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的从众心理

青少年的从众心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的从众心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青少年的从众心理

青少年的从众心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青少年 时尚 猎奇心理 从众心理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193-02

时尚是指当今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青少年是在时尚文化的冲击下成长起来的,其行为和生活方式深深打上了时尚文化的烙印:上网、追星、唱流行歌曲、穿时尚衣服、烫染头发、追求名牌……追求时尚有一定积极的、健康的意义,可以驱使青少年热爱生活、不断追求新事物,敢于表现自我、张扬个性,提高自身审美情趣、鉴赏的能力;但也掺杂一些消极因素,带有一定程度的非理智成分,会增加青少年的家庭经济负担,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消磨其意志、荒废其学业,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一 心理因素是青少年追求时尚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热衷于追求时尚,与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特点是分不开的。

1.猎奇心理

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并善于追求新的事物。手机、首饰、奇装、烫染发、电脑等作为新的事物,一旦出现,中学生更乐于接近、了解和拥有它。

2.从众心理

青少年与同伴交往的频率已大大超过与父母交往的频率,同伴交往与友谊变得日益重要,产生了强烈的归属的需要,渴望被同伴接纳、认同,受到同伴的尊重、肯定。那些不追求时尚的青少年,由于对时尚知之不多而受到同伴的嘲笑,被看做是“老土”、“异类”,与同伴缺少共同的语言,沟通交流受到影响,被排斥在同伴群体之外,为了得到同伴的认可和接纳,不得不随大流、关心和追求时尚。

3.性意识的觉醒

青少年开始出现第二性征,男女在外貌上产生巨大的差异,性意识开始觉醒,对自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希望自己有靓丽的外表、苗条的身材;或英俊洒脱、高大伟岸。也产生了对异性的关注,喜欢接近异性、被异性喜欢的心理。因而,青少年极力打扮自己,追赶潮流,追求时尚,名牌衣服、高档手机、浓妆艳抹、打扮入时,以引人注目,受到大家的肯定与好评,引起异性的关注。

4.攀比心理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产生了强烈的尊重的需要,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好评,赢得大家的尊重。为此,他们喜欢在各个方面与同伴一比高低,与同伴比学习、比长相、比家庭经济条件等。一些学生在学习、外貌、才艺等方面不如别人,就转向追求时尚,穿高档时装、用高档手机、买高档电脑……通过炫耀自己家里经济条件的优越,获得心理补偿与心理安慰,维持心理平衡。

5.减压的需要

现代青少年生活在一个充满压力、竞争的环境中,整天面对作业、考试、升学的压力,特别需要放松心灵,寻求解脱、宣泄、释放,追求时尚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听流行歌曲、看热门影视、上网、化装打扮、追星等轻松、有趣的活动,成了他们逃避压力的“避风港”和放松身心、调节紧张情绪的有效手段。

二 青少年“时尚热”的科学引导

青少年追求时尚,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要尽量消除其狂热性、盲目性,把它引向正确的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健康的成长。

1.追求时尚应不违背社会规范

要引导青少年正确鉴别时尚,切忌盲目从众。时尚的追求要顾及社会道德规范和学校校规。在某种时尚流行之际,社会道德规范和学校校规常常会对其进行褒贬、加以取舍。如以会说外语为时髦、以善用电脑为时髦等,是积极、健康的,有助于丰富、充实个体的精神生活,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价值,要鼓励青少年去追求。而露肚脐装、化妆、佩戴首饰、烫染发等,虽然社会盛行,但青少年不能热衷于此。即使是社会道德规范和学校校规允许的时尚,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要因人而异,因性别、身材、风度、家庭经济状况和场合而定,不应相互攀比。

2.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由于青少年的审美意识还较朦胧,审美能力不成熟。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认识较模糊,导致盲目追求时尚,既有损于自己的形象,又不利于自己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加强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其鉴赏能力。首先,要使他们认识到自然美胜于修饰美。青少年蓬勃朝气、富有青春活力,拥有明亮的双眸,水嫩的脸蛋,乌黑的秀发,处处散发出青春的光彩,展示出清纯的形象,这是最迷人的,是自然美。完全没有必要在穿着、打扮上刻意追求时髦、修饰自己。其次,要使青少年认识到心灵美胜于形象美。不少青少年过分讲究衣服和发式的修饰,追求外貌之美。固然这是美的一部分,但不是美的全部,人的心灵美、行为美远胜于外貌美,心灵美、行为美更令人陶醉。所以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知识、完善人格上,做到自信进取、勤奋好学、文明礼貌、诚实守信、乐观坚强……这才会闪耀出更多的美!

3.充实精神生活,转移“兴奋点”

青少年富有朝气,精力旺盛,好奇心、求知欲强烈,如果他们有理想、有追求,精神生活丰富、充实,那么就不至于沉迷于盲目地追求时尚。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实其精神世界。成立科技、文艺、体操、电脑、写作等兴趣活动小组,举办摄影、书画展览,开展演讲比赛,组织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辩论等。培养青少年广泛而健康的兴趣爱好,也可以充实其精神世界。人的兴趣爱好有高尚和低级之分,高尚的兴趣爱好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并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充实、有乐趣。因此,要注意培养青少年广泛而健康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参与科技、文体、书画活动的兴趣,培养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兴趣……这样,青少年就会感到精神生活充实,从而热爱生活,好学上进,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上,不再一味地追求时尚。

4.加强行为控制

青少年的神经活动兴奋强而抑制弱,辩证思维还没有充分得到发展,遇事易冲动,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情感和狂热的行为。因此,要引导青少年对追求时尚的行为、情感加以自我控制,正确地看待时尚,理智地追求时尚,把追求时尚的行为维持在合理、适度的水平上。要学会控制自己情绪表现的强度,掌握合适的情绪表达方式,适度、合理地释放情绪。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不背离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校规。

5.发挥大众传媒的正确导向作用

大众传媒形式生动活泼,对好模仿、喜欢猎奇的青少年常常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可以利用各种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引导青少年合理、适度地追求时尚,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大力宣传无私奉献的人,讴歌品德高尚的人,称颂富有敬业精神的科技精英……引导青少年以这些人为偶像,学习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刻苦钻研的精神;通过大力宣传学习外语的意义,引导青少年以学习、运用外语为时尚;通过大力宣传讲礼貌的重要性,引导青少年以讲礼貌、有涵养为时尚等。

总之,青少年时尚热现象的产生与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特点与需要密切相连,成人要了解、尊重其心理特点与需要,加以科学引导,以促进其理智地追求时尚。

参考文献

青少年的从众心理范文第2篇

北京大学医学部王德炳教授说“发生在青少年中恶性事件并不完全是学校造成的,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心理教育与心理健康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20-30%的家庭中存在着心理或精神方面的问题。全国有心理疾病的病人约1600万,其中三分之一是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病。这些数据说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的时候了。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学校的安全及德育工作工作重点是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矫正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应从探究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层面入手,消除安全隐患,避免悲剧发生。

一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情形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违法犯罪有一个过程,在他们接触到某些语言、人物、景物使感官受到刺激而形成犯罪心理,遇到适当的机会和条件即发生犯罪行为。因此,青少年在犯罪时必有不良思想和行为的表露。孩子如有不良言行出现,家长、老师就应高度重视。因为孩子的这些举动往往是出于好奇、逆反心理作怪,但他们毕竟处于一个行为变化的初期阶段,这时候如果教育引导得当,让孩子逐渐从不懂得懂事,就能从根本上阻止孩子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

二 澄清引发青少年犯罪的不良心理,利于矫正青少年犯罪前的心理状态

易引发青少年犯罪的不良心理因素,以及各种不良心理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多样,既有家庭的,又有学校的;有社会环境的,还有个体主观原因的。主要表现如下:

(1) 不平衡心理。这是当前青少年犯罪前的一种主要心理状态。不平衡心理的产生与互相攀比的作用、学习成绩的差距、或在同龄群体中的地位及尊卑感等因素有关。

(2) 逆反性心理。是对青少年有很大的消极影响的不健康心理。主要原因与“代沟”和教育方法不当有关。

(3) 孤独和空虚。青少年的这种心态,主要是由于缺乏他们心灵所需要的关爱、友谊和情感而产生。

(4) 争强好胜心理。青少年在刑法上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这一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为“危险年龄”段,其危险性源于他们的情感具有极端不稳定性和强烈好胜,容易偏激,冲动起来不计后果。

(5) 心理极为脆弱、偏执。家庭结构健全而教育方法不当,导致青少年存在不良心理。如溺爱使子女容易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专横霸道,缺乏责任感,社交协调能力差等心理,有百弊而无一利。有的来自父母的高压,专制和棍棒,造成青少年的自卑、逆反、压抑、焦虑、过分孤僻和对他人充满敌意,具有较强的攻击性。

(6) 嫉妒心理。“嫉妒是人之天敌”,不加控制的嫉妒心,如脱僵的野马,势必带来严重危害。青少年中由于嫉妒而杀人和故意伤人的犯罪,也为数不少。

(7) 报复心理和心理。在当今多元思维并存,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下,更加不能正确看待社会腐败等问题,易对司法平等原则产生怀疑,对社会不满,甚至仇视心理,对法律、社会信任度降低。

(8) 从众心理。在群体压力大,个人心理承受力小时,采取从众行为而获得安全感,是人的一种自然向往和能动适应群体生活的社会属性――聚群性,也是人的一种社会性需要。

三 对引发青少年犯罪不良心理的矫正措施

青少年犯罪是诸多方面的因素交织作用的综合症,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过程。应采取综合治理的原则,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为更好地防止青少年犯罪:

(一) 抓好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增强自信心,树立远大志向,保证健康成长。现代青少年非常注重自身的人格尊严,讲究平等、自由、民主,抓好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就要求全社会都就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讲究平等、自由、民主。对于他们在这方面是来不得半点打击和虚假。

(二) 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把德育教育落实到学生教育的每一环节上,落实到教师的工作实际中,学校所有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要真正履行德育教育职责。学校不仅要关心品学兼优的尖子生,更要注重给后进生更多的关爱。在具体工作中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学校的法制教育长期化、制度化。2、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学校抓住青少年品德、个性、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了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3、努力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决不允许出现体罚学生的现象,使每一个教师都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三) 发挥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榜样作用。由于应试教育和传统陈旧教育思想的束缚影响,学校仍重智轻德,一些教师更多的是看重师德之尊而忽视对学生之尊,,往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伤害,容易造成学生不信任老师,不信任学校,那就更不用说教育学生了。

(四) 转变教师教育观念,遵循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认清不同年龄段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内容,做到因材施教;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点荣辱点感情点,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成才欲望;要注意批评教育的方式方法,语气要诚恳,不能粗暴地对待学生,使其产生逆反情绪,这样将导致学生越来越差,未来的路越走越偏。

(五) 持续注重收集信息,及时矫正不良心理。心理作为内在活动,往往通过言谈举止表现出来,以此为信号,家庭、学校之间应常沟通,在信息上相互交换,杜绝家长管不了,学校管不着,社会没法管的现象,及时了解掌握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动向。一旦发现有不良心理的苗头和症候,及时教育挽救。

(六)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要加强法律、道德教育,开辟第二课堂,把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纳入德育课,并认真考核。组织青少年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通过各种心理活动情景训练,增强青少年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提高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切实有效地促进人格完善。

青少年的从众心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手机;网络成瘾;解决办法

手机网络成瘾在当前很多学校都成为了一个问题。学生上瘾后具体表现为离不开手机,手机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满足,而离开了手机学生则怅然若失,无法正常生活;并且由于长时间玩手机,无法专心学习,上课爱睡觉等问题;而且此类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网络对自己的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

一、造成学生手机网络成瘾的原因

造成学生手机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孤独感;学习能力欠缺;从众心理等。下面分别分析以下原因:

1.学生的孤独感

由于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因而部分学生存在孤独感较强的问题,不愿意过多的与他人交流。而且容易造成这部分学生的沟通能力偏弱,无法有效的排解内心的孤独,也许拿着手机什么也不干,但是相当于给学生自己找一个心灵的寄托。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学生对手机网络的依赖,进而成瘾,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

2.学习能力的欠缺

这是造成学生手机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欠缺,导致其无法安心的完成自己的学业。然后就需要干一些事情消磨时间,很多学生选择了玩儿手机。继而造成对手机网络的依赖。如果能够把这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问题也许就能够得到一定的解决。

3.从众心理

由于当前智能机的普及,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机,这是学生手机网络成瘾的又一大诱因。很多同学拿手机并不是为了和家人联系,而是典型的从众心理,大家都带了,自己不带很没有面子。带了自然就要玩儿,于是久而久之,也就有了手机网瘾。

当然,手机网络成瘾的诱因远不止这些,但是类似互联网一样,手机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看如何合理使用,如果借助手机网络,弄明白自己没有弄懂的知识,未尝不可,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意志力薄弱,无法合理使用。

二、手机网络成瘾的预防策略

手机网络成瘾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但是关于手机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目前尚未形成一定的理论研究体系,这里简单的谈一下笔者的经验。

1.思想教育

对于大多手机网络成瘾的学生,并非不可救药,这时候老师和家长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直接没收手机进行强行干预,达不到帮助学生戒掉手机网瘾的目的,反而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家长和老师要用说教的方式使学生学生明白过度依赖使用手机,会导致睡眠不足影响身心健康等,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分学生沉迷于手机上网,是由于学习动力不足,无法有效的搞好学习,导致该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成就感不强,因而玩手机成了他们的主要任务。如果能够调动起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他们的注意力就会发生转移,可能就会戒掉手机网瘾。

3.心理辅导

这是治疗网络成瘾的一个有效手段,因为形成手机网络成瘾的原因基本相同,由于学生孤独感强,比较不自信,需要在虚拟的世界里找到信心,因而可以采取心理辅导的方式使学生戒掉手机网络成瘾。(1)团体辅导。以青少年的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体验、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丰富多彩的具有心理指导意义的活动形式,让青少年对自我深层次的内在需求得以觉察,并用积极的方法得以满足和实现,以产生正向的积极影响。在互动中让青少年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学会与人交往,建立起自己良好的形象、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人生价值观,认识自己现阶段的任务和目标,从而更好地建立自信、接纳自己、改变自己,特别是体会到父母的爱,理解父母的艰辛,从而产生感恩的思想。(2)个体辅导。针对不同青少年的家庭背景进行个别辅导。一个网络成瘾青少年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问题的家庭,因而在对青少年进行个体辅导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家庭治疗,通过举办“家长课堂”,帮助、鼓励家长关注孩子网络依赖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促其改善家庭关系,让每个家庭成员认识各自的责任和目标,从而改善孩子的行为。

当然,面对日益严重的手机网络成瘾问题,会引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希望可以通过共同努力,使学生能够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不至于沉迷于手机网络。

参考文献:

[1]金伯利,网虫综合症一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青少年的从众心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青少年 不良消费心理 人格养成

青少年的人格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品质的好坏,而一个人品质的好坏决定其对社会所具有的正负价值量的大小和比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青少年人格培养是我们国家社会人才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人格有先天的特质与后天养成之分。先天的人格特质与遗传因素有关,后天的人格养成则是教育和环境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先天的人格特质在后天教育与环境的影响下又可以发生改变。青少年阶段是个体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人格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是否重视青少年人格养成的意义非常重大,这关系到一个社会发展速度的快慢、一个民族的强盛与衰败、一个国家声誉的好坏及其在国际上综合竞争力的强弱。

1 青少年不良消费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学术界对青少年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因而对青少年的年龄段也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心理学界根据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一般把青少年界定为13岁-25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人基本上是处于中学和大学期间,在参加社会工作和成立家庭之初。本文也以此作为对青少年阶段的界定。首先,一个人进入青少年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渐加强,在心理上进入“断奶期”,独自思维能力发展较快,对于父母和老师的话不再言听计从,而是有了自己的思想,相当一部分人在青少年阶段还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叛逆心理。其次,大多数人到13岁时已进入了青春期,他(她)们对自身生理的变化有一些疑惑、好奇和激动,在心理上拉远了与异性之间距离,而在内心又更多地关注异性,对自己喜欢的异性有一种朦胧的情愫,为此开始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和衣着打扮,借此引起异性的注意和博取异性的好感。再次,由于青少年缺乏社会经验,心智不够成熟,对于价值观的理解、是非的判断和美丑标准的认定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此外,当代青少年生活在经济比较发达、生活条件较好、各种思潮涌动的社会,他(她)们很难意识到父辈的艰辛,从而没有艰苦朴素的概念,自私心理也比较严重。正是以上原因,使得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在消费观念上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倾向。这些不良心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纠正,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都会有相当大的影响,甚至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这些不良消费心理的泛滥又会误导更多的青少年,形成连锁反应和恶性循环,这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导会起到不可小视的负面作用。因此,对当代青少年消费心理的纠偏和指导迫在眉睫。

2 青少年存在的几种主要的不良消费心理

通过对当前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消费观念进行分析得知,在青少年当中存在以下不良的消费心理:

2.1 缺乏判断能力的从众心理

青少年处于一个心智发展不够完善的阶段,他(她)们是非、美丑和善恶判断能力的相对低下决定了这是一个不成熟的消费群体,从而导致他(她)们的消费往往具有较大的盲目性。青少年自我意识渐渐增强,为了获得同龄人的认同,他(她)们在消费时具有一种从众心理。他(她)们心里抱着“别人有什么,我也要什么”的想法,很少去考虑该消费是否符合自身和家庭的情况,是否是自身的实际需要。这种“东施效颦”行为的直接后果就是给家庭带来经济压力,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2 虚荣心支配下的攀比心理

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的虚荣心都比较强,从而在衣食住行方面常常不顾自己的实际需要和经济实力,盲目攀比。看到同学买新电脑、新手机,我就非要买比他(她)们更加新款和高档的;看到同学买名牌衣服,我就要买比他(她)们更加知名的品牌;看到同学经常下馆子,我就要进更加高档的酒店。仿佛只有这样自己脸上才有光,别人才看得起自己,自己在别人面前才能抬起头,却一点也不考虑父母挣钱的艰辛。当家庭无力承担的情况下,有的还向亲戚、同学、朋友借贷,甚至在借不到的情况下通过一些非法渠道去获得,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曾经报道过这样一则消息:一位贫困的农民父亲靠卖血供养儿子上大学,数年之间卖的血加起来整整有一浴缸那么多,而这位儿子在学校却大手大脚地花钱。这消息让人看了既心酸又心痛。

2.3 个性追求导致的求异心理

青少年正处于求新求异、富有好奇心的年龄阶段,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青少年特别强调和注重自己个性的追求,所以不管是什么“新东西”,他(她)们都想“试一试”,仿佛不与这些“新东西”结缘自己就是落伍了,就会遭到他人的嘲笑。许多青少年通过网络等媒体的时尚宣传,在高科技电子产品、衣着配饰和兴趣爱好及其他一些生活方式上都追求新、奇、特,充分展现自己的所谓个性。这种求异心理表面看是追求个性,实际上是将自我物化,试图通过物质的装点来抬升和表现自己,导致青少年无法正确看待自我,甚至迷失真正的自我。

2.4 情结伴生的崇洋心理

近些年来,“洋消费”越演越烈,买“洋货”、吃“洋食”、住“洋房”等成为一种潮流。在这种“唯洋是举”心理的驱使下,一些人专拣“洋商标”的货物,崇洋消费成为消费潮流中的一大“景观”。而进口商品要收关税,价格都较高,所以消费负担加重。此外,并不是所有的进口商品都有质量保证。有一些唯利是图的奸商利用人们的这种崇洋心理,生产假冒伪劣商品,让消费者得不偿失。在这种崇尚“洋消费”的趋势下,青少年也深受影响。很多人认为没有一双耐克鞋会在同学中没有面子,对国外品牌耳熟能详、如数家珍是有见识和时尚的体现。

2.5 盲目崇拜滋长的追星心理

青少年总爱模仿自己喜欢的明星,他(她)们会依据各类偶像――影星、歌星、体育明星的样子来装扮自己,甚至模仿他(她)们的言行举止。为了得到一张与偶像的合影或是签名照,追星一族乐此不疲,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他(她)们也乐于在明星代言的产品上花费大笔的金钱,对他(她)们喜爱的明星广告代言的产品更是拼命追捧。这也是青少年心智不成熟的表现,是一种不理智的消费行为。2007年3月28日,刘德华的歌迷杨丽娟的父亲杨勤冀由于不堪忍受女儿在漫长的狂热追星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在香港跳海自杀就是一个令人伤心的例子。希望此事件能给盲目追星族一个警醒的作用。

3 消除不良消费心理,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

青少年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观对于青少年的人格养成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消除青少年的不良消费心理,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

3.1 增强青少年是非、美丑和善恶的判断能力

每位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刚学会说话走路的时候就会教育他(她)们什么是对的,什么错的,这就是是非判断能力培养的开始。所以一个两三岁的幼儿就知道作为一个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不过这更多的是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规范及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幼儿很单纯,父母和老师怎么教,他(她)们就怎么接受,一般不会对此提出质疑。他(她)们对于美丑和善恶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和浅层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及自我意识的增强,他(她)们开始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当青少年从外界感知到的信息与小时候父母的教育不相符或是相矛盾的时候,在内心就会对是非、美丑和善恶的界定产生疑惑和不解,这时,就迫切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正确引导,消除他(她)们内心的困惑,对是非、美丑和善恶有更深层次、更全面和辩证的认识。在此过程中,作为老师和父母应当改变原有说教式的方法,利用现实生活中一些生动的实例来进行教育,并与孩子进行互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青少年是非、美丑和善恶的判断能力,从而培养正确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意识。

3.2 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已经越来越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青少年是社会生活中最为活跃,最为敏感的群体。青少年从老师、家长以及通过新闻媒介接受各种信息,受到感染和影响,并以他(她)们特有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周围变化着的世界,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价值观是人生道德观和政治观的基础和核心,我们要认真研究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及其特点,采取有效对策,引导他(她)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少年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决定了他(她)们对待自我消费的态度和认识。我们在把青少年培养成“四有”新人的同时,也要培养青少年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3.3 指导青少年培养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个性

当今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到全家几代人的宠爱,家庭经济条件也相对比以前要好得多,衣食无忧。然而,他(她)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却越来越差,虽然处在亲人羽翼的呵护下,但过得并不很开心,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当今社会的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从而造成青少年在升学和就业等方面的心理负担加重;二是人们的功利性越来越严重,物质层面的享受胜过精神层面的追求,家长和社会给予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大,一旦理想与现实脱节,则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与挫败感。三是由于网络技术发展迅速,许多不良信息的传播也容易对青少年的心理和思想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对青少年心智发展起误导的作用。四是由于整体社会道德滑坡,青少年自觉不自觉地把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跟幼年时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童话世界作比较,从而在内心产生一种困惑与不解。为此,作为家长和学校老师,应当对青少年进行理性的教育和引导,给予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望子成龙固然无可厚非,但一定要脚踏实地,面对现实,不能有脱离实际的好高骛远。我们要告诫青少年,失败只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成功的必经之路;道德的阶段性滑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真善美是社会发展的主潮流。青少年只有培养起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个性,才能消除不良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3.4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博大精深,涉及方方面面。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旋律。一个国家的公民,不管自己的祖国是贫穷落后还是富裕强盛,都必须忠于它,同时爱护自己的同胞,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维护祖国的利益和,也有为自己的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的义务和责任,有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为国捐躯的献身精神。青少年绝不能崇洋,对自己的祖国妄自菲薄。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这反映到消费观方面,就是要勤劳朴素,杜绝浪费。我们要教育青少年,尽管我们的祖国相对于某些发达国家来说还不够富裕,而且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嫌弃她,而是应当身体力行,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我们要让青少年明白,一个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我们国家还存在着相当贫穷落后的地区,那里的人们甚至还解决不了温饱问题。所以,我们在消费的时候,一定要提倡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树立环保和人道主义的消费观。

3.5 培养青少年的理性思维能力

人类的思维分为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感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初级形式,是建立在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的片面认识的基础之上;而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建立在把握了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之上的能动活动。青少年正是处于一个理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对于青少年正确、全面、科学、辩证地认识某些社会现象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有些人认为,既然爱国,我们就要提倡使用国货,抵制洋货,不去外资餐厅用餐,不购买外资电器,不购买外国化妆品。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认识。对于别国的恶意挑衅,我们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坚决同外国的敌对势力作斗争,然而,这种斗争应该是理性的。2008年,由于法国对中国内政问题的粗涉,引发了互联网上很多青年网民的不满,中国青年人的爱国热情被点燃,从而掀起了一场抵制以家乐福超市为代表的法国企业和法国商品的运动,后来甚至发展成部分人计划围攻某些家乐福超市。这一运动,从出发点来说是好的,是一种爱国情结的体现,但这是一种不理性的爱国,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我们青少年需要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树立理性的消费观。

总之,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了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除了要重视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还要重视青少年消费心理的引导,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科学、环保、人道和理性的消费观。

参考文献:

[1]马中宝,陈德余,消费心理学[M],机械工程出版社,2011.

青少年的从众心理范文第5篇

团体辅导新趋势

――神奇的探索(历奇)教育

张德聪

张德聪教授主讲的团体辅导新趋势-神奇的“探索历奇”教育。以工作坊的方式,借助灵活多变的活动内容,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认识。参会人员都被张德聪先生的富厚积累及专业的程度所震撼。

专家简介: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辅导组)博士。现任国立空中大学台北学习指导中心主任,兼行政院青少年促进委员会委员、中国辅导学会常务理事、“财团法人张老师”基金会董事、台北市青少年心理卫生委员会委员等多项要职。

台湾专家张德聪教授(左一)在讲授探索教育课,和学员互动的场景。探索教育又叫历奇教育,意为经历一种崭新的经验的教育。看出两位老师的口型了吗?他们在异口同声地分享刚得的新经验:“Happy everyday! ”从他们生动的神情当中,我们不经意间领略到了探索教育的美。

心理辅导中“房树人”测验(HTP)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周光昭

中小学校心理辅导策略

吴晓蓓

此次主讲同辈团体的功能、形成、对青少年问题的影响和学校的三级辅导策略。

台湾专家吴晓蓓在北京市广渠门中学讲示范课。讲的是“同辈团体”对青少年的影响与辅导策略。关爱青少年学生,关心他们所受的“同辈压力”,吴晓蓓老师真是善解人意啊!

专家简介:吴晓蓓现任台北市立诚正国民中学资料组长。毕业于彰化师范大学辅导学系。

教师如何掌控心中的气候

韩正雄

此次主讲中小学生情绪【EQ】管理的方式和策略,教师如何掌控心中的气候情绪的自我修炼与应用。不与怄气共舞、要自在又自主。情绪有持续性与感染性,亦有可控制性,情绪掌控的意义,知人之明,人和事通。

专家简介:现任新竹青少年咨商中心督导。美国圣母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从事新竹青少年咨商中心辅导工作三十年。

专家简介:进修于彰化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台北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观护协会活动主委、教育培训主委、会员咨询技能培训。

台湾专家周光昭在讲“房树人”心理测验。听课的老师们专注认真地听课

谢月英

介绍辅导模式所依循的辅导理念,五种有效心理辅导策略及有效辅导策略检核表。谈了同辈团体对青少年的重要性,分析同辈压力下的从众行为、团体中的个人行为及相关的因素。

参加本次论坛的两位台湾美女专家。从左到右分别是谢月英老师,吴晓蓓老师。谢月英、吴晓蓓老师共同讲述:中小学心理辅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