,才能有效地推动美育的发展。(1)学校方面。首先,开设多的美育课程,加强对美育理论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其次,营造浓厚的积极的文化氛围,创造更多的和美育教育相关课程及校园活动。另外,引导大学生参加审美实践活动,如:有水平的书画展、艺术演出等。除此之外,多引领学生去户外欣赏美丽的风景,增加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憧憬之情。(2)教师方面。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态度对于美育教育的实施尤为关键。首先要加强教师对美育教育的理论认识。其次,教师应注重审美素养,提升心灵美、言语美和行为美的切身教育,引导学生们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作为老师应该首先培养一颗热爱生活、乐于观察、勤于审美的心,积极地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创造美。(3)学生方面。首先,自身得培养提高感受美的能力。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乐观的心,尽可能去感染别人。其次,培养和提高鉴赏美的能力。积极参与审美活动,如讲座、书画展等,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另外,有意识地去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培养文学艺术修养,会运用形象思维去解决抽象思维不能解决的问题。

四、总结

中西方教育的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文化差异

前言:对于初中生来说,要学习好英语知识,实现跨文化的交流,除了应该掌握一些词汇、语法和语音知识以外,也要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之间的差异。因此教师除了要教授学生英语基础知识以外,还要教会他们学会用西方人们的文化标准来判断和理解语言,避免与西方人交流时产生误解。因此,在初中英语口语课堂上增加文化差异的比较和分析,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及文化对语言产生的影响,会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以及他们英语交际的能力。

1.初中阶段口语教学的重要性

1.1口语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语言学家汤姆斯曾认为:语言的能力不仅仅是指能否造出合乎语法句子的能力,还应该包括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而口语是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交际中的最重要的手段。可以说,口语是人与人之间口头表达的语言,它是人类社会使用频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用语言来陈述事物并交流感情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交流,因此要学好英语,当然就不能忽视英语口语的重要性。

1.2 初中阶段对英语口语的要求

《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了口语能力是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要培养初中生的综合语言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是语言技能之一,也是英语交际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的前言中提出“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对二十一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之一”。而《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于英语学习者“说”的要求也有非常明确的阐述。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交际中拥有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在初中英语的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1.3 初中阶段口语教学的现状

初中英语教学阶段对语音教学的强调不够。许多初中英语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语音的教学和纠正,致使学生发音不准,对以后的英语的学习和英语交际带来很大的阻碍。比如很多学生把“Hello”说成了“哈罗”,把“Thank you”读成“三克油”,影响到英语口语和听力的提高。目前不少中学英语教师的口语水平偏低,语音语调不准确,不能流利自如地用英语教学,这对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是很不利的。此外,语言学习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学生都在汉语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的,除了有限的英语课外,很少有机会接触英语。

2.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口语应用

2.1 中西方文化导致人们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中国文化是讲究的是群体的文化,主要想体现群体价值,很少把个人价值置于群体的利益之上。然而英美国家的价值观是以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通过个人奋斗实现成功。因此在口语中,西方人喜欢表达自己的个人主义思想。如营业员和顾客在商店里的对话,使用汉语的营业员会这么问:“你想买什么?”。而在西方国家,营业员则是这么问:“What can I do for you?”或“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我能帮助你么?)。中国强调的是“你”,而英语中所强调的是“我”,这就体现了文化的差异。在课堂上老师通常会问:“这个问题你们都懂了吗?”。而在西方国家的老师喜欢这么问:“Have I made everything clear?”。(我说明白了没?)再一次强调了个人的作用。

2.2 中西方文化对“表扬”的反应不同

对于赞扬和致谢的态度,中西文化的差异也相当明显。中国人总是以谦虚为本,而西方人则比较实际,他们会很自然的接受别人的赞扬。看个例子:两个中国人之间对话通常是这样的:A:你的菜煮的真不错,非常可口啊。B:哪里哪里,还差的很多呢。而西方人则是喜欢这样表达:A:Your skirt is very beautiful. B:Oh. Thank you very much.可见,西方人们对于他人的称赞,不采取谦虚的态度来应对,只是表示谢意就可以了。

2.3 中西方文化的委婉性与直接性的对比

中西方的口语表达的模糊性和确定性也存在差异。中国文化反映在语言表达上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较多。例如中国人之间的拜访,主人询问客人想吃点什么,客人就算想喝点什么也会回答:“不,不必麻烦了。”而主人知道那是客套话而已,还是会给客人带来茶水、点心之类的。而在英美国家中,他们的表达会很明确,要喝咖啡就说:“Yes, coffee, please.”要是不想喝就说:“No, thanks.” 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要对学生讲解在与西方人交流时应注意的细节。让他们知道在什么场合、什么时候应该采用何种的措辞方式等问题。

3.在初中口语课程中融入中西方文化的教学内容

3.1 学习英语习语

英语习语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西方的习俗,因为很多习语都是英美人们的生活经历的总结。习语在英美人的现代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交际作用。作为英语中富有表现力、富有感彩的语言,习语已经被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使用。在日常的口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通过阅读一些国外的相关资料,或者通过讲故事等方法加深学对英语习语的印象,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3.2 创设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英语教师首先要要求自己在上课时尽量采用英语来组织教学,同时也要用英语来解释英语,以缩短英语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此外教师还可以将真实的生活场景引进课堂,在教学中模拟生活情景,来创设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以提供给学生语言交际机会,让学生在模拟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口语知识进行训练。这样一来,初中生就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来进行英语听说,从而为英语口语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勇婵.口语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