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基地简介和存在问题
沈阳市保安寺位于沈阳市南部一环以内,北临南运河,南临文化路,西邻鲁迅儿童公园,东邻三好街。就其位置而言,可算是沈阳为数不多的黄金宝地。
图(1)保安寺地区航拍图
在基地周边有鲁迅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和东北大学三大高等学府,辽宁省城乡规划院,东北建筑设计院与其比邻,同时周边还有三好街电脑城。如此明显的区位优势还不止这些,基地两面为南运河绿带所环抱。但是这个区域存在非常严重的交通问题,这里经常活动的居民认为该地区亟待解决交通混乱和停车位不足的问题。
图(2)医大二院门口出租车随路停车拉客
图(3)医大二院西门随路停车
图(4)人流量大
图(5)车辆随路乱停
二、交通问题的形成原因
1、从大容量的交通工具逐步向小型交通工具转移,从公共交通工具逐步向私人交通工具转移,城市机动车增长速度过快。
图(6)出行变化
2道路网络主要存在问题
(1)道路结构失衡、道路容量不足、交通阻塞点增多。道路容量严重不足表现在主干路网标准低,断面不统一,车道宽度不富裕,自行车道较窄,容量不足,导致道路通行能力下降。
(2)现在道路系统结构不完善,缺乏道路层次划分和环路布局,道路功能层次混乱,比例失调,道路级别的衔接不当,导致缺陷。交通阻塞点增多表现在断头、瓶颈、错位,路口与路段能力不匹配,缺乏渠化措施,给道路容量带来较大损失。
(3)我国现有城市路网一般都是密度低、干道间距过大、支路短缺、功能混乱,属于低速的交通系统,难以适应现代汽车交通的需要,阻碍着汽车化在城市的实现。
3交通辅助设施存在问题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于机动车发展
(1)城市机动车的停车位严重不足,停车难、乱停车问题十分严重。
(2)行人过街辅助设施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离设施严重匮乏,这一状况直接导致行人乱窜街道、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从而严重危害交通安全,阻碍车辆畅行。
4缺乏有效的交通需求调控手段
5、土地利用不合理,人流密集的场所分布过于密集。
三、基地中交通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
1、加强城市规划与交通设施规划之间的联系
(1)在基地内,规划商业中心、文化娱乐设施等公共设施时要与城市交通协调,形成多功能、多层次、分布合理的公共设施体系;对于大型商业中心的出入口应尽量布置在次干道或支路上,并与主要交叉口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形成以交叉口为中心辐射而形成的复合商业街,从而减少人、车冲突,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和快捷性。
(2)新建大型公共设施必须考虑配套的交通设施,如新建的小区必须考虑居民的出行,及时安排必须的公交线路。同时还要强制执行大型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评价和分析建设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新增的交通需求对周围交通环境产生影响的程度和范围,从而在满足一定服务水平的条件下提出对策方案,减小项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缓解项目产生的交通量对周围道路交通的压力。
(3)充分认识静态交通管理的重要性,严格控制道路两侧建筑物的红线宽度,要求商业中心、写字楼等大型建筑物配建相应泊位的停车场,加快市区社会公共停车场和城市对外交通停车场的建设,减少机动车停放对动态交通的影响。
(4)在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中完善停车场规划和预留城市轻轨交通规划。除了对于新建大型建筑物必须按建设部停车场泊位标准配足停车场泊位,还要将城市停车场战略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管理规划进行一体化“集成”,从而形成完整的规划方案序列。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要预备足够的停车场用地。并根据城市发展的速度及区域经济整合形势,预留城市轻轨交通建设用地,并将轻轨交通线作为城市绿化带对城市无序扩张进行控制。
2、加强城市交通系统建设
(1)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政策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作为一项基本交通政策,现在已经被广大城市政府所采用。我就其与城市规划有联系的方面提出以下措施。
1)完善公交线网。老城区线网尚待完善。公交线路在增设时,应该逐条增设,逐渐完善。要注意新增加线路与原来线路的衔接的连贯性,避免出现交通瓶颈。开辟定线定站、定线不定站、定向不定站等多种形式的线路,快速疏散客流。
2)在基地中的公共站点设置要改变多条线路在同一站点停靠的模式或设一条停靠车道,规划建设好港湾车站、回车、停车场,避免以后重复建设,尽量减小对其他交通流的影响。
3)给公交优先通行权,例如在交叉口进行公交优先配时,在有条件路段上划出公交专用道。
(2)步行交通发展的对策
在城区内,充分发挥步行交通的作用,具体建议如下:
1)改善人行道。在市区人流量大的主要商业街和干道两侧,改善行人通行条件。对道路人行道进行必要的整理,铺设彩色瓷砖,设置盲道,清除违章占道,取消不合理临时停车位,迁移人行道上阻碍行走的电力干线、垃圾桶、电话亭,清除陡坎,禁止小型机动车在人行道上停放等。
2)在繁华路段和人员密集路段要增加一部分人行横道灯。在基地内,减少各种出行方式之间的干扰,限制机动车辆在商业区内的通行,针对商业区的功能特点,努力建设中心城区商业步行系统。
3)利用现代园林的手法,绿化江滩,构建沿江的观光、休闲绿色步行通道;建设环磁湖绿色长廊,实行人车分离,构建环湖绿色观光、休闲步行系统。
3.其他措施
(1)降低中心区的交通需求调整土地利用性质和开发强度,运用精明增长(Smart Growth)理念采用混合性质的土地开发模式,创建邻里交通减少交通出行量。例如在基地中使用居住小区分割东西两侧性质不相同的公建,是之交通线不再重复。并在小区内部设能满足日常需求的商业。
(2)“疏”与“堵”的交通组织方式。在方案中的某些路段设置单行线、路口禁止左转以及红绿灯信号控制及在商业和创意产业区设置步行街等。
(3)合理开发地下资源。CA/T波士顿中央干道实例对中国道路系统的启发。可以节约地面空间,减少道路对城市的阻隔,从长远的可持续发胀角度上来看是一种解决旧城被道路损毁,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的重要途径。该项目的起因是解决交通问题,也是激发城市活力、促进城市环境改善的迫切要求。随着城市的发展,道路系统的完善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是大势所趋,这也是世界许多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用地下隧道代替高架路,可以节约地面空间,减少道路对城市的阻隔,从长远来看,是一种解决旧城被道路损毁、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城市面临空间拥挤、保护旧城等复杂问题,在城市中心区特别是旧城区进行的此类建设,应该积极探索地下空间的利用。考虑中国国情,我先在一部分地块下建立了地下交通系统,结合地下停车场,地下商业街和地下道路网等。
一、当前养老服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结构性问题突出
一是养老服务内容单一,服务人员短缺,对老年人急需的医疗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供给不足。二是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一些老旧社区,老年人口多,却未配备养老服务设施,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三是养老机构往往独立开展服务运营,对社区居家养老的辐射作用不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四是民办养老机构难以与公办养老机构公平竞争,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而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大量闲置的现象同时并存。
(二)政策落实难,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为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名义政策多、实际落实难。一是办证难。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的规定不尽合理,导致养老机构办证门槛高,办理时间长。二是社会力量用地难。一些地方政府执行养老服务业土地优惠政策的动力不强,社会力量用地难。三是融资难。这是民办养老机构在运营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
(三)养老服务发展不均衡,城乡和地区差距较大
中西部地^养老服务发展进程缓慢,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距。农村空巢老人比例高,失能半失能和病患老人多,养老服务需求大,但养老服务设施普遍落后,专业服务机构少,服务水平不高。
(四)医养结合受到多方面制约,推进难
一是医养结合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布局,相关政策衔接不够,尚未形成政策合力。医养结合服务缺乏制度性资金来源。二是部门协作有待加强。医养结合涉及部门较多,职责界定不明晰,部门责任难落实,监管不足。三是信息互联互通水平相对滞后,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发挥不足。四是专业人才缺乏,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二、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
按照关于做好老龄工作的系列要求,应对人口老龄化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着力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我国要从中长期战略规划的角度,统筹兼顾,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一要统筹发展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着力推进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尽快实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二要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尤其要重视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出台有针对性的、符合农村实际的发展政策,有效提升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水平。三要统筹发展低、中、高端养老服务,尤其要加强对困难老年群体养老服务的保障。四是要统筹不同部门的政策规划,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形成政策合力,推动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兜住底线,确保基本养老服务供给
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基本养老服务的内容包括“生活照料、紧急救援、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基本养老服务的对象是全体老年人,而城市的“三无”老人和农村的“五保”老人是政府提供养老服务的重点对象,而重中之重则是“三无”老人、“五保”老人、失能失智老人。
基本养老服务需要资金保障。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现有养老服务补贴制度,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建立长期照护保障制度,设置长期照护保险并纳入社会保险统一管理。
(三)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主体作用
要针对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面临的问题,修改完善不科学不合理的政策规定。要整合政策及资源,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推动各项政策真正落地、落实。
要简政放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精简行政审批环节,坚持“非禁即入”,全面放开市场。对公办、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等一视同仁,大力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拓展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空间,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做到放管结合、放管并举,确保养老市场活而有序,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四)结合试点实践,大力推进医养结合
建议进一步细化地方政府对医养结合的扶持政策,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服务方式。强化专业服务人才使用和培养,制定实施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方式,实现医疗、养老服务的无缝对接。
发挥信息技术支撑作用,推进养老智慧社区建设,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加快实施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合作试点,提高养老机构健康管理服务水平。
【关键词】老龄化;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加速了老龄化进程。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工资水平的大幅提升。老年人对于经济支持、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希望安享晚年,愉快地度过黄昏时光。但是,现存的“医疗”和“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整合资源,提供服务一体化的医养结合模式将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模式。当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服务实施者、服务资金支付和服务从业人员等方面存在缺口。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现状不容乐观,应采取相关措施以完善该模式的不足。
一、推行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面临的障碍
(一)缺少专业的监管评估机制
我国医疗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模式仍处于发展阶段,相关的监管、评价体系和机构尚未建立。当前,构建医养结合护理模式是重点,但监管部门却处于多头管理的局面,更不用说设立专门的管理评估机构了。管理评估机构的缺失导致相关评估标准未能确定。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医养结合机构的评估与监管。例如:针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服务对象、机构设施、安全保障标准、收费定价和服务标准等进行评估与监管,从而有效地规范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使其运行平稳、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评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更好地规范老年人的服务时长和服务数量,减少老年人不必要的费用支出,使老年人享受优质的服务。同时,在相关的监管评估机构与标准下,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对机构进行检查,探望与回访老人,从而提高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服务质量,在不断地探索中使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逐渐趋于完善。
(二)资金匮乏与机构建设落后
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不仅需要设备的投入,而且还需要相关专业人才的培训、人力物力的投入、机制的完善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由于我国长时间的探索,对于单一的养老服务模式和单一的医疗服务模式的筹资渠道有较多的了解,基本上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但是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是医疗与养老两种服务模式的结合,处于两者中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其筹资是靠养老保险还是医疗保险,或是独自开辟一个新的险种,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同时,一些需要长期和专业护理服务的老年人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花费了大量的资金,由于他们的经济能力较弱,不建议通过提高标准费用来筹集资金。如果缺乏长期的融资机制,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将面对设施的逐步老化,相关配套服务落后的局面,从长远来看,可能难以维持运行,最终将面临倒闭。
(三)机构数量少且存在结构性短缺
虽然养老服务和设施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有效提供的数量却远远不足。据调查,到2015年底,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4亿,全国失能老人和半失能老人达到4000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8.3%。根据65岁人口5%的入住率,所需床位数为700万张,缺口近30万张。但是如果我国失能老人和半失能老人全部入住,其缺口将达到3300万。一方面是需求旺盛,对应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较缺乏;另一方面是仍有很多空缺床位,但因其收费偏高、功能较为单一,或由于某些特殊原因不愿收留这些老年人,使得供需不匹配、不均衡,最终造成结构性短缺。从长远来看,因为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大部分医养结合机构将会调整床位或者降低服务质量,使得医养结合机构的发展举步维艰。
(四)服务人员配置不足且服务质量低
我国养老和医疗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专业的护理人员和全科医生。根据国际公认标准,每三名老人就需要一名护理人员,但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人员不到60万,持证人员低于10万人。2015年,每1000人中,仅有13.8名全科医生;每1000人中,只有63.9名公共卫生人员。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养老与医疗服务专业人才的供给、需求矛盾突出。而且,在大多数护理机构中,一般由中年妇女担任护理工作,她们基本上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也没有相关的资格证书。另外,对于医养结合机构,一些管理者、营养师、咨询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也必不可少,这些人员是保障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服务的基础。如果专业人员配置跟不上,久而久之,使得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机构发展就难以维系。
二、推行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对策
(一)制定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相关行业标准
建立标准的制度规范,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广泛、健康发展。规范医养结合机构的准入标准,严格监督医养结合机构的运行,可以有效提高二者的整体效率;设立医养结合机构的退出标准,对相关医养结合机构的准入也是一种保证。同时,还可以防止其随意退出,以避免对老年人的生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设定医养结合机构相应的运行标准,明确规定床位分配标准、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和服务人员数量等硬性规定。同时,对医养结合机构中关于老年人的精神环境建设,给予一些灵活性的规定。例如:根据卫生条件、娱乐文化设施等建立机构等级评估制度,根据此制度的评估结果,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和财政补贴标准,督促医养结合行业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帮助老年人根据评价结果选择自己的养老服务方式。
(二)采用多种补贴政策扶持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产业
首先,政府可以制定一些有效的政策,给予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以支援。例如:土地配置、建立商业贷款制度等激励措施,以此来降低医疗和养老服务机构的资金投入。在商业贷款方面,可以为贷款开辟一条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和审批时间,对具有社会公益性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适当降低其贷款利率,积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行业。其次,政府还可以对现有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进行税收减免、商业水电改为民用水电等补偿形式。适当降低公共福利事业的税费,将医养结合机构的商业水电性质变为民用水电性质,相信在两项政策同时作用下,能有效降低机构经济压力。最后,鼓励非盈利性组织参与其中,鼓励社会养老服务和个人捐献等进入医养结合产业,以此来扩充医养结合产业的筹资渠道。
(三)鼓励多元社会资本投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产业
首先,可以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在医疗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模式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由医养结合机构承办者进行设计、建设、运行等大部分工作,由入住机构的老年人付费或政府承担一部分费用,投资者获取合理的投资收益。政府的责任主要是负责机构设施质量、人员服务水平以及相关公共服务价格的监管。其次,将私募基金纳入医养结合服务产业。我国也可以尝试将私募基金引入民生领域,利用其为养老产业进行大量筹资。在政策、服务、金融等方面的扶持下,让更多的私募基金聚焦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使我国医疗与养老服务产业充满活力。最后,社会众筹资金也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渠道。医疗服务模式与养老服务模式相结合,属于新兴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利用互联网交易平台,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项目在众筹平台上向公众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并且承诺合理的报酬,从而筹集到大量资金。
(四)创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专业服务人才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健康、长远发展的基石。为使机构培养出专业的老年护理人才,有以下几点措施:第一,在政府的指导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与医学院校建立长期专业人才培养和输送合作关系,采用新型“订单式培养”模式,在医学院校和职业类院校建立老年护理相关专业,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输送具有医师资质、护士资质的相关人才,形成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第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对相关执业人员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培训,以此来提升服务水平。第三,大型综合性医疗服务机构应不断强化对基层医养结合机构的支持和帮助,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专家下基层,进行专业技术指导。第四,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迫切需要专业医生、护理人员来充实其中。因此,必须提高相关服务人员的薪资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增强他们的荣誉感,以此来吸引更多年轻、专业的人才加入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产业。
参考文献:
[1]荣小红.中国私募基金法律规范化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07.
[2]曹琦,穆而.城镇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评价与分析[J].党政干部学刊,2003(2):27-28.
[3]耿爱生.养老模式的变革取向:“医养结合”及其实现[J].贵州社会科学,2015(9):101-107.
[4]陆爱勤.我国新时代健康保障体系的发展路径[J].上海经济研究,2008(10):34-39.
一、基本情况
(一)积极探索居家、社区医养融合新模式
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在辖区内组建全科医生团队,对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健康档案,对孤寡老人实行免挂号费、降低检查治疗费等优惠。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与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2008年以来,组织多轮企业退休人员免费体检,周期免费体检率达83.29%。
一是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和健康管理团队服务。我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启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重点为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提供家庭签约服务。目前,政府举办的3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与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6.7%。全市62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开展健康管理团队服务,组建健康管理团队342个,覆盖912个村卫生室,开展团队服务8304场次。二是开展居家老人医疗紧急救助活动。2012年,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公益服务”的建设运营模式,建成市养老服务平台,以“安全、健康和便捷生活”为服务主旨,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全方位服务。目前,平台“12349”养老服务热线已覆盖整个市区,24小时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三是开展医疗定点服务。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与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系,签订服务协议,充分发挥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功能。四是开展健康知识咨询服务活动。全市以“健康扬州社区行”活动为载体,定期组织讲师团成员以及有关医学专家深入社区、乡村,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今年仅市专业照料协会就组织社区健康咨询服务活动4场,培训养老护理员近200名。
(二)着力提升专业养老机构医养融合水平
全市共有养老机构99家,其中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农村敬老院)72家,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等公办养老机构8家,老年公寓等社会办养老机构19家。全市共有养老床位数29820张,床位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3.08%。社会办养老机构19所,床位2284张。全市有护理型床位1843张,占床位总数的6.2%。
一是公办养老机构医养支撑辐射能力强。扬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成立颐和养老康复中心,通过与东方医院合作,在全国首创“金拐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通过“亲情助理模式、至全服务模式、ABC管理模式、GOT运行模式”四大专属模式,实现示范引导、专业推广、辐射社区的作用。二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分类保障。曜阳国际老年公寓通过与苏北医院合作建立康复医院,完善急诊急救绿色通道机制,为老人开展保健医疗、康复护理、紧急救护、体格检查、健康管理等多项综合性医疗服务。中小型社会办养老机构重点收治自理和仅需基础护理服务的对象。三是农村敬老院基础医疗覆盖广。我市72家农村敬老院,均拥有基础性医疗功能的医务室。敬老院与当地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双向转治机制,确保政府兜底保障对象的基本医疗。保险机制作为医疗的重要补充。2013年,通过市慈善总会的资助,对城区685名城市“三无”、农村五保对象投保“爱老无忧”意外保险。四是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我局与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扬大医学院联合开展初级护理员免费培训,截止目前,已培训养老护理员592名。全市养老护理员822名,其中持证上岗养老护理员620名(初级592名,中级20名,高级8名),持证上岗率达75%以上,养老护理员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
(三)加快医养融合医养融合政策创制
2013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健康和养老服务产业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大力鼓励养老医养融合发展和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为助推我市养老机构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同年8月,我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出台《扬州市城区养老机构新增床位经费补助办法》和《扬州市城区养老机构运营经费补助办法》。办法对市区按标准建设、依规定运营的新增社会养老机构床位市财政给予每张床位3000元的建设补贴,对市区已开业的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和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依据实际入住老年人数按全护理、半护理、自理、分别给予每人每月100元、70元、50元补贴。两项具体的惠民举措对大力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和鼓励发展医养型养老机构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同时,也为各县(市、区)出台养老机构补助办法提供了参考依据。针对老年人保健市卫生局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扬州市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标准》、《扬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等多个政策性文件,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全市社区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对推进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机制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等作出明确的部署。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我市养老服务医养融合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与人口老龄化形势下的养老社会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医疗康复要求不相适应,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不相适应,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养老服务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在保障能力、政策法规、管理手段、服务水平、思想认识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医养融合制约因素较多
我市在推进医养融合方面虽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在服务能力、医保结算、政策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缺乏医保支持政策。由于养老不属于诊疗项目,因医保报销金额和住院时间的限制,造成需要长期康复治疗的老年人不得不连续出院转院,既造成过度医疗,也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发展不利。二是医疗护理能力欠缺。我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通常只能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大部分养老机构虽然有医务室和护理人员,但是医疗和护理水平不高。而诊疗水平高的医疗机构,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使得优质医疗资源无法满足居家、社区、机构养老需求。三是养老护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根据民政部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中4-5张床位就需要1名护理人员来推算,全市约2.9万张床位,至少需要5800名护理人员,而我市99所养老机构中,养老床位与护理人员的比例仅为25:1,50岁以上的养老护理员占护理员总数的70%以上,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同时,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劳动强度大,薪酬待遇过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和工作环境差等原因,也造成就业吸引力有限。
(二)养老机构供需矛盾突出
我市现有养老机构的存量与庞大的、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医养需求不相匹配,社会养老服务的压力较大。一是机构养老供养对象结构性失衡。养老机构照顾失能老人工作量大,强度高,同时也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因此养老机构愿意选择可自理老人,不愿意接受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造成社会上最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被排斥在机构养老之外。通过《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结果和我市调研的实际来看,养老机构在收住对象定位上,近一半的机构只愿意接收自理老人或以接收自理老人为主,其中城区将近三分之二的养老机构,不愿意收住失能、半失能老人。特别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对入住老人身体因素作为重要的入住条件。二是专业老年护理院的缺失。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江苏省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2.39%,我市老年人98.63万人,以此推算,我市约有失能老人2.3万人,而我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仅为1843张,可见我市失能老年人医养型养老需要巨大。老年护理院作为以护理服务和维持生命的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的医疗机构,具备对长期需要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提供治疗性护理服务的能力,对缓解综合性医疗压力、构建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互通平台和解决老年患者出院后康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省兄弟市老年护理院苏州市20所、南京市12所、无锡市6所,常州、徐州市各1所。其中,南京、苏州、无锡的老年护理院同时具备养老机构性质。我市尚无一家专业老年护理院。三是养老机构供给结构不合理。一为医养融合护理型床位缺失较多,全市护理型床位仅占养老床位总数的6.2%,与省政府要求“到2017年,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存在较大差距。二为部分地区高档豪华的养老机构,由于床位收费相对较高,入住率较低,而适合广大普通老年人,特别是寄养中低收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却排队难进,一床难求。四是城乡机构养老发展不平衡。在全市2.9万张机构养老床位中,大部分为农村敬老院床位,城市养老机构的床位占比远低于农村,与城市庞大的需求形成较大的反差。
(三)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发展艰难
社会办养老机构不仅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扮演着“填补空缺”的角色,也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看,我市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数仅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8%,与省政府要求“到2017年,社会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护理型床位所占比例更低。一是新建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受到土地等政策的制约,租赁等形式的养老机构又难以符合规划、消防、审批的要求。二是对公办、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扶持政策不平衡性。仅以对养老机构的省级资助为例,2008年―2012年,省对按“江苏省示范性养老机构标准新建、床位150张以上的”公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补助标准为3万元,而对社会办养老机构仅补助0.3万元。我市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床位建设为每张3000元,与省内兄弟市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南京、南通5000元,镇江、泰州4000元,徐州3000元)。三是优惠扶持政策可操作性不强,难于落实。如对于养老服务项目的土地供应政策,文件普遍作了以下规定:养老机构建设应当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的,一律划拨供地。由于上述政策过于笼统、原则,社会办养老机构获优惠供地很难实现。
三、下一步打算及建议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当前扬州市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要做好重点医养融合发展的工作不仅时间十分紧迫,而且压力十分巨大。为此,我市应加快形成以政策扶持为导向、以财政投入为推手、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动互补、覆盖城乡的社会医养服务新格局。
(一)创新手段、统筹规划,夯实居家社区医养融合基础
一是提升居家医养能力。大力推广智慧社区建设,推广“虚拟养老院”模式,通过可穿戴设备、视频诊断等手段,借助互联网技术、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以信息化、智能化服务为支撑,为老年人提供及时周到的远程健康服务。在便民服务进万家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实现生活护理、康复护理进家庭,定期巡诊与应需施诊相结合的诊疗、护理服务,为居家养老提供医疗保障。二是强化社区医养融合功能。结合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布局建设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养老互助幸福院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并在其中配备健康小屋、康复室等,筑牢社区医养融合基础;条件不具备的老居民区,按照就近原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契约合作机制;鼓励新开发住宅配套建设医养融合服务设施,为社区老人提供完备的医养融合服务。三是大力开展医养融合志愿服务活动。成立服务老人的“时间银行”,倡导“服务今天,享受明天”的理念,采取“时间储蓄”的方式,发动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医养融合服务。
(二)结对合作、政策支持,加快养老服务医养融合
今年,我局将与市卫生局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医疗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以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长效合作关系为依托,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模式,重点鼓励建设或转型老年护理院发展。2020年,全市养老机构全面完成“567工程”即: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达到50%以上;医养型养老机构占总数的60%;收住全护理、半护理老年人占总人数70%以上的养老机构应具有基础医疗服务功能。一是建议医保支持政策引入养老服务业,通过将需要中长期专业护理、康复、诊疗的养老对象纳入医保范畴,推进医养融合良性循坏发展。二是提升机构养老医疗融合服务能力。通过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分支机构、养老机构在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上门服务等完善医养服务结构。三是加强医疗资源机构养老配置能力。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鼓励医院将闲置资源改造成康复医疗机构或增加老年病科床位,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专科护理院,鼓励部分非建制乡镇卫生院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四是建立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与医疗机构联动机制。对基层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转送的老年病人,在挂号、就诊、检查及办理住院手续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五是提升养老护理员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可以通过设置岗位津贴和以奖代补的手段,逐步引导养老护理员队伍向专业化和年轻化转型。继续加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力度,明确对取得国家养老护理员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后,在养老机构护理岗位连续从业2年以上的人员,分别给予每人3000元、2000元、1000元、500元一次性补贴。
(三)加大投入、积极融资,夯实医养服务基础
一是积极与财政部门做好对接,贯彻执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XX〕39号)中对自建产权用房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给予1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和租赁用房举办且租期5年的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给予不低于5000元的一次性改造补助政策。二是积极引导各县(市、区)民政部门与养老机构建立专职养老护理员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资金可由县、乡两级财政按比例分担。三是建议研究制定针对新建或转型床位150张床位以上且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医养型老年护理院给予一次性20万元以奖代补政策。四是建议设立支持医养发展的投资引导基金,采取投入资本金、直接补助、财政贴息、小额贷款、项目补贴、风险补偿金、参股产业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加速进入医养服务领域。
(四)搭建平台、延伸保险,推进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发展
一是积极推动《扬州市社会养老机构设立办法》的出台,联合财政、卫生、国土、工商、金融、安监及消防等职能部门,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融合发展,根据权限分级职责,搭建平台协调解决诸如:土地使用、“一照多址”、人员待遇等扶持政策落地的问题,切实降低准入门槛,触发医养融合发展的“鲶鱼效应”。二是鼓励医养型社会办养老机构和老年护理院建设,针对机构身份定位问题,可在发展初期按“半福利半企业”定性,仿照企业运作模式融资入股、收益分红、扩张规模等,对其经费尚有少量缺口的,银行给予小额贷款,待其进入成长发展期开始归还贷款。三是拓展“爱老无忧”保险计划延伸医养型社会办养老机构,通过个人自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为入住失能、半失能寄养老人办理护理保险或意外保险,分释社会办养老机构风险。四是发挥社会福利协会服务管理作用,制定我市行业管理规范性文件,明确社会办医养型养老机构的性质地位,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开办养老机构筹资方式与待遇,纠纷处理机构与理赔等要求。
(五)明确责任、创新模式,积极延伸五保供养机构医养服务
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开展农村社会福利服务,率先将敬老院转型为集养老、医疗、康复为一体的农村社会福利中心。积极将农村养老机构工作纳入了乡镇公共体系建设范畴,纳入新农村建设内容,列入乡镇考核目标。利用或创造条件开设社会化养老功能,提高床位使用率,扩大养老覆盖面,科学制定发展农村养老工作整体规划,将农村敬老院建设和管理作为农村机构养老系统工程的重要方面,变敬老院单纯的“收养”少数“五保”老人的兜底保障福利扩面向广大农村老年人服务。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五保供养事业发展,出台土地、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和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兴建敬老院。
关于2017医养结合模式的调研报告二: 目前养老服务问题倍受社会各界关注,国家、省、市日前也相继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可见党和政府对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视。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医疗战线的医务工作者,我想就传统服务业转型方面的课题谈一下以医养老、医养结合的问题,不当之处,请予以指正。
一、养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医、养脱节问题突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市养老机构建设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机构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部分养老服务机构规模小、设施简陋、功能单一,服务项目、服务水平跟不上,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一些医疗机构存在吃不饱的困境,患者量少,医疗器械、设备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
(二)养老缺乏医疗常识,健康无从保证。健康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保障,特别是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去医院体检、看病困难已是严重社会问题。据调查了解,许多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们多数患有常见的老年疾病,因为不能够得到及时正确的指导和诊疗,耽误病情,导致病情加急加重,甚至会危及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当前,越来越多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迫切希望住进“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三)养老机构缺乏医疗支持,老人门诊就医难。一方面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们大多数行动迟缓,一些老人生病后不能够及时去医院诊治,只能外请医护人员上门静点,这样会导致用药上的错误以及承担高额的医药静点等费用,从而增加了老人们的经济压力,他们的生活水平也因此会受到影响。
(四)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缺乏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服务。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匮乏,且整体素质不高。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这方面人才的相关专业不多。专业人才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几点建议
(一)整合资源,为老人老有所依奠定良好基础。养老工作是一项投入多,回报少的事业。鼓励养老和医疗机构结合,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有利于融合资源,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一方面鼓励大型和综合型医疗机构依托现有的医疗资源,充实养老服务机构;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联姻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建立医疗型护理院。以东风区为例,将小型民营养老院集中依托医疗机构进行资源整合,即可改善原有的基础设施,又能够在医疗上使老人们的健康得以保障,这种方式如果可以得以实现,老人将得到专业人员二十四小时的营养配餐,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并可提供专业护工为难以自理的老人施行专业护理,这样可以使老人们无后顾之忧,安养晚年。
(二)以养老院为依托,建立家庭病房。针对老人们行动难、就医难的实际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在民营养老院中实行家庭病房制度,一来可缓解各大医院床位紧张的压力,二来可使老人们足不出户即可得到如同在医院一般的治疗。与养老院联姻的医疗机构可派出专职人员为家庭病房中的患者定时、定期查房,观察病情变化,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定时为老人体检,达到早观察,早诊治的效果,为老人健康护航。
钟南山:“医养结合”需要多管齐下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教授指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理念。他认为,“医养结合”是一个新理念,它的目的旨在给老年人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从健康的角度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医养结合实际上就是办能够让老年人健康养老的事业,这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另外,医养结合要考虑到中国的特点。中国老年人的层次多样,跟全国的经济状况有相似之处,有的老年人经济条件好,有的老年人则需要依靠退休工资生活,因此不同的老年人的需求是有所不同的。
“因此,这是一个立体的课题。”钟南山院士表示“首先是上有政策。”钟南山举例说,国务院总理在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其中提到要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培育支撑医疗、药品、器械、中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这显然为“医养结合”提供了政策的支持。
钟南山还指出,调查显示,在中国有很多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等慢性疾病分别位于老年人住院原因的前列。
梁智鸿:香港提倡积极老龄化
“香港的人口老龄化发展非常迅速。今天男士的平均寿命是82岁,女士是86岁。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是1:7,到2030,比例将会是1:4。”原香港医管局局长、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名誉院长梁智鸿在分享香港养老服务现状的报告上首先提到了“人口的老龄化”。
“与亚洲地区人口的平均寿命为80岁相比,60岁仍是很年轻。”相比起人们对“老龄化”普遍存在的消极认识,梁智鸿则希望从正面的角度来分析:今天的长者财政独立、教育水平比较高、更健康、更希望继续积极投身社会。“基于以上因素,我们有两个方向:⑴如何确保长者尽可能保持‘独立性’;⑵当他们真正需要‘依赖’别人时,我们如何配合其需要。”梁智鸿介绍,为确保长者尽可能保持“独立性”和增强自信心,香港提倡“积极乐颐年”,即内地提倡的“积极老龄化”:建立长者学苑,通过与小、中、大专生一同上课,鼓励长者参与学习,促进长幼共融沟通;鼓励左邻右里互相合作,“积极”的同辈鼓励“消极”的同辈,发展支援社区的爱老护老网络,推广家庭、亲友融和;提倡有弹性的退休计划,增强长者的生产力,尽量利用长者的经验降低老年抚养比率。此外,香港还为长者提供高水平的公营医疗保健服务和发放医疗券。在2013~2014年度财政预算案中,香港用于长者的预算开支为550亿港元,比上年度增加约115亿港元。
殷大奎:公民亟需提高健康素养
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医师协会会长,73岁的殷大奎教授认为,我国公民的健康素养还不够。他在“健康教育”的专题报告中指出,“2008年5月12日卫生部公布了我们公民的健康素养只有6.4%。也就是说,90%以上的人都不具备健康素养。目前,慢性病占了全国人口总死亡率的85%,已经消耗卫生资源的70%,而这些病往往与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殷大奎指出,健康教育在养老体系中是防控慢性病的一种社会性综合疫苗。
姚兵:老年建筑需要为老人服务
原国家住建部副部长、城乡建设全国理事会理事长姚兵指出,建筑不能忽视养老,而应更好地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姚兵认为,理想的养老建筑的设计,一要无障碍,人行、轮椅、救护床都应该通行无阻,电梯里轮椅能转弯,床能进。二是厨卫很重要,最好每层楼都有厨房和小餐厅。厕所要大一点,要能转动轮椅,大小便处都要有扶手,尽量减少台阶。浴室要注意防滑,淋浴间最好能两人同时进,因为有的老人需要别人帮忙搓澡。另外,厕浴间的房锁不能用球形的,因为球形容易抓滑,会使老人摔倒,所有的门锁最好都用棍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