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众传媒的利与弊

大众传媒的利与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众传媒的利与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众传媒的利与弊范文第1篇

目前,国内尚无对民族文化传播的确切定义,相关的理论探讨也鲜见。郝朴宁的《民族文化传播理论描述》可视为较系统性地从理论上对此问题进行探索的代表性成果。该著作运用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从传播主体、符号和内容、传播介质等几个主要方面,对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进行了历史性考察,揭示了传播在民族文化产生和演进过程中的作用与力量,并尝试性地提出了民族文化传播的基本原理和构建民族文化传播学的主要内容。他认为,在民族文化的传播中,有几个方面的影响机制在发挥作用,即文化的维模功能、文化适应、文化的圈层性、文化融合、文化增殖、文化积淀、文化分层。他将民族文化传播学的基点建构于民族文化的延存、传播、传承之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出发,提出了七个层次的建构要求。同时,作者应用传播学的方法与框架,将民族文化传播放在中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大视野下,提出了民族文化传播学的现代建构内容。这些思路和观点,尽管尚未达到建构起民族文化传播学的层次,但对于民族文化传播的理论研究,以及对民族文化传播学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传统大众传媒的民族文化传播效力

传统大众媒体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和平台,也是覆盖面和渗透力最为广泛的媒介形式。配合国家的政策,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宣传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大量涉及民族内容的节目和栏目、专刊等被制作并广泛传播。对于大众传媒在弘扬和传播民族文化方面的功能优势,基本没有异议。然而,对于实践中大众传媒的传播内容在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实际效力,学界存有不同的观点和评判。张燕认为,尽管大众传媒在传播原生态民族文化方面具有某种积极作用,但其实际存有的功利性,导致传播初衷与实际的议程设置效果之间产生了偏差,造成大众传媒在传播原生态民族文化的过程中的某种异化,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民族文化原本的文化品质。同时,在表现方式上也丧失了民族文化最真实的面貌。故而她强调,大众传媒应充分尊重和维持民族文化的本真状态,从整体和细节上做到真实展现,才能真正发挥大众传媒传播民族文化的效力。刘祥平在对贵州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指出,大众传媒在当地的民族文化传播和旅游形象宣传中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仅仅依靠传统大众媒体是很难完成传播地区民族文化,促进当地旅游形象建设的任务。唯有充分挖掘和利用网络与新媒体形式,同时配合外部优势媒体的传播力量,才能更好地发挥民族文化传播的作用,提升传播效果。另有学者从个案出发,探讨了少数民族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传播民族文化中的作用,从电视节目的主体元素角度探讨了大众传媒如何提升民族文化传播效力的问题。

三、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民族文化传播

民族文化传播的研究中,有关网络、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的相关探讨数量最多,这是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而做出的积极回应。庄晓东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建构为背景,探讨了网络媒介与当地民族文化的互动,以及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民族意识与民族文化认同所发生的变化。通过实证考察,作者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在传统媒介环境下和网络环境下的不同情况分别给予了考察,提出了当地网络媒介建构民族文化的新模式,尤其强调并分析了民族意识建构的相关情况。陈峻俊认为,网络以其传播优势极大地改变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面貌,不仅扩展了民族文化传播的视野,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模式,更深刻地影响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播观念。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可极大地开发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播潜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对于网络保护抑或是破坏了传统文化的争议,正是由于网络媒体的低门槛、互动性、自媒体特征,使得族群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不但不会导致某个民族文化的退化,反而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和谐,更好地平衡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阎敏以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传播的新路径与具体的策略性措施,建议通过联合传统媒体,优势互补地打造文化传播精品内容;同时根据民族文化的特色,利用微博等新媒体形式,细分传播内容,加强民族文化传播的集中性与针对性;提倡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体验式民族文化传播,让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文化的特色。孔钰钦以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所面临的困境为基础,分析了利用新媒体进行民族文化传播的可行性,提出从“建立新媒体动态生态少数民族博物馆”、“建设少数民族新媒体书店”、“开发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新媒体产业链”几个方面入手,开辟新媒体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新渠道。相比前两类微观层面的策略性探讨,张竞月和王金磊从宏观上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提出了“民族文化消费畸形”、“对外传播受限”、“文化符号机械复制”等问题,并给出“构建国家共同文化”、“进行民族分层化传播”、“民族文化大数据传播”等建议,同其他学者一样,他们也主张建立民族文化传播的产业链,加强民族文化传播的市场化运作,从而在吸引更多关注者的同时,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学者针对“微时代”的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问题进行了讨论,如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小说等各种建立在数字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传播方式,都将成为新时期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和途径。有学者认为,应建立信息化平台,制定出符合具体民族文化内涵的微信息传播方式与路径,从而有效地拓展民族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提升传播力度。此外,自2008年开始举办的“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论坛”已成为此领域研究的重要平台,会议每隔一年举办一次,积极探讨了有关新媒体的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播、少数民族新闻教育等方面的最新最前沿的问题。

四、民族文化与跨文化传播

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传播问题,是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的另一大成果集结领域。在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不断与他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借鉴、部分交融的动态过程。因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播与传承必然绕不开它同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处理情况,而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已是不可避免。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这种现实,如何处理好其中的利与弊、得与失,让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够在同族外文化的互动中得到传扬与承续,是民族文化传播研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杨芳芳从宏观视角探讨了跨文化传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问题,强调民族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的跨文化传播特性。且随着跨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使得各族文化之间在相互适应与融合的同时,也造成了具体民族文化的异化与原有文化传统的消解。因此,她从全球传播和文化霸权的角度出发,认为民族文化只有平衡好汲取外族文化的文明成果与保持自身鲜明特色和文化主旨的关系,增强文化传播力方能得到更好地弘扬和发展。李娜用传播学的框架,对藏族、门巴族、珞巴族之间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方式进行了历史性的考察,爬梳了三个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传播形态与途径,并从文化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上对传播效果进行了评价,以此为基础,提出少数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传播的三个主要特质,即“生产生活的需要”、“娱乐化”、“地缘特质”,这三个方面对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广度与深度具有重要影响。另有学者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对民族旅游中的跨文化传播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民族旅游中的跨文化良性传播与互动对于在多元文化环境下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还有不少研究者针对民族文化的表层结构,如民族服饰、舞蹈、音乐、习俗、体育等的跨文化传播价值与策略进行了专项研究,个别学者运用符号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影视作品中的民族文化符号的跨文化传播价值和效果给予考察,倡导通过这些可以跨越民族间差异的方式,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以促进本族文化的外部认知与传扬,从而完成保护和延续本民族文化的任务。此外,针对少数民族禁忌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问题,有学者进行了系统地考察。以少数民族禁忌在传播中的特殊性为基础,运用传播学的框架,从传播者、传播系统和受众三个层面分析了民族禁忌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情况与机制,为更好地控制跨文化传播中的这种负面因素,提高传播效果提供了重要思路。

五、文化传播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利与弊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专业热;就业冷;发展措施

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文化产业热”的到来,全国各高校纷纷开设了此专业,然而它的适应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在新形势下,结合我国文管发展实际,探索促其健康发展的有效对策,已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文化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1.中国文化的传承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理性文化的传播中。我们意识到越是在人们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曾提出:“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在传统文化日趋淡忘的今天,中国文化更加需要在我们正确的引导下延续。通过新兴的文化产业将其有特色的推广给世人,不仅弘扬了中国的特色文化,而且有助于推动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文化产业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其作用不容小觑。

2.社会整体文化发展趋势

美国学者亨廷顿曾断言,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经济竞争,军事竞争,而是文化竞争。从20世纪70年代起,文化产业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世界的经济格局在也不断的发生改变。从国际上看,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国际产业分工成为垂直产业分工,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取得了新的比较优势。从国内看,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公众文化需求有待进一步满足。各文化产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也在制约着整体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3.文化产业的特点

文化的娱乐化倾向是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文化的商业价值越来越高。“超女”、“快男”、“中国好声音”等新的电视选秀节目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追捧,说明娱乐业已经在经济增长和文化演进的前沿占据了不可否认的重要位置。

二、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热,就业冷”现状

1.新专业开设如火如荼

为适应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教育部2004年在全国高校中首次增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批准了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开展文化产业管理的试点招生。目前为止,全国已有近百所高校开设此专业。但各学校的培养定位十分模糊,院系归属也受到影响。其次,课程设置杂乱无章,导致学生并没有学到专业的实用知识,多而不精,以至于对社会的专业对口没有作用。该专业需要掌握的知识量非常的多,不仅要精通理论方面的知识,而且需要具体的操作实践。在没有明确的就业去向下,对该专业的学习只会让人们莫衷一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有待于市场的检验。

2.专业热,市场冷

在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问题的今天,就业率几乎成了很多学校和专业生存的“标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亦是如此。据了解,本专业近年来培养出的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有的业界人对该专业的概念很模糊,甚至该专业毕业生的实习机会都找不到。一个专业的市场发展态势炙手可热,而市场反应却如此冷淡。这种困境的原因何在?归根结底在于该专业还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文管专业的人才还未被发掘出来。市场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不仅是学校的教科安排,而且学生本人也需要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学习。

三、应对我国文化产业管理的发展难题

1.立足产业需要,重点培养经营人才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文化事业具有公益性、公共性,而文化产业则具有经营性、市场性。为增强我国文化的竞争力和软实力,国家文化体制的目的旨在培养多数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知名企业。文化产业的应运而生,正是为了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培养的人才不应局限于文化事业工作。

2.夯实专业发展基础

首先,要形成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将其从一般专业提升为专业类。与公共产业管理.工商管理等管理专业并列,再根据其研究范围分出明确学科发展方向,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例如,可在一级学科下设立媒介经营管理,影视经营管理,文化经纪人等二级学科。

3.重视企业作用,倡导开放性教学

高校可与企业联合建立教研基地,鼓励学生积极走出校门。企业可以发挥实践平台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聘请精英讲座给学生开展专业培训;而高校可发挥智力资源为企业出谋划策,共同开展课题研究等。这样可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4.政府和文化产业市场应发挥的作用

政府应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养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推动政府购买基本服务与文化消费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市场可重点发展报刊杂志、图书影像、影视娱乐等产品市场。打造文化品牌,增强文化影响力。

四、结束语

在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产业管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名文管专业的学生,会也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也希望中国的文管市场建设越来越好,面对利与弊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企业运行机制,逐步实现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化,思想化。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培养大量的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官玲.世界文化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

[2]李志雄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热的冷思考.广西大学学报,2012

[3]李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改革探悉.教学研究,200

[4]百度网页“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大众传媒的利与弊范文第3篇

一、主题电影是人文思想教育不可缺少的载体

多年来,我们的人文思想教育是被忽视了的,是不成功的。在实施人文素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增强人文素质思想教育的实效性是提高人文素质水平的关键。要避免说教式、注入式等形式化教育的倾向,还人文学科本身的魅力,就要探索多元化的人文思想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诸如举办人文知识系列讲座,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多变的人文知识竞赛,开展阅读与人文思想教育有关的阅读教育活动,外出参观人文景观等。通过开展人文思想教育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中学习、积累人文知识,增强人文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就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把人文思想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如何利用优秀的电影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教育就值得我们现代教师去研究,去为现代中学生寻找一条人文思想教育的新途径。

影视艺术是当代最具群众性的艺术之一,是通过银幕或荧屏上的艺术形象进行思想熏陶,情绪感染的一种精神活动。为此有人说:电影,能从诗中学到语言和韵律;从小说中得到故事和描写;从戏剧中汲取角色和表演;从摄影中搬来光线和色彩;从音乐中窃取音响流动;从画师处偷得构图和情趣;从建筑那里摹得结构。它是各种艺术的综合,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是思想与艺术的珠联璧合。

电影融光、声、色、画为一体,形象逼真地、深入浅出地演绎着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它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打破了时空限制,能让全世界、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相会于课堂,相会于今天;有利于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化。主题电影能让学生走近名著,和名人握手,与“伟大的心灵”对话,从而完善人格,有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同时它还能让学生随剧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惧、憎,从而发展学生的情感,张扬个性,成为中学生人文思想教育不可缺少的载体。

二、主题电影是实施人文思想教育的客观需要

我校是一所农村九年制学校,地理和环境条件决定了我们的学生全部来自于农村,准确地说是一所农村孩子的学校,家长文化素质偏低,82%的家长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学生家庭缺乏文化氛围,家长眼界狭窄,文化品位不高,缺乏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人文认识,因而也就缺乏对学生,对自己孩子的人文关怀。同时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需要,农村留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留守学生现象,更加促成了农村学生生活环境的单调、家庭教育的缺失、知识来源的匮乏,知识结构的单一的现象的形成。因而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相对封闭,课堂表现缺乏活力,往往难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模式需要。他们迫切需要开展现代人文思想的教育,需要一种媒体给他们进行认识世界、了解生活、培养意志的人文思想教育。在这样的客观教育背景下,我们择立了电影课程资源融入初中语文课程教育,整合现代初中语文教学的课改特点,目的就是想:“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知识广博,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人格高尚、胸襟开阔、志趣高雅、蕴涵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具有人文关怀,品德高尚的人”。

三、主题电影对语文知识有理解和内化的效应

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厚重的经典名著改编成了电视剧、电影,利用影视作品以其生动具体的银屏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面貌、本质,通过观看主题电影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中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背景的了解,提高学生理解、表达、鉴赏语文教学内容的能力,是现代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改革特色之一,具有对语文知识强化理解和内化的效应。

第一、利用主题电影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写作素材。影视作品作为学生文化生活的有机部分,备受学生关注。写作课可以利用影视作品这一资源,引导中学生关注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可以把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情节、细节的叙事技巧,以及结构的章法借鉴到学生的写作教学中。比如在一次主题为《用什么打动“我“的心》的作文评讲课上,我通过学生的作文拟题、选材等的评析,引导学生得出:“真实、思想、创意、文采”是作文取胜的法宝。接着播放电影《围城》让学生讨论,这部电影,在写作上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学生讨论达成共识:换个角度去观察生活、去思考问题、去表达情感。如果我们的作文能在这“真实、思想、创意、文采、换角度”几方面考虑,一定会打动人心。生活、阅读是写作的源泉,中学生喜爱的影视作品也是他们写作的重要素材,可引导学生写影视评论文章等。

第二、利用主题电影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影视艺术是一种语言性很强的艺术,能够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鉴赏能力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越来越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运用才能逐步实现。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外,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践,走向他们所喜爱的影视作品。如确立话题“我喜欢的电视剧”,“电影、电视给我们带来什么”,“你对影视剧中的什么最感兴趣”,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说说电影电视的利与弊,还可以与同学进行对话,甚至争辩。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交际能力。这样一定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热烈的交流气氛。

第三、利用主题电影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好的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得到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和心灵的愉悦,从而受到以美感为前提的特

大众传媒的利与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四二一”家庭独生子女教育

随着1980年开始在全国推广“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至今,我国目前已积累了9000万独生子女人口。1980年,我国育龄妇女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2.84岁,初育年龄为24.43岁,到1990年,分别降低到22.00岁和23.42岁,90年代之后基本保持稳定的态势。因此,从2003年起,每年都会有数百万的独生子女人群陆续进入婚育期,“四二一”家庭结构逐渐成为了一种现实的人口现象。据推断,在“未来中国城市中,‘四二一’或‘四二二’结构的家庭比例低不了”;“如果现行的政策不变,将来家庭结构必然出现‘四二一’的格局”。这种家庭结构的出现不仅会直接影响我国的人口再生产进程,而且必将对此类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教育带来诸多方面的影响。

“四二一”家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特定组合群体概念。“这种家庭涉及了三代人,三对夫妇,七个人。其中‘二’特指两个独生子女结婚形成的中间一代,‘四’是指他们的父母,‘一’指这对独生子女夫妇所生育的独生子女。

一、“四二一”家庭教育的利与弊

1.“四二一”家庭教育中的有利因素。较第一代独生父母,这批“四二一”家庭即“61”结构中的“1”——孙辈,他们没有任何的堂、表兄妹——因为他们没有叔伯、姑母、舅父、姨妈,他们在家庭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亲属。无疑,这样会使孩子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更加强化,他们拥有更多亲人的关爱和呵护,日常生活被照顾得更加周到、体贴;当孙辈出生时,祖辈年龄普遍在50岁左右,部分已经处于退休年龄,他们愿意也有能力为唯一的孙辈提供经济上的扶持;作为第一代城市独生子女的父辈,他们较自己的父辈们拥有着更高的学历,在教养观念上更新颖、更科学,工作收入也较其父辈更高,能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经济支持;大家庭人际关系较以往核心家庭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多变,生活在由祖辈和父辈共同组成的家庭中,教育力量能兼顾大、小家庭之长,去两者之短,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2.“四二一”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初为人父人母的第一代独生子女除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以外,同时也对其父母特有的“天然”依赖。这时,希望享受天伦之乐而又有充足时间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便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抚养孙辈的义务,成为孙辈生活的主要照看者。这类家庭中的幼儿除在父母工作之外的短暂时间内能与其共处交流,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祖辈生活在一起,因此,隔代抚养无疑就成了此类家庭的主要抚养方式。在隔代抚养中,祖辈的姑息纵容、包办代替、一味迁就、百依百顺成为了普遍现象。而“四二一”家庭较核心家庭的众多优势,如良好的经济支持和丰富的情感基础,在实际的养育幼儿的过程中,却往往由于利用不当而成为了幼儿教育问题的凶手,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如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性格两面,左右逢源;为所欲为、骄横跋扈、纪律性差;胆怯、孤僻、不善社交、不合群、合作精神差;懒惰、娇气、磨蹭,缺乏朝气,没有自理能力;意志薄弱,缺乏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怕苦怕累,经受不起挫折;即使在体格上,也由于营养过剩,患有“现代文明症”——肥胖症。

二、“四二一”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

(1)幼儿的社会生活环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子女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得孩子面临着更多的问题。由于城市居民现代住宅的主要特点是:高层化,封闭化。城市住宅每户居室和生活设施的配套建设,使各个家庭都过着彼此不相往来的封闭生活,这样大大缩小了孩子与外界环境接触的机会,使孩子大多时间都封闭在家中。

(2)社会文化中的教育观。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就出现了劳动力过剩,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生活中最为紧迫的问题,而一度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不合理的社会用人制度似乎成了一只无形的手在指挥着家庭教育,深刻地影响着家长(包括祖辈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即重家庭教育中智力因素而轻非智力因素,重知识的简单识记而轻创造性培养,违背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拔苗助长等现象比比皆是。

(3)社会宣传的不良趋势。大众传媒对早期教育铺天盖地的夸大宣传,偏重知识传授,导致很多祖辈、家长片面认为让孩子学认字、学英语、背诗词、会算术等,才是进行了早期教育,并视此为家庭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忽视游戏、生活本身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作用;广告媒体大肆强调“关键期”的作用,受媒体宣传的影响,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家庭教育中出现了盲目投资、盲目施教、盲目要求、盲目攀比及过分焦虑等现象。

2.家庭原因。

(1)祖辈维度。这批祖辈大多出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由于特定时代背景的原因,其知识面相对狭窄,世界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多祖辈认为幼儿时期的孩子只会被动接受,对周围的事物一无所知,对幼儿的发展认识仅限于身体,对智力和心灵的发展所知甚少,导致对儿童观的偏颇理解;在教养观念上,祖辈们也仅限于孩子的生理需要和安全感的满足,他们关心孩子的饮食、睡眠,却经常忽视了营养的合理搭配。他们努力确保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却对孩子的心理需要和个体尊重方面相对淡薄;在情感上,作为唯一的孙辈而言,更是倾注了全部的爱,尽自己所能满足孙辈的要求,这就势必会带来娇宠溺爱、百依百顺、包办代替的不良后果。

(2)父辈维度。这批80后独生父母虽然学历相对较高,但是对于专业的幼儿教育仍是知之甚少,他们的教育理念单一狭隘,仅仅把会算术、会唱会跳、会英语、会弹琴等作为好孩子的标准,以将来能出国、当博士作为培养目标。在教养技能上也大大缺乏,他们对子女期望过高,强加自己的意愿,甚至为其规划人生;在教育内容上重智轻德,盲目攀比,对孩子的品德个性、行为习惯、情感需要、思想志向、兴趣爱好则不闻不问,完全忽视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在这种环境里培养出来的人往往缺乏责任心、不善合作、动手能力差、心理脆弱;在教育方式上多以溺爱型、放任型、攀比型为主;家庭教育缺乏原则性、一致性,幼儿犯错父母批评,而祖辈包庇纵容,形成孩子的双重个性;由于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短暂,影响亲子依恋的质量和亲子关系发展。

三、“四二一”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四二一”家庭教育的问题,优化家庭教育质量,就需要在全社会的支持下,以家庭协调为中心,通过幼儿园和各类教育机构的相互配合,三方相互协作共同达到目标。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1.营造积极和谐的社会环境。应通过各类媒体对此类问题的报道,增加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共鸣,增强大众对“四二一”家庭教育问题的意识。积极寻求专家的科学指导,提供可行的意见,防止片面夸大教育的不良趋势,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四二一”家庭教育体系。也可以由妇联、教育界、共青团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创办“家庭教育学校”,培养家长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和谐,且适合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

2.加强家园合作。幼儿园应该对“四二一”家庭中的孩子给予特别关注,老师应该对此类家庭的孩子进行重点培养和个别教育,并组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在已有的家长会的基础上,增加祖孙教育和祖孙活动,如为更多的祖辈们服务,使祖辈更新育儿观念,了解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和原则。也可增设全家参与性的活动,如“全家总动员”、“三代亲情教育”等,有效调动全家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增进全家的感情凝聚力。此外,还可以举行“四二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请在“四二一”家庭中做得比较好的祖辈和家长们来做讲座和经验交流,相互传达体会感受,相互探讨有效方法。

3.促进“四二一”家庭和谐。独生父母们也应正确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真正成熟起来,履行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要尊重长辈,积极和长辈沟通,及时和老人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祖辈也应听取子女的教育意见,共同制定教育措施,共同探讨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父辈们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确立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孩子的情绪、交往、行为道德以及性格等方面,增加与孩子之间情感交往,形成温暖的家庭氛围。

参考文献:

[1]郭志刚等.现行生育政策与未来家庭结构[J].中国人口科学,2002,(1):2.

[2]杜亚军.代际交换与人类的养老制度?——人口老化与养老问题的国际化比较研究(博士论文)[D].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1988.

[3]刘鸿雁等.独生子女及其未来婚姻结构[J].中国人口科学,1996:3.

[4]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84.

[5]王因为.祖辈照料下一代的误区//:家庭与下一代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