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质灾害风险普查

地质灾害风险普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质灾害风险普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质灾害风险普查

地质灾害风险普查范文第1篇

重大地质灾害破坏性较大,一旦发生,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都会受到严重威胁,为了将其破坏性降到最低,完善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成为重中之重。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具有技术含量高、影响因素多、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危害性较大等特点,所以其开展需要反应迅速、实效性高、跨阶段、大集成、高要求的进行,以实现减少地质风险产生,增加风险下的生存途径。

关键词:

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支撑体系

由于地质灾害对经济建设、国家稳定、居民安居乐业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建立具有灾害意识且准备充足的政府或社区应急响应技术的支撑体系。此体系应包含专业的人才队伍、先进的技术装备、充足的理论支持等,以实现我国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由经验转变为科学,由感性判断转换为理性分析,从而提升我国的灾害应急响应技术支撑能力。

1建立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支撑体系的重要性

国内外历史上,地质灾害带来的灾难和教训值得每一个人反思,这是血与泪的惨痛经历,值得铭记。在地质灾害处理中,虽然存在一定的客观不可抗因素,但是人为原因也不容忽视。普通群众普遍缺乏防灾减灾意识,科学技术支撑力不足、风险判别能力较差、公共措施缺乏管理以及应急预案缺乏可行性等均使防灾减灾工作没有发挥最大作用,因此完善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提高政府面对地质灾害的应对能力,强化应急响应工作的体系结构,加快构建技术性支撑体系,成为提高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客观需要。

2建立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支撑体系的思路分析

2.1对应急响应的基本认识

结合国外抗灾减灾的先进经验并根据我国相关科技的发展水平,自然灾害防控工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风险管理、工程控制、应急响应,在实际工作中三个阶段会有交叉点,但是根据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总体呈现上依然以某一个阶段的特征为主。中国目前的自然灾害防控基本处于应急响应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处于风险管理阶段,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工作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国家形象和国家责任的体现,其涉及到政策制定、工作计划、具体执行等问题,是具有广泛性和特殊性的动态过程,其意义对公众和政府同等重要。按照周期性对地质灾害进行区分,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潜伏阶段-显现阶段-突发阶段-衰减阶段-终止阶段,但是在发生地质灾害时,五个阶段能否全部显示,与地质条件以及引发因素有较大关系。重大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科技队伍、技术装备、科学理论。其中技术装备是指一国抗灾减灾所具备的“硬件设施”,是应急平台所必备的基本装备;科学理论是指一国抗灾减灾所具备的“软件设施”,是应急平台的运行程序,只有将“软件设施”与“硬件设施”同步增强,才能保证其实现效益的提高。科技队伍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文情怀、应变能力、工程经验,执行力高且能够适应高强度工作。

2.2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对象

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对象为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突发性的灾害,本文论述的重大地质灾害为人员大量伤亡、经济损失严重、引起社会严重恐慌的地质突发事件。

2.3应急响应等级与类型

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等级分为特大型地质灾害--I级响应、大型地质灾害--II级响应。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等级分为“险情应急”、“灾情应急”、“灾情险情应急”三种。

3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及任务

3.1应急响应的工作流程

根据我国针对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经验,可以将其工作流程分为八个阶段,即:响应启动阶段-调查评价阶段-监测预警阶段-会商定性阶段-防控论证阶段-决策指挥阶段-实施检验阶段-总结完善阶段。

3.2应急响应的工作任务

首先,按照国家关于水土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相关规定,采用逐级报送制度,随时关注媒体信息,并对国家机构的指令进行及时下达。其次,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值班人员及时进行信息查询、相关技术人员就位、将所需装备和先进的职能系统进行调集和调试、集结专家。再次,及时进行相应级别确定。在响应级别确定以后,要立即进行响应程序。最后,按照国家规定,进行I级、II级响应启动。

4应急平台介绍

重大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技术装备系统中应急平台是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我国日常备灾的重要基础。其主要包括:基础平台、应用系统、互联互通体系。其中基础平台是建立在信息技术、GIS、GPS、RS、信息资源整合保障技术系统;应用系统包括:应急值守系统、数据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模型分析系统、数据更新系统。系统所用的对象关系进行数据管理,充分发挥RDBMS的数据管理的优势,利用SQL语言进行非空间和空间的控制;互联互通体系是指实现指挥机构与应急管理的信息共享,并通过制定共享信息的标准、信息中间件进行开发,实现信息对位处理,相关平台的联通,形成通讯系统和重大地质灾害的应急网络系统。

5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路线以及具体工作方法

5.1技术路线分析

以地质灾害中危害系数较高的滑坡为例,滑坡是一种非标准化、非结构化的复杂的地质系统,但是滑坡的建模工作尚且没有准确的规律和定理,只能单纯依靠灾害地质和工程地质作为实际应用的理论方法,将所有数据进行科学集成,分层次的进行定理确定,对主导因素进行提取,并对有决定性作用的物理变量进行模拟构造,以实现对重大滑坡应急响应的技术支撑目的。

5.2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

滑坡的应急响应问题由于地震、人为因素、降雨等原因,所采用的应急响应和预警时期也不同,导致灾害发生速度也不同。根据滑坡成因,并结合具体方法,采取以下步骤进行滑坡应急响应:信息获取-分析研判-预测预警-模拟仿真-方案论证-风险评估-决策支持。

6结语

重大地质灾害危害性和破坏性极大,一旦发生会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建立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技术支撑体系进行探究,按照轻重缓急的要求建立灾害处理技术体系,使我国的减灾防灾技术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陈红旗,徐永强,庄茂国,等.地质灾害应急支撑体系建设基本问题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1(22).

[2]马娟,黄喆,石爱军,等.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建设方案[J].物联网技术,2014(08).

地质灾害风险普查范文第2篇

积极参与灾害救援行动,与相关区域组织建立了密切的减灾合作关系。工程性防洪能力现状经过多年来对水利设施的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大中型水库达到100年以上一遇,小型水库达到30年一遇标准,但还有部分防洪堤坝未经除险加固,小流域综合治理还不够完善。防洪排涝工程基本达到50~100年一遇标准,部分病、险防洪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固,城市防洪能力基本可以达到100年一遇的标准,但部分乡镇、村的防洪能力还十分脆弱,一旦发生重大洪涝灾害,受灾总是最重。非工程减灾能力现状近年来,宁城县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已有2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9个区域气象自动站、7个人工雨量监测点、10多个水文监测站、14个农田土壤水分监测点,2011年又增建4个自动气象站,启动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和“信息进村入户”两大工程,进一步完善了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全县已有气象助理员14人、信息员309人,初步建成了乡镇信息终端、农村气象直播、气象应急流动广播、气象短信预警平台、气象信息网等。建立了40多个农村气象信息预警电子屏,在大城子镇和大双庙镇的各个村设立了80多个农村大喇叭,基本实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快速与传播。全县已有一部火箭增雨车,配合市里的增雨飞机,用以实施人工增雨抗旱,以保证全县抗旱减灾。截至2010年底,全县拥有防雹高炮8门,分布在天义镇、汐子镇和大明镇,对防御冰雹灾害发挥了巨大作用。全县建有10多个水文监测站,用于观测水位和雨量,基本能够达到对洪水、降水量的监测。国土资源部门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公室,落实了相关职责,建立了汛期防灾预案、灾情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加强了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的资质管理,提高了防治质量和水平,已初步建成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防灾网络。

现有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还不够完善对突发性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监测能力和水平仍显不足。各部门信息尚未做到完全实时共享,突发气象灾害和次生灾害预警能力偏低。预警信息尚未做到全天候、无缝隙和全覆盖。预警信息覆盖面和时效性尚待提高,灾情监测、采集和评估体系建设滞后。防灾减灾工程体系标准不高对照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对重大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仍显不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建筑活动对防灾减灾工程体系造成了影响和破坏,致使防灾减灾工程难以发挥全效,部分水利设施、工程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防御重大灾害的能力较为薄弱。基层和公众气象灾害主动防御能力不足应急能力弱,社会减灾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法规建设有待健全,缺乏科学的气象灾害防御指南,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培训不够普及,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薄弱,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尚不够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减灾的机制还不够完善。减灾综合性法律法规,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灾害保险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方面补助标准偏低。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一些灾害多发地区的避灾场所建设滞后,灾害设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群众住房防灾抗灾标准普遍较低。基层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尚需进一步健全,抗灾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不够完善,应急通信、指挥和交通装备水平落后。减灾资源普查、灾害风险综合调查评估等方面工作尚未开展,各类灾害风险分布情况掌握不清,隐患监管工作基础薄弱。减灾领域科技支撑、特别是综合减灾风险评估工作比较薄弱灾害监测预警、防范处置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应用尚待加强,巨灾发生机理、规律、防范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还需深入。灾害管理人员业务素质需进一步提高,面向基层乡、村、社区的减灾科普宣传有待进一步深入,社会公众减灾意识仍较薄弱。病险水库、防洪堤坎除险加固工程进展缓慢这既造成了我县开发利用地表水资源的能力不高,又造成防御旱涝灾害的能力不强。防洪标准远低于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乡镇所在地河流大部分没有设防,防洪能力较低。已建的水库经过多年运行,大部分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步伐缓慢。已建的堤防工程经过多年的运行,标准普遍降低。中小河流无防洪措施,投入不足。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现象并存农业用水量大,城乡供水管网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大型企业用水量高,水资源浪费现象普遍严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仍然受制于天现有农田水利工程多建于20世纪60、70年代,老化失修严重,急待配套改造。生态环境急需改善较严重的水土流失侵吞良田,冲淤河道及水利设施,造成坡耕地土层越来越薄,土壤肥力日渐下降,致使干旱洪涝灾害时有发生,不仅制约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宁城县大部分属丘陵坡地植被稀疏,生态环境的破坏致使水资源贫乏,调节能力差,降水丰富时就形成洪水,降水少时又不能有效地对地下水补给。这种脆弱的生态环境如不加以改善,生态环境必将发生逆转。水利设施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有待进一步拓展目前,宁城县水利设施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还主要面向农村,由于乡镇水资源和水质水量管理不够完善,造成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配置、管理等各个方面无法实现高效优化。防洪方面的思路仍然是以防为主,没有更多地考虑给洪水出路。水资源管理方面没有建立初始化和初始排污权分配机制,也没有形成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不利于利用经济手段促进节水。

本文作者:咸立仁吴亚娟李俊有工作单位:宁城县气象局

地质灾害风险普查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矿区;水工环地质;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O7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矿区水工环地质就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矿区水工环地质工作的程度和精度,都会影响到整个矿区的评价和矿床的合理开发利用及规划,同时还影响到矿床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或安全事故的处理决策问题。矿区水工环地质工作是矿产普查与勘探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工环地质资料是正确评价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不可缺少的。

二.矿区水工环地质内容与应用

水工环地质的概述水工环地质调查和研究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尤其是在全球环境变化和推崇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国都将其引入更广阔的空间。随着全球经济、资源、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各国都调整了地质调查工作的方向和部署,相应地,水工环地质调查研究的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水工环一体化研究为发展趋势。以耗竭资源与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掠夺自然的发展道路,危及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促使人类对于自身行为进行反思,终于认识到,人与自然只有协调相处,才能共存共荣。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给水工环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伴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和规划中的地质调查评价工作也逐渐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其中城市环境污染防治和监测、土地利用规划、工程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价、垃圾填埋场地质调查等逐渐成为目前水工环地质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三. 经济发展对矿区水工环地质需求

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各行业和不同区域对水工环地质工作的需求将呈现持续增长和多层次、多样化的特征。在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瓶颈问题方面,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治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和经济技术活动而诱发或产生的的各类环境地质问题、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水工环地质工作的需求将更为迫切。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需求,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力地促进和带动经济发展,但长期以来由于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忽视地质环境的保护,已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崩滑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加剧,威胁着矿区和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要加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形成机理研究;建立科学、实用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评价指标体系,监督、管理及预警矿山地质环境;加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研究,掌握矿山地质环境在矿山地质作用下的变化规律;加强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及闭坑一体化研究等工作

四. 矿区水工环地质工作方法及技术

(一)矿区水工环地质调查

1.构造调查:调查附近地层岩性、岩层产状、各种构造形式的分布、形态、产状、规模、软弱结构面的产状、性质、断层的位置、类型、产状等。节理裂隙发育组数、每组条数(条/ 米)、单条节理裂隙的产状、长、宽深度、充填情况、充填物成分、统计线节理裂隙发育率(岩体长度内裂隙宽度之和 / 岩体长度 % )、节理裂隙切割岩体情况、切割岩石块度和形状。

2.地形地貌调查;调查地貌形态的基本特征(海拔、地形高差、切割深度、地形坡度)、成因类型和展布情况。

3.土体调查;松散碎屑土应详细观察颜色、结构、颗粒大小、形状、均一性、磨圆度、分选性、孔隙度、干等;黏性土应详细观察颜色、结构、矿物成分等。

(二)钻孔抽水试验抽水试验;一般采用稳定流抽水试验法,试验前先测量靓止水位。水位降深应根据试验目的和含水层富水程度而定,应尽设备能力作一次最大降深(≧10米),水量大时应作三次降深。稳定时段延续时间最低不少于8 小时,稳定水位波动相对误差不大于1%;涌水量波动相对误差:当单位涌水量大于 0.1L/s.m 时,不大于均值的 3%;当单位涌水量小于或等于 0.1L/s.m 时,不大于其平均值的 5%。{波动相对误差(%)=(最大或最小值平均值)/平均值%}。抽水试验趋于稳定时采集化学全分析水样一件。抽水试验过程中应连续准确观测和记录水位下降、流量、水温、气温和恢复水位,水位下降、流量的观测时间间隔为抽水开始后的第5、10、15、20、25、30 分钟各观测记录一次,以后每30或60分钟观测记录一次;水温、气温的观测时间间隔为每2~4小时同步观测记录一次;抽水试验达到稳定标准停抽后,恢复水位观测时间间隔为停抽开始后第5、10、15、20、25、30 分钟各观测记录一次,以后每30 或60分钟观测记录一次直至稳定,稳定标准为8 小时内水位波动范围不超过10 厘米。

(三)水质专项分析;选择区内有代表性的泉水、地表河溪、坑道和抽水钻孔进行采样。按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进行分析和放射性检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分析项目有:色、浑浊度、嗅、味、肉眼可见物、PH值、总硬度、铁、锰、铜、铅、锌、挥发酚类、硝酸盐氮、氟化物、氰化物、砷、硒、汞、镉、铬(六价)、细菌总数、大肠菌类;放射性检验项目主要为水中的Ra、总β和总α。以上样品的采集具有专门的和特殊的要求,取样前需与有关卫生防疫部门取得联系,采用其提供的样瓶和添加药剂,并按其规定进行采样或聘请相关卫生防疫部门人员到现场进行采样

(四)钻孔简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观测所有的施工钻孔均要求进行。由钻孔施工单位对施工的所有钻孔均进行观测详细记录钻进过程中的涌水、漏水、掉块、塌孔、缩径、扩径、卡钻等现象发生的位置深度,测量涌(漏)水量和涌水水头高度。观测记录钻进过程中每一回次的起、下钻动水位和冲洗液消耗量,并记录起、下钻动水位观

要求详细观察和描述岩芯的岩性名称、颜色、结构、构造、硬度、岩石风化程度和深度,划分各风化带线深度、裂隙性质、密度、充填情况、发育深度、统计裂隙率;地下水活动情况;岩芯形状、完整破碎程度、统计描述岩芯块度、绘制岩芯块度柱状图、计算回次岩芯采取率、按钻进回次测定岩石质量指标(RQD=Lp/Lt%,式中Lp- 某岩组大于10 厘米完整岩芯长度之和;Lt-某岩组钻探总进尺),确定不同岩组 RQD 值的范围和平均值。

(五)岩石物理力学性格试验;要求每一工程地质岩组均应有样品控制,样品可直接由钻孔岩芯(或老窿)采取,采样规格要求芯直径大于等于8厘米,长度10~30 厘米,每组样品数量为20 块左右。采样时需用油漆箭头标明顶面方向()并按顺序进行编号,样品取好后用石蜡密封,按组装箱运送到试验室。

(六)地表水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河溪、泉水和坑道等进行流量、水温、气温的观测;钻孔进行水位和气温的观测。

四.结语

矿区水工环地质在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相信只要充分认识到了做好水工环地质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做好水工环地质工作,为提高矿区的经济效益做出新贡献。

地质灾害风险普查范文第4篇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分管的地质灾害防治和建筑安全讲两点意见。

7月14日至7月17日,我县持续降雨80多个小时,全县27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绝大部分乡镇累计降雨量在350毫米左右,邵家桥、__、三道水、思林、许家坝等10个乡镇累计降雨量超过400毫米,其中最大降水量邵家桥镇达412.7毫米。由于__河水持续上涨,洪水水位高程达到374.39米,超警戒水位,县城河街出现内涝,沿__乡镇部分地方被洪水淹没。截至目前,我县共发生307处地质灾害(新增地质灾害点264处,老地质灾害点43处),其中:滑坡177起、塌陷56起,公路坍塌74起。严重损毁不能居住的房屋1065栋,完全倒塌房屋233栋,受灾人口38528人,安全有序转移群众12668人,紧急成功避险群众840人,直接经济损失4.9741亿元以上。同时,全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部分群众防灾意识不强,警觉性不高,思想麻痹大意,存在侥幸心理,避险措施还需强化落实。二是县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抗灾御灾能力较弱。农户地处偏远,居住分散,一旦遇到突发灾害,电力、交通、通讯等严重中断,损毁较大,预警、灾情信息迅速传递与收集将造成较大障碍。三是监测监控手段滞后,预警准确度不够高。目前,我县地质灾害监测以人工为主,缺少技术手段,预测不够准确,监控不够全面。特别是对暴雨过后次生自然灾害的监测监控不到位。

当前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高发、易发期,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要清醒认识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措施,明确责任,将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作为第一目标,切实履行职能职责,相互支持,协调配合,切实抓好当前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查漏补缺,加强灾害综合防御。一是全面排查隐患。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要组织力量抓好危路、危桥、危库、危塘、危房、地质灾害易发点等隐患排查工作,建立到点到户的灾害隐患资料档案,为实施群测群防打牢基础。二是明确监管责任。对排查出来的各种灾害隐患,要及时安排专人监测,一旦发生异常情况,要立即报告,同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危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不属于地质灾害监测点、实际上又确实存在安全隐患的地区,同样要按照地质灾害监测点的要求搞好监测排危工作。三是切实开展“十有县”建设。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深化县级地质灾害防灾机制和体制建设,提高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四是落实避险措施。对排查出来的每一个灾害隐患,要及时落实避险措施,明确撤离路线、安置办法和包保责任人。对处在危险区域、需要立即撤离转移的要及时组织群众撤离转移,防患于未然。五是综合排危防治。县交通、交警、农机等部门要加快危桥、危路的排险进度,确保通行安全,避免道路施工引发塌方、泥石流等灾害;县安监部门要加强对矿山企业的安全监管,彻底排查安全隐患,限期整改。六是作好应急准备。县交通、民政、供电、通讯等部门要加强应急设备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和救灾物资储备,做好各种应急准备,确保灾害来临时指挥便捷、运转有序,同时,要加快灾后重建力度。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县级有关抗灾救灾队伍,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技能演练,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实战能力。

(二)建章立制,健全完善预警监测体系。一是要落实防灾预案和责任制。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要认真执行应急值班、险情巡查和灾情速报制度,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制定完善防灾救灾预案,落实应急值班人员,保证通讯畅通,确保防灾救灾工作正常运转;要组建好相应的地质灾害抢险救灾队伍,扎实开展应急演练;要加强对广大群众的安全知识教育培训,让群众掌握预测灾害、排危避险的常用知识,切实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测自救能力。二是要完善监测网络。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要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网络,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走群专结合的路子,既要落实乡(镇)、村、组干部和监测员责任,又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力量实施即时监测,遇有险情及时预警,果断避灾,快速撤离。对威胁到50户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三是要完善快速应急机制。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要建立应急救灾快速响应机制,灾害预警信息一经发出,要立即启动预案,通过网络、电话、传真、广播等方式,尽快将预警信息传达到基层,传达到农户。对现代通讯手段不能覆盖的地方,也要建立起以喊话、鸣锣、放鞭炮直至徒步通知等方式的信息传递通道,确保预警信号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到每一个基层单位、每一个农户,实现无缝覆盖,让老百姓一旦遇到实际灾害快速有序转移,应急队伍快速抵达现场救援。四是要建立层级联动机制。县国土、气象、水务等部门要加强联系,完善综合应急平台,努力提高灾情预报和抗灾救灾的整体合力。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要结合实际,针对灾情重点认真研究并切实把握成灾规律、防灾体制和政策措施等重点环节,确保灾害防治工作能够重点突出、全面推进、取得实效,形成县、乡、村、组、户分片层级联动网络,发生灾害能够快速响应、层级联动、有序高效。五是要建立跟踪防控制度。地质灾害发生具有突发性和滞后性,往往在主要灾害结束后一定时间内还有可能发生次生灾害,因此,除灾害前、灾害来临中进行严密防范外,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要建立灾后跟踪防控制度,加强灾后延时监测,事后跟踪防控,预防次生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科学

规划,加大源头防范治理力度。一是执行评估制度。由于我县山高坡陡,地质环境脆弱,工程项目建设如果缺乏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极易人为引发地质灾害。道路建设、削坡建房、矿山开采等工建活动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从源头上防范引发新的地质灾害。今后,对未进行地灾危评的项目,县国土资源部门不得供地,县住建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二是减少监管监测盲点。要制定动态详查制度,通过详尽的普查,将未列入备案的盲点地带及时列入监测和治理范围,做到早发现、早防范、早治理,最大限度减少安全隐患。三是制定防治规划。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由县国土资源局牵头,各乡镇配合对全县受直接威胁的 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统筹梳理,根据轻重缓急,制定分类防治规划;要明确阶段性目标任务,整合相关部门资源,对能治理的,尽早治理,确实无法治理的,坚决实行搬迁避让,对可能引发新地质灾害的区域,要落实管控措施,不得开展建设行为,,!防止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发生。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要扎实抓好地质灾害搬迁避让这一民生工程、惠民工程,认真组织实施搬迁及治理,对辖区内未列入规划的,要采取“监测+搬迁+治理”的方式综合防治。县国土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整合项目资源,倡导社会捐助和村民自治,合理利用资源,加快推进地质灾害治理,逐步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四)严肃纪律,加强督查,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县国土资源局要配合县政府督查室、县监察局等部门创新督查方式,加大督查频率采取定期检查、随机抽查、实地暗访等多种方式,开展现场督办、专项督查和重点督查。要注重督查实效,通过强化督查,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各个薄弱环节,有效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高效落实。督查中要深入乡村、农户、灾害现场,收集一线资料,掌握一线数据。对存在问题要敢督、细查、真办。特别是汛期来临,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巡查排查力度,及时发现和整改存在问题,要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和报告制度,认真做好值班记录,及时传递信息,对工作不实、措施不力、等情形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将按相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

安全生产无小事。建筑安全生产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做好建筑安全生产工作不仅是县住建部门应尽的法定职责,更是人民群众检验我们行政能力的重要标尺。我们一定要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以对人民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深刻汲取以往事故教训,反思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出强有力的措施,做到常备无患;必须坚持安全生产警钟长鸣,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必须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排除各类事故隐患,确保建筑安全。

(一)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是抓好建筑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随着建筑工地的逐年增多,在安全监管装备落后、技术缺乏的条件下,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要在认真总结以往监管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项监管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企业安全生产内控机制。督促企业开展“零事故活动”,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现场管理,增强作业人员自主组织实施风险识别、安全检查、隐患整治、事故抢险工作能力,完善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全员参与内控机制。二是建立健全日常安全执法监察工作机制。通过实现执法监察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督促生产经营建设单位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企业决策、管理、操作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提高安全执法工作实效。三是建立安全生产工作综合督查机制。县住建部门和各乡镇按属地管理原则进行督办,对重点时段的建筑安全工作要成立专门的综合督查组,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方式,对各建筑企业建筑安全工作情况进行综合督促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要督促责任单位立即整改或限期整改,重大安全隐患要进行公告,并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对不按期整改或拒不整改安全隐患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严肃处理。

(二)加大建筑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力度。切实加大对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力度,确保整治实效。县住建部门要加强对城镇建设工程及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招商引资建设项目施工安全监管,依法严厉打击非法发包、承包、转包、无资质施工、建设项目未批先建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加强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监管,严防为赶工期、赶进度,而降低安全标准、忽视安全防范的行为。一是建设工程项目未经主管部门审批,不履行建设管理程序,非法从事建筑活动的,一律督促停工整改。二是建设单位任意肢解工程,随意压缩合理工期,干涉施工单位项目管理的,一律督促停工整改。三是施工单位超越资质范围承包、违法分包、转包工程,违规托管、代管、挂靠的,以及施工企业无相关资质证书和生产许可证,非法从事建筑活动的,一律停工整改。

地质灾害风险普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不良地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068-03

0 引言

飞虹特大桥位于汶川至九寨沟高速公路A5标段K116+875处,为A5标段桥长较长(3786m)且建设条件复杂(不良地质、洪水、地震)的30mT梁桥,是重要的控制性工程。具有投资巨大、技术复杂、工程生命周期长、一旦发生事故又影响重大的特点。

大桥在建设、施工、运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任一环节的错误或疏忽,都会大大降低结构的安全性,为结构安全埋下隐患,多个风险因素的耦合往往最终导致各类工程事故的发生,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政治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本桥桥位处地震烈度高、不良地质发育,因此,开展飞虹特大桥初步设计阶段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为决策者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减轻决策压力,以提高工程安全性,减少风险损失,具有紧迫的工程价值。

结合地形、地貌、地质等受控因素情况,飞虹特大桥推荐方案左幅跨径布置为:3×30+30×(4×30)+3×30m,桥长为3786m;右幅跨径布置为:30×(4×30)+5×30m,桥长为3756m。左右幅桥面宽度均为11.75m。上部结构为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型梁,桥面连续。下部结构为双柱式桥墩,墩柱为圆形实心截面,钻孔灌注桩基础,按摩擦桩设计。两岸设桩柱式桥台,桥台处采用80型伸缩缝,桥墩处采用160型伸缩缝。最大墩高23m,最长桩长30m。

1 风险源识别

桥梁工程建设安全风险源可以笼统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灾害类风险源,如洪水、地震、地质滑坡、暴雨、泥石流等;另一类是人为原因类风险源,此类事故为偶发的安全风险事故,如由于技术懈怠(或缺陷)、管理疏忽等引起的事故。通过风险源识别,拟定风险源的“轻重缓急”,以便于相关方了解工程存在多少关键风险源,有选择的采取风险应对策略,最大限度的清除工程“隐患”。

从建设条件、施工技术、运营管理等三个方面分别进行风险源普查,并最终形成一个风险源列表,对列表中的主要风险源,将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2 建设条件风险评估

2.1 地质风险 飞虹特大桥受到滑坡、危岩、不稳定斜坡等多种不良地质的综合影响,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管理各个阶段都需要高度重视,采取针对性的工程措施,才能确保大桥的安全、耐久。详细分析上述不良地质对虹特大桥的影响程度之后,开展了飞虹特大桥地质灾害安全风险评估,评估结果见表2。

2.2 水文风险 飞虹特大桥沿岷江河谷建设,数次跨越岷江,有多个桥墩位于岷江河道之中。桥梁施工、运营期均会受到岷江水流的影响,必须高度重视。针对风险分析结果,开展了飞虹特大桥水文安全风险评估,评估结果见表3。

2.3 地震风险 飞虹特大桥是一个大型的桥梁工程,投资很大,而且在政治经济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旦在地震中遭到破坏,可能导致的生命财产以及间接经济损失将会非常巨大。如下给出该桥可能的震害风险因素:

2.3.1 桩基地震破坏 桥梁的桩基是桥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将桥梁荷载按设计意图传递给地基的重要作用。并且在抗震计算中,桩基的地震反应往往可能成为控制因素。但是由于桩基一般都埋于地下,在实际地震震害调查中不易观测,故桩基的实际震害报道相对较少,对桩基的地震破坏经验还很匮乏。进行抗震计算时,应该使桩基的承载力大于墩柱的承载力,将桩基作为能力保护构件。飞虹特大桥采用圆形独柱独桩,桩径大于柱径:对于墩高小于15m的桥墩,柱径1.5m,桩径1.7m;对于墩高大于15m小于30m的桥墩,柱径1.8m,桩径2.0m。桥墩几何尺寸满足上述要求,再辅以详细的抗震计算,可以保证在设计地震水平下,桩基保持弹性状态。

2.3.2 桥墩震害 桥墩是支撑整个上部结构的核心构件,一旦遭遇地震破坏,结构容易发生倒塌破坏,导致生命财产以及间接经济损失。历次破坏性大地震中,均有桥墩震害发生。

在进行地震计算时,要求按照两阶段设防计算:在E1地震作用下,桥墩截面满足强度要求;在E2地震作用下,桥墩具有足够的延性,具有足够的转动能力,上部结构不会发生不能容许的位移。

飞虹特大桥结构规则,地震响应相对比较简单,抗震计算的难度较小,只要认真贯彻《抗震细则》,则可以保证在设计地震水平下达到设防要求。

2.3.3 主梁移位及碰撞震害 飞虹特大桥墩高较低,最大墩高23米,因此地震作用下梁端位移比较小,发生主梁移位及碰撞震害的可能性较小。

2.3.4 连接措施(伸缩装置、支座等)失效 桥梁连接措施(伸缩装置、支座、阻尼装置等)历来被认为是桥梁结构体系中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在历次破坏性地震中,连接构件的震害现象都较为普遍。连接措施的失效会引起力的传递方式变化,从而对结构其它部位的抗震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加重震害。在地震作用下,连接措施(伸缩装置、支座、挡块、横隔板)是桥梁的易损构件,损坏的风险较大。

飞虹特大桥设计采用普通板式橡胶支座,支座水平承载力较低,在大地震时支座滑移、剪切破坏的可能性较大。建议施工图阶段对支座选型进行重点研究,选用性能更优的支座,如高阻尼橡胶支座。

针对以上风险分析结果,开展了飞虹特大桥地震安全风险评估,评估结果见表4。

3 施工阶段风险评估

飞虹特大桥整体施工技术成熟,需要注意的特殊之处在于,有部分桥墩位于岷江河道之中,施工会受到水流影响。风险评估结果见表5。

4 运营管理风险评估

通常大桥在运营管理期的风险是多样化的,桥梁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长期的,同时也具有较大的偶然性,各种不利因素均可能对大桥未来运营造成影响,应及时确定大桥运营期间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对其进行分析评价,最后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桥梁工程的安全。对飞虹特大桥而言,运营期间最大的风险源为严重超载,因桥墩采用双柱墩,不可能发生整体倾覆,可能发生的危害有梁体开裂、支座破坏等。风险评估结果见表6。

5 结论和建议

本文立足于项目的初步设计阶段,以初步设计推荐的桥梁设计方案的有关数据为基础来展开,通过施工阶段、运营阶段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的深入调查,对飞虹特大桥进行了包括建设条件、施工技术、运营管理等3个方面的风险评估研究,充分考虑了设计、施工、材料、设备、技术、经济、环境等重要因素的影响,完成了多层次动态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估、风险控制的过程。

飞虹特大桥桥型简单、成熟,但建设条件复杂,因此总体风险较高。10个风险源中有2个风险级别为I级,7个风险级别为II级,1个风险级别为III级。下面针对II级和III级风险提出进一步控制风险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飞虹特大桥初步设计文件.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2012.

[2]汶川至九寨沟高速公路桥梁水文分析与计算报告.四川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