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口普查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是做好人口普查工作的保证。
一是领导重视,责任明确。这次人口普查和十年前“五普”相比,人口结构、规模、流动性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普查难度非常大。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早着手研究各项普查准备工作。12月,我市下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的通知》(政发[]35号),市人口普查工作正式启动;20__年6月17日市召开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市委常委、张淑钰副市长对全市人口普查工作作出动员和部署,并与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签订人口普查责任状。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责任的层层落实为我市人口普查工作的圆满成功起到重大作用。
二是健全组织,选配人员。根据工作需要,经市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研究决定,20__年2月,抽调公安、计生、民政、建设、统计等部门12名业务骨干成立了市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组织和部署我市人口普查工作。在抓好市级机构组建的同时,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以及市直各部门、各主要企事业单位都按照全市统一部署成立了人口普查机构,明确工作责任,为我市人口普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深入宣传,营造氛围,是做好人口普查工作的基石。
一是制定宣传方案。20__年6月与市委宣传部共同下发《关于印发<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宣传工作方案>的通知》(人普办字[20__]5号)。以依法普查为主线,紧紧围绕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内容、目的和意义进行宣传,有计划的推进全市人口普查宣传工作,积极营造一个领导重视、群众参与、社会关心的良好氛围。
二是制作人普宣传材料。为加大宣传力度,我们在人口普查试点工作期间制作了份《致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综合试点被调查户的一封信》;在正式普查登记期间,制作15000份《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宣传画》,向社会广泛散发,在全市各村居醒目位置张贴,告知广大群众积极配合人口普同时,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宣传标语内容,组织各级普查机构制作宣传横幅1500多幅,在各小区院落、建筑工地、行人较多的公路边悬挂。
三是积极做好全国人口普查宣传月活动。20__年10月是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宣传月。市人普办积极行动,广泛发动,在市主要新闻媒体黄金时间连续播放人口普查宣传短片;组织各乡镇和市直中小学开展积极配合人口普查工作的一堂课;在城区主要街道利用广播、宣传车和直接向市民发放宣传画等多种形式高密度开展人口普查宣传工作,为11月1日正式普查入户登记工作造势。
通过以上宣传活动,增强了市广大人民群众对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的知晓度,为普查员入户登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注重两员培训,提高普查技能,是人口普查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
20__年9月15日-22日,市人普办分四批对全市1200名普查指导员进行业务培训;20__年9月22日-10月1日,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及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普查机构又分别组织对我市名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进行培训。由于此次人口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内容复杂,工作量大,市人普办组织的师资骨干根据各普查区域普查对象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业务培训重点,并结合实例深入浅出讲解普查操作技巧,确保两员培训的质量。
四、狠抓登记审核,是确保普查数据质量的核心。
数据质量是人口普查工作的生命线。市、乡两级普查机构仅仅围绕普查质量这一核心,全力做好普查表的登记填表、收集和审核工作。
一是严把登记填报关,确保一线数据准确可靠。20__年11月1日-10日,是国家法定的普查登记日,全市所有普查员进入紧张的普查登记阶段。普查登记期间,我们要求每个普查员,必须入户登记,对每一张报表、每一种指标、每一项数据按照要求如实填写,保证数据真实可靠。普查登记期间,市普查办多次组织督导组对各个乡镇、街道进行反复数据质量抽查,对抽查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及时反馈,这一举措对各普查区有针对性地开展复查核实工作起到了较好指导作用。
二是严把审核关,确保普查数据经得起逻辑推敲。在普查表上报期间,严格把好普查表的审核关口,重点对普查表的完整性(缺项、漏项、错项)进行审查,加强数据质量控制力度。五、后勤保障到位,是完成人口普查工作的有力保证。
人普特征的认知能力
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相对于其它大型社会活动有着很大的差异。同经济普查,农业普查以及日常的统计工作也有相当大的区别。只有充分认识人口普查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准确把握人口普查的难点,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顺利推进。人口普查的特征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组织协调难度大。人口普查的对象是在大陆居住的所有居民,包括外籍人员和港澳台人员,范围非常广。而且涉及的部门也很多,在组织发动、八户调查中需要协调的事情也很多,组织协调的难度非常大。仅需要有关部门提供人口方面的行政记录就包括:公安部门的户籍管理和流动人口方面的资料,外国人出入境管理处的外籍人员方面的资料:民政部门的死亡人口方面的资料;计生部门的出生人口方面的资料,房屋管理部门的居民住房方面的资料等。在普查人员入户调查时,需要公安部门,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等部门配合。这就需要做大量的协调工作。人口普查需要选调大量的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如何有效地组织,完成其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也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
二是工作环节多。人口普查环节比较多,包括机构组建、人员选聘、经费落实、普查试点、普查区域划分、户口整顿、宣传动员、摸底调查、普查登记,质量复查、普查表编码、普查表录入、资料开发、总结表彰等。不仅工作环节多,而且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做不好,都会影响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普查数据的质量。例如,普查地域划分不准确,必然造成人口普查的遗漏;宣传工作不到位,必然影响居民的配合程度。
三是社会高度关注。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可以查清人口的总量,结构、特点、地理分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制定发展规划的依据,各级党政领导非常关注,人口问题又是一个敏感问题,中国现在有多少人,未来人口的趋势是什么,社会公众也非常关注:2010年,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展人口普查,如人口大国美国、印度,中国将如何开展人口普查,国际社会也都非常关注。
四是难点问题增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诸多改变,从而影响人口普查的因素也在增加。如人户分离现象的增加,人口流动的频繁,居民配合程度的下降,居民拥有多处住房,这些都增加了工作难度。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首次将外籍人员和港澳台人员作为普查对象,都对人口普查提出了新的挑战。
人普工作的谋划能力
“预则立,不预则废”。人口普查持续时间长,工作环节多,涉及面广,时效性强,这就要求街乡人普办主任必须提高科学谋划人口普查工作的能力,提前考虑各项工作,确保人口普查有序进行。在科学谋划人口普查工作中要抓住“四个重点”。
一是加强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指导。前期,我们按照每100户为一个普查小区、配备一名普查员,5个普查小区配备一名普查指导员的数量选调人员,并经过培训。但在开展工作中,也还是要多做好具体指导。同时,要加强对普查员、普查指导员的科学管理,严格按照普查规定开展工作,确保人口普查工作质量。
二是有效的宣传动员。宣传动员是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重要保障,街乡普查办主任要将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结合本地域的实际,开展卓有成效的宣传动员,既要提高公众的知晓率,更要提高公众的支持率,为人口普查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是解决八户难的问题。入户难是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最大的难点,也是影响人口普查成败最重要的因素。街乡人普办主任必须在调研中,掌握本区域的特点,协调动员可以利用的资源,制定工作预案,切实解决好入户难的问题。例如:对于居住在餐馆的服务人员,因不符有关规定,会隐瞒实情,故可以请工商部门协助普查。
四是做好人口普查资料的开发利用。街乡人普办主任要高度重视和及早谋划人口普查资料的开发利用,在查清人口现状的基础上,深入、系统分析本区域内人口情况的特点,以及对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使人口普查成果在改革、发展,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人普工作的落实能力
街乡人普办主任在各级人口普查机构中处于最前沿,核心的职责就是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和要求组织具体的实施,强力推进本区域的各项工作。对此,必须具有强力推进人口普查工作的能力,具体抓好“三个环节”。
一是各项工作部署要到位。在人口普查各项工作部署时,街乡人普办主任要靠前指挥,不能当“甩手掌柜”,要了解所有普查工作细则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对于重要环节,关键问题要亲自部署,防止出现“夹生饭”和“信号递减”,确保人口普查在实际工作中不走样。
第五次人普中的责任成本问题回顾
记得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市、区县、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一直到普查员,都层层签订了责任书,内容大同小异,包括入户率没达到100%,漏登率、差错率超过规定标准的,既要全面返工,又要追究领导责任。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我们这里有一个普查员,负责某普查小区100户居民的普查登记任务。由于他低估了普查难度,刚登记10多户,就不干了,也没有向普查指导员汇报。好在指导员检查认真,及时发现了没人入户登记的问题,派其他普查员进行了补充登记。
如果就这个问题追究责任,那个擅离职守的普查员责任成本就是工作补贴300元,指导员的责任成本也就是500元左右。如果指导员没有及时发现问题,质量抽查恰恰抽中这个小区,居委会普查区全面返工,责任成本也就几千元,整个街道返工,责任成本就是10多万元。按当时的工资水平,镇、街道一级的领导肯定不愿意拿出10多万元聘普查员重新返工登记,并且政治成本更大,所以这一级所签订的《责任书》都起到了作用。但再往下层层签订的《责任书》,所起的作用就逐级递减了。
因此,确保人口普查的工作质量,不是层层签了《责任书》就万事大吉了。在人口普查工作中,包括其他大型普查任务,必须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扩大抽查面。在人口普查入户登记期间,各镇、街道级的普查办公室,要抽出一半的人负责业务咨询与指导,另一半人要天天下基层检查、抽查,负责到底。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确保普查质量。
第六次人普落实责任成本的“十二字”方针
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针对上一次人口普查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牵头负责,并需要统计及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切实加强对人口普查的组织领导。
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狠抓落实是保证人口普查成功的关键。
组织工作精心策划。包括准备阶段的组织,入户登记期间的组织,数据处理阶段的组织和宣传工作的组织等。培训讲解清楚,各项制度健全,要求明确,标准统一。
通盘考虑周密安排。指人口普查过程中各项工作要制定科学严谨的实施方案。根据不同时期工作重点,可以划分成若干工作阶段,但各阶段工作必须实现无缝连接。整体工作部署既要合情合理,又要考虑效益。比如普查指导员、普查员什么时间到位最为合适,就是值得认真分析研究的问题。到位早了,加大普查成本;到位晚了,有些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国务院统一部署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对全国、对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市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对这项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刚才,市人普领导小组副组长、市统计局局长郑莉英同志介绍了前期准备工作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打算,市人普办主任、市统计局副局长钱亚畅同志对有关情况作了说明。这些意见都很好,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与会有关单位也发表了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市人普办认真分析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尽量予以吸收利用。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的重要性
人口情况是一个国家最重要、最基本的国情。人口普查是以人为对象的大型国情国力调查,是国家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工作,人口普查资料是制定人口政策与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和前提。是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市之一,人口问题是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口密度大、人均占有资源少的市情,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紧张的状况,人口高密度向人力资本高水平转变的需求,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就是要准确把握好我市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及变化等情况,为制定科学可行的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二五”的承前启后之年,同时还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中间年份。现在距离第五次人口普查已近10年,这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十年,是经济发展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十年,是城镇化急剧推进的十年,是经济社会现代化加快推进的十年,也是户籍人口自然变化零增长、机械迁移(外来人口)急剧增长的十年。我市户籍人口339.6万,仅比增加8.3万人;而全市常住人口达到430万,比“五普”时增加了72万人,同时还有大量的暂住人口和外出人口。因此,在2010年开展人口普查,对十年来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作一个全面盘点,对于科学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生活,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正视困难,积极应对人口普查面临的各项挑战
全国人口普查是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之一,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高质量地完成普查任务,挑战很多。
(一)如何锁定普查对象面临挑战。坚持地域登记是人口普查的基本原则。只有在普查时点时将活动的人锁定于某个确定的地点,才能准确对其进行登记,才能做到不重不漏。但是当前城乡之间、城际之间、乡际之间,人口迁移流动数量十分巨大,频率也非常高。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口的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分离的现象十分普遍,一户多处住房、承租户与房主互不了解的现象大量存在。这些因素非常容易造成人口普查登记遗漏或重复。
(二)获取真实、准确、完整的普查登记数据面临挑战。现在的社会公众越来越重视个人隐私的保护,越来越不愿意向外人透露自己的受教育状况、职业状况、婚姻状况、收入状况、住房情况等信息。人口普查的一些内容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一些普查对象担心一旦如实登记,这些信息可能会成为相关主管部门的惩罚依据,从而不愿意提供真实的情况。普查员在入户查点询问、当场填报时,可能遇到大量门难进、脸难看的现象。人们对普查工作配合程度的下降,将直接影响普查登记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普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如何科学组织实施好普查面临挑战。现在,人均gdp增长情况和人口出生率等计划生育指标已成为考核地方政府的重要依据,入学率、文盲率、火化率等指标也与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工作评价密切相关,这使得在实施普查过程中确保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行使独立调查、独立报告、独立监督权利的难度增大。这次普查参与部门有25个,需要协调制定大量确保普查数据质量的政策,需要从有关单位和镇、街道、居委会、村委会选调2万多名素质较高的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组织协调工作的难度非常大。
此外,按照《联合国2010年人口和住房普查的原则和建议》中提出的“将人口的国际迁移作为人口普查的核心问题之一”的建议,这次普查首次把常住大陆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纳入普查对象。对这些普查对象实施调查,无论是年度人口变动调查,还是以往各次1%人口抽样调查和人口普查,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这无疑也增加了本次普查的难度。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非常艰巨,但是,只要我们统筹规划、充分准备、稳步推进、扎实工作,视普查数据质量为生命,切实把普查的重要意义内化为每一位人口普查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我们就一定能获取真实、准确、完整的普查数据,人口普查工作就会取得圆满成功。
三、精心组织,确保高质量地完成普查工作任务
根据国务院规定,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0年11月1日零时,准备的时间只有短短的9个月,时间已经非常紧迫。因此,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必须认真贯彻省、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尽快落实人员、落实资金、落实责任,抓紧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高质量完成普查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一)要抓紧落实普查条件。落实普查各项条件是确保普查质量、效果的重要因素。首先,各级政府做好经费的落实工作,特别要确保镇(街道)两员补贴经费到位,绝不能因经费落实不到位而影响人口普查工作的正常开展。其次,要尽快落实普查办公室人员,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积极支持人普办的工作,抽调精干人员参与人普工作。第三,要协助各级人普机构落实办公场所,做好普查的物资准备。
(二)要深入开展宣传动员。人口普查是一次重大社会动员,必须有从上到下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各级人口普查机构要会同宣传部门切实加强普查宣传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制定周密的宣传计划,切实把宣传工作贯穿到普查的每一个环节。要把人口普查经常性宣传和集中宣传结合起来,从现在开始,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开展有针对性的、不间断的人口普查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根据普查各个阶段的工作特点,有针对性地抓好普查各个阶段的宣传动员。在宣传的内容和形式上,要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讲求实效。在宣传力量上,要整合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宣传资源,形成合力。
(三)要切实抓好队伍建设。人口普查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建立起一支懂业务、懂政策、熟悉人口调查业务,精干、高效的人口普查队伍,才能顺利地完成人口普查各项工作。这支队伍包括承担人口普查组织实施工作的各级人普办的工作人员,以及处于工作第一线,直接承担人口普查调查登记任务的普查员、普查指导员。从以往的普查经验与现实情况看,“两员”的选调难度最大。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两员”选调和培训工作,千方百计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素质合格、能胜任普查工作的“两员”队伍,确保普查登记工作按时完成。
(四)要确保普查质量。在普查中,要牢牢把握两点:一是坚持依法普查。《统计法》和《人口普查条例》,是人口普查的主要法律依据。各类普查对象要依法提供客观真实资料,各级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要依法查明客观真实情况,各级领导干部要依法制止人为行政干预,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依法查处普查中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二是确保普查质量。人口普查的工作质量和数据质量,是检验整个人口普查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是普查的生命线。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必须增强责任感,强化质量意识,在普查的各个环节始终把确保数据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贯穿于人口普查的全过程。采取行之有效的数据质量控制办法,严防弄虚作假,严防虚报瞒报,严防重报漏报,严防迟报乱报,千方百计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可靠。
四、加强领导,努力形成抓好普查工作的合力
我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涉及全市130多万个家庭,480多万人口。与前几次人口普查相比,这次人口普查规模更大、要求更高、内容更多、难度更大。人口普查是政府行为,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一定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人口普查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强化组织领导。第六次人口普查是今年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按照要求,市里已经成立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由我担任组长,市级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市级各有关部门、县(市、区)政府要切实将人口普查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工作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分管领导要承担起普查组织领导责任,及时过问、解决普查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要注意发挥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和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作用。市人普办要加强对地方普查工作的指导,帮助地方解决实际问题。要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一级对一级负责,逐级抓好落实。
(二)强化协调配合。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要求,加强协调和沟通,建立渠道畅通、配合紧密、运作高效的联合协作机制,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市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的通知》(嘉政发〔〕80号)要求和这次会议上明确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具体落实各项普查措施,群策群力,共同做好全市人口普查的各项工作。
当前的人口调查制度
为获得全面可靠的人口信息,我国目前形成了以经常性调查为基础、以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和年度抽样调查为主体、多种方法互为补充的人口调查体系。
人口经常性登记。是指对城乡居民和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以及婚姻等项实行户口管理方面的登记制度,是非普查年份积累人口资料的重要方法之一。现行人口统计是多元化、多轨道进行的,在公安和计生部门间存在着大量的重复性劳动,并且各部门都有独立统计指标、统计口径。交叉重复,多头布置加重了基层社区负担,多头公布的人口数据又常存在偏差,降低了人口信息的权威性。
人口普查。人口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我国先后于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共进行过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为研究制定重大社会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较多,且数据时效性差,十年一次的截面数据,无法反映普查间隔期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变化。
人口抽样调查。是按照随机的原则,从人口总体中抽出一部分人口进行调查,并将其调查结果用以推断、说明人口总体状况的一种调查方法。它具有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优点。
我国在两次人口普查之间布置了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每年一度的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仅对省级以上的大区域具有代表性,不能解决市级以下小区域的代表性问题,若扩大样本又不符合优秀抽样设计所必须的经济性原则;二是以户籍为基础的人口抽样框存在覆盖偏差,漏掉流动人口的可能性;三是传统抽样设计忽略人口分布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抽样效率低。
整体而言,人口普查的基础性作用及人口抽样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周期性普查和经常性抽样调查,两者的结合又存在巨大的差距和空间,造成大量已有的信息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和开发,导致信息浪费严重,有必要对其进行整合。
现代人口调查的发展
美国社区调查取代人口普查
抽样调查,作为一种轻便、灵活的现代调查技术,在人口统计中的主体地位愈发显现。丹麦等国家已经取消了人口普查,美国普查局在2010年以社区调查取代人口普查长表,按当前居住地原则对人口实施调查,通过滚动抽样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采用一级直接抽样,注重样本累计和小区域的代表性。
美国社区调查对我国人口调查方法的重要借鉴意义在于通过科学的抽样调查方法,获得准确、动态的人口数据,满足多层次的统计推断需求。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信息化成果
2000年,联合国开启利用GIS开展人口普查的帷幕。近些年,具有空间分布特点的抽样越来越多地利用3S技术获取辅助信息,这些对改进和完善抽样设计、提高抽样估计精度和节省费用具有重要作用。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我们使用了长短表、光电录入、基于广域网、以大型网络数据库Oracle10g为核心的在线数据处理系统,值得一提的是利用遥感影像(RS)和GIS划分普查区和普查小区,并对普查小区建筑物数字化。人口数据与地理数据通过建筑物编码高度匹配,具备经济定位、调查和计算小单元的能力。
数字化建筑物覆盖完整人口抽样框,是人口统计面向社区的基本单元。空间化人口密度很好地表达了区域内人口分布的内在空间结构规律,奠定了人口空间抽样的基础。
抽样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各级政府都需要利用全国性的人口变动抽样,获得本地区时效性强的人口数据。人口分布具有空间相关性,呈现出一定的地理特征,并不是随机分布的。在传统抽样中,调查对象不具有地理位置概念,抽样效率很低。按照传统分层抽样方法,同一层的对象,可能相距很远,甚至在空间上被其他层所分开。而有效利用空间化人口密度能够精确计算小单元的抽样比,使具有高人口密度的抽样单位有较大的抽中概率,实现调查总体中的样本被等概率抽取。在经济性原则下优化样本布局,使其对总体有最大的代表性。
空间抽样软件“三明治模型”是我国具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它不受行政边界的限制,根据抽样对象内在特征如人口密度进行分层,通过均值和误差传递,最终表达时,生成以各级行政区为单元的汇报结果,“一次抽样,多级使用”,满足各级政府进行人口管理的需要。
建立信息化的现代人口调查制度
根据我国人口调查制度存在的不足及人口统计信息化已取得的成果,在GIS等高科技的支持下,基于数字化建筑物,探索建立与信息技术相适应的现代化人口调查方法势在必行。
2011年,国家统计局实行的企业“一套表”制度,对人口统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建立统一的人口统计指标体系,明确部门分工。构建以公安为主体,计生、民政协同共享的人口“一套表”网络登记平台,由社区“直报”,以建筑物为人口统计基本单元,覆盖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及流动人口,掌握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将人口调查延伸至社区,以方便获得劳动力、就业、住房等大量与人口相关的信息,再逐级汇总成各级行政数据,体现了极大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