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政治发展的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转变观念 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3-000-01
一、观念的转变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企业发展是快是慢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关键在于人的思想观念、精神境界的差异。人和物两大要素中,人总是起主导作用,任何物的要素,都要人去掌握、支配和运用。因此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是企业活力的源泉。企业里人分两类,一类是管理者;一类是执行者。他们观念的转念必定带给企业影响。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足见领导干部的作用。作为企业发展的倡导者和践行者,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思维层次、精神状态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的进度。我们不难发现,部分管理者由于没有把握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工作中老是怕出毛病、怕犯错误、怕上级责怪、怕同级嘲笑、怕下级疑惑,逐渐就失去了驾驭全局和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但由于管理者需要对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出决策,以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态势,由此面对困难和挑战管理者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那企业的发展就面临着打击。因此,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管理者先干、先试、先实践的做法,增强管理者的工作信心和决心,转变思想观念,力求工作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员工愿望。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企业和员工是利益共同体。员工是执行者,但执行的效果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企业发展了,员工才能发展;企业发展了,员工的利益才能得到根本保证。要让员工自觉处理好二者之间这种依托而非依赖的关系,真正把企业的兴旺发达当作自己的最大利益来对待和维护。因此,管理者和执行者的思想观念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企业的不断发展也必然是各种利益大调整、大碰撞时期,也是各种观念纷繁复杂,激烈冲突时期,这一时期,必然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创新,以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思想政治工作现实重要性和实践软弱性这对异常突出的矛盾。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又必须密切关注企业发展这一现实,从根本原则上创新,贯穿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从内容上创新,从方式方法上创新,充分运用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式方法,促进和推动企业顺利实现自身目标。
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很广,但对象都是人。它不是叫人做事,而是一种引导,是教人做事。企业应把实现人的发展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处处讲求尊重人、团结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乃至依靠人、塑造人,处处从方便、体贴、适合人的需要的角度思考问题、落实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途径
1.做好思想引导。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理论指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企业发展提供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工作着力点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提高士气、振奋精神,深化教育,使员工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理;通过运用科技手段和心理咨询的方法樵惫ぬ峁┧枷敕务,想方设法地减轻他们面对社会、工作和家庭的心理压力,鼓励他们实事求是分析情况,找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坚定信心,战胜自我,力求取得最佳效果。
2.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大力宣传表彰企业发展的典型,引导大家把企业发展当作是自己的重要职责,努力维护和实现企业的公平、公正,带头成为民主的表率、法治的表率、宽容的表率、诚信的表率、合作的表率。
3.开展特色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各类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活动,做到“用文化来影响管理,让管理去创造文化”,只有文化与管理实现了有机的结合,文化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才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河道整治 生态 防洪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城镇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现状河网水系淤积严重,影响通航,引、排水受阻,水质环境也严重恶化,要使河道周边环境和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必须要在整体质量控制上进行相应的调控,搞好河道整治工程,使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和谐统一,从而进行水利河道整治规划的设计标准。
⒈河道整治工程设计理念
现代城市河道治理需建立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的设计理念,其强调工程应顺应自然生态,故在进行实际的河到工程设计的时候,首先要找出设计河道本身存在的问题,明确治理目标,其次要根据现有河道的地形地貌及周边环境的地理优势,采用合理的总体布局,选取合理的河道平面走向、设计适宜的河道纵横断面,最后对河道进行护岸和景观的设计,其主要设计理念如下:
1.1功能理念
满足城市河道防洪、排涝、航运等的基本功能,同时保护、美化周边环境,最大程度地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使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和谐统一。
1.2生态理念
充分顺应自然的水生态环境,维持区域内的生态完整性,与自然环境达到有机结合,创造舒适、优美的滨水绿化空间。
1.3人本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及河道水生态系统,凸现城市滨水特色,形成环境优美、贴近市民、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的城市绿化开敞空间。建造城市特色滨水景观带,为周边市民提供适宜的休闲娱乐场所。
1.4文化理念
传统文化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设计力求将现念与地域文化完美融合。
2、水利枢纽对河道的影响
水利枢纽对河道的影响作为划分依据,水利枢纽对河道的影响作为划分依据时,河道整治规划可分为以下3类:即库区河段整治规划、坝区河段整治规划和坝下游河段整治规划。1)库区河段整治规划。该规划方案主要是针对水库回水变动区进行的整治。因此,为了研究库区河段整治规划,必须先进行水库回水变动区的研究。天然河道和水库是水库回水变动区的重要特性。有效认识这重要特性对于库区河段整治规划研究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为了进行库区河段整治规划工作,必须采取的工程措施为修建整治建筑物、疏浚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库区河段整治规划工作。2)坝区河段整治规划。坝区河段整治规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该规划对于改善具有综合利用效益的径流式枢纽或航运枢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要想很好的进行坝区河道整治规划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水利枢纽的防洪、航运和发电等效益。3)坝下游河段整治规划。进行坝下游河段整治规划工作时,要对水位下降,河势变化,河段防洪等等问题做出有效的预测,只有这样,才能提出合理有效的整治方案和整改措施。才能更好的完成坝下游河段整治规划工作。
3、河道整治中,防洪排涝能力是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重要内容
3.1防洪护岸堤线布置原则
(1)堤线一般沿明江河岸布置,选择地势较高,地质条件较好而且房屋拆迁量较小的线路布置,以节省工程投资。
(2)堤线布置尽可能与城区总体规划相结合,与城区土地开发相结合,堤防工程和城区规划道路相结合,形成临江大道――江滨路,既能防御洪水,又便于城区交通,并使城市景观和环境条件有所改善。
(3)防洪护岸堤线与河势流向相适应,并与洪水的主流线大致平行,避免与河流顶冲迎流,使护岸的修建不至于造成河道过水断面缩窄,影响河道的行洪。
(4)防洪护岸堤线力求平顺,各堤段平缓连接,在不影响河道过水断面的前提下,部分河段可按河势裁弯取直或局部拓宽。
4.生态理念在河道整治工程设计中的几项主要应用内容
4.1在传统的河道整治工程治导线设计中,往往只是从防洪的方面进行考虑,从而将那些丰富多彩的河流粗暴地予以裁弯取直、去散取一等处理方式,最终导致自然河流当中的浅滩与急流、主流与支流等格局被人为地改得面目全非。如果仅仅从工程量与工程造价上来看,这样做似乎无可厚非,既能缩短工程周期,又能降低工程成本,但是,其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就比较大。首先,在那些被废弃的原有河道附近,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就将急剧恶化,甚至农田灌溉也将受到极大影响;其次,新开的河道也将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甚至造成水土流失。因此,要尽量维持河道的生态功能,在其整治工程设计中就要尽可能地保持河道的既有状态和周边环境,即便要做局部的调整,也应当进行充分地论证。
4.2生态修复水工程。 第一步是水污染控制。所谓开源节流,对于城市河道这样一个开放的系统,污染源多种多样,多源于内部污染源,通过截污清淤措施可基本解决,而其他污染如有机污染则需要生物修复技术(如曝气增氧、生物滤床、微生物投放等)处理。第二步是水量和流态调节,主要是通过全面开源补流、稀释净化保证生活娱乐的需水量,综介调水使水体有序流动和适当置换,机械推流促进水体流动,调节水动力以提高河道纳污能力和自净能力,促进水质的活性发展。第三步是加强绿化,构建生态缓冲带;重塑绿色生物长廊不仅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还可以降解环境污染、防止土壤侵蚀,促进生态平衡。第四步是建造河道护岸,进行拆旧补新,改用具有耐久性、渗透性、亲水性、抗侵蚀性、抗冲性材料加固河岸,营造水陆交错的柔美生态岸线。第五步是改造河道形态结构,拓宽河道,修建多孔质岸坡,制造岸线,营造脉冲以保持连通性。第六步是控制水生物群的更替,在本土化原则下适当引进,促进生态系统健康运转。第七步是生态修复与景观、文化建设;一方面要通过恢复河道纵横断面、河床和边坡结构形式、水动力条件以改善水质;另一方面借助于生态恢复技术并加强河道绿化,提高水生态系统恢复与净化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整理河岸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及历史文化构建美好的护岸景观、生态长廊、开放空间、慢行系统,营造通过水系旅游景观和人文景观。
结语:
河道防洪整治工程是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重要举措,河道整治是一项系统科学化工程,重视城市河道防洪的整治工程。做好河道整治工程设计的生态管理,促进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通过绿化建设,可促进河道生物的恢复,实现岸绿水秀以及河道水系生态化和生物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杜德军.对某河道防洪工程防洪提设计布置的探讨[J].大科技.2012年第04期
[2]刘向荣,彭艺艺,余润生,等.城市河道综合整治设计新理念[J].工程建设与管理,2010(4),31-33.
在本次年会上,经国际纺联管理委员会审议决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正式接替约书亚・戈麦斯,出任新一届国际纺联主席。这是中国纺织界人士首次在国际纺联中担任主席,体现出国际纺联组织及世界各国对中国纺织产业所做贡献的充分肯定和高度信任。王天凯表示,中国纺织工业将一如既往,为进一步推动世界纺织产业合作共赢,发挥更加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分析:中国纺织行业新常态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的主旨发言“中国纺织工业的现实与未来”引起了全场共鸣。不只是中国,今天的世界更加需要建立开放融合、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世界各国受益于纺织产业发展的创新成果。
王天凯谈道,自2011年至今,纺织行业主要指标增速总体持续放缓,特别是今年以来已全面进入个位数增长。而产业增长速度的放缓,恰恰为今后纺织行业进一步优化纺织产品结构、加快改善原料供给结构、稳步推进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腾出了适当的时间和空间,为产业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使行业运行质效实现稳中趋好,既保持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改善、盈利水平较为稳定,又保持国际市场份额基本稳定。同时,新常态警示业界,转型升级任务依然紧迫,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节能节水有所进展,但污染物总量减排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在这种新常态下,中国纺织产业的发展既要保持“平常心”,也要保持知难而进的“进取心”。
在世界经济缓慢恢复的过程中,各国间加强融合共进已然成为全球纺织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王天凯分析道,首先,国际市场新格局为全球纺织产业开拓市场创造新机遇。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多元化格局日益突出,促进了各国贸易结构优化,而且全球纤维消费需求仍将继续增加,新兴市场成为主要增长动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纺织行业将着力提升产品制造与市场运营能力,积极参与贸易合作;广泛开展专业会展、贸易洽谈、市场信息等国际产业合作;深化品牌合作,共同开拓内需市场。
其次,技术变革新趋势为纺织产业深化国际合作增加动力。这种技术变革的新趋势将促进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纺织产业链、供应链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市场营销提供机遇;全球纺织产业将通过加强信息平台体系建设与合作,实现产业资源与信息高度共享;新型纤维材料、高技术纺织品、高端装备等纺织产业技术创新不断推进,不断丰富纺织产业发展资源;各国纺织产业有待深入开展技术开发、成果转移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以获得共赢的机会。
第三,全球气候环境责任对纺织产业加强共同行动提出要求。应对气候变暖,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纺织产业的共同责任。中国纺织行业目前也在加强低碳、环保技术、装备开发与应用,扩大先进技术与专业管理人才引进,引导企业园区优化布局。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废旧纤维制品社会回收和分拣系统,开展旧衣回收公益活动。
第四,国际分工布局新体系促进全球纺织产业加强协同发展。全球纺织产业分工布局体系呈现新的发展特征:发达国家对产业链高端和高附加值环节再造力度加强;新兴经济体加速承接纺织制造领域产业转移;区域性自由贸易关系影响纺织产业投资流向等。这种分工布局调整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国际产业竞争,但整合资源、合作分工、协同发展仍是主流趋势。对此,全球纺织产业应加强投资需求以及投资政策、环境方面的信息互通,建立高效协作的国际布局体系。而中国纺织行业需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建设纺织原料基地、加工基地以及研发中心、营销渠道等,构建与国内相互补充的产业布局;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促成更多的投资合作项目。
目标:推进全球贸易便利化
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易小准认为,过去20年全球纺织服装贸易主要受三大趋势的影响:一是消除配额保护,明年世界贸易组织将迎来配额取消10周年;二是中国、越南相继加入世贸组织,纺织服装贸易增长显著;三是全球纺织产业调整与转型。这三大趋势对世界纺织服装贸易格局的改变产生着重要影响,在全球纺织产业价值链中催生出贸易的新兴力量,也推动了一些新兴经济体贸易由低端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贸易的增长,对于增加就业、减少贫困做出了重大贡献。
世界贸易组织将进一步推进全球贸易便利化作为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易小准表示:对任何经济体而言,贸易都是实现增长与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若使贸易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需要各国维护开放稳定的国际经贸环境,继续消除各种贸易壁垒,推动全球范围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当前,全球贸易治理结构正处于新的调整时期:多哈回合正在艰难推进中,特别是全球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其作用已日益凸显。这将导致全球经贸规则的发展更多借力于区域贸易,如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及服务贸易协定(TISA)等。对于这些较为敏感的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的态度十分明确,希望区域以及双边合作能与多边合作产生互补效应,扩大贸易协定覆盖国家,建立完善和合理的全球贸易规则。
易小准希望中国在多边贸易机制内,与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一起实现全球良性共治,寻找共同利益,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和经济秩序,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发展。
观点:纺织业是国家长期稳定的竞争力
“世界经济影响着中国经济,同时中国经济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的经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本次国际纺联大会上清晰地阐述了这一观点。“现在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转换过程还没有完成,这个底还没有探明。在这个底没有找到以前,下行压力始终存在。”刘世锦指出,当务之急就是尽快找到高速增长的底,争取在一两年时间内实现增长速度的转换,进入一个新的比较稳定的增长状态。
在谈及如何“探底”时,刘世锦谈道,这关键在于房地产的“靴子”能否落地。过去,中国的高增长主要靠三块组成的高投资。其中包括基础设施占20%~25%、房地产占25%,制造业投资占30%以上。中国的高投资要下来,就要三只“靴子”落地。从三只“靴子”现状看,两只已经落了下来,现在就差房地产了。
刘世锦认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长以后,将会出现增长的放缓,进入一个中高速的增长阶段。从过去两年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这样增长阶段的转换期,因此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2013年中国经济能够取得7.7%的增长速度,来之不易。
从单维度转向多维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十六大以来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
高小平:概括地说,行政管理学研究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基础理论的创新,加强了对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理论的研究,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完善行政管理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二是政府管理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大了行政改革、应急管理、社会管理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为推进政府改革、提高行政能力、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作出了贡献。三是行政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创新,更加重视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为政府引入绩效管理、目标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网络管理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咨询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报》:十年来,行政管理学的成就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取得的?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高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发展历程,可以从改革和创新两个维度来分析,并划分为两大阶段。从1978年到2002年,是以改革为引领、创新蕴涵其中的时期,重点放在改革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职能和组织结构;2002年之后,进入到改革和创新并重、创新引领的时期,重点是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转变职能,创新行政流程、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近十年正处于第二个阶段的开始期,或者说是两个阶段的转换期。我们分析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的成果不能离开这个背景。
通过回顾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行政管理学从研究改革为主向改革与创新并举发展,从研究实践为主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发展,从通过个别问题的拓延性研究为主向系统化研究指导下的对策研究为主发展。行政管理学研究从以往的单维度研究(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向多维度、全景式、精细化研究,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相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语境中建立行政管理研究的新坐标。
借鉴国际成果 打造中国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行政管理学发展进程中,国际学术流派和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
高小平:对。人类关于管理和治理的研究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其知识体系呈现交叉性、辐射性和融合性。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得益于学科的分化整合过程与国际化“生态”的有机结合。行政管理学是综合性学科,科际整合特征比较明显,研究行政管理学必须研究行政生态,即行政的经济生态、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以及学科生态,才能获得“生态动力”。
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借鉴国际上的研究成果。国内多家学术研究机构和学者翻译了一大批国外行政管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教材,向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介绍西方行政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举办或参加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从2005年至今,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发起,电子科技大学与国际知名学术机构共同主办的公共管理国际会议连续举办了五届。
与此同时,我国学者注重行政管理学的中国化,打造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其在学科和理论上的影响力已超越了行政管理学自身的范围,成为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把行政管理学科的基础打造得更加牢固,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者不断加强对行政管理基础理论和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展开了行政哲学、行政方法论、公共性思想、行政战略、行政伦理等内容的思考,十分关注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对现代化的意义。2003年4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与南京财经大学联合召开“全国行政哲学研讨会”, 此后每年或两年召开一次行政哲学研讨会,聚集了国内行政哲学研究的力量,涌现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论文,深化了对行政哲学本身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这对于运用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去研究和解决全球化背景下行政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行政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建立学术理性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为政府管理改革建言献策
《中国社会科学报》: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请您谈谈这十年来行政管理学研究是如何为政府改进行政管理发挥作用的。
【关键词】财政资金 信贷资金 民生
民生问题是当前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部门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两种主要形式,其实施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当地经济发展的进程。本文试从晋中市近年来资金的投入情况和取得的实际成效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如何加强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对民生事业的投入,进一步发挥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杠杆作用,进而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一、晋中市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支持民生事业的基本情况
(一)2006年以来晋中市财政支持民生情况
2006年以来,晋中市把民生事业作为一项福泽当地百姓的宏伟工程。据统计,全市一般预算支出从2006年的66.41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29.14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2.56%。与老百姓幸福指数密切相关的教科文、农林水、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城乡事务、环境保护支出从31.9亿元增加到68.67亿元,比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增幅高23.25个百分点,比重由2006年的48.04%,上升到2010年的53.17%。
(二)2006年以来晋中市信贷支持民生情况
通过对近五年的信贷支持民生事业情况统计来看,2006 -2010年,晋中市金融机构对民生事业的贡献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投放于民生事业建设的信贷资金占总信贷资金的比重也稳步提高。信贷政策作为财政政策的有力支持,对全市民生事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特别是近年来,晋中市金融系统丰富并扩大信贷品种,加大了对民生事业的金融扶持力度。根据《关于金融信贷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市金融机构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共同点,以营造诚信环境为结合点,以提高服务为切入点,建立与财政的互动机制,为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投入特点分析
(一)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逐步扩大
2006年至2010年五年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一直保持增长势头,呈现逐年稳定增长趋势。到2010年末,全市全年教科文、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农林水合计支出占到了全部财政支出的53%,占比逐年提高。
从财政资金对各项民生事业支出变化情况来看,五年间全市农林水、城乡事务、医疗卫生、科技等支出的增幅分别为90.25%、53.70%、53.18%和46.89%,均远远高于一般预算支出的增幅,保障了全市民生事业建设的进展,达到了“保民生、促发展”的目的。
财政资金对各项民生事业的支持有以下特点:一是政策落实到位。2010年为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全市全年下达粮食直补及农资综合直补资金17995万元,良种补贴1986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1691万元,切实保障了农民的稳定收入;二是工作模式推陈出新。为进一步调动小额贷款经办机构积极性,我市建立健全小额担保贷款激励机制,拨出专款用于经办机构的手续费补贴和工作奖励,有效地激励了经办机构的工作热情;三是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针对农村医疗水平低、投入少等问题,晋中市通过推进“新农合”制度,扩大农村医疗救助,有效解决了农民就医难问题,逐步实现了农民“小病不出乡,一般病不出县”的目标,2010年“新农合”制度实现全市覆盖。
(二)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加大
2006~2010年,晋中市金融机构对全市民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五年间累计投放400多亿元信贷资金,主要用于教科文、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农林水和医疗卫生等项目的信贷资金投放。信贷资金对各项民生事业的支持有以下特点:一是金融支持弱势群体覆盖面广。截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向1030人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贷款余额1567万元,一定程度上为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提供了资金支持。针对贫困学生,在抓好国家助学贷款的同时推行生源地助学贷款,达到了国家助学贷款与信贷助学贷款有效结合;二是金融支持民生方式有所创新。2009年8月份,晋中市由市政府、财政牵头,晋中市商业银行和晋中市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推出信托理财产品“晋商惠财诚信壹号”,截至目前已募集资金5000余万元,这部分资金将用于全市城区集中供热、管网工程的建设;三是初步建立了以财政担保基金和财政贴息为主的风险补偿方式。晋中市商业银行自2010年已累计发放169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在榆次区财政建立的300万元担保基金为依托下,极大的规避了不良贷款带来的风险。
三、财政、信贷支持民生事业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转移支付制度不尽完善,无法起到明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效用
目前,转移支付制度突出问题表现在对县乡两级转移支付的规模偏小,与其实际需求的缺口相差很大,在解决上下级政府间财政收支平衡、缩小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等方面,都还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此外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比例不合理,民生事业面广、点多的现状不能得到合理改善,再者县域获得转移支付的比例不尽相同,各地用于民生专项支出的程度有所不同,无法形成合力,共同带动信贷资金为全市民生事业建设做出贡献。
(二)地方投融资规模不大、发展缓慢,抑制民生事业投融资环境的建设
一是平台主体实力不强,投融资能力明显不足。全市现有为数较少的投融资平台,规模不大,资产不实,整体实力不强,再者市场化机制不健全,投融资体制不够完善。二是投融资理念比较落后,尚未形成良好氛围。主要表现是项目建设主体市场化观念不强、项目运作市场化程度不高、职能部门市场化管理不到位,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发展不快,跟不上发展需要。五是引导作用不明显,财政资金投入民生事业占比小、结构单一,对民生事业投融资环境的建设缺乏明显的效果,特别是信贷资金与社会资金的投向上明显偏向收益大、投资期短的项目。
(三)财政直补资金支付环节多、范围小,影响直补政策落实的最佳效果
首先,中央政府以及上级有关部门拨付给基层、农民的各种资金,需经过很多环节和部门,存在被延压、挪用、侵占的可能,降低了行政效率。其次,虽然近年来国库部门在扩大国库集中支付涉农、救灾补贴等财政补助资金范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直接支付业务量占比还比较小,还需进一步加强与财政、相关银行、信用社的协调工作,进一步丰富支付工具体系,扩大国库直接支付范围,让更多的社会群体享受到高效快捷的央行国库服务。
(四)信贷资金投放少、力度小,不能充分满足民生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民生事业建设依靠财政单方面支持力量比较薄弱。庞大的资金投入,需要来自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的共同作用。但商业银行利益最大化原则使信贷资金对民生事业支持力度较小,各家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对弱势群体“惜贷”的现象,起不到与政府、财政对“民生”保障相配套、相支持的辅助作用。
四、对策建议
(一)改革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化和调整结构,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要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尤其是对县乡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扩大规模,调整结构,加快构建科学的、有中国特色的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一是通过提高民生和社会事业均等化转移支付比重,调动地方政府、尤其是调动市县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二是通过调整专项转移支付与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着重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此外要在转移支付中科学地确定不同地区的转移支付数量,确保不同地区获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五是省市级政府要加大对市县两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尤其是要重点支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做强作实县级财政,以提高市县两级财政对民生和社会事业的保障能力。
(二)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为动力,营造适应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投融资环境
首先要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设立城市公用基础设施投资公司、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等改革的基础上,优化财政性、政策性投入方式,通过补贴或补偿机制的改革,运用政策杠杆,吸引多元投资,逐步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其次有关社会事业的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对经营机构、市场实施全行业管理。三是对有关民生各项事业投入要在保证政府基础性投入的情况下,逐步形成政府、社会、家庭共同投入的新格局,把公共财政部分资金主要用民生事业建设方面。同时,要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积极参与。
(三)加大人民银行国库部门直接支付政府性补助、补贴资金的力度,确保各项民生事业的预算支出及时、安全拨付到位
首先各级国库部门要继续加大直接支付的范围,配合落实各项民生政策。国库直接拨付不仅可以有效解决资金层层拨付所导致的延压、挪用、侵占等问题,确保了资金安全,而且能节约政府部门行政成本,维护百姓的利益。再者各级国库在办理直接支付政府性补助资金业务时,要特别关注各业务环节的风险,抓好与财政等部门的信息通道建设。同时要强化系统内控功能,做好权限制约和道德风险防范,增加事中预防,建立事后危机处置机制,把国库直接支付建设成为对政府、公众有益的民生工程。
(四)积极推行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建设,保障创业就业、支农惠农等国家扶持政策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