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险防范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风险投资风险因素防范策略
1风险投资中的风险因素分析
1.1技术风险因素
在投资于高新技术产品创造过程中,由于技术因素而导致产品研发、中试、规模化生产失败的可能性,造成了风险投资中的技术风险,它是风险投资中一项极其重要的风险因素。一般来说,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常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研究开发(R&D)、中间实验(R&D成果工程化)和批量生产(工程化R&D成果产业化)。三个阶段中,每一阶段都存在着技术风险因素。具体来说,各阶段的风险因素表现在:
(1)研究开发阶段的技术风险因素。技术在未通过物化表现出来以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一般表现为信息状态,存在于图纸、资料之中或存在于作为知识载体的人的大脑里,因而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此阶段面临的技术风险因素主要在于科研能否成功,也许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之后,技术上没有取得什么突破,甚至是可能一无所获,得不到任何科研成果。
(2)中间实验阶段的技术风险因素。此阶段是在第一阶段(R&D)的基础上将实验成果进行示范验证,并初步投入生产,得到可投放市场的产品。此阶段面临的技术风险主要在于R&D阶段获得的成果可能难以实现可行的商品化设计,或者根本不具有实际应用性。
(3)规模化生产阶段的技术风险因素。此阶段的技术风险因素在于产品也许由于技术问题难以获得批量生产,或者由于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原先技术显得过时。
1.2市场风险因素
产品在市场上存在着赢利或亏损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会造成风险投资中的市场风险因素。市场变幻莫测,隐藏着许多不确定性。产品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市场容量不确定、市场接受时间不确定和市场竞争不确定几个方面。
(1)市场容量的不确定性。市场对产品的需求量到底为多少,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当新产品刚上市时,由于消费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也许会造成销售不畅,产品积压;或者因为此时企业生产能力有限,而产品在市场上极受欢迎,造成产品供不应求,而当企业扩大生产能力后,又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2)市场接受时间的不确定性。新产品投放市场后,到底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被消费者所接受,也具有不确定性。有些产品,也许技术含量很高,但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却不为市场所接受。例如“铱星”,技术含量是比较高的,但其产品不为消费者所接受,从而导致了“铱星”公司的破产。
(3)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一项新产品从创意的产生到进行商品化生产,一般要经过数月到数年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市场环境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最初预计市场前景良好的产品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再占据优势,新的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已经出现。
1.3资金风险因素
因资金不能适时适量供应风险企业的发展需要而导致高技术创新失败的可能性,造成了风险投资中的资金风险因素。在高新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发展阶段的深入,对资金的需求也会增加,风险投资公司也许不能适时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从而造成在高新技术发展的某一阶段出现资金供应的“断层”,使风险企业的持续经营发展无法实现,从而导致风险企业经营失败和风险投资失败。
1.4管理风险因素
在现代经济组织中,管理被看作一种生产要素,它能将其他各种生产要素组织起来形成生产力。风险投资中的管理风险是指高新技术企业在创新和发展过程中,因管理不善而导致失败的可能性。管理风险主要由人员素质欠缺、企业的组织与管理体制缺陷所引起。
(1)人员素质缺陷引起的管理风险。人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和最稀缺的资源。然而,从风险企业的人员构成来看,其人员多为科研人员或工程技术人员、或为某项新技术的发明者,他们普遍缺乏管理知识,不具备管理能力,这为风险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2)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缺陷引起的管理风险。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缺陷,会造成约束机制的乏力,引发道德风险(moralhazard)问题,如管理人员的贪污受贿、携款外逃等。
1.5道德风险因素
由于风险企业人员的道德原因而导致的风险投资失败的可能性,造成了风险投资中的道德风险因素。由于信息分布的严重不对称,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只是有些蓝图和设想,没有现成的生产线可供投资人参考,这种无形状态,既无法让投资人确信项目的价值,又不能构成企业商业信誉的基础,因而道德风险很大,也许会出现风险企业的“圈钱”行为,骗取风险投资者的资金,到时候却拿不出什么成果。
1.6其他风险因素
其他风险是指由其他因素导致风险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包括社会、政治、法律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的变化,均会给风险投资的成功与否造成不确定性。
2风险投资中的风险防范策略
2.1投资前对风险企业进行全方位考察,审慎论证投资的可行性
投资前对风险企业进行全方位考察,审慎论证投资的可行性,这是风险投资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风险投资能否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风险企业进行考察论证:
(1)技术方面。风险投资前要对风险企业的技术先进性、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选择那些技术先进、可行和产品市场前景看好的高新技术进行投资。考察过程中,要将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和产品的市场前景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估,不能只注重技术的先进性而忽视对可行性和产品市场前景的考察。(2)人才方面。风险投资界有条公认的法则:一流的人才加上二流的项目远优于一流的项目加上二流的人才。风险投资前要对项目人员各自的知识结构、经验情况以及总体素质进行认真评估。一个好的创新企业中,既要有富于创新能力的科学家、工程师,又要有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人员、财务人员以及市场营销人员。
2.2与其他投资者联合进行投资
对资金需求量大的项目,如果让一个投资者承担,他可能因资金不足承受不了,如果投资万一失败,也可能会导致投资者的破产,而与其他投资者联合组建投资辛迪加(syndication),不仅可以增加资金来源,防止资金不足出现资金供应“断层”,而且可以减少风险,如果投资万一失败,因投资者注入风险企业的资金有限,就可以避免破产的威胁。另外,进行联合投资,也可以使风险投资者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多个决策者一致同意的投资,会要好于只有一个决策者所做出的投资决策。
2.3加强对风险企业的监管
由于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asymmetry),可能会导致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和道德风险(moralhazard)问题。针对此类问题,国外风险投资制度制定了严密的、控制性的合同条款,授予出资者额外的控制权以及董事会中较多席位,风险投资者在风险企业发生财务和管理危机时,可以进行积极的干预,甚至拥有更换经营者的权力。然而,由于风险投资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无论风险投资合同设计得怎样周密,都不可能预计到风险企业将来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所以,风险投资者向风险企业注入资金后,以积极的态度对风险企业加强监管很有必要。风险投资者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对风险企业加强监管:委派在行业中经验丰富的经营管理专家参加风险企业董事会,参加企业重大决策及经营战略的制定,或是给风险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定期审阅风险企业的财务报表,加强对风险企业的财务监督,以防资金被挪用或侵占;给风险企业推荐高水平的营销、财务等专业管理人员。
2.4采取分阶段的投资策略
阶段性投资即投资者不是一次性的投入全部资金,而是根据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分阶段投入资金。著名经济学家萨尔曼认为,风险投资中的阶段性投资是风险投资者能够采取的最强有力的控制机制。阶段性的投资策略对风险的防范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起作用:
(1)有利于风险投资者对投资效果进行及时评估,做出是否追加投资的决策,降低失败投资的损失。在每一阶段结束后,投资者与企业双方就是否进行下一阶段的投资以及投资细节进行协商,如果前一阶段的投资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企业家和风险投资者之间能够愉快合作,则风险投资者会继续向风险企业投资,否则,风险投资者会终止对风险企业的投资,从而将失败投资的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
(2)有利于风险投资者对风险企业的监督和约束。阶段性投资能使双方在每一阶段进行选择,决定是否继续合作,选择权的存在使得企业管理者心有压力,从而努力经营,以期获得风险投资者的继续投资。
2.5采取组合的投资策略
根据投资原理,组合投资(portfolioinvestment)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风险投资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组合投资:对不同的风险企业以及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进行投资;对不同地域的风险企业进行投资;在不同时间段内进行投资。
2.6选择适当的退出方式和退出时机
风险投资者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其目的在于资本收益最大化,而这一目标只有在其投入资本退出时,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因而,经过一段时间后,不论风险企业经营成功与否,风险资本都要从风险企业中退出。选择适当的退出方式和退出时机,对于风险投资者实现其目标,防范投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1)对于失败项目,风险投资者应采取果断措施,在风险企业成长前期就通过破产机制,采取清算方式从风险企业中退出,以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2)对于业绩一般的项目,风险投资者可以在风险企业成长中期通过产权交易市场以购并或股份回购的方式退出风险企业。
(3)对于成功项目,风险投资者可以在风险企业成长早期通过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publicoffering,IPO)的方式,或是通过买壳上市的间接途径上市转让股权,以获得最大收益并及时从风险企业中退出。
参考文献
1范柏乃.现代风险投资运行与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黄汉权.风险投资与创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王立国.创业投资发展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高正平.政府在风险投资中作用的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关键词:品牌延伸;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90年代以来,品牌延伸日益成为企业品牌运作的重要武器。但是品牌延伸带来的不仅仅是利益,稍有不慎,冲淡品牌原有形象、与消费者心理产生冲突、损害原产品以及跷跷板效应这四大风险就会把企业拖入深渊。因此,企业对延伸风险要有正确的认识,从各个环节做好准备,把四大风险的冲击降到最低。
一、选择恰当的延伸模式和延伸时间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条件
1.延伸模式的选择
品牌延伸模式有绝对纵向延伸、相对纵向延伸、绝对横向延伸和相对横向延伸四种。绝对纵向延伸是产品在档次上的重大调整,相对纵向延伸是档次上的轻微调整;在经营领域上的重大调整,称为绝对横向延伸,相对横向延伸是指经营领域上的轻微调整。有的企业会在档次和领域上同时调整,这就是混合型延伸模式。
如何选择恰当的延伸模式?一般而言,消费者之所以会青睐一个品牌,往往基于对价格、品质和品位价值的考虑,因此,这三个因素影响着延伸模式的选择。
(1)价格对延伸模式的影响
如果消费者看中的是产品的价格,企业的品牌延伸主要是横向的。如果要进行纵向拓展,向上延伸的难度很大,因为产品档次的提升必然导致价格的上涨。如果品牌价值体现为价格,该品牌的现有定位不会很高,因而也几乎没有向下延伸的空间 。
(2)品质对延伸模式的影响
如果品牌价值集中体现为品质,品牌延伸的弹性就很大,因为在任何空间定位上,优秀的品质都可以向不同层次、不同偏好的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或服务。在这类品牌中,吉列是个好例子。吉列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卓越的品质上,其品牌形象就是“男人可以获得的最好刀片”。当公司进人抛弃型刀片这个新领域时,尽管在纵向和横向上都发生了延伸,但依然可以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吉列佳信是所有抛弃型刀片中品质最好的。
(3)品位价值对延伸模式的影响
如果消费者注重的是品牌的品位价值,向上延伸的空间不是很大,因为现有品牌已经位于行业顶端了。如果向下延伸,消费者容易产生过去买的高价产品有水分的误解。如果进人一个全新的领域,品牌价值无疑会降低,比如皮尔•卡丹是服饰领域的佼佼者,市场上如果出现皮尔•卡丹可乐,你会认可吗?因此,进行相对的横向延伸不失为该类品牌的最佳选择。
2.延伸时间的选择
延伸时间的选择牵扯到两个问题:一是从主导产品考虑,何时进行品牌延伸比较恰当?二是从拟进入的行
业考虑,何时进入该行业比较恰当?
(1)主导产品对品牌延伸的影响
主导产品处于引入期和成长期时,由于品牌知名度低,不宜进行品牌延伸。当主导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具有较高的指名购买率时,进行品牌延伸比较恰当。当主导产品进入衰退期,发展前景黯淡时,也不宜进行品牌延伸。
(2)拟进入行业对品牌延伸的影响
在引入期,消费者对产品一无所知,需要高额的开发费,因而不宜进入。在成长期,消费者已经知晓该行业的特点,加之进行延伸的品牌都是消费者所熟知的,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所以成长型行业是最适合品牌延伸的行业。如果拟进入行业处于成熟期,由于市场竞争已很激烈,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不过,如能在该行业找到一个成长型的细分市场,仍可以取得成功。TCL 从电话行业成功进入彩电行业,主要是选准了大屏幕彩电还未被当时的领导品牌所重视的机会点。
二、走出误区是防范风险的重要保证
纵观众多品牌延伸的失败案例,发现这些企业的延伸行为存在诸多误区。下面就对品牌延伸中常见的错误做法进行分析,以便企业能走出误区,确立正确的延伸思路。
1.忽视品牌的实质
成功品牌实际上是品牌定位和消费者心理需要相统一的结果,部分企业进行品牌延伸时往往忽略这一点,从而导致淡化效应的产生。只有品牌定位和消费者心理相一致,品牌才能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印象并确立其地位。如果忽略这一点,延伸过程中品牌原有的定位极易被淡化模糊,导致该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失去其原有的地位;原定位即使没有被淡化模糊,原产品和延伸产品也很难被消费者统一到该品牌的旗下。不论出现何种结果,延伸效果都会大打折扣。为避免陷入这一误区,企业要充分考虑延伸产品与原产品之间的关联度。
2.忽略品牌对消费者的特殊意义
对企业而言,品牌仅仅是等同于厂房、机器设备等的一项资产而已,既然是资产,那就要延伸至其他领域以创造最大价值。在消费者心目中,品牌不仅是产品名称,更是一种身份、品味、标志与地位。从这个角度讲,消费者并不在乎企业搞多角化经营还是单一经营,他们所关注的仅仅是挂着这个牌子的产品能否满足其物质和精神需要。因此,企业进行品牌延伸时应考虑到消费者这一心理特征。
3.延伸过快、过宽
品牌延伸固然是品牌增值的有效途径,但并非越多越好,如果力所不及,就会陷入疲于奔命的境地,结果反而给竞争对手留下机会。即使在短期内实现了可观的效益,品牌延伸依然是权宜之计。较高的行业利润吸引越来越多的竞争者进入,竞争在加剧,专业品牌逐渐崛起,这时候品牌延伸者大多会发生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的下滑,最后越来越弱小。此时,需要企业“见好就收”。王石在万科所力行的“先做加法,再做减法”思想,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三、防范延伸风险的具体对策
1.培养顾客的忠诚度
根据“20/80”原理,企业大部分的销售额来自于小部分忠诚的老顾客,因此其真正的无形资产是消费者的忠诚度。一些热衷于品牌延伸的企业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新消费群体上,忽略对老主顾的维系。一项统计资料显示:企业维系一个老顾客的费用仅仅是开发一个新顾客所需费用的1/4,任何旨在吸引更多新顾客而忽视老顾客的品牌延伸都是得不偿失的。
顾客的忠诚度来自企业为顾客提供的价值。通过为顾客创造价值、提供满意,企业可以与顾客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随着持续地增加顾客价值和提高顾客满意度,双方的关系逐渐由合作发展到信任,由信任升华到忠诚。一旦与顾客建立了忠诚关系,就等于形成了一道屏障,把竞争者对企业的威胁降到最低。因此说,培养顾客的忠诚度能够有效防范品牌延伸中的淡化效应。
2.统一的品牌定位
为了保持品牌鲜明的个性和统一的形象,延伸产品应具有较为一致的品质定位和形象定位。 “金利来”从领带、西装到皮带、包箱等产品的延伸,始终固守在“男人的世界”,而且都定位于高档产品,从而强化了其在男性消费群体中的经典形象。如果延伸品牌以不同的价值为基础,消费者容易产生为什么不同产品会用同一个品牌的疑问,原有的品牌形象就因此而稀释了。“派克”曾向下延伸生产低档笔,不仅没有成功,反而毁坏了该品牌在男性消费群体中的高贵形象。
3.充分运用副品牌策略
副品牌策略是权衡品牌延伸和多品牌各自的利弊做出的一种选择。企业将主、副品牌结合起来宣传,副品牌依附于主品牌,可以充分享受到主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降低新产品的进入成本,同时又能充分发挥副品牌的个性化作用。海尔推出电脑波轮式全自动洗衣机时,采用了“海尔―小神童”的副品牌策略。利用副品牌突出该产品“电脑控制、全自动、智慧型”特征的同时,注重宣传主品牌“海尔”。因此主副品牌结合、注重主品牌宣传的做法,一方面能够避免产生模糊效应,强化主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使各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一定的距离,避免跷跷板效应,降低株连的风险,从而越过品牌延伸的陷阱。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郝雅琦,孙莹.品牌延伸问题及对策[J].科技与管理,2006,(8):56-58.
[2]杨兔珍.品牌延伸的风险及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 2006,(3):42-43.
[3]陆孟兰.如何规避品牌延伸的风险[J].科技资讯, 2005,(22):176-177.
[4]齐德义,张春英.品牌延伸失误的规避[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4,(4):62-63.
一、引言
今年作为国家十三五规划实施第一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的颁布,各级地方政府也相应的出台了相关的实施意见,这些信用建设规划的制定都在不断推动着我国的法制化社会的进程。企业作为市场最基础的组成单元,其信用建设及信用风险的风范机制将直接影响信用市场的建设,作为社会的重要部分也将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的信用建设仍存在很多问题,企业如何建设有效的信用风险防范对策将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部分。
二、文献综述
John Moody首次于1909年进行信用评级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于信用风险的研究。William Beaver(1967)在对98个失败企业及同等规模成功企业的对比研究,提出单变量的信用风险分析模型。由于单一的财务指标存在局限性,Edward.I.Altiman(1968)提出了多种变量模型,根据不同的财务指标进行加权合并来评价企业信用风险。由于市场经济并非完全开放,存在信息的不对称,Stiglitz(1985)认为会出现特征隐瞒、逆向选择、行动隐瞒以及道德风向等信用缺失问题。
张维迎(2004)认为当一方没有遵守具有约束力的协议时,另一方将只会选择最优于自己的策略,即为非合作博弈。秦学志(2005)在对2007年的上市的中小企业进行调研,实证分析后认为主观违约风险为最主要的信用风险,企业没有能力偿还债务以及不想偿还债务都将影响企业自身的声誉及信用,最终导致企业无法长足发展,这种现象也将阻碍我国的经济发展。魏大鹏、陈心仪(2010)认为药品企业需要构建企业信用文化制度,改变理念、制度缺失以及责任不明确等问题。
三、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在市场经济中,虽然存在双方的合同约束,但是信用风险是跟随交易过程一直存在的。而很多企业仅仅追求短期利益或者是合同上的账面利益,没有对合作对象进行认真考察其交易成交记录或者信用评价,直接给企业带来潜在的经营风险,最终导致逾期付款或者坏账现象,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利润及流转率。另外,企业对于信用风险的防范意识也较弱,没有对其进行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相应的信用数据库,也没有对客户进行及时的信息更新,尤其对老客户的定期信用审查,认为一次交易成功则始终可以作为安全的老客户,从而很多企业出现大交易额的坏账现象,这很多一部分对象都是发生在老客户身上。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企业的信用风险增加,最终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信用风险防范体制不完善
目前,现在的市场经济作为诚信市场经济,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必须要有完善的风险防范体制。由于我国的市场中中小企业较多,虽然已经有企业建立信用风险防范机制,但是很多企业目前还没有建立信用风险防范体制,企业自身对风险的抵抗能力也弱,这将导致企业不能正确的对潜在的客户进行科学、有效、系统的信用风险评估。特别在较大交易额的情况下,企业需要慎重考虑客户,不管是老客户还是新客户,都应该对其目前的客户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其信用状况等相关方面,而这些都需要企业有完善的信用风险防范体制。同时,当国家的相关政策条例进行调整时,企业的信用管理条例也未及时跟进调整。这些种种不健全的信用风险防范体制,都给企业经营带来的严重的风险。
(三)社会信用环境较差
企业需要靠诚信经营,市场更需要维护好诚信环境。社会信用体系建立起来,直接会推动企业信用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但是目前,我国社会信用环境以及企业的信用管理都落后于发达国家。由于市场中的交易信息的不对称,很多行业仍然无法开发其可公开的信用信息,导致企业在获取信用信息的时候带来不便或者不全面。另外我国社会信用方面的政策法规仍不完善,关于个人及企业的信用信息归集、管理及失信惩戒等方面的信用法规都不明确,或者是已经颁布但是地方政府并未提出相应的实施方案,从而这些政策法规并未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企业由于信用风险等原因导致的合法利益不能得到保护,最终常常是很多讲信用的企业利益损害更大。上述情况将导致企业将不在敢讲诚信或者不敢于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也将大大延长。
四、企业信用风险防范对策
(一)强化企业信用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需要从管理层到员工加强企业信用风险意识,重视企业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近几年来,我国法制化社会进程的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行业及企业这都需要重视信用体系建设。不仅仅把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公司发展需要的制度规范,甚至可以把它融入了企业文化中,建设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信用文化。同时,企业应该对公司的全体员工进行阶段性的信用风险意识教育,邀请政府或者第三方信用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的专家,对公司的信用风险管理基础、财务管理等与信用风险防范相关的课程进行现场的讲解,从而不断让公司全体员工感受到企业信用风险是时刻存在于企业中,让员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信用风险防范意识。
(二)健全企业信用风险防范机制
企业信用风险防范机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预防机制,企业应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有专门员工负责客户信息的归集、录入及评估、后续交易更进等相关信用信息管理,及时查询政府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及其他相关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建立并及时更新客户信用信息管理数据库,并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和分级管理。信用管理部门应在选择客户前对客户的信用进行审查,根据数据库的信息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尤其要根据不同的销售额进行严格的评定。对于金额较大的交易,信用管理部门应审查一下该客户最新披露的财务报表,了解该客户目前的资产和负债情况,结合该客户的信用评级,最终确定该客户的信用额度,超过了该额度企业应该进行严格把关甚至可以采用先交货后付款以及担保等保障方式。对于交易后期的应收账款,要时刻更进,及时催收账款,以加快资金回笼。
关键词:会计 风险防范 审计策略
在当前,企业各项竞争不断加剧,对会计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界以及相关会计管理人员在不断探索、创新以及实践,加快了会计审计变化的速度。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促进会计审计工作,提升内部控制水平,最终赢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本文针对会计风险防范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改善会计风险防范的审计策略。
一、会计审计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会计审计属于企业内部控制手段,是由专设机构对企业的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审查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会计审计由企业内部的会计审计人员来完成,重点关注企业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和制度的执行情况。通过会计审计,对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检查,实现财务上的监管;结合检查结果,对企业提出优化整合资源的合理化建议,实现企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二)会计审计风险
首先,客观性风险,会计审计采用的统计抽样与判断抽样,不可避免的存在审计数据盲点问题,同时会计审计人员在过程中的判断和推导,也会导致审计结论存在一定的误差。其次,主观性风险,企业内部的财务审计人员,如果不能遵守其职业上的操守,那么对于企业内部就会形成审计风险。最后,会计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没有意识到风险发生或故意制造风险,那么企业就在面对这种无意识下发生的审计风险。
二、会计审计出现风险的原因
(一)客观方面因素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或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是审计风险增加的主要因素,而企业往往忽视从制度和机制上来保证会计审计的客观性。首先,企业内部的会计审计人员应该是直接由企业领导管理、对管理层负责,避免与企业会计核算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联系。如果没有一定的独立性,那么其在审计执行中就会受到相关利益关系的影响,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其次,企业管理层应加强对会计审计人员的监督。企业内部的会计审计人员与企业内部的其他人员有着很密切的关系,那么其在审计执行中就会受到这种关系带来的影响,选取有利于关系人的审计假设和推导,失去会计审计的专业性判断。
(二)主观方面因素
现阶段,由于企业对会计审计业务的不重视,导致企业对会计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不高。会计审计工作政策性强、涉及业务广,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对从事该工作的人员有较高的业务复合能力要求。政策法规、专业知识、工作责任、职业道德等都是对一个会计审计人员的专业性要求,所以从事企业会计审计的人员不仅要有较好的思想品质,还要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形成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积累。虽然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众多,但是其中能从事且愿意从事会计审计工作的人员并不多。
另外,我国的企业对于企业内部的会计审计工作,其即是经营活动客体,又是对于其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的主体。会计审计人员既要维护作为会计人员的国家的利益,又要从企业本身的审计人员方面保证企业的利益,所以当二者发生一些冲突时,一些会计审计人员往往会选择维护企业的利益,这样就对违反了审计原则,产生审计风险。
三、寻求会计信息化下审计工作发展的策略措施
(一)推行会计审计委派制度
向企业委派的会计审计人员具有身份独立性和工作自主性的特点,企业内部的会计审计人员应该是直接由企业领导管理、对管理层负责,避免与企业会计核算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联系。通过保证会计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确保审计人员做出准确的判断。企业推行会计委派制度能够有效缩减内部监督成本,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在这种制度下,外部委派的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审计工作时能够真实反映实际经济状况,同时有利于塑造企业的诚信形象。
(二)构建诚信工作氛围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企业应该建立建全企业内部会计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控制机制,加强会计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构建和谐、诚信的企业文化。通过会计审计人员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和周边诚信工作环境的塑造,促进会计审计人员的诚信工作,实现会计审计对会计风险的有效识别和防范。
(三)营造安全的会计审计信息环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要提升对会计审计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对使用的专业软件与系统进行更专业的研发和升级改造,最大限度地降低会计审计执行中的认为因素影响。其次,要提升对会计审计培训的重要性认识,对会计审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第三,要提升对会计审计信息安全性的认识,对于会计审计信息系统要有自已的安全防所体系,会计审计人员拥有自已的加密权限,防范企业内部重要数据被篡改,保证业务数据的真实性,确保会计审计的工作信息不会出现任何的安全性问题。
(四)完善和健全会计审计工作监督体系
完善会计审计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健全企业内部会计审计工作监督机制。现阶段,我国对于会计审计违法的处理力度较小,仍有许多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这种环境下,一些企业即使能意识到会计审计的重要性,但也会因为违法成本较低而限制会计审计工作。所以,要尽快完善会计审计相应的法律法规、构建监督机制并执行到位,保证会计审计工作的正常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会计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按适应现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从会计委派、诚信氛围、信息环境和监督体系等方面,对防范会计风险和改进审计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提升会计审计质量和水平,降低会计审计风险,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财务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风险,企业加强财务风险防范,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对于促进企业本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企业内控管理与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息息相关。本文分析阐述了企业内控管理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当前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企业;内控管理;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及市场经济发育并不十分健全的形势下,企业经营业绩目标的完成和竞争压力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企业风险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威胁越来越大,因此企业要想实现持续发展与长远发展就不得不重视企业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的防范。综合考虑具体实施的程序和所采取的政策,建立一整套健全的企业内控体系,从而有效的为企业防范财务风险,推进企业的健康、高效发展以及增强企业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企业内控管理概述
企业的内控管理指的是企业为保障正常有序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对企业财务、工作人员以及企业资产等进行监管的内部管控行为。企业内控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加强对企业财产及财务人员的监管,促使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防范企业财务风险,进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企业内控管理主要从对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沟通、控制活动以及监督检查五个方面着手进行管理。企业内控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完善企业的分工、严格把控企业收支明细等,从而最大程度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促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展开,为企业健康运行提供有效保障。
二、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现状与问题
(一)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就目前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来看,许多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对企业财务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风险情况难以及时发现并解决。财务预警机制落实不到位,对财务管理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预警能力太过薄弱,不能保障企业利益得到最大化的落实。基于此,企业相关财务管理部门应增强自身财务管理风险意识,落实好财务管理预警机制,在财务问题发生之前未雨绸缪,降低财务风险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尽量使财务问题对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二)企业财务管理宏观环境多变
环境因素是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企业外部环境瞬息万变,例如物价上涨、货币贬值、金融危机等等,这都是企业无法控制的。企业需要购买原材料以满足生产的需求、需要给员工发放工资,而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都会给企业带来影响,从而引发财务风险。虽然外部坏境不受企业控制,但企业在防范财务风险的防范时需要将外部因素考虑其中。
(三)财务管理权利的不一致性
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财务管理权力不集中,呈现相对较分散的趋势,不仅阻碍了企业的整体发展,同时也会引发财务风险。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由于规模较大,分支公司较多,但是受公司规模以及管理不到位的影响,财务管理权利难以集中,一些子公司利用这一特点以保障自己公司利益为由,从而做出损害其它分公司或总公司利益的事,从表面上是保障了公司的利益,其实不然,会严重损害整个企业的利益,甚至对底下的子公司和分公司的利益产生影响。
(四)内控的评价和检查部门不具有独立性
许多企业都是由财务部门的人员来负责内控管理,他们既作为内控管理的执行人员,同时又要对内控管理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很显然这不利于企业内控管理的良性发展。企业内控执行的情况应该由第三方进行评估和检查,这样才能够保证检查工作和评价工作的客观性和独立性,也有助于改善内控管理。诸如此类的执行与监督无分别的行为,造成企业内控管理监督不善,从而影响企业的内控管理的效果。与此同时,企业的财务管理可能就会存在风险,从而给企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三、做好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措施
(一)加强控制环境的管理
面对企业内控管理外部环境的多变,企业应合理构建财务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结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加强对财务管理的工作力度,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外部环境是存在于企业之外的,不由企业控制,但不代表企业任由外部环境“肆意妄为”。为了有效的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企业领导及相关管理人员应该不断跟进自身的管理观念和意识,增强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重要性的认知。此外应制定有效的管理和考评制度,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最后,企业应当依据外部环境变换规律和趋势来制定策略,从企业自身出发不断调整企业管理的策略和方法,提高财务管理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
(二)加强风险评估的管理
企业生产经营的高风险性决定了加强企业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企业风险评估具体从企业财产和会计工作的评估着手。企业财产风险主要有投资融资过程中因操作不当而引发的风险,资金保管风险,资金链意外断裂等风险,因此对资金风险的防范企业应加强对资金融资、投资及回收的管控,在整个资金处理的过程中进行准确的评估,从而确保进行科学的决策。会计工作方面主要有会计信息的不准确和不安全性所引发的风险、会计人员不遵守职业规章的风险以及涉税处理不当而引发的风险。因此对会计工作风险的防范需要从会计工作人员和会计信息两方面入手,加大会计信息的审查力度,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的培养。
(三)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作为财务管理的主心骨,财务管理相关人员也应该具备风险意识,并且不断与时俱进,使一些财务问题都能未雨绸缪,最小程度的降低企业的损失。不仅要求相关财务管理人员以新会计制度为背景,切实落实自身素质和条件,拓宽学习渠道,同时也要求企业为其提供一定的培训条件,定期开展培训,加强与其它企业的交流,才能从根本上构建出一支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队伍。
(四)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的财务管理模式要求企业无论是准备投入一项新的项目还是从外吸收引进项目,都应该对所有的财务以及资金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所有项目的进行都应以盈利为前提进行。与此同时,应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管理,企业财务必须要将所有会计信息及收支明确清晰无误的做成财务报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严格的管理。这不仅能保证资金流动被实时掌控,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管理,同时也能有效的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五)加强企业内部监督
任何企业的良性发展都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督,千万不可忽视对企业的财务监督。公司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监督部门工作人员严格落实,确保监督的真实有效,避免出现财务工作人员“中饱私囊”,“携款潜逃”等的现象。只有将监督完全落实,企业的利益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加大对企业内控管理的力度,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接受、可承担的范围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客观、准确的分析企业内外部因素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并积极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控制财务风险,不断完善财务风险的管理工作,从而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侯世鹏.试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意义[J].中国市场,2013(26):78-79.
[2]楼毓.当前强化企业内控管理及财务风险防范研究[J].新财经(理论版),2013(12):160-160.
[3]苏灵霞.浅议港口公司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7):3789-3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