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生态环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舆论的“盛宴时代”,与其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联系。在一般意义上,大众媒介生态环境区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三个层面,网络媒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三个层面的共同作用下,渐渐占据传媒竞争的优势地位,而网络舆论的不断彰显,除了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民数量不断激增等内在因素有关外,更与社会转型期中国的政治环境、整体媒介环境和文化环境有很大的依存关系。
“民本位”的执政理念
在世界各国政治平民化的大趋势下,中国政府推动民主进程,触动了整个社会“民本位”思潮的萌动。政府开通网络,及时向外界传达政府的意向,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体现出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思想的指导下,政府“民本位”的执政理念得到进一步强化。
中国政府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这是政府改革的基本目标,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改革的新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近年来更加正视民意的影响,并在政府决策与民意之间寻求互动。网络舆论的闪亮登场并且影响到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处理,表明在传统的国家权力之外,一些相对独立的集体力量,正在我国社会逐渐出现。
随着社会利益的分化和利益关系的重组,公民有了进行利益表达的强烈愿望和要求,这使得公民在政治参与的自主性方面有所加强。社会的剧烈变迁,必然会引起人们价值观的动摇和心理层面的焦虑和浮躁。通过言论的表达自由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正是网络时代的公众日益增长的情感和意志的需要,而网络舆论传播的交互性更好地满足了公众的需求。
传统媒体话语权的弱势
网络媒体由于它的传播特性,自然成为公众发表言论、表达意见、释放情绪的便利信道。网络舆论的出现和形成,则为相关决策者提供了另一个更为全面更为集中的民意反映信道,同时也造成了网络媒体上的“舆论监督”比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来的更猛烈,更尖锐的局面。
但这并不等于说,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处于对立状态。在面对一些重大突发事件时,传统媒体从集体失语到集体发作的过渡正是通过网络舆论的影响,且网络舆论要从虚拟走向现实,离不开传统媒体的支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才能发挥网络舆论的最大价值。
公民合法权利的行使和保障需要合理的“话语权”以表达自身的意见和建议,对媒介内容而言,应当按照市场经济公平、平等的原则,建立不同利益群体的表达机制。现在我们已经开始进入一个社会结构已明显分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往往是不一致的,甚至有时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而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各种利益诉求的表达将会成为一种常规性的社会现象。由此提出的对社会的挑战是,社会的制度和结构能不能容纳这种利益表达,以及如何为这种利益表达设立相应的制度安排。
经济学家卢周来说:“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少强者的声音,但是弱者的声音总是稀缺。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然而,不平等、不公正之不完全性,却不能构成我们拒绝追求平等和公正的理由。假如我们舍弃了对平等和公正的追求,那么,人类社会将向不平等与不公正的方向越走越远。”网络媒体正是在主流媒体的失语和媒介分层愈演愈烈的媒介环境下,为公民和弱势群体提供了一个表达利益需求的平台和空间,网络世界并非精英阶层所独享,而是以放射性渗透至更为广泛的民间。网络独有的交互性特点,使得网络舆论不仅有精英阶层的言论,更多的是表达来自底层的声音,为打破话语权的垄断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
市民文化兴起
文化转型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决不是简单的附属现象,而是其本质内涵之一。在很多情况下,经济发展往往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政治发展也不是纯粹的政治问题,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都受到深层的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的影响和制约,媒介的发展也同样深受文化环境的制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对自律和自觉的市民阶层正在逐步形成,中国市民阶层力量的大小决定着公共领域舆论批判与监督的力度,这种力量不仅仅是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态度与方式。相对独立和自觉的市民阶层不再满足于作为某种外在的精英文化的被动听众和受众,而是开始形成自己本身的自觉的文化精神,即市民文化。网络媒体因其在参与性、互动性、自主性以及公共性上的独特优势,成为构建市民社会和市民文化的主要平台,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络舆论的发展。
社会转型期中国现实的文化景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全方位的文化冲突。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出现了人文精神的“空场”。“空场”并不表明我们没有任何文化精神,恰恰相反,现实情况是,我们拥有太多的文化精神,前现代的、现代的和后现代的文化精神同时包围和挤压着我们,它们相互冲突、碰撞、拒斥,却没有哪一种能成为主导性的文化精神。网络舆论多样性背后的文化冲突更是人文精神“空场”的重要表现。
和谐文化的构建
舆论是文化的温床,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保障。我国目前社会总体利益上和谐,但在局部问题上仍有不和谐,反映到舆论上,目前的舆论和谐既不是一条水平的直线,也不是大起大落的抛物线,而是总体平稳的波浪式的曲线。随着我国社会步入经济和社会转型期,传统社会群体结构逐步重新组合,利益的分流趋于细化,昔日上下一致的舆论表达,渐渐被多样化的舆论所代替。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研判
新媒介生态环境为高职院校的管理和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带来了很多挑战,这些挑战甚至会引发。因此,研究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研判和预警机制,减少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是当前高职院校宣传工作的题中之义。
一、当前高职院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现状及特点
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复杂多样,涉及高职院校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学生既是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制造者又是传播者,使得高职院校校园网络舆情具有如下特点:
(1) 话题多元,但讨论不够深入
目前,高职院校网络舆情从内容上多元且分散,大多涉及校园生活、关注师生权益、对焦学校大事、同步于社会热点,如对学业上的问题、就业面试、学校工作及对社会问题的一些咨询求教、提出改进方法和建议等,在平等交流的前提下,以满足生活的精神需求为主要目的,形成舆论中心主题。
由于大学阶段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成熟,对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分析较少,易被事物表面现象所蒙蔽;对学校、社会的不满意见等内容,有时比较容易激起同学共鸣,造成单向性的“一边倒”舆论趋势,处理不当会造成学校工作的被动和形象的受损。
(2) 参与主体和参与方式的特殊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在心理、思维上都还未发育成熟,在网络环境下易受到各种错误资讯、舆论思潮的影响,高职院校校园网络舆情交织着大学生们还涉世未深,对待事物容易形成一种带有情绪化的非理性认识;大多数同学只是浏览微博、贴吧上的一些相关信息,以过客身份出现。他们把高职院校百度贴吧作为网络信息的消息集散地和交往休闲的场所。
(3) 舆情形成与传播迅速
网络的便捷性、较为宽松的环境和匿名性为大学生率真的思考、无拘束的情感表达和便捷的沟通交流提供了良好空间。网络舆论行为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一些涉及到具有大学生普遍性特点的议题在网络论坛上发表,很快就能吸引很多大学生的关注在同学当中快速传播。
二、新媒介生态环境下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1)网络舆论主体匿名性,导致责任与权利不对等
由于在虚拟空间中,隐匿性的“电子人”的身份使得不少师生脱离了社会身份意识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更加自由、自主、真实、大胆地表达自身的观点,这是网络话语权保障的关键,但“电子人”这种新的身份维度恰恰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保障了网民的自由表达权利,另一方面却使得享受自由所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无从追溯。
(2)网络言论随意自由,容易引发舆情危机
高职院校网络舆论空间的开放性,使得以往在传统传媒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得到空前展现,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便畅所欲言,网络舆论空间已经成为网民表达意见、发表见解的“自由广场”。网络舆论空间中各种言论泥沙俱下,既有参与者的理性成分,但也存在着许多非理性的言论。网络舆论中许多真知灼见淹没在无聊的口水战中,人数的多寡往往被简单地等同于正确与否,声势取代了分析与探讨。
三、新媒介生态环境下高职院校舆情研判预警机制的构建
要实现高职院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正确把握和引导,需要构建新媒介生态环境下高职院校舆情研判预警机制,即:
(1)构建灵敏高的舆情信息收集网络
根据国家关于互联网管理的有关法规,切实做好校园网站和网络用户的登记、备案工作,实行用户实名登记制度,规范管理,准确掌握信息源;按照IP地址管理办法,建立IP地址使用信息数据库和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对于常规信息,坚持每天采集,并进行网络引导、教育;对于重大突发事件,做到随时报送,跟踪事件进展,建立预警信息制度,防患于未然。
如建立舆情工作考核机制,定期进行评比。要加强学校舆情信息网络的宏观管理和考核,每个季度通报一次各单位上报信息和采用信息的数量,每年对舆情信息工作进行一次考核,并纳入到各单位年末绩效考评年度考核工作中。学校可每年对全校的舆情信息工作进行检查评比,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起色不大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批评督促,以保障舆情研究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2)开展舆情研判,深入研究舆情信息传播规律
组建一支由思想政治工作者、一线工作者、相关职能部门管理者、学生常任代表、教师、专家学者、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等专、兼职的研判人员组成的研判队伍,成立校领导直接负责的网络舆情研判领导小组和舆情研判办公室。
此外,还需要根据舆情研判的内容,建立高职院校校园舆情预警机制。并通过网络舆情信息监控与鉴别分析,对健康的、理性的舆情信息予以发表或传播,对于非理性的舆情偏差可以借助新闻、言论等形式予以解释或引导。
(3) 及时了解高职院校舆情信息并积极开展好研判预警
及时对舆情的发展进行监测分析和正确引导,避免事件向消极的方向发展。在学校综合管理的过程中,通盘考虑,注重协调,使有关组织机构在舆情预警这一共同的目标任务下展开工作,形成上下联动、信息畅通、运行有效的机制,对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芸,姚鲲鹏. 高校网络舆情动态监控与危机管理[J]. 教育探索. 2013(12)
[2] 闫育周,宋强,蒲传新,樊林. 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BB网络平台;信息化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193-02
《环境生态学》作为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重点建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是我院为深化教学改革、推动本科教学工作创新发展而设立的重点建设课程。是本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9门核心课程之一,与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土壤学等课程的教学内容有着相互衔接、承上启下的密切联系,对本专业环境科学应用系列方向课的学习起到知识储备和关键性作用。为进一步推进教学工作创新发展、提高和改善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对《环境生态学》课程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为环境科学专业课教学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一、教学总体基本要求
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发展动态及学科前沿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应用。
2.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3.在认识和掌握生态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生态学理论,识别生态系统受损程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恢复和重建受损生态系统。
4.熟悉文献检索方法、文I阅读技巧,拓宽学科视野、为生态系统管理、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课程资源信息化建设
1.本课程的信息化资源。环境生态学是基于生态学理论解决环境问题的专业核心课,本课程基本教学资源来源于学校图书馆数据库、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政府网站、高校网站和国家精品课程网等网络资源:(1)我校图书馆中英文常用数据库(CNIKI、万方、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学术搜索,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Springer、Wiley);(2)国家精品课程网;(3)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http:///0index/index.asp)、中国植物图像库(http:///)、中科院各类信息开放平台;(4)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质量实时监测数据(http:///)、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http:///)、环保部数据中心(http:///)、环保部图片库(http:///gzfw/tpk/hbzjpic/)、空气质量预报系统、美国EPA网站(http://www3.epa.gov/);(5)水利部全国水雨情信息(http:///)、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网(http://.cn/);(6)中国林业数据库(http:///lysjk/indexJump.do?url=view/moudle/index)、中国林业图片库(http:///CommonAction.do?dispatch=index&colid=205);(7)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信息(http://.cn/product/Index/index/procode/YB_KQWR_24);(8)“985”、“211”高校(如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生态学教学网站;(9)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概论精品课程网(http:///xpe/portal/270863e5-1189-1000-8dc9-ac9d
ee625938?uuid=e499a018-1239-1000-8253-144ee02f1e73&objectId=oid:e499a018-1239-1000-8252-144ee02f1e73&
courseID=K090250)。另外,已有海河流域野外考察图片600余张;西部干旱区河谷型城市环境土壤采样图片200余张、陕北采煤塌陷区地貌、人工生态修复区先锋植被100余张,均以JPG格式全部归类保存,便于丰富教学内容。
2.课程信息化资源特点。课程资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课程资源包括流域典型生态单元、生态脆弱区及生态破坏区野外考察及采样图片900余张、思考题100余个、推荐阅读核心文献200余篇;视频资源、专业知识拓展资源、专业技能训练资源及国内外知名专家讲座资源。课件制作过程中插入丰富的图片和视频,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信息量大,既能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又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课程教学方式信息化建设。本课程拟基于BB网络教学平台、微信、QQ、E-mail等媒介,在多媒体教室将课堂教学活动录制为视频,同时将每一章节教案、课件、课后思考题、拓展阅读资源等资料放在BB平台上供学生自学和复习。同时,采用微信、QQ及E-mail等手段与学生互动、交流,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信息化建设模式及特点
1.教学活动。环境生态学信息化课程采用课堂教学、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三种方式。线上学习基于BB平台及教学大纲,按照学习要求预习基本教学内容,课后回顾和复习教学课件、结合自身学习兴趣点和疑点阅读参考文献,并结合问题与教师互动交流。
2.采用的教育技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依靠信息化教学资源和平台,运用启发式、互动式、小组讨论、案例教学、小型学术研讨会的传统教学形式与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线下学习、讨论相结合的系统方法。
四、网络教学条件
学校配备有设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室,配置有无线及有线网络,可方便地访问校园网及互联网,有专人维护,具备运行良好的硬件条件。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参考教材、拓展阅读文献、思考题、图片及教学视频等相关教学资源齐备,具备进行网络教学的良好条件。
五、结语
环境生态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核心课。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包括了环境科学、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等学科。同时,生态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地拓展,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也呈现出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环境生态学的学科范畴也在迅速地更新和发展,紧密追踪学科发展动态和前沿,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需要依靠各类网络平台,而课程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的信息化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信息化建设中所积累的资源、探索出的模式和方法必将为环境科学其他专业课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盛连喜,冯江,王娓.环境生态学导论[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柳劲松,王丽华,宋秀娟.环境生态学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2003.
[3]孙儒泳,等.基础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孙儒泳,李博,诸葛阳,尚玉昌.普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Mackenzie,A.,Ball,A.S.,Virde.S.R.Ecology.O儒泳,李庆芬,牛翠娟,娄安如,译.北京:科学出版社,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2000.
[6]尚玉昌,蔡晓明.普通生态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7]金岚.环境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8]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连玉武.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0]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王仰麟.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一、龙门水都景区简介
龙门水都,2015年12月31日,试业迎客,总投资达11亿元,规划建设包括龙门水都旅游景区和龙门生态小镇两部分,规划总面积2340.1公顷(含水域面积41.5公顷)。其中旅游景区规划面积2014.8公顷,龙门生态小镇规划面积325.3公顷,已被列入西乡塘生态农业和文化休闲旅游区。它位于南宁市西北,风光秀美,群山环抱,森林密布,是南宁市目前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环保低碳大型生态观光产业。景区设有八桂状元林、药王谷、风雨长廊、桂学园、九龙献瑞、游船观光、山洞客房、水上雅苑、龙门客栈等项目;以及配备顶级会议活动设施和专业体贴的一站式会议管家服务的会议中心,此外还有纯正温泉、山泉药浴、SPA水疗、儿童戏水、休闲泳池、娱乐中心等康体娱乐设施。
二、南宁龙门水都景区的项目定位及营销方向
南宁龙门水都景区从初始规划就定位为立足南宁,辐射广西乃至全国各地的超大型综合旅游项目。其产品及服务涵盖旅游产业链上下游,涉及多个相关产业,是一个集旅游、娱乐、餐饮、休闲度假、文化、医疗保健、绿色农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自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后,当地旅游产业迅猛发展,新的景点项目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加上原有的旅游项目经过改造升级后同样围绕东盟博览会为主题展开宣传营销,南宁本地的旅游市场已经趋近于饱和;客观上,东盟博览会的利好因素也同时促生了大量定位类似,产品、服务同质化的旅游休闲项目,在后期的经营运作上如何差异化管理,突出自有特色,则成为龙门水都景区管理者需要重点考虑到问题。
龙门水都景区作为超大型旅游综合体的定位,决定了该项目“大而全”的发展思路以及面向全区乃至全国潜在客户群的营销方向。相较传统的营销,网络营销的广泛性和便利性将帮助龙门水都景区打破地域局限,更好地实现与潜在客户群的互动宣传。
三、龙门水都景区网络营销现状及问题
南宁龙门水都景区目前的营销方案基本上是在原有传统营销的基础上增加节会活动和对重点市场的轰炸式宣传,在开展线下营销的同时开展新媒体互动和网络营销。景区管理方虽已意识到网络营销的优势,但营销思路较为保守,网络营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在起作用,地位并不突出。目前景区的网络营销主要问题包括:
(一)尚未制定系统的网络营销方案
龙门水都景区管理方对网络营销这一新兴模式仍存在理解误区,把网络营销简单等同于网络广告,手段单一,运作效率低下。景区既没有建立网络营销的专业团队,也没有在规划之初就考虑营销手段的创新如何为景区的战略定位服务,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缺乏系统的网络营销方案。
(二)对网络新媒体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
在广西旅游网、时空网、老友网和红豆网等当地政府和地方旅游网站上,都有关于龙门水都的一些简要介绍。但此类网络信息均由景区纸质宣传资料简单复制而来,且缺乏有效更新维护,之后就迅速淹没在网络资讯的大海。从搜索引擎输入“龙门水都”、“龙门景区”等关键词查询,也仅仅得到很零散的资讯,大多为游客的体验反馈,可用信息不多,宣传效果极差。景点管理方对网络新媒体的公关力度不足,对网络媒体资源利用效率之低下,由此可见一斑。景区既未有组织相应活动以提高合作网站的人气,也没有开展公关行动,过滤某些负面评价,致使网络营销的低效率白白抵消了一部分重金投入的传统营销效果,十分遗憾。
(三)功能完善的官方网站尚未开始运行
由于各方面原因,景区官网并未实际投入使用。显而易见,从景区试营业至今,前来观光的游客都是通过传统的信息渠道获得景点资讯,或者是很有限的南宁本地游客“口口相传”。实际调查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个推断。到过景点的游客大部分都是南宁本地人,资讯来源多是朋友介绍或传统纸质媒体。网上订票、团购等很受欢迎的旅游便捷业务在现阶段还不能完全实现,仍依赖线下网点,客户体验不佳。
(四)忽略对消费者需求的调查,缺乏相关数据信息
由于管理方对网络营销活动的片面理解,电子信息系统并未充分发挥作用,景区对市场和商情无法做到准确把握。景区的官方微信也未组织在线调查,在线数据生成及实时动态分析更无从谈起,景区管理方的营销决策仍很大程度上依赖管理人员的经验。
四、提升龙门水都景区网络营销水平的有效策略
龙门水都景区在网络营销中存在着各种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景区发展壮大,笔者就此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改进措施。
(一)建立官方网站,组建网络营销管理团队
景区官方网站,是景区与旅游消费者实现沟通互动,促进消费决定并维护客户口碑的第一平台。建议结合项目的市场定位,发挥现有硬件资源优势,重新设计官方网站。景区管理方需考虑增设各类功能模块,最大程度的实现消费互动以及大数据收集。如通过官网实现预约订票、定制游览行程、定制特约服务等增值服务;组建网络营销管理团队,负责官方网站的运营维护,实时客流量分析并据此规划营销活动;在官网建立客户论坛,鼓励各种形式的正面消费反馈(包括图片、视频、旅游体验等),不定期的组织旅游消费者评选最佳服务之星、最美景点等。
(二)通过网络电子系统的数据分析,建立营销数据库
1、消费前的咨询信息,潜在客群的地域分布信息等。
2、消费过程中不同年龄、性别客群的消费喜好、购买力水平数据收集整理。
3、鼓励在线支付,通过第三方支付协议收集有效订单信息,通过数据分析预测消费意愿,实现精准营销。
4、分析消费者对实际体验的评价反馈,据此调整旅游产品组合、定价及促销措施。
5、通过数据分析筛选出忠诚客户,给予忠诚客户一定的服务优先权和价格优惠,放大口碑效应,鼓励消费。
(三)重视网络新媒体资源的发掘利用
景区的网络营销团队应尽快开展对广西乃至全国主要网络媒体的公关沟通,争取合作共赢,而不是仅仅加大广告投送力度。除了官方网站这个营销主战场,龙门水都管理方还可考虑与主要门户网站通过合作分成的形式开展软文宣传;与新媒体合作推出“八桂文化论坛”、“八桂文化风情游”、“鱼跃龙门”书画摄影大赛等特色产品或活动,实现双赢。
(四)鼓励使用线上预约及支付系统,实现差异化定价
在定价方面,南宁龙门水都应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对各类旅游及服务产品实行差异定价,便于游客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支付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对现役军人、教师、学生、老人等特殊群体人员应实行差别定价策略,体现景区对这些人的关怀。
在支付方式方面,要充分考虑网上付款的安全问题,可以通过邮箱、短信等验证确认订单,并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确保网上支付的安全可靠,同时提供多种结算方式。
(五)重视消费反馈,通过沟通互动实现二次营销
南宁龙门水都需要注重对游客反馈信息的收集,对在线订单的游客可以在订单生成之后就及时给游客发送电子邮件,提醒他旅行中的注意事项,同时鼓励他在旅程中切身感受、旅行结束后整理感言,发表精品游记。在景区的售票厅、游客服务中心等地方也可以放置含有景区官网地址、景区微博名称、景区微信二维码信息的提示板,鼓励游客关注、积极发表感言。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1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工业化建设,化工产业不断扩大建设规模造成了环境的大片污染。面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实际问题,必须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好环境监测工作,从而有效的对环境进行保护,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通过环境监测能够有效掌握环境信息并对排污情况进行监督,对环境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因此,必须做好环境监测并严加重视。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极其严重,并开始散入到农村,对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影响。因此,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迫在眉睫。
2立足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监测技术
所谓环境监测技术即是应用地理、物理、生物及化学信息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环境中的生物、化学以及物理污染等因素进行连续或间断的获取,监测或测定出现场生态因子,然后给予合理客观的环境质量评价。现如今我国应用的环境监测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光谱技术
在对水环境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光谱分析技术地位重大。常见的光谱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即:紫外-可见吸收谱法、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以及荧光光谱法等[1]。光谱分析技术主要原理是通过对物质特有的特征光谱进行应用,从而完成定性和定量的测定工作。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多达近百种水中污染物的光谱检测技术规范和标准,例如,可以用邻菲罗啉分光广度法来对铁离子进行测定,用紫外分光法来测定硝酸盐氮,用甲醛肟分光光度来对锰进行测定。
2.2色谱技术
色谱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即:毛细管电泳技术、气相色谱分离技术以及液相色谱分离技术[2]。在对水环境进行检测时,针对有机物的分离监测常应用气相色谱,例如,监测和分离水中多环芳烃类。我国环保部门也形成了针对环境空气中的醛酮类化合物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的相关标准。2.33S技术这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技术的合称,即GPS、GIS、RS。目前,我国已经将3S技术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当中。因为物体会存在电磁波的辐射与反射,将该特点与遥感技术有效结合起来,能够在远距离下探测出物体电磁波的辐射和反射,从而监测和分析出电磁波信息的的变化,继而掌握住该物体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将这些信息充分整理和反馈。在环境监测中应用遥感技术则能保证生态监测的效率并降低人力消耗。
3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1)我国还没有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应用于生态可持续发展中。我国虽然在2000年就已经应用了具有自主产权的环境监测仪器,但和国外相比,我国的环境监测仪器还存在起步较晚的特点。不仅监测仪器不具有先进的技术水平,而且监测仪器的种类也相对较少。所应用的监测仪器缺乏一定的技术含量,大多是属于中低档产品,而且不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经常会发生故障。这就造成了我国生产的监测仪器在采样过程形成的结果没有准确性,而且时效性还较为低下,难以对生态环境的现实情况进行有效且客观的反映。2)我国还没有专业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投入到生态可持续发展中。要想保证对环境有效监测,实现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要有先进的高质量的监测仪器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水平较高且素质较高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如此方能保证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可靠性、时效性以及准确性。但是,如今我国针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存在较大的缺口,也没有较为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制度,造成了我国环境监测人员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励,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无法全身心投入到高质量工作中,也不能自觉的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技能素质。所以,要想保证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就必须保证环境监测整体团队的高素质。3)我国还没有高程度的网络化的生态监测技术应用到生态可持续发展中。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网络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但反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的生态监测网络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还能实现国家全覆盖,从而对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监测。我国生态监测技术网络化的发展还相对落后,要想提高生态监测技术的网络化进程,不仅需要监测仪器功能能够高度自动化,而且监测仪器必须要具有在线化的功能,从而保证数据能够具有极高的时效性和精确性[3]。2015年我国环保部门提出了有关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方案,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化建设放在了应有的高度。
4提升环境监测技术,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措施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持续发展,和过去相比,今后的环境监测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监测的精度和效率,还能尽最大可能的降低对人力成本的投入,保证监测结果的精确度。1)要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转变过去的环境监测技术架构框架,破除过去环境监测技术的不利观念。2)国家也要加大对相关部门的软件和硬件的投入,加强对高档环境监测仪器的研发力度,要想提升监测技术,就必须重视其监测仪器这一重要载体,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监测仪器和国际接轨。3)要在日常工作中对环境监测人员的理论技术和专业技能进行培训,形成高素质高水平的监测团队,从而充分发挥环境监测技术在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4)要完善环境监测技术的预警系统功能,它在改善污染情况和污染治理中意义极大。5)将智能化的先进技术应用到生态环境保护中,形成具有自动化、网络化和现代化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这样,不仅能够提升环境监测质量,还能应用电子化信息管理,能够适时监控地域环境。建立环境监测网络非常重要,一个健全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必须要将涵盖环境所有要素的监测管理网络、监测业务网络以及监测信息网络包容进来。6)要形成规范的监测制度和标准,从而为环境监测提供技术指导。7)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应该具有完整性,需要将技术规范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环境监测基础理论体系、分析方法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监测技术路线体系以及质量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结合起来,促进整体体系的完善和发展[4]。8)完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过程中,要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例如,计算机智能技术以及网络自动化技术。
5结语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过去的环境监测只能应用于工业污染源,现在监测范围越来越大,可以应用于对生态和生物的变化监测。不仅如此,因为生态监测能够对所有干扰的综合信息进行反馈,这就有利于人们科学预测某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形成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协调统一好环境监测技术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兰春.浅谈环境监测技术分析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2):141.
【2】岳海萍.环境检测技术的研究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22):53.
【3】李松林.生态监测技术与我国生态监测工作现状综述[J].价值工程,2010(2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