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从2009年开始到2013年5年间,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初见成效,全国开展垃圾收集的行政村比例年增长6个百分点,进行垃圾处理的行政村比例增长15个百分点,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各地财政投入也是逐年增加,2009-2013年5年间,用于农村垃圾处理的财政投入年均增加20%,但区域差距较大,如2013年东部地区用于农村垃圾处理的财政投入占全国60%,余下的中部和西部地区一共占40%。农村生活垃圾呈现出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区域差距大
东部地区有生活垃圾收集点的行政村比例达82%,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68%;中部、东北地区有生活垃圾收集点的行政村比例超50%,但生活垃圾处理比例有待提升;西部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均相对滞后,收集和处理的比例只有37%和21%。
总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呈现“四六六”格局。有超过四成的行政村收集点还是空白;有超过六成的农村生活垃圾没有得到任何处理,全国农村生活垃圾不完整的统计有1.1亿吨,有0.7亿吨的垃圾是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有超过六成的行政村是没有对垃圾进行处理的,只有19万个行政村有垃圾处理,处理的比例不到36.6%;有14个省的处理率不到40%,少数省不到10%,也就是说这些省市的农村生活垃圾90%都没有得到处理。
(二)模式粗放,收运处理过程污染严重
现有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归纳起来有三种:一是没有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垃圾随处乱堆,甚至直接倾倒在河道,污染严重;二是设有简易垃圾收集点,但没有密封、清洁措施,最终采取简易堆放,污染严重;三是收集点转运至简易填埋场,收运成本高,资源浪费,污染较严重。总体来看,形成这种粗放模式的原因是由于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导致环卫设施基础薄弱。同时,由于经费匮乏,未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导致收运设施缺乏或简陋;收集处理以人力作业为主,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收运不及时;处理以简易填埋为主,大量填埋场污染环境亟待修复。
(三)管理无序,没有形成有效的行动机制
很多地方政府对农村垃圾处理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管理体制不清晰、职权不明确;财政资金不到位或不能及时到位;村民环保意识普遍不高;城乡、区域统筹等新的理念在大部分地区没有得到落实。
二、各地实践及典型模式
近年来,各地加大了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投入,取得初步成效。如,2008年以来,山东全省累计投入资金51.3亿元,目前有76个县(市、区)实现了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2009年以来,四川大力推进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为重点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目前全省8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了处理;2010年以来,安徽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5亿元,县(市、区)投入财政资金4.5亿元用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2011年以来,广西加大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两年内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增加30个百分点,等等。
归纳总结各地实践有四个比较成功的经验:一是建立了主要领导推动,严格职能考核的推进机制;二是形成了既有村民参与,又有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三是探索了财政资金主导,农民适当交费的经费分担机制;四是明确了源头分类减量,相对集中处理的农村垃圾治理机制。
(一)传统和新型“城乡一体化”模式
目前,农村垃圾处理模式主要有传统和新型两类。传统模式是指由各级环卫部门负责对农村生活垃圾实行收集、运输、最终处理;新型模式是指采取市场化运作的统收统运模式,实行管干分离。全国农村垃圾处理主要形式还是采用“户集、村收、镇运、区县处理”,这种模式主要适宜区域经济发达地区,城乡结合比较紧密地区。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面积较大的村镇,主要采取“分类、分片、分级”处理模式。主要特点是源头分类减量后,区分近郊、远郊、偏远村庄,分别选在县、镇或村进行最终处理。如,行政村距离县处理厂20公里范围内,就实行“村收镇运县处理”;行政村距离县处理厂在20公里范围外,可通过片区建设生活垃圾转运站和处理场,实行“村收镇运片处理”;行政村距离县处理厂在20公里范围外,且位置偏远的地区,可强调分类处理,就近就地处理。
三、政策法规及标准体系
自住建部启动农村生活垃圾5年专项治理计划后,上海、广东、海南等省市纷纷出台政策进一步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如,上海出台了《关于开展本市农村生活垃圾全面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2015年至2020年的工作路线图,要求农村生活垃圾要达到100%无害化处理;广东出台了《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和分类、保洁要求、农村垃圾处理等内容,同时,广东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纳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共计36000万元用于补助70个欠发达县(市、区);海南出台“清洁家园”行动,要求到2015年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覆盖率达70%以上。
同时,各地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标准体系建设,现行的标准体系全国已经基本完成,包括综合标准2项,基础标准3项,通用标准8项,专用标准4项;第二阶段的17项标准中,现行2项,在编1项,待编10项,修订中4项。这些标准都是完全针对村镇生活垃圾处理,标准的出台会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四、行动计划及发展趋势
2014年底,住建部召开了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提出四方面要求:全面启动农村生活垃圾5年专项治理、使全国90%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处理、基本扭转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局面、形成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长效机制。并提出六项重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保障、确定处理模式、动员村民参与、完善法律制度和强化监管检查。同时,要求根据农村的面积、交通的状况、经济的情况、分类的进展、处理设施的距离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形成区域特色。
(一)垃圾分类是管理重点
垃圾分类成为此次治理工作的重点,具体有六方面内容:一是要求加快收集、运输、处置系统设施建设,衔接垃圾分类试点;二是制定分类产品扶持政策,解决再生资源产品出路;三是建立农村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全过程监管体系;四是健全生活垃圾减量及分类定期通报制度和考评激励机制;五是加大资金投入和宣传力度,发动群众参与和监督;六是积极推进分类垃圾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
一、项目基本概况
2016年度我市纳入2016年十大民生工程及20件民生大事的50个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民生工程项目责任区县。
二、资金补助情况
按文件要求,我市完成50个村庄农村垃圾治理民生工程项目目标任务,每个村庄安排经费8万元,共获省级补助项目资金400万元。拨付资金主要用于垃圾房、清洁房、生态垃圾池、垃圾坑、运输工具等农垃设施设备和“五有标准”及“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运输、县处理”机制建设上。
三、项目进展情况
(一)制定方案,推进项目实施。
各区县制定本区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资金项目实施方案,将50个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民生工程项目列入实施方案内容。对民生项目分别制定《关于下达农村生活垃圾民生工程实施项目的通知》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民生工程项目实施方案》。
(二)分解任务,开展摸底调查。
各区县治理办分别按照各自的实施方案,对区域内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基本情况开展调查摸底,分解任务,明确目标和进度。其中,重点对省专项资金落实的8个乡镇进行实地调查,摸清底数,掌握了实际情况。
(三)注重成效,推进项目实施。
召开方山村生活垃圾治理项目实施工作会,成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完善项目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积极推进设施建设,拟投入资金1万元左右,新增竹编新型垃圾箱8-10个;拟投入资金1.23万元,修建垃圾池6个。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运输、县(市)处理”原则,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处理,即由村组环卫人员每周定期将垃圾收集池和清洁房的垃圾集中转运至垃圾生态处理池,按标准分类,并进行生态化处理,对无法进行生态化处理的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在每周收集转运至镇上的垃圾中转站,由镇环卫人员负责将中转站中的垃圾统一运往垃圾处理场进行集中处理。
(四)广泛宣传,惠及广大群众。
各区县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宣传,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宣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意义,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进家庭;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垃圾治理知识传单,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知晓率和参与率,从而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四、存在问题
(一)区(县)财政压力大。
由于上级补助经费较少,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资金项目中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主要还是由区(县)、镇乡政府财政承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项目建设责任单位的积极性。
(二)项目建设进度不均衡。
由于各级政府财力的实际情况不同,导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项目的建设进度不均衡,部分工作进展缓慢。
五、建议
关键词: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X705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村生活垃圾呈批量化、毒害化的趋势,已凸显为新农村建设的软肋。在广大的农村,生活垃圾已经成为公害之一,不仅污染环境,吞噬耕地,而且严重危害村民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使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变废为宝,净化环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东北寒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面临的共性问题为:(1)垃圾数量和种类随农村发展发生转变,成分多样化、复杂化;(2)农村环境容量相对较大,大量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城市生活垃圾转移到了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污染河流、池塘清水;(3)农村普遍环境保护意识不高,生活垃圾乱丢乱放,占用道路或农田土地,农村垃圾收集大多处于“三无”(无管理部门、无经费投入、无保洁队伍)状态。同时,东北寒区冬季气候干燥、干冷导致冰封期村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处理难度相对增加,对生活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近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需要针对我国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管理制定有效方案。本文结合“十二五”科科技支撑课题(俨寒地区绿色村镇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研究内容,对样本乡镇划分为四个调研区域:新城区、旧城区、工业区、下属村屯,以乡镇人口、户数、收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垃圾组成、处理方式、分布,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情况,百姓对垃圾处理满意程度及建议为调研指标,旨为进一步实现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综合化处理提供客观依据。
1.研究内容及方法
1.1 调研区域
分别选取旅游业发达、林矿资源丰富、养殖业以及耕种为主的典型东北严寒地区7乡7村为样本,如表1所示。调研区域划分为4个区域:新城区、旧城区、工业区、下属村屯,
1.2 调研内容
调研采取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分别对一般性的村镇进行调研,也对现状及基础较好的村镇进行走访,调研内容为:乡镇人口、户数、收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垃圾组成、分布、现有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情况,百姓对垃圾处理满意程度及建议。
2.东北寒区农村生活垃圾调查结果分析
2.1 调查区域的气候和地域特点
本文所调研的地区多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3.4℃,年有效积温为2789℃,年无霜期140天,平均年降雨量524毫米。春季易发生春旱和大风,气温回升快而且变化无常,升温或降温一次可达10℃左右。夏季炎热湿润多雨,平均气温19-20℃,最高气温达38℃。平均降水量占全年的60%-70%,降水集中,间有暴雨,易发生洪涝灾害。秋季降雨明显减少,昼夜温差变幅较大,平均气温为10℃,10月份北部地区已到O~C,南部地区2-4℃。冬季漫长而寒冷干燥,雪覆大地。平均气温-15℃~-30℃,最低气温曾达零下52.3℃。调研地区的地域广阔,土地肥沃,雨水充沛,粮食产量高,是发展食品加工业和农业经济的理想地点。
2.2 现状分析
2.2.1 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特点
我国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产量、成分总体特点表现为:垃圾产生量和堆积量逐年增多,成分日趋复杂。较城市相比,人均生活垃圾产量低,收运难度大,清理过程简单。垃圾面积广,产生源分散,户内外都有较高的消纳能力。较其他地区农村相比,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干燥、干冷,低温时间持续时间较长,广大农村冬季必须烧火取暖,该时期的生活垃圾以灰分、渣土为主,其他废弃的生活垃圾在低温下很容易堆积冻成一体,导致冰封期村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处理难度相对增加,对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2.2 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产量及组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新农村建设日渐成熟。农村的生活环境也相应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组成直接或间接受到人均收入、燃料结构和家庭畜禽养殖状况等主要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年产生近2亿t,东北地区人均垃圾产量约为1kg/天。根据我们实际对严寒地区7个典型村镇进行的调研,结果如表2所示,农村生活垃圾产量与组成以厨余物和无机垃圾为主,经济发达,旅游业发达,人口较多的地区,垃圾排放量普遍较高,垃圾组成也较为复杂,厨余垃圾相对减少,废旧家具及工业消费品,产品包装与应用材料如纸、金属、玻璃等可回收垃圾成分增多;夏季果皮、蔬菜类有机垃圾量比其它季节多,冬季由于供暖需求导致煤渣的总量增加较大。
3.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及存在问题
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干燥、干冷,低温持续时间长,导致冰封期村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处理难度相对增加。垃圾常以自然随意堆放、无处理、无管理的形式存在,有些地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多以焚烧、填埋为主,如表3所示,调研的7个村镇基本都是以焚烧或填埋为主要处理垃圾的方式。堆肥、厌氧发酵等垃圾“资源化”技术受温度因素制约,无法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东北地区农村垃圾一般采用定点敞开式垃圾箱统一收集(表3),由于基础设施落后,配套资金缺乏导致广大农村缺少集中的专业垃圾回收站,垃圾箱数目少,平均每20-30户共用1个垃圾箱或垃圾堆放点,如图1-A,垃圾收集较难,村子周围的道路边和河道内成为垃圾最常堆放的地方,阻碍交通,污染河流;随着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堆积量的逐年增加,垃圾组成种类也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变化趋势。垃圾收集基本上是无分类、混合式收集,进而进行传统的简易填埋方式处理,不仅占用了土地,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农村户用厕所形式一般为旱厕,如表3结果显示,调研7个样本村中,只有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县三陵乡的厕所是水厕形式,其余6个村屯中的厕所都是旱厕形式。零散村屯的户用旱厕采取自生自理方式进行管理和处置。有公共厕所的村屯,如黑龙江省铁力市朗乡镇的达里村,每2-3户共用一个简易的旱厕,见图1-B,垃圾、粪便等大量堆积在旱厕周围,无专门回收处理,化粪池呈现零散式分布、规模较小,导致粪便回收不及时,与垃圾混合一起;生活污水、垃圾直接倾倒在村附近河流中,缺少污水处理设施及工艺,污染河流池塘;垃圾处理手段原始,处理方法不科学,以朗乡镇的达里村为例,生活垃圾平均占地
面积可达600m2,不仅占用了土地,也影响了环境。目前,东北寒区大部分农村生活垃圾堆积成山,不仅影响村容,也影响了村民的身心健康。原始粗放的焚烧或者填埋处理给农村居民带来直接或潜在的危害,焚烧产生的有害气体威胁人类健康,填埋时一些不可分解或有害物质长期埋于地下,污染土壤、地下水和河道等。东北地区冬季温度低,户用沼气池因垃圾堆肥、厌氧消化设施建设不完善无法投入使用,这些因素制约了农村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
4.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对策
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和农村垃圾清理体系,结合东北地区生活垃圾治理的实际和存在的问题,参考其他省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成功典例,提出北方寒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如下,见图2所示:
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三陵村为例:以农户为单位,村民在垃圾丢弃之前,优先对生活垃圾就地消纳,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建立垃圾回收站,对金属、纸类、橡胶等有偿回收,提高农民分类积极性;严寒地区冬季漫长,利用木材、煤炭等取暖产生大量炉灰,可直接还田;有条件的乡村建立饲料厂,回收餐厨垃圾制饲料,其他地区可作为堆肥及沼气工程原材料;根据人口分布,修建垃圾堆肥点和农村户用沼气池,堆肥点用于易腐有机垃圾的堆肥,由相应的保洁员经过培训后负责堆肥的运行管理,针对冬季寒冷特点,可利用耐低温微生物菌剂强化堆肥处理体系,加快有机垃圾转化进程。对于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区,特别是广大的乡村地区,采用堆肥技术处理有机垃圾,不仅处理成本低且方式简单易行,尤其适用于乡村农家肥生产而非城市垃圾产业化处理。在该处理模式下,核心是生活垃圾堆肥,焚烧处理是辅助的处理技术。在该处理模式下,生活垃圾分类从居民开始,统一人工分类收集运输,最终通过堆肥及焚烧填埋处理达到减量化及资源化利用的目的。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提高广大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建立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长效机制为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和“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全民参与、规范提高”的思路,积极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模式,健全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和保洁队伍建设,全面推动我县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管理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
二、目标任务
按照“科学规划、先行启动、分批实施、全面推进”的思路,年9月,第一批先行启动镇的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管理工作,年3月底前实现镇区和村组全覆盖。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全面启动其余各镇工作,年9月底实现全县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管理工作全覆盖并规范运行,在全县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时清运、规范处置”,使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和村容村貌不断改善,广大群众环境意识明显提升。
三、工作重点
(一)加快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遵循布局合理、分类实施、经济适用的原则,大力开展以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收集分类站、垃圾中转站等设施建设以及封闭式垃圾桶、垃圾转运车等设施配置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一户一桶(封闭式垃圾桶)、一组一车(手推式垃圾清运保洁车)、一村两箱(垃圾箱)、一镇一车(垃圾转运车)”的要求。统筹考虑各镇、村区位条件、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环卫基础设施项目布局和规模,做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一次设计、分步实施。同时,加强对已建成环卫基础设施的规范化管理,特别对已建成投运的垃圾填埋场、垃圾中转站,要建立运行管理台账,严格落实技术操作规程,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管理,确保设施安全、规范、正常运行。
(二)加强农村环境保洁及垃圾清运。各镇按照每500人配备1名环境卫生保洁员的标准配备人员,落实日常清扫保洁责任,严格清扫保洁标准,加强日常清扫保洁督促管理,确保清扫清运两不误,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及全天候保洁。要大力宣传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回收利用的相关知识,引导群众自觉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特别是农药瓶、废电池及农村医疗废弃物等有害垃圾,必须与其他生活垃圾隔离存放。
(三)严格垃圾处理程序。全县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户分类”,即各户按照可利用、不可利用、有害和无害垃圾进行分类。“村收集”,即各村配置适用垃圾箱,定时收集本村所产生的生活垃圾。“镇转运”,即各镇负责将收集的生活垃圾运送至县垃圾填埋场。“县处理”,即由县环卫局负责对运送至县垃圾填埋场的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县环卫局和各镇在垃圾清运过程中要严格落实清运车辆遮盖制度,杜绝抛撒遗漏垃圾、污染路面等现象;科学制定垃圾清运车作业路线,合理调配作业车辆和清运频次,妥善做好垃圾清运车辆的管理、维护,确保所有垃圾清运车辆正常运行。
(四)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处理和卫生保洁制度。制定完善并严格落实村民卫生“门前三包”、垃圾简易分类、垃圾集中处理、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和督查考评等制度,明确垃圾分类回收办法、垃圾处理设施管理责任和保洁员职责及报酬,使每个村都做到环卫设施功能完备、保洁员尽心尽力、经费来源稳定、管理措施严密、垃圾处理网络完备,确保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工作有章可依、长效治理。
四、组织领导
成立县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副县长任组长,副县长、县住建局局长任副组长,各镇、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环卫局,具体负责全县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指导、任务督办、考核评比等工作。各镇要成立专门机构,明确一名领导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各村要设立管理站,设专人管理,确保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明显效果,实现全县预期工作目标。
五、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各镇、各相关部门要把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认真研究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加强监管,积极落实各项工作任务。要注重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的实效性、彻底性和长期性,探索有效的管理办法,逐步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各镇、各相关部门要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全面宣传开展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为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创造宽松的环境。要教育引导农民培养良好的卫生保洁习惯,引导农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并经常性组织开展农村卫生清洁户评选等活动,使“人人关心生态环境,时时注意环境保护”成为自觉行动。要引导农民加强自我管理,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镇村干部、农村党员的作用,由理事会细分农户卫生责任区,与农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状,制定村规民约,规范和约束村民卫生行为。
(三)强化资金保障。垃圾处理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维护运行、垃圾处理等项目资金采取奖补结合的方式进行安排。垃圾压缩中转站用地、建设、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由县财政和向上争取资金解决。各镇垃圾收集运输车争取农村环保项目资金支持解决,规范化处置日常运行由各镇负责。村内垃圾无害化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用工,由本村村民投工投劳解决,保洁员的工资报酬及村内垃圾清扫清运等工具的购置费用,通过村集体经济筹措和县财政补助等办法妥善解决。中转站以上的运行由县环卫局负责,费用由县财政负担,验收合格后进行总结奖励。国省县道路和镇村道路沿线环境保洁,分别由县交通运输部门和各镇负责。提倡对农村企业、经营户按垃圾量或人数,采取有偿服务机制进行收费。
关键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
中图分类号: 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数量不断增加,成分日趋复杂。据初步估算,我国农村每年生活垃圾产生量已达到5800多万吨。另一方面,农业废弃物(秸秆、农林业加工废弃物和畜禽粪便等)产量也非常惊人。我国农业秸秆年产量高达7亿吨,其中有30%的秸秆被废弃或露天焚烧,而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仅为33%。农村随处可见路边、田头、水畔的垃圾堆放,垃圾问题已然成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一、农村生活垃圾的潜在影响
农村生活垃圾对村容村貌、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农田污染的潜在影响很大,也严重影响了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生活垃圾在厌氧环境下会产生硫化氢、二氧化硫、硫醇等恶臭气体,会危害人的呼吸循环系统。生活垃圾是蚊蝇的孳生地,而蚊蝇是传播腹泻性肠道疾病和血液传染病的元凶。生活垃圾中的电子废弃物(电池、灯管、墨盒等)含有铅、铬、镉、汞等多种重金属,经雨水冲刷和有机废弃物渗滤液的溶解,渗入地下水经人饮用后可能致癌、致畸。由于生活垃圾堆放场的存在,大大影响了农业生产和休闲旅游等产业的发展[1]。
二、国内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现状分析
农村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农民消费方式的改变,工业产品在农民的生活中日益增多,生活垃圾成分和含量也趋向城市化。其次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加上不好的生活习惯,造成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道路两旁,成为蚊蝇的滋生地。目前普遍处置农村生活垃圾的措施主要有填埋法、焚烧法和堆肥法。
1填埋法
填埋法是经过焚烧或其他方法处理后的残余物被送到填埋场进行填埋。其原理是将垃圾埋入地下,通过微生物长期的分解作用,使之分解为无害的化合物。其优点是处理集中、成本低、卫生程度好。缺点是未进行无害化处理,残留着大量的细菌、病毒,还潜伏着沼气重金属污染等隐患,其垃圾渗漏液会长久地污染地下水资源,而且还会永久性占用大量土地。从发达国家垃圾处理工艺的发展状况看,采用填埋处理的趋势在下降,数量在减少。
2焚烧法
焚烧法是利用空气中的氧与垃圾中的可燃成分进行燃烧反应,并将其转变为无机残渣。该方法减量效果明显,占地面积小,选址灵活,同时垃圾焚烧可以回收热能,资源化程度较高。但是在焚烧垃圾时会产生二英等多种污染物,存在二次污染问题。
3.堆肥法
堆肥处理利用微生物分解垃圾中的易腐有机物质,使之转变为有机肥料。其特点是无害化程度较高、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活垃圾处理的资源化。但是,垃圾堆肥处理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专用堆肥设备不过关;二次污染较严重(特别是恶臭);堆肥过程升温不快,有的堆肥处理厂基本上达不到无害化温度要求和持续高温时间;堆肥腐熟周期偏长、肥效不高、重金属污染、产品质量低,长期使用会造成“土壤渣化”等问题等,已大多数先后关闭,目前只有少数几家仍在运行。
三、桐庐县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新工艺
1.试点背景
国家大力倡导生活垃圾实现减量化和资源化,国务院于2011年4月批转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小城镇和乡村延伸,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桐庐历来重视环境保护,从2008年起开展“清洁桐庐”三年行动,清理陈年垃圾15000余吨、清理溪沟河道30余万米,建成日处理能力300吨的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和15座乡镇(街道)垃圾中转站以及183个行政村垃圾收集房,每个行政村都配备卫生保洁员。虽然经各方努力,基本形成“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置”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但是距离国家倡导的减量化和资源化要求相差甚远。为此,桐庐县于2011年起积极探索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工作,选取人口适中,村民综合素质较高的村庄开展试点工作,拟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积极在全县予以推广。
2.处置模式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村庄环境选取不同的处置方式:
(1)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置模式
该处置模式是将分类收集的有机废弃物,比如厨余垃圾、废弃蔬果、枯枝落叶和畜禽粪便等投微生物有机废弃处理机,通过调控通风、搅拌、温度等条件,在菌剂作用下,完成第一次发酵;出料后堆肥二次发酵,最后成为有机肥料。同时,设备增设热触媒除臭塔,最大限度地控制臭气产生。目前在横村镇阳山畈村、双溪村和分水镇新龙村进行试点。:该法适合城乡结合、有机垃圾较多、有机肥使用较为广泛的农村地区,此工艺平均3天出一次料,出肥速度快,每村年产生有机肥可达120m3 以上。
(2)太阳能普通堆肥处置模式
该处置模式是分类后的有机废弃物,比如厨余垃圾、废弃蔬果、枯枝落叶和畜禽粪便等由粉碎机进行粉碎,入仓后进行普通堆肥。期间,充分利用太阳能促进堆肥快速反应;采用轮流出料方式保证堆肥时间。目前在瑶琳镇舒家村和合村乡瑶溪村进行试点。该法适合离县城(乡镇)比较远、交通不便、运输成本较高的偏远农村地区,一年出一次料,简单有效,成本较低廉。
3.分类意识
在探索资源化利用的同时,如何保证垃圾分类,如何提高农村居民科学治理垃圾意识是难题。桐庐县积极探索,在每家每户门口放置2只大垃圾桶,用颜色分类,黄色的是存在厨余垃圾、烂水果、畜禽排泄物等可堆肥有机垃圾;绿色的存放塑料袋、包装盒等不可堆肥垃圾。同时通过实施积分制来引导村民自觉分类,采取“有机垃圾换积分,积分换生活用品”的方式,鼓励村民积极进行垃圾分类[2]。
四、垃圾分类收集及资源化利用的成效
通过近一年的运行,我县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资源化利用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综合效益。
1.社会效益
有效提高了村民对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的认识,提升其环境保护的素养,激发了农民建设生态家园的热情。实实在在的改变了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村民因垃圾、畜禽衍生问题患病的风险。
2. 经济效益
预计每个项目每年可以产生有机肥料30吨,按每吨有机肥1000元计算,每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万元。本项目产生的其它经济效益同样丰富:通过使用有机肥,提供了健康的有机水果和蔬菜,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土壤板结和肥力下降的现状;减少了本应收集和运输到县垃圾焚烧厂的运输和处理费用。
3. 环境效益
减少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堆放带来的恶臭和渗滤液等衍生二次污染问题,有效减少污染物迁移至地下水和空气中对人体造成的健康影响。削减废弃物运输和焚烧处理带来的二英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大改善村容村貌,使得农村居住环境干净整洁。
参考文献:
[1] 何晓晓.浅谈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西安文理学院报,2012,15(2):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