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众传媒的优缺点

大众传媒的优缺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众传媒的优缺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众传媒的优缺点

大众传媒的优缺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百家讲坛》;知识分子;电视;责任意识

知识分子和社会的关系以及知识分子应该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扮演怎样的角色的问题一直是知识分子在社会存在中追问的问题。“出则仕,人则隐”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我们提供了古代士大夫的生存模式,在大众传媒盛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选择用传媒的大众的传播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伴随着《百家讲坛》《世纪大讲堂》等学术类电视节目的热播,这种文学知识分子用电视媒体传播学术思想的现象也被学界炒得沸沸扬扬,知识分子是否应该用电视来实现自己传播文化的历史使命?知识分子是否应该走向媒体?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个背景:晚清报业的兴起与古代的士大夫向知识分子转型。

晚清报业的兴起与古代的士大夫向知识分子转型是我们讨论知识分子和传媒的关系的一个重要的背景。在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价值取向是单一的,惟有通过科举仕途才能实现自己的学统的价值。“学而优则仕”也是一切文人包括有社会责任的学人走向话语岗位的惟一的途径。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康、梁诸君子都把改变中国的命运寄托在开明的君主身上,企图通过白上而下的变法实现自己的经国大业。晚清时期经历了和的再失败这些头脑清醒的士大夫终于明白过来,科举制度的废除也使这些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从千年的宦海梦中惊醒起来。晚清报业的兴起正是知识分子转型的实践产物,一方面作为由这种士大夫转型来的知识分子可以通过期刊连载获取“笔润”,足以谋生;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这些士大夫在传统的庙堂之外找到另外一种发表言论的言说方式,使传统的文人可以在庙堂之外从事政治活动,从传统的权力系统之外分割出一个新的政治空间,可以通过这种政治空间的平台实现自己的民主参政理想。而当时的由士大夫转型来的知识分子也乐于利用“报刊”这种形式作为自己的进行思想启蒙的工具,被一些报刊中推上主编岗位的,如主编《小说月报》的茅盾,主编《学生杂志》的杨贤江,也都是经过新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他们选择作为报刊主编也证明他们对于报刊作为工具进行思想启蒙的厚爱。这是在中国讨论传媒与知识分子的关系的一个重要的背景,直到今天,知识分子仍然利用报刊来表达自己对于重大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比如说《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中国青年报》等各个报纸都设立“时评”版面专供知识分子言说便是当代报刊与知识分子的关系的重要体现,也可以说是知识分子运用大众媒体实现自己的话语言说的典型的事例。

《百家讲坛》和《世纪大讲堂》是知识分子借助于电视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案例。电视这一媒介也使传统的以文字为基础的学者从幕后走向了台前,从宁静的书斋走向了热闹的演播大厅,直接面对在场和不在场的观众进行文化广播。余秋雨是电视对文字型的知识分子收编的典型案例,他的成名最早是在文艺美学的学术领域,后来在他的《文化苦旅》,但他后来也上电视开讲并在电视节目中担任评委,走出了自己的书斋而通过媒体较多地介入到大众文化中来。他在电视中频繁地亮相,他不仅在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当评委,而且随《凤凰卫视》拍片,也在迎接十六大的专题片中作嘉宾主持,人们常常对他作为知识分子与媒体频频触电颇多微词,但是他自己却对他参与这些电视活动这样评价说:“这样的文化活动(指的是随凤凰卫视拍片),不仅影响了国内,而且影响了东南亚和世界其他地方,经过我们的介绍,他们认识了中国文明曾经有过的伟大、辉煌和忧伤。”余秋雨认为自己作为一位学者参与电视节目的制作并没有削弱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感意识。再以《百家讲坛》为例,其定位是“让专家学者走出象牙塔,为百姓服务,做学术大师和普通百姓的桥梁。”而于丹、易中天、王立群这些本是象牙塔里的大学教授的知识分子与电视的结合无疑就是精英知识分子转入大众媒体移换知识分子话语岗位和文化立场的最好佐证。以王立群为例,他自己专注于《文选》研究几十年,很难想象普通的文学大众能够轻松的接受这种纯学术的研究,而借助于电视,王立群却实现了自己的学术传播的理想,也为自己在社会上赢得了声望。可见,传统的知识分子正是借助于电视使自己从精英走向了大众,利用电视这种公共的传播空间实现自己的话语言说,为自己的文化资本的传播找到了场所,而电视也借助于知识分子提高了收视率。

布尔迪厄的《关于电视》针对电视媒介作为传播手段的优缺点的进行了集中论述,他在书中以“快思手”和“媒介常客”概括那些在电视中发言的知识分子,批判电视只是赋予一部分“快思手”以特权,让他们去提供文化快餐,提供已经消化过的文化食粮,提供已经形成的思想,从而使电视只是成为一种极少有的独立自主性的交流工具,使“知识分子要经受一种绝妙的审查,一种自主性的丧失,一种‘在固有思想上运作的工具’”。可是悖论却在于他的这本《关于电视》的书的内容正是由他的几次大型的电视讲座汇编而成的,他的这种对于电视的批判正是通过电视这种传播媒介才得以广泛流传。布尔迪厄对于电视的态度也呈现出两面性,也难怪他在书中也这样说道“抱有偏见,断然拒绝在电视上讲话在我看来是经不起推敲的,我甚至认为在条件合理的情况下有上电视‘讲话’的责任。”。他认为知识分子也有责任利用电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布尔迪厄典型的代表了以文字为基础的知识分子对电视的矛盾的看法,具体到《百家讲坛》中知识分子利用电视进行文化传播的现象,学者也在这种现象的批判中呈现出对于电视的矛盾的态度。首先以陈力丹的《教授走进直播间的学理追问》中提出“教授是电视台的工具性的符号”;黄顺铭等撰文还把教授的概念拓展到知识分子,认为教授在电视中走向明星化是知识分子的一种浮躁的表现;与这种态度相反的是一批学院乐观派的学者的态度,例如张国功就指出“知识分子应该走进大众传媒,为在消费社会中饱尝失去焦虑的当代知识分子提供切入社会实践领域的契机”;更有乐观积极的知识分子认为知识分子的不介人才会造成电视的平庸。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李泽厚在评价《百家讲坛》时的观点,他坦言“他们(上电视讲坛的知识分子)是精英和平民之间的桥梁”,他认为面对20世纪90年代传统的学术生产方式在市场经济中边缘化的趋势和学术著作出版难的问题,知识分子借助于电视传媒的优势,用生动的通俗易懂的传播方式传播中国的古典文学,可以焕发大众群体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也可以解决精神极度贫乏的人们的道德的困惑问题。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这种知识分子走向电视这种 大众媒体的现象呢?知识分子又应该如何扮演自己在电视中的角色呢?

麦克卢汉曾从媒介演化的历史角度将人类的历史概括为“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他认为:人类历史上有3种基本的技术革新,一是拼音文字的发明,打破了部落人眼耳口鼻的平衡,突出了眼睛的视觉;二是16世纪机械印刷的推广。进一步加快了感官失衡的进程;三是1844年发明的电报,预告了电子革命的来临,恢复了人的感官平衡态,使人重新部落化,他称这种电子媒介使人整合,回归整体思维的前印刷时代为重新部落化的过程。其实用麦克卢汉的这种对于人类历史“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思考方式来概括人类文化的传播阶段,那就是“口语一书面一口语”的过程。在部落化时期,人类的交流包括文化传播基本上还是通过口耳相传,而在文字发明之后,文化的记载便呈现出了以书面为记载的传承方式。在电报、电视、网络这些文化传播媒介到来之后,以电视为例,电视在进行文化传播的时候不仅调动了人们的视觉,而且将听觉纳入到这种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电视实现了我们可以一边做家务或者喝茶、吃饭时运用听觉这种部落化时期的文化交流方式去阅读名著,实现与大家的交流,我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依靠那种文字型的空间媒介,而是更多地用口语这种时间性的传播媒介进行文化传播。在当代,用QQ视频聊天代替了那种鸿雁传书式的表达思念的方式,恋人之间更多的是运用电话和短信来传递彼此的思念,聊天这种网络媒介的交流也会成为未来人们交流的主要方式,情书和家书的消弭并不是没有可能,电视这种口语传播媒介不仅仅是人类未来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还会成为未来人们的生活方式。

也许,这种变化正应了麦克卢汉的那句话:“媒介会改变一切,不管你愿意与否,它会消灭一种文化,引进另一种文化。”而电子媒介特别是电视的出现也许就会使以文字为基础的文化传播方式终结,使人类重新回到以口语为主的文化传播阶段,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要做的只能是更好地利用这种媒介为我们服务,这就是我们思考电视与知识分子关系的根本出发点。

大众传媒的优缺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方言; 电视节目; 优点; 缺点

中图分类号: H1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4-0058-01

近年来,在全球开始重视保护民族文化的氛围下,方言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起来,从而形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方言节目所传递出的亲切感,本土认同感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可,方言节目在本土观众中,特别是身处异乡的本土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从而创造了各台较高的收视率。当前在方言节目一片红火的景象下,也凸显出一些明显的缺点,比如题材单调,内容低俗,有些台大量制作方言节目导致太多太滥等问题也显得比较突出。因此当前对方言节目适度把握,正面引导,使其扬长避短,发挥其正面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显得刻不容缓。

一、方言节目的优势

(一)具有极其鲜明的地方特色,更加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方言所包含的民俗民风、文化传统、心理积淀、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方信息是普通话所不具备的。方言在其使用的人群中,比任何一种外来语言的生命力都要旺盛,囊括的信息更丰富,更生动,更贴近当地百姓的生活。方言节目利用方言作为电视播报的载体,能够普遍引起观众的心理上与情感上的共鸣,相比普通话节目,方言节目显得更加亲切。

(二)方言类新闻节目具有更强的感染力。方言节目中,平民化、口语化的语言表现载体把电视中的人物置身于一个与普通观众平等相处、诚恳相待的位置,使观众觉得电视里的人事不再是高高在上离自己很遥远的人事,而是使观众感觉他们就是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员,从而拉近了电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而方言独一无二的语音、表达方式、词汇体系以及强烈的感染力,不仅使主持人、剧中人物在表达自己思想时更独特灵活,感染力更强,而且使使用方言的观众对主持人、剧中人物的语更容易理解,自然而然地达到默契。

(三)方言节目顺应了当今民众对于文化多元的内心诉求。建国后全国大力推广普通话,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工具更是被普通话所垄断,近年,在开放、多元的国际、国内文化背景下,观众希望看到轻松、流行、时尚、亲切自然的电视节目,以供消遣娱乐、缓解压力、情感交流。电视节目中使用方言,给人们带来了新奇感、亲近感、认同感,顺应了部分人对文化多元的内心诉求,自然而然地为这部分观受众所接受。

(四)方言节目形式更为灵活多样,入行门槛相对较低。方言节目相对于传统节目而言形式上更为灵活多样,比如一些新闻节目主持人使用方言播报,变传统的播新闻为说新闻,使观众感同身受。一些专题纪录片以方言栏目剧的形式情景再现更使观众如临其境,极大地调动了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关注积极性。这些方言节目由于使用方言作为语言载体,使得不论是主持人还是演员在不受普通话限制的前提下入行的门槛相对较低,一些普通群众稍有表演天赋,具有一定的镜头感便可以参与这些节目,所以更能广泛围地网罗到相关人才参与进来,从而使节目更加丰富多彩,妙趣横呈。

(五)观众期望值较低,大大降低了节目制作成本。方言节目由于参与者大都是普通群众,观众从心理上认为这类节目就是非专业的表演制作团队在制作,所以对这类节目的专业素质并不是太过苛求,使得这类节目制作成本相对低廉。就拿电视剧来讲,一集传统电视剧投资成本至少也在四、五十万以上,而一集方言栏目剧的投资则仅有一、两万元,如此低廉的制作成本使得一些地方电视台也敢于尝试这类节目的制作,从而丰富了荧屏,满足了观众的娱乐需求。

二、方言电视节目的缺点

马克思唯物辩证观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其与生俱来的两面性,方言节目的优势和缺点也是同时存在的。

(一)题材选择上方言节目具有极强的局限性。方言节目一般比较适合一些轻松活泼的社会题材,如果重大题材也使用这一形式,则会让人产生不正规的感觉,继而影响观众对电视节目所播报内容真实性的怀疑。方言类电视节目过于注重表现形式而忽视了承载传媒使命的题材内容选择,这些节目往往打着民生的口号把群众身边的大事小事、有意义的和没意义的全部拉拢进来,不经筛选盲目乱做,把一些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家长里短一股脑的搬上荧屏,必然降低了电视媒体在群众心目中的权威信和公信度。从现在全国方言电视节目来看选题范围狭窄、节目内容单一似乎已成为方言电视节目的通病,观众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

(二)一些方言节目流于低俗化,太过娱乐化。有些方言节目为了追求高收视率,太过流俗,过于娱乐化,在节目中频繁使用方言中一些低级趣味的语素,打着给世人警告的招牌暴露他人隐私,满足了观众的窥探心理,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再有,各台方言节目娱乐化倾向非常严重,这样一方面降低了大众的品位,不利于社会的艺术发展;另一方面,节目的媚俗化改变了媒介在传播中客观、中立的态度,刻意迎合受众,有些方言新闻经常传播一些不健康的方言或俚语,在客观上放大了这些不健康语言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久而久之,对方言电视节目的发展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三)对媒介传播功能的影响。方言节目具有极强的排外性,方言节目使当地观众感觉格外亲切,而外地观众则会倍感别扭,加之不懂方言的人会出现听不懂的问题。这就使得方言节目不可避免地会排斥掉一部分人。电视媒介对整个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增强着社会的凝聚力。电视节目的方言化,限制了观众群的范围,其影响力也必定减弱,其结果将不利于一个国家内部的文化交流和社会整合。

综上所述,尽管方言电视节目发展势头很足,但是作为电视媒体的从业人员也不能盲目乐观,不能仅仅片面追求高收视率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而置媒介的社会责任于不顾。为了保证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健康稳定发展,采取一定的措施改革整顿是不容延误的。各电视台要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对观众的调查研究,要全面掌握好方言节目的长度和数量,不宜过多且不能够盲目的增加数量、延长时长,自觉抵制三俗问题。只有掌握好“度”,严把质量关,才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大部分观众的需求,并照顾到其他观众的需求,有效地规避这些问题的产生或解决已经产生的类似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用好方言节目,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收视率,满足观众的休闲文娱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小寅,王秒秒.也谈方言电视节目[J].当代电视,2006,(6).

[2] 俞虹,金姗姗.直面方言播报主持[J].现代 传播,2005,(1).

[3] 蔡敏.四川方言电视节目探索[J].当代电视,2004,(11).

[4] 邢斐.方言类新闻节日的劣势及负面影响简析[J].今传媒,2009(10).

大众传媒的优缺点范文第3篇

1981年玛勒诗等人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份:(1)情绪衰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2)非人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来访者;(3)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这是目前在实证研究中普遍采用的职业倦怠定义。

女教师职业倦怠是女性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女性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一、女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工作负担重,工作时间紧

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日平均工作时间远远长于其它一般职业。家长对教师寄以厚望,希望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加大投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在追求升学率,将升学率和教师的职称评定、年终考核、人事调动等直接挂钩,这就人为加重教师间的竞争,迫使教师对工作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处于高负荷运转中。多数女教师为了职称晋升、进城、取得领导的肯定等,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大众传媒的普及,拥有知识不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的专业性更多的是体现在他们能对学生专业的指导。为超前于学生,教师进修已不可延怠,这又不得不挤用教师的业余时间。所有这些无论从质上来说还是从量上来说,都使教师不堪重负,极易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据调查,庆元县有82%以上的女教师感觉工作负担太重,有16%的女教师认为工作负担较重。高负荷、高压力,已成为女教师们普遍的感觉。

2.教师职业的发展,教育内容的变革,学生对象的变化

现代,科学知识的日益庞大,教师个体知识相对缩小,对于孩子将要学习的很多内容,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而言,同时孩子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开放性使孩子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呐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凭借大量的课外书本、影视和网络,学生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教师和课堂教学不再是学生惟一的知识来源。前代的“子曰”“诗云”不再是金科玉律,开放式的学习,使得参考书、参考答案的神圣性受到挑战。学生也不在迷信于教课书和教师的权威了。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独立思维能力日益发展的学生,其思想和行为不易为教师所控制。同时当前社会许多不良风气和精神污染,不可避免地渗入校园,抵消了教师辛苦建立起来的教育成果,这让教师难以相信自己的行为能有助于现实的改善,只好降低对工作的投人愿望以求心理平衡;研究表明经常性处理学生的纪律与不良行力,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破坏师生关系,教师的疲惫不堪和师生关系的恶化密切相关;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习动机淡薄,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远比其它工作更易让他感觉到疲倦。

3.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

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女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样,不再仅仅是教员,还要是领导者、心理咨询师、学生的知己和朋友、时代楷模、学生的“妈妈”等,她们的一言一行总处于社会大众有形或无形的监视中。

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名女教师往往难以处理两种相反角色间的矛盾关系。如既要树立教师权威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既要履行教员职责又要担当父母人,等等。这一切,使一个富于责任心的女教师在经历了多种角色冲突之后,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

4.社会比较,地位和待遇的差异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与作用,决定了教师及其职业应当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分配关系的错位使教师在社会地位的提升上败下阵来,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他们屈服于职业倦怠。

女性工作者在其他行业往往干的事干净、省力,同时是工资待遇都不错的工作,而女教师在高投入、高负荷的工作之下,横向对比收入和待遇却不如人家,这也难免产生倦怠心理。

5.组织氛围和群体生活

中小学校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组织,它对个体行为既有助长作用,又有削弱作用。缺乏校长或上级(如教研组长、年级主任等)支持是中小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同时中小学里女性占多数,由于女性自身的一些缺点,如爱说别人闲话、好怄气、爱斗嘴、不易合作等,同事关系难免紧张,这也是女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

6.个人因素

研究表明,某些人所具有的人格特征很容易受到倦怠的伤害,它们是: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等。相反那些自信、乐观、开朗的女教师往往不易受到倦怠的影响,始终都能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也不会把一些家庭的烦恼和不快带到工作中。

二、女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职业倦怠来自于个人、组织与社会等方面。作为教师本人,应清醒认识到倦怠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故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一个具有自信和耐压能力强的人是不容易倦怠的。再有以开放的态度来学习新的策略以便应对将来可能遇到的压力,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

从组织角度来说,学校各级管理人员应为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协助教师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因为社会支持是预防职业倦怠的必要因素。

解决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社会都应该给予关心支持。要不断改善大环境,建立对女教师的合理的角色期待,给女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教师培训部门应探索高质量的培训策略,包括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不仅要培训教师和未来教师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训。

同时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式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参谋、指导者,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感悟。欣赏每一位学生,相信他们都有发展的潜能,同时教学相长,达到教师学识的同步提高。而不要引以为负担。

大众传媒的优缺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游戏 电视游戏 直播 对比

中图分类号:TP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087-02

近年来,网络游戏直播逐步吸引了大众的视野,它吸取和延续了互联网的优势,利用互联网的直观、快速、地域不受限制、互动性强、受众可划分等特点,将游戏直播做到淋漓尽致。同时,在游戏直播完成后,还可以随时为观众继续提供点播、重播,因此对电视游戏直播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一、网络游戏直播的界定及介绍

网络直播进入传播领域对传统电视游戏直播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冲击波。网络游戏直播近年来的火热,让人不敢小觑。

(一)网络游戏直播的界定

网络游戏直播是一种年轻的节目形式,暂时没有准确的界定,人们约定俗成地认为网络游戏直播是指目前国内基于Saas服务模式运营的,由直播客户端、直播网页端以及管理后台为主要传播媒介,以高清、流畅的游戏直播为主要内容的游戏直播方式。

(二)网络游戏直播的特点

在新媒体中,网络直播是其中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信息交流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容量和宽带不断得到扩展,网络游戏直播技术应运而生了,而弹幕等技术的出现、游戏的火爆以及移动设备的普及,促使网络直播形成强互动性、高灵活性等众多特点。

(三)网络游戏直播的现状

网络游戏直播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技术已经相对比较成熟。近年来,很多大型的网络游戏直播平台开始崛起,以斗鱼TV为例。斗鱼TV之前是附属于国内第一家弹幕视频网站ACFUN的直播平台,后改名为斗鱼TV。网络游戏直播新奇的形式和较为便捷的优势给受众带来一种崭新的听觉和视觉享受。网络游戏直播基于弹幕技术的超强互动性,让受众得到了尊重感、参与感,使其不再是一个局外人,这样的形式受到了大部分年轻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二、电视游戏直播的界定及现状

电视游戏直播作为电视节目的主力军,以其强大的及时性和画面感一直深受观众喜爱。

(一)电视游戏直播的界定

广播电视词典将电视直播界定为:电视节目的后期、合成、播出同时进行的播出方式。人们通常说的电视游戏直播是指:随着游戏比赛的进程,同时制作和播出的电视节目播出方式。

(二)电视游戏直播的特点

相对网络游戏直播而言,电视游戏直播最大的特点是团队以及高规格的硬件。电视游戏直播往往有一个完整的团队,拍摄、后期、主持人、导播一应俱全。硬件设施方面有独立的直播间,能够在游戏画面和直播间灵活切换。这样的条件下使得电视游戏直播更加高质。

(三)电视游戏直播的现状

随着游戏爱好者人数的不断增加,电视游戏直播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游戏风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为我国第一个专注游戏产业并参与运营的媒体公司。游戏风云公司的成立,不但是游戏直播产业重要的创新举措,也意味着电视游戏直播的成熟。然而,近两年网络游戏直播平台的出现,对电视游戏直播产生了不小的冲击,收视率逐渐下滑。

三、网络游戏直播和电视游戏直播的对比

(一)直播成本对比

网络游戏直播对硬件的要求很低,一台3000块左右的电脑就能完成网络游戏直播的全过程,其他设备总投入不高,并不需要大量专业直播人员,传输过程均在网络上进行,成本是电视现场直播的几十甚至一百分之一。想要在斗鱼TV成为一名主播也非常简单,只需要拍摄正反面身份证实名认证即可。轻便、低成本的特点使每个人都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游戏传播者,主播人数越来越多,也是网络游戏直播火爆的重要原因。

电视游戏直播,一般需要一个直播间,直播间内需配置视频切换台、调音台、监视器、录像机、电脑等设备,一场为期半天的电视游戏直播包括人力在内的成本相比网络主播来说是偏高的。成本较高,是制约电视游戏直播的瓶颈。

(二)便捷性对比

网络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普及率越来越高,许多用户更愿意选择使用随身携带的设备收看直播,如:平板电脑、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这对电视直播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弊端,在一些大型的直播比赛中,如果受众身边没有电视来播放,就不能及时收看。

(三)互动性对比

网络游戏直播不仅可以观看便携,让受众随时随地都能看到想看的节目和主播。而且受众可以通过斗鱼TV特有的弹幕交流方式,实时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主播和其他观众一起讨论。这样的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交流,受众与主播间的交流,传统媒体很难做到。

虽然电视游戏直播也发现了这一问题,在现场安排更多的观众参与,但这只是在试图影响电视机前观众的心态,让他们觉得自己参与其中,而电视游戏直播还是没能真正弥补这个缺陷。

(四)灵活性对比

传统的电视游戏直播播出时间受到了线性传播的限制,电视游戏只有重播的时候才能再次观看想看的目,而网络游戏直播却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在各大视频网站上点击观看。这样的观看方式更加灵活,更加符合受众的需要。

按照时间线来播放是电视直播很大的缺点,受众必须按照节目流程表来收看直播,无法在同一时间自由灵活地选择节目或内容。

(五)选择面对比

电视游戏直播往往一场比赛就是固定的一两个主播或解说,很难满足所有人的要求。而网络游戏直播是以个人作为主播,一场大型的比赛,斗鱼TV会有几十个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直播间同时直播,观众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主播和解说来观看比赛

(六)规范性对比

网络游戏直播火爆的同时,暴露出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规范性不强,而电视游戏直播在这方面优势明显。

1.网络游戏直播内容、时间难规范

伴随着网络游戏直播的不断普及,游戏主播的不断增多,使得网络环境更加难以掌控。不论是直播的热荨⒒面质量,都难以有一个标准对网络游戏直播类媒体进行统一的规范。网络游戏直播的主体一般以个人为主,有的主播打着游戏的幌子,使用低俗博眼球的方法,这对观看直播的未成年人来说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2.电视直播规范性更强

2004年游戏风云频道正式成立,其是以游戏类内容为主的付费电视频道。同年12月开始试播,游戏风云频道给大众带来了第一场电视游戏直播。频道以“弘扬健康游戏文化,服务广大游戏受众”为理念,有完整的节目流程、优质的拍摄团队和完整的审核机制,能很好地规范节目内容。

四、网络游戏直播和电视游戏直播的融合走向

(一)相互取长补短

网络游戏直播以其轻便快捷、随时随地观看、收看门槛低等优势迅速引起了受众的关注。游戏玩家们能方便地在电脑上收看节目,其应该强化这一优势吸引受众,吸收电视之长,补己之短,学习电视的运营模式,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的审核机制,在追求主播数量、节目数量的同时更应该重视节目的质量以及节目形式的创新,做精品节目,做品牌直播,推明星主播。向游戏风云频道的《游戏春晚》这类优秀节目学习,游戏风云频道每年的一月都会举行《游戏春晚》,晚会会请大量的电竞明星、宅男女神等,节目规模宏大,拍摄团队优质。

(二)相互借力发展

作为家庭首选的大众传媒,电视在未来的时间,第一媒体的地位仍不可撼动。所以电视应做好具有品牌性、栏目性的原创视频娱乐节目,只有更好地做好品牌,才能为电视游戏直播吸引观众打下基础。传统媒体要利用好其雄厚的品牌资源,与网络媒体相互融合改进,利用名牌效应,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抑制网络游戏直播的不规范性,阻止垃圾信息的侵入,吸引广大受众的视线。双方可以同步直播,网络直播利用电视直播积累的名气吸引更多受众,向电视游戏直播学习广告合作模式,积累更多资源。只有这样,网络游戏直播才能慢慢走向成熟,与电视直播互利共赢。

媒体不断更新、迭代的趋势是不可改变的,电视虽然是第一媒体,但是不能一条路走到黑,必须与新媒体相互融合,才能走得更远更好。网络媒体拥有丰富的与游戏相关的资源和潜在受众,电视游戏直播可以寻找素材和内容丰富自身,这些对于重视内容的电视游戏直播来说,具有重要价值。

五、结语

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不论电视游戏直播还是网络游戏直播,都要牢牢抓住受众群体,要做到取长补短,抓住自己的优势,继续扩大覆盖面。只有保持自身的特点,做好品牌,才能促进融合。新媒体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媒体消亡,同样的网络游戏直播的火爆,不代表着电视游戏直播就走向了末路。相反,随着竞争的不断激烈,各媒体之间正在逐步消融合并,共分资源。

参考文献:

[1]王意明.网络直播与传统电视直播的竞合[J].新闻世界,2009(1): 17.

[2]付玉辉.拓展媒介融合时代新媒体传播学的研究领域[J].国际新闻界,2009(1).

大众传媒的优缺点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文学进驻网络空间并且成为一个活跃的臣民,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因为网络文学的出现,传统文学正在或者即将发生哪些深刻的改变,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网络文学之现状及其特点,进而分析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

资深作家陈村慷慨地赠言网络文学:“前途无量”。他在“网络之星”丛书的序言之中说:“有人一口派定网上的文学作品都是垃圾,那是精神错乱,我们应该怜悯他。有人说网上的作品才是文学,那是理想,我们要努力。”可见,网络文学在当今文坛上其势头已经不可抵挡,有燎原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网热背后的传统文学,二者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现状比较

网络的介入使得文学写作不再是创作者一个人的事了,而变成一种集体智慧的凝聚,走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新路。但是,与传统文学一样,网络文学的本质还是文学,它与传统文学有着解不开,理还乱的复杂关系。

(一)存在方式的比较

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较之传统文学的存在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有文本载体、文本形式和文类界限的易位。

(1)文本载体的不同

传统文学作品主要以书本、杂志、报纸等“硬载体”文本出现的,它们陈列在书架上,摆放在案桌前,构成一种广延性的物质性存在。网络文学则以电子符号的软载体形式存在于电脑中,传输在互联网上。在这里,文学创作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随意性,也可随时更改。

(2)文本形式的不同

传统文学是线形平面的文本构造形式。尽管其也可以运用插叙、倒叙等手法或多线索结构,但由于媒介的三维物理空间的限制,其文本的空间是凝固的,容量是有限的。网络文学显示的是超文本链接的立体构成形式。它的特征是阅读的多线性或超线性,即由线性结构转向链接性结构,由刚性结构转向弹性结构,由封闭结构转向开放结构。

(3)文类界限的不同

在传统文学类型中,有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的“四分法”,同时,纪实文学和虚构文学、文学创作和生活实录、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都非常明确。当我们在欣赏某一传统文学作品前,我们都会事先知道它属于那一种体裁或在阅读的过程中轻易地分辨出来。但在网络文学中,文类界限已变得模糊或被淡化。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很难分清它们属于哪一类文体,因为这些作品给我们的感觉往往是模棱两可,传统的文学分类法对它们无从归类。

(二)创作模式的比较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创作模式的不同主要包括构思方式和创作手段两个方面。

(1)构思方式的比较

传统的文学构思是个人化的艺术思维,它要基于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感悟,不断为内容而寻找形式,以整体的艺术观照来施展自我潜在的艺术创造力,为作品的生成打造审美原创的艺术胚胎。而网络文学则不同,它的写作是随意的,无需完整的艺术构思。如一位文学网友所说:“文字在我是生活状态,只喜欢第一时间的真实感受,不会为文而文,没话找话。我只是坦坦然然地写下我的歌、哭、欲、求,我对人生的思考,我对社会的解说。你有你的体验和实证,我也有我的,我们享有平等的话语权。”

(2)创作手段的变异

网络作者首先需要以机换笔,让一笔一划的“爬格子码字儿”变成轻松的键盘输入,也可以运用万通笔或无线压感笔作手写输入,或是在交互语音平台上进行语音输入。这种创作手段使文学创作者写作时不再低头,而是抬起了头,十个指尖在键盘上飞舞。

(三)传播模式的比较

(1)传统文学以书面材料为载体。

传统文学,属于单向传播,其信息传播模式是传播者媒介接收者。对此,有学者评价说;“在这里,作者是一个绝对核心因素,是文本全知全能的主宰角色,一切都是已知的,既定的读者只是等候智者训导的角色。”

(2)网络文学有双向交流的特征。

网络文学信息传播模式是传播者媒介接受者传播者(或其他接收者)。在一般情况下,读者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才更容易产生阅读作品与参与交流的渴望。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因为交互活动本身常常将欣赏变成了创作,或将创作变成欣赏。

(四)语言的比较

文学的存在方式和创作模式以及传播模式的改变必然会带来语言的变化。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它的语言突破了传统文学语言的藩篱,表现出了差异性。

(1)传统文学讲究文学语言的情感性,特别注重文学的表情达意,通过气氛的渲染,景色的烘托,传达出人物的情感体验。有时,为了作品思想内容和精神感情表达的需要,作者会对某些情节进行铺陈叙述。但由于网络文学受制于网络阅读和传播所需要的明了通俗等因素,其语言往往追求简约、形象和直观,词组缩写和符号表意成为网络文学中比较典型的语言形式。

(2)传统文学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通常通过个性化的语言体现出来。通过阅读这些个性化的语言,你的脑海中就会勾勒出人物的形象。但网络文学语言抹杀了语言的个人色彩,而取之以格式化、程序化的语言模块,阅读起来更加生动自然。

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是适应时代而产生的,它虽然没有传统文学根深蒂固的地位,但它也有传统文学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应该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妥善处理好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同时为我们提供优质的精神粮食。

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力会越来越大,网络写作与传统写作必将共争日月,网络文学因为其自身的优势比传统文学更为普及,影响力更大,并且形成压倒之势。然而,它们毕竟是同根同源的,只有相互补充和完善才能真正共荣,促进文学的长足发展。令人欣慰的是二者的关系正走向融合,具体变现在:

(一)开发工具的融合

在文学创作中,过去那种伏案执笔,正襟危坐,满地废弃纸团的写作方式,不多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轻松自由的“电脑+网络”写作方式,无论是在床上,在车上,在公园,甚至在两万米的高空,都可以用电脑进行文学的开发和修改。当需要时,作家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将作品立即发送到出版社的电子邮箱或网站的栏目下,没有以往的纸质信件方式的缓慢和不安全,达到了现实意义上的零消耗。美国信息传播学家保罗·利文森曾言:“个人计算机以及它对书写的影响可以被看成是书写缺陷的补救媒介。”在开发工具的这一点上,传统文学的作家在向网络文学的工作方式靠近,进行着开发工具方式的融合。

(二)方式的逐渐融合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方式上各有优缺点,取长补短是两派作家期望达到的目标。传统作家在不断的将自己的作品按照原来方式发行的同时,也在建立自己的博客,宣传作品,和读者进行即时的思想交流,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出版社”和“新闻中心”,一些网络文学的先驱骨干人物纷纷尝试融合传统文学的形式,通过将作品在网上的同时,也出版成书或卖与报纸连载,获得版权和收益,借用传统文学的评价理论来要求自己作品,以获得传统文学界的认可,无论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作品方式的改变都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生命力。

(三)思维观念的逐步融合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网络文学逐渐成熟起来,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努力从其它学科知识中吸取养料,尤其是从传统文学中获得的最多。传统文学在这期间,也逐渐看清了网络文学的本质,摒弃了先前的偏见,从中看见了诸多闪光点,为自己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面。在许多的评价标准上,两者在逐步的融合,以前的传统文学,不是走大众路线,而是精英路线,受众很少,影响力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传统文学作家认为这才是合理的生长氛围,能出精品,但是受到网络文学的影响后,他们看到只要面向大众,星星之火可成燎原之势,能更好的达到了普及文学的作用,非已往自斟自饮所能比拟,所以传统文学在创作和传播工具方面,以及反映社会新气象和新的生态环境等方面,大力向网络文学靠近。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融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速度都要更快,范围都要更大。但是要让网络文学融入传统文学中,让传统文学接纳网络文学,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历史上来看,很多生命力很强、有深刻内涵的小说也是在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努力后,才登上大雅之堂,最终成为经典之作的。传统文学的根基虽然牢固,但也经不起时代的磨损,网络文学可以成为填补缺陷的有用之才,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为传统文学添砖加瓦,二者逐渐融合为令读者更满意的文学作品。

网络文学的兴起,并不意味着文坛的分裂,实际上是不同板块之间密切的互动。一方面,网络文学一些成功的作品出版,畅销书籍又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在线阅读,使商业出版为依托的大众文学与网络文学天然地联结在一起;传统文学也在亲近网络,创作上频繁交流,理论研讨和作家培训不断,各种评奖活动方兴未艾,两种写作正在积极展开各种对话,试图寻找到最多的关联点。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文学就是新科学技术对文学发动的一场革命。对于这场革命,传统文学领域的大多数人还显得相对无知,我们必须进一步学习了解,积极接受网络文学的长处和优点。这场文学革命是空前盛大的,注定意义非凡,由网络文学引发的新的文学热潮,正在开创当代中国文学的崭新时代。

参考文献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6,187页.

[2]尚晓岚.网络,不把文学当回事,[J],美文,2008年第1期.

[3]颜琳.大众传媒条件下现作的特征,写作,2000年第2期.

[4]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4.

[5]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5.

[6]中南大学文学院,人文前沿—网络文学和数字文化,[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3.

[7]裴显生、刘海涛,文学写作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8]肖元敏.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并不排斥,[R],文化,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