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的教育方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的教育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的教育方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情境教学;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多年执教于高中英语教学一线,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所面临的种种压力,尽管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学生几乎都埋头于作业堆中,甚至有些学生终日疲惫于各种题海之中,苦不堪言。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方式存在诸多弊端,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英语课堂枯燥乏味

传统的英语课堂,往往都是教师一味地在讲台上宣讲,学生在台下被动听讲,对于不少习题、题型,进行逐一的攻克,以期掌握更多的解题技巧和解题能力,对于课本教材,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仅仅是教师进行照本宣科的宣讲,学生在底下按部就班完成老师的要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一般是教师要求背诵的段落,学生进行背诵,教师要求做的课后练习,他们完成。课堂上,教师提问,他们被动回答问题,课堂气氛不浓郁,课堂上的主动性较差。

(二)口语表达能力欠佳

提到高中英语口语能力的问题,这个问题基本上也成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中国的英语教育存在较大的问题,也时常被不少专家、学者所质疑,大部分质疑者都将矛头指向了英语口语,中国英语是“哑巴式”的英语,不少学生掌握了一个单词的多种用途,但是在具体的口语练习和交流中,却产生了较大的困惑。

(三)灵活运用能力欠缺

学生普遍对英语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欠佳,这也是我时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比如对于同一个知识点,进行一次纠正错误后,后期依旧会犯类似的错误。比如,我曾经强调高中英语作文要写的简洁明了,代词一定要指代清楚,在口语中没有时候会用简单的you,they,it等来指代前面提到的人和事,但是在英语作文的书写中,却不能如此“模糊”地加以指代,如表达“When we got to the factory, they all went out to give us a warm welcome.”这句话时,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这里的“they”究竟指什么,联系上下文时,发现是指公司的员工,因此,完整而准确的表达应该是“When we got to the factory, the workers all went out to give us a warm welcome.”

二、思考与建议

结合近几年的一线教学经历,笔者认为高中英语课堂要想打破传统的刻板式的英语课堂,构建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英语课堂,就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所谓情境教学法,并不是单纯的把情境生硬地搬进课堂,而是结合“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企图通过情境教学法,构建高中英语高效课堂。

(一)“天时”:结合大纲要求,导入情境课堂

引用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只为了更真切的说明情景教学法引入高中英语课堂所需要具备的元素。在我看来,“天时”应该是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最首要的因素。情境教学的导入,首先应该契合大纲的方向,符合大纲的要求,要从教材基本内容的角度出发,探索最佳导入方式。

比如在很多时候,教师在讲解教材的时候,可以引入生活中的相关情境,让学生感觉到英语并不陌生,“生活英语”有助于让学生很快融入英语教学的场景,在相关的语境中,掌握特定词汇的应用等。比如对于以下三句话,笔者就采用联系生活实际,逐步延伸的方式:

(1)Why are the boys and girls around the pretty lady?

(2)What does the boy want to do? Is he allowed to do so? Why or why not?

(3)What feelings may the boy have?

这是曾经在某个课堂上,我列出的三句话,分别结合了多媒体图中的三张图片,让学生自由想象。比如有一次英语课堂上,当我讲到了牛津高一英语M4U3 Tomorrow’s world,其中提到:“Not only will he or she feel every step of climbing Mount Everest felt by viewer, but also the user will also experience the cold, smells, sights and sounds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我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对未来的畅想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想出珠穆朗玛的周遭环境。这也是鉴于不少学生向我反映,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经常会产生“无话可说”的现象,其实在写作中也是一样,学生善于将生活中的相关情境,引入脑海中,不断延伸,作文很快“下笔如有神”。

(二)“地利”:结合学生特点,构建高效课堂

在具体的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该按照大纲要求,结合学期计划进行教学,但是另一方面,更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观察和了解学生对于所讲的知识点的掌握能力,以期构建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这也是“以学定教”理念的内在要求。

笔者认为,高中英语课堂的情境导入,应该尽可能契合学生所喜欢的情境,必要时候,也可以进行学科之间的渗透。比如在苏教版高一语文就学习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很多学生对于这一首经典的脍炙人口的诗歌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有同学在课后进行背诵,其中有开头就有几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上课的时候,我问学生们对这首诗的感受,他们都很好奇的看着我,我紧接着跟他们说:“徐志摩的这首诗一直被作为经典进行传诵,在朗诵的时候,也有不少人把这首诗翻译成英文版,其英文版的表现效果也一样动人。”很快学生们都对这首诗的英文版产生了好奇心和兴趣,于是我用多媒体播放了英文版,“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Quietly I wave good-bye/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我引导学生们自己品读英文版诗歌中的一些词的用法,仔细品读英语翻译中所注意的问题,进而进一步感悟汉译英时候的注意点。这是语文和英语课程相互渗透的一个案例,其实在我看来,学科渗透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会用多种思维拓展自身对知识的掌握。将情境教学和学科渗透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全面驾驭多门学科,提高综合素养。

(三)“人和”:结合发展要求,构建和谐师生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尽管要应对负担较重的学业,这个时期的学生同样也需要身心、性格等各方面的锻炼和培养。一直以来,中学教育反复提倡“大语文”观念,对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渗透一再强调,其实笔者认为,人文关怀不能仅仅局限于一门学科,在英语学科中同样需要具备。

例如我选取了一些英语谚语、名言加入课堂,以激发他们努力学习。如:“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Look before you leap. First think, then act.”(三思而后行)、“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 makes a man healthy, wealthy, and wise.”(早睡早起,聪明健康)等等,通过这些英语励志名言的导入,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抱负,激励他们前行,更有助于学生积累英语名言词汇,他们可以在写作或者口语对话的时候,运用这些名句,为话题增色。

传统的教育方式范文第2篇

文化背景濡化民歌双重乐感高师音乐教育

进入2l世纪以来,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拉开了帷幕,作为基础教育之一的音乐教育,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正积极投身其中。然而,从这几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越来越觉得,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认识和实施,并非一时就能奏效。造成这一现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音乐教师个人观念的转变。在新疆这个多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价值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当代音乐教育传承有着本质的区别;另一方面,我们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的研究还处在一个理想思辨的层面上,缺少实证性研究。这将成为制约本地区音乐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为此,探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与当代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传承,力求在两者之间寻求最佳的切入点,是本文探讨的主要目的。

一、对新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界定

根据王耀华的论述,中国传统音乐指的是:“中国人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式特征的音乐”。狭义的是指,它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世代相传至今的古代作品。广义的是指,除了上述以外,也包括当代中国人用本民族固有的形式创作的、具有本民族固有特征的音乐作品。世居新疆各地的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们的音乐文化及其基本属性自然也完全符合上述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界定。董维松目前对传统音乐的分类(五类),已将中国现存音乐从题材和形式上进行了科学的涵盖,我们可以结合新疆的地域特点,为其进行较为科学的分类。一般包括:

1.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将各少数民族的各种传统音乐体裁按原生概念分类,如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伊犁古歌、那格拉鼓乐、达斯坦等。

2.新疆少数民族的民族音乐。指在深入学习和继承新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方专业音乐的技巧手法,将两者很好地融合。如由专业音乐家创作的小提琴曲《新疆之春》《阳光照耀着美丽的塔什库尔干》,管弦乐曲《故乡》《哈萨克组曲》等。

3.新疆严肃音乐。指学习和接受了西欧古典传统的技法,并按其技法思维、逻辑写出来的音乐。

4.新疆少数民族的流行音乐。这类音乐目前较为普遍,如少数民族音乐台或歌舞晚会中的部分节目,刀郎、艾尔肯等。

5.新疆现代音乐。运用20世纪先锋派手法创作的音乐,目前本地区也有人涉足这一领域。

二、新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

1.传统就在现在

为什么中国文化历经几千年沧桑,纵使王朝交替更迭,仍能维持其文明性格的一贯性?这是因为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广阔而深厚的精神矿藏,它是我们民族的魂魄和依托,这种文化上的趋同,正体现着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在巩固民族社会心理、增强民族自信心等方面所转化成的一种民族凝聚力。由于在历史上,新疆各少数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族源、生产方式、宗教等),所以他们的音乐形态也就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貌似相同的音乐术语,往往指的不是同一事物。它告诉我们应该对一些所谓的基本法则和概念进行认真的探索。

2.依托于本民族文化体系的新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早期传统文化大多是以口耳相传为基本方式而传承的。作为新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从历史上看,其方式仍然以口耳相传为主,同时各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传承也正是在社会化进程这一大背景下实现的。社会学家一般认为,“社会的进程是个体学习文化的过程,是接受文化熏陶和适应文化环境的过程。”在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独特的传承方式中,在多数场合下,对音乐的学习都是听会的,因此也就有了这样的哈萨克谚语:“音乐伴随他们来到人间,同时也伴随他们步入天堂(阿拜语)。”在文化人类学家的眼中,传统音乐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传承绝离不开音乐的环境(文化语境),可见音乐行为自然要受到文化语境的影响与制约。

3.新疆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及影响

知识的更新分化出许多新的学科,无疑,这标志着学科研究的深入。但从教的视角来看,就难以调整好新旧教学内容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增多,要求学校的课程必须不断地进行调整和补充,将新知识纳入课程结构,使课程能及时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及动态,跟上时代步伐。

4.新疆少数民族的“濡化”教育是对高师音乐教育的补给

如上文所述,当代新疆高师音乐教育,虽然拥有其庞大的教师队伍和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但这种机械化的教育,只是在做一个较为低层次的教育重复。这种依托于本民族文化体系中的音乐濡化教育方式,呈现出了勃勃生机。不难想象在生产手段还不够发达的新疆少数民族中,这种“濡化”教育的作用,无法被当代的音乐教育方式所替代,这种“濡化”教育也只是保证一个民族高度纯洁的强有力手段。“濡化”对人的思想、情感、人格、态度、品行的完美塑造,不正是我们今天教育所期望的么?民族文化的教育功能就是强调其民族的文化传统。巩固其庞大的民族心理,增强其自信心。继而可以转化为一种民族凝聚力,最终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转第47页)(接第44页)

三、寻找新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突破口

1.注重少数民族文化背景的教育

由于新疆各少数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如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产方式等,我们对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首先应从上述方面入手,而不能把会唱几首少数民族歌曲作为一个了解其民族的重要依据或窗口,应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民俗、禁忌、宗教传统、经济发展状况等。把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放置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并从中得到系统的科学阐释。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去真正感受其音乐的价值所在,如果有“文化隔阂”的存在,传统音乐的价值就难于得到真正把握。所以,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化是本地区传统音乐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2.注重各少数民族传统民歌的人文教育资源

在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传统民歌所占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每一个民族的民歌便是一个民族经济、文化风俗等某方面的缩影,我们不难从其歌词中领略到它的价值所在。

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歌是中华文化千百年来的积淀,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变异性等特点。新疆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民歌,尤其是那些以游牧为生产方式的草原民族,都惯于用人情体察鸟、兽、草、木的境遇,用人意描摹山、川、风、云的状貌,牧歌里充溢着对景色的感受,如他们对骏马的盛赞、对湖泊的厚爱、对故乡的眷恋,情感已丰富到了惊人的程度,当歌词投射到音乐中就化作起伏不羁、疏密有致、伸缩自如的音调与节奏了,让人惊叹不已,所以,我们应建立一种崭新的教育制度,让草原民族的新一代人人都能自幼扎根草原文化的优秀遗产与民族传统的音乐教育之中。

3.双重乐感的培养,有望在新的音乐课程改革中得以有效实施

双重乐感(具有感知和把握两种异质音乐构造的能力)这一概念由赵塔里木于1996年以文化人类学的方法首次运用于音乐教育领域中,它已在新疆的高师音乐教育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其方法论的倡导下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从目前的新疆教育现状来看,我们仍没有摆脱诸多因素的制约。

结语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试从新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中寻找到一些对当代高师音乐教育有益的启示。力求在今后的新疆高师音乐教育中主张共享新疆各民族音乐文化,理解人类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拥有某种文化能力,最终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今天这个日益变迁的社会,这也是共创新疆各民族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前提。

参考文献:

[1]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

[2]冯光钰.传统是一条河——关于弘扬民族文化的断想[J].人民音乐.1990(3).

[3]赵塔里木.蒙古族额路特人的音乐观、民歌的分类和传承方式.王镇华,修海林,李文珍.中华音乐风采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4.2.

[4]董维松.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及其教学问题[J].中国音乐,1997(1).

[5]赵宋光.草原音乐文化的哲理启示[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1989(1).

传统的教育方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柱式; 西方古典柱式; 建筑文化; 比较; 差异

中图分类号:TU-8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3-0082-04

中国传统建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木构建筑体系,各个时代的印记也鲜明地烙在建筑上:秦汉时期的建筑从“秦砖汉瓦”中看出古拙朴素的风格;唐宋时期的建筑主要表现出宏大深远的“唐风宋韵”;元代的建筑虽然保留了宋代的遗风,但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简化;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则偏向复杂琐碎……中国古代建筑几千年以来的一脉相承,形成传统,各个时期的建筑均是在这个“传统”的前提下有所变化。

西方古典建筑发展的主线源自爱琴海沿岸,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爱琴文明中的建筑,古希腊时期的古典建筑在公元前四到五世纪时达到了高峰,涌现出大量的建筑杰作,主要体现在宗教建筑上;而古罗马将古希腊的古典建筑的柱式、形制继承并发展下去,并且创造出拱券结构用于沉重,建筑的种类大大丰富了,出现了大量公共建筑。至此,西方古典建筑体系基本确立。古希腊、古罗马的众多古典柱式也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成熟和完善起来。

本文将中国传统柱式和西方古典柱式进行比较,意在从造型、材料、功能等方面探寻它们之间的差异。

1中国传统建筑的柱式

中国自古以来就在建筑中使用木柱与石柱,其中以木柱的使用最为广泛。参照西方古典建筑中柱式的定义,本文也借用“柱式”来描述中国的木构建筑体系。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古典建筑分台基、墙柱和屋顶三个部分,为了使比较更有针对性,文中选取了墙柱部分中的柱式作为研究对象。柱式包括了柱头、柱身和柱础三个部分,中国传统柱式中的柱头部分即是“斗”。中国柱式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一个完整系统,本文以宋《营造法式》中的柱式作为对象进行探讨研究。

1.1 《营造法式》中的柱式

关于柱式的记载,在《营造法式》(以下简称《法式》)中分为若干卷分述。其中卷一是总释上部分,引用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从历史范畴角度上诠释柱式各部分的含义。卷三是壕寨制度和石作制度,其中包含了柱础部分的说明。卷四和卷五即为大木作制度,主要是斗和柱身的制定。卷三到卷五是从技术范畴论述了柱式的各个部分,相对于卷一的历史范畴,这部分更侧重于做法和规范制定。

1.1.1斗

宋代的斗外形上硕大雄健,尚存唐代的遗风。斗的做法,《法式》分为造之制、造之制、造昂之制和总铺作次序。以栌为例,栌建在柱头之上时,它的长与广都为三十二分。如果建造在角柱之上,则面径为三十六分,底径为二十八分,高二十分。栌的开口广十分,深为八分。《法式》对的具置、尺寸大小、高宽比例都有着规范的制定,宋代的材制度也已经贯彻到做法中(图1)。

从结构和力学的角度上看,斗是一组融结构与美学于一体的构件。其中主要是作为承担屋面荷载之用,而是一段横木构件,为求屋面出檐深远,采用层层向上出挑的方式保持与屋面相吻合。而昂的力学作用在于下昂的后尾挑起,以承下平椽,或压于下,起到杠杆的作用。斗各构件都依照结构力学原理穿插搭接,咋看之下混乱无序,实则蕴藏着高度的理性精神。

1.1.2柱身

从外观上看,柱身横断面大多为圆形。此外,《法式》中还记载了对柱身卷杀的处理,称之为“杀梭柱之法”。文中规定:“随柱之长,分为三分,上一分又分为三分,……又量柱头四分,紧杀如覆盆样,令柱项与栌底相副。其柱身下一分,杀令径围与中一分同。”这里可以看出,《法式》记载的柱身“杀梭”将柱身等分为三段,在上段做三瓣卷杀时,至上径比栌斗底周遍大出四分时,作覆盆形收束,柱身中间一份和柱下一分柱子的径围保持一致。

关于柱径和柱高的比例(细长比),《法式》中尚未有记载说明。但依据现阶段对宋代建筑的考证,大体是檐柱仍保留1/8~1/9比例,外观比较粗犷雄健;内柱则较为细长,约为1/11~1/14(图2)。

1.1.3柱础

宋代的柱础都有“覆盆”,并且将“”加于其上,“”是柱身与覆盆或底座的过渡部分,这部分的纹理为横向平置,可有效防止水分顺纹上升,增强了柱的耐久性。装饰方面,宋代柱础覆盆部分的雕刻繁复精美,这些雕刻花纹大多以植物花草、神兽图腾等作为象征隐喻,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装饰风格。

对于柱础的规定,《法式》中的标准柱础作出如下定义:“其方倍柱之径,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减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为率。若造覆盆,每方一尺,覆盆高一寸;每覆盆高一寸,盆唇厚一分。”可以看出《法式》中造柱础之制,规定础方为柱径之倍,覆盆高为础方十分之一,盆唇厚为覆盆高的十分之一(图3)。

1.2 中国传统柱式的特征

1.2.1建筑材料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斗和柱身的材料(包括)为木质,柱础为石质,分别属于古代建筑营造工艺中的大木作制度和石作制度。木材有施工速度快、效率高、节省原材料的长处,而石料有坚固、耐久性长的优点,两者相辅相成,才创造出灿烂的古典建筑文化。

1.2.2建筑构造

在建筑构造的组织上,各部分组织构造变化并不很大,基本仍然保持了其层层出挑,“斗”、“”、“昂”和“枋”四类构件遵循结构力学原理相互叠加穿插,斗中各部件的比例关系,仍基本保持宋代的制度。

1.2.3建筑外观

在建筑外观的效果上,宋代柱身的断面大多为圆形,基本维持着树干的形态。柱身比例上看,中国传统柱式柱身存在柱径和柱高之间的比值问题,宋代建筑檐柱一般为1/8~1/9,外观比较粗犷雄健;内柱则较为细长,约为1/11~1/14。

1.2.4建筑细部

在建筑细部的处理上,宋代柱础的覆盆装饰较为繁琐复杂,存有大量丰富的石作制度,如压地隐起牡丹华、宝相华、仰覆莲华、水等,这些浮雕装饰存在一定的象征隐喻。此外,宋代柱础中独有的“”也承担了防腐耐久的功能。

1.2.5建筑模数

在建筑模数的运用上,宋代柱式中已充分体现。宋代以“材”、“”、“分”构成了材制度的基本单位,斗各构件的比例尺寸,均以此材分为度量单位。模数制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建造效率,而且保证了材料使用的规范化,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2西方古典建筑的柱式

西方古典柱式的范畴大体包括古希腊三柱式和古罗马五柱式,其中以爱奥尼柱式在古典时期运用最为广泛、最具代表性,可称为西方古典柱式的典型范例。本文主要以维特鲁威(Marius Vitravii Pollinis)著作《建筑十书》(De Architectura Libri Decem,公元前1世纪)中记载的爱奥尼柱式作为研究对象来论述。需要说明的是,西方古典柱式由檐部、柱子和基座三部分组成,这里只选取了柱子部分研究,包括柱头、柱身和柱础,这三部分与《营造法式》记载的中国传统柱式一一对应,使比较更有针对性。

2.1 《建筑十书》中的爱奥尼柱式

关于爱奥尼柱式的记载,主要体现在《建筑十书》的第三书当中,第三书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神庙的均衡、神庙的种类、柱间、神庙基础的建造方法、爱奥尼式神庙的均衡。柱头部分、柱础部分及细部的制定记载于第五节爱奥尼式神庙的均衡中,柱身的间距、收分及卷杀则记载在第三节中。《建筑十书》较为详细地规范了爱奥尼柱式的形制,对以后古典建筑的建造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作用。

2.1.1柱头

古罗马爱奥尼柱头包括了柱定垫板、涡卷以及卵箭纹装饰部分,根据《建筑十书》中记载柱头的做法规范:柱顶垫板把其纵横做成柱下径的粗细加上十八分之一,厚度加上涡卷做成柱径的一半。柱头厚度分为九个半部分,其中一个半留作柱顶垫板的厚度,其余八个部分定为涡卷。至于涡卷,则是先定眼圈的大小,再以此向外画圆弧连接线。《建筑十书》中对柱头的规范都依据数字和比例,大体以柱下径为基数,其他构件的大小皆与之相联系。

从形态上分析,古罗马爱奥尼柱头更偏重于装饰性。两涡卷间原本作为结构用的弧形体托板被水平走向的沟通线取代。并且由于柱头涡卷的缩小,使得它与极为修长的柱身相比显得有点微不足道,涡卷的变化有可能是为了与多立克、科林斯等柱式保持外观上的协调统一,但同时爱奥尼柱式的典型特征也因此受到削弱。究其原因,是由于古罗马时期创造出券拱技术用于承重,柱头多数不作为结构之用,而仅仅是一种装饰品,强调装饰的华丽程度(图4)。

2.1.2柱身

古罗马爱奥尼柱身横断面有二十四道凹槽,柱身细长比一般定为1/9。但根据不同类型的神庙,细长比也会发生变化,据《建筑十书》的记载:在离柱式神庙,柱子要做成其粗细为高度的八分之一,宽柱式中为1/8.5,窄柱式中为1/9,在密柱式中定为1/10。这样从离柱式到密柱式,柱间距越小,柱身细长比越小,柱子越为纤细,因而保持比例的和谐,因此,正如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所说:“必须按照建筑物的种类追求特有的平衡。”

关于柱身的收分,《建筑十书》中将柱子高度从十五尺到五十尺分为四种情况说明,其中柱高十五尺时,应把下部的粗细分为六个部分,把它五个部分确定为上部。到了柱高为四十到五十尺时,应分为八分,在柱子上部柱头下面缩减为七。其后按情况以此类推计算,来确定柱子的收分,柱子越高,在柱身上便要划分更多的部分来达到整体的比例协调(图5)。

2.1.3柱础

《建筑十书》中记载的古罗马爱奥尼柱础有两类:一为阿提卡式(Attic),也称雅典风格的柱础,它由圆凸线、平凸线和圆凹线三部分组成,柱础的高度为柱径的三分之一,除去础座,剩下的部分再划为四部分,圆凸线、平凹线和圆凹线三者交替堆叠,形成几道凹凸相间的圆盘。第二种是爱奥尼亚式(Ionic),它由圆凸线、窄平凸线、上部圆凹线、小圆凸线和下部圆凹线组成。柱础高度等分为七分,比例不似阿提卡式均衡,最上层的圆凸线占了三分,剩下的部分由其它线脚按比例分别细划。对于柱础的出挑长度(ecphora)也作了相应规定,阿提卡式柱础的出挑距离为柱径的四分之一,爱奥尼亚式柱础出挑距离较为短些,为柱径宽度的十六分之三(图6)。

2.2古典爱奥尼柱式的特征

2.2.1建筑材料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古典时期的爱奥尼柱式的柱头、柱身、柱础材料皆为石材。虽然最初也曾尝试木制,但人们对于建筑耐久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伴随着石材加工技术的发展,使得最终石材淘汰了木材,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2.2.2建筑装饰

在建筑装饰的构成上,爱奥尼式的柱头极富有装饰性,涡卷成为象征柱式的典型构件。古罗马时,由于大部分公共建筑利用承重墙承重,古希腊时期柱式作为结构的作用淡化了,柱式更多的表达为装饰含义,因此柱头的形态就成了装饰程度优劣的关键因素。

2.2.3建筑比例

在建筑比例的制定上,柱身细长比运用贯穿到爱奥尼柱式体系中,古罗马爱奥尼柱式柱身细长比定为1/9,根据不同类型的神庙,细长比也相应会发生改变。这样规定的原因是要求柱式保持一定的比例协调,使神庙在视觉上不致于失衡。

2.2.4建筑外观

在建筑外观的效果上,柱身一般自1/3向上开始产生收分,以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爱奥尼柱身中部有增大的做法,使柱身呈凸肚状,但并不显著。《建筑十书》中称之为恩塔西斯(entasis),类似于中国宋代柱身的“卷杀”。

2.2.5建筑细部

在建筑细部的处理上,爱奥尼柱础都由数道圆盘堆叠组成,富有弹性,装饰效果比较强,与爱奥尼柱式典雅轻盈的气质是相吻合的,并且对柱础各个线脚部分都依据几何计算进行详细的制定,数字比例的理性精神无一不贯彻其中。

3中国传统柱式和西方古典柱式的差异比较

3.1 柱头

3.1.1形态与构成

中国柱式的斗从单层发展至多层,由最基本的四铺作乃至发展到八铺作,形成一种十分精巧独特的构造,外观上给人复杂多变、神秘莫测的感觉。斗的构件又都是一些较小的部件,如“”、“”、“昂”等。将这些较小的部件以榫卯形式搭接咬合,组成一组整体性的空间框架体系,使人叹为观止。而西方爱奥尼柱式的柱头,则不如中国斗般复杂琐碎,它的整体感十分强烈,并且有着形态上的象征意义,两个装饰性的涡卷让人联想到女子的卷发、贝壳、卷曲的羊角等图案。爱奥尼柱头上的各个细部,如涡卷,卵箭饰花纹等都是在整体中逐渐雕琢出细部装饰。抽象的隐喻、具象的象征以及从局部组合为整体、从整体细化为局部是中国斗和西方柱头在外观上和工艺做法工序上的显著不同。

3.1.2功能与用途

中国斗的雏形为“栌栾”,“栌”为柱头栌,“栾”是的意思,后来“”发展为弯曲的“曲”。从文献记载情况来看,“”在《说文》中注释为:“栌,柱上也。”,“”在《苍颉篇》记载:“,柱上方木。”而西方的爱奥尼柱头居历史考证,它的前身则为一种称作“托架帽”(bracket cap)的构件,也是柱头冠板的一种变形,类似于中国的“”。根据香港建筑师李允的著作《华夏意匠》中的观点,中国的“曲”为了结构承重,担负起悬挑出檐的任务,曲向上弯曲,层层出挑,承担荷载。而爱奥尼柱头中的冠板向下弯曲而发展成涡卷,涡卷形态华丽优美,主要作为装饰作用。向上、向下的弯曲走向产生了不同构件的发展形式。

3.2 柱身

3.2.1外观与工艺

从柱身造型上看,中国柱身上一般不做任何雕饰,依据原有树干的体态,仅仅强调几何轮廓感,由于树干断面也为圆柱形,这种做法可以提高建造的效率,木质树干可以经过打磨工艺处理后便可使用。而古典爱奥尼柱式不同于中国柱式光滑,依据树干形态的处理,它的柱身刻有二十四道凹槽,数量较多,其间的棱线通常被磨为弧面,而非尖锐的棱角,整体上看,这些棱线使得柱身轻盈挺拔,不显单调之感 。光滑和具有凹槽的柱身,反映的是中西对待柱艺术加工的态度不同,中国传统柱式柱身加工中强调自然形态,不求在柱身上做太多雕琢,这和处理斗时的繁复做法是完全不同的。而西方的爱奥尼柱身则更多加强细节的塑造,凹槽的数量及圆弧角度需要计算才能确定,再通过雕、刻、凿、磨等加工手法来达到他们心理上的艺术理想方向。

3.2.2材料的选择

从材料选择上看,中国传统柱式往往采用木材建造,西方古典柱式则选用石材。其实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石柱,代表性实例有:南朝梁萧景墓神道石柱,北齐义慈惠石柱以及一些寺庙建筑中常见的石经幢。但由于中国古代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和谐共生的理念为主,加上木材施工速度快,材料可以很快规范化制定使用以及加工技术的成熟,因此很自然将木构作为首选的建造方式。西方古典柱式在早期发展中也是率先采用木材,但随着文化心理上对石材的认同感,石材拥有坚固耐久的特性以及石作工艺技术的不断成熟,古典时期的建筑和柱式逐渐淘汰了木材而选用石材。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中西的建筑分别沿着不同的方向主线各自发展,因此中国的柱式最终选择了木构,而西方柱式选择了石造。

3.3 柱础

3.3.1功能与用途

中国宋代柱础存在一特殊构件,称作“”。它是柱身与覆盆或底座的过渡部分,安装“”的原因是中国的柱子基本是木制,水分易顺着竖向的木纹上升而影响木柱的耐久质量,而“”的纹理为横向平置,可有效防止水分顺纹上升,起到保护柱身的作用。而西方古典柱式的柱础部分不存在这样的构件,一般柱础以数道圆形或弧形的线脚来刻画,增加其立体感和丰富感。西方柱式由于采用石材建造,石料的耐久性大大强于木材,因此西方古典柱式柱础不存在使用功能上的顾虑,更注重柱础形态上的美感。

3.3.2装饰与细部

从装饰上看,中国宋代柱式的柱础覆盆部分都雕刻着花纹装饰,题材通常为植物图案或神兽图腾等,这些图案仍保持中国装饰风格的复杂琐碎,繁缛的花纹卷曲环绕,视觉上看显得极为精美华丽。而西方柱式的柱础不存有中国柱础浮雕式装饰,利用多重线脚堆叠是西方古典柱础的主要特征,这些线脚主要由圆凸线、平凹线和圆凹线等组成,更强调雕塑感和轮廓感,虽然柱础仍为装饰所用,但比较简洁大方。

4结 语

本文把中国传统柱式和西方古典柱式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中国传统柱式例举了《营造法式》中所记载的宋代柱式,西方古典柱式主要以《建筑十书》记载的古罗马爱奥尼式为例,整理出中西柱式各自的特征,再分别从柱头、柱身和柱础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柱式和西方古典柱式进行了比较,总结出若干的差异点,这些实则暗示了中国和西方在建筑观念、社会文化大背景下所存在的巨大差别。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建造技术、不同的理念文化促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柱式体系。柱式自身就是结构和美学上的和谐统一,任何没有结构依据的形式美都会被淘汰。中国传统柱式和西方古典柱式分别从造型结构、建造材料、细部装饰等方面诠释了各自的柱式特征,解读出两柱式体系中的特征要素,并比较出它们的差异点,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和西方的柱式文化和建筑文化,进一步说,为我们现在利用不同的建筑材料表现不同的艺术效果也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 [宋]李诫.营造法式[M],P7-P8, P21, P27, P35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李允.华夏意匠[M].P230, P233, P236-P237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3] [意]维特鲁威.建筑十书[M].P70-P71,P73-P75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5] [法]罗伯特・杜歇.风格的特征[M].北京:三联书店,2003.

传统的教育方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MOOC;教学方式;比较;思想政治理论课

2015年9月15日,清华大学课程《思想概论》(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登陆国际知名慕课平台edX并面向全球开课,来自13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学生选修,这也是中国首门登陆国际英文慕课平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课第一天,来自美国、新西兰、英国、加拿大、委内瑞拉等国的同学在课程论坛中纷纷发帖,围绕“中国化”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踊跃的线上交流,学生们的疑问得到了及时反馈,同时也促进了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和交锋。这种MOOC教学模式触发了大学传统学习形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知识传授的模式、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教学形式的变化必将引发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的全面更新和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面对MO0C带来的深刻影响,也必将发生重大变革。本文就MOOC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希望能借助MO0C平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

一、从教学模式来看,传统课堂教学与MO0C教学并存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学习的主要场地主要集中在教室,学习时间主要是按课表规定的时间。在规定的地点、规定的时间教师开展教学,学生开始学习。这样的教学缺乏灵活性,学习形式难以丰富多彩。学生无法按照自己的需要爱好,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法。但对教师而言有利于发挥其主导作用,便于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心理,适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对于学生而言,MO0C教学点燃了他们参与课程学习的热情,他们可以就某个知识点或社会热点事件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开展各种讨论,分享经验,获得帮助,在互动中提升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真实的学习感受。因此,在未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传统课堂教学与MO0C教学一起,共同融于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安排,二者相辅相成。

二、从教师角色定位来看,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是知识的讲授者,而在MO0C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答疑者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所以称之为“理论”,就是需要揭示规律的科学性、深刻性,体现理论的逻辑魅力。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讲授者以及考评者。强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关注目标和结果、认同和掌握。教师按既定的轨道推进教学,直接展示“陈述性知识”。学生跟着授课教师的教学进度进行理论学习,二者成为了既定真理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知识的积极创造者。

运用MO0C教学,其本质上是一个教师职能逐步分化和重组的过程。一方面,由于MOOC对标准课程资源的筛选和确定数量有限,造成只有少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为MOOC主讲的名师,而大部分的教师则退出授课领域,转而从事MOOC其他环节的辅工作。MO0C平台是开放的,多元的,各种辩论的声音、观点的交锋都在这里呈现。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引导他们参与课堂资料的搜集,视频的剪辑,内容的制作等工作。这促使教师角色发生改变,从一个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答疑者和辅导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MO0C教学,只是实现了教育方式的变革,但其内容依然要依托既有的知识,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在网络上进行的答疑和辅导。都不是空洞的,教师角色的定位与改变,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三、从教学方式上来看,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转向以交互式教学为主

在传统的“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传递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以教师“讲”为中心,教师掌控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无法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知识的呈现者,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在建构主义看来学生的学习是其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这也是MOOC教学的意义所在。

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MO0C教学,表现出交互主体性,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先上网“听课”,课堂内则注重互动和解决问题,在互动学习中,学生看待事物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和鼓励,运用MO0C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再是知识点的记忆,而是理论的逻辑魅力的展现。运用MO0C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学生开展主体性掌握教育,为每一个有学习需求的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学生可以在MO0C支持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网站上,上传自己制作的优秀作品,丰富教学资源。比如,我校高铁13级的学生拍摄的微视频“文明只差一个转身”以学生的视角来透视相关的社会问题,其作品获得大家的的赞誉,并带动了大部分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践行。这就是运用MO0C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所在,它丰富了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拓展性资源。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MOOC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各有其优势,MOOC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和手段,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服务,达到提高其实效性。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谢璐妍,郑鸣九.运用MOOC平台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教学新模式[J],思想教育研究,2015(9)

传统的教育方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音乐教学;传统教学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音乐教学又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此同时,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新课程背景下的传统教学方式呢?这是音乐工作者必须要关注的一个重点话题,只有实现传统教学方式的继承与发展,才能让音乐教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达到前进的目的。

一、摒弃落后的教学理念,树立起新型的创新教学理念

首先,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也在不断进步,高中生学习和感知音乐的渠道越来越多,例如,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等,这些都是极为高效的音乐学习渠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由于当代高中生接触音乐的角度和方法大大增多,所以,音乐教学也变得更加复杂化,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应当意识到当今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对于音乐教学的重要影响,并立足于这个实际情况开展实际的音乐教学,让传统音乐教学更加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方面的积极创新和探索,从而充分利用当代的科学技术,提升高中音乐教学质量。

其次,高中音乐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众所周知,音乐理论对于音乐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做好理论工作,才能让音乐学习变得有章可循,最终达到科学合理的提升。与此同时,实践工作也是必须可少的,如果只会纸上谈兵,而没有进行具体的声乐实践,学生就会缺乏对于声乐知识的深入理解,最终导致学了忘、忘了学的状况发生,大大影响他们对于音乐的热爱程度。因此,教师必须要适应新课程改革,把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革新,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音乐实践,从而让音乐课程变得更加具有综合性和选择性,避免内容的纷繁复杂,让音乐教学变得更加贴近生活。

最后,音乐教师必须要对新课改有一个深入的研读,并根据时代的要求培养具备综合音乐素养的优秀学生,这不仅体现在文化课的学习上,还体现在思想品德的建设中,学校应当加强音乐教学的建设,并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推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1.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近年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率。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音频、图片和视频的展示,从而让他们调动多种感官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这已经被广大教育者证明是一种极为高效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不但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参与者,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课堂的主人。高中音乐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并就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和延伸,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并且及时收集课堂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必要时对学生进行点评和引导。对于学生反映出的问题,教师应当加以研究和讨论,并把这作为调整课堂进度和课堂内容的重要依据,这样一来,音乐教学就充分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把“以生为本”贯彻到了教学中的方方面面。

3.拓展音乐教学的交流平台

音乐交流平台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积极开展一些音乐领域的交流和比赛,学校也应当积极推动平台的发展,定期组织一些校园音乐会等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可以组织校园大合唱比赛、校园歌手大赛、校园街舞比赛和校园民谣大赛等等,这些活动能够让学校的音乐氛围变得更加浓厚,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积极投入到活动中,进行活动宣传工作和动员工作,并对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这些交流平台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是有重要帮助的,能够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习到的音乐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实践活动中,让课外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满足了他们生活的需要。在这些音乐比赛完成之后,学生会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在交流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了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最终达到自身能力和素养的提高。

总而言之,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为高中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带来了更高的要求,音乐教师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并把传统音乐教学方式进行革新,彻底融入现代化音乐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素养,只有不断总结、不断实践才能让高中音乐教学走向完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