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护动植物的好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生态湿地;特点;功能;发展;保护意识
中图分类号:X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2002702
1引言
安丘大汶河生态湿地公园在2007年2月被国家建设部正式批准为国家级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汶河系潍河主要支流,源于临朐县沂山东麓百丈崖瀑布之桑泉。位于新老城区交界处的大汶河生态湿地,延绵长达20km2,烟波浩淼,波光粼粼,绿草茵茵,是在保留原有植物的基础上从生态角度出发历时3年,把闸坝、湾塘、水体、堤岸、滩涂、湿地、植物、生物等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配植水杉、竹、柳、荷、蒲、苇等喜水植物,形成的大面积良好自然生态湿地,其恢复了河流景观和优美的湿地系统,达到了生物的多样性,为天鹅、仙鹤、白鹭、翠鸟、野鸭等野生鸟类和水生物提供了一处繁衍生息的好场所。
2大汶河生态湿地公园的特点
大汶河生态湿地公园作为典型的由汶河发育而成的草本潜育沼泽湿地,区域面积20km2,按照湿地公约对湿地类型的划分,它属于河流湿地,设计建设着重突出“冷、野、悠、恬”四个字。“冷”,就是静凉幽冷,好似都市里的一注清新剂;“野”,就是天然野趣,宛如隐于红尘中的世外桃源;“悠”,就是悠远淡泊,能使人感受到返璞归真的气息;“恬”,就是恬适高雅,寻常处可领略到浓郁的文化气息。
大汶河生态湿地公园在保留原有植物的基础上从生态角度出发,经过改造升级,形成了大面积良好自然生态湿地,恢复了河流景观和优美的湿地系统。安丘汶河生态湿地公园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对安丘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3大汶河生态湿地的功能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环境的不断被破坏,湿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蕴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物种贮存库、气候调节器,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降解污染物以及发展经济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1巨大贮库
每年汛期洪水到来,汶河湿地以其自身的庞大容积、深厚疏松的底层土壤(沉积物)蓄存洪水,从而起到了分洪削峰、调节水位、缓解堤坝压力的重要作用。同时,湿地汛期蓄存的洪水,汛后又缓慢排出多余水量,可以调节河川径流,有利于保持流域水量平衡。
3.2水源地
湿地蓄水,是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据估算,我国仅湖泊淡水贮量即达225亿m3,占淡水总贮量的8%。某些湿地通过渗透还可以补充地下蓄水层的水源,对维持周围地下水的水位、保证持续供水具有重要作用。
3.3生态环境的优化器
大面积的湿地,通过蒸腾作用能够产生大量水蒸气,不仅可以提高周围地区空气湿度,减少土壤水分丧失,还可诱发降雨,增加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因此,湿地有助于调节区域小气候,优化自然环境,对减少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十分有利。湿地还可以通过水生植物的作用,以及化学、生物过程,吸收、固定、转化土壤和水中营养物质含量,降解有毒和污染物质,净化水体,消减环境污染。
3.4重要的物种资源库
湿地既是陆地上的天然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地,据初步统计,我国湿地植被约有101科,沿海带湿地生物种类约有8200种,内陆湿地高等动植物3000多种。湿地的鸟类种类繁多,在亚洲57种濒危鸟类中,中国湿地内就有31种,全世界雁鸭类有166种,中国湿地有50种,全世界鹤类有15种,中国仅记录的就有9种,此外还有许多跨国迁徙的鸟类。经过合理的开发保护,目前,大汶河生态湿地公园内现有水生动植物群落有100余种,其中具有生态价值的就有40余种,鱼类10余种,鸟类50余种,其中水鸟20余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就有10余种,对改善环境、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野生动植物,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3.5降解污染物
随着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其它活动以及径流等自然过程带来农药、工业污染物、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
此外,湿地还是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实习、科普宣传的重要场所。
4科学管理促进湿地公园健康发展
在保护好湿地的同时,如何既能产生一定经济效益,又能开展科研工作,安丘市在这方面的设计理念值得借鉴。
(1)严格控制游客数量。为避免人类活动对湿地造成重大影响,一旦游客临近或达到事先设定人数,湿地公园就不再放行。
(2)注重寓教于乐。安丘汶河湿地公园里的科普馆建设,既优化了自然环境,又让游客了解湿地科技知识,宣传湿地科技知识,更好地保护生态湿地。
(3)合理设计公园设施。安丘汶河湿地公园为游客设计了能看到最多景观的路线,制定最佳观赏时间,并提供大量资料供游客取阅。工作人员估算游客感觉疲惫的行走距离,恰到好处地设置可供休息的小亭子,待游客坐下一看,还能发现旁边正好就有一些湿地动植物的小图片、小资料,一趟旅行下来,游客们玩得尽兴,也学得开心。
(4)在实践中提高湿地保护意识。不打扰小动物是研究和观赏湿地生物的要求之一。安丘汶河湿地公园为防止人为的干扰破坏湿地环境,将原河西岸的车行道重新设计改为自行车绿道,新修车行道向外延100m。为更好地管理湿地,把湿地分为保护区和绝对保护区。
参考文献:
[1]蒋思军.长潭水库生态湿地建设构想及效益分析[J].青海草业,2001(2).
现在我们就来谈谈人与鸟的和谐相处吧!
有一首歌,其中有一句是这样唱的:“草原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 . . . . . ”,多美啊!许多鸟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人们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骑着俊马疾驰,这种感觉就象在仙境遨游一般。在大自然中,鸟儿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在一个人忧伤的时候,听到鸟儿在树枝上用清脆的嗓音唱出宛转的曲子,忧伤顿时忘到脑后,被那悦耳的歌声所陶醉。有些人听到悦耳的鸟声后,还会不由自主地唱起歌来,这种愉快的心情,只有真正体会过的人才会明白,也许那时,你就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愉快的人。
鸟很聪明,很友好,也会食害虫,会捉田鼠,也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单凭这一点,我们就要和鸟儿和谐相处吗?对,因为与动物和谐相处是每个人应有的品德。
在别人眼里,与动物和谐相处是好的,但我认为人与鸟和谐相处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鸟保护了生态环境,坏处就是在冬季,有些鸟会把病菌带给人类,冬季的来临,北方的鸟类迁移到温暖的南方来过冬,如西北利亚来的红嘴海欧每年在寒冬来临都要飞往“四季如春”的昆明过冬,许多人都喜欢到湖边观看一只只雪白而可爱的平衡红嘴海欧,但人们那理知道,红嘴海欧可爱,但它身体上带有病菌,再加上天很冷,人们站在湖边很容易感冒。不过,人类的朋友鸟儿们它们也不想把病菌带给人类,它们也想和人类和谐相处。从总体来说,鸟是人类的朋友,自然界的平衡离不开鸟,人与鸟和谐相处,是保护生态的平衡。在自然界中每种动植物都是因果循环的。人与动物一样,人不伤害动物,动物也不会伤害人类。只有和谐相处保护自然,大自然才不会报负人类。
一只鸟儿会唱出一首动听乐曲、一首乐曲会奏出春天的旋律,而春天的旋律里,谱写着人与鸟儿的和谐相处,让我们每天都能听到小鸟那动听的歌声。
说起长青自然保护区,大家一般都没听说过,但是说起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说起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大家一定耳熟能详。我们此次秦岭自然之翼博物选修课的考察地――长青自然保护区,就在当年韩信修栈道的地方――陕西华阳镇,也是诸葛亮与司马懿指挥交战的古战场之一。一想起2000多年前的那场气势恢宏的楚汉争霸,一想起三国故事中栩栩如生的各色人物,总会令我对这次考察产生无穷的遐想和期盼。
经过十几个小时火车的鞍马劳顿,我们终于来到了营地――位于保护区旁边的华阳镇,镇子不大,但很干净、整洁。
秦岭保护区处于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动植物区系的交汇过渡地带,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小气候差异较为明显。沿山而上,“十里不同天,一山有四季”。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气温聚降,降水量猛增。所以我们外出考察时一般要穿两件上衣。
有趣的是,第一天出发时,老师发给每人一双厚厚的长筒袜,让我们穿上。更奇怪的是,袜子不是穿在裤子里面,而是套在裤腿外面。我们开始都疑惑不解,直到我们登上半山腰才明白老师的苦心。原来,一路走来,让长筒袜上密密麻麻地粘了一层荆棘,如果不是它,这些荆棘一定会钻进裤脚,扎到我们的腿上。更可怕的是,如果没有长筒袜,还可能有蚊虫钻进腿里咬人。怪不得电影里的军人,腿上都打着绑腿,原来不是为了好看,而是内藏玄机呀!
外出考察,中午不能回镇上吃饭,只能每人发三张大饼,就着咸菜和矿泉水吃。这大饼与我们北京的饼可大不相同,它非常干,要嚼得很细才能下咽,有咸味,味道也还不错,有点像新疆的烤馕。但每天都吃它,确实有点儿腻了。不过这种饼最大的好处就是耐储存,估计放个十天半个月的也不会坏掉。外出的人应该多带一些,万一遇到洪水、塌方等险情,至少可以维持几天。我想,当年诸葛亮出祁山与司马懿打仗的时候,要是能有这种饼,蜀军肯定赢了。你想呀,诸葛亮好几次功败垂成,都是因为粮食接济不上,迫不得已才撤兵的。
秦岭初印象
秦岭,是一条位于陕西省,被称为我国降雨分界线的山脉,拥有着复杂的地质地貌与许多特有的植物。
秦岭就像一条盘着的巨龙,虽然静止不动,却很有气魄。因为是夏天,山上有一些兰科植物在开放,所以从远处看秦岭的山脉几乎全是绿色。秦岭的绿也是丰富多样的,嫩绿、抹茶绿、碧绿、墨绿……不同的绿色组成了“五彩斑斓”的山坡。
远看这些植物就像是巨龙的鳞片,一层叠一层,密密麻麻;近看那些植物高低起伏,很有层次感,它不像人工种植的林子那么整齐,却有一种杂乱的美,比起人工林,它更让我们感觉舒服。
清晨是秦岭最美的时候。早晨的阳光从山上洒下来,照在弥漫在山间的雾上,使雾散发出光芒。因为雾,山越远颜色越淡,这样与近处结合,十分有层次感。再加上丝带一般围绕在山周围的雾,使秦岭有一丝神秘的色彩。
走进秦岭,进入森林,你会看到与外面截然不同的景象:树干上长满苔藓的参天大树遮住了大部分阳光,只让碎金一般的阳光洒下来,阳光随着树叶的舞动而变幻着。脚下是各种低矮的植物,其中夹杂着低调却美得惊人的兰花、如同红宝石一样的高粱泡果实和嫩绿的肾蕨。有的树早已倒下,挡住人们的去路,树干上长满了小草、星星状的苔藓和地衣。
每天,你都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鸟叫声,婉转清脆。山麻雀在树上蹦跳着;雨燕在天空中飞舞,拖着它剪刀似的尾巴滑翔、急转;最美的鸟是朱q,它们是天空中最绚丽的一抹色彩,扇着宽大、粉红色的翅膀在天空中翱翔。(我是个鸟盲,能认出来的只有这几种……)
昆虫就更多了。在秦岭,你可以看见许多难得一见的物种:巨齿蛉张着大颚、挥动着翅膀向你示威;黑色的石蛾停息在草叶上;雄性蝎蛉举着蝎子一样的尾巴,展示着它翅膀美丽的花纹;象蜡蝉的透明翅膀被阳光照射得闪闪发光,你一碰,它就会轻快地跳走。
比起城市,秦岭真的是一个世外桃源,同时也是众多动植物的家。我希望在未来,秦岭仍能保持它古老美丽的模样,不被人们破坏。
与秦岭“国宝”约个会
秦岭的生物多样性世界闻名,不过最吸引人的要数朱q、羚牛、川金丝猴和大熊猫这几种国家级保护动物。这次探险中,我们有幸见到了野生的朱q和羚牛。
关键词: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管理措施
1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发展的相互影响分析
1.1保护区建设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1)对社区经济的影响。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分布着大量的社区,立地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都比较差,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社区经济收入主要源于农业种植与养殖。长期以来,社区生产力水平偏低,居民收入少,经济发展落后,对保护区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在尚未建立保护区前,村民增收主要依靠林下放牧、采摘药材和蘑菇、开荒种田以及砍伐林木等途径。保护区建立以后,虽然有效加强了自然资源的保护,但保护政策对自然资源以及生产资源的约束又使得社区居民失去了依靠,比如说耕作林地减少、放牧范围受约束、禁止狩猎和砍伐林木等,使得社区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2)对社区生活的影响。社区居民长期依赖保护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并形成了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建设也大多就地取材,如木、竹、土、草等材料。过去,这些材料采集于周边森林,村民能够自由进出林区进行生产活动,获取相应地生活资料。而自从建立保护区后,保护政策限制或禁止村民进入自然保护区进行生产活动,部分国家级保护区直接禁止开发,使得社区群众生活范围受到限制,生活方式也必须作出改变。(3)对社区文化的影响。社区大多位置偏僻,交通落后,各村寨居住着各种少数民族,形成了特定的民族文化。长期以来,因为居住封闭,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而自然保护区建立后,各种信息与文化相继涌入,对社区传统文化形成冲击。思想意识逐渐与外界实现/相互融合,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或经商,“空心村”日渐增多。村内传统房屋破败,部分传统民族村落甚至逐渐消亡,传统民族文化得不到有效继承。
1.2社区活动对保护区的影响
(1)破坏动植物资源。社区民族大多有狩猎习惯,经常非法狩猎或捕获保护动物,盗伐木材,过度采取非木材林产品。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还存在不安全用火的隐患,给保护区动植物保护与森林防火带来了极大困难。(2)破坏保护区环境。为了增加作物种植收益,社区居民往往会沿田边地角私自毁林开荒,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形成威胁,进而破坏生态环境。如尚勇子保护区环境适宜,适宜种植香蕉、茶叶及橡胶作物。面对经济作物种植利益诱惑,社区居民经常会在尚未获得批准的情况下私自开荒种植橡胶、茶叶及其他经济作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3)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各种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极大地改善了社区的发展与生活环境,但也对保护区植物资源造成了破坏,使动物的生活环境受到影响。如公路建设对大象野外迁徙路线造成一定影响。勐腊大沙坝水库建设工程,使得保护区勐腊片区0.17%的区域被淹没,使得陆栖脊椎动物的栖息活动受到限制,同时,水位的提升也造成了诸多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植株的损失。此外,社区建设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水、固体废弃物、社区生活废弃物以及农业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化肥,使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开始严重恶化。
2加强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的有效措施
2.1打造美丽社区环境,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保护区管理局组织干部职工到社区周边村委会中,和社区居民共同建设美丽的家乡,开展绿化美丽家乡义务植树活动,种植珍贵树苗。在开展植树活动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各种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绿化意识,提升社区居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形成一种人人积极参与生态建设的气氛。为了让社区居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去,保护区管理局及子保护区还应帮助困难社区解决民生问题,让社区居民切实感受社区建设给他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同时,保护区管理局还应注意拉近自身与社区居民的距离,如尚勇子保护区为社区缺水村寨协调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解决架设自来水,改善社区村寨用水条件,同时签订资源共管协议,为社区建设与发展奠定基础。
2.2构建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
保护区内社区居民种植的农作物往往会引来大量野生动物觅食,部分野生动物甚至会将农田作为主要的觅食场所,对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破坏,使得社区农民蒙受巨额损失,这样一来,社区居民和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矛盾也变得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区管理局构建了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针对社区居民的实际损失作出经济赔偿。以勐养子保护区为例,仅2014年,保护区内因野生动物肇事受灾的作物及财产就多达47种,根据国家补偿规定,保护区管理所及太平洋保险公司专门组建了理赔小组深入到社区村寨,及时将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款及时发放到村民手中。
2.3签订社区共管协议,加大资源保护力度
为了让社区居民主动地加入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去,保护区管理局专门深入周边社区村寨,为社区村民讲授大红菌持续利用相关的知识。同时,社区村民和保护区工作者相互签订社区共管协议,共管区域内村民可以按计划采集竹笋、木耳、野菜等植物,提高村民收入水平。但村民必须遵守协议规定,严格按照保护区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不私自进入到保护区内部进行毁林开垦、狩猎、盗伐等非法活动。如有发现进入保护区且从事违法活动者,应及时制止或直接报告给护林员和保护区工作人员。此外,保护区管理局还与相关部门联合,共同开展武装巡护,并加强耕地清查工作,沉重打击了不法盗猎盗伐分子的嚣张气焰,并加强保护生物多样化的宣传,让村民的保护意识得到有效提高。
2.4大力开展社区宣传教育
保护区各管理所从自身实际出发,组织人员深入到辖区内各村寨中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比如说,保护区尚勇管护所在龙门小学通过PPT教学的方式进行了“五个一”宣传,并通过展板、发放宣传册的方式向该校师生宣传了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知识。同时管理局以GF项目合作在勐仑片区曼纳览爱尼村寨共同种植了一片山桂花树林,题为我和小树一起长,意在融合当地民风、民俗增强社区群众的森林资源保护意识,进而让广大村民更加积极地参与森林资源保护行动中去。
2.5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开发生态旅游
西双版纳作为云南重要的旅游资源分布区,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如水域风光资源、生物景观资源以及气象资源等。比如说,以热带雨林为主导的雨林资源、水域风光及野生动植物资源,还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各民族的民俗文化活动、民族特色民居建筑及旅游商品等,有着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在这种形势下,西双版纳州积极适应旅游业发展潮流,相继建立了诸多知名旅游景区,如雨林谷、野象谷及望天树景区等,旅游收益不断增长,景区的运作有效带动力社区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与增收,能够推动社区经济发展。不仅如此,在开发生态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对民族传统文件的挖掘与运用,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
3结语
历经世代更替,自然保护区社区已经和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已经成为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区建设不能一味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当然,社区发展也不能只管经济建设,需要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在加强自然环境保护的同时推动社区经济发展,从而改善社区居民生产生活质量。为了强化保护区周边社区管理,需要不断美化社区环境,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签订社区共管协议,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开展社区宣传教育,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内各种动植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化,为社区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李瑞平.自然保护区社区的管理现状与对策[J].现代园艺,2017(3):40~41.
[2]赵正,李涛,温亚利.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的保护成本收益分析[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15(6):717~726.
[3]王小芳,车宗彩,崔冬龙.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J].甘肃科技,2016(6):4~5.
有了狼,河狸变多了
在20世纪之前,狼在那里的人们心目中是凶恶的,它们不仅捕猎家畜,还会袭击人,因此人们对狼采取捕杀的态度,到20世纪20年代,那里的狼基本上被消灭光了。后来人们意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社会的好处,于是开始保护野生动物,对狼的态度有了改观,到20世纪末,黄石公园中的狼又繁盛起来。
狼的繁盛给人们带来了惊喜。在没有狼的日子里,黄石公园的植被遭到了麋鹿和其他食草动物的啃食,植被不断退化,人们对此一筹莫展。直到狼群开始壮大,麋鹿们啃食草的时候,习性被迫发生了变化。过去麋鹿没有天敌的威胁,可以悠闲而且肆无忌惮地把草连叶带根都啃光,但是由于现在有狼的威胁,麋鹿在吃草时,总是吃一两口就抬头观察敌情,并不断地改变吃草的位置。这样一来,麋鹿就不会把草根啃掉,草依然会继续生长,公园中的植被由于麋鹿行为的改变而变好了。
更有趣的故事发生在河狸身上。在狼群的食谱中,河狸也算是其中一道,虽然狼捕捉河狸不容易,但两者毕竟存在捕食关系,按照一般的逻辑,狼群繁盛对于河狸并不是好消息。但是,狼群改变了麋鹿的习性,进而促进了植被生长,植被给河狸提供了更多的食物,也提供了栖息场所。所以总的来看,狼群繁盛的同时,河狸这种动物的数量竟然也增加了。
应该对狼表示感谢的不仅仅是河狸。我们知道,河狸经常会在河流里建造水坝,客观上让河水变得更干净,减少了洪水的危害。结果,许多昆虫、两栖类、鸟类甚至小型哺乳动物发现,河狸的水坝附近是非常理想的栖息地。归根到底,这些动物都该感谢狼群。
海獭是渔民的朋友
黄石公园狼群对整个生态系统的作用,让生物学家开始重视大型捕猎动物对整个地球环境的价值。
他们在海洋中也发现了类似狼群的例子,那就是海獭。海獭吃鱼和海胆,而在美国阿拉斯加地区,那些捕鱼和捞海胆为生的渔民们一直希望通过捕杀海獭,来促进鱼和海胆的繁盛,增加自己的收益。然而生物学家研究后发现,渔民们的想法太短视了。如果海獭被捕杀光,鱼类和海胆短期内大量繁殖,会迅速吃掉当地的浮游植物,生态平衡被打破,最终整个生态系统崩塌,鱼类和海胆数量也会减少,沿岸的珊瑚礁也会变得贫瘠。没有了海獭,渔民们不仅不会增产,反而会减产。
像海獭、狼这样的大型捕猎动物往往是食物链的顶端生物,简单地把它们从食物链里移去,就会引发整个食物链的动荡,最终的结果会造成生态系统中整体生物量的减少。反过来说,大型捕猎动物繁盛的地方,恰恰是生态系统健康、生物量繁多的地方。
大型捕猎动物影响了气候
更让生物学家对大型捕猎动物刮目相看的是,这些动物对于全球气候也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