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养结合的发展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保险企业跨界到养老服务中,所选取的养老服务模式也各有不同。有的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入口,投资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公司,打造互联网+时代一体化养老;有的从社区养老着手,在一二线城市中,通过竞标地产的方式建立属于自己的养老社区,采用高端护理模式,打造全护理概念。在建立养老社区的同时,保险企业还建立了健康养老体验中心,注重线下养老体验式服务,形成休闲养生、健康管理、医养结合、社区养老等多种业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例如,由泰康人寿投资建设的国际标准大型综合养老社区泰康之家燕园已在北京市昌平区投入试运营。社区总建筑面积约31 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可容纳3000 户约4500 位老人入住。泰康之家燕园的社区服务体系由生活服务体系、医养康复体系、活力文化体系三大部分构成,包括日常生活服务、餐饮服务、健康管理、专业护理、医疗问诊、康体娱乐、活力课程和社工服务等,全方位满足入住长者的综合需求。
养老业务拓展需要大量人才,2016 年3 月,泰康人寿与北京、上海等地20 余所开设护理专业的高校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形成以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破解养老人才短缺问题。
保险企业切入养老,一般都是大手笔,并迅速铺开,要取得规模效应,对资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但对于善于资本腾挪的保险企业来说,似乎并非难事。大型保险企业选择以投资商、运营商一体化的全资运营模式,通过自建+ 控股+ 合作的方式培养体系化的养老服务能力。还有一些保险企业采用股权合作模式,与开发商联合成立股份公司,该模式有望成为国内保险公司进军养老地产的主要模式。
而在美国,保险公司投资养老产业的渠道以间接投资为主,保险公司大都不直接参与养老社区开发建设。保险公司通过投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成为养老住宅的持有者,获取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
养老产业的发展前景是毋庸置疑的。2013 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 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2014 年8 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投资养老服务产业,促进保险服务业与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
但对保险公司自身来讲,在进军养老项目前必须选准市场定位和盈利模式,找到适合自己的盈利点及盈利模式。
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的养老项目多集中在地产领域,以养老社区的形式切入,其中并不排除圈地嫌疑。而持续的低入住率,让险资们看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也让其对养老行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国平安集团子公司平安不动产的养老地产项目合悦,在2015 年春节后进行封盘。该项目以全龄化全方位社区服务为特色,提供颐养身心的全方位服务。据悉,合悦项目并未叫停,仅是暂时封盘。但外界对于平安不动产关注不是这一项目的暂时停滞,更多的是质疑其以养老名义圈地,但平安不动产方并未做出回复。
剥离房地产属性,养老社区并非暴利、高盈利的投资项目,其投资周期也许要长达8 至10 年。在项目投入前期,能维持收支平衡已较为不易。目前从各养老社区运行的情况来看,其短期收益大概仅为5% 至6%,若收益要达到8% 至10% 之间,则需要10至20 年的投资周期。
摘要: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建立富有时代信息和具有自己特色的医院文化,是医院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举办医院文化摄影展,反映以人为本,强调高尚品德、医疗责任,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对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影响和意义。中国医院文化博大精深,医院文化摄影展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医院文化摄影展;学生综合素质
TheInfluenceandSignificanceofPhotographyExhibitiononCultureinHospitalforStudentComprehensiveQuality
Abstract:To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cultureinhospitalandsetuphospitalculturewithtimespiritandone''''sowncharacteristicsisoneofthemosteffectivewayforhospitaltoenhancethestudentcomprehensivequality.Thephotographyexhibitiononcultureinhospitalwasheldtoreflectpeople-oriented,possessionofnoblemorality,medicalliability,deepmedicalandhealthreform,andbuildaharmoniousdoctor-patientrelationship,whichisofgreatinfluenceandsignificanceofenhancingmedicalstudent''''soverallqualities.TheChinesehospitalcivilizationhavebothextensiveknowledgeandprofoundscholarship.Photographyexhibitiononcultureinhospitalcanimprovethestudentcomprehensivequality.
Keywords:Hospitalculture;Photogrtaphyexhibition;Students;Comprehensivequality
医院文化作为医院特有的精神财富,引起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兴趣与重视。医院文化的概念: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道德情感、生活信念、审美情趣、思想作风、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与准则的总和。文化具有继承性和融合性的特点,文化的力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不断增强包括医院文化的中华文化的竞争力,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一项关系全局的大事。
1医院文化摄影展的重要意义
医学院校、临床学院应使医学科学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相互沟通、形成合力,形成合理有序的素质教育大局。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为了丰富和活跃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医院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在医院领导的倡议下,院工会在住院部等大厅处举办了“用心灵感悟大世界,用相机捕捉美好瞬间”职工摄影展,通过作品折射出医院的综合实力,彰显出医院的自身形象,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举办摄影展,摄影的真谛是让瞬间变为永恒,从拍摄的对象、取景、各种镜头都可以完美地演绎出摄影者的创作意图及反映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内涵。来院的同学经常观看、深有体会,特别是那些进入临床实习的同学们。临床实习是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深化理论知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1]。医院领导、教师、学生都重视临床实习,摄影展中也有反映教师与实习同学在一起参加各种健康有益活动的照片。大学生们要注意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劳逸结合,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2]。
2医院文化摄影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与意义
2.1领导的工作作风带动了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在首要位置有《憧憬未来》与《留念》二幅照片,内容为医院领导向国家卫生部领导介绍医院基建模型等,表现了院领导平时的工作情况,反映出院领导班子德才兼备,具有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以身作则的工作方法,勇于创新的工作胆量,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并从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高度,重点抓“十六大”精神的落实与贯彻,深入学习,在理论上进行研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3]。《全院领导班子与6位优秀科主任的合影》展示学科评估表彰的工作。科学、规范、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学科评估,倡导了“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
2.2榜样力量激发了学生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奉献精神多幅照片反映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老师们的廉洁行医、无私奉献、勇于实践、忠于职守、勤奋学习、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值得学生学习。加强人文学科的教育已是时代的需要和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高等医学教育不仅是专业教育,更重要的是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出一批有理想,有教养,有仁有义,有情有爱,视病人如亲人,品德高尚,善于“医人”的高级医学人才。《严谨的态度》展示原副校长、四位博士生导师认真查房介绍急诊范围,脑血栓超早期溶栓治疗的照片,表明了教育的目的要求,即通过教育实现知识、技能的提高,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还要帮助大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使思想境界、情感、心灵都得到升华。医院精神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坚持医、教、研相统一,鼓励医务人员做好病人的工作,强调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即爱岗敬业,救死扶伤,文明礼貌,廉洁行医,团结协作,保守医密,严谨求实,奋发进取。
2.3干部的优秀品质鼓励和教育广大学生院手外科专家认真做手术的照片,腹部外科专家进行微创手术照片,展示他们精湛技艺、为人师表的优秀品质,体现了精益求精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理念。妇产科《问诊》,妇产科教授耐心仔细询问患者病情,及时明确诊断、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珍惜生命、认真负责,这些优秀品质都非常值得广大同学学习。
2.4教师的人格风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要适应社会和卫生保健服务的发展,进行学科合理整合,扩大选修课范围,突出以人类的人文关怀,特别要加强和提高人文科学和行为医学的比重和地位,重视医学论理学的教育,重视人际交流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训练。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等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独立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养成,加强临床思维和实践技能训练。
2.5医院文化摄影展对学生业务学习的影响我们应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了人类的幸福、维护世界的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有一幅中医科《传帮带》的照片表现的是传统的中国医学,无论是其价值还是行为准则都贯穿着对人本身的深切关怀。医乃生死所寄,责任匪轻,中医的望、闻、问、切之传统诊断方法,体现出对患者的尊重、关注。中国进入WTO后,为中国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为中药在各国的应用带来了更大的空间,是推动中医中药的大好时机[4]。大家认真学习,推动中医中药的发展。向老年患者宣传药物知识,解答病区和门诊老年患者用药疑问[5]。临床医师应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及高度的责任心[6]。服务理念是提升医院文化的重要途径,从事药学同志也是如此,现代医院药学发展的主流是药学监护,其本质特征是“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7]。医乃仁术,由于医学研究和实践对象是人,因此医学的全部活动必需由道德思想体系来指导。医生和患者作为社会角色,都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双方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才能保证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牢固树立人才兴院,探索责任、奉献精神、改善医患关系促进我国医疗事业健康发展。《时间就是生命》,表现急救中心医务人员上救护车出发去抢救病人。《国际援助》是护送我院成功救治的德国友人卡尔思佩斯先生乘德国空中ICU回慕尼黑的场景之一。把对病人的尊重、理解和关怀体现在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医疗服务全过程中[8]。
2.6医院文化摄影展对教学工作的影响带教加拿大实习生缝合操作,学习病理知识的《我在中国当病理医生很高兴》。胸外科带教加拿大实习生《方便的网络》,教留学生上网查信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住院处与门诊相继应用计算机,开发应用信息系统,在医疗中,应用信息系统可以使医院与社会两方面取得明显效益[9]。各教研室主动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10],加强实验教学与科研社会实践的联系。合理调整教学顺序,恰当精选教学内容[11],注意结合现代实验研究,与临床实例,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2.7医院文化摄影展对科研工作的影响《索》反映博士点科研人员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标本,《阅片讨论》反映血液肿瘤科的教师认真阅骨髓片,从宏观到微观,进行高水平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作为学生,更应珍惜时间,认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学好各种专业知识,为将来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8医护密切协作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有一组护理方面的照片,其中展现护士为患儿作静脉注射的《一针见血》,护士耐心解答病人及家属的提问的《有问必答》,说明了护理工作是医院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护理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12]。朝气蓬勃的护理团队,团结向上的医疗集体,医护密切合作,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
2.9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一幅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师生情》的照片,表现出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个体化培养[13],导师具备奉献精神,提高研究生手术技能,使研究生取得很大的成绩。《同心同德》反映原副校长与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及全科同志的合影、齐心协力在医、教、研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2.10不断攀登高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有3位老专家教授阅读资料、著书、撰写文稿的图片,医学之发展总是要在反复中不断总结、著书立说形成理论[14],作为青年本科生,更应继续努力,学习老教授们继续钻研,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大公无私、具备奉献精神、多做工作、多做贡献。总之,举办医院文化摄影展,展出大量医院文化的照片,医院文化(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总和,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在医院内广泛存在的一种行业文化)展照片的内容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的影响与深远的意义。
致谢:作者感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工会举办医院文化摄影展及各位摄影爱好者提供医院文化内容的宝贵照片。
参考文献:
[1]张恒文,余万桂,何晓斌,等.中医临床带教内容与方法刍议[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1):1154.
[2]刘琴.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6):574.
[3]杨博宇,赵梦溪,路璐,等.校园文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及其意义[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7(2):245.
[4]刘冬玲,金萍.浅谈中医中药的发展前景[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0):1053.
[5]余淑芳,杨祚荣,李燕君.药师应关注和指导老年人合理用药[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0):1058.
[6]付志荣,蔡玲.谈患者用药依从性与临床疗效关系[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0):1056.
[7]舒琴.医院药学工作模式创新举措[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2):171.
[8]杨博宇.隐性课程对综合大学本科生素质的影响与意义[J].农垦医学,2004,26(1):49.
[9]李玉澄.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发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87.
[10]李正禄.高校基础课实验室评估的意义与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0):1060.
[11]赵岩,刘孟安,李治淮,等.西医院校针灸教学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0):1152.
[12]史素萍.浅谈我国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1):1176.
社区卫生服务是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卫生服务。近年来,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改善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维护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保障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赞誉。本文结合我院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践体会,提出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因素及若干建议如下。
1 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客观因素
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应是做好系统服务、上门服务、家庭病床服务和双向转诊等方面的工作,真正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但在实践过程中,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受到以下几个客观因素的制约:第一,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当前我院的社区卫生工作人员5人,存在人员配备不足。层次及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他们仅为中专、大专学历,初、中级职称,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尚缺,学历、职称层次较低,均是临床医疗人员转岗而来,缺乏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不能适应“六位一体”的综合医疗保健服务工作需要,这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人才现状大体一致。第二。缺乏政策制度的倾斜支持。包括政府投入少、补偿政策乏力、社区卫生服务未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全科教育培训体制不完备、未完善切实可行的双向转诊制度等。第三,社区卫生服务匮乏特色。我院的社区卫生服务单一。没有走出医院的模式,仍局限于“坐堂行医”、“医疗为主”、“被动医疗”的服务模式,缺乏创新的特色服务,未能形成“以人为本”的新型医患关系,居民没有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得到更多的“健康照顾”,社区卫生服务站对居民缺乏吸引力。
2 发展社区卫生事业、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议
2.1 合理配置社区卫生人力资源 人才匮乏是制约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由于全科医学教育的滞后,我国目前缺乏经过正规全科医学教育的全科医师,现有卫生技术人员不能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因此。要建立并完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体系。各级政府应该拨出培养专款,联合高校承担起全科医学教育和师资培养的责任,尽快培养出以全科医师为主体的包括公共卫生医师、护士以及其他人员在内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当前,要以在职教育为主,加强专科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双向交流培训机制,采取集中脱产培训和岗位培训相结合的办法,以培训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为重点,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专业队伍的综合素质、服务能力和岗位技能。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配备预防、医疗、保健、康复等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其取长补短,发挥整体服务优势。在卫生资源的结构调整中,积极引导卫生富余人员中的高素质人才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岗分流,可以选拔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技术骨干或鼓励离退休医务人员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或允许在职医务人员兼职,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素质低、难以取得居民信任等问题。
2.2 积极探索特色服务模式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尽管在规模、资源上均无法与综合性大医院媲美,但如果能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社区居民的需求,发展具有特色、专业水平较高、针对性较强的医疗服务,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积极强化“以人为本”。创新服务机制。形成新型的医患关系,推行以全科医学为主的家庭卫生保健制度,实行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综合管理体制,将内、外、妇、儿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陪送患者住院和转诊,进行个体健康教育,指导防病保健和康复锻炼,设立社区责任医生,定时上门,主动服务,开设24 h服务热线,随叫随到,推广家庭病床、家庭护理、电话咨询、生活指导、心理健康宣教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突出社区卫生以健康为宗旨的服务。
2.2.1 积极开展老年保健服务 我国现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医疗需求不断增加。随着单身、独居的老人不断增加,如何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成为时下人们关注的焦点。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管辖区内老年人提供低廉优质的预防保健和疾病治疗服务,让老人在家中安享晚年的“居家养老”新理念,正逐步取代过去收费昂贵的养老院养老的形式。因此,今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积极开展老年保健、老年护理、家庭病床、临终关怀等服务。大力推行老年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的发展。
2.2.2 推行家庭卫生服务 家庭卫生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家庭卫生服务使传统卫生服务由被动式的“坐堂行医”变为主动式的“上门服务”。它包括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教育、家庭慢性疾病管理、家庭出诊、家庭治疗、家庭康复、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多项内容。家庭卫生服务通过家庭治疗及上门随访等方式,针对具体家庭不同的疾病情况、个人身体状况、饮食习惯、家庭经济情况等进行健康教育及保健知识咨询,对各种危害居民健康的问题进行干预和指导,效果更显著,也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因此,家庭卫生服务可以使健康教育实现由“面”向“点”的转换,极大地增强了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是实施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慢性疾病患者长期受病痛折磨,人力物力支出大,其持续、规范的长周期治疗和护理特点,迫切需要更贴心的“上门”服务。如果说社区卫生服务使慢性疾病治疗与管理从大医院转移到社区,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及精神负担,那么,家庭卫生服务面向特殊病情或需要定期持续治疗患者,使慢性疾病治疗与管理进一步转移到家庭,是为患者治病、减负的继续深化,尤其对残疾、瘫痪患者等更具必要性。家庭卫生服务是社区慢性疾病治疗与管理服务必不可少的补充形式,是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延伸和深化。
2.3 争取政策制度的支持
2.3.1 全科医师功能定位的政策保证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合理的人才机制,人才流失问题不可忽视,由于基层卫生机构与公立大型医院相比工资待遇低,在社区很难找到高层次人才。要解决好全科医师的社会、学术地位,全科医师要有明确的功能定位,政府应完善配套的人才政策,提高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在编制、经费、培训等方面给以相应的政策保证。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宣传社区卫生服务理念,使大学毕业生充分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义,同时,对于志愿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高学历、高职称、高技术人才,在职称和福利等方面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到社区工作。还要积极探索建立、完善切合各地实际的全科医师技术职称评定系列制度,对从事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职称评定,应该与二、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同等对待,全科医学的学术地位也应同其他学科一样受到尊重和评价,努力维护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待遇和社会地
位。
2.3.2 完善相关医疗保险配套措施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要完善相关医疗保险配套措施和报销制度。首先,扩大医保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支付范围。医保部门要把合格的社区卫生机构纳入支付范围,将社区首诊费用、急诊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家庭病床、预防保健费用、社区康复等纳入参保范围。其次,完善收费和报销制度。为体现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公益性,政府要制定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性收费项目和标准,放宽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保险政策,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起付线和封顶线进行适当倾斜,并适当拉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型医院就诊费用标准和自付比例差距,使价格发挥弹性作用,引导病人合理分流。
2.3.3 实行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援制度 三级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可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及管理能力,缓解看病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完善三级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能有效地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匮乏的问题。三级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是扶持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是非常好的切入点。
2.3.4 设立家庭医生首诊制 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功能较为完备的国家,尽管卫生体制差别很大,但均不同程度地实行了家庭医生首诊制,以致大多数医院不开设门诊服务,只有急诊病人和家庭医生转诊的病人才能获得医院服务。
2.3.5 完善双向转诊制度 建立切实可行的双向转诊制度,已经成为连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的重要环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制定双向转诊的标准、制度和管理办法,完善规范的运作机制和监督机制。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双向转诊工作,完善双向转诊的登记制,理顺转入、转出的运作程序,加强双向转诊信息沟通,确保转诊渠道的通畅。加强考核监督,做好转诊的效益分析,保证质量和效果,解决好转诊病人的后续治疗。
2.4 推进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 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的目的是掌握本区居民健康状况,为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社区健康调查为根本,建立社区家庭和个人的健康档案,确定社区的医疗卫生问题。开展人群健康分类管理,以健康促进和行为干预为主要手段,开展重点疾病的预防,为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六大功能奠定基础。社区卫生机构还应积极开发应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软件,建立与生活方式相关疾病的电子健康档案、诊疗管理系统、饮食和运动处方、膳食结构分析管理系统等,提升传统社区卫生服务效率,扩展传统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2.5 发挥社区地理优势,缩短居民卫生服务时间成本 要想增加某些人口对卫生服务的利用,可以通过降低他们的时间成本来增加他们对卫生服务的利用,比如减少就诊往返时间,候诊时间等。社区医疗应该是最方便广大患者就医的场所,社区卫生应发挥其地理优势,使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减少就诊往返时间。区域卫生规划对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所覆盖的居民人数有一定的标准,各地区应严格按标准审批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文章分析了甘肃省老年人社会保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商业保险当前发展面临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养老年金市场持续扩容、行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等机遇,最后提出了构筑商业保险民生保障服务网、服务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障需求、参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商业保险服务精准脱贫新思路、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引资入甘等商业保险参与地方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路径建议。
【关键词】
商业保险;养老服务;养老保障体系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养老压力。世界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曾提出“三支柱”体系的社会保障模式。“三支柱”模式认为,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和管理方式的多元化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率和促进社会公平,最终有利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对基本养老的补充作用,把商业保险建成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本文通过对甘肃省老年人社会保障现状的研究,分析商业保险在参与地方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探索商业保险因地制宜参与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甘肃省老年人社会保障现状
(一)基本情况甘肃省于2005年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的进程略晚于全国1,但之后进程加快。2015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2.3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6900元。2014年底,全省常住人口为2590.78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364万人,65岁以上老年人口221.5万人,分别占常住人口的14%和8.5%。甘肃省是典型的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省份。
(二)老年人社会保障现状1.社会养老保障情况。省内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7.99%,替代率为53.1%,尚未参保的对象主要是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2015年,省内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水平为元月,较上年增长了205.03元。除此以外,70周岁以上人员可分年龄段享受高龄补贴。截至2015年底,省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35万人,平均参保率97%,其中老年人群体达到了100%。目前,这些老年人可享受每月85元政府发放的补贴,其中中央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70元,省级财政补贴为每人每月15元。2.社会医疗保障情况。数据显示,省内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居民医保财政补助由2010年人均120元提高到2015年人均380元。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老年人报销比例可达到85%;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含大病保险的老年人报销比例达到70%以上。省内部分地区还开展了试点,对70、80、9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分别提高报销比例10%到30%。3.养老服务保障情况。随着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的出台,甘肃省养老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初步建立起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2015年,省内先后在16个县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目前加入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老年人超过13万人,仅兰州市就提供养老服务320万人次。机构养老方面,各类养老机构498家,养老床位10.5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28张。除此以外,省内还建立了天水市麦积区、张掖市甘州区全国综合性养老示范基地,临夏市国家级少数民族地区综合性社会福利服务示范区,为越来越多的老年群体提供更为精细化的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1.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全省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老龄事业发展不平衡,集中表现为区域、城乡养老服务业发展不平衡、河西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与中东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村养老服务与城市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城镇个体劳动者和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比较突出,保障能力有待提高。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运作管理存在不完善、不透明等问题,社会养老保险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还比较滞后。2.养老服务资金投入不足。甘肃是西部欠发达省份,经济社会基础比较薄弱,养老服务资金投入与老年人养老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服务资金短缺,投入资金少,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效果不明显,社会资本的参与度普遍不高。老年社会的保障和福利水平整体偏低,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3.养老机构建设存在较大差距。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还不健全,养老机构建设档次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目前全省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城市一床难求与个别地区床位闲置的矛盾比较突出。社会办养老机构成本支出高,普遍运营困难,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4.农村老年服务水平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难点和重点在农村,农村人口老龄化具有程度高于城镇、速度快于城镇、地区差异大于城镇、老年人口多于城镇等特征。尤其是甘肃作为农业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村留守老人日益增多,高龄化、空巢化等问题比较突出,对基层公共服务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农村老年服务的质量效益普遍偏低,基础工作薄弱,养老形式单一。城乡居民养老金替代率过低,与城镇职工养老待遇差别大,可持续性面临巨大挑战。
二、商业保险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政策红利不断释放2014年5月,甘肃省政府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全面规划了我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蓝图,提出要推动现代商业保险发展,并制订了多项促进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发展的政策措施。2016年,在甘肃省出台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探索医养结合的工作制度。这些政策措施表明,甘肃省已经把商业养老保险纳入到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布局当中。商业养老保险在加快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进程中必将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省内商业养老保险服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多项支持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养老保障的项目工程已经启动实施。2015年,省内建立了商业保险与养老机构经营风险管控相结合的工作机制,通过鼓励养老服务机构购买综合责任保险,提高养老机构风险应对和善后处置能力。2016年,又确定在兰州、天水、武威3市开展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试点,可有效化解126万老年群体意外伤害风险。随着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等措施的落地实施,甘肃省内还将推动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争取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保险试点等。商业保险正在逐步深入到社会保障体系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部门开始重视并注重发挥商业保险的作用,这些都为商业保险融入地方民生保障工程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养老年金市场持续扩容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制度的推进,商业保险在职业年金市场及养老年金市场中将会发挥更大作用,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据保守测算,甘肃省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员工每年仅实账缴费部分大约能筹集25亿元左右的资金。未来,随着年度积累、投资账户收益增加和退休人员虚账坐实,该基金规模还会快速增长,远远超出现有的企业年金规模。职业年金市场释放出的巨大潜力,给商业保险特别是养老险公司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公务人员保障待遇可能降低,也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出更多的个人商业年金保险需求。
(四)行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商业保险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养老年金业务运营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供给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行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以企业年金业务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我省企业年金积累基金余额约为70亿元,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主要为酒钢集团、金川公司等省属大中型企业,银行、保险、信托、基金公司均参与到了上述机构的年金计划管理当中。其中,保险系受托管理的企业年金基金规模为15.53亿元,受托企业51家,占企业年金市场份额的22.19%;投资管理资金余额为53.08亿元,涉及企业62家,占企业年金市场份额的75.83%;管理职工账户数达到8975户。可以说,商业养老险公司作为市场上唯一专门经营养老金管理业务的机构,凭借其在精算技术、产品设计、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已成为企业年金领域强有力的竞争者。
三、对商业保险参与地方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路径思考
(一)构筑商业保险民生保障服务网保险行业应紧密结合甘肃省情,把工作重心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发挥专业技术、服务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到政府对地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规划当中,从城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提升养老基金运作能力、促进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谋求商业保险与社会养老的契合点,为构筑民生保障提供服务支撑。通过与地方政府开展合作,以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等方式引入商业保险机制,积极参与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市场化运作,为改善基本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提供支持,降低公共服务的运行成本,提升社会管理的效率。
(二)服务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障需求鼓励专业性养老保险机构积极参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拓展包括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团体补充养老保险、团体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等业务和服务,满足不同类型企业或团体多样化的养老保障需求。新出台的职业年金办法中明确规定,职业年金只能分期领取,可以购买商业保险。因此,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可以设计合适的团体养老年金产品,与职业年金计划进行无缝对接,形成行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积极争取职业年金计划,在年金积累阶段就提前介入,实现对职业年金从积累期到给付期一条龙式的管理,以减少参保单位及公务人员在退休时点的计划转换成本,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三)参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改革甘肃省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所承载的支付压力逐年递增,基金抗风险的能力有待提高。2015年,全省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规模结余约为439.42亿元,主要的投资渠道为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目前尚没有委托给任何一家专业机构进行投资,基金的升值保值空间非常有限。通过引入诸如养老金管理公司、养老保险公司等第三方专业投资管理机构,由专业公司进行金融资产的多样化经营,就可以盘活社保基金,大大提高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缓解基金支付压力。
(四)积极探索商业保险服务精准脱贫的新思路据统计,省内目前有86.8万老年人在享受社会救助,其中城市低保10.5万人,农村低保63.8万人,农村五保户12.5万人,占救助保障人数的20.3%,占全省老年人口的23.5%,政府扶贫脱贫的压力较大。因此,探索运用保险机制服务扶贫开发的新路径显得尤为必要。2015年,省内开展了“两保一孤”秦安模式保险试点,针对农村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体风险保障缺口,用扶贫资金购买商业保险,是一项具有普惠性质的保障措施。下一步,可以继续扩大试点范围,进一步提高农村孤寡老人的养老、疾病保障水平,使商业保险真正做到为政府分忧,解群众之困,让更多的老年困难群体得享实惠。
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为12.95亿,60岁及以上达总人口的10.23%,65岁及以上达总人口的6.96%[2]。预计2000~2025年,老年人口会占到总人口的19.3%。2025~2050年,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25.2%。
1950年,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2亿,1970年达到3亿,2002年达到6亿多,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0%。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老年人数量将增加到世界总人口的21%[1]。中国甚至于全世界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2人口老龄化对健康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功能的下降,患急慢性病的几率增加,就诊率、住院率因此上升。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衰老变化和外界环境的改变,在思想、情绪、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往往不能适应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老年人也常出现脑衰弱综合征、焦虑、忧郁症、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高楼住宅综合征等心理和精神问题[3]。
3老年护理的现状
3.1老年护理的概念
3.1.1传统观念人们往往将老年护理与老年病护理相提并论。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老年护理是针对老年人的某种疾病而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大多数疾病对老年人的影响与对其他年龄组人群的影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实践证明,对老年人群的护理有别于对其他年龄段人群的护理。这些因素包括老年人对疾病的反应,各种疾病症状在这类人群中的不同表现,以及这些疾病所导致的身体、心理的反应及所产生的后果等。目前老年护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帮助老年人应付实际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因此老年护理有别于传统观念的老年病护理[4]。
3.1.2新的观念老年护理是以老年人为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去考虑他的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让老年人及其照顾者共同参与护理活动,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适时给老年人及其照顾者以护理知识技能的教育及监督指导,而不是让老年人被动接受护理,从而避免心理上产生“无用”的压力,由于老年人及其照顾者的参与,使老年人出院回归社会后仍能获得连续的自我护理及家人的护理。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老年患者(非卧床者)表示不需要护士提供更多的生活护理,充分反映了老年人自我护理的需要,经由自我照顾而满足自身生活需求则有助于老年人生理、心理及社交的健康。因此,老年护理应重视强化个体自我照顾能力,在尽可能保持个人独立及自尊的情况下提供协助,适时给予全补偿、部分补偿的护理服务[5]。
3.1.3没有统一的概念老年护理在德国没有统一的概念,其特点是尊重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及个性,注重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身体三者合一,强调回归自然、贴近自然;对护理人员强调更多的是耐心与献身精神[6]。
3.2国内外的老年护理机构发展史1870年荷兰成立了第一支家居护理组织,以后家居护理在荷兰各地相继建立起来[1]。德国的老年护理始于18世纪,1900年老年护理成为一种正式职业[6]。英国1859年开始地段访问护理,19世纪末创建教区护理和家庭护理,1967年创办世界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日本1963年成立了老人养护院。我国于1985年在天津成立了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1988年在上海建立了第一所老年护理医院,1996年5月中华护理学会倡导要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区老年护理,1997年在上海成立老人护理院,随后深圳、天津等地成立了社区护理服务机构[7]。截至2004年底,全市共有养老院(老年福利院)439家。根据医疗保险部门统计数据,2004年我市家庭病床共有2.1万,根据市民政局调查数据,上海市有95%的街道(镇)开展了居家养老护理服务,每月接受服务的老人有2.6万[8]。目前上海市的老年护理机构主要有:老年护理院、养老院、家庭病床和居家养老4个方面。
3.3老龄化所带来的观念转变
3.3.1传统老年歧视观的改变传统观念一直把老人看成是衰弱、无价值、贫困的社会边缘人群,是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这种负面、消极的老年歧视观也严重影响着医疗护理服务业,表现为治疗护理环境较差、资金投入不足、设备简陋、医护人员素质低,老年人受歧视、被忽视,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和应有的尊重,更谈不上优先权和高质量的医疗护理。1991年第46届联大提出了老年人“独立、照顾、自我实现、尊严”四大原则。明确指出老年人的健康要在既符合人道又安全可靠的环境中得到保护和康复,老年人有权利对照顾的方式和生活质量作出自己的选择,老年人应当享有人道关怀、远离歧视,过着尊严、健康的生活。老年歧视观念的积极、正向转变,强烈要求老年护理执业者改变对待老年人的态度:从歧视、忽视老年人,提供低质量的护理,转变为尊重、重视老年人,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老年护理,真正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7]。
3.3.2老年护理模式的转变针对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1990年WHO提出健康老龄化战略。健康老龄化不仅体现为寿命跨度的延长,更重要的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老龄化使老年护理的内涵发生了重大转变:护理对象从个体老年病人扩大到全体老年人,护理内容从老年疾病的临床护理扩大到全体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生活能力和预防保健,工作范围从医院扩展到了社会、社区和家庭。护理模式由“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向了“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全人护理模式”。传统医疗护理活动的目标在于诊断、治疗及治愈疾病。病人康复的速度和程度是护理活动成效的评判标准[8]。现代老年护理的目标是:延缓衰老及恶化,增强自我照顾能力,支持濒死病人并保持其舒适及尊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许多发达国家如日本,已经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作为老年护理的最终和最高目标,同时也作为老年护理活动效果评价的一个有效判断标准[9]。
3.3.3对健康需求、老年护理需求的改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人们不仅希望寿命延长,更希望生命质量的提高,对健康的需求也就随之上升。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相对于年轻人,老年人有更多患慢性病的机会。据有关调查显示,79.1%的老年人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病。如:肌肉骨骼系统疾病、高血压、听力障碍、慢性支气管炎、气喘等。衰老及疾病使老年患者大部分或全部失去自我照顾能力,据有关调查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80%~90%反映有不同程度的日常活动障碍,对护理的需求增加[10]。许多老年人需要的是照顾。而不仅仅是治疗,对慢性患者来说更是如此。老年人照顾需要连续性(如医院外的预防性照顾、理疗、精神护理、家庭护理等),为老年人提供居住选择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起居协助中心、日间照护中心、老人院、宁养院等)。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家庭作为基本照顾者的能力可能因独生子女政策而降低,老年人医疗保健需求急剧增加[11]。
3.3.4人口老龄化对老年护理的挑战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使老年人问题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现象。老年人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如何全方位地护理老年人,提高其生活质量,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状况对护理是一个挑战。进入老年期后,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下降,同时面临退休、丧偶、慢性病折磨、身体功能下降、经济状况改变等人生大事,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使得老年人的心理状况更为复杂。保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护理也是一个挑战。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老年疾病有其自身的特点:发病率高、慢性病多;病情复杂、住院时间长;医疗需求高、住院花费多。因此,长寿之后如何促进其保持良好的健康功能是今后面临的重大挑战。临终关怀是护理老年人安详、尊严、无憾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站。我国的经济状况、传统的文化思想及医务人员长期形成的道德价值观与发展临终关怀有着强烈的冲击。护理人员不可避免面临伦理的挑战:尊重生命;关注护理而非治疗;注重生命质量;尊重死亡是一个自然过程,不加速也不延迟死亡;协助病人安静地、有尊严地死去,去者能善终,留者能善留[12]。
3.4老年护理各方面的保障
3.4.1老年人养老服务的有关政策上海在1998年出台了我国第一个地方性法规(上海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以法制的形式规范养老结构的运作,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努力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新模式[13]。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的通知。大力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发展居家老人服务业务;支持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业务;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开发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素质。目前欧洲是世界上人类寿命最长的地区,也是人口老化现象发生最早的地区。在北欧,瑞典人平均寿命已达80岁以上,位于该地区的瑞典、丹麦、芬兰等国政府和卫生行政机构非常重视老年护理服务,不仅投入相当数目的经费,还建立了完善的服务网络。如瑞典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建立了健康护理管理委员会[14]。
3.4.2老年人医疗护理需要的获得根据老龄委的老年人口数据,2004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人中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人口有17.5万人。根据复旦大学护理学院2001年对徐汇区3个居委会65岁以上老人的入户调查,有20%左右老人需要不同程度护理[15]。以此推算,上海65岁以上老人中有40万左右需要老年护理服务。然而,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与当前老年护理医院卫生机构的设置、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难免出现医疗服务的不平衡。虽然城市退休老人有养老金、医疗保险保障,医保政策又允许他们自由选择入住养老机构,门诊就医不呈现突出问题。但是病员疾病因素及功能减退、加上家庭照护能力的削弱,则需长期住院获得医疗和护理,就会受到经济限制而带来住院困难,有的则产生住院依赖,从而发生住院时间延长或将“养老”并入“医老”现象,病情稳定后不愿转向缺乏医保、医疗护理力量的养老院、家庭病床和居家的养老造成床位的周转受滞,使本来有限的老年护理机构失去最有效的利用。农村地区老龄化的居高、经济条件与医疗保障的有限,还由于农村医疗技术服务欠缺的影响,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需要更显得望而不及。
在德国,凡需住老年护理院的老人,须先本人或家属向保险公司提出申请,保险公司根据老人身体各系统功能状态、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等定出护理级别,进行评估。护理机构(老年护理院或家庭护理中心)根据保险公司提出的护理级别和信息资料查看病人,明确护理诊断,制订护理计划。澳大利亚经过长期的探索形成了比较完备并独具特色的老年医疗保健评估制度,其实质就是根据老年人的不同身体状况进行分级分流,保证真正需要住院护理的老人的需求[16]。
3.4.3老年护理的医护力量卫生人力是卫生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对于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上海市卫生局在1998年对护理院中卫生人员的数量、结构等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显示:22个护理院共有卫生人员1262人,医生310人,护士303人,另有护工393人。22个护理院共开设床位1922张,由此得知:医生与床位比为1∶6.2,护士与床位比为1∶6.3,护工与床位比为1∶4.9。而由1997年上海市卫生年鉴资料了解,本市所有医院中医生与床位比为1∶1.9,护士与床位比为1∶2;街道医院医生与床位比为1∶0.93,护士与床位比为1∶2。护理院的病床使用率很高,达103.2%,因此,护理院的医护人员数量比较紧张。医生的学历构成以中专和大专为主。护士的学历构成以中专为主,医生的职称结构高、中、初之比为1∶5∶13.3。护士的职称结构高、中、初之比为1∶9∶130。护理院医护人员的年龄:医生以20~39、40~49岁组为多,50岁以上的也占了约25%。护士中20~29岁组最多,占了1/3,30~39岁组占了1/4之多。护理院医护人员年龄构成(%)护工来源结构:22个护理院393名护工中,下岗、退休职工占5.3%,外地民工占59.2%,其他占35.5%[17]。
2002年对上海市67所老年护理医院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共有医护人员2293人,其中医师1181人,护士1112人。40岁以下的医技人员占49.38%,护理人员占73.29%。中青年比例较高。学历结构:医技人员中本科学历的为205人,占17.36%,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者占41.40%。护理人员中中专学历者达970人,占87.23%,医护人员的学历层次总体偏低。职称结构:医技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占29.85%,医(技)师占45.32%;护理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仅占7.65%,护师占39%;护士及以下职称占53.35%,超过护理人员总数的1/2。护理人员中中高级职称比例低。医疗护理人员与床位之比以核定床位比例,医生与床位之比为1∶4.93,以实际开放床位比例,医生与床位之比为1∶6.54,护士与床位之比为1∶6.95,医护之比为1∶0.94。护工概况:62所老年护理医院共有护工1581人,男性占15.75%,女性占84.25%。外地户籍护工占54.92%。年龄在30~49岁的护工占69.70%。文化程度小学及文盲比例达67.05%,护工总体文化素质偏低[18]。总之目前护理人员人数和质量,均不能适应老年护理的发展需要。
3.4.4老年护理保险所谓老年护理保险,又称长期护理保险,是将因病或衰老而需护理的有关费用由保险系统来支付的一种保险制度。保险人在投保人交纳保险费后,承担被保险人在医院、康复中心等专门护理机构或家中因接受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相关护理费用。老年护理保险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率先出现。此后,其他发达国家(如欧洲和日本)相继推出这一保险。这一保险制度之所以在发达国家出现,主要是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人口老龄化。第二,家庭护理功能弱化。第三,医疗费用急剧上涨。为规避道德风险,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经营者就希望建立专门的老年护理保险。日本于2000年4月实施了强制性护理保险,也是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保险[19]。
我国现有的保险体系尚缺乏护理保障,虽然城镇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障体系正在初步形成,并已初步建立起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但它们并未将老年护理费用包含在保障范围之内。而目前的商业人寿和健康保险市场上,老年护理保险基本上仍是空白。因此,老年护理风险尚缺乏保险保障,正虚位以待。在有关老年人的社会保险方面,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都存在覆盖面窄、保障程度低等问题。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例,2003年我国参加这一保险的人数只占全国人口的8.43%,计入暂时还保留公费医疗的公务员和部分事业单位的人员,医疗保障比例也不过10.8%。在有关老年人的商业保险方面,已有少数寿险公司涉足。例如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于2002年5月就在上海推出了我国首个针对中老年人的保险产品——友邦永安保综合个人意外伤害保险,将投保人锁定在50~75周岁的中老年群体;新华人寿也于2002年12月推出名为“美满人生”的老年保险产品。但相对于需求不尽相同的广大老年保险消费者而言,现有的老年商业保险体系存在缺陷,乏善可陈。因此,适时开发老年护理保险产品,对完善我国老年保险体系无疑会起到促进作用[19]。
3.4.5老年护理教育和专业老年护理人员的培养老年护理教育滞后,专业人才严重短缺,我国1994年才增设社区护理学课程,1998年以后,老年护理学课程才在华西医科大学等几所高等护理学院开设,尚未在全国普及。《老年护理学》本科教材于2000年12月才正式出版。目前虽然在许多高等院校已调整课程设置,增设了老年护理学以及相关的人文学科,但专科护士的培养仍是一片空白。我国护理教育的最高学历是硕士,但至今尚无一人获得老年护理方面的硕士学位。从事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的护士学历低、人数少,且没有接受过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的系统教育,知识结构老化,她们不能称为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严重短缺,高级专业人才更是奇缺[7]。
1967年美国护理协会规定从事老年护理的执业者必须具备学士以上学历,社区开业护士要具备硕士以上学历,目前已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英国RCN(RoyalCollegeofNursing)提出“老年护理专家计划”,旨在培养老年护理专家,以提高老年人的护理质量。而日本于1994年成立了看护福利专门学校,培养介护福利士从事老年护理工作[7]。
德国的老年护理教育为职业培训性质,主要培训“老年护士”和“老年护士助手”,凡年满16岁,相当于普通高中毕业(10年教育),身心健康者均可申请参加培训,没有入学考试,学生经过为期1年半的法定学时学习与考试,毕业后可得到国家认可的“老年护士助手资格,能在德国境内的护理院做老年护士助手”。通过3年法定学时学习和考试,毕业获得国家认可的“老年护士”资格,可在欧盟的任何一个国家的护理院、医院和社区家庭护理中心工作。1年半制的老年护士助手的培养主要以老年基础护理教育为主。其课程设置包括4个方面:人文政治、社会-心理、医药及护理、工作方法及管理。其特点是突出社会性、实践性和服务意识[20]。
4老年护理的发展
我国老年护理起步晚,发展滞后,老龄化的到来不同于先进发达国家,他们是“先富后老”,而我国正处于发展中,是“将老未富”。同时,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家庭小型化趋势,家庭的养老、护老功能正在弱化。面对老年医疗保健体系不完善、国家经济不富裕、医疗卫生资源缺乏、护理保障空缺的特点,我们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4.1将老龄人的预防保健作为医疗体系的基础工作纳入政府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中加强老年人群健康教育,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建立和完善系统的老年护理模式,建成医院-社区-家庭护理连续服务机构,不断提高老年护理质量,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14]。
4.2提高国家对护理工作者的重视度,减少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加强媒介宣传,加强人们敬老意识和对老年护理工作的认识,改变对护理工作者的歧视。有计划地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老年专科护理工作者,派遣去发达国家引监护理方面的成功经验,选择适合我国老年护理的先进护理观点和技术,拓宽老年服务的思路。积极开展老年护理研究,培养老年专业人才,促进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开拓与发展。
4.3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建立系统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确保老有所医日本于1963年颁布了“老年福利法”,1987年制订了老年保健法,1996年出台了推动高龄者福利的十年计划,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集保健、医疗、护理、教育系列化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美国1965年通过老年医疗保险(medicare)和贫困医疗补助(medicaid)的立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在长期护理、家庭护理和临终关怀(hospic)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21]。我国须抓紧建立和发展与国情相匹配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
4.4调整医疗保险支付政策,促进资源利用的效率与公平一是通过调整医疗保险家庭病床结算政策,将部分老年护理费用纳入报销范围,进一步促进居家护理和居家养老;二是通过明确老年护理院的出入院标准和适当提高长期住院病人的费用分担水平,提高老年护理院的服务效率;三是通过增加养老院内部医疗机构的医保联网数量,方便养老院住养老人就医,同时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一定比例的老年护理费用,提高养老院住养老人的护理保障水平[8]。
4.5鼓励和扶持社会、企业、个人兴办老年护理机构和福利设施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所形成和收到成效的老年护理中心、临终关怀、托老所、家庭护理、老年公寓等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管理体系,适应我国医疗保健市场的需要,满足老年护理需求。
总之,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如何维护好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龄人群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完善的服务是我国护理人员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对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巨大挑战,是我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应当积极关注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相信有了政策、法律、制度和保障体系的建立,我国的老年护理事业必将有着美好的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志红,詹林.老年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
2国家统计局.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告,2001,3.
3郑翠红,姜小鹰,肖惠敏.人口老龄化问题与老年护理.莆田学院学报,2005,12(1):33-35.
4孙红,郭红,蔡虻.老年护理进展.继续医学教育,2006,20(29):38-40.
5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961.
6刘晓敏.德国的老年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1,36(7):559-560.
7王晖,戴红霞.我国老年护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构想.当代护士,2003,6:28-29.
8曹俊山,李建梅,葛昌瑞.上海市老年护理服务现状及完善保障制度的建议.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6):404-405.
9王秀华.日本老年护理特色.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74-75.
10陈茜,张晓君.老年护理——最具挑战性的专业.医药杂志,2003,24(2):64.
11刘雪琴,李漓,KeelaHerr.美国老年护理的发展经验对中国护理的启示.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50-952.
12丁焱.临终关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中华护理杂志,2000,5(10):620-622.
13薛迪.加强以家庭为基础的长期保健的发展.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2,10(10):12-13.
14姜小鹰.北欧老年护理的发展启示.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0,9(5):82-83.
15吕探云,杨英华,曹育玲,等.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要.中华护理杂志,2001,8:565-568.
16叶露,王娟娟.上海老年护理院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探讨.ChineseHealhResources,2005,8(1):23-24.
17陈雄熊,严非,李悦.上海市老年护理院卫生人员现状与问题分析.中国卫生资源,2000,3(1):16-17.
18冯玉林,闫东方.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基本状况的分析与建议.社区卫生保健,2003,2(2):91.
19姚海明,曹惠玲.老年护理保险虚位以待.HinaInsurance,2006,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