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之处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之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教育的不同之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之处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之处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渗透 重要性 策略

将与英语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阅读相结合,对于改革英语教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用语和环境语感都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渗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只注重单词的机械背诵,语法的枯燥讲解,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往往被忽视,学生即使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单词和语法知识,也不清楚所学英语知识应用的具体场景和使用方法,更不用说日常的英语交际了。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补充英语文化知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和共通性,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效率和英语交际能力有很大帮助。

1.1、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阅读材料

学生如果对英语材料的背景知识一无所知,在阅读文章时很可能一知半解,甚至错误理解材料中所传达出的信息,影响他们阅读的速度和效果。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对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作用,将英语教学与英语文化教学融为一体,向学生传授英语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礼仪、交际模式等等,让他们掌握各种语境、环境下的用语习惯和用语规范,提高英语阅读的效率。

1.2、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英语文化的教学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他们对于不同于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传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让他们对异域文化和英语学习产生独特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和学习成绩。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具体教学方法

成功的英语教学除了教授英语语言知识,还要教授语言的社会应用规则,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将文化知识渗透到英语教学课堂中来。

2.1、教师首先要丰富知识储备

中学的英语课文选材丰富,内容涉及欧美国家人文、地理、历史、生活、价值取向、社会观念等诸多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会觉得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向学生详细介绍欧美文化知识。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文化知识面,在平时多关注西方社会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查阅资料、纪录片介绍等方式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为课堂上系统讲解西方文化打好坚实基础。

2.2、文化对比

通过各方面的中西方文化对比,让学生认识到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的不同之处,加深对比度和认知印象,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1)语言思维方式不同

文化背景不同,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在实际运用中,英语注重形合,汉语注重意合。西方人注重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中国人注重辩证思维。学生了解了这些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对于英语阅读时的语境思维方式有很大改进。

(2)词汇的文化含义不同

词汇意义包括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概念意义指语言的语言意义,文化意义指词汇的感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在英语单词和词组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同一词汇在概念和文化上,在中国语境和西方语境下的不同之处,让学生通过词汇的文化释义来了解西方文化,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提高自己对词汇的认知和理解,方便自己阅读英语文化背景下的阅读材料。

(3)除语言之外的文化差异

很多学生在阅读和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交际的主要障碍已不再语言本身,而是对西方国家的各种文化常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要系统介绍中西方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和民族心理特征,分析和比较两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生活、思维方式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比如在讲到西方节日时,教师就可以适时的介绍西方传统节日,并与中国传统节日相对比,让学生理解中西方在宗教文化方面的差异,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2.3、场景模拟

学习外国文化的最佳途径就是场景模拟,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切身体会英语语境,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比如,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场景,通过问候、询问、聊天、答谢、道歉、电话等场景的模拟,锻炼学生的英语用语习惯和用语规范,教师在一旁悉心指导,点评和更正学生的错误之处,让学生吸取经验,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感受英语文化知识。

2.4、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配置的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具有浓厚异国文化风情的影片或纪录片,让学生充分感受西方国家的文化氛围。比如,播放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通过纪录片中神话、童话、工业文明、电影、音乐等方面的展示,让学生认识到英国的民族风情与民族文化。

总之,文化与语言是分不开的,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必须通过教学过程中日积月累的文化渗透,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之处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文化差异

在原始社会初期,处于生活和生产需要,人们用身边的谷物或是石块进行计数。逐渐地人,们开始学着用刻画计数的方法来计数。随着数符号的发展,慢慢转变成数字符号,数字就这样产生了。

1 数字被赋予文化内涵

我国古代道家也认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中亦可见他们认为数字的重要。数字这种用来表示数目的特殊文字,随着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我们的文化和数字息息相关,一方面,数字渗透到我们的语言文化中。另一方面,由于历史文化的发展,中西方都出现了对数字的禁忌或是偏好,数字被赋予了吉祥或凶险的的文化含义。其实,数字本来不具备预示凶险或是吉祥之意,但是经过宗教、哲学、谐音、或是某个突发的历史事件等因素,人们将数字与运势上午吉凶联系到了一起。这种联系不是毫无根据的,它受该民族文化心理、地域因素、、语言崇拜和审美观念、哲学观念等文化差异的影响。

2 中国文化中的偏好数字和禁忌数字

在中国大部分出现在1至10中的双数,除4外都基本具备吉祥之意。例如数字2,二是地数(双数)之首,地数也称阴数。不少对立事物的皆一分为“二”,如上下、左右、东西、前后、阴阳、正负等。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认为万物由阴阳滋生。《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认为阴阳的相互交替作用是宇宙的基本规律。阴阳两气互长互消,互相演变。所以传统的阴阳学说影响下,2也有了吉祥之意。在中国的成语中也有体现,如:双喜临门、、名利双收等。

例如数字6,在中国也是吉祥数字。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东、南、西、北、上、下为“六合”,古代计年中称甲子、甲戍、甲申、甲午、甲辰、甲寅为“六甲”。在我国民间,也有六六大顺之意。

数字8在中国的文化内涵中也被赋予吉祥之意。广东话的8听起来像发。数字8的谐音是“发”,有发财之意。所以数字8成为中国幸运数字,若能连续有好几个“8”在其中,预示着“发发发发”,该数字则被认为最为吉利。

数字9位于数字之尊。九,代表着极高、极多,有一种皇家气象。“九”体现出一种威严,代表一种鼎盛。“9”是单数中最大的数,是完美的象征。中国话的“9”是长久的谐音,寓意长长久久。在我国成语有一言九鼎之说,皇宫里有999个房间999个妃子等。所以数字9在中国为一个吉祥数字。

数字4是中国文化中的禁忌数字,取一个谐音。4的谐音像“死”。死亡是中国文化里所忌讳的,很多地方都列4为不吉祥的数字。人们日常生活中,特别是车牌号,最忌讳数字4.

3 西方文化里的吉祥数字和禁忌数字

数字7在西方文化中也是广受欢迎的吉祥数字。,“七”在西方文化中绝对是神圣吉祥的数字,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有凶吉两方面的代表和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对“七”更畏惧。我们在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幸运7的存在,如西方人的T恤上标有Lucky7字样、手上带有数字7的纹身、游戏中有Seven Games等。在英语里,人们夸张地表示“多”则似乎常用“七” 这个数字。如:The national economy of China is making progress at seven strides.中国的国民经济正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这个英语句子中的“seven”的作用是虚指,夸张地表示“多”。从这些鲜活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数字七是一个神圣幸运的数字,西方人对也是倍加推崇。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基督教文化对西方人偏爱数字七是有深刻影响的。《旧约·创世纪》中描写上帝用七天完成了创造世界万物之举。这个被神化了的数字“七”,对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另外,在远古时候,古罗马人相信人生七年为一个周期,如果命运受到伤害,需要七年时间才能得到恢复。他们认为打破镜子能带来七年的不幸。谚语Breaking a mirror will bring you seven years’ bad luck即由此而来。

数字三在西方文化寓意吉祥之意。数字三的寓意和基督教文化和希腊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古希腊人偏爱数字3,基督教文化中,数字“3”的出现十分频繁。如Trinity,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休,“圣经”里讲到与数字“3”的故事很多。如:以色列人有三大圣、|诺亚有三个儿子、督教推崇三大美德。

数字13是西方人的禁忌数字。这一切和宗教原因有关。耶稣受害前和弟子们共进了一次晚餐。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是耶酥的弟子犹太。就是这个犹大为了30块银元,把耶稣出卖给犹太教当局,致使耶稣受尽折磨。参加最后晚餐的是13个人,晚餐的日期恰逢13日,“13”给耶纸带来苦难和不幸。另外,西方人忌讳“13”源于古希腊。希腊神话说,在哈弗拉宴会上,出席了12位天神。宴会当中,一位不速之客——烦恼与吵闹之神洛基忽然闯来了。这第13位来客的闯入,招致天神宠爱的柏尔特送了性命。

4 结语

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数字文化也有不同之处。总结造成这些不同之处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一下几类,如:宗教、哲学、民俗、谐音等。数字文化是由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积淀而来的,是人们对现物质世界的不断思索与总结。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赋予了数字不同的文化内涵。中国的传统哲学儒道法三家赋予了数字文化辩证的哲学思想,可以用来诠释宇宙万物。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对数字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宗教特点。

参考文献

[1]杨云.从英汉数词看中西数字文化观[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黄兵.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胡建华.中西文化数字的性质、涵义之比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11期 .

[4]王晓澎,孟子敏.数字里的中国文化[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

[5]王金秋.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排除跨文化交际障碍[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03期。

作者简介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之处范文第3篇

一、在比较中感受文化差异

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而文化对比是文化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各个国家由于地域环境、政治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不同,其文化特征也不一样。因此,在教学中直接利用本国文化,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可以使学生学到实用的文化意识②。如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对词汇中所包含的文化差异进行比较,使学生真正领会词的涵义并正确运用所学词汇进行交际。例如在教学“Ann’s family”中家庭成员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中西方国家不同的亲属称谓叫法,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差异所在。在中国,小孩称自己的父辈或祖父辈的人为“uncle,aunt,grandpa,grandma”等,对不大相识的长辈,也可叫“uncle,aunt”,称军人为“叔叔”等。诸如此类的称呼,英美人听了不会感觉亲热,只会感到莫名其妙,弄不好还会产生更严重的误会,比如有位到中国旅游的美国老太太就曾抱怨说:“我喜欢北京,但不喜欢被称为奶奶。”相信学生了解了国家之间不同的文化背景后,他们往后对称谓的使用会更为恰当和得体。

除此之外,中西方文化还有很多方面存在不同,教师可以作相应比较。例如,比较英美人与中国人对赞扬的不同反应,比较英美人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与中国人等方面的差异,比较英美人与中国人思维与观念的差异,等等。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正确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续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在交际中渗透文化教育

在与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从中获取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并适时向学生有效渗透文化教育,使他们不至于由于对语言文化缺乏了解而造成交流失误。例如,平时师生对话中出现的“您好,黄老师。”(Hello!Teacher Huang.)“Eating lunch?”(吃午饭啊?)“Where are you going?”(去哪里?)等类似情况时,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中国人明知故问式的问候太多了,比如“上市场买菜啊?”等等,但上面种种问候却让英美人感到疑惑,甚至“受不了”。如果真要与他们寒暄,则有两种方法:一是改换成祝愿:“Hello.Have a nice dinner!”(您好,祝您吃得香!)二是改换成赞扬:“Hello.You’re doing a good job!”(您好,干得真棒!)真不行的话,就用上最简单的问候:“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③

同时,教师还得让学生清楚:西方国家的人很重视privacy,即“秘密隐私”,不愿别人干涉。他们特别不喜欢别人询问年龄、婚姻、收入与开支、宗教与信仰等情况,否则会引起不满。经常性地在师生口语交际中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教育,可以极大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领悟英语语言文化的内涵,接受英语文化的熏陶。

三、在活动中营造文化氛围

中国人学英语不可能具有学习母语那样的环境,而情境是学习英语所不可缺少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营造浓郁的具有西方文化氛围,尽可能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语言,感受西方文化。例如,在教学“How much?”及“Whose CDs?”两课时,涉及“Thank you!”和“I’m sorry.”的用法。我分别创设以下情景让学生模拟表演:(1)在餐馆里,服务员给你端上一杯咖啡,你要说:“Thank you!”(2)你付了账,收款员对你说:“Thank you!”(3)别人给你挂电话,谈话结束时,你要说:“Thank you for you calling.”(谢谢你打电话来。)(4)课堂上学生回答完问题,你作为教师,要说:“Thank you!”(5)丈夫给妻子端好椅子,请她就座,妻子也说:“Thank you!”……在轻松愉快的表演过程中,学生了解到英美人通常为那些在中国人看来无足轻重的区区小事而道谢,从早到晚,只有与人接触,必定谢不离口。另外,为了让学生明白英美人说“对不起”并不等于没道理或做错事,我也为学生设置以下情景:(1)在人前咳嗽要说:“I’m sorry.”(2)在人前打嗝要说:“I’m sorry.”(3)在人前放屁要说:“I’m sorry.”(4)请人家让路要说:“Excuse me.”(5)大伙儿在谈话,你要离开片刻,你要说:“Excuse me.”……

在模拟情景中,学生兴致盎然,不仅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而且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四、在实践中开展文化学习

在课堂教学之外,组织一些文化色彩比较浓厚的英语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了解外国文化的愿望。可以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例如:hamburger,Big Ben,NBA,BBC等),让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文化知识,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也可以组织或动员学生收看英语动画片或影视节目,如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就是一部研究中美跨文化交际的绝妙素材,其中文化差异与交际冲突的例子比比皆是。不管是看动画片,还是看影视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中获取生动形象的文化信息,也要注意区分被高度戏剧化的特殊情景与反映真实生活的普遍实际行为④。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或摘抄英语读物中的英语习惯用语和名言名句,或举行文化知识讲座,等等,这些做法无疑会给学生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文化交流能力提供很多帮助。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英语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外语人才。在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注释:

①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之处范文第4篇

一、挖掘词汇中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教授英语词汇时,要注意对词汇的文化意义多做一些介绍,包括词汇的来源和构成,词汇的指代范畴与感彩。一些很有文化内涵的俗语、惯用语、格言、谚语等来自神话传说、宗教故事、文学作品等,教师在教授词汇时可以适当为学生介绍一些文化背景,以便他们理解其深刻内涵。这个学年,我教的学生大多属龙,我借机对比了中国的龙与西方的dragon的不同。龙是中国的象征,我们都自称是“龙的传人”。在中国,龙是一种能在陆地上行走,也能在天空中翱翔,在大海漫游,腾云驾雾、神通广大的吉祥物。然而,在西方神话中,龙是一种形似蜥蜴、长着巨翅、会喷火的动物, 是贪婪、残暴、专制的禽兽,经常毁坏人们的村庄,无恶不作。在《圣经》中,把跟上帝作对的撒旦称为the great dragon,把杀死dragon的圣徒称为英雄。在现代英语中,dragon意指“凶暴的人、凶恶的人”。可见,中西方文化中,关于龙的概念和形象完全不同。通过对比,学生对自己的生肖有更多深的认识,了解到父母对他们寄托的美好祝愿。个别调皮的学生甚至还活学活用,把班上比较捣蛋的学生戏称为the great dragon.从此,他们对这个短语的印象特别深刻,还不时地拿出来开玩笑。

二、对比中外文化差异,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

《牛津英语(广州版)》七上Unit 4 “Seasons”讲到春节人们经常与家人一起度过,我提到了我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鼓励学生找出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都是家庭团聚的日子,吃大餐,互送礼物,表达美好的祝愿等。我们也比较了两大节日的不同,并从文化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谈及赠送礼物时,我告诉学生,西方人性格外露,表达情感直接,他们收到礼物会当面打开并大加赞赏。而中国人性格含蓄,接受礼物时一般要推辞一番,以免显得贪心,而且一般不会当面打开礼物。中西方节日文化各不相同,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吸收外国文化,但不要盲目跟风,忘了自己的传统。我还介绍了跟Spring Festival有关的英语表达,比如春联、倒福字、年糕、红包、舞狮、舞龙等,使学生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

三、以Culture corner为依托,拓展教材,挖掘本土文化

《牛津英语(广州版)》中每个单元后面都有一个Culture corner,以七年级上册为例,分别介绍了有关英语国家的地址、后羿射日、英国夏令时、中国航天梦、世界文化遗产、夏令营和明信片等内容,为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打开了一扇门。然而,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对一些文化现象的介绍只是一带而过,教师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补充,才有可能让学生加深理解。Unit 6 “World Heritage Sites”介绍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数量、中国文化遗产的数量及个别例子。我补充介绍了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同时以广东开平的碉楼为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样,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了解更深入了,知道了需要适度开发,合理利用。

四、开设班级文化角,共享文化资源

初中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大多来自课本。然而,文化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课间进行广泛阅读,提高对文化现象的敏感度,并进行积累。在教授《牛津英语(广州版)》七下Unit 3 “A blind man and his ‘eyes’ in a fire”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后查找英文中有关狗的习语,每个学生查找一个,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同时比较中西方文化中狗的形象的文化内涵。狗在英语中大多数场合是褒义词,可用来形容值得同情或信赖的人,如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狗是屡遭谩骂的东西,代表卑劣可恶的品性,与狗有关的词几乎都是贬义的,如走狗、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官等。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更好地共享资源,我在教室里开设专门的文化角,让学生把查找到的资料贴出来一起分享,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看一看,进行积累。意想不到的是,通过这次查找资料与分享,有些学生在每节课前做Presentation,讲到自己喜欢的动物cat, rabbit与bird时,也把与其相关的英语习语找出来,如rain cats and dogs (倾盆大雨), cats do not eat dead mouse (猫不吃死耗子),it’s rabbit out of the wood (太棒了,简直是上天之赐),dead rabbit (没价值的东西),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箭双雕),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等。我同样要求学生做完Presentation后把找到的资料贴在班级的文化角与大家共享。现在,班级文化角的资料越来越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逐渐形成,也养成了在平时的阅读中关注资料中的文化现象并进行积累的习惯。

五、开发课程资源,体验西方文化

教授《牛津英语(广州版)》七上Unit 3 Grammar有关食物的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时,我对比了中西方的饮食差异,并利用学校的英语情景室,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在外国餐厅点餐的情景,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会使用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我还利用课余时间向学生介绍中西方在购物、问路、打电话等方面的不同,让学生在情景室中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体验了西方文化。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之处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西传统功利主义;义利观;功利

中图分类号:B82-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037-02

要研究中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的异同,必然追溯中西方功利主义发展的历程以及中西方功利主义各自的理论渊源。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经过文艺复兴,直到19世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国古代的功利主义的思想,有先秦时期的儒家、墨家、法家分别提出自己的观点,后经过两汉、宋朝的传承,到明清时期逐步完善。

一、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相同之处

虽然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的发展所处的环境不同,但是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生活的智慧结晶,因此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理论必然具有很多相同之处。他们都主张以利来规定义,德行为功利服务,把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视为道德的最高理想,肯定了个体追求功利的合理性,对人性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1.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儒家理想主义者孟子,提倡实行王道。孟子认为圣王实行王道,自然竭尽所能来促进人民大众的福利,这就意味着国家必须建立在一个健全的经济基础之上。孟子曰:“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认为,只有百姓吃饱穿暖,衣食无忧,国家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百姓才会去自愿地接受教育,王道才能实现。因此,孟子认为利益是使人遵循道德的基础。不仅中国的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特别强调利益是道德的基础,而且也是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古典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指出:唯一能使人们清楚地看到自己所追求的行为的性质的方法,就是向他们指出这些行为的功利或祸害[1]。边沁指出凡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的行为在道德上就是善,让人痛苦的行为在道德上就是恶,即当人们的利益获得满足进而产生幸福,在道德上就是善,反之为恶。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者都把利益的获得作为道德的基础,都认为利益的满足能促进人们道德的提升。

2.利他主义

先秦时期的墨子在《兼爱》的下篇中提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家所说的利并不是极端的利己行为或者损人利己的自私自利,而是始终强调利他利整个国家。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爱”,他认为爱是相互的,当你爱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爱你,反之亦然。墨子的功利主义观点和北宋时期功利主义者王安石的观点有很大的相同之处。王安石认为利的最高价值是利他利天下,而不是追求自己的一己私利。由此可知中国传统的功利主义者把利他利天下作为人生的最高道德追求之一。无独有偶,西方功利主义的一个主要特征也强调利他,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西方的早期功利主义者认为道德是考虑到最大限度的普遍福利而确定的行为准则。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是善,而且服从公众利益,那么他就应该得到最高的道德赞许。古典功利主义集大成者密尔认为我们必须为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而努力。你做的每件事,所能带来的幸福快乐,不是你一个人的幸福快乐,而是看该行为给所有涉及的人们带来了多大的幸福快乐。当我们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发成冲突的时候,为了集体社会的利益,我们有必要牺牲自己的利益。从中可以看出西方功利主义思想持有的一种利他意识。

3.合理的利己主义

我国传统功利主义十分强调国家利益,并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并不否定人们去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只要个人追逐的利益是正当的合理的而且不会损坏国家或者他人的利益,这个合理的个人利益是被认同的。先秦墨家认为人的本性是自利自私的,个人追求合理的利益是被认同的。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物质,物质利益也是保证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的条件。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具有自利的本性和求利的目的,追求个人的利益是无可厚非的。西方传统功利主义也特别强调人们要追求合理的个人利益。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的功利主义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合理的利己主义”。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自己爱自己,自己保护自己,趋利避害,使自己免受痛苦,追求幸福,并把对幸福和利益的追求作为人们生活价值追求之一”。但是他们认为人们追求的利益必须是合理的正当的,只有合理正当的利益才能带来幸福,才不会给社会带来危害。他们认为判断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具有多大道德价值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其行为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公共利益,为社会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4.人性的思考

先秦功利主义思想家,大多数都对人性进行了思考。孟子提出了人性“善”的著名论断,与孟子观点相反的思想家荀子提出人性“恶”的观点。此二者奠定了中国关于人性问题争论的基础。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深信人性恶。他认为,并不能通过文化教育使人向善。因此,发家的治国方针,全从实际出发,并不寄希望于把大众改造成新人。西方功利主义思想家也考虑了人性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马基雅维利,提出了一种人性论——性恶论。他认为:“所有的人都是恶的,只要他们一有机会,就总要以这种恶之本性行事。”[1]边沁认为人的本质是趋乐避苦,人们都具有追求幸福、逃避苦难的本性。当人们面对一个行为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去思考这个行为产生的后果是快乐大于痛苦还是痛苦多于快乐。密尔继承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他认为人性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正是由于这种社会性,社会才能结成一个整体。

二、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不同之处

虽然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都是人类劳动智慧的结晶,但是二者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文化背景不同,这必然造成人们在伦理思想上的不同反映,这就使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各具特点。

1.互利主义与利己主义的不同

我国传统功利主义更加注重“双赢”,即利人与利己。然而,西方功利主义则是以合理利己主义为心理基础的。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的意思是说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先秦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兼爱是墨子功利主义思想的核心,他是墨子所由出身的游侠们的职业道德的自然延伸。他们的职业道德是:游侠之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墨子以此思想为基础,加以扩大推广,主张天下所有人都应当不分高低,彼此相爱。墨子的功利主义思想既不是利己也不是利他,而是利己与利他的相结合。西方功利主义提出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个最大幸福的实现是以每个个人利益或者幸福的实现为基础的。因此,可知西方功利主义思想本质上仍然是利己主义,只有当自己个人利益得到满足的时候,才会考虑到社会的利益或者幸福。他们绝对不会牺牲个人的利益去实现社会的利益。密尔提出为了实现社会的最大利益,人们应该适当地牺牲个人的利益,但是,牺牲的个人利益必须有利于社会利益的增加,不能增加幸福总量的自我牺牲是不值得称赞的行为,西方功利主义追求的是合理利己主义的境界,未能从根本上跳出利己主义思想的窠臼。

2.集体功利主义与个人功利主义的不同

我国传统功利主义认为最高的道德标准是利天下,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是最大利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整体的利益,其本质是集体主义的功利价值观。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认为重义轻利,当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应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并把社会功利主义价值观作为善的标准。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种功利主义理想带有空想成分,然而提出以社会利益的实现作为道德的价值追求是具有理论意义的。相反,西方功利主义的创始人边沁虽然明确提出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但是,在把最大多数人的幸福作为最高道德原则的同时,强调了个人利益的至上性,是以个人为本位的功利价值观。边沁认为社会利益或者社会幸福是个人幸福的集合。要实现全社会的最大利益,必须实现个体的利益,只有单个的个体利益得到满足,全社会的利益就会实现。因此西方功利主义者以个人苦乐和个人利益作为功利原理的基础。

3.主张志功合一与强调效果论的不同

我国的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特别强调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动机必须符合道义,只有动机符合道义,效果才符合道义。先秦墨子提出了志功合一的主张,也就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墨子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你的动机必须纯正,只有动机纯正,你才能达到你预期的目的;如果你的动机不纯正,即使结果是正确的,你的行为也不符合道义。所谓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2]。正契合了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道德评价特点。然而西方功利主义道德评价的根据是效果论,他们只注重结果,不管动机的好坏,为实现目的不择手段。斯马特认为,行动动力主义就是仅仅根据行动产生的好或坏的整个效果,即根据该行动对于全人类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来判断行为的正确与错误。行动功利主义者认为如果违背某一准则的结果至善性在总体上大于遵守这一准则的结果的至善性,我们就必须违背这一准则。西方功利主义者强调效果论,为实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4.义利双行与重利轻义的不同

我国传统功利主义的代表王安石认为,“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乞制置三司条例》)王安石主张以义利统一论来理财,其初衷并不以利废义。陈亮以“义利双行”的观点与朱熹争辩。叶适对义利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批评董仲舒“正谊(义)不谋利,明道不计功”为“无用之虚语”;以理欲统一论反对了道学家“存天理、去人欲”的观点;以“崇义以养利”的义利统一观,反对了不言利只言义的空言和言利者不顾义以病民的两种偏向[3]。在经济思想上主张非聚敛的理财,在伦理思想上主张把理财与仁义结合起来,把义与利结合起来。中国传统的功利主义思想特别强调义利统一,认为人们可以追求利益,但是不管是个人的私利还是国家民族大义都必须符合道义。与此相反,西方功利主义主张以幸福作为所有行动的法则和生活之目的,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物质利益是实现幸福的基础,因此西方功利主义特别重视个人利益的自我追求。西方功利主义者认为只有每个个体的个人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了,也就是每个人都感到幸福,因此就能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重视物质利益,为了幸福可以不择手段,即重视利益获取而忽视此行为是不是合乎道德。由此可见,中西功利主义的思想旨趣和思维方式相迥异。

通过对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比较,我们发现二者都各有合理性和局限性,因此对中西方功利主义思想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超越和扬弃传统功利主义思想,必须坚持以的功利主义观为指导,确立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参考文献:

[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