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媒体融合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TP3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2011)22-0000-01
One Kind of Image Retrieval System Design Program Based on Multimedia Fusion
Lu Weiya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ongzuo 532200,China)
Abstract:The present study i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media image retrieval system,in the image annotation process manually mark the way, the work tedious,retrieval speed is low,which is difficult to apply to the actual retrieval.This article will apply semantic annotation of multimedia and image fusion for image retrieval systems,both to reduce the workload can improve the retrieval speed.
Keywords:Image retrieval;Image semantic annotation;Multimedia integration
一、引言
现有的基于内容图像检索的系统有:QBIC系统,WebSEEK系统,Photobook系统,MARS系统等。这些系统多是采用图像的颜色、纹理、形状等低层物理特征进行检索。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检索系统的设计方案。该系统在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语音识别技术,提出一种基于语音识别的图像检索方法。在文献【3】提出了这样的检索系统,但该系统在图像检索模块中采用手动的图像语义标注,手工标注图像语义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了自动图像语义标注的方式,这样大大的提高了检索的速度,更加适于实际应用,也是数字图像检索的发展趋势。以下简单介绍图像语义的标注与系统设计的方案、检测、实践。
二、图像语义的标注
目前,图像自动语义标注的方法大体上分为两类即监督语义标注、无监督语义标注。本文研究的图像检索系统采用的是无监督语义标注,下面我们介绍无监督语义标注。
无监督语义标注方法的通用形式是: (1)
其中,L是随机变量,S是L的可能的状态的数目,X是从图像I中提取的特征向量集,W是该图像对应的关键词集合。当数据库中的每个图像具有与其图像对应的所有的概念时,可以提高计算 的准确率。标注的时,式(1)利用查询图像I中提取的特征向量获得 的函数,该函数提高了待查询图像低层特征与可能用于标注该图像的关键词之间的联合概率。这函数可以是式(1)的联合概率,也可以是如下的后验概率:
(2)
根据式(1)的联合概率或者是式(2)的后验概率的大小顺序可以选择排在前几位的关键词作为图像的语义标注。
三、系统设计方案
本系统主要由语音识别模块和图像检索模块组成。在图像检索模块中图像检索功能是由检索算法实现的,包括查询、分析、匹配和提取等多个模块。系统流程:首先用户发出查询要求(查询图或查询条件),本系统的用户查询与基于文本、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系统不同的是用户说出查询关键词,算法通过分析将查询要求转化为计算机内部描述,从而获得查询图的特征,然后借助特征库中的特征匹配从图像数据库提取出用户需要图像。本系统中的图像特征主要是事先对图像进行的自动图像语义标注。
在语音识别模块中包括语音库的建立、端点检测、特征提取、特征匹配。首先要建立一个语音库作为参考模板,以便与用户读入查询词形成的测试模板进行匹配,识别出用户要检索的关键词。其次语音录制并存储,对语音信号分帧,然后对分帧后的语音信号进行语音增强,然后对增强后的语音信号进行端点检测。
最后是特征匹配,在语音识别模块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用连续隐马尔可夫模型(CHMM)算法进行语音识别,采用MFCC(MEL频率倒谱系数)为主要语音特征参数,将保存在参考模板结构数组ref(i).mfcc中和测试模板的结构数组test(i).mfcc中的语音信号特征。
四、系统检测及实践
在系统检测的时候,是使用软件Matlab来实现的。
(一) 建立数字图像数据库,并采用图像语义自动标注存放在Matlab结构体中。
(二)运用CHMM算法进行语音识别,利用Matlab的语音工具Voice box。
(三)通过模板匹配之后,将用户读入的语音转换成文本信息,并检索出对应的图像信息。
五、实验结果与结论
在实验中,建立一个200副数字图像,分为20组,采用24 MFCC(MEL频率倒谱系数)为主要语音特征参数。当用户读入一条语音命令,则会显示与命令相符合的一组图像。建立一个将图像存放于MATLAB的结构体中的系统,用户可以对同一幅图像的多种不同描述,不仅可以对图像的主题进行表述,还可以对图像的视觉特征如颜色、纹理、形状等进行描述,并可对多幅图像进行分类,方便灵活。系统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可以通过语音识别来搜索到用户读入的检索词对应的图像,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结合图像语义标注运用于多媒体融合的图像检索系统中,这样既减少了系统的工作量也能提高检索的速度,更适于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Natsev,ARastogiR,ShimK. WALRUS:a Similarity Retrieval Algorithm for Imgae Datbaases[J]IEEE Trnas.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2004,16(3):301-316.
[2]章毓晋.基于内容的视觉信息检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58
[3]刘菁华,夏定元.基于多媒体融合的图像检索系统的实现[J],电视技术,2006 No.2 P.88-89
[4]刘幺和,李巧云.基于语义搜索的语音交互系统模型研究[J].计算机应用 2009 No.7 p1978-1980
关键词:融媒体;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途径
随着媒体融合趋势日益加剧,广播电视台的新闻采编要求大幅度提高。若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者固守己见,不愿变通,不愿更新升级,则其采编的新闻内容将无法吸引受众的眼球并得到受众的青睐。因此,融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者要注重实时更新专业知识与技能,用更出彩的新闻内容持续提升新闻收视率,增强新闻节目核心竞争力。
一、顺应融媒体趋势创新采编元素
媒体融合是新时期的发展趋势。伴随着这一趋势日益加剧,各种新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在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内,并大大提高了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效率。例如,新闻采编人员直接引入大数据技术采集深得受众青睐的实时新闻、媒体产品等,并针对性进行创新和深化,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新闻内容的趣味性和受众需求贴近性等。因此,在媒体融合趋势下,建议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要紧密跟踪新传播格局,在能写会编基础上熟练应用各种新媒介的独特功能,不断促进新闻内容生态化、新闻数据智能化;同时,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要注重合理保有传统媒体要素,再进一步加入新媒体要求以持续创新新闻内容、新闻表现形式,切实提高新闻质量。这也是说,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要顺应融媒体趋势,有机融合新老采编元素,创新契合时代需求的采编元素,以间接促进广播电视新闻内容、形式等创新,推动新闻采编质量提升。
二、深入群众丰富新闻采编形式
随着互联网大面积普及,新媒体工具也被广泛应用,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台已极少获得年轻受众的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广播电视新闻台不能扭转劣势,促进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就笔者工作实践而言,若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能深入社会群众的真实生活,用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新闻内容,广播电视新闻仍能吸引年轻受众的眼球。例如,在采集民生新闻时,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可事先通过微博、微信等工具查阅近期老百姓较为关注的话题、新闻语言表达形式等,再拟定新闻采编大纲,进入社会生活,与老百姓互动沟通,了解他们的看法、想法以及建议,形成真正贴合老百姓心理需求的新闻;此外,鉴于新媒体工具日益发达,中青少年受众应用新媒体的频率越来越高,建议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通新闻客户端、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定期向社会公众推送新闻内容,并鼓励社会公众评论新闻或提供新闻采编改进、创新建议,以便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能更具针对性地创新新闻内容、征集热点新闻话题等,切实提高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效率与质量。
三、全面开展专业性采编培训
立足融媒体视角创新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要求新闻采编人员要具备较强的媒体融合意识、知识与技能。换言之,广播电视新闻台须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这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对此,笔者建议着重培养新闻采编人员的新闻写作、现场出镜、主题策划等能力。在新闻写作方面,应引导采编人员学会“讲故事”,用讲故事的形式将平凡无奇的事件演绎成精彩的新闻,从而大大吸引社会受众关注新闻;在现场出境方面,要注重引导采编人员挑选“有料”的人员进行采访,以便抛砖引玉,得出高质量的新闻内容。例如在采访先进人物时,既要注重采访先进人物本身,也要采访与先进人员来往密切的人员,从这些人员口中得出一个更具象、更全面、更完整的先进模范形象,继而加深人们对先进人员的认识和好感;在新闻策划方面,要注重引导采编人员利用新闻客户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及时把握实事热点,梳理新闻事件的走向,形成系列性报道,以充分强化新闻舆论宣传主阵地意识,使社会公众能获得更充分的新闻内容。
四、创建一体化新闻采编流程
融媒体时代下,若要使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新闻线索并形成可传递的新闻内容,必须要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作用,创建一体化新闻采编流程。所谓一体化新闻采编流程,即各单位各部门相互联动、统一智慧调度、综合应用多媒体工具生产多介质新闻内容的一体化新闻采编平台。就笔者的工作实践而言,一体化新闻采编流程的建立,既能实现新闻的一次性采集和生产,还能推动广播电视新闻台建立起海量信息资源池,为后期相关新闻的采访、编辑、整合提供所需资料。例如某种农作物种子的创新历程报道、某村落的发展过程等,从而大大提高新闻内容的可读性。
平面媒体相对估值压力较小
从2015年上半年的情况看,传统平面媒体在传媒行业各子版块中,相对估值压力较小。目前传统媒体、出版行业在加速数字化进程,传媒集团利用新技术革命与原有传统业务对接,纷纷以跨行业并购、跨国经营等方式扩大新业务范畴,以期为未来壮大传媒集团抢得发展先机。长期来看,国内传统媒体集团转型目前尚无成功路径,均在摸索阶段。如何发挥现有内容优势和资源优势,利用新技术合理布局平台,仍将是传统媒体集团获得持续盈利与否的课题。
行业变革促进新旧媒体融合
今年以来,传媒行业内部变革加速了新旧媒体进一步融合。在新旧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游戏、影视、在线教育、消费品行业等多领域的跨行业布局,延伸行业价值链,创造新机会的趋势仍将延续。另外,上海即将建设“科创中心”,政策大力扶持各类创新服务平台。新旧媒体融合的集中表现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各类创新服务蓬勃发展。
新媒体专注于平台建设
美国《连线》杂志曾对新媒体下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只有在新技术的推动下,这种各媒介壁垒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媒介平台才可能实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媒体更商业化,无论是网络媒体、电子杂志、自媒体,或是IPTV、手机电视等等,都是广告意志体现日益明显的媒介。况且,层出不穷的技术手段使得新媒体的平台价值传递得更直接。而对于以门户网站、SNS工具、基于SNS平台的自媒体等一批新媒体而言,做好细分市场,利用好平台价值是关键。重点关注专注于平台建设的昆仑万维和华数传媒。
投资建议:
【关键词】媒介融合;MJC;实践能力
国务院学位办于2010年批准设置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并于201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48所高校开始招生。其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1]
媒介融合主要是指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媒介形态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网络融合、内容融合、终端融合以及媒介形态的融合、媒介产品的融合、组织结构和产权的融合等的新闻传播形态日益凸显。[2]其终极目标是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时间都能获取和传播任何信息。作为新闻与传播硕士高层次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校,必须转变观念,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满足媒介融合对多元化、整合性和融合化传媒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培养体系。(注:为行文方便,以下用MJC代替新闻与传播硕士)
一、媒介融合对MJC培养的影响
媒介融合的快速发展,导致全媒体时代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新闻传播高层次人才特别是MJC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媒介融合为MJC的跨学科研究和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我国的新闻传播高等教育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传统的新闻学和传播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为高等学校培养教师和为研究机构培养科研人才,媒体不是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就业的第一选择,其能力和素质主要是以科研素养进行评价,培养模式比较专业和单一。但是,培养的MJC是直接针对媒体就业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这种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导向,即需要培养技术复合、知识结构复合和能力复合的“全能人才”。为适应这种需要,仅靠单一的某一种媒体或新闻传播单一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是不行的,跨学科的研究和培养已成为必然。
2.媒介融合导致的“全民记者”现象为MJC的培养带来了新挑战
媒介融合导致各种自媒体迅速兴起,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博客、微博等自媒体传播平台,对诸多突发公共事件等进行迅速扩散和传播,其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超过专业媒介组织精心策划的新闻报道。在“全民记者”语境下,虽然我国的传媒业特别是网络传媒业取得了大发展,但新闻媒体对人才的需求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而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人才培养规模在扩张,不但本科毕业生进入媒体就业困难,即使是硕士研究生想进入地市级以上的媒体工作也不容易,约70%以上的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要进入非媒体单位就业。[3]目前高校培养的MJC有大约50%到企业等非媒体单位就业。因此,媒介融合环境下新的市场变化和市场需求,对目前MJC教育单一为媒体培养专业人才的定位提出了挑战。
3.媒介融合对MJC教和学的内容赋予了新内涵
按照MJC教指委的要求,MJC课程设置要着重提升新闻与传播实务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大多数高校对MJC的培养都处于探索阶段,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对于在媒介融合背景下,MJC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还没有进行系统科学的内容设计。媒介融合对每一位公民的学习、生产和生活都产生着重要作用,新闻传播越是全民化,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就越高。MJC应成为一专多能的融合型人才,具有精通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音像视频制作及各种多媒体使用的综合技能,能从理论高度认识各种新闻现象、分析新闻背后的社会根源,提出相应的建设性建议。学校要按照这一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MJC要按照这一理念进行学业规划,为MJC的教与学赋予新内涵。
4.媒介融合促使MJC培养教育的评价机制产生了新变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成效的评价主要看科研和学业成绩,因为他们的毕业去向主要是高校及科研部门。但是,因近年来的大幅扩招,新闻传播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危机,一方面是因为当前高校及科研部门主要招收博士研究生,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研究生培养中过分追求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而导致实践能力的缺失。因此,在MJC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凸显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评价机制上要把实践能力的高低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要把实习实践作品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而科研成果只能作为补充和参考。
二、当前MJC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11年各高校开始招生以来,MJC的招生人数在大幅增加,在培养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缺乏特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MJC的就业是和社会需求紧密相关的,其最鲜明的特点是实践性强,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是以实用性为主,各类媒体需求的是高素质的记者、编辑、主持人、广告人、新媒体能手、媒介经营管理人才,即使是行政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对MJC也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从总体上看,国内大部分高校培养MJC的目标定位与新闻传播学科学位研究生的定位区别不够明显,缺乏学校特色和针对性,存在着严重的理论与技能脱节、教学与实践脱节、培养教育与媒介融合的现实脱节、人才培养与媒体用人需求的脱节等问题,这与媒介融合背景下社会对复合型及融合型人才的需求相距甚远。
2.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在MJC课程体系设置及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多数高校是在原来新闻传播学科学学位的基础上进行修正,有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是部分理论课程的改良,还是由原来讲授理论课的教师开课,所讲内容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同时,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比重过大,专业选修课五花八门,“因人设课”现象比较普遍。缺乏有效的公共平台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培养方案的设计和部分高校两年制学科学位区别不大,没有把媒介融合背景下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贯穿于培养方案的始终。本科非新闻传播专业考入的部分同学在毕业时所具备的新闻传播知识和实践能力还不如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多数高校还未探讨出MJC毕业需要的科学条件和标准。
3.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各高校对MJC考核评价体系相对单一,主要侧重于科研能力及学术水平的考核,在校期间的评先评优等与学生利益相关的活动都要与发表学术论文挂钩。MJC培养的唯学术化,直接导致MJC把绝大部分精力用在了理论的学习及研究方面,只有较少时间从事实践性活动。然而,当前MJC所发表学术论文大多学术含量不高,真正有学术价值的文章凤毛麟角。同时,因为对实践能力的考核缺乏刚性约束,大多数MJC只要通过正常的课程考试及论文答辩,就能顺利毕业,他们缺乏压力,没有危机感,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动力。在如何考核MJC实践能力方面,目前各高校普遍缺乏相关规定和评价标准,对各项能力的评价全凭学生自己的感觉。
4.缺乏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对MJC师资的配备,国务院学位办在MJC设置方案中明确指出:“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吸收来自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双师型’的师资结构。”[1]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各高校MJC师资的配备与设置方案的要求有很大偏差。就校内专业教师而言,在具备MJC培养资格的高校中,大多为“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为了学科建设的需要,这些高校制定引进教师的条件,无论在学历上还是在科研成果上要求都非常高。比如郑州大学要求所引进的教师必须是博士研究生,且本科、硕士、博士都要在“211工程”或“985工程”高校就读。大部分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理论水平较高,但缺乏媒体工作的经历,实践能力不足。校内教师对MJC讲授的多为理论性强的知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对校外导师而言,虽然名义上也是MJC的兼职导师,因为所指导的学生大部分并不在导师所在部门实习,多数导师并未尽到在实践中指导的责任。
5.缺乏完备的校内实验条件和校外实践基地
新闻传播学科在实践教学方面具有工科的某些属性,各类实验室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学校层面对新闻传播学科定位为文科,对新闻传播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资力度不够,大多数高校的实验室建设水平都满足不了培养高层次MJC人才的需要。就校外实践平台而言,多数MJC培养高校设立了校外研究生实践基地,聘任了一定数量的校外兼职硕士生指导教师,开展了良好的校媒互动,为MJC的实习实践提供了平台。比如郑州大学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电视台、中原报业传媒集团、郑州电视台签订了共建协议,把这4家单位作为MJC实践基地,聘任基地有副高以上职称且较强实践能力的专家担任MJC的校外指导教师,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操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因就业岗位和实践基地的不一致,MJC不愿到基地实习;因基地接纳实习生的能力有限,MJC进入实践基地实习的难度较大;MJC在实践基地实习岗位缺乏轮换;基地导师缺乏指导MJC的积极性等。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MJC培养体系的构建路径
基于对MJC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系统分析,本文建议从六个方面构建新的培养体系,以科学的教育体系保障对MJC的高质量培养:
1.构建实践性和品牌化的MJC培养目标
对MJC的培养,需要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其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真正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笔者长期从事新闻传播类研究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深感当前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危机感。新媒体领域对新闻传播人才需求大量增加,而学校针对性供给严重不足,多数学校还是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传统的媒体人才,而传统媒体对人才的需求在逐步萎缩,这就造成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同时,在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传—受关系的变化也对MJC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层次新闻传播应用型人才,MJC必须适应媒介融合的需要,其科学定位应该是:一是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和新闻职业道德;二是满足新闻传播“全能型”人才的要求,具备良好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能力及新媒体的使用能力;三是具有高层次的专业能力,即专业化的信息筛选能力、深度报道能力和时事分析能力;四是具有不可替代的品牌优势。MJC是新兴专业人才,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的不同特点,为每位MJC细化制订培养方案,提升MJC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能力,以打造学校的教育品牌和MJC的个人品牌。
2.构建媒介融合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媒介融合的快速推进,媒体制作和传输技术数字化的迅速发展,要求新闻传播人才必须成为传媒业的“多面手”和“全能人”,高校在MJC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应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一是改革学制,对MJC进行分类培养。对于在大学本科阶段学习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建议学制为两年。这类学生在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采、写、编、评的各种课程,不宜再重复开设这类课程。让他们在媒体融合实验室接受训练,全面掌握各类媒介的知识和综合技能,重点培养他们形成立体化的知识与技能的结构体系。在大学本科阶段学习其他专业的学生,建议改为三年学制。一年级学习新闻传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培养类同于第一类学生。二是改革课程体系设置,使每位学生都能按需选择。根据已有的课程设置方案,MJC的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但这种设置不利于个性化培养。建议改为基础课程(政治、英语等)、专业课程(网络新闻传播研究、新闻采访与写作等)、行业课程(广告学研究、电视节目创意与策划等)、综合素养课程(网站设计与建构、传媒文化与礼仪等)、地方或学校特色课程(比如郑州大学可开设中原文化解读、穆青新闻理论与实践等)五大模块。这种课程体系有利于促进MJC专业技能、人文素养的综合提升。三是扩充教学内容,实现跨学科融合。新闻媒体更青睐有多种学科背景的学生。要培养一专多能的新闻杂家,高校应适当引进其他院系优秀教师为MJC进行专业知识的“精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好书进行精读。四是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针对MJC实践性强的特点,应鼓励教师采用课堂讲授、问题研讨、论文报告、工作组式、讲座式、现场研究、模拟训练、项目驱动型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媒界的动态、问题及实际项目纳入课程学习内容,切实锻炼MJC的实际操作能力。[4]
3.构建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兼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新媒体时代,媒体传播空间的无限性和传播手段的复杂性,为MJC教育提出了“双师型”的师资要求,即教师既要有业界工作经验,又要有学术研究成果。[5]据了解,国外新闻院校的教师有新闻从业经验的占70%,而我国还不到30%。近年来,高校引进教师存在严重的唯学历论,大部分年轻教师从本科读到博士,没有新闻从业经验,教学与实践相脱节。因此,在选聘教师时,应强化实践性的要求,可采取两种渠道和方法:一是降低对新进教师的学历门槛,他们不一定是博士,但是必须有在媒体不低于5年的工作经验且具备高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二是要求在岗教师必须参加每两年不低于一个月的媒体挂职实践,特别是在一些影响力大的媒体实践。同时,要积极吸收来自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以弥补校内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缺陷。对于为MJC聘任的在媒体有很强从业经验的社会导师,学校应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对他们进行考核,同时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以充分发挥社会导师在MJC实践能力提升中的主导作用。
4.构建完备的校内实习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
高校要打造和利用各种平台,强化MJC的实习实践环节。一是要充分利用院(系)实验平台。有MJC培养资格的院校,应投入足够的经费建设媒介融合实验室,涵盖平面媒体、广电媒体、网络传播、商业传播、影像传播等多个工作平台,同时将传统的实验室打通,完全模拟媒介融合基础上的现代新闻采、写、编、评、播的整个流程,要求MJC在各个环节进行模拟实战。二是要充分利用好本校的自办媒体,广泛吸收MJC参与校园媒体的运作。三是加强与校外媒体及其他用人单位的实质性合作,对MJC共管互动进行培养。四是重视研究生实习基地的建设,确保MJC愿意到基地实习,并在实习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同时要确保实践基地愿意接收MJC实习,并在实习中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和考察后备人才;也要确保实践基地的导师愿意并有效指导MJC的各种媒体实践和训练。
5.构建综合性多元化的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
对MJC的评价,应侧重考核其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重点进行实践作品评价、业界实习评价、社会实践评价,同时兼顾学业成绩评价、科研成果评价和学术参与评价,在年度考核及评先评优等方面也要在指标权重的设计上体现出对实践能力的重视。在毕业成果评价上,可以是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毕业设计等;更鼓励MJC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实习作品作为毕业成果,如已发表的有分量的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高水平的评论作品或是中标的策划创意企划书、有质量的市场分析调研报告、被采纳的优质广告文案和平面设计作品等。在毕业答辩时,在新闻传播实践领域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应是答辩委员会的主体。同时,学校也要制定对MJC专业课教师、指导教师及校外导师的科学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措施,以提升教师在授课、实践指导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构建职业理想、媒介素养和就业指导教育的有效模式
越是在媒介形态迅速改变和全媒体表现出的无序性媒介运行形势下,作为培养高层次传媒人才的MJC教育,其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教育越显得重要。高校应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提倡崇高的职业精神”等基本的职业价值理念渗透到MJC的课堂教学、实习实践中[6],将职业理想和价值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同步化、一体化。良好的媒介素养对促进MJC职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设置独立课程,也可融入其他课程对MJC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主要培养MJC对传媒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重在强化批评性思维的能力。
当前,各MJC培养高校招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基本上都超过科学学位人数。MJC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在保证MJC培养质量的情况下,各高校相关院系应全员参与MJC就业能力的提升,为MJC的就业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要有效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引导MJC根据自身特点、媒体用人要求及就业环境等影响因素制订科学的职业规划,调整就业心态,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本文为郑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重点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类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YJSJY20111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新闻与传播硕士设置方案[EB/OL].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xwyyjsjyxx/gjjl/szfa/xwycbss/265000.shtml.
[2]孟子为.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教育变革[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
[3]钱晓文.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J].青年记者,2012(12下).
[4]董小玉,韩丹雨.开放·实践·融合:构建西部高校新闻传播学硕士生培养体系[J].当代传播,2012(10).
[5]莫凡.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人才需求与教育变革[J].理论导刊,2011(7).
[6]倪宁,谢天武.从两重到双跨:论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的三种关系[J].中国大学教育,2013(4).
[关键词]3GPP;AAA;WLAN;PDG;TTG
1、引 言
随着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资费的不断下降以及多媒体业务的日益丰富,用户对移动宽带的需求日益强烈,同时数据流量也日益增加。宏网络将成为业务发展的主要瓶颈,传统方案势必带来成本压力,因而需要寻找一种低成本接入方式卸载流量。
鉴于WLAN技术具备高带宽、成本廉价和应用普及等方面的独到优势,将2G/3G和WLAN融合,使得终端既能够通过WLAN访问大流量的Inte rnet业务,从而减少对2G/3G的带宽压力,又能够通过WLAN访问运营商的PS域业务(例如手机邮箱、手机下载等);同时可以利用3GPP补充WLAN功能(例如认证、计费、精细的业务控制),达到最终提升用户体验、降低建网成本、增强竞争力的目的。
2、GPP组织制定的互通标准
3GPP组织顺应网络融合趋势,开展了3GPP系统与WLAN互连互通的标准化工作,简要提出了从简单互连到无缝互连的六种互通融合场景(六种融合场景的实现是逐步的,并且后面的融合场景实现的功能都兼容前面的功能)。六种融合场景如表1所示:
中国移动现网采用场景1的方式,用户需手动输入认证信息,且不能满足融合的要求;场景2中终端使用EAP-SIM/AKA协议,通过WLAN网络与核心网交互实现认证功能,无需通过用户名/密码方式,可有效提高用户体验;场景3中终端用户使用多模手机通过WLAN网络可访问2G/3G核心网业务;场景4/5受终端产业链限制正在开展研究。当前业界已启动场景3的部署实施,中国移动2G/TD与WLAN融合需求面向场景3。
3、2G/TD与WLAN网络融合方案分析
3.1 2G/TD与WLAN网络融合分阶段部署建议
结合3GPP组织定义的互通标准以及业界的进展情况,建议中国移动分阶段部署2G/TD与WLAN的网络融合,如图1所示。
3.2 2G,TD与WLAN网络统一认证方案
(1)系统架构
现网WLAN认证采用WebPortal方式,用户通过手动输入用户名/密码方式进行认证。采用2G/TD与WLAN网络统一认证方案,即终端使用EAP-SIM/AKASk证和授权方式。3GPP AAA从HLR获得签约信息,AC为用户分配本地lP地址,用户使用本地IP地址经由AC访问Internet。该方案用户在WLAN网络不需要手动输入认证信息,而是基于手机(U)SIM卡自动完成认证,提升了用户体验。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
(2)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WLAN AC部署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AC含认证功能,第二种模式AC不含认证功能,认证由BRAS实现。采用BRAS做EAP-SIM/AKA的集中认证设备时,存在的问题是BRAS无法实现集中认证。主要原因是在认证前,终端已经和AP关联,已经获得了AP的BSSID,因此IEEE 802.1X协议规定无线网络中EAPOL-Start报文的目的地址为AP的BSSID,认证点只能在AP/AC上。因此多个AP/AC下的终端无法由BRAS集中进行认证。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如图3所示:
方案一参考了有线网络的实现方案,在有线网络中,采用知名组播地址,认证点只需要和终端在一个广播域内即可,多台交换机下的终端可以集中进行认证。该方案需要对终端进行改造,但由于终端数量众多,修改涉及范围大,可控性较差,修改后的报文不符合802.1x协议规范,存在未知风险。
方案二中需要AP对EAPOL报文进行探测和中继转发,AP探测到后并不终结此类报文,而是根据管理人员的设置,将目的MAC修改为BRAS的单播地址,或者组播地址,然后继续转发EAPOL报文。该方案可控性好,修改局限于AP设备内部,在AP和终端之间为标准协议,AP和BRAS之间也为标准协议,不存在未知风险。
综上所述,建议采用方案二的方式解决BRAS无法集中认证的问题。
统一认证方案重点解决WLAN与2G/3G统一认证问题,可提升用户认证体验,网络改造量较小,用户体验较为便捷,并且将WLAN用户整合到HLR中,便于统一管理。但不能通过WLAN网络访问2G/TD网络的PS域业务,需进一步考虑接入PS域方案。
3.3 WLAN网络PS域接入方案
WLAN接入PS域主要有重用GGSN、独立组网以及UMA三种方案,从网络融合、扁平化、投资等方面考虑,并结合移动网络的实际情况,建议采用重用GGSN方案。WLAN接入PS域方案的网络架构以及各方案的优缺点比较分别如图4、表2所示。
由于WLAN流量较大,对2G/TD核心网有一定的冲击,需考虑WLAN分流方案。具体方案及比较如表3所示。商用初期,建议采用手机经Ps域接入,上网卡经Internet的方式,待SAE商用后,可直接采用NoN-3GPP接入方案,即WLAN流量均经Ps域接入。
3.4 WLAN与2G/3G融合业务连续性方案
现网GGSN升级支持PMIP,可实现业务连续性,但对终端有一定要求,总体技术要求高,实现复杂。建议跟进SAE研究,在部属SAE后,PDG/TTG升级支持ePDG,GGSN升级为PDN GW,以支持业务的连续性。PMIP下的NON-3GPP接入方案如图5所示。
4、2G/TD与WLAN网络融合部署建议
考虑业务需求、实施难度与风险,建议将阶段二作为下一步实施重点;后续结合技术、设备成熟度、成本、试点等决定接入Ps域时间。考虑到手机客户端的升级难度,建议初期就按照WLAN接入PS域的需求进行手机客户端/底层连接软件的统一要求和定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