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从众心理的危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健词 厌学心理 从众心理 逆反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Commo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Students
LIU Xiaoqin
(Xizhangzhuang Elementary School, Heze, Shandong 274700)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sons of primary common mental weariness. And then promoted some suggestions to overcome the above unhealthy psychology. These measures show good effects on practical teaching.
Key words studying-weariness psychology; mass-following psychology; antagonistic psychology
现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如何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已成为衡量一名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班主任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当学生在学习生活别是在心理上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察觉并给予帮助。结合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笔者谈一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好奇心强,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影响。加之紧张的学习,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在学习生活中,小学生容易出现以下几种心理特征。
一是“厌学”心理。厌学心理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①。主要表现为在校学习状态消极,学习效率低下,人也会变得烦躁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据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约有70%多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这就是说厌学心理普遍存在。事实上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厌学情绪,只是表现程度不同罢了。现在学校里往往只重视教学成绩,教师加班加点备课,学生起早摸黑的学习。很多学生都是被动地跟着老师学,这种忽视学生的正常要求和兴趣爱好的做法,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容易滋长厌学情绪,优生也是如此。
二是从众心理。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②。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从众心理极的“盲目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可以形象的概括为“跟风”心理。小学生的行为具有群体性,每个学生都想成为事件的焦点,成为谈论的中心。一旦在他们的圈子中失去发言权,心理上就会感到失落、自卑。典型的事例就是在放学后,大批的学生不回家而是到网吧玩游戏。第二天,他们就会聚到一起,兴高采烈的谈论自己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和得到的装备。而“不合群”的学生在那里往往一言不发,感到非常的孤立。
三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③。小学生由于见识能力低,往往容易“认死理”,思维短路。个别人甚至有极端心理,只要是家长说的一律不听,只要是老师教的一概不学。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小学生可塑性强,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就可以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方法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
对于有厌学心理的学生,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减少作业量,降低作业难度。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要比成人短,长时间从事教师布置的作业,往往导致注意力转移,做错题,使学生越来越害怕做作业,厌烦作业。作业难度大,经过一定的努力仍无法解决时,一般情况下,学生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国内有人做过实验,每天课外作业的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最佳,这是值得参考的一个数据。其次是培养学生的业余兴趣。有些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让孩子有一些其他的活动。实际上,广泛的兴趣所产生的是一种对事物、对世界的态度,这种态度是探究的。因此,抑制儿童的兴趣,实际上抑制了儿童对事物的积极态度,自然也包括对学习的态度。对于小学生的厌学,我们应全面考虑、分析诸多因素,重视对学生厌学心理的疏导,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使他们充满兴趣,充满信心地学习、生活。
从众心理具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使其发挥正向心理效应,从而发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不唯师、不唯书、不盲目、不轻信,敢于大胆发表独立见解。对于他们提出的见解,只要是有自己的想法,即使是错误的,我也会对他们独立思考的方式给予肯定和赞扬,对克服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起到了显著的矫正导引作用。教师要有意识地对从众心理的消极效应进行调控和克服,比如在和学生交流时,用疑问的语气探究学生的态度;问问题时不是简单地索取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说出思维的过程;适当地开展“错例”、“反例”教学,让学生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遭受失败的“打击”,从而克服随着大流走的盲从习惯,认识到盲目从众的误导性、危害性。
对于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三条途径。一是真诚的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师生硬的教育态度,呆板的教育方法,常常是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教师在给学生提出要求时,应该使学生明白是非。学生有了缺点错误,应该正面说服教育,不要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不可将自己的主观好恶强加于学生。二是引导学生增强社会知识。一个人如果有渊博的知识,凭直觉就能认识到逆反心理的荒谬之处,从而采用一种更科学、更宽容的思维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取读报、看新闻和分组讨论的方式,让他们关心社会时事,开阔视野。三是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种解决方式,但在问题未解决之前却存在着几乎是无限的可能性。宽容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力是可以通过自我不断的思维训练来获得,它能激发出我们的创造力。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和学生沟通,抓住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可以通过家访、热情谈心、同学互助等渠道和方法,共同努力地做工作,那么学生就一定能够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阴影,积极健康的成长。
注释
① 范源清.青少年学生厌学心理探究及其矫正策略.现代技能开发,200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消费行为体验和观察,理解并区分四种消费心理。
2、能力目标:通过反省、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适度消费、量入为出;避免盲目;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
教学重点:做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学难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过时。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上课老师来做个小调查:你曾为自己的某种消费行为后悔吗?为什么会后悔?
学生……
教师:的确,不合理的消费给个人和家庭会带来一定的损失,今天我们就来讨论:如何做个理智的消费者。
板书: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第二正框 树立确的消费观
二、教学过程:
情景活动一:
对话一:
女儿:爸爸,圣诞节我给同学送什么礼物呢?
爸爸:这有何难?商店里礼物多着呢!
女儿:我是弄不清楚朋友们喜欢什么!上月喜欢蔡依林,最近陷入“韩流”……
探究:女儿的同学在消费时反映出什么样的消费心理?请你评价一下这种消费心理。
目的:该设问旨在引导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对消费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感
悟和理解课本知识。
学生:从众心理有仿效性、盲目性的特点;健康的从众心理可带动某一产业的发展,不合理的从众消费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盲目从众消费。
板书:1、消费心理面面观(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对话二:
女儿:也不知道送啥给小刚!因为他这人总爱与众不同!新买的牛仔裤非得在膝盖上抠两个洞,在上面系了几个铁环。
爸爸:真是难以理解!
探究:小刚存在一种什么样的消费心理?请你评价这种消费行为。
目的:求异消费在学生中存在的比较普遍,因此学生可以 结合身边的人和事充分谈自己的看法、观点,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生:求异消费心理有显示与众不同的特点;合理的求异心理可展示个性,不合理的求异消费社会不认可;所以适当求异可行,过分标新立异不提倡。
板书:1、消费心理面面观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对话三:
女儿:还有小雯的礼物也让我头疼!小璐说她准备送个名牌手表给小雯。爸爸:
名牌手表可是很贵的!女儿:是呀!可我不能比她差吧,那多没面子!
探究:女儿存在一种什么样的消费心理?请你评价这种消费心理。
目的:攀比消费心理对家庭和个人带来是不利的影响,学生通过分析和身边的实例较容易得
出结论:该消费行为不值得提倡。
学生:攀比心理具有夸耀性、盲目性的特点;不实用,对个人生活不利,是不健康的,因而我们不提倡。
板书:1、消费心理面面观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对话四:
爸爸:你们同学选礼物都只买贵的吗?女儿:也不是!小强他爸答应给他买双耐克鞋,他却要了双100元左右的安踏运动鞋,说安踏鞋便宜舒适。真傻!
探究:小强的消费基于一种什么样的消费心理?请你评价这种消费心理。
目的:中学生已具备了独立思考问题及判断是非的能力,得出:求实消费心理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好处,值得提倡的结论。
学生:求实心理是一种符合实际、讲究实惠行为;是种有利的、理智的消费,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好处;因此,值得提倡,值得发扬。
板书:1、消费心理面面观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情景活动二:
对话一:
小华:爸,小刚家买了新居后又买了进口家具家电。爸爸:放心吧,咱家决不会比他们差。妈妈:咱家房子的贷款还有10万没还呢!哪有钱买这买那的。
小华:欠这么多钱啊?
想一想:小华和爸爸的主张是基于什么样的消费心理?会给家庭带来什么影响?
小华得知家中的经济情况后,你认为他应该怎么做?
目的:通过让学生出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学生得出消费应与收入相适应。
学生:消费应在在自己经济能力可承受的范围内进行消费,即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板书: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对话二:
妻子:老公,现在装修流行韩式,很田园。丈夫:听你的,一切跟着“流行”走。
小华:不对,网上说明年流行欧式。丈夫:那我们家要怎么装修好啊?
设问:小华家在房屋装修风格上是种什么消费心理?你认为他们该怎么装修?
目的: 改问旨在通过让学生提建议,从而得出:应避免盲从、要理性。
学生:理性消费应做到:避免随大流消费;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
板书: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对话三:
小华:爸,咱家门口怎么那么多塑料饭盒?爸爸:是装修工人吃完饭扔的。小华:国家不是规定不准使用塑料饭盒么,而且塑料饭盒危害很大!爸爸:这饭盒有危害啊?
想一想:使用一次性塑料饭盒、筷子等有危害吗?什么危害?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谈塑料制品的危害,引导学生得出:消费时要注重环保、绿色消费。
学生:保护环境,绿色消费以节源环保为主旨,是一种值得提倡、宣扬的消费行为。
板书: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对话四:
小华:爸爸,咱家这一来可就跨入全面小康了!爸爸:那是,新房装修好了,我们家该鸟枪换炮了。家具、电器全换新的,把旧家具、电器全淘汰了。
想一想:你赞同父亲的说法吗?为什么?
目的:此问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意识到:消费时应做到勤俭节约、做到不浪费。
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种正确的消费理念,任何时代都值得发扬光大。
板书: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三、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便于学生的整体
感知;同时也是学生将课堂知识内化的一种途径。
四、课堂反馈:
材料:学生小林的父母月收入共6000元, 8月份小林的个人的消费情况如下:生日请同学吃饭500元,买个性化服饰300元,买游戏机600元,自己伙食费500元,这个月他向父母要1500元,向同学借400元。
[关键词]:建筑火灾;人的行为;安全疏散
1 引言
近年来火灾发生的频率加大,造成的损失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不但造成了财产的重大损失,而且造成了人员的群死群伤。寻究其原因,除了建筑物本身的消防安全不合理之外,火场中受困人员主观方面的原因也不容忽视。在火场这样特殊的场合下,很多人失去理智,通常采取一些不理智的逃生方式,进一步加大了火场上的人员伤亡。因此,研究火灾中人的心理状态及行为特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为今后建筑物消防系统的性能化设计和建立疏散指挥体系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2 调查研究对象及方法
为了研究建筑火灾中人的心理行为反应,准确收集各种数据,掌握火灾中人的真实行为,为人的行为反应研究提供比较可信的依据,笔者确定主要调查对象为火灾逃生者、最早到达火灾现场实施救援的消防队员以及失火建筑周边的知情者。
通过笔者多次参加灭火救援和火灾原因调查过程中的亲身体验,询问100多名逃生者及失火建筑周边的知情者,通过使其冷静回忆当时的火灾场景、紧急情况下所想和所采取行为的方法,获得关于建筑火灾中人的行为反应的真实资料,为性能化安全疏散设计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
3 人在火灾中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3.1心理活动的产生
人的心理是一种高级的反映形式,它具有两方面特征:第一,心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现实。人脑必须在客观现实的刺激和作用下才能产生心理,人脑才能把客观事物转化为主观映像。人的思维、情感、记忆等个性心理现象,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第二,心理具有能动性。人的心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并不像镜子那样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
3.2影响火灾认知过程行为的因素
经过对近几年火灾案例分析,可以得知对于火灾而言,如果逃生人员受过良好的消防知识教育和训练,而且能及时和准确认知火灾发生这一信息,因此作出正确避难行动决策的概率相对较大,有助于提高整个火灾避难行动的可靠性。
但若火灾发生时人员生理状态和避难能力等综合素质较差(如婴儿、老人、残疾人、病人),没有受过消防知识教育和训练,则其对火灾的认知可靠性将显著降低。建筑物火灾中认知过程常见的人失误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初期火灾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
(2)轻视了初期信息的重要性、行动迟缓,未能及时作出正确的反应。造成此类失误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消防报警不及时,另一方面是疏散人员消防安全素质不高。
(3)夜间值班,由于身体机能因素降低了人员的认知可靠性。
(4)由于无避难计划或未受过避难训练和教育,受群集行为影响,出现人为的认知混乱和无秩序状态。
3.3人在火场中心理的种类
人的心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现实。由于火灾具有突发性、多变性、高温性,烟毒性等特点,这种环境使人处于非正常状态,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中称为应激状态,此状态对个体的心理功能和行为活动产生很大影响,使人出现异常行为,主要有以下3中类型。
(1)惊慌。惊慌是指在火灾中人接受异常灾难刺激表现来的一种焦虑状态和行为状态。这种焦虑和行为往往不能自控,更甚者丧失理智,从而影响逃生。引起惊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火灾突发性。突发的火灾使原来自身的心理平衡遭到破坏,使人们失去理智的控制。第二,建筑物超员,疏导不利,增加人们的心理压力。第三,报警不及时。在火灾中如果过迟地发出警报,火势已经增大,又会加剧人们的心理负担。
(2)恐惧。恐惧是指人对某些事物给自己带来或可能带来的危害所做出的消极心理反应。恐惧心理是建立在紧张心理基础上的,主要是由于缺乏应付或摆脱可怕的情境力量或能力而产生的,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造成恐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火焰和烟气,这是外因。火灾都伴随着高温和烟毒气体,会使人产生强烈恐惧感。第二,受困人员接受的消防教育少,这是内因。很多火灾案例表明:如果火场受困人员未接受过消防教育,他将会失去理性判断和思考,因此会产生恐惧感。相反,便可以冷静地面对火灾,从而机智地寻找逃生的办法。
(3)群聚。在火场中人员受到威胁时,就会产生群聚依赖心理,感觉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安全感,可以缓解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惊慌感和恐惧感。群聚心理是在突发事件情况下,最容易发生的习惯性倾向。在突发火灾的情况下形成的群体,本来就是互无联系、无组织的临时群体,但在混乱之时凑在一起,虽不相互认识,却都认为是可以相互依赖的人。这种在无任何指令或暗示的举动下形成的自然集结气氛,往往越变越强。
3.4人在火灾中的行为特点
人的心理具有能动性,火灾突然爆发时,由于超出了人的正常压力范围,产生被迫的、应激的并带有本能的行为,在必然会导致错误的判断, 产生非理智的错误行为。
(1)从众。信息压力是决定火灾中从众行为的主要因素。从众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下意识性;二是自发性;三是性别、年龄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着从众行为;四是从众心理随着楼层的增高而增强。
(2)趋光。人具有朝着光亮处运动的习性,以明亮的方向为行动目标。
(3)归巢。在公众聚集场所内,一般总是朝进来的出入口作逆向性的逃生,很少使用不熟悉的通道,只有当这段路被火焰、烟气封闭时,才另寻它路。
(4)走捷径。火灾中的人员为尽快脱离危险,都试图利用最近、最易通过的路线逃生。
(5)超常发挥。遇到紧急情况时,失去正常的理智行为,把全部精力集中于应付紧急情况上,会发挥平时意想不到的力量。
通过许多火场经验表明:这些异常行为除了火场的特殊环境外,主要是受习惯、下意识或经验的影响,其中火场经验是很关键的因素,逃生知识欠缺的人很容易出现上述行为。
4 结束语
综合火灾中疏散人员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特点,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共识:
(1)加强消防演练有利于人的安全疏散。在火场中人员产生不安全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和缺乏必要的消防安全常识而引起的,因此,培训必须顺应心理规律和教育对象的心理状况,积极开展火场逃生演练,培养人们的心理适应能力,这样有利于安全避险,减少伤亡。
(2)通过性能化的安全疏散设计可以引导人员安全疏散。根据火灾中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特点,在进行安全疏散设计时应符合人员在火灾中心理行为实际,使人群形成有序撤离,从根本上保障人员安全。
(3)今后的研究发展趋势。本文所进行的关于火灾中人的心理行为讨论,仅局限于烟气危害过程的疏散和避难阶段,由于人本身的复杂性,其行为又是一个带反馈的复杂系统,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只进行了定性分析,今后需要应用动力学的原理建立疏散模型,采用计算机仿真方法,对疏散过程中人的行为进行定量分析。
[参考文献]
[1]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1―232.
[2] 童庆杰,权高峰,邵力.火灾事故中人的心理及行为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18(3)46-50.
要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独特的制度背景,加之我国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证券市场从1991年成立至今只有短短的13年时间,市场体制建立的还并不完善。个人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在一个以个人能力完全无法对基本价值回报进行判断的时间空间里,投资者唯一可做的选择就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购买行为,来获得和补充自己的信息量,从而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做出最为理性的行为选择——我们看见了羊群行为。
本文就是基于行为中的“羊群行为”投资行为模型对我国出现的个人投资者的“羊群行为”进行的。文章对我国“羊群行为”的存在、主要表现以及此行为对我国市场和个人投资者的危害进行了必要的论证和细致的描述。本文还依据行为金融理论的观点对羊群行为产生的一般原因,如:信息披露的局限性、人类的从众本能、人群间沟通产生的传染、后悔厌恶心理的作用等进行理论。其后还根据我国市场制度和文化等外在因素与投资者心理观念和价值取相向等内在因素的具体情况出发,分析了我国羊群行为产生的必然性。文章在最后提出了对政府及证券监管部门的建议,以及提高个人投资者的素质。这些对抑制“羊群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股价的异常波动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行为金融理论;羊群行为;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心理;思想政治教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在信息传播方面所展示出来的巨大的优势,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使大学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网络心理障碍,面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所产生的网络心理障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定义及特征
大学生的网络心理是指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对网络的认知,对其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1]大学生的这种网络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情绪方面、处理知识与信息方面、自我意识三个方面:(一)在人的情绪方面的特征:1.稳定性与波动性并存。2.外显性和内隐性并存。3.丰富性与复杂性并存。(二)在处理知识与信息方面的特征。1.独立与从众心理并存。持独立心理的人往往能冷静的对待网络信息,以研究的态度决定对信息的取舍。另一种是从众心理,这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他会影响到个人的认知水平。2.求知与猎奇心理并存。大学生网民可以通过网络满足自己的求知与猎奇心理,探索自己生活中的未知领域。(三)在自我意识方面的特征。1.理想自我与现实自冲突。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总是会有一些差距的,当这种差距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就会发生心理冲突。[2]2.自控心理与失控心理的冲突。大多数人都能很好的在现实生活中保持自控,但是由于网络环境的隐蔽性可能发生失控的行为。3.自律心理与放任心理的冲突。由于网络的隐蔽性人的自律心理就放松,放任心理就会增加。
二、大学生常见的网络心理障碍及危害
随着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的适用程度越高,网络所带来的心理障碍也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畸形网恋。大学生通过网络而相互认识,他们通过“网恋”来弥补现实情感交流中的遗憾与不足,满足自身内在的情感需求,发展自我的情感体验。一些大学生对“网恋”抱着“一场游戏一场梦”的态度,轻率的恋爱,甚至欺骗对方感情,缺乏最起码的真诚和责任心。(二)网络孤独症。大学生由于长期沉迷于上网而忽视了与人正常的交往,从而在生活中产生孤独感,人际交往方面出现障碍。(三)网络依赖型人格障碍。长期上网的学生,把计算机网络看成万能之源。他们将自己的需要依附于网络,过分顺从于他人的意志;要求并容忍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当网上的亲密关系终结,找不到自己需要的资源时,则有被毁灭和无助的体验,有一种将责任推卸给他人来对付逆境的倾向。
(四)网络犯罪。大学生网络犯罪主要表现为网上盗窃行为、维护互联网运行安全的犯罪行为、建立的行为、利用网络进行诈骗行为、网上散布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五)网络成瘾综合症。有学者认为网络成瘾是个很广泛的概念,成瘾者有大量的行为和冲动控制上的问题,可以分为网络性成瘾、网际关系成瘾、网络强迫行为、信息手机成瘾、电脑成瘾。[3]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对策
根据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各种网络心理障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开展网络心理教育活动,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我们要在大学校园内外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环境,开展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使得大学生能够克服各种网络心理障碍,以适应当今社会激烈竞争,更好的立足于社会。(二)建立网络心理危机干预和反应机制。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要得到及时防治,必须建立网络心理危机干预和反应机制。应加强宣传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消除大学生前来进行网络心理咨询的疑虑。同时要加强对专业咨询老师的培训,确保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启动网络心理危机干预和反应机制。(三)加强网络管理的法治建设。首先,要尽快出台尽快出台相关的网络管制的法律、法规,对网络中违法乱纪行为进行依法严惩。其次,要利用技术手段加强网络安全防范,阻止国外垃圾信息的流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高校政治教育者在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工作重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引起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辅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帮组他们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情况,给他们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起到预防和舒缓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发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网络心理[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94-95.
[2]李正军.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