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目前学前教育的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现状 思考
一、数学课堂教学要多进行互动
曾经,数学课总给人抽象、枯燥、单调、沉闷的感觉。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课活起来,想了很多办法,可常常是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为所动,或者教师连哄带骗,结果也只有几个学生撑撑场子。 如今,这样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课堂常常是热热闹闹,学生积极性很高。下面列举的是许多教师经常采用的一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做法。
一是过多廉价表扬。只要学生答对了问题,教师就是“很好”、“不错”、“想法很好”。有时学生仅是重复别人的答案,有的答案还不完整,教师都给予表扬。而那些确实表现突出的学生却在教师一视同仁的评价中失去了应得的肯定和激励。
二是不敢批评学生。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采用所谓延迟评价或模糊评价的方法,于是出现了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学生对概念和方法理解不清或者出现偏差,教师不置可否;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视而不见;甚至个别学生失去自控,严重干扰了正常教学,教师也不敢批评学生。
三是数学活动设计简单化、模式化。很多老师在上公开课实验课时,让学生分一下组,合作讨论一下,动手操作一番。好动爱玩是学生的天性,这样照顾了学生的心理,轻松自在,学生当然欢迎,而老师采取的是放羊的方式,根本没有有效组织,出现问题时束手无策,不能及时引导。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事实上学生始终停留于活动的表层面,数学课变成了单纯的活动课,不能在活动中获得系统的知识,也不利于能力的提高,不能发展任何真正的数学思维。
如我教学“游戏的公平性”一课时,其中有一个“取25”的游戏,我是这样处理的:我首先宣布游戏规则,同时出示问题:“在游戏结束后,思考怎样才能保证获胜?有什么技巧?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然后让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与同桌一起做游戏,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开始游戏,同时牢牢记着老师的问题,在游戏时积极思维,紧张探索,接着又是热烈的讨论,同时教师也应参与进去。最后我请同学代表到讲台上发言,这位同学的发言十分精彩,大家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十分到位,在活动中知识得到了内化,思维得到了碰撞,能力得到了提高,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数学课堂教学也要使用传统方法
我们在数学课上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只要是上公开课非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可,这也成为了评价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之一。传统教学方法就如昨日黄花花香不在,他日黄鹤一飞不回,由此也出现了课堂教学“三不”的怪现象。
1、不看书。课堂上学生的数学书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这一节课我们讲……”还有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见不到有数学书。
2、不板书。一些公开课和观摩课,由于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里不断呈现精美的文字画面,但一幅画面闪过之后,很快又到下一幅画面,一堂课下来黑板上仍旧是空无一字。
3、不作业。笔者在2005年参加了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听了其中8节课,竟有6节课学生整堂课不写一个字,占听课总数的75%。有1节课教师虽然布置了课堂作业,可是学生刚翻开作业纸,下课铃就响了。
那么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看书、板书和作业,在课程改革后果真要被淘汰吗?笔者以为,数学课上必要的看书、板书和作业不仅不能被淘汰,在某些时候还应该加强。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数学书不仅是给教师用的,更是给学生用的。叶圣陶也曾说过,“课本必须善读”。阅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课前让学生看书预习,在课中让学生看书自习,在课后让学生看书复习,都是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发展思维能力,获得积极情感与态度,书写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是思维外化的过程。教师的写(板书),比之课件的电子虚拟、一闪而过,有着无法替代的示范作用,更能显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思维的演变程序。而学生的写(作业),更是别人无法代替的。特别是一些计算教学课,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模仿和针对性训练,才能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当堂训练,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就无从谈起。
那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这种“三不”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多媒体的引进是主要原因。“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摘自新课标),目前很多老师都对其存在片面的理解。多媒体课件形式多样、动态直观,的确给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可我们也发现常常是课件牵着教师走,教师牵着学生走。课堂上教师被课件所累,学生成了课件的观众。如笔者曾听过“直棱柱的侧面积”一课,教师为了创设情境,用计算机演示了直棱柱的侧面沿一条侧棱剪开铺平的动态过程,课前教师为这个动画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我认为实际教学中教师只须制作一个直棱柱的模型,学生就能直观地认识到有关直棱柱的侧面积的性质,这位教师的设计给人以小题大做的嫌疑;再有在椭圆的定义教学中,有一教师运用《几何画板》形象地演示了椭圆的生成过程,进而得到椭圆的定义,事实上教师用一根细线,两颗图钉就能完成教学目标,并且还能让学生通过动手参与实践,分享成功。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课的效果还不如普通的传统课堂教学效果,这种脱离教学实际的“多媒体”是没有生命力的。
参考文献:
中职教育的目标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与工具性,要求突出职教特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与素养。而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确定了加强语文实践教学的任务,将综合实践活、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都纳入了课程教学内容,同时规定了教学要求和课时安排。本文旨在探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现状、师生认知及改进策略。
【关键词】
中职语文 综合实践 师生认知 教学现状 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而存在,其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型合格劳动者的重任。中职语文是整个课程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并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这是中职语文教学所面临的新课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改革目标。
一、中职语文教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基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背景下,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其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为奠定其终身职业生涯的发展所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
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与理念,符合中职语文教学与学习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水平,安排一些便于理解、带有趣味性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通过直接感受,体会语文知识,积累经验;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其不再以单纯的知识讲解为形式,而是通过新颖、有趣的活动方式,促使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形成交流、互动、沟通、团队合作、问题发现与解决等能力,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具专业素质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围绕语文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从问题开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动机,并由此转化为探索的精神与能力,从而深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现状与师生认知
在当前的中职教育中,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性文化学科,却并未得到学生、教师及学校的重视,地位较低。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更显得微不足道,许多教师持有能不上则不上的态度,忽略此课。偶尔有些教师愿意涉足,但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浅尝辄止。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一所学校只有20% 左右的语文教师能够认真对待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课前备课、教学中实施,但也存在未能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及时评价自身与同学表现的状况,没有反思和总结;还有一些教师则干脆把综合实践活动上成了讨论课或写作课,或者播放一些相关视频就草草了事;更有甚者,则直接忽略此课。
同时,教师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探索与创新的热情,所以教学模式与理念也比较传统、老套,未能将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未能真正让教学面向社会、生活与就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其所学专业也毫无联系,所以,学生不易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也未能认识到综合实践课与其日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因此很难产生自主参与和学习的动力。这样的教学现状远不能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也完全不能适应企业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职业要求。
三、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改进策略
1.精心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内容
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高,基础比较薄弱,所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不应过于复杂、乏味,而要立足于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能力水平,由易而难、由浅入深地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专业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关心日后的职业生活,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同时,奠定其职业发展的基础。
例如:教师可立足于教材内容,依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及社会生活等,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项目:如果你是一个旅行社的导游,需要带领外地团队参观本地,那么你会怎么完成向导任务?是从整体开始介绍,还是以单个景点或某方面特色为主?引导学生搜索相关资料,以PPT 演示文稿的形式进行现场模拟介绍解说。这种课堂情境的模拟,几年后很可能会成为学生步入社会后所面临的生活情境,奠定其进入职业角色、了解职业特色的基础与前提。
这样的活动内容设计,接近学生的生后实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对城市有所了解,所以不会感到陌生,甚至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而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搜集、充实新内容,也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其思维空间,从而全面掌握所需素材,提升其信息搜索、整理、概括的能力。
2.不断更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与思想
传统“一言堂”、“保姆式”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与创新,因此,必须不断转变教学模式,由“教授型”向“指导策划型”转变。比如: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中,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鼓励其互动、交流与讨论,并通过汇报、展示等形式进行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表现欲,并在自主发现学习中,提升其问题发现、提出与解决的能力。
同时,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不应只是被动、机械地复制知识,而应积极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因此,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不断转变教学思维,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结语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致力于学生基本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要求突出课程特色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工具特色。因此,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应立足于大纲精神和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更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其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方法、技能与经验等,进而不断提升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学前教育;成本;收费;研究现状;研究内容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也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奠基阶段,无论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还是每一位幼儿家长等角度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学前教育的收费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如何判断幼儿园收费高还是低,对学前教育成本进行研究,成为现实发展的必然需要。近年来,针对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学前教育成本及收费研究的论文较多,相关的论文内容主要集中在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的调查研究、学前教育高收费现象分析及思考等方面,如针对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方面,认为政府对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总量不足,财政性经费分配不均,财政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不高(桂磊,2004年;蔡迎旗,2005年)。针对学期教育成本与收费方面,针对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方面,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从政府责任和学前教育政策两方面入手入,建议改善学前教育的收费政策,加强学前教育收费管理,实行按成本分担的收费原则,出台学前教育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幼儿教育的收费行为等(张凯,2008年;李镭等,2008年;刘桂心等,1994年;王化敏,2002年;王红等,2003年)。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调查近二十多年以来发表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的有关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的相关文献,借助定量统计手段对包括研究目的、内容、方法等在内的多项指标进行内容分析,旨在综合考察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情况,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近年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研究过程中,有关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的文献在数量、质量方面的现状和进展如何?对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主要聚焦点是什么?以及上述要素的变化特点,从而较为客观的认识已有研究,为今后进一步深入有效的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二、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现阶段教育领域的研究方法多基于理论思辨和研究者个体的经验总结、反思,缺乏相对较为精确的定量描述,认识、积累的科学性有待提高。作为一种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量化分析的科学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的主要过程始于建立研究目标和确定总体与分析单位,依据测量和量化的原则,设计能将分析单元的资料内容分解为一系列项目的分析维度或类别系统,再按照分析维度严格地抽取有代表性的资料样本,将其转化成分析类目数据形式,最后对其做检验、统计推论等数据分析(互动百科,2009)。即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并且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内容分析法既是一种主要的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又是一种独立、完整的科学研究方法(互动百科,2009)。
1、指标选取
立足于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的基本特点,根据研究目的指向编制。(1)研究目的的类别,依据传统认识划分成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前者主要用于扩展知识,后者则是为了解决当下实际的问题。(2)研究内容的类别,根据研究的内容不同划分为现状研究、理论基础研究、当前政策制度的实施通告,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关注的问题。(3)对于研究方法的分类一直存在多种说法,以量度为标志的定量研究和文字描述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之分类最为常见。综合近年来国际国内有关研究,为避免概念相互混淆,在此量的研究主要指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计量方法,这与传统定量研究的定义基本一致;质的方法则以访谈、观察等在自然环境下收集信息的方法为代表;混合研究系此二者的结合;而将国内传统意义上冠名的定性研究以文献评价、理论思辨为条目单独列出,以做区分[2]。本文主要分:量的研究、质的研究、混合研究、文献评价、理论思辨和其他。
2、样本确立
本研究以“学前教育成本、学前教育收费、幼儿园成本、幼儿园收费等”为题名关键字,选择模糊搜索的方式在中国期刊网,共搜集到相关文献226篇。经内容审核,去除不符合的样本,最终筛选确定200篇文献为研究对象。以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几项指标为基本观测点,依照分类表所定的类别,笔者对样本文献按照年份加以归类。对归类后的数据表格做规范化整理后置于SPSS 13中,对赋值做相应的统计。
三、过程分析
1、文献数量、质量及变化趋势
1988-2013年,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方面的发表文献数量统计结果详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方面发表的文献,从1988-2002年,文献数量一直较少,2003-2009年文献数量开始攀升,从2010年之后开始迅速升高。由于2013年的文献统计数量不全,故不能反映现状。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幼儿园的生存是由行政当局统包的,幼几园的收费也是由当局严格规定的,基本上不成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逐渐兴起,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幼儿园的收费也开始浮动起来。因此,有关幼儿园收费的文献从1988年开始出现。1988-2002年期间,各地幼儿园的收费都在改革,有政府出台的收费改革措施,也有非官方的收费改革措施,各行其是。文献数量不多,主要是探讨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一些问题,幼儿教育收费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发展的趋势。2003 年教育部、中央编办等 10 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 2003 年至 2007 年幼儿教育的发展目标、政府各部门应履行的管理职责、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指导意见。2003-2009年,针对幼儿园收费混乱,出现“入园难、入园贵”和办学体制等问题,使教育成本研究成为迫切需要,教育成本的研究是制定教育收费的前提条件,文献数量开始增加。2010年之后,国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加大了对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管理,出台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2011年国家又出台了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确保学前教育收费的公平公正,文献数量开始迅速增长。
2、研究目的特征及变化趋势
观察频数统计结果,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所占比重差异较大,应用研究数量较基础研究的数量多得多,见图2。虽然近几年,二者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应用研究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基础研究。由于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需要加大基础研究,为国家制定幼儿园收费标准,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有待进一步引起重视。
3、研究内容的特征及变化趋势
频数统计显示,理论基础、政策法规这两项研究内容相对少一些,主要集中在现状研究,详见图3。目前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研究内容还主要集中对现状研究和反思,缺乏深入的理论基础研究,对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标准及相关政策的制定缺乏理论指导,因此,在研究内容上应更趋向于理论基础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研究。
4、研究方法的特征及变化趋势
频数统计显示,量的研究、质的研究、混合研究等三种研究方法使用的数量相对少一些,主要集中在文献评价、理论思辨方法的使用,详见图4,而对三种方法归并后统计频数并检验效果则较为明显,且能够较清楚地反映出方法使用的整体状况。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研究应注重实践的应用,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更应趋向于量的研究、质的研究、混合研究。
四、讨论及思考
从各项指标的结果分析看,有关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研究文献的数量相对多了起来,质量也在进一步提升。研究目的由从应用研究逐步转向基础研究,表明研究开始探讨合理的学前教育办学体制与收费体制的建立,这也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符合客观发展的趋势。总的来看,在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的研究上,在数量、质量、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方法等方面均不同程度的提高。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内一贯以来的重思辨、轻实证的传统仍占主流,包括量的研究、质的研究、混合研究在内的近年来国际上较为前沿的研究方法虽然有所涉及但尚未成为主导,这也表明研究的科学性还有待提升对于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研究而言则更显迫切。具体思考阐述如下:
1、加强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问题的基础研究
研究表明,研究目的由应用研究逐步转向基础研究,但是这些基础研究数量较少,这在另一个侧面与研究方法上轻实证的实际倾向有所印证。由于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基础准研究较少,相应的理论总结、政府政策和收费标准建立也就比较少,研究较多停留在整体层面的思辨,难以深入其中、探寻本质。因此,加强基础研究非常必要,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问题的研究亟待适合中国国情的相关基础研究成果。[3]
2、加强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问题的政策研究
研究的理论基础较少,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这一点恰未合乎重理论思辨的传统,值得反思。从研究方法看,现有对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研究大多是从入幼儿园收费高、入园难等社会现象出发,探讨该社会现象的原因及对策,而缺少基于理论前提的实证演绎。而论及一定理论的文献很多缺乏论证的内在实质。学前教育不仅关系幼儿自身发展,还直接影响到国民整体素质提高,以及促进教育公平、缩小社会差距,正外部效应显著。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问题的理论与政策的研究,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积极健康的发展。因而,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在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做好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需要引起广泛的重视。[4]
3、研究方法运用的理念需要转变
目前,国内研究的整体取向是重思辨,轻实证。而学前教育的构建和发展上,区域性的特征明显,直接影响到教育资源的配置利用,而后者恰是学前教育得以产生发展的基础。然而教育经费问题比较敏感,数据的获取难度大,因此,重视学前教育成本核算,全面、准确地调查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问题,是建立合理收费标准和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充分重视实证研究、加强科学调研是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首要前提。
【注 释】
[1]刘占兰.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报告[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25-28.
[2]高洁.校长培训模式研究的内容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4)84-86.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经费
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但是,我国学前教育形式不容乐观,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基础非常差,历年仅有的一点财政投入都是向城市重点示范性幼儿园倾斜,也因此农村幼儿的入园比例一直在低位徘徊。有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中西部22个省(市、自治区)27284个乡镇中,约有一半乡镇没有中心幼儿园,农村毛入园率为35.6%。
但是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意义重大。首先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解决社会的公平问题,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首先就是解决教育起点的公平问题。其次,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抓好学前教育,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成的人才保证。。再次,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有利于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良好的学前教育将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当前,我国农村人口素质偏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为此,只有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从源头上抓好农村教育,从而整体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
目前,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限于我国目前的财政状况,政府对此方面的公共投入还是偏少,且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现状,即便是有些省份专款下拨专门发展学前教育,但是所拨经费一样还是太少。比如云南省政府就专门下拨每年5000万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全省农村学前教育的需求来说,这些经费还远远是不够的。
要解决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解决。
一是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不要简单按照多少人多少钱的比例来算,要把学前教育基础薄弱的现实充分考虑进来,把历年城乡投入不均衡的欠账慢慢补回来。政府要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尤其是要保证每个乡镇都有一个公办的示范中心幼儿园,积极开办几所示范性的留守儿童幼儿园且要保证这几个重点幼儿园的日常经费开支。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留守儿童优先接收入院,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
二是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在经济发展较好的中心乡镇和交通便利的繁华乡镇积极扶持开办民办幼儿园,在开办政策和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与扶持,让他们能够微利经营,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公办经费不足而导致的入园难的问题。就目前云南的一些乡镇来看,民办幼儿园在经济发展较好的村镇还是可以生存下去的,农民对于送孩子入园接受度也较高,民办幼儿园的开办还可以改变农村家长对学前儿童入园意识差等问题。在公办园所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一些学者呼吁对送孩子进私立园所的家长进行教育补贴。我认为这也是一个解决农村学前教育投入不足的一个途径。既然是兴建公办幼儿园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那么化整为零,每年为送孩子进入民办幼儿园的家长提供适当的教育补助,那么既有利于提高农村学前儿童的毛入园率,也有利于民办幼儿园的健康发展。
三是要积极引入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政府在这方面做好宣传工作和相关配套服务工作。尤其是地处偏远、学龄前儿童不很集中却有交通不便的地区,引入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投入和一些有志于兴办教育改善农村学龄前儿童教育状况的人士投入,征集志愿者来做学前教育的老师,这样就可以解决这些地区儿童暂时的入园难的问题。公共财政投入建立幼儿园优先要解决大批学前儿童的入园问题,因此肯定优先考虑中心乡镇等地方,而民营资本受制于成本利润原则,在人口目睹不够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办幼儿园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要想其他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非政府组织和私人的福利性扶持性资金投入。有调查显示,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在学前教育领域的资金投入也确实在逐年加大,但政府在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尚有待提高。
农村儿童学前教育是农村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第一步,是孩子体验集体生活、树立人生品格的开端,是九年义务教育体系的基础,对他们未来人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要想改变当前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现状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能搞“一刀切”的方式,密切关注、不断尝试、符合实际才是可行之道。当前公共财政财政投入不足的现状不能你马上改变,但是可以尝试多渠道投入,学前教育不能等。各级政府要放弃本位主义,更不能吧农村学前儿童教育市场当做是一个大蛋糕来瓜分,要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大力宣传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各方资金都投入到学前教育上来。只有这样才能迅速使农村学前教育落后的状况得以改善,使城乡协调发展,让农村的孩子也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实现教育起点公平。
参考文献:
[1]廖丽.对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现状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3(07)
[2]罗英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策略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8,(4)
1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的研究现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来看,我国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但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触犯,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完善与改革实践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发现,很多文献都是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的。目前我国对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
1.1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体系建设
构建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目前已经有一些学者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某单一学科课程出发,对该门课程的性质以及特点进行细致分析,并根据分析后的结果提出相关的意见以及措施。并且也存在这样的情况,一些学者就高职院校学前教育英语课程的模式进行实践与探索,这也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其余课程的设置打下了基础。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有研究人员从如何提高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角度出发,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系统建设予以论述,同时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对高职院校专业理论课程基于过程性评价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且提出了以下几个指导策略:(1)教学准备策略;(2)教学实施策略;(3)教学评价策略等可以提高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教学知道策略。对相关隐形课程的建设,学校的课程主要有以下两个主要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显性课程;第二个方面是隐性课程。这种课程设置方式也同样适用于高职学前教育。
1.2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方式
通过对与高职学前教育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发现很多文章都在强调高职学前教育的实践性,并且进一步提出实践的教育理念,并且在对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全程跟踪。通常情况下来讲,高职教育主要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同时在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需要加强对建设实践课程体系,进一步深化对高职学前教育的教学改革,以实践的培养思想作为主导,落实课程教学以及教育实习的教学活动。
2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者专业素质技能的重视
通过对与幼儿相关的行业进行调研后发现,在现在的劳动力市场中与幼儿相关的劳动行业的用工要求在不断的提高,由于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的提高,对于原来处在劳动力用工市场冷门的幼儿教育工作也逐渐走向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所以受到过专业培训的幼儿教育工作人员在幼儿学前教育领域中受到高度的重视。所以,对学前教育工作这进行全面的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相关的研究机构表明,幼儿教育工作者都是这样认为的,对学前教师实行专业化的发展管理是他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最为需要的。
从现阶段的研究情况来讲,我外的一些学者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学前教育具体方向的改革,同时还与国家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德鲁大学的查尔斯R.教授针对学龄前儿童在教室的行为问题日益受到幼儿教育工作者关注,而教师通常不具备应对这些行为的能力的现象,开发了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行为管理训练的项目,关注学龄前儿童的精神卫生需求,提高幼儿教育工作者管理儿童行为的有效性,帮助儿童顺利实现第一个正式学校生活阶段的过渡。
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3.1要有正确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中最基本的出发点,有了正确的培养目标才有可能实现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确立科学的学前教育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最基本的要求。从高职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定位看,该专业培养重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学前教育发展与改革需要,掌握学前教育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幼儿教师和学前教育管理工作者。
3.2要有完善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就是专业课程设置,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根本途径,没有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很难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某市技工学校的学前教育为例,该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包括课程设置、成绩考核、毕业论文等部分。其中,课程设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公共课,包括思想政治课、大学英语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体育健康课等课程在内的公共必修课,还包括自然科学素养、人文科学素养、国学、礼仪等公共选修课。另一部分是专业课,不仅包括选修课和必修课两部分,还包括核心课程。
3.3技能导向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