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医学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工科 大学生 传统文化 意义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四大功能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传承与创新最为重要的载体与对象之一,深刻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是当代大学功能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全国高校中,工科生的比例要多于文科生和理科生,2015年我国工科在校生数量总计约1072万,位居世界第一,无疑工科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在工科院校,由于人文学科的处于弱势甚至缺失地位,工科大学生接受的人文课程熏陶相对较少,同时由于工科大学生长期接受工科教育所形成的重视实用、重视客体的思维方式,使得工科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不能正确认识到作为工科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意义。笔者结合工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四个认识误区,解读对他们加强传统文化素养的意义。
一、留住经典,传承爱国基因
认识误区之一:中国传统文化陈旧落后。在大学生活现象中,所谓过圣诞节、情人节乃至万圣节早已不是时尚,而已成为大学生中的一种新传统,外国歌曲、戏剧等艺术形式备更受大学生追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日渐平淡没落,京剧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无人问津。究其原因,一是开放中的中国与世界同步,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中已不再是初来乍到式的体验,而是得到了全方位的融入。二是由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科学技术发展的落后,在工科高等院校绝大部分的工科专业知识体系都来自于西方,易使工科学生产生中国传统文化陈腐落后、非科学和不产生工科科技的印象。三是工业生产的全球化,使处于产业技术领域前沿的工科学生更易于接受国际化的文化。四是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工科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的是以知识点为主的应试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系统了解和深入思考的能力,进入大学阶段后工科学生的思维深度加深,但工科院校对传统文化教育投入较少甚至缺失,使工科大学生仍然无法补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缺失,仅抱持固定的思维而不能正确全面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全球化时代和社会加速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的衰落是整体社会现象,并非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独有现象。在全球化时代下,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极度深化,西方文化话语权与流行度在全球化中占据优势,要避免文化全球化变成文化西化的趋势,就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守住根和魂。“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传统文化是在全球化浪潮下保持文化独立性的根本,缺乏传统文化素养,就割断了个体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将直接动摇个体爱国的核心价值观。对于接受技术知识本身就多于人文艺术知识、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又相对较少的工科大学生而言,这种危害与影响显然会更为明显。而工科生作为大学生中的最大群体,其精神价值取向对国家民族的影响也最大。因此,加强工科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教育,首要目的是通过使之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经典所蕴含的精神内化,树立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陶冶心性,涵养人文情怀
认识误区之二:中国传统文化不产生实用价值。这一认识误区,主要因工科学生对于知识价值判断的坐标是以“实用”为中心。工科是研究应用技术和工艺的学问,其最大特征是应用科学和技术的原理来解决问题。以更为高远的工科视野思维来审视人文科学,会肯定人文学科对科学产生与进步的影响,但对于大学阶段的工科学生而言,其思维更多尚停留在实用主义、工具主义、操作主义的就事论事阶段。所以我们往往发现工科学生对文史哲等人文科学的质疑是“有什么用?”,即认为人文科学不产生具体实际可见的效用价值。而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主体恰恰是人文知识和精神财富,又多以文言文的形态存在。所以工科大学生往往会产生中国传统文化既读不懂、又没有用的误解。
工科学习的内容是工具理性,是实现人的目的的手段、方法和途径。而人文社会科学则代表价值理性,是人自身内心的观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工科大学生所学习的知R、所研究的对象,与所建构的思维均偏于客观,并不能用来调适人类自身的情感理性和人际关系,而这恰是人文科学的价值所在――解决人自身的问题特别是心灵的问题。具体到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心态与情怀始终无可替代的共鸣。对于工科大学生而言,以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来抒释心性陶冶情操,不仅有利于他们涵养人文情怀,砥砺性格气质,其认同感与接受度也会更为贴近。例如最为典型的“儒道互补”心态,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从小就接受文化典籍的训练,熟悉并受儒道二家的思想薰陶,很多人形成儒道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即一方面受儒家孔孟思想的影响,具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赶,采取积极入世的态度,以天下为己任;另一方面又受道家老庄哲学的影响,遇到挫折时采取超然和通达的态度,顺应自然而不刻意强求,能够安于平淡和自得。“这种两重素质使得士君子的生命富有弹性,他们用儒家进取,用道家调节,形主义与自然主义交融的风格,可以适应顺境和逆境的转换。”对于以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工科大学生而言,如果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类似哲学精神,对他们的生活态度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指导。又如中国古典诗词等文学遗产,其阅读感受既是一种审美,更是一种基于民族普遍心态的情感共鸣,中国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强调韵味、虚实,无不都体现出独特的中国风格的美学观念,学习了解这些传统文化,对于以面对枯燥数据与冰冷技术为主的工科大学生,无疑能起到巨大的精神调节作用。
三、积累智慧,储备管理经验
认识误区之三:工科大学生工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工程技术,用不上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这一误区的原因,一方面同于前文所述是以“实用”为价值坐标来衡量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作为在校大学生还缺乏对职业发展的远见。工科大学生就业初始,必然依靠技术为主,终身以工程技术为业者也不在少数。但对于工科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而言,更为高远的规划应是由技术层逐步转入管理层,从技术人员走向中高层管理岗位的职业转变。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方面技术更新换代剧烈将逐步超出其所学知识范围,另一方面从技术走向管理则能利用懂技术的优点对管理进行优化,是实现个人与单位共赢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发展。管理工作不同于技术工作,管理工作既要处理一些技术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组织单位成员有效完成目标。管理的知识、经验,有许多内容可从中国传统文化别是诸子思想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借鉴。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工科大学生在掌握工程技术专业之余,如果从大学阶段就有意识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从中积累借鉴智慧,对未来走上管理岗位将是一种极大的知识和经验储备。
工科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关键在于领会其正确的思想精髓,而非皓首穷经熟悉知识点。一是要善于活用中国传统文化并转化为当代应用。这一古人为我们做出了良好的示范,无论是正史还是戏曲小说都可从中汲取大量经验,如北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本身就是从历史事实中学习治理经验。清代开国与皇太极等人大量运用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计谋不无关联,也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的典型。[4]二是不能食古不化或歪曲误读。如对于儒家思想,应当借鉴其“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 》,即注重规则和表率、要把握宽严与平衡、用人德才兼备)的管理原则和“致中和”(《礼记・中庸》,即中庸和谐)的管理愿景,却不能去纠结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纲常。又如学习老子的“无为之治”,绝非无所作为,而是指不妄为,顺乎事物发展规律去管理。
四、补充专业,联结中西知识
认识误区之四:中国传统文化是与专业技术本身无关,不促进科技发展。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有代表性的思想、艺g、文学、历史等形态。换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在工科大学生的认知中,与自身所学的工科各专业的知识几乎没有关联度,因此易于形成传统文化与自身所学的工科各专业几乎毫无关联度的印象。实则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在人文领域更具代表性,但在农业、医学乃至工程、建筑等方面均有有别于西方科学体系的独特理论与实践,工科大学生完全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到本专业的东方智慧,作为专业知识的补充。这方面最典型的事例是中国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先生研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时,其灵感来源于晋代道士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三《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溃,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
笔者所供职的江苏科技大学是典型的工科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典园林与土木建筑工程学、古代舟船文化与船舶海洋工程,蚕桑文化与蚕学等在该校均可以建立对应关系,这些典型的工科专业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专业相关的教育,可以对现行专业教育内容进行有益补充并形成比对与启发。
关键词:人文精神;初中生物;“三四五”;教学模式
中国分类号:G633.91
引言
随着知识在经济等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初中教育是小学与高中教学的衔接点,它关系到学生的更加长远的发展。生物是初中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其为高中更深层次的生物教学打下基础,再则,初中生物教学的模式对学生学习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生物知识系统的建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和素质,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改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和发展,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方法与现实发展的需要相矛盾,因此,人们提出了“三四五”教学模式。通过树立人文精神,转变课堂方式和教学理念,进一步实现和突出学习主体地位。
一、相关释义
人们对人文精神的解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狭义含义主要涉及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潮流,其又称为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等。它主要是突出了人的作用,重视人的价值和理性,主张将人的肉体与精神相结合,从而反对当时的神学对人性的压制和对理性的否定。其广义上表示的是源于古希腊时期的一种文化,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强调人性,鼓励人去追求其幸福和尊严。其次,突出了对理性特别是新的真理的要求。再次,鼓励人们追求现实的生活,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实际需求,尊重人的价值和人的现实意义。
教育意义上的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学生的价值,尊重学生的尊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初中生物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需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课堂进行设计,突出学生的价值,将中国的传统精神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将其转变为自己的成果,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责任感、价值观、人生观等,拓宽学生初中的生物知识,为其升学以及生活提供坚实的基础。
科学精神主要是指人在认识世界、世界的发展和变化、自然的变化等方面的变化中所形成的具有宏观意义的追求、原则、规则等,这个含义主要是从马克思唯物论中的意义。科学精神的形成源于主体对相应的客体的好奇心,从而趋势客体进行探索,然后经过一系列的验证找寻相应的发展规律,然后对这些方面的内容进行整体和归纳,从而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理论知识。其突出了创新精神和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四五”初中生物教学模式主要是课前预习、课内的学习、课后的发这三个步骤,同时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精神、教师讲解以及学生的自我思考和总结这四个环节相结合,再依据具体的实际需要灵活选择使用新知探索课、实验探究课、测试讲评课、习题训练课和综合复习课这五种课型,以便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高中及以上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有用的人才。
二、具体实施过程
随着知识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例增加,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储备人才,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国实行了新课改,对初中各科教学进行了相关的改革,更加突出学生在生物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型的思考。随着初中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基于人文主义的“三四五”生物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严格按照三个步骤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的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开始,也有利于减轻教师授课的压力,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课前预习时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查找,从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内学习阶段,教师可以依据学生预习的反馈进行备课和授课,减轻教师的负担,同时,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之上学生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后阶段,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查找相关资料,从而提高其学习的能力和相关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延长初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教师需转变其教学理念,多角度的认识学生。例如,在教授生物圈的绿色植物之前,可以带着学生去相应的郊区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或者鼓励学生自己种植自己喜欢的植物,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既有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也能增加学生的实践等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等,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将四个精神充分的融入到其中,灵活选用授课类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对八年级下生物课本的关于健康知识进行讲授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自由组合,收集和讨论有关健康的事项,然后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资源同学们可以展示其成果,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合作观,使其建立科学的学习习惯。再则,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个性,依据其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培养,为社会经济等的发展培养多元化的人才。加之,学生在刚开始时对生物课程都存在着好奇心和探索心,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授课方式可以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进而增加其生物知识。
总结
坚持人文精神,在生物教学中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习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依据授课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授课方式,保持课堂的活跃度,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好奇心和关注度。通过问题和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守涛.人文精神下的初中生物“三四五”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贾正华.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成功(教育).2013.
中学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笔者认为:主要应该注意从以下几个方而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和思维方法。
一、培养科学的观察方法。提高洞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研究处理问题通常是先观察生活生产中的某些现象,所以认真的观察事物的特性和物理现象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当年的牛顿力学就是从观察天体运动中总结出来的。时至今日,观察宇宙射线仍是研究高能粒子的重要方法。
物理教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的兴趣。实际上学生在日常观察事物中积累了许多有关物理方面的问题,期待在物理课中找到答案。如果能及时给学生满意的解答,会有利于保持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兴趣。即使不能立刻给予,也应该指导学生继续从哪些方面深入观察,作好记录,鼓励他们多想、多问,这里往往孕育着青少年创造才能的萌芽。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平时观察一些跟讲到的知识有关的物理现象、技术设备等等。要引导学生把出于好奇的观察提高到有嗣的的观察,让学生懂得观察是人类研究客观世界规律的一种基本方法,学会在观察中注意分析、比较,寻找各有关因素之间的联系,从中提高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同时必须指出“观察”有它本身的局限性:比如不能排除干扰凶素;不能随意重复,不能人为控制现象发生的条件等等。所以要深入研究往往需要做实验。
二、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中学物理的实验通常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所以每一名中学物理老师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准备仪器,进行实验操作,观测、记录、处理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每一步都必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物理实验,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重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不单单是要求学生会按照课本安排做几个实验,这并没有完全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目的。教师还应该加强设计性实验,加强课堂内外小实验,开展课题研究。例如在进行伏安法测电阻的教学时,除了要学生理解实验设计思路、弄懂实验的原理并止确完成实验外,还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本给的方法是用一个安培表和一个伏特表进行实验,那么能不能只用一个电流表(或电压表)来测量电阻呢?如果能,还需什么辅助器材?怎么样测量?让学生画出电路图并动手做一做。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让学生组织实验方案设计和讨论,使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所提供的一两种方法,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创见和集体智慧。
昆然,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特殊的重要性。因此,在近年的会考、高考中,普遍加强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实验的能力。只有真正认真做过实验,认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学生才能很好地完成实验题。
三、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学会利用类比、假说和理想化模型
类比思维的认识依据是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的一些相同或牛日似的属性,从-已知一类的属性,猜想另一类的属性也可能相同或桐似的一种思维方法。如高中物理中把电场拿来跟重力场类比,再拿磁场和电场类比;由机械振动类比电磁振荡;由弹簧振子振动类比单摆振动;由动能、功、动能定理类比动量、冲量、动量定理;由万有引力定律类比为库仑定律等等。类比的方法其优点是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解决物理问题的活动中,起着一种启发思路、提供线索的作用。借助于类比,常能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十分陌生、十分困难的问题。如卢瑟福根据a散射实验分析发现,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太阳和行星之间的相互作用很相似而提出了原子结构的“太阳系模型”的假说,因此,可以说类比是提出问题并作出新发现的主要源泉,是科学研究最具普遍性的方法。然而,物体都有各自的个性,因此类比的同时,更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差异,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产生负迁移现象。例如,高中物理课本在对比着电场讲磁场,对比着直流电讲交流电时,都注意强调了其差异。
假说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它是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进行逻辑论证,对未知的事物所做的假定性的说法。比如牛顿第一定律是在伽利略假设的理想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思维归纳出来的;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解释了磁现象,解释了磁现象的本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强调物理假说都是以客观事实和所观察的自然现象为基础依据,分析事物和现象的矛盾内在关系及其辩证统一的本质属性,得出物理规律的预言,从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
理想化模型也是物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物理模型方法是指通过建立和研究客观对象的简化模型来揭示对象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理想化有三种形式:如质点、点电荷、点光源、光滑平面,理想气体、平面镜、薄透镜等,是根据时论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把客观实体理想化。动量守恒系统,绝热系统等,是忽略其他物体对系统的影响,把系统理想化。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动动、匀速圆周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简谐运动、光的直线传播等,是忽略次要因素,只保留运动过程中的主要因素,把过程理想化。物理模型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形成抽象意识。物理模型的抽象性有助于把握事物的动态变化,预测发展趋势,有利于探索开拓,打破常规,步入新的创造境地,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生物;遗传;教学方法
前言:对于学生而言,高中学习的扎实与否直接关系到升入大学的好坏,高中对于学生而言可以说至关重要。对于高中教师而言,同样责任重大[1]。教学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教与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只有教学相长,才能达到理想效果。针对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必修模块二――《遗传与进化》的特点,笔者总结了一些教与学的方法,希望能对广大的师生起到帮助作用。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们只有全面了解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的特点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学生才能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学好。
1、相比于旧版教材,重视遗传发展史的掌握。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开始,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遗传学的重大发现,这就要求学生需要串联起来掌握遗传学界的发现以及相关的知识。
2、新课标人教版教材注重对学生科学方法的教育。假说演绎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孟德尔在发现遗传定律的过程中运用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即假说演绎法。新版教材用很大的篇幅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孟德尔运用这种方法发现遗传定律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遗传定律的知识,更重要是要掌握假说演绎这种科学方法,要求学生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3、大量的进行情景再现,要求学生会灵活应用理论。在讲到伴性遗传时,用著名物理学家道尔顿买袜子的例子引入,使用人的红绿色盲来开始对伴性遗传的学习。这样的情景再现,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情景中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又将知识运用的题目设置的情景当中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增加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2]。
4、万变不离其宗。虽然新教材相比旧教材差别挺大,但是新教材无非是对原有知识的增删和排序,并没有增加教师的教学难度,也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在了解新教材的同时,没必要有任何心理负担。
细心的教师可以对比原教材和人教版教材,通过仔细研究新教材的特点和侧重点,来制定与之相适合的教学计划,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找到方向,才能走的更快。
二.寓教于乐,授人以渔
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虽然学生学会知识是目的,但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好的结果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而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会有很多乐趣。以下简单介绍几种教学方法,以供借鉴。
1.灵活使用多媒体教学。遗传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比较枯燥,理论性强,学生难以快速接受、消化。现达的网络给我们提供多彩生活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教学方法的改革。细胞分裂染色体复制分离的过程很抽象,如果只用课本来教学,学生理解会困难。如果教师会善于使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动画视频,通过生动的视频演示,学生理解的会更快。教师在课下时间可以关注高中生物的论坛以及相关的教学网站,里面有许多分享的教学方法、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很好的资源,完全共享。
2.实验与理论相结合。遗传相关知识的学都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上,对于实验,因为由于学校条件限制大部分实验无法完成,我们所学习的大多是对重大发现的实验再现,通过文字描述。而我们都知道,实践操作过的知识才能记得更加牢固扎实。其实,一些简单的小实验是可以在课堂完成的。例如,学习伴性遗传,可以在实验室用野生型果蝇和白眼果蝇,观察并且统计后代性状和数量。让同学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伴性遗传的知识,这样不仅生动有趣,而且掌握的更加牢固。此外,在学习DNA分子结构时候,可以使用教具实验模型,通过让学生自己组装DNA模型,来加深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3.互动探讨式的课堂模式。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直接影响到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灵活积极的课堂学习效果必然会远好于沉闷的课堂氛围。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引导同学探讨学习的同时,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氛围也是极其活跃的。这个环节,教师虽然起到引导作用,作用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教师需要掌握课堂授课技巧,做到循循善诱,营造活动探讨式的学习氛围。
三.积极主动,百学不厌
态度决定一切,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会使学生事半功倍,付出同样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学生应当尽量避免消极的学习模式,不要让老师和家长逼迫着学习。在生物工程中会学到细胞处于感受态可以最适合摄取和容纳外来DNA,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样的,只有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才能最适合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
1、主动预习,提前做好功课。学习生物遗传知识,比较枯燥,并不好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有主动预习,做好预习工作,才能带着问题去听课,才能有所侧重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基因表达这一章节时,如果提前将DNA的转录和翻译自己归纳整理一遍,课堂上就会带有问题的去听课,这样会有很高的效率。完全把课堂被动的听课变为主动的吸收知识。
2、课堂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率。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会有较高的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创造这种学习氛围呢?教师引导学生是关键,但是学生配合教师的课堂也是至关重要的。就像《私人定制》里的台词“合着您刚才是逗我玩儿呢?!您说对了,自己人,大家相互逗着玩。”课堂虽没有那么夸张,但是,只有自己人配合好了才能大力出奇迹。学生应当紧跟老师的节奏,在提前预习的前提下,带着问题听课并且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尽量多的和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学生对教师进行反馈,教师才会有所侧重的去强调重难点。只有活跃的氛围才能创造出高效率的奇迹。
3、探究合作式学习。传统的学习模式大多为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即老师拼命的把知识塞给学生,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消化多少因个人而异。我们都知道,这种学习方式存在很大弊端,那么如何克服呢?这就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态度,进行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可以利用课下时间,几个同学合作,进行问题探究,相互讨论、提问复习,通过这种方式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既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又弥补了个人学习的片面性。例如在学习基因变异重组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几个同学分别复述几个过程,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记忆,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结论: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求研究好教材做到知己知彼,又要求教师和同学配合好以便高效的完成教学计划。好的学习方法永远是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当然也要注意一些技巧的应用,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生物 元认知能力 措施
元认知理论是西方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的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它能够协调和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因此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对高中生物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建立在教学情境之上的认知活动对学生知识掌握和理解情况有重要影响,结合高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促进生物教学的发展,加强生物教学课堂效果有现实意义。[1]
1元认知概述
元认知是指从自我意识角度出发,对自身能力、目标以及任务等方面的认识,元认知对自身的认知活动具有监控和调节的作用,元认知也可以称为认知的认知。元认知在思维活动中起到协调和控制作用,处于支配地位,能够反应一个人的智力水平,通过相关工作者大量研究以及得出的结论表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距与记忆、理解能力无关, 而是与学生是否调节和监控自己的认知活动,是否灵活选择有效学习方式等有关,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业成绩和元认知能力。[2]
2结合生物教学,介绍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介绍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性是培养学生元认知的重要性,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首先应向学生介绍元认知的一般知识,这样易于学生理解,这也是培养学生元认知的基础,介绍元认知知识,教师应将元认知的知识分成三大组成、相互关系以及元认知发展三大部分,并分别为学生讲义,在讲授元认知知识之前应先让学生在课后阅读,之后教师在课堂上重点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元认知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元认知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其次,应结合生物教学介绍元认知知识,教师应根据高中生物学的特点、各章节的教材特点以及学习目标,整理相关生物学方面的元认知知识,为学生学习高中生物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最后应制定相关的学习策略,这也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认为,适合生物教学的学习策略主要有两种,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理解。[3]
3根据元认知理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常规
良好的学习常规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力保证,根据元认知理论,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良好的学习常规有重要意义,笔者制定以下学习常规,以供参考。
3.1制定学习计划。
制定学习计划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学习计划的制定应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于生物学习计划,每周、每节课都要制定好,并且制定好计划后,要根据学习计划认真执行,如果出现变化,可以随时进行调整,另外制定学习计划一定要合理,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3.2预习
教师在讲解新课之前,应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因此在上课的前一天或者数天,教师要为学生布置预习新课的任务,如果教师没有布置,学生也要主动预习新课,预习目的主要是通过独立地阅读教材,做到对教材内容和思路的初步理解,并在预习过程中对旧知识进行复习,为学习新内容打好基础,并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在上课时重点听讲。
3.3上课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提高注意力,保证课上的学习效率,因此一些准备工作是必要的,在上课之前,学生应准备好书本和学习用品,并保持安静,同时应了解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老师在讲课时学生一定要专心听讲,并对重点难点的地方及时的做好标记,对于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及时的向老师提出,同时敢于提出新问题,开拓自己的新思路。
3.4作业
作业对学生巩固当天学习的知识有重要作用,将当天学习的新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在写作业之前,学生一定要对当天学习的知识复习一遍,提高学生做题的熟练度,同时要独立完成作业,遇到困难应先思考,如果仍然解决不了,可以请老师进行辅导,另外完成作业后还要仔细检查,主要检查是否有马虎的地方,养成一个负责认真的态度。[4]
3.5复习
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和掌握,加强对知识的运用,通过对知识的整理和归纳,形成知识链条,因此学生应做到当天学习的知识当天进行复习,一方面强化记忆,巩固知识,另一方面将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在复习过程中,发现有不懂的地方应做上记号,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另外完成一个单元的课程后,学生还要进行单元复习,将各知识要点联系起来,使知识系统化。[5]
3.6实验课
实验课能够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形象能力以及判断能力,拓展学生知识面,因此学生在做试验前,首先应明确目的要求、试验原理以及试验方法等,并了解试验过程中使用的仪器设备名称、功能方法,在做实验过程中,要遵守操作规程,注意安全,对实验现象进行认真观察和了解,记录好试验数据,并根据相关数据,写好试验报告。
结论:
元认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培养元认知能力对高中生物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在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认知能力过程中,学生学习习惯养成非常重要,本文主要结合了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特点,从制定学习计划、预习、上课、作业、复习以及实验课几个方面入手,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加强生物教学的效率,笔者相信通过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不断探讨,对促进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因此应大力推广元认知教学方法,从而推进我国素质教育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周新艳.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实践研究[D].延边大学,2011.
[2]董熠婷. 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尝试[D].华中师范大学,2011.
[3]杨兴田. 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