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西方经济学的原理

西方经济学的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西方经济学的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西方经济学的原理

西方经济学的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学;案例;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93-02

一、问题的提出

从学科体系看,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的专业课,如金融学、管理学、会计学等的基础。但西方经济学却是让老师头疼、学生畏惧的课程。这固然有课程本身的原因,但更有教学方面的原因。因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经济学自然就成了令人头痛的课程。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案例教学可扭转这一窘况。因为,案例教学可以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实践视角学习理论,然后利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同时,案例来源于鲜活的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活动,可以弥补教材冷酷、森严和乏味的缺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经济学案例的选编

要进行案例教学,首先就必须做好案例的选编工作。案例选编应该:

1.经济学案例要本土化。西方经济学理论主要来自西方,因此,其案例也大多来自西方。这些案例虽然经典,但毕竟源于西方的经济生活,不一定符合我国国情,不太容易被我国学生理解。例如,关于弹性,西方经济学教材经常使用的弹性表就和我们中国人的不太一样,比方说,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微观)中的弹性表中(见表1),“书籍、杂志与报纸”、“银行与保险服务”是和“食物”一样的缺乏弹性的必需品,似乎和中国的国情不是很相符。

因此我们选编经济学案例时,要注意中国的风俗习惯、传统和国情。但是,坚持本土化,并不排斥对经典案例的引用。实际上,那些经典案例既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很多时候还具有象征意义,如阐释科斯定理的火车和沿途农田的故事,论述外部性的蜜蜂和果园的例子。

2.经济学案例要贴近生活。许多教材在讲替代关系时常以茶叶和咖啡为例,这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没错,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生活习性差异较大,有些地方,如广东,喝茶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咖啡根本无法代替,尤其是那些喜喝功夫茶的人更是如此。类似的例子还有大炮和黄油。该案例虽能反映稀缺资源配置的原理,但黄油离中国学生似乎有点远,而且对于普通消费者,二者既非替代也不互补。这就说明,经济学案例的选择,应该尽量从生活实际出发。

3.案例要与理论紧密结合。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和原理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说到底,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基础上的一种辅助教学方法,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因此,选编的案例必须反映经济学原理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要能揭示案例的内在联系和经济学原理的有关特征。

4.经济学案例来源要多样化。经济学案例来源首先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经济现实生活,尤其是热点经问题。因为这类案例能引导学生走出象牙塔,关注现实生活,极大地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用鲜活的经济生活成功地吸引了学生,使他们关注经济生活,甚至让他们养成了定时收看新闻联播、经济半小时、经济观察,并且关心国家的经济生活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我们的经济学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了一半了!

三、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

1.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案例教学就是要在老师的主导下,利用鲜活的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案例教学中,教师或在课堂当堂呈现案例,或布置学生课前阅读相关材料。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自己的观点。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向前台,展示自己的观点。教师则由前台转向幕后,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当组织和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讨论、交流,发现问题和分歧,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如果学生自己不能解决,则应选择适当时机给予解答。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除了应该把握讨论节奏,控制教学进度外,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不断启发、诱导学生开动脑筋,尤其应鼓励学生勇于独立思考,形成独特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能力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得以锻炼和提高。

西方经济学的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6-0051-02

西方经济学在我国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设置中一直作为核心课程,管理类专业也视其为专业基础课。如何教授好这门课程,使学生对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运用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是所有经济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探讨与西方经济学体系及原理相适应、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在西方经济学授课中遇到的问题,联系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理论体系庞大,授课内容多且抽象,学生普遍感觉不易理解。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学科。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的西方经济学理论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理论体系日益庞大,授课内容覆盖面广,涉及知识多,加大了课程的难度。不仅如此,西方经济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媒体中虽然频繁体现,但要真正理解其理论体系或实质问题却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西方经济学更加抽象和难以理解。

2、学生对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普遍感到困难。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由各种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具有较强逻辑性的学科,它的数学模型与定量分析较多。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大多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不习惯接受,尤其不容易把这些图形和公式的经济学涵义同文字描述统一起来,从而很难真正理解经济理论的含义。学生很容易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乏味、枯燥、难学的印象,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3、教学手段、方法单一,教学中理论讲授过多,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高校教学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很多教师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一支笔一张嘴,进行“填鸭式”灌输,从课程开始到结束,老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理论、画图表、讲模型、推公式。因为内容多而课时有限,教师只能注重理论的讲授,没有时间联系实际和补充理论以外的信息,致使教学内容更枯燥乏味。这种以教师“教”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缺乏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习惯于通过被动的死记硬背来了解基本的知识点,掌握一些结论性的原理,而对于原理的形成思路却不甚了解,不能也不会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原理背后的原因。同时,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背景与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有较大差异,客观上也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错位,另外开课年级较低,学生对社会各方面的认知度,特别是对西方经济发展的认识、理解较为肤浅,都影响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4、教材内容老套、陈旧,重技术而轻经济思想,导致教学质量偏低。西方国家的初级经济学教材注重基础和经济学普及,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书中几乎没有数学,内容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了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并能在生活中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适合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作为西方国家经济实践的理论研究、总结和指导,伴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实践的快速发展而发展,其内容已不再局限于新古典综合派的体系和内容,而目前我国各高校所用的教材尽管版本不同,但都仍以新古典综合派理论体系为主,内容老套、陈旧,无法为学生理解某些经济现象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不仅如此,由于学时的限制迫使我们的教材在技术和思想之间选择了侧重技术,即数学表达居主导地位,教师在介绍数学表达方式后再介绍经济学思想,结果使许多学生掌握的经济学似是而非。此外,高校教材市场的垄断导致教材抄袭现象严重,习题质量偏低。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注重课程铺垫,讲授好导论。其实,经济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往往在学的过程中感觉经济学抽象、枯燥、晦涩难懂,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缺乏必要的“经济学”铺垫。因此,讲授好课程导论,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尤为重要,在导论的讲解上多花点时间是必要的。首先,简要讲解经济学的发展史,从19世纪90年代马歇尔现代微观经济学体系的建立到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的出现,再到20世纪70年代“滞胀”现象的形成,让学生树立一个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其次,明确微观经济学的主体是消费者和厂商,宏观经济学的主体是政府部门,在此基础上将宏观、微观经济学进行联系和区别。再次,构建课程学习框架,引导学生顺着“框架”去学习。最后,明确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均衡分析,为学生以后把握微观供求模型和宏观AD-AS模型打下基础。

2、讲授好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现代经济学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学作为分析工具。虽然数学表述比文字性表述更具有确定性和精确性,但是经济学毕竟不能等同于数学,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于初学者本来就比较抽象,如果再在课堂上大量使用数学工具,学生会觉得这门课远离生活实际,挫伤其学习积极性,所以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理解经济模型背后的经济涵义上。基本概念是决定该课程内容分析正确与否的关键,没有基本概念作为思维的根据和手段,就不可能找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基本原理是对各种经济问题的分析,力图寻找出经济现象本身的客观规律,包括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乘数原理等等,这些基本规律在理论上得到了证明,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实践中也得到了证实。这些概念和原理是我们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工具。只有掌握了这些概念、原理,才能提高学生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深入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精髓。

3、通过对比学习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西方经济学的很多理论是通过图形推导出来的,弄懂图形才能彻底掌握理论的实质,但学生普遍认为图形太复杂了,宁可死记硬背文字,也不愿意仔细研读图形。事实上学好这门课的诀窍之一就在于利用图形。对于图形,笔者在教学中提出了三方面要求:(1)要求看懂图形,了解图形说明了什么原理;(2)要能借助于图形来解题,不仅会看图,还要会用图;(3)对相似的图形会对比。西方经济学中很多图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对比性。例如,AD曲线的形状和微观经济学中市场需求曲线形状相似,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短期的AS线和市场供给线的关系又如何?通过对比,同学们不但温习了微观经济学的知识,还加深了对新内容的理解。又如,MEI曲线为何比MEC曲线更陡峭?这是教学难点,可以让同学们回忆垄断竞争市场中的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这两个知识点在图形上很相似,从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长期的总供给线、长期的Pc曲线和微观经济学中土地的总供给线形状也极其相似,同样可以进行对比,等等。

西方经济学的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农林院校 西方经济学 教学效果 有效途径

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以理解,经济关系复杂,难以分辨。笔者认为,只有把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与农林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趣味性和应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热情,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农林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

1.基础知识较差,且参差不齐。近几年农林院校连续扩招,学生的文化素质欠佳,特别是数理基础相对薄弱。这一特定的知识结构,导致学生普遍对西方经济学的定性分析感兴趣,但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则不愿深入其中。明显表现出,一方面缺乏对理论知识的探求精神,另一方面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思维方式过于感性和教条。在教学实践中,当讲授到西方经济学的一些经典案例以及经济学家的生平故事时,学生非常感兴趣,但当讲授到经济学的一些逻辑推导、图表、图形分析和数学公式等内容时,则明显表现出缺乏学习的兴趣。另外,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数理逻辑思维的训练较少,死记硬背的习惯一时难以纠正。所以在学习西方经济学过程中的思维有些教条。

3.缺乏对现实社会和企业的深入了解。农林院校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当前的基本经济政策都难以做出准确的分析,理解也比较肤浅。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方法新颖。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背景差别较大,使学生对作为发达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理论总结的西方经济学所描述的经济主体的行为、经济变量的关系、资源配置的方式感到陌生与新鲜。

2.内容丰富。西方经济学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部分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行为理论以及分配理论等内容;宏观经济学部分则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3、逻辑精密。西方经济学所涉及的数量关系之间联系十分密切,它是一门由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具有很强逻辑关系的学科。加之一般要通过大量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来理解整个西方经济学原理。因此,学生若要想将所学的全部理论知识与我国的经济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三、积极探索教学效果提高的有效途径

1.改进传统的讲授法。传统的讲授法是指单纯的课堂讲授教学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运用讲述、讲解、讲读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从学生的角度看,它是一种被动接受,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抽象难懂,数学模型分析较难,所以这门课程的重难点必须要授课教师系统讲授。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的分析、论证,生动的描绘、陈述,有启发意义的设置疑问等,使学生能够获得较多、较为全面的知识。

2.强化案例分析教学。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案例是不可或缺的。现在各类经济学教材或专著中也不乏一些经典的经济学案例。西方经济学的有些原理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例如,在寡头垄断市场中竞争寡头的策略,可以用“囚徒困境”以及“智猪博弈”等经典案例进行博弈分析;外部效应原理可以通过米德的“蜜蜂与果园”的例子来阐述;公共物品则可以通过“灯塔”的故事来阐述。这些例子已成为经济学中的经典案例,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西方经济学的趣味性。当然,除了分析这些经典案例外,还需要把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中国本土经济问题相融合,适当地引进一些现实中的案例以及贴近现实生活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在实际案例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案例穿插教学法、小案例讨论教学法以及综合案例讨论教学法等。总之,所选案例尽量用幽默、通俗、轻松的语言加以叙述;注意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和组织工作。这种案例教学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快乐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采用互动式讨论教学。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曾经说过,“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目前经济学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偏重于各个知识点的讲解,缺乏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另外,学生本身也往往只习惯于死记硬背一些结论,不注重积极思考。经济学教学中之所以适合实施互动式讨论教学,是因为经济学本身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结论性的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原理的形成思路,也就是一种思想方法、思维过程。所以在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适时给予评价,引导学生在问题讨论中不断质疑和释疑,而学生则应该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自主寻找方法,自主探索思路,自主发现规律,自主解决问题。如在介绍机会成本理论时,首先组织学生讨论青年人不接受或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问题。显然,这将真正帮助学生摆脱教条,学会思考问题,培养思维技巧,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4.运用多媒体教学。由于西方经济学的内容繁多、图表、图形多,多媒体教学将诸如文字、图像、声音或视频等媒体资料综合运用展示给学生,将学生带进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大大节省了教师的板书时间。再加上大多是大班上课,学生人数多,多媒体教学课题在有限的时间内形象生动地将本课程最精华的内容介绍给学生。显而易见,多媒体教学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不但可以将其中的重点内容根据学习者的视觉特点凸显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将一些知识点展现为一个过程,让学习者慢慢体会其中的内涵。当然,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即时利用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并且可以借鉴其他高校教师精品课程上的相关资料。

总之,《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拥有独特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采用与西方经济学体系与原理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即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 霞:浅谈西方经济学的几种教学方法[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2~84

[2]韩可卫: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7):242~243

西方经济学的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1-141-2

1 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1.1 时展的需要

21世纪是创新和创业的时代,创新与创业活动作为科学技术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1]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将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纳入大学专业课程体系之中,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西方经济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核心专业课程,其教学实践内容有必要遵循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战略规划的要求,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有助于高校将专业知识传授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从单纯注重学习知识向更加注重应用开发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转变。

1.2 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全球高等教育日益竞争的背景下,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已经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尽管各高校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和努力,但在西方经济学这种专业课程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却并不多见。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创新创业理念为导向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及时响应,也是对大学生需求的理性反应。[2]当今西方经济学教学所承担的基本使命已经远不止于传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而是在此基础上以经济学思维和创新创业思想为指导,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不仅有利于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也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还满足了大学生成长的需要。

2 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2.1 紧密结合现代教学理念

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对个体、团队和组织的决策有很强的影响作用。创新创业教育正是需要学生具有完整的经济学知识结构和经济学的素养,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重要举措。而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只注重理论的堆砌,将理论知识的接受作为唯一的考核内容,教师很少开发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学生也很少有机会做这方面的思考和表现。要达到打开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能力的目的,就必须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即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学生整体结构培养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强化素质为基本教育目标,旨在全面开发学生的诸种素质潜能,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孕育提供平台载体。

2.2 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

西方经济学是在一系列假设前提下,得出相应的经济模型和基本原理。这些基本理论很容易被学生盲目地全盘接受,而忽略了前提假设。为了能准确和通透地认识所学的概念与原理,结合经济实际就显得格外重要。经济实际一则来源于学生亲自参与经济活动,二则来源于用自己或者身边参加经济实际的案例来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无论是哪种途径获取的实践经验最形象的莫过于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实例,因为它与学生的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最贴近也最感兴趣。例如,在机会成本的介绍中融入创业机会的选择,在边际和弹性的概念介绍中阐述创业产品的定价和销售策略的制定,在宏观经济政策的论述中描绘创业环境和分析创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效应。

3 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途径

3.1 完善教学内容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但多数教科书的概念和模型阐述过于理论化,结合实际应用的案例分析和热点经济评论非常欠缺,这不利于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不利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真正学以致用的教育应当是融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其教学内容需要不断补充完善,一则弥补一般教科书的不足,二则遵循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改革思路。①融入创新创业案例库。也就是在精简原来西方经济学基本内容模块的基础上,补充创业家们灿烂的创新思维与国内外丰富的创业实践案例,将西方经济学的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做很好的穿插融合,不仅加深对经济知识的理解,也完善创新创业知识结构。例如,将西方经济学的产品理论、要素理论和国民收入理论与创新创业的机会抉择、资源获取、产业选择等内容结合起来讲解,在西方经济学案例讲解中有意识地选择有代表性的创新创业案例。②动态更新教学内容。鉴于经济现象变化多端,创新创业的实例也层出不穷,而教科书内容更新较慢,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上要及时更新,结合经济全球化的最新形式和最新格局,有针对性地选取最新的创业家思想和创业家实践,不断引入经济学家从不同视角对创新创业分析研究的精辟观点。

3.2 调整教学方式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是完全的课内理论教学,而在当今的高校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资源。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成为组织者、服务者、咨询者、协调者和促进者,在教学方式调整上做努力。①组建学习团队。课前按照一定的原则将学生组建成不同的学习团队,并根据各章节的经济学知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设计并分配各团队的活动主题。课堂上首先由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经济学思维的状态,阐述要讲解的经济学专业知识的内容和意义,遵循专业课程的特点,辅之以鲜活的创新创业经济案例,激发学生探索、交流的欲望,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实际上也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动力。接着,为学生团队创造一个能有效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邀请与本次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团队上台,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活动主题做展示。展示要体现出学习团队成员的共同协作与努力的结果。这期间的交流与讨论也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最后,任课教师点评团队成果,点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将团队学习中获得的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串联起来,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升教与学的效果。②拓展无边界课堂。西方经济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学不仅局限在课堂的三尺讲台,更应该拓展到课外,搭建课程实践教学基地、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等等,让学生看到更多的现实呈现,有更多的交流对象,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无边界课堂能让学生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获取专业知识,从而更高效地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培养协作技能、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3.3 改善教学评价

随着教学评价越来越多地受到不同方面的影响, 教学评价的尺度将从知识本位或能力本位的一元化樊篱中解脱出来, 走向更合乎教学实际和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多元化阶段。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评价正是基于这样的价值取向展开,教学评价改善的关键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完善评价内容。教学评价内容除了考核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知识的情况,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创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注重考查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创新的思维,学习的方法是否科学,还有考察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是否达到经济学课程的要求, 同时发现和挖掘能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其他内容。②完善评价方式。以往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主要依据卷面考试结果来评判,这种评价方式侧重于课本内容的检验,是仅仅针对知识教育结果的考核。而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的探索、试错、创新等的行为无法评价。由此,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评价方式除了保留原有的试卷评价外,还可以开发创新评价表,评估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知识之后的创造力和影响效果,体现对方法教育和态度教育结果的考核。创新评价表的成绩同卷面考试成绩一样权重,由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三部分综合而成。

参 考 文 献

西方经济学的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02-01

西方经济学在微观上能够解释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宏观上又提出了国家进行调节理论和政策,而且在分析方法上比较系统,规范,所以有着“社会科学的皇冠”之称。随着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西方经济学作开始在我国流行起来。目前《西方经济学》早已是财经类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但是,在大多数财经类高校广泛的存在着“上课讲,考前背,考后忘”的现象。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培养合格的经济学人才。笔者结合《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提出几点思考,希望能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有益。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

西方经济学所阐述的规律,是对实际经济生活的抽象、概括、升华。因此,西方经济学的逻辑性、系统性非常强,其理论体系也极为严密、精细、完整、环环相扣,就像其推崇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样:“像一架极其优美、精致的机器。”然而,愈是精致的机器,操作起来越是枯燥乏味。在课堂教学中,西方经济学高度抽象的“边际分析、均衡分析、静态均衡分析、动态均衡分析”等,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数理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尽管许多学生也认为这门课程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但西方经济学的特点无疑使课堂气氛显得严谨多于活泼,致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晦涩难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现行教学方式,主要沿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范式,每学期由教师制定教学计划进度表,依据该进度表安排的课时数实施教学内容,在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后,通过布置作业,来巩固所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相关的信息,并通过半期考试和学期考试来实现教学效果和教学成果的检验。传统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备课准备,对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如下问题。

1、一定程度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授课方式采取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范式,使得学生依靠教师的引领从事教学活动,尤其是网络时代,就显得教师的教学活动比较枯燥,而受教学纪律的约束,学生难以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2、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教师为中心,并主导整个教学环节的传统教学范式,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培养。

3、考试手段和方法单一,难以客观反映学生综合能力。学生对课程的把握情况往往通过学期考试来反映,而这又取决于教师的命题水平和能力,很难展现学生的学识及能力。更多地体现学生的“死记硬背”能力。而学生综合能力则难以体现。

4、基于传统教学范式,不利于教师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变,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的高校教学特征难以落实到位,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也滞后于时展,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教学质量的下降。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提高的思路

要提高《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就如何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理论联系生活。《西方经济学》源于经济生活,可以把经济学理论与具体的生活联系起来,例如西方经济学中的弹性理论,我们就可以联系生活的具体的商品来举例,为什么像一些弹性小的生活必需品(如食品、医疗、房地产)价格上涨为导致我们的消费支出增加,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而奢侈品的价格上涨,只会影响价格,减少需求,而对人们的生活水平影响不大,还而已引导同学去思考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如:为什么女人甘愿忍受痛苦的高跟鞋?为什么牛奶要装在方盒里,而软饮料的包装却是圆瓶?为什么配置相同的苹果笔记本电脑黑色的比白色的贵70英镑?这样可以使学生眼界开阔,而且可以感受到经济学和我们的实际生活竟然是联系的如此紧密,大大提高经济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2、去繁存简。就是把复杂深奥的经济学理论,尤其是一些牵涉到复杂的高等数学去推导证明的理论,可以通过最简单的语言来阐述。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博弈论是经济学中比较深奥的理论,比如解释什么是“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通俗的例子:某父母不同意女儿所交的男友,威胁女儿说:“如果你再同他交往,我们就与你断绝关系。”但这样的威胁往往是不可信的。对爱情执着的聪明女儿会置父母的不可置信的威胁于不顾,继续与男友交往甚至最终与之结婚,父母最后也会承认那个当初他们并不喜欢的女婿。这个结果便是剔除了不可置信的威胁后的“纳什均衡”,“博弈论”中称其为“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这样就通过去繁存简,自然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觉得经济学不仅仅只是枯燥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