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媒体融合的理解

对媒体融合的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媒体融合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媒体融合的理解

对媒体融合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 物联网 媒介 延伸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动力。以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为例,它们确实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方便和惊喜。从发展趋势来看,下一代的信息产业发展将更加快速,其中媒介融合与物联网的实现将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向。目前,美国许多新闻学院已经开办媒介融合专业,为未来实现媒介融合做起了前期准备,国内外有关物联网的各种创新发明方兴未艾,这些都是未来人类生活的光明图景。《理解媒介》一书中有关媒介的理解和诠释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呈现出它的经典和魅力。本文以媒介融合与未来的物联网为出发点,试图对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进行重新解读。

媒介融合方向下的麦克卢汉媒介理论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日益发达,对我们的传播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当前iPhone、iPad等新的媒体平台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平台将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些智能化的多样化的媒体终端给受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冲击。“媒介融合”这一全新的词汇,越来越多地被学界和业界提起,它将是未来媒体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向。但目前而言,它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关于媒介融合的定义:媒介融合是“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当前的融合媒介是以数字化网络为基础,融合新的传播功能的综合载体,例如媒介内容的融合、传播渠道的融合、接收终端的融合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媒介融合的界定指标也会发生变化,最终将实现统一形态的媒体平台。从它的发展态势看,这种融合不仅包括媒介融合,而且包括媒体与受众的融合,这两者是深层交织的,未来会更加融合。从传播形式上看,媒介融合方向下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将趋于一体,成为一个综合意义的传播模式,作为传统媒体的普通受众,将在媒介融合的浪潮下变成一个个移动的媒体平台和信息互动终端。

那么我们可以想象未来媒介融合的时代,先进的媒体终端在持有人的手中变得灵活丰富,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媒体平台,不仅接收着四面八方的信息,而且即时方便地传播着自己的见闻、思想、情感。随着传播技术的演进,媒体平台必将朝着移动化的方向发展,我们人在哪里,哪里就是一个媒体平台,这样每个人都是一个全新的媒体,不仅是新技术的推动者,更是被新技术深深地影响着。正如麦克卢汉早年的观点:“我们自身变成我们观察的东西……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认为:“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①麦克卢汉的观点侧重于媒介技术对人的感觉中枢的影响上,它表现了人在新技术形态中受到的解构和延伸。媒介融合方向下的技术革新无疑也是一种“新的尺度”,带给我们新的延伸维度,将媒介对人体的辅提升到更好的水平上,更符合人性化的社会需求。在媒介融合时代,人们将打破时空的限制,成为来自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融合体,一边接受和传播着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一边被这些信息所融合、解构。同时,各种媒介与受众之间的融合也将使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发生改变,传统意义上媒体权威、高大的形象将有所消融,而受众的主体意识将会逐渐苏醒,成为新技术的推动者。低门槛的参与使他们与媒体的界限减小,通过新的技术平台,更多普通人的生活或许将在媒体平台上现场直播。人们一边观看着与自己一样普通的人的动人故事、点滴生活,一边也在播报着自己的见闻、理念。从媒介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媒介越发达,留给个人的私密空间就会越小。“虚拟全息传播把传者几乎所有的信息都传达给接收者(如果不能传递所有的信息就形成不了全息),传者被置于毫无保留的传播状态下,人的自我空间逐渐变成公共空间。”②新的技术革新必将促进“媒介化社会”的进程,对社会的诸多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麦克卢汉指出:“媒介即讯息:任何技术都在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的环境,环境并非积极的包装用品,而是积极的作用进程。”③网络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娱乐、购物和沟通等环境,而媒介融合将会带来更加新鲜的传播景象和社会环境。丰富多样的个性化产品将是未来媒体传播的重要目标。各个媒体内容的相互嵌入、信息传播渠道和接收终端的多样化都会形成新的传播格局。“媒介融合将带来的是载体的‘先合后分’的局面,即各种媒介产品都将汇流到网络中进行传输,而后又分散到各种不同的接收终端中,这样仍然可以保持媒介产品的多样化。”④这样媒体平台的多样化将成为人们不同形式的触觉、视觉、听觉等的延伸。人们依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接收信息,亦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延伸”方式信息。“在这个电力时代里,我们发现自己日益转化成信息的形态,日益接近意识的技术延伸……人可以越来越多地把自己转换成其他的超越自我的形态。”“我们用新媒介和新技术使自己放大和延伸。这些新媒介新技术构成了社会机体的集体大手术。”⑤这些预言在今天都变成了对媒介发展方向的强有力的形象描述。尽管麦克卢汉的观点隐去了对社会机制等现实因素的考察,但是从单纯技术方面来说,他确实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璀璨的媒体发展前景。

从物联网理解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视野下的媒介似乎无所不包。在《理解媒介》一书中阐述了多种媒介,不仅包括他视为神经中枢的电力媒介,还包括机械媒介、自行车、飞机、电视、电报、汽车、服装等,这些在他眼里都成了人体感觉器官或身体功能的巨大延伸。而当前与物联网相关的发明方兴未艾,这给未来智能化的生活方式和人、物互动提供了方向,更在很大程度上给麦克卢汉思想领域里对媒介的理解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支撑。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⑥。2010年10月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上,一批吸引眼球的最新科技成果首次亮相。“新型笔记本电脑无限防盗装置”、“智能名贵花卉培育能手”、“智能输液感应器”等一批由大学生激情创作的科技成果让人耳目一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通过各种传感装置实现人的各种梦想。这预示着未来新一轮生活方式的变革。“国际电信联盟的一份报告描绘了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⑦这预示着未来智能化生活方式将触手可及,舒适的生活空间、便捷智能的生活服务不再是梦想,各种物体都将进入数字化和网络化,将使人与各种物体的关系更加紧密。每一个物体都将成为一个信息平台,而且似乎对主人的需求和意念心领神会。这样的图景或许可以充分地诠释麦克卢汉几十年前所说的“有了电力技术,一切实在的商品都可以借助信息电路,以实在商品的形式被召唤到我们的眼前”⑧,而物联网发展所带来的智能化生存方式的变革是大势所趋的,我们不得不感叹麦克卢汉奇迹般的预言。

媒介融合与物联网的实现,是信息技术发展趋向中的两个相当重要的方面,无论未来出现什么样的信息平台和终端,它们都将更加方便、人性化、智能化,与人的关系也将更加密切。不管麦克卢汉在媒体不够发达的年代里遭受过怎样的非议和批评,他的一个个预言正在变成现实。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理解媒介》将会承载更多的价值和意义。除了媒介融合与实现物联网的必然趋向外,信息技术将出现怎样横向或纵向的飞跃与发展,信息的沟通与传达以及未来生活空间将会怎样的便捷与舒适,我们将翘首以待。

注 释:

①③⑤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②鲍立泉:《数字传播技术发展与媒介融合演进》,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28日。

④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青年记者》,2009(2下)。

⑥⑦http://省略,中国宁波网,2010年5月14日。

对媒体融合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闻传播教育 新媒体 转型

为了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将呈现四大转型趋势。这四大趋势概括起来就是:学科融合,媒体融合,科技创新和理解生态。在当前几近相同的技术环境里,这四个方面不仅是西方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课题,也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需要重点思考的发展方向。今天,我想围绕这四大趋势,立足于世界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前沿,并结合浙江大学的探索,谈谈想法。

一、谈一下媒体的融合问题

不论是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的三网融合进程,还是每个媒体内部争先恐后规划的全媒体蓝图,都体现了这一趋势。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则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媒体融合的压力。从前,报社记者只会写文字稿就行了。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记者被要求在新闻现场同时以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的形式通过微博等方式新闻。一些记者为新技术带来的新可能而欢欣鼓舞,还有一些记者则更多地感到不知所措、力不从心。如埃里克?牛顿所言,“如果一则新闻能够用30种不同的方式、以30种不同的技术形式来讲述,我们需要理解新闻的本质,并使用最适合的媒体。(Newton, 2010)”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挑战。

面对日趋融合的媒介环境,新闻传播教育如何培养未来的新闻工作者?传统新闻理论对于新闻现象的归纳和解释是否仍然准确?传统按媒体划分的采写编评课程是否还适应当前的融合新闻报道?如果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又该如何改变或重组现有的课程设置?目前,大多数学校选择的是增量改革的途径,即对现有课程进行修正的同时,增加一些新的课程,比如我校在教师讲授相关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调研国内外融合新闻报道的前沿案例,最后独立完成一项融合新闻报道任务。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收获不少。但初次探索,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课时太少,未能与实验课结合,平台不够完善等等。

二、学校要进行科技创新

一直以来,新闻传播教育,包括研究,与业界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断层。理论研究保持独立性固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应用研究也与业界脱离就值得反思了。在新闻传播学科,学校喊产学研一体化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事实却是说的多,做的少。常见的情况是,业界在前面尝试,学界在后面观望。业界有了成绩,或出了问题,象征性地请学界来总结一下,仅此而已。结果就是,业界觉得无关痛痒,学界感到疲于应付。双方仍然未能找到一个有效的连接点。

要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应该成为新闻传播的创新引擎,而不是创新的跟随者。举两个例子。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刚刚建立了一个Reese Felts 数字新闻项目,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探索新闻传播的新形式。其中一个重要尝试是,建立一个由学生设计、开发、制作和运营的新闻网站(),然后利用这一平台试验各种不同的报道和叙事方式,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测量不同方式的传播效果。一方面,网站为所有相关课程提供了实践基地,另一方面,网站实验研究的结果也可用于指导专业媒体的新闻实践。

中国大陆的新闻传播学院在这方面虽然整体上尚未起步,但也不乏开拓者。比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于2008年建成媒体融合未来实验室,并与多家媒体和IT企业开展了多种合作,初显“媒体硅谷”之势。浙江大学最近也利用学校投入巨资升级传媒学院实验室的契机,重点建设新媒体实验室,由认知研究实验室、数字影视与文化产业实验室、电子编辑与数字出版实验室组成。其中,认知研究实验室配备全球最先进的眼动仪和脑电仪,旨在利用认知科学的研究手段为新闻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

对媒体融合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信息技术;多媒体;有效融合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各个行业及领域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面对这一机遇和挑战,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的优势,将数学知识进行充分的展现.这也是新课改实施以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迫切需求.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提供的动态影响和海量的数据库,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知识,从各种角度进行知识的吸收.本文就以信息技术与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措施进行了分析.

一、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及多媒体融合的可行性

初中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通过形象的语言开展教学,而学生需要集中思维才能理解数学的含义和定理.对于教师来说,其在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及多媒体,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丰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解题方法.从信息技术及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来看,学生能对教学内容保持持久的热情和兴趣,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及多媒体可以保证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师通过多媒体创造一个有趣的课堂氛围,也可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其次,教师将信息技术及多媒体融入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提升教学效率,节省更多的教学时间.无论是节省下来的书写时间还是节省下来的教学时间,都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学习的时间,使他们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翱翔,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最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及多媒体可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保证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及多媒体的得到融合具有显著优势.

二、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及多媒体融合的途径

(一)利用信息技术及多媒体展示动态化的数学知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初中生的年龄、性格和接受知识的途径等进行综合分析,利用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开展教学活动,保证学生积极地融入其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性格活泼外向,对一些形象性、动态性较强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信息技术及多媒体,创造生动形象的数学课堂教学场景,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效率.例如,在进行“圆”的相关知识讲解中,这一章节涉及的内容包括图形位置及变化的教学内容,很多学生对定点位移这一方面的抽象概念缺乏理解力,难以想象圆沿着怎样的轨迹运动.然而,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展示圆的位置变化,动态效果欠佳,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电子白板,将圆的位置变化以动态化的形式进行演示,利用动画里圆与点、圆与直线以及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变化,向学生演示圆的位置变化规律,并趁机向学生讲解圆的性质.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能被激发,也能在教师的讲解中聚精会神地倾听.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图形的平移及旋转”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利用多媒体动态化地展示图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位置的变化,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含义.通过对信息技术及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能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学生易理解的动态意象开展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作为一门演绎推理特性较强的学科,在学习初中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发挥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获得知识的充分吸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点和数学概念的教学,欠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过度强调知识、概念和原理的死记硬背,只能培养机械化学习的学生,使学生成为解题的工具,难以获得自身数学能力的提升,不能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有待提升.针对这一情况,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明确数学教学的意义,即不仅要传授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要帮助他们获得个人数学能力以及数学品格和境界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低层次学习逐渐过渡到深层次理解,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树立全局思维,注重对自身数学方法和数学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的数学能力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及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数学知识的搜索,充分答疑解惑,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清晰展示帮助学生从枯燥的数学知识中解脱出来,让学生通过生动的视听情景理解数学概念,解决抽象的几何知识.例如,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及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常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从静态问题过渡到动态问题、从平面知识过渡到空间知识,这些在初中数学的函数、圆锥曲线以及立体几何中都有充分的展现.同时,教师可以利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数形结合问题.通过这样的信息技术及多媒体应用方法,教师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及多媒体简化学习过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些学习内容比较抽象,而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难以充分理解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将抽象的问题具象化,因此,教师要通过一步步的图形绘制或解题指导解决学生的疑惑.常规的展示方式往往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浪费更多的时间.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及多媒体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节省教学时间,简化学习过程.例如,在教学“频率”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以统计50名女生身高作为讲解的例子,通过对50组身高数据的筛选,需要将最大值和最小值筛选出来并进行分组,统计身高数据相同的人数,然后绘制频率分布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演示,而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求证,不小心还会出错.然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轻松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EXCEL软件,将50组女生的身高数据输入表格中,利用筛选功能迅速筛选出最大值和最小值,也可以提取相同身高数据女生的资料迅速进行分组,并利用表格绘图的功能迅速地绘制柱状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节省更多的计算时间.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对频率的概念进行生动的讲解,也可以为学生留取更多的时间进行反复思考,使他们更好地吸收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这就说明,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可以将教学中不必要的步骤以及烦琐的步骤进行简化,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能力、知识吸收等环节上,不仅能节约更多的时间,而且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避免浪费更多的资源和时间.

(四)利用信息技术及多媒体制作合适的微课视频

提到信息技术及多媒体的应用,就不得不提到微课视频的应用.微课教学方法在教学领域已经有广泛的应用基础.教师通过在课前制作5-10分钟的短视频,将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问题、脉络或需要特别指出的问题制作成微课视频,既能节省课堂时间,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进行课外延伸,供学生下载后在课下进行新一轮的复习.信息技术及多媒体的发展为微课视频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而且可以通过海量的网络教学视频和制作方法拓展微课视频的内容和形式,使这种教学方法变得更加有趣、有效.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教学软件不断增加,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软件进行资源的整合,帮助学生厘清思路,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帮助他们抓住学习的重点.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这一内容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利用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之间的对比,提升他们的知识鉴别能力和联想能力,保证他们对知识的牢固掌握.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将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各自的特点、相同点和不同点制作成微课视频,也可以将动态图像纳入其中.通过在课堂上简短的微课视频展示,教师能帮助学生厘清知识点,达到深入学习的目的.通过微课视频在课堂上的展示,学生对自己需要掌握的重点、难点以及相关知识点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微课视频简短精悍,不占用更多的课堂时间,适合45分钟课堂教学节奏的特点,因此能与初中数学教学有效融合,达到提升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目的.

(五)利用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会发现,即使反复地强调数学概念,学生缺乏实际的操作基础仍然难以在遇到问题时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源头在于学生只能对新学的数学知识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使得学习更加形式化,这也是应试教育的弊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部对这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解决方法,要求教师保持灵活的教学方法,并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保证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不断提高.目前,信息技术及多媒体已经比较成熟,构建了数字化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研究性学习.例如,在讲解“有理数”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制作动画视频,并设置可拖拽模式,指导学生在屏幕上将有理数拖拽出来,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保证他们不断地解决问题.又如,在讲解“数据收集”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题目,即要求学生将自己本学期的所有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并制作出条形统计图,对本学期成绩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通过亲自进行电脑操作,学生可以从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入手,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升自己的独立操作能力.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保证他们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他们学习水平的提升.信息技术及多媒体的应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样一来,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得到提升,也符合新课改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在提升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其综合能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其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数学教学方法的改进上.信息技术及多媒体的出现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得力的工具.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教师可以制作微课视频进行动态化演示,也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从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及多媒体融合的情况来看,信息技术及多媒体的应用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比较死板和抽象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在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时间,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谷月,赵佳明.初中数学和多媒体技术巧妙融合初探[J].数码设计(下),2019(8):35.

[2]李建国.探究多媒体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J].东西南北:教育,2019(9):163.

[3]邹士永,王媛媛.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J].中华少年,2018(24):4.

[4]易萍.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技法探索[J].新课程(中),2018(9):100.

[5]李剑.多媒体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J].文渊(高中版),2019(6):583.

对媒体融合的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教育;走向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4-0138-02

近年来,媒介的融合发展,使得新闻传播人才的社会需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为应对媒介融合变局,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亟须走出固有的狭隘的人才培养思路,建构全新的育人、育才理念,主动融入时代大潮,服务社会。其中,突出学科价值,培养职业新闻传播者,导引传媒经济发展,培养传媒职业经理人,助推社会进步,积极开展公民媒介素养,应该成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主要发展走向。

一、突出学科价值,培养职业新闻传播者

媒介的融合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新闻传播的进入门槛,越来越多的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也能够比较方便地加入到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专业化的新闻传播教育就不需要了,未来的新闻传播业仍然要靠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来主导。因此,培养职业新闻传播者,仍是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重头戏”,这也是其学科价值所在。

(一)传媒技艺教育与人文社科知识传授并重。媒介的融合发展,使得新闻传媒业越来越需要具备“全套”传媒技艺的职业新闻传播者。因此,加强传媒技艺教育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相对于单一媒介的新闻采编人员而言,融合媒体的编辑、记者需要掌握交叉使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传播手段开展新闻报道的能力。所以,高校今后的新闻传播实务类课程要适应媒介融合的要求进行调整,培养学生具备多种媒介业务操作技能。

在日常的新闻报道活动中,新闻工作者需要处理的信息常常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广泛领域。记者、编辑只有具备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视野,才能得心应手地驾驭和把握这些不同种类的信息,更有成效地完成新闻报道工作。我国不少老一辈新闻工作者都认为记者应该是个杂家,需要具备多种学科知识。实践表明,单纯注重媒介技艺而轻视人文社科知识的传授,将使学生在专业上缺乏长远发展潜力。新闻工作者业务上的专、精、深,往往需要多学科素养作铺垫。特别是传媒业的数字化发展,弱化了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的技术性要求,使得普通人略微花点时间也能掌握新闻传播的一般性技能。但是,将新闻报道做精、深、透所需要的相关人文社科知识素养却并不是一时半刻就能迅速堆积起来的,而是需要系统化的学习和久长时间的消化、吸引和积淀才能形成。因此,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在培养职业新闻传播者时需要将传媒技艺教育与人文社科知识传授并重。

(二)新闻职业精神传承与业务实践能力训练兼顾。在媒介融合趋势下,随着非职业新闻人的信息传播活动的增多,职业新闻传播者更加需要良好的新闻职业精神和专、精、深的业务实践能力以体现比较优势,确立自身的社会存在价值和意义。因此,高校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兼顾新闻职业精神传承与业务实践能力训练。

随着媒介的融合发展,今后新闻工作者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同业竞争,职业压力与职业风险将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势下,良好的新闻职业精神,是新闻工作者能够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履行好“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职能,有效服务社会的重要保障。新闻传播教育要向学生传递新闻职业信仰,教给他们应该遵守的行业规则和职业伦理;要让他们树立对新闻事业的责任感、事业心,传承前人优秀的新闻职业精神、职业理念和职业风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对自己未来职业的要求和使命有明确的认识,才可能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自觉抵制各类不正之风,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职业新闻工作者。另外,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一定要杜绝片面的理论说教,要让理论与实践以合适比例相结合,重视学生业务能力的培养。“建立一套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新的课程体系成为新闻院校的重要课题。”[1]不仅要培养和锻炼学生采、写、摄、录、编等多项业务技能,还要让他们在实践中去深化对新闻传播规律、媒体运行规律的认识,建构新闻传播职业修养。

二、导引传媒经济发展,培养传媒职业经理人

从长远看,媒介的融合发展消除了传媒业固有的业态分隔,有利于我国传媒业的资源整合和资本重组,从而为传媒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传媒经济的繁荣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不过,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和传媒经济的繁荣,归根结底离不开人才保证。随着媒介的融合发展,传媒业已经由依赖名记者、名编辑的时代进入了更加需要出色的媒体经营者的历史新时期。因此,关注传媒业发展变局,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对策研究,导引传媒经济发展,培养传媒职业经理人,应该成为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一个重要走向。

(一)关注传媒业变局,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对策研究,导引传媒业发展。媒介融合不仅消除了不同形态媒体间的行业壁垒,同时也促进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娱乐、电子通讯间的产业融合。习惯了“划地而治”和有等级差别的中国新闻媒体如何适应媒介融合的需要进行改革,突破现有的体制束缚和区域限制、行业限制,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整合,以推动整个传媒业的加速发展,需要理论界能够及时给以指引。我国现有的新闻媒体中报刊部分是事业单位部分是企业组织,广播电视都是事业单位,出版社和网络公司则基本是市场化运作的企业组织。众所周知,事业单位与企业组织之间存在着角色冲突,二者融合到一起,该怎样发展?传媒业的融资问题如何解决?政府有关部门又如何划分监管权限、履行监管职责?这些都需要有相关的对策研究提供支持。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机构无疑可以借助自身的学术资源优势,有效地分担上述难题,进而导引中国传媒业的发展。

(二)培养媒体职业经理人,推动传媒经济走向繁荣。从国际趋势来看,中国传媒业要在媒介融合环境下获得充分发展,必须借助资本市场这一杠杆,运用资本运营手段来筹措资金、加速扩张。同时,中国传媒业运行的侧重点也要由新闻采编、报道策划转移到经营管理上来。随着传媒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和国内外传媒竞争的日益加剧,中国传媒业日渐意识到经营管理对其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显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中国传媒业的经营管理非常滞后,适应市场化运作的传媒经营管理人才极度短缺。“而我们当前新闻媒介缺乏既懂新闻业务又懂经营管理的高层管理人才、既擅长新闻采编又精于策划组织的中高层新闻人才。”[2]中国传媒领域迫切需要既懂新闻业务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特别是需要大量完全意义上的优质传媒职业经理人来为媒体服务。在当今中国,传媒业往往既承载着意识形态宣传功能,又担负着公共文化服务任务,还履行着产业经营主体职责,传媒业在发展中需要兼顾意识形态、社会责任和媒体利益等多重诉求间的平衡。因此,中国的传媒经营管理人员一般需要具备三方面能力:一是有政治头脑和国情意识,具备把握政策走向的能力;二是熟悉新闻业务,懂得采编业务的具体运作;三是媒体经营管理的能力,深谙管理、营销、财会、金融投资等经管知识。特别是随着媒介融合进程的深入,中国传媒业越来越需要熟知国情,懂得新闻业务知识,具有一定经营管理理念及技能,以媒体经营管理为职业的传媒职业经理人。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要主动顺应这种迫切的社会需要,将培养传媒职业经理人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发展取向。

三、助推社会进步,积极开展公民媒介素养教育

随着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由传媒系统所建构的媒介环境,己经成为人类社会继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之后,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环境系统。它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甚至形塑着人们的生活形态和精神世界。而媒介融合的推进,进一步加深了人类社会媒介化的程度,使得人们对媒介环境的依赖度继续增强。人们不知不觉间习惯了依照媒介所构建的“拟态环境”来认知社会、理解社会,并据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在这种情势下,媒介素养即具备合理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对于生活于媒介化社会中的每位公民来说日益变得重要。近年来国内频发的各类公共危机事件中种种令人痛心疾首的局面,让人们见证了公民媒介素养缺失的可怕性。上至政府官员,下至普通大众,都需要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因此,加强国民的媒介素养教育已刻不容缓。在目前公民媒介素养教育主体缺位的情况下,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机构理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责任,成为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沿阵地。

媒介素养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早期的媒介素养主要是使用语言文本的能力,随着电子媒体和新媒体的发展,媒介素养逐渐从使用声音、视频媒体的能力发展为使用多媒体的能力,尤其是使用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的能力。同时,媒介素养的层次也从当初简单的读写能力,发展到能够理解媒体内容和形式后面的权力关系,能够赋予各种符号以意义,并使别人能够理解。在媒介融合时代,拥有良好的媒介素养,意味着掌握了一套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有效手段,意味着具备了一种把握世界和介入世界的理想方法。它要使人们形成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既能理解其意义,又能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并具备一定的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对于普通公民而言,媒介素养教育是以解决他们如何与媒介相处的教育,既要培养他们认识媒介、理解媒介的能力,也要培养他们运用媒介的能力。“在资讯日益发达、人际网络日益紧密、媒介生产环节日益为受众所熟悉的今天,受众不仅仅要行使自己作为媒介内容消费者拥有的反馈的权利,而且要行使一定程度参与媒介制作的权利,至少在某个制作流程上可以发挥一定作用”[3]。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公民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公民文明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公民媒介素养的普遍提高,不仅对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是一件幸事,对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件幸事。综上所述,面对媒介融合发展态势,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应该主动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锐意改革进取,努力开拓创新,积极调整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思路,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路径。只有这样,我国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才能走向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黄楚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创新[J].当代传播,2010(6).

对媒体融合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音乐媒体;语文教学;融合

一、音乐媒体对于语文教学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音乐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将语文教学与音乐媒体融合在一起,不仅丰富了语文教学的模式,同时也增添了语文教学的乐趣,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的艺术魅力。音乐媒体能够给学生带来新奇的感受,能够为学生塑造不同的教学情境,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将古诗词等与音乐媒体相结合,能够塑造出更贴切真实的意境,使学生融入到古诗词所蕴涵的氛围中,从而拉近古诗词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学生理解其中的内容。同时也能够完成情感教学,使学生体会到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帮助学生在表达个人情感或者在作文写作中灵活准确地应用古诗词。音乐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使语文课堂更加绘声绘色,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音乐媒体与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

(一)合理地塑造教学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象力比较丰富,但对于世界的认识比较有限,大多时候只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理解语文知识。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合理地应用音乐媒体来塑造教学情境,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音乐媒体的深度融合,最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对小学生的语文写作具有较大的帮助。在音乐媒体塑造的情境中,学生相对比较轻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更好地沉浸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习效率。音乐媒体的应用,使语文课堂教学富有动态化的乐趣,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收获快乐。例如对教材中爱国主义篇章的教学,学生可能只是对于爱国主义具有感性的认识,教师可以播放国歌或者中国军歌,使学生沉浸在雄壮的音乐节奏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歌词以及节奏的含义,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爱国主义的重要性,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还能更好地体会教材中主人公的情感色彩和感受。

(二)加强与教学内容的结合

语文教材的内容大多语言丰富、精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因为教材要么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要么与学生的个人经历毫无关系。对于教师来说,要充分应用音乐媒体来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于语文教材内容的理解。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离不开情感的塑造和表达,而音乐在情感表达方面处于比较强势的地位。例如在教授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可以结合MV的内容来组织课堂,使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诗人看到瀑布时的主观感受。例如瀑布由于比较大的落差,使诗人感觉到瀑布远远地看上去似乎是挂在那里不动,当站到瀑布面前时,瀑布强大的气势,巨大的水流落差,又使诗人认为像银河在向下流动一样,从不同角度描述了诗人眼中的庐山瀑布,声音与色彩的有机结合,能够更翔实地反映瀑布动态的变化过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庐山的雄伟壮观,同时也学习了李白在文学表达中强大的想象力,以及类比思维、发散思维。

(三)情感与教学内容的融合

对于音乐艺术来说,在表达情感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音乐媒体来塑造情感,加强与教学的融合,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同时,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也离不开情感的支撑作用。在一些描写悲伤的语文内容时,教师可以适当地选择相应的歌曲和旋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教材中的情感。例如《神秘园之歌》包含忧伤、忧郁的情感,且旋律比较缓慢,在表达悲伤情感色彩的文章时,能够很好地影响学生的情绪,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教材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在学习课文《故乡》时,由于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理解有限,存在着比较大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神秘园之歌》,体会到作者对于故乡深沉的热爱以及又有所不满的悲凉。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技术应用到了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抓住时代的潮流,合理地应用新的技术来拓展语文教学空间,加强对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从而更好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进步,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童明星.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6(39).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地市报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传媒评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现代仪器与医疗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