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西方教育观念差异

中西方教育观念差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教育观念差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西方教育观念差异

中西方教育观念差异范文第1篇

一.电影简介

《刮痧》无疑是中国史上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最成功的电影之一,此电影主要围绕是否对儿童有虐待行为这一中心思想展开,本文讲述了的是由梁家辉和蒋雯丽主演的北京夫妇许大同和简宁及儿子丹尼斯在美国追梦的生活状况,他们一家很幸福,过得也很体面,许大同开发了一款游戏同时也获得了奖项,在颁奖时,许大同说道:“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了,来到美国经过八年的努力,拼搏,终于实现了美国梦”。

但是幸福随之被打破了,丹尼斯闹肚子,爷爷因为看不懂英文说明书,就采用中国传统的中医治疗刮痧,在一次事故中丹尼斯受伤了,随之送到医院,医生看见丹尼斯背后的伤痕,认为丹尼斯长期受到家人的虐待,随之告知儿童福利局对丹尼斯进行监护,最后在深刻的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刮痧,中西方文化得到融合。本片围绕是否对儿童虐待而展开一系列的分析,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本文从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法律,亲情,友情方面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 家庭教育观念

中西方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人尊崇传统的儒家思想,“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标准,中国人笃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的观点,直到现在还有一直被热议的棍棒底下的北大生,清华生,我们中国人认为严厉是成功的途径。其中“父为子纲”就是儿子必须听取父亲的话,同时父亲也为孩子起到榜样作用。记得电影中的一个片段,当丹尼斯打了约翰的儿子,许大同让丹尼斯道歉,丹尼斯不肯,他就打了丹尼斯一巴掌。当时约翰,作为一个美国人根本不能理解为什么许大同要打孩子,这在美国是一种虐待儿童的行为,而许大同的解释到是为了给约翰面子,中国人认为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是尊重别人的一种方式,而美国人则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因此约翰当时说道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

西方教育子女时注重他们个人能力的培养,思维方式的培养,美国小孩子如果在画板上胡乱涂鸦家长肯定不会训斥小孩子,因为那是他们培养思维方式,发散思维的一种表现,而如果放在中国,中国家长肯定会手把手教,让孩子画一些已经有的成型的,具体的东西。美国文化崇尚自由和独立,认为孩子是社会的财富,人人是平等的,西方人认为孩子有自己的隐私,有他们自己的圈子,而这种隐私神圣不可侵犯。

2.法律观念

法律是保障社会稳定的有力武器,任何国家都有自己明确的法律,中西方文化在法律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人往往面对法律时掺杂了许多了个人情感,而与东方法律观念不同,美国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基础,柏拉图,西方文化一直坚持理性的正义,坚持对权力的保证和对自由的追求,西方古希腊文化的理性对西方法律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理性,公平,正义是西方法律的代名词,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力,而且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是很明显的。西方人重视客观事实,喜欢用理性的思维来分析事情。电影中许大同的父亲因为在美国的中国好友老霍的死亡而停留在警察局,许大同着急去接父亲而没有在晚上陪丹尼斯,这种现象在中国是很普遍的一个现象,而在美国则认为这种现象违返法律,没有尽到家长的责任;还有就是许大同为了他的父亲能顺利拿到美国绿卡,而撒谎说是他给丹尼斯刮痧的,在西方国家,如果一个人不诚实,说明他失去了诚信,他在社会上是不被认可的,当约翰发现许大同为其父亲“顶罪时”,他不能理解的看着简宁,简宁说道“因为他是中国人”,当然在我们中国顶罪也是一种不理智,违法的行为,但是我们会说这是一种亲情,而且说许大同是孝顺的。

3.亲情观念

中西方文化在亲情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西方人重视个人,个人的发展,老人一般与年轻人分开住,而且老年人也不太愿意打扰年轻人,而中国“百善孝为先”不孝顺的骂名一般人是承担不起的。在电影中许大同为了不让父亲单独一个人留在北京,而将父亲接到美国和他们住在一起,而父亲在中国住惯了,在美国不适应,文化,语言,礼仪,习俗各方面的不同导致父亲最后的归国。在西方人看来各自都有自己的生活为什么一定要融到一块,住在一起不一定就意味着孝顺。在西方,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个人主义,在美国人看来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

4.友情观念

中西方文化中,友情呈现的含义是不同的,中国人重视友情,而将友情与其他许多感情,人情混在一起,与工作之类的相联系;而在美国,他们的友情建立在一种顺其自然的基础上,同时他们也将友情和其他事情分开,特别理性。在电影中,约翰指正许大同打过儿子,许大同认为约翰背叛了他,他们那么好的关系,约翰怎么能那么说,而约翰认为事实就是事实,而不能因为朋友而去作伪证,友情的破裂最终导致许大同的辞职,他们一般将“人”“事”分开,而我们中国则是人事永远在一起,倾向于把友情和权益合二为一。

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不同的差异,因为这些差异,我们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会产生碰撞,甚至会产生冲突,但是只要我们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不断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礼仪风俗,这样才能很好的融入到对方的文化中,这样才会减少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才能避免因风俗差异而造成的交际障碍,兼容并蓄、尊重、理解接纳,海纳百川才能更好的进行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中西方教育观念差异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e different social system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s have produced many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 Education is a cultural phenomenon. Different education reflects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society. The education concept and methods of the course will be virtually influenced and restricted by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he educational culture in both China and West has their unique excellent side. Of course, there are also some deficiencies. We should draw lessons from the western education positive side,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national conditions in China. By the way of strengthening the strong points of the educational idea of the West, it will achieve the optimal combination of the concept and the mode of education in China and West.

Keywords cultural diversity; educatio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中西方不同的社会体系和历史背景造就了两者之间诸多的文化差异。教育即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具?w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都会无形中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1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具体表现

1.1 中西方教育观念及思维的差异

中西方教育体系和制度的差异培养出了具有不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人,这些观念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如今已是根深蒂固。西方的教育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其进入社会做准备。而中式的教育则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以增加知识为主。如果说西方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那中国的教育注重的就是知识的灌输和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

1.2 中西方教学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学校对班级容量设定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学方式的制定和应用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在中国,最常见的班级容量为五十人左右,与西方小班上课相比较,人数是其两倍甚至三倍,课堂气氛受到了严重的局限性。在中国,一节课的课堂氛围多是安静的,是老师一方单向的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就是一种以课堂为中心, 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目的封闭式教学, 是一种“满堂灌”。西方的课堂氛围是比较随意自由的,老师讲授的时间并不长,以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为主,课堂上多采用分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们自主思维展开讨论、辩论、以及策划实践活动。老师注重将知识点转化为问题向学生发问,由学生自己思考找寻答案,学生甚至会挑战老师,向老师提出很多问题。西方多采用的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活动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导, 因材施教, “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一位西方教育家讲过,大学的本质在于把一群优异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励,产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这句话中值得教学工作者们领悟和学习的就是大学阶段中采用的教学模式应该有利于为年轻人创造一种更有成效的互相激发智慧和创造力的环境。就目前而论,中国大学的教学精神就与之有所出入。大部分的课堂依旧沿袭着传统的以传播知识为主,我说你听,好好记笔记,好好考试。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不少,但缺乏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再有就是创新和创造力贫乏,走出校园后多是需要二次的实践学习。西方教育以人为本,遵循学习理论,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而中国教育则更多地被评价成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原本存在差异的学生按照统一的标准予以“加工处理”,力求生产出合格品,杜绝次品。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很难被关注并加以因材施教,“模板”式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消磨了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勇气,更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2 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2.1 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

中西方教育观念及思维的差异具体到英语教学中则体现为绝大多数的老师仍是以知识点的讲授为主,过度侧重对单词、句型、语法应用的讲解而忽视词汇在语言中的实际运用。课堂上,学生能运用语言交际的时间少之又少,老师会习惯性地用书本语句“操练”学生,而忽视了真实交际,这种做法在培养学生英语的实践交际能力上收效甚微。具体到大学英语的教学中,一些老旧的问题依然存在,突出体现在许多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主要采用以讲授知识点,应对考试为主的“教材+PPT”的模式,与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为目的的交际法教学相差甚大。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非但没有淡化应试教学的色彩,反而有朝着“考研是目标,四、六级是关键,六十分是硬道理”的方向发展的趋势,最终距离语言学习重在运用这个目标越走越远,外语教学所花的多学时与实际效果极不相称。正如我国前副总理李岚清指出的那样:“很多学生经过八年或十二年的外语学习,然而大多数学生都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

2.2 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

在我国,很多学校都习惯性地要求老师在每学期伊始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每一节课教授的内容和授课的进度都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前提下,老师如何能根据学生的差异自主地编排教学步骤,更别提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其次,当前的英语教学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一方面在辅助课堂教学上,它有利于老师更加便捷和清晰地编排知识点,更快速更直观地将各个知识点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大增加了每节课知识的传输量,提高了教学进度。但是多媒体教学也有其本身的局限性,老师要边操作电脑边开展课堂教学,一方面使得肢体语言的作用受到了限制,另一方面很容易放松对学生专注力与神态的观察。学生们或急于抄写笔记或专注于快速的知识讲授,自我思考的空间大大降低,从而导致师生间的沟通被削弱。然而实际上,英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特别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可以是口头语言上的,也可以是表情、肢体语言上的,?^于依赖多媒体教学实则是给课堂目标设置了层层障碍,无法实现传统教学中师生间面对面的交流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多媒体教学的出现更加剧了中国式“满堂灌”教学法的风气。

3 对改进英语教学的建议

十九世纪末,我国已经开始对西方的教育制度进行研究,反反复复对西方的不同国家、不同教育思想进行学习和借鉴,用来解决和改进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然而,在引进和学习西方的教育经验时,却不可一味地照抄照搬,因为中西方两种文明的教育思想在根源上存在着差异,在其他国家行之有效的教育经验在我国未必可行,效果甚微甚至无用。因此我们要在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教育背景的基础上对西方的教育理论加以“扬长弃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西方教育观念差异范文第3篇

跨文化进行交流交际的一个重大的障碍就是文化的差异性,语言思维的环境不同,语言的习惯、社会文化以及语言语境就会不同。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用自己所熟悉的思维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这就很有可能出现错误的推理,造成理解上的故障。

所以,要培养英语人才的核心就是培养他们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高中英语的教学中,渗透入英语国家的文化,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应有合理的取舍。运用实践中发现,文化差异给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有:1、称呼;2、感谢语,英语国家,任何场合都可以用“Thankyou.”来表达感谢之意,也适用于所有人之间;3、赞美词:英语国家会常用赞美来引出一段交谈;4、隐私问题:英语国家认为年龄、婚姻以及收入都是属于个人隐私;5、打招呼:英语国家人们经常以天气、身体健康状况、体育、交通灯作为话题谈论;6、节日:中国人收到别人礼物一般不会当面打开。而英语国家中,人们都要当面打开,并赞赏一番同时欣然道谢。

创设真实语言环境,感受英语文化

高中英语老师要为学生学习英语扩大实践途径,要尽量营造一个英语交流的环境,为学生创造条件,学生亲身体验到英语交际的场景,对于英语文化的感受才能更加深刻。在英语的文化氛围中,学生能更好地融入进去,他们对于中西方文化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是在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社会文化的环境也决定了语言的运用与发展,社会、语言、文化三者相辅相成。中学生除了在课堂学习英语文化外,社会也是一个非常宝贵知识宝库。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社会资源,我们都要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努力的探索,以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我们可以加强学生与外国友人接触的机会,让他们能面对面的交流,这样学生便可直接体会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学习到很多课堂所学不到的知识,更有利于了解英文国家的社会背景。

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师是培养高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培养的效果,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教师要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树立合理的教学理念。高中英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作为教师应当及时更新教育观念,重视英语文化,分清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语言教学的关系。高中英语教学要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文化的差异性,通过对比掌握文化和语言。另一方面,高中英语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要明确高中英语教学的目标,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教师应该将书本中零散的文化知识点串联起来,做一个文化专题,来引导学生将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加深他们的理解能力。

结语

中西方教育观念差异范文第4篇

学前教育历时性发展中西方差异随着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学前教育受到高度重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其综合性非常强。学前教育主要是针对幼龄儿童,采取有效方法刺激其大脑,使其脑部功能逐渐完善。受年龄和身体特征限制,在教育的过程中,需遵循一定的原则,符合其心理规律,如采用游戏教育法、激励诱导等。除了智育,还要兼顾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经过大量实践,关于学前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在变化中日臻成熟。为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学前教育还应更加灵活、多样化。国内教育整体状况较为落后,不妨从西方借鉴一些有用的经验。

一、中西方学前教育历时性发展的对比

1.发展历史对比

人类学前教育出现很早,追本溯源,西方可上溯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我国的学前教育则大致滥觞于战国时期。相比之下,西方在此方面具有良好的传承和丰富的积淀,从柏拉图到夸美纽斯,再到蒙台梭利,他们都遵循自然、自主、自由的教育原则,重视年龄和心理规律;我国古时,孔子有“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的思想言论,颜之推则倡导“天性自然胎教说”。不过总体而言,国内的学前教育传承性较差,且缺少系统研究。此外,非主流和民间说也是我国传统学前教育的特点;而西方则较为系统,由专家研究引导,政府予以支持宣传,研究成果则通过名著传承,而且有法律的保障。

2.现代学前教育

在时间上,中西方的学前教育建制式均在19世纪兴起。西方将学前教育从普通教育中独立出来,逐渐建立起相关理论。班级幼儿教育迅速发展,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在1937年创建一所教育机构,主要是针对1~7岁的儿童,1840年改称幼儿园,并系统的论述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及方法和内容。在他看来,幼儿园教育应建立在儿童自主活动的基础上,符合儿童心理。之后,杜威、蒙台梭利等在此方面都有很多进步表现。我国当时主要是康有为的倡导,之后陈鹤琴也提出了“四要”教育思想;陶行知创建了国内第一所乡村幼儿园。然而直至如今,国内的学前教育理论缺少系统性,与实际情况不符,缺乏类似西方学前教育历时发展的厚重与纵深。虽然近代有学者从西方教育思想中借鉴,但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较深,多为看护式,而不是自然引导,与西方差异显著。

3.法律保障对比

学前教育在20世纪受到高度重视,不但理论研究和派系增多,在法律上也开始有了保障,儿童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地位大幅提升。如英国先后颁布的《费舍法案》《巴特勒教育法》等,都对儿童教育有了明文规定。包括2~5岁儿童具有义务教育权、要以90%的比例保障入学率、教育内容要具有艺术闲适性、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等内容。美国也先后出台有《儿童保护法》《儿童早期教育法》等,对于4岁普通儿童的学前教育,应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如果是天才儿童,要保证其个性化得到充分发挥;加强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对贫困儿童要予以各方面的补偿和支持,提高学前教育的地位,使其上升至战略层面。随着人口的增多,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力支持越来越大,美国每年大约要拨款80亿美元,英国每年则要拨款近25亿英镑。

相比之下,国内的立法本就不完善,在学前教育上同样如此。从上世纪50年代起,虽制定有很多相关法律法规,如《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但并未形成完整的系统。而且存在以偏概全的现象,难以真正发挥法律作用,起到实际性效果。主要表现为:局限于日常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内在关联性。由于教育模式不合理,重城市轻农村、数量多能力低、要求高管理差等矛盾越来越突出,与西方的差异更加明显。在西方国家,学前教育事业在法律的保障下,公益性水平不断提升;而我国法律落后,功利性重,公益水平不断降低。

二、如何促进国内学前教育的兼容性发展

儿童是人生的早期阶段,教育水平和素质能力对以后有着直接影响,必须加强在教育方面的重视。学前教育的开展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教育环境、师资队伍、教育模式、教育思想体系、法制建设等。而且不能太过单一,要敢于从西方教育中借鉴经验,实现多元化发展。

1.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需进一步提升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其教育观念和自身能力与教学水平密切相关。在当前时代,应强化教师的人本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理解学前教育的内涵。只有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才能把握其心理规律,然后予以相应的教学。除了尊重儿童,还要体现其自主性,在此方面,教师应深入探究西方“无目的学前教学”。另外,随着学前教育的多元化日益突出,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一专多能”。即在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多才多艺”,以便对儿童更好地管理。

2.采取中继进阶、分级认证制度加强教育队伍建设

美国专业团体实行三阶段进阶式、中继性学前教育资格认证制度值得借鉴。要培养高素质人才,以缓解人才“需求滞怠”的问题。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有“质的变化”,通过继续教育形成促进教师原有知识单元的顺应与同化,避免造成幼教人才在绝对量需基础上的质量缺失。同时制定多维度考察评价标准,从专业知识、工作态度等方面考察教师。

3.在未来发展中需推行前瞻性和保障性立法

学前教育立法化已成为国际性趋势,西方大国及部分亚洲强国相继实现了学前教育法制化,将国家儿童权益签约与学前教育法的制定紧密联系,形成了教育前、教育中和教育后三阶段的立法。国内在此方面必须加强重视,提高学前教育的法治水平。

三、结束语

学前教育对幼儿有着深远影响,在长期发展中,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需完善。中西方在此方面有着很大差异,我国总体水平与西方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发展中,不能固步自封,而应积极改革,吸取西方教育经验,化为己用。

参考文献:

[1]郭跃进.中西方学前教育经纬对比与优先发展思考[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24(12):109-110.

中西方教育观念差异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策略

中外合作院校是由中外的政府、企业、高校或社会力量在院校和学科上开展共同的投资和作何。近年来随着教育部门的监督和各级高校的努力下,中外合作办学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而随着办学项目规模的扩大,办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由于中外文化差异而带来的教育矛盾,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因此我们需要重视中外文化的融合,做好跨文化教育的相关工作。

一、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是由中外的双方教师共同来实施的教育活动,而教育的对象是中国的公民,这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中西文化差异。具体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生观的差异

在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更是将教师尊崇为较高的位置。传道授业解惑也规定了教师的智者,并奠定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在新时期下,这种师生观任然影响着我们的教育体系。而在西方的教育中,教师只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西方的教育传统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在现代西方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学生在课堂上也可以挑战教师权威。

(二)教育价值观的差异

教育价值观是指对教育的根本观点和认识。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中西方的教育从一开始就具有不同的教育观点。在现代我国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中国与西方的教育价值观仍然具有差异,在教育的目的、教育与社会关系、教育的人性观等方面均具有不同的解释。

(三)知识观的差异

中外的教育界对于知识的态度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在中国教育观念看来,知识是静态的。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从书本中获得知识。而西方的传统观念上,知识是动态、可以改变的。书本中的知识指是总结和积累了前人的经验,是可以批判和的。

二、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最早的中外办学起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开始举办中美经济学培训班,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

三、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识别文化差异,建立相同价值观

为达到中外合作办学的顺利必须实现文化的融合,而首先需要了解中外文化各自的特点和差异处。合作的双方应加强交流、加强沟通,了解双方文化教育中的优点,互相吸收对方的先进思想,研究出对双方都有利的管理方法和教育方法,尽量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其次双方需要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统一的价值观可以有效的减少内部管理矛盾,统一管理理念,发挥文化优势,从而形成双方优势的共同体。

(二)设置跨文化课程,提高跨文化能力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设置中充分重视跨文化教育的设置,特别是中方院校应该把跨文化的课程列入合作办学的教育体系当中,鼓励教师开发相关的跨文化知识课程,推荐合适的教师来教授跨文化知识。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设置跨文化教育课程上给予指导。同时在中外合作办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理解和接受外方的课程教育,也就提高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质量。而目前一些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都比较欠缺,学校可以通过开办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或出国短期访学活动,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并通过实践来得到提高。

(三)构建跨文化环境,加强教育管理

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有效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中外合作办学包括了两种不同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应构建多元化、开放性的校园文化,重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在构建文化环境中应以我国文化为主,外来文化为辅,这种一体多元的文化环境,可以有效发挥我国文化在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吸收和融合了外来文化的精髓部分,打造出中外文化和谐发展的国际化办学环境。中外合作办学中实施的跨文化教育应重视学生的管理工作,从教育管理上加强跨文化教育,将跨文化教育和学生教育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注重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交流能力,加强跨文化交流的知识。

(四)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增强协调能力

中外合作办学中由于双方管理人员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差异,会带来跨文化教育管理上的困难,也造成中外文化难以融合,难以进行跨文化教育。因此应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管理人员的协调能力,实现一个民主高效的共同管理层,有效的进行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影响到中外合作办学在未来的发展,随着中外高校间不断的扩大合作办学规模,由于双方文化差异引起的跨文化教育也应受到更多的重视。而中外文化中既有冲突矛盾的一面,也有融汇合作的一面,在合作办学中应注重跨文化教育,解决办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各项措施来消除文化矛盾,在合作共赢的前提下寻求双方共同的管理模式,实现跨文化教育的融合。

作者:符巧静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继桥.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研究[J].科教导刊,20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