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根据《关于认真做好登记和复查阶段工作的若干意见》和省人普办《关于认真做好人口普查复查验收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为切实做好登记复查的数据质量评估工作,确保普查数据数量,现对复查阶段数据评估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切实加强数据质量的分析评估工作。
一、严格按照复查验收工作细则和标准进行复查
各地要严格按照国家各阶段人普质量控制标准、省人普办函25号的验收标准、市人普办99号文件的复查工作要求,进行登记工作的复查验收。
二、登记数据评估的主要内容
普查登记数据质量分析评估主要围绕户籍人口、出生、死亡人口、外出、外来人口、登记人口、常住人口等主要人口数据进行,将普查登记人口数据与清查摸底人口、历年人口变化趋势进行对比,说明变化的原因。
1、户籍人口。主要应与公安的户籍资料及摸底资料进行核查分析,核对不上的人要求逐一说明原因,确保户籍人口不重不漏。
2、出生、死亡人口。主要应与摸底资料、计生、卫生部门出生人口、民政、公安部门死亡人口等资料,以及与历年本地出生和死亡人口趋势进行核查分析,特别是出生、死亡有缺口的地方需重点说明原因,确保出生、死亡人口不漏登。
3、户籍外出半年以上和省外外来人口。主要应与摸底资料、五普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与外来外出人口变化趋势进行核查分析,增加或减少的人数进行原因说明,如增加的原因是新流入还是清查摸底遗漏等,减少的原因是流出还是非普查对象等。搜集外来人口增长与日常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相关从业人员统计数据、教育部门新居民子女就学等情况、数据。
4、登记人口。主要应与摸底资料进行核查分析,对登记人口比摸底增加或减少的人数、主要原因从普查小区逐级进行说明,并汇总上报(增加原因中摸底后新搬来居住、摸底遗漏的,减少原因中摸底后离开的、摸底时多摸的、多处居住定位后减少的)。
5、常住人口。通过测算本地常住人口总量,与摸底时测算的进行核查分析,说明增加或减少的原因。
三、上报时间
要求各县(市、区)人普办上报普查登记的数据质量评估报告分别于11月26日、12月1日16:00前上报。
【关键词】绵阳市;流动人口;现状;特征;对策
一、绵阳市流动人口的现状
据国家人口计生委最新,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省内流动人口占65.99%,达到995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占34.01%,达到4779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作为四川省第二大市,绵阳市由于人口密度大,自然资源相对缺乏,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在比较利益的推拉作用下,近年来的人口流动规模不断扩大。
论文主要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以及2012年绵阳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分析当前绵阳市流动人口现状及特征。
(一)绵阳市流动人口的总体规模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绵阳市共登记流入人口(即外来半年以上人口)70.3375万人。其中,省内流入64.6977万人,省外流入5.6398万人。流出人口(即外出半年以上人口)141.7303万人。其中,省内流动62.7359万人,占比为44.26%,向省外流出78.9944万人,占比为55.74%(见图1)。总的来说,绵阳市流入人口来源以省内为主,占比为91.98%,,而省外流入人口仅占总流入人口的8.02%。
(二)绵阳市流入人口的来源和流向
1.流入人口的地区来源
2010年,绵阳市共登记流入人口70.3375万人,其中四川省内流动的有64.6977万人,这部分中户口登记地在绵阳市内的流动人口有6.2602万人,户口登记地在川内其他市(州)的有58.4375万人,省外流入绵阳的有5.6398万人。具体来看,户口登记地在本市的比重为8.9%,户口登记地在本省其他市(州)的人口比重为83%,户口登记地在外省的人口比重为8.1%。由此可见流入人口中在四川省内其他市(州)的人口比重远远大于省外比重。另外,外省流入人口最多的省(市、自治区)是重庆市,总共有1.1019万人。最少的省(市、自治区)是天津市,总共有198人。
2.流入人口的地区流向
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往往是人口迁入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则是人口迁出区。迁移流量的大小,也迁入区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和迁出区相对多余人口量,以及两个地区之间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的差距的大小。2010年,绵阳市流入人口分布看,流入人口最多的为培城区,为33.433万人,占绵阳市流入人口总数的47.53%,其次为江油市,为8.5418万人,占12.14%。流入盐亭县、梓潼县、北川县、平武县等地区的人口较少(见表1)。前者两个区市,经济发展水平较好,流入人口更多;后几个市县经济发展水平较差,流入人口较少。这和全国性的人口流动趋势一致,更偏向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
(三)绵阳市流入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
从数据可以看出,绵阳市流入人口中,户口登记地在省内的男女两性比例为1.02∶1,男性略多于女性。而其中户口登记地在市区内的男女比例为0.969∶1,女性略多于男性。还可以看出,在流入人口中,年龄结构上呈现出两端小,中间大的情况,即青壮年人口最多,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减小,对应人口逐渐减少。15-19岁组的人口数量是最多的,达到12.4871万人。其次是20-24岁组的,达到9.9068万人。这样符合青壮年群体的流动性更强,儿童和老年人群体的流动性更弱的普遍情况。
(四)绵阳市流动人口受教育情况及行业结构
根据2012年绵阳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流动人口的学历构成为小学7.8%、初中45.7%、高中(中专)34%、大专9%、本科及以上3.5%。行业情况为:机关1.7%、事业单位3.9%、企业18.3%、个体户37.6%、务农8.4%、无业11.3%、退休2.2%、其他16.6%。数据分析提示目前绵阳市流动人口的学历程度普遍不高,但就业情况较好。
参考文献:
[1]绵阳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2]绵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3]四川省流动人口报告
[4]刘铮,李竞能.人口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绵阳市2012年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一、“五普”、“六普”人口指标呈现的基本特点
1、全镇常住人口逐年增长,金城镇属城关镇是主因。
全镇常住人口为20368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7731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6373人,增长14.9%。年平均增长率为1.396%。常住人口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金城镇属城关镇,外来人口较多,新增人口主要是外来务工经商人员、随迁家属及乡村农村人口转移,外来人口为金城镇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全镇常住人口中, 0-14岁人口为23805人,占11.69%;15-64岁人口为158350人,占77.74%;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528人,占10.57%;老少比9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儿童人口降幅较大,下降6.43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4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进程呈加快趋势,老年抚养比逐渐上升,少儿抚养比在下降。数据提示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改善为老服务设施等将是本镇政府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3、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
全镇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23277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42184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79348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42208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4737人上升为11428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7992人上升为20711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7477人上升为38957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26767人下降为20722人。
全镇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7121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7049人,文盲率由7.99%下降为3.5%,下降4.49个百分点。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我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及扫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全社会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人口素质在持续不断提高。
4、人口地区分布向城市集中
全市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如下:
地 区 人口数(人) 比重(%) 人口密度(人/km2)
全市合计 552047 100 565
开发区 96892 17.55 1357
金城镇 203683 36.9 1206
薛埠镇 58419 10.58 249
尧塘镇 54599 9.89 552
直溪镇 45725 8.28 429
朱林镇 32098 5.81 417
指前镇 31552 5.72 413
儒林镇 29023 5.26 474
我镇的常住人口在金坛市常住人口中所占比重为36.9%,人口密度为1206人/ km2比金坛市多641人/ km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金城镇人口密度增加156人/ km2。城镇人口在不断增加,城市化率明显提高,标志着我镇工业化、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5、人口自然变动为负增长
全镇2009年11月1日零时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出生人口为1320人,出生率6.48‰,死亡人口996人,死亡率4.8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出生率下降0.19‰,死亡率下降0.47‰。
二、推动我镇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几点建议
1、树立人口均衡发展的理念。
在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劳动人口就业、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与迁移、出生人口性别比等问题,要始终坚持发展经济与控制人口两手抓、两手硬,增强人均意识、忧患意识,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努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强大教育投入,提高居民教育素质
九年义务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必须常抓不懈,只有这样,人口素质才能不断提高。一方面要继续加快义务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增加硬件投入。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为我镇社会经济发展输送技术人才。
3、强化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老龄化问题将是今后一项非常严峻的社会课题,妥善解决老龄化问题,对促进社会和谐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要加快老年照料服务体系建设,大力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加强敬老养老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力普及老年保健知识,鼓励老年人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身修养,确保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实现健康老龄化。
4、优化人口分布,引导人口有序迁移,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
关键词:京津冀 人才流入 人才流出 受教育程度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a)-0213-02
1 京津冀区域的人口流动的总量
京津冀地区是全国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地之一,北京市和天津市为流动人口的集中流向地。京津冀区域内人口流动规模远大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2015年初,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流动人口总量已经超过1 400万人。
根据第五、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京津冀三地的人口流动情况(见表1~3),通过表1可以看出,2000―2010年北京市流入人口有245.6万增加到704.5万,增加了458.9万人,其中由河北流入北京的人口有2000年的55.5万增加到2010年的155.9万,年均增长10万人,占北京人口总流入的22%,这个比例十年间基本不变;河北流入天津的人口十年间也增长了55.3万,年均增长5.5万人,占河北人口总流出的比例由2000年的16.7%增长到2010年的21.6%。
根据《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5―2016)》称,自2010―2014年四年间,北京市户籍人口机械增长总量为455 132人。其中,由河北省净迁入80 032人,占四年来北京市户籍人口机械增长率的17.58%,四年间增长比率持续增加。在北京市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北京市户籍人口年均增长率中近1/5来自河北省。此外,河北籍流动人口占北京市流动人口的1/5强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截至2014年初,河北籍在京流动人口数为181.97万人,占北京市流动人口总数的22.69%。在2010年至2014年间,在京河北籍流动人口占全市流动人口的比重呈持续上升趋势。
相比之下,北京流入河北、天津的人口骤减,2000年北京流入河北人口2.9万人,占北京人口流出比例的31.6%,流入天津仅仅0.5万人,占北京人口流出比例的4.8%;2010年北京北京流入河北的人口增长到7.5万人,这只是河北流入北京人口的1/20,2010年流入天津2.3万人,占北京人口总流出的8.3%。
2 京津冀区域人才流动的受教育状况
京津冀区域流动人口的数量差异巨大,但是,未来各地对流动人口的竞争不再是数量的竞争,而是流动人口素质的高低,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间接的反映了流动人口的素质・,而一个地区流动人口素质的高低不仅与当地的就业需求有关,也与当地吸引人才的政策和措施有关。
从表4可以看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地区流动人口中具有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56.1%,而具有大学专科的比例为11%,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比例占13.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比,特别是大专及以上人口比例由2000年的9.88%迅速提升到2010年的24.35%,增长了14个百分点,流动人口学历水平的提升,折射出北京市吸纳高层次就业人口的能力在提升。
与北京地区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相比,津冀略差尤其是津,天津地区流动人口中具有具有初8.9%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71.6%,而河北地区的这个比例为67.9%,两个地区的这个比例相差不大;而具有大学专科的比例天津为6.2%,低于河北的8.9%,与北京相比,低于北京近5个百分点;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比例天津仅为3.6%,低于北京近10个百分点,河北的这个比例为8.1%。
单独从高受教育程度和低受教育程度两个处于极端的比例来看,不好对总体受教育水平的高低进行精确的比较,为此引用北京大学乔晓春教授的《中国跨省流动人口状况―基于“六普”数据的分析》计算出各类受教育完成的年限,计算了不同省份15岁以上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结果显示,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北京最高为10.87年,其次是河北的9.87年,天津最低。
3 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以及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了京津两地大量人力资本的迁入,相对于周边的河北省,京津两地对人才具有明显的吸引力。人才流动的根本原因是人才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对最大化的追求,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趋势分析来看,2014年京津冀三地该指标依次达到44 488.6、28 832.3、16 647.4元,北京和天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相当于河北的2.67倍、1.73倍。从职工工资来看,2014年北京市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02 268元,天津为72 773元,相当于河北45 114元的2.27倍和1.61倍。2014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为56 360元,高于河北11 246元,可以看出,河北的工资水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更别说与京津的比较了。由于对未来没有很好的预期,人才被京津两地高薪所吸引,大量高层次人才流失,“人才洼地”现象严重。
参考文献
[1] 孙蕊,温孝卿.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产业转移与人才聚集系统动态演进机制[J].社会科学家,2015(8):64-68.
[2] 王海旦.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人力资源开发透视[J]. 经济论坛,2014(9):23-25.
[3] 许爱萍.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10):119-123.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用户化 需求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c)-0-02
系统用户化是实现用户与GIS软件之间交换信息的过程,软件使用者通过用户化所提供的便捷有效的途径来调用GIS资源、高效实现GIS功能。
同样,GIS软件也是通过实现用户化来实现用户的功能请求。因此,GIS用户化有着其独特的特点。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GIS的理念和技术都的得到了空前的发展。GIS软件开发人员由开发原本功能单一的用于特定目的的软件发展到通用的、可扩展定制GIS软件,再到如今面向特定领域用户的系统。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GIS用户化的理念也由最初的用户界面定制发展到如今的面向特定领域用户的IS设计(包括用户界面、工具软件、数据管理和数据库)。
1 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现状分析
GIS用户化在体系上包括测绘生产、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公众的应用。公众应用包括城市电子地图、房地产信息等应用;行业应用主要是在各行业基础地理信息框架基础上,研制开发出面向本行业用户的各种应用系统:企业应用包括企业物流配送、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政府部门的应用包括电子政务建设、决策支持系统,如应急事故指挥调度、人口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与动态监测、城市综合防灾与突发事件处置、社区服务与社会保障、旅游资源管理系统等。
图1 用户化现状分析
1.1 资源管理
资源的清查、管理和分析是GIS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也是目前趋于成熟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森林和矿产资源的管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土地资源潜力的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等。该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将各种来源的数据和信息有机的汇集在一起,GIS软件能在一个连续无缝方式下管理大型的地理数据库,这种功能强大的数据环境允许集成各种应用,最终用户通过GIS的客户端软件可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查询、显示、统计、制图,以及提供区域多种组合条件的资源分析,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规划决策提供依据。如可以通过地球图形显示某鸟类在全球范围内的迁徙路径,通过GIS分析森林火灾的受灾面积、损失程度等。
1.2 城市规划与管理
空间规划是GIS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城市规划和管理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例如,在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如何保证绿地的比例和合理分布、如何保证学校、公共设施、运动场所、服务设施等能够有最大的服务面(城市资源配置问题)等。通过GIS我们可以实现规划方案设计辅助决策、规划土地管理及划拨、市政道路规划与管理、市政管线规划及管理、城市设计辅助方
案等。
1.3 人口普查与统计
把GIS引入人口普查,极大地推进了人口普查技术的发展,在宏观调控、数据汇总统计、查询分析、专题图制作、分析结果输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应用GIS,不但可以提高人口普查的工作效率,更给人口普查工作融入了先进的管理方式。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进行数据采集、自动地址编码、数据检查和质量控制、数据汇总统计、查询分析、制作各种专题图、查询分析的结果图,并可通过Internet在网上人口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普查数据的利用率。
1.4 城市应急指挥
解决了在发生洪水、战争、核事故等重大自然或人为灾害时,如何安排最佳的人员撤离路线、并配备相应的运输和保障设施的问题。
1.5 土地和地籍管理
土地和地籍管理涉及土地使用性质变化、地块轮廓变化、地籍权属关系变化等许多内容,借助GIS技术可以高效、高质量地完成这些工作。例如GIS能以三维方式显示城市的建设现状,并提供城市相关的信息分析功能。
1.6 交通与通讯
经济的加速发展和市场的繁荣带来交通运输的空间繁忙和各种车辆的迅速增加,由此带来的交通问题也日益严重。空间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在道路交通领域实施智能交通系统不仅能大大改善交通问题,而且能改善全球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1.7 生态与环境
GIS在进行区域生态规划、环境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削减分配的决策支持、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环保设施的管理、环境规划等方面已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需求分析
如该文中所论述的,用户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目前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国土测绘及教育科技等方面,对地理空间信息的需求很强烈。而市场上的成熟软件由于价格过高或功能无法满足用户化需求等原因,致使无法满足部分用户需求,因此GIS用户化开发是必不可少的。GIS用户化常常涉及以下这些方面的需求。
2.1 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需求
我国的城市规划成就辉煌,但城市规划的现状却并不总是令人满意;在城市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中,事故时有发生;城市建设的市场不规范,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城市交通、土地、水资源、能源、灾害管理和决策的水平急需改善和提高。为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广大城市规划师和城市决策者迫切希望能够更完整、准确和全面地把握城市及其周边环境的动态空间特征。
2.2 GIS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的发展和完善,电力、水利、房产、规划、环保、交通、市政、金融、物流、商业等领域的面向应用的GIS用户化的增长大大推动了我国GIS产业的发展。
2.3 培植新型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需要
在GIS产业发展的同时,随着GIS用户化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扩大,会不可避免地利用其技术与产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传统的产业部门,例如测绘、地质普查、石油勘探、地籍测量、林业普查、土壤调查、环境调查、水利水文测量等等,都是一些野外工作量大、生产效率低的艰苦行业。利用先进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进行全行业的全面改造,已经客观地摆在了这些行业决策者
面前。
2.4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目标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面对世界经济、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大趋势,中央及时作出了把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作为“十一五”计划期间乃至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措施。
2.5 电子政务发展的需求
人类正进入信息时代,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主要方向,一种新的、虚拟的政府形式即“网络政府”或“电子政府”正在出现,政府常规的行政管理方式正发生根本的改变。“以政府信息化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和“政府网格化管理”战略的提出,使得“电子政务”工程成为社会信息化最活跃、最受瞩目的领域。
3 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利弊分析
用户化给GIS用户和开发者同时带来有利与不利两方面的影响。其益处是不言而喻的。
(1)从用户需求出发,建立基于面向特定领域的GIS应用系统可以为用户进行直观的地图显示、方便的数据查询,可以实现多种方式的空间数据分析和演算,为各领域用户提供规划、管理、研究、决策等方面的解决方案。(2)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建立高度集成的计算机辅助系统。(3)实现了信息共享与互动发展。(4)随着GIS现代化信息管理的发展,面向领域的GIS用户化的将会不断深入,GIS用户化将趋于大众化,产业化效益日趋明显。(5)对用户来说,主要的好处是他们可以得到符合其应用领域标准并能严格满足他们特定需求的专业GIS系统平台。对开发者来说,将通用系统和用户化相结合,开发面向中小市场的应用程序在成本上是合算的。
4 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理论和技术支撑分析
GIS用户化的理论基础包括地理空间认知理论、空间决策理沦、人机交互理论、软件工程理论等等。
地理空间认知是研究了解地球表面各种事物与现象的相互位置、空间分布、依存关系,以及它们的变化规律。是知觉、注意、表象、记忆、学习、思维、语言、概念形成、问题求解、情绪、个性差异等有机联系的信息处理过程。空间决策理论涵盖了对空间决策过程、空间行为决策、空间模型、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体系结构等方面的研究。GIS用户化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以GIS为代表的3s技术、基于3S技术的海量数据管理、数据处理技术、空间分析、宽带网络技术、分布对象技术、互操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空间数据挖掘、空IN辅助决策和可视化技术、软件重用和组件技术、ICASE方法等等。现在国内GIS用户化的技术支持水平一般,需要不断的对各技术在GIS用户化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便更快的推动GIS的发展。
5 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特点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的目的是让用户和GIS之间更有效地交流信息,以便GIS尽可能完整地获取用户的需求信息,并让用户参与完成GIS的开发。结合RS,GPS等相关技术,提供给用户一个友好、高效的GIS应用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具有以下
特点。
(1)GIS用户化:就是基于一个通用GIS系统开发出一个面向特定需求、面向特定应用的GIS系统的过程。目前,主流的开发方式是集成二次开发,如基于ArcObject,MapObject,MapX,Supermap Object等组件包的开发实现;基于ArcIMS,MapXtreme,Supermap IMS等地图服务器的WebGIS等等,这些都是基于一个通用的原型GIS系统针对用户需求而开发出的面向特定应用的GIS系统。(2)GIS用户化涉及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管理、地理信息应用服务、地理信息共享技术以及新型GIS如WebGIS、组件GIS、三维GIS和嵌入式移动GIS等技术。(3)GIS技术有着良好的空间分析、辅助决策、可视化功能,可以让用户更好地理解GIS,有助于用户更好地展开自己的应用。(4)用户不再是一个旁观者,用户可以与开发人员进行交互,并且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所处行业应用背景对GIS应用系统提出用户化需求信息,可以极大地吸引、激发用户的兴趣,从而提高GIS应用系统优势。(5)GIS用户化重点考虑的对象是群体用户、定制用户和特殊用户。(6)GIS用户化是GIS适应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表征。适应GIS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