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媒体融合特征

媒体融合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媒体融合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媒体融合特征

媒体融合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共鸣效果 溢散效果 公共领域 网络媒体

新媒体是基于数字信息技术发展而创生的一种全方位、立体化、多元素的互动媒体形式,其具有的优势对传统媒体产业带来了深远影响。而新媒体1.0向新媒体2.0的衍生升级,使得新媒体在其原有的分众传播特性的基础上,更具备了融合运营的优良品质,它将开拓更为广泛的数字化生活方式和更为新颖的跨媒介发展历程。

在数字化生活日益普及和创新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涌现出来,并已成为当今研究媒体产业及电信产业的专家和学者长期关注的热点。按照“媒介即信息”的观点,每一次技术层面的革新都会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的一次飞跃。而在三网融合、IMS及LTE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今天,我们新媒体的传播形态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传媒产业和电信产业的发展格局,而且也革命性地改变了当代社会的生活方式。

一、新媒体1.0向新媒体2.0的衍生升级

近年来,在终端多元化、移动媒体化、网络融合化的多重发展力量的驱动下,新媒体的概念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且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当下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时髦名词。其实,所谓的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对出现于传统媒体之后的各类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统称,它主要指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实时地、交互地承载和传递各种个性化、富媒体化复合信息的中介。而在三网融合、TIME时代等新的融合产业发展趋势下,新媒体也经历了1.0向2.0的衍生升级。

“新媒体1.0”是利用新媒体传统工具的精确性及互动性,实施分众传播的时代。互联网及移动手机的出现,触发了众多媒介和多种业务形式的创生。新媒体1.0通过细分用户的定向传播、用户广泛的互动参与等新型特征不断得以发展,使得媒体在精确细分和有效到达方面有了全新的优势,分众传播的概念也得以实现。新媒体的精确的量化、“分众”式的传播、去中心化的发展、信息内容的定制、碎片时间的占有应用使得用户能够在四维时空里体验媒介的优良品质。但受限于政策的分业监管、业务的发展成熟度等因素,新媒体1.0的各类媒体及其业务之间相对孤立化,还无法满足用户的融合服务产品体验。

随着TIME时代的到来,电信、互联网与媒体等产业链条相互介入,融合型智能终端发展引发了对跨媒介内容的用户需求的爆发式增长,IPTV、IMS、云计算等融合的网络技术及业务不断发展,三网融合等融合监管政策更是大力推进,使得“新媒体2.0”――融合运营的时代应运而来。在融合的媒体业务内容通过融合的媒介进行和传播的媒介生态环境下,媒介更加人性化地满足人的融合传播需求,用户可利用融合终端实现各媒介之间的无缝切换,从而实现对全媒介内容的融合品质体验。新媒体2.0是对多种传播手段和不同媒体之间融合与重组的追求和响应,它的出现是传播形态深度融合的一次演化和升级。

新媒体2.0在继承了新媒体1.0的优良特征的基础上,在传播模式、技术实现、用户内容、广告营销等层面都有着诸多不同的创新产生(具体见表1)。

二、新媒体2.O的发展特征诠释

产业融合趋势下,“无所不容、无处不在”的泛网络为“新媒体2.0”发展创造了全新的产业生态系统,并赋予其更多的发展特征:

1.在继承新媒体1.0优良品质的基础上,新媒体2.0更加突出强调融合型、开放式、社会化的传播特征。其中,融合型具体表现为:融合的终端/平台、融合的信息内容、融合的产业,最终实现全方位的媒介融合。开放式表现为:业务平台的开放、产业链合作的开放。社会化表现为:利用社会化网络、在线社区、微博、百科或者其他网络协作平台实施产业媒介传播的形态,如以Flipboard为代表的社会化阅读软件及其代表触发的媒体形态。总之,融合型、开放式、社会化的媒体模式必然成为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

2.新媒体2.0是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通过“全天候”的服务理念、“泛信息化”的思维形态来大力推进融合媒介及其平台的协同运作,从而实现“内容海”“媒体雨”“个人云”的媒介循环再生。在新媒体2.0中,广阔的媒体内容形成了“内容海”;而媒体运营商应用多种媒介蒸馏作用,在时间的渗透与“碎”式叠加基础上,形成“个人云”;并在以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主要载体的基础上,创生“媒体雨”,再通过多种媒介对用户形成接触点的互动影响。

3.在社区化、虚拟化、网络化发展过程中,内容聚合引发社会关系网络重构,无所不在的网络与永远在线的实现价值统一,虚拟社区与现实生活的达成混沌整合,消费模式也由“小众部落族”向“媒体群居圈”演变。新媒体2.0推动消费者按照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消费需求重新聚合,由“小众部落族”向新的“媒体群居圈”发展演变。“媒体群居圈”内消费者内容的聚合形成了新的媒体内容和媒体传播形态,分享的力量让社区化媒体成为阶段性的主流媒体。

媒体融合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模式;创新

一、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提出的,指的是传统媒体后产生的将手机、电脑以及网络等作为媒介,使用多元化的途径,充分满足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从某种层面来看,新媒体等效于数字化媒体。新媒体之所有流行,有其深层次的原因。第一,新媒体可以满足受众在娱乐方面的需求。目前大众娱乐形式开始增多,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升,对信息需求正在发生着变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持续加快,更多人的工作变得繁忙,生活节奏随之加快,娱乐形式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碎片化态势,新媒体在人们碎片化需求的背景下逐渐流行的。第二,新媒体本身的门槛低、兼容并蓄。各种形式的新媒体开始兴起,比如豆瓣主页、微信公众平台以及天涯社区等媒体兴起,针对个体的不同需求,开设了相对应的栏目。此外,每个人都能够开设个人公众媒体,随时随地将身边所发生的事件传到网络上,具备了一定的及时性。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特征

(一)时效性

新闻时效性提升是新媒体背景下新闻重要特征。传统媒体传播作为主要形式的时代,人们得到新闻的途径是电视新闻以及报纸新闻,报纸一般是日报,人们看到的新闻一般都是前一天所发生的事情。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充分使用各种网络终端设备,获得实时信息,这样人们所获得信息更加具备真实性,新闻时效性也更加强烈。新闻时效性的突出优点在于,人们能够关注事态的发展,从而及时地依据新闻做出相对应的决策,在提升了新闻价值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互动性

互动性加强是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征。传统媒体传播过程中,新闻通常是单向传播的,新闻消费者作为受众,无法对新闻提出独特的简介,更加无法参与政策的制定,这对于公民权利的发挥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社会型国家的产生。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互动性获得了显著提升,在很多新闻背后,都存在简单投票测试受众对新闻事实所持有的态度,同时还没有相对应的评论区供读者发表意见。读者与编辑、读者之间的互动缺少相应的平台。在这种互动模式下,社会可以在宽泛的范围内对新闻当中的事实产生一致性的意见,从而传播正确观点以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而不是因为无法找到发泄口从而主张社会戾气。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现状

(一)圆心模式依然占据主导

圆心模式泛指电视新闻、纸媒等传统媒介的传播形式,媒体处在信息圆心位置,信息从圆心媒体的位置不断向外扩散和传播。虽然新媒体在持续发展,可是因为其信息真假难辨、门槛较低以及缺少新闻监督等特征,导致了新媒体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网络水军众多,试图臆造各种热点以及舆论话题,人们对于新媒体信任度不断降低,很多民众依然认为传统媒体可信度更高,传统媒体才可以肩负起新闻责任,扮演把关人的监督角色。

(二)媒体结合趋势显著

媒介融合理念来源于美国,指的是各种媒体表现出的一体化发展态势。传统媒体传播模式无法将音频、纸张以及视频等内容整合到一块,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新型的技术可以将不同报刊、网络媒体以及电视媒体的优点进行融合。此外,数字技术的有效提升推动了功能与属性相对单一的传统媒体朝着视听多媒体的方向发展,这为媒介的融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传统媒体难以满足大众需求,媒介融合将会成为发展的必然,可是因为信息产业、电视产业、电子产业等存在着利益竞争,因此,媒介融合无法打破产业以及行业壁垒,产业结构变革依然有更多的路要走。

四、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创新策略

(一)新闻和自媒体的融合

随着传统媒体的受众数量在不断减少,其本身的力量不再像过去那么强大,影响力开始减弱,在此消彼长之间,自媒体新闻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期。比如,过去传统媒体时代,人们查看娱乐新闻只能够通过广播、电视以及杂志,等待着新闻的更新,获取娱乐资讯的渠道相对单一化。新媒体时代,自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娱乐新闻传播者,新闻资讯时效性更加强烈。相较于自媒体而言,传统新闻的公信力与影响力更强,可是毋庸置疑,依然有一部分个体坚持利用电视、广播以及报纸等途径获得相关的新闻。将自媒体与新闻报道进行深度融合,有助于加强传播主体多元化,促进新闻传播的互动性。自媒体与新闻报纸的融合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所以,为了能够实现创新新闻传播模式的目标,推动自媒体新闻以及传统新闻的融合,通过有效的交流、互动,不断凸显二者的特征与优势,通过有效的交流、互动,凸显二者的特征以及优势,可以为受众提供更加高效以及优质化的服务。

(二)满足受众阅读习惯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新闻受众层级跨越服务持续增加,从年龄层次上看,从十来岁到几十岁的读者均有,他们对于新闻传播有着相对较大的渴求,针对层级不同的新闻受众,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需要创新新闻传播途径为他们提供更加便捷化的阅读路径。所以,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需要以受众阅读习惯为基础,秉承以受众为核心的理念,丰富新闻传播模式。比如针对少年新闻传播的相关内容,在内容上要保证简单易懂,树立新闻脉络要做到深入浅出,使用浅显同时又专业的语言描述新闻事件,确保新闻信息可以实现与阅读者的有效融合,借此彰显新闻传播本身的价值。那么对于那些理解能力以及阅读能力都比较强的中年新闻受众而言,在新闻传播模式上要更加注重凸显重点,保证信息的精练。如此一来,相较于单一化的新闻传播模式,根据差异化的受众层次制定出形式不同的新闻传播版本,然后新闻受众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选择阅读的模式,彰显出受众主体性的要求,使得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更加具有成效,同时服务性也更加强烈。

媒体融合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媒体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机理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与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程度日渐深入,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与有机融合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上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明确了方向。媒体融合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育人是否能够冲破桎梏,面对机遇与挑战顺势而上,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与实践。如何使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效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的最大化,更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媒体融合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机理

新媒体是基于数字化技术,融合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的各类交互网络与媒介渠道,其有着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以及个性化等诸多优势,备受年轻群体推崇。传统媒体是以电视、报刊等传统大众传播方式与提供信息的媒体。媒体融合则是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成为了当前传媒业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激发了媒体的内在活力、引导力以及创造力,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前沿,各种思潮与文化碰撞汇聚,相比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形式多样,互动性更强,符合当前90后大学生普遍特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为高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带来更宽广的领域,更丰富的内容与手段,更好的环境氛围。媒体融合可形成舆论合力,促进资源共享,有效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工作空间与内容,满足当代大学生信息需求;媒体融合所营造的舆论环境也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势。[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普遍认识到了媒体融合新平台应用的重要性,许多高校都开通了微信、微博、微课堂等新媒体教育宣传平台,不断丰富与拓展思想政治育人的方法与途径,对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了诸多探索与实践。但总体来看,对媒体融合内涵认知以及功能建设仍需完善;同时,当前高校在媒体融合平台积极打造思想教育新内容,但其教育内容引领、主题设置等仍待增强;此外基于媒体融合平台所提供的教育产品形式也有所完善,但在提升媒体素养、服务学生信息需求特征等各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随着新旧媒体的进一步深入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机制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媒体融合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

媒体融合使信息传播内容更为广泛,也促进了多元文化并存。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之下,西方文化、网络文化、娱乐文化等带来了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面对多元文化思潮,大学生不具备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无法正确区分文化精华与糟粕。当前大学生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交往生活空间虚拟化,意识信仰模糊化,诸多大学生道德失范事件也已数见不鲜。媒体融合为大学生提供多元视角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学生接受信息的内容与机会越来越多,空间也更为广泛,在“互联网+”、大数据等的作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有了更大的延伸性。这都一定程度上挑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权威性,弱化了高校思政教育引导作用,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其次,媒体融合时代,新媒体所带来的信息传播速度、密度以及范围等,都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无法企及的。新媒体也打破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互动模式,其教学由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与方法也有着更多创新。利用新媒体多样化的教育模式与手段,师生之间的互动更趋多元。同时,媒体融合促成了高校新型师生管理角色地位的改变,信息渠道多元化的背景下,传统信息获取局限性被打破,当前知识的获取模式更符合学生认知需求,教育主客体的地位趋于平等,师生关系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在当前传媒环境下,新媒体有着更强大的交互功能,其所构建的即时性、互动流与沟通平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转变。[2]总体来看,媒体融合时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展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呈现出平等的互动关系,教师的身份被淡化,传媒环境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教师的传统角色,这也给教师工作思路、工作模式与工作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媒体融合时代,新的传媒环境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控制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媒体融合时代,各类信息充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程度日渐深入,各类传媒工具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信息来源渠道、信息内容等带来了复杂的信息环境,这些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快速反应能力与思想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其舆论监督水平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媒体融合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育人体系构建

面对“90”后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途径、内容等都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时期需求。基于对媒体融合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育人机理与挑战分析,现从育人机制、育人平台等几个方面构建起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育人体系。

(一)构建联动育人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媒体融合时代信息交流与传播的内在机制,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工作特征与内容针对性,研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融合的模式,基于媒体融合构建起高效合作联动育人机制,使两者有效结合,形成思政工作合力。首先,高校需在教育实践中将每一个部门视作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阵地,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协同作用,形成合力,切实提升思政育人工作质量。工作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立足互联网思维,强调思政教育开放性、互动性、平等性以及合作性等特征,引导大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育人工作当中,促进形成思政教育主体同教育客体之间的交互合作育人机制。[3]其次应基于媒体融合趋势,构建思政育人资源优化机制,采取多管齐下、新旧融合的模式,广泛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展开工作,一方面需及时网络各类言论信息,了解新媒体发展动态;另一方面也应在传播手段、表达方式上求新求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对热点问题的解释与引导,利用大学生推崇的模式,激发学生参与思政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引导与组织学生通过微信、微博、校园贴吧等各类平台表达自身想法与观念。此外也应基于具体工作岗位构建起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考核机制,对不同岗位工作人员展开新媒体应用情况的考核,结合考核结果进一步展开培训工作,不断提升思政队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二)搭建育人新平台

新形势下,高校应构建起一个引领舆论、互动沟通的思想政治育人平台,协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如成立新闻中心,设立新媒体、广播站、报刊等相关部门,由新闻中心统一管理与协调,充分发挥不同媒体效用,促进资源融合与共享。其次,应发展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工作上的即时性与灵活性特征,将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打造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主阵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平台的升级。如开发大学生喜爱的移动终端轻应用产品,打造“我的大学”、“时评”等大学生喜爱的信息内容,满足学生信息诉求,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需利用传统媒体的公正客观的特征与优势,将新媒体传播当中存在疑问、错误等问题展开事件内涵的深度分析,作出权威专业的回应,将更具规律性、内容更具深度的舆论传达给学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此外应当使校园报纸等传统媒体进一步与新媒体平台实现内化性融合,具体来讲,应合理整编传统媒体版块,提升传统媒体互动性,例如在报纸上添加二维码、网友互动等内容,延伸传统媒体空间,引导学生进入新媒体平台阅读,实现媒体融合。有效借助新媒体,整合线上与线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起无边界、多模式的育人平台。[4]

(三)完善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课要想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与育人效果,必须打造一批敢于担责的教师队伍。首先需基于新媒体平台,搭建一支高素质队伍,以自身扎实的理论水平与工作经验深入大学生新媒体世界,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引导,协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日常工作中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基于平等的地位,关注学生追崇的话题,迅速回应学生所关注的热点,给予及时引导与反馈;加强新媒体平台的维护,如针对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应在中午以及晚上等学生使用集中时间段加强维护力度。[5]同时,辅导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是最了解学生思想与行为的人,因此高校需坚持系统性规划,加强专业化培养,从选、用、培、升等各个方面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此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入融合的环境下,网络信息参差不齐,真伪难辨。因此也需要利用媒介素养培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信息分辨能力,正确把握媒体信息价值取向,获取媒介信息解读的正确视角;同时关注新媒体的发展动态以及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海洋中构建起科学的严谨的思维理念,树立正确价值观,抵制不良思潮与负面信息的干扰。

四、结论

总而言之,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工作带来了新发展机遇。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基于更多元的传媒环境,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教育平台,完善队伍建设,全面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孙琪.利用媒体融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研究[J].黑河学刊,2014(07):75-77.

[2]梁艳.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初探[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8):132.

[3]孙欣欣.析用媒体融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03):90-91.

[4]黄燕.媒体融合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向[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05):32-36.

媒体融合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多媒体音乐;艺术特征

多媒体时代,技术和艺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高科技的应用使得音乐领域出现了深刻的变革,这体现在技术的应用以及音乐的融合方面。因而构建起多媒体音乐,使得艺术的演变更加符合新世纪文明的规范,能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多媒体音乐不是简单记录歌手唱歌的过程,而是伴随歌曲旋律充分运用各类变换色彩、对比、蒙太奇手法等所带来的节奏鲜明的意蕴、奇特的迷幻感受,这对于视听感受的提升非常重要,使得音乐作品更具有魅力,对于音乐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多媒体音乐艺术特征

(一)抒情性在多媒体音乐中,音乐与计算机的融合使得其信息媒体之间的交互成为可能,因而吸引了更多的受众。不同的受众对于音乐的欣赏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使得音乐的整体发展更加多元,可以满足人们对音乐的需求,吸引人们对音乐作品的注意和理解,使得音乐作品的保存时间变得更久。在音乐作品欣赏中,大部分的音乐欣赏者也从过去的被动方式转变为主动模式,人们不仅可以接受各类音乐作品所带来的艺术感觉,也可以结合图像、视频等来提升自己的认知。除此之外,在网络空间中结合自主检索来进行欣赏,使得受众充分体会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深厚感情,因此抒情性是多媒体音乐的基本属性。在多媒体的帮助下,音乐所能散发出来的情感是十分惊人的,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于音乐作品的实际需求,也可以使得人类的各类细微情感能够真正在技术帮助下得到相应的抒发,触及人类心灵的最深处,宣泄和发扬人的激情。部分多媒体音乐的抒情性根植于技术性,大部分结合现代科技的媒介可以凸显出其相应的特征。比如,以现代科技作为手段,将乐音材料纳入人的听觉系统中,进而使得其魅力得到真正表现。比如,一些偌大的独奏曲在技术帮助下,可以充分结合信息来模拟各类鸟叫的声音,使其更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相比于过去整体的乐曲演奏更加生动,这使得听者有更好的认同感,进而提升整体音乐的抒情性,使得乐曲的整体感官更加触动人心,因而产生共鸣。

(二)表演性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将计算机处理的信息范围扩大,进而使得音乐的表现力和演绎效果大大提升。多媒体音乐技术中,计算机处理的信息范围扩大使得音乐从传统的数字扩展到更加多元的模式,使得音乐表演性得到真正凸显。多媒体人员在新时期的技术帮助下,逐渐向着表演艺术所转变。一般来讲,表演艺术需要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多媒体音乐中,结合技术的优势来满足音乐创作表演的要求。在作曲、作词等方面完成相应的创作。在过去表演中需要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等多次做出相应的演练才可以达成,新时期在技术的帮助下运用多媒体,可以由一个人完成这些工作,大大提升了多媒体音乐的表演性,提升观众的观感体验,提升音乐表演的艺术性效果。多媒体音乐依赖于二度创作的表演,其艺术发展需要相关从业者充分理解整体作品的内涵,使得多媒体音乐发展真正打动人心。所以,创作者将个人的理解和感受融入乐曲中,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传统音乐的魅力得到真正的凸显,技术的价值得到真正的发挥。

(三)节奏性多媒体音乐是以计算机作为中心处理各类音乐作品,实现信息的激活。它包括音乐信息的集成,也包括音乐信息的处理,大体都是结合信息设施来做好相应的融合工作,可以以不同的模式综合表现出乐曲的节奏。相比于过去整体的效果更加多元,也符合新时期人们的需求。因此,在多媒体音乐中,节奏可以看作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音乐节奏在过去指的是乐音的长短、高低、强弱等,这也是乐曲结构的基本组成。多媒体音乐可以结合随心所欲的创作,将最好的艺术形式展示出来。音乐作品与技术的充分融合就会产生与音乐创作模式不同的节奏,因而整体的表现力会更加鲜明,可以真正凸显创作者的个性。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演奏时,除了保持节奏鲜明特征之外,还可以充分改变旋律的流畅度,使得乐曲更加欢快。多媒体技术的融入可以使得多元文化得到真正的凸显。比如,在实际的音乐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融入各类民族音乐的要素,在相互的碰撞和融合中得到更加独特的感受,这对于音乐行业的整体发展十分有利,也会使得多元文化糅合产生新的载体。

媒体融合特征范文第5篇

文章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对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冲击,阐述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所面临的困境,并对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走出困局的有效策略展开探讨,旨在为相关人员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新媒体;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电视新闻记者;困局;策略

一、引言

在新媒体来势汹汹的形势下,传统电视新闻传播如何突破“你说我听、你播我看”的信息传播模式,成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新媒体时代对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冲击

新媒体时代,指的是以互联网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媒体为主体的媒介形式开展新闻信息传播的时代。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来说,新媒体时代是一个逐步发展转变,涵盖了互联网延伸、无线移动及技术革新的传播范畴。在知识经济逐步深化的时代背景下,信息产业、网络化构筑而成的信息文化,势必会对电视新闻传播带来或正面或反面,或即时或持久的影响。[1]凭借新媒体自身无可替代的优势,可将新媒体时代的冲击归纳为:第一,传统电视新闻传播以大众传播模式为主,新媒体则具备大众媒体、人际媒体双重优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开展人际传播,可促进媒体传播效果的优化。第二,新媒体使新闻有了全新的含义、属性。不同于传统电视的单项传播,新媒体具备全天性、实时性、互动性及传播迅速等特征。在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新媒体凭借自身优势对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构成极大冲击,并以其特征优势一时间抢占了新闻报道先机,给传统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严峻挑战。[2]

三、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所面临的困境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

1.受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受众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但仍旧存在细微的区别。传统媒体受众是习惯并坚持使用传统媒介工具的中老年受众及部分新媒体受众,传统媒体受众不存在较高的选择需求,只要能够观看电视、听广播、看报纸便是受众;而新媒体能够更自由地选取受众,通常在领域论坛传播,受众多为业内人士。2.传播方式。传统媒体可理解成一种全面、重复及广泛的传播,就好比报刊、电视等;新媒体则是通过针对、灵活的方式来展开传播。前者是借助传统媒体展开有依据、相对真实的传播;后者是利用互联网信息的繁杂、即时性展开良莠不齐的传播。

(二)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所处困境

1.传播主体与传播模式缺乏多样性,受众主动性不强。传统电视新闻传播主体以各级电视台为主,传播模式主要为单项输出模式。这使新闻受众在获取信息期间难以进行更多的互动,受众基于传播载体的主动性、个性不得体现。新媒体的诞生则扭转了该局面,新媒体时代下,受众可以得到更多的权利。这是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相较于新媒体面临的最严苛挑战。2.传播渠道不足,受诸多因素影响。现阶段,电视新闻传播主要是借助卫星、有线两类方式获取信息接收终端,也就是电视机。由于传播渠道不足,现阶段电视新闻的覆盖范围受到很大制约。电视新闻传播还会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制约,从而使信息传播效果遭受影响。但利用新媒体,该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新媒体能够打破时间、空间壁垒,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有效开展新闻信息传播。

四、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走出困局的有效策略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电视新闻记者势必会面临各种困境,实现媒体融合是新闻传播的必经之路。在时代全面发展的新形势下,电视新闻行业要与时俱进,大力改革创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理论,不断优化媒体融合。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想要走出困局,可以从以下策略着手。

(一)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应对策略

1.强化电视传播媒体交流,促进资源整合、优化。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实现宽带通信网、互联网及数字电视网的三网融合发展。[3]在全面建设数字化的背景下,应不断丰富传统电视新闻的传播途径,构建起有效的多频道、数字化的电视系统,构建起有效的电视与广播有机融合的多路型网络电视,构建起有效的交互式电视系统。2.凸显电视本身优势,促进媒体融合。电视新闻传播自身具备一定的优势。因此,在发展创新期间,应当全面结合电视传播的优势,提升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同时借助媒体融合手段,促进资源优化。电视新闻传播的构成成分包括不同的频道、节目及专题栏目等,在新闻传播期间,可利用这一特征促进新闻信息的广泛传播。

(二)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记者转型的策略

1.加强学习,正确认识新媒体。新媒体时代下,新闻领域均有了较大的发展。基于全新的媒体发展思想,媒体不再局限于传统单一的形式,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流行媒体融入新闻中,开拓了新闻发展的范围。鉴于此,电视新闻记者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好各式各样的新闻制作手段,伴随电视新闻的转变作出及时调整。2.熟练跨媒体协作,掌握多媒体技能。新媒体时代对电视新闻记者提出的要求不再单一,不仅要求其运用多媒体终端展开新闻稿件写作,还要其学会新闻的制作,从而促进电视新闻的有效发展。

五、结束语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电视新闻记者势必会面临各种困境,实现媒体融合是新闻传播的必经之路。为了让传统电视新闻传播走出困局,相关人员必须不断研究、总结经验,全面分析新媒体时代对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冲击,清楚认识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所面临的困境,“强化电视传播媒体交流,促进资源整合、优化”,“凸显电视本身优势,促进媒体融合”,“加强学习,正确认识新媒体”,“熟练跨媒体协作,掌握多媒体技能”,积极促进传统电视新闻传播与新媒体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杨秀娜.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的改革研究——以各省、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改版为例[J].魅力中国,2010(16):162-163.

[2]赵靳秋.从BBC的国际电视发展战略试析国际一流电视媒体的主要特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6):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