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医学的概念

生物医学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医学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医学的概念

生物医学的概念范文第1篇

掌握生物概念往往是学生获得成功的第一步。要促进这种成功则应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学生学习生物概念既可获得能力,又可进一步学习新概念及其他知识。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生物概念教学呢?笔者认为在生物概念教学中应注重情景的创设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一、概念教学时的情景引入

通过创设情景,简捷明快地导入教学内容,使生物概念、原理的学习水到渠成。

1、实验情景。

例如光合作用这一概念,实际上包含了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对初中学生来说,能将这三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即基本上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而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是通过探究性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和三个演示实验得出的,学生在实验及观察过程中已对有关的产物和原料等有较深的印象和理解,再引导学生将这些实验结论归纳在一起,找出内在联系,光合作用的概念便水到渠成。

培养学生得出概念的能力的过程,也是训练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过程。布鲁纳说:“一个坏教师奉献真理给学生,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学生得出概念的能力也是一种发现真理的能力。

2、实践情景。

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态、遗传和进化等方面的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把这些感性的形象转变成语言即初步的概念,再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动与转变,实现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飞跃,抓住生命的特征,建立较完整而科学的概念。例如,进行生态系统概念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观察池塘、麦地、树林等,分析其中的生物种类、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现植物、动物、各种微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

3、问题情景。

利用挂图、实物及演示实验等直观手段的同时,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并在观察中解决问题,便于感性认识,能丰富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想象力起到很大作用。例如"蒸腾作用"的概念,可以通过蒸腾作用演示实验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从哪里来的?通过带着问题观察,学生能形象直观地掌握和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知道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

二、概念教学时的情景分析

1、创设比较情景,分析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归类,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本质区别,使概念清晰化和系统化。

在学习生物概念时,注意分组、结对、列表、进行归类对比,就容易搞清各对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同时,通过比较,促使学生将新旧知识、同类知识联系起来,分析异同。

从这个角度而言,学生比较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2、创设强调情景,分析概念的关键字、词,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生物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其中一些字词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意义的,它往往提示了概念的本质特征,是生物概念的关键字词,要理解概念的本质,必须从理解关键字词入手。强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很容易把握住其中的关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例如: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相对性状。其中“同种”“同一”四个字,需强调。

3、创设问题情景,通过讨论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随着教学活动的多元化,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学习活动会渐渐成为教学主流。问题讨论在教学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不容忽视的。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来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因此教师要巧设一些问题,点燃创新之火。问题讨论促进学生概念的精致化,小组问题讨论提供所有学生主动学习进行概念解释的机会。学生提出的概念解释必须接受组员的检验,促其再建构。经由不断的解释、质疑、再建构、反驳、澄清等,共同建构出一个比讨论前更符合科学概念的答案。

三、概念教学时的情景巩固

1、体系情景。

在完成章节知识的教学后,对那些相邻、相对、并列或从属的概念进行类比、归纳,根据它们的逻辑关系,用一定图式组成一定序列,形成概念体系。如:用概念图将有关某一主题的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圆框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形成该主题的概念网络,把学生感知“孤立”、“散装”的概念纳入相应的概念体系之中,让学生获得一个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又能进一步巩固深化已学概念。

2、比较情景。

生物学概念很多,而且很多概念间联系和类似的地方很多。如果学生没有比较概念的能力,随着学习深入,概念增多,易出现混淆的现象,影响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比较概念,主要让学生抓住两点,一是注重寻找比较标准,二是注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比较。比较概念的过程主要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过程,所以比较概念有助于思维能力提高。

3、发展情景。

对学生来说,不同阶段和不同的知识基础,对概念的理解也会不同。学生能动地去探究概念的本质,就形成一个发展概念的过程,探索生命活动规律的内驱力会得到强化。

生物医学的概念范文第2篇

初中物理一开始并不难,只是一点基础知识,但随着知识点的逐渐加深,物理难度增加,学生学起来有些吃力,逐渐处于被动局面。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教学也迎来了以新课标为指引的教学课改的展开。知识是在真实具体的生产生活环境中产生的,学习的环境越逼真、越生动、越融洽,学习就越有效率。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物理内容中的情感,使物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可以说,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和新教学理念接轨,教师们积极努力,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教学策略,但不少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所举行的教学活动,依然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依然处在被动的现,如何改善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呢?

1.主动的关键是心动

长期被动的学习,学生也逐渐习惯了,教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机械的听教师的安排,是以往学生学习的现状,因而,学生也养成了让老师将知识掰碎了揉烂了喂给自己的学习形式,内心也养成了懒惰被动的不良习惯,要想变被动为主动,首先要让学生心动,即让他们先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用丰富多彩的物理知识和现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课本的资源,抓住机遇,创新教学艺术,培养强化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呼唤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现实教育中,教师学生应共同探讨,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和动机,处处设疑、激疑。例如在教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一节课中,最初是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境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引导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索动机。

2.让创新带动主动性

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利用这份好奇心,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备了这种思维,学生才能改变以往的被动学习的现状,不再满足于教师所安排的任务,而是自己有主动发现问题的动力和源泉。教师也要创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环境。首先要科学设置问题,以有梯度、思维容量、新奇的问题来带动学生的思维,抛砖引玉,促使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对初中物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主动性自然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例如:讲到运动图像时,曾经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题目:一人从甲地沿直线匀速出发,到乙地后停下休息,之后又沿原路匀速返回甲地,试画出该人的s_t时间图像,在这一问题的解答时,教师不再代替学生思考,代替学生画图,而是将任务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完成,这样一来,学生不在偷懒,也无法偷懒,并且面对这样形象的问题解答方式,每个同学都跃跃欲试,积极思考,主动画图,主动和其他同学交流,一时间教师成了辅助,成了配角,学生了成了主角,他们互相质疑,互通有无,有的同学绘图思路清晰简便,便于理解,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一种思维的固有形式,达到了创新思维共享的可喜局面。

3.在物理知识应用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为了充分运用初中物理知识和在运用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习惯,我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创设情境,以锻炼他们运用物理课本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我国三国时期, 传说诸葛亮曾发明过一种军事报警信号, 后人称为孔明灯,它是用很轻的竹皮儿做骨架, 用棉纸糊在外面,只在下面留口,口的下面设一小架,放一小盘内有松香点燃后,灯笼就慢慢的升高,直至升入高空,请问这运用了什么物理原理?

学生们差不多都放过孔明灯,当一听到这个问题时,都很兴奋,便开始积极的思考他的科学原理,有的同学说是空气受热膨胀,有的说是热能变成了动能,真是众说纷纭,眼看同学们争执不下,我不得不给以提示,即热气球的原理,还有就是浮力的知识点等,结果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孔明灯的原理与热气球的原理相同,皆是利用热空气之浮力使球体升空。然而为何热空气会飘浮呢?我们可用阿基米德原理来解释它:当物体与空气同体积,而重量(密度)比空气小时就可飞起,此与水之浮力的道理是相同的。将球内之空气加热,球内之一部份空气会因空气受热膨胀而从球体流出,使内部空气密度比外部空气小,因此充满热空气之球体就会飞起来。通过这样和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现象结合,思考并运用,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同学我们学起物理来更是信心倍增。

4.角色互换,教学相长

生物医学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学生;英语;习得;障碍;改进建议

一、五年制高职生的简介

由高职高专院校承担,由省级招生部门一次办理录取手续,在同一所高校就读。不发中专毕业证,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者,由学校颁发五年一贯制专科毕业证书,毕业证注明“五年一贯”字样,电子注册信息中考生特征写“五年一贯”。

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五年制高职)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或分段教学的高等职业教育;前三年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后两年纳入高等教育管理范畴;对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中等职业学校联合进行分段培养的,后两年高职教育阶段必须在高等学校举办。

二、五年制高职学生英语习得障碍的心理因素

英语习得心理障碍是指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影响、制约甚至是阻碍其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投入英语学习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是指英语学习时的情绪、情感、动机、兴趣、信心、意志力、乃至责任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五年制高职学生较普通高职高专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着更多的心理障碍。他们在英语学习中存在如下的几个心理问题:

第一、厌学情绪;五年制学生的厌学情绪很突出,对英语学习的抵触心理更是如此。学生对英语的厌学情绪突出地表现为不重视英语课、上课玩手机甚至书都不拿出来、上课爱说话、看课外书、睡觉甚至缺课;上课很少听讲更不会与老师有所互动,作业大部分是抄少数听课学生的,更别谈课后背单词或者预习、复习。

第二、对英语的恐惧心理;有调查表明85%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有恐惧心理。他们害怕英语课上老是的提问、害怕考试不及格、更害怕课堂对话怕讲不好英语在同学和教师面前丢面子。

第三、危难心理;他们之所以不重视英语最主要的原因是认为英语很难。虽然也知道学好英语对其顺利完成学业、对以后找工作有好处;但是认为学好英语是件很难的事情。他们觉得背单词很难、学口语很难、听力很难、语法更是令他们头痛的事情。

五年制高职学生之所以在英语学习上有诸多障碍的表现主要和他们自身特点决定的,他们的年龄在17-22岁之间,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这时段的学生有以下的特点:

1.好面子。这时段的他们特别好面子,虽然还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面子。他们认为只要自己能力和水平达不到的事就是件丢面子的事情。英语学习不好也是件没面子的事情,他们怕周遭的人都知道这件事,彻底不学英语,他们单纯地认为这样就不能证明其英语不好,不能证明自己没能力学好英语。

2.意志力薄弱、三分钟火热。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大部分这样的学生意志力都很薄弱,对待学习没有持续耐久的力量。他们习惯常立志,而不是立长志。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感兴趣的时候或者认为其重要就学一下,坚持一段时间碰到难题就放弃,于是一波一波的三分钟热就经常上演。

3.意受周边环境的影响,随大流。自控力差爱随大流也是这年龄段学生中的突出特点。这年龄段的学生大都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容易在乎周边人的看法。不可否认,上五年制的学生,大都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好,学习自主性差的学生。看着周边同学都在玩,而自己却在这刻苦地学习英语,觉得不划算、甚至觉得不好意思。

4.思想上不重视英语。虽然英语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他们许多人都认为以后工作中不会用到英语,在生活中也不易用得到,因此在思想上就懈怠。

三、五年制高职学生英语习得障碍的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心理障碍阻碍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学习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也造成他们在英语学习上的厌倦。这些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差。五年制高职的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为起点的学生,这些学生绝大部分是因为考不上高中而又想取得大学文凭的同学。他们在初中阶段学习就有所欠缺,这些学生中,他们的英语水平比其他学科更差;有的学生甚至英标识读都不会,更别奢谈其他方面的能力。他们对着英语课本犹如面对一本天书,听说读写译都不会。

2.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法方有欠缺。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学习主动性上较之普通大专生更差,他们较少在学习上投入过多的时间,能做到预习、复习的学生就很不错;他们的学习惰性又使得他们不会去探索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3.英语学习氛围不浓。由于学习底子不厚又出现厌学情绪,因此整个学校的学习氛围都不浓,英语学习氛围更是如此,有关英语学习的活动或团体就更少。

4.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以及有时对学生的不认同也是造成学生不愿意学英语的消极因素。

面对五年一贯制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有着这样那样等诸多障碍,为了学生们在毕业时能够达到应有的英语水平,我们应该针对他们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第一、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信心。

面对学生此时敏感、自卑、厌学、恐惧的心理,教师应该结合实际针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利用激励的手段鼓励他们认真学习。要抓住学生需要肯定的心理,但凡他们有所进步就应该当着同学们的面进行褒奖,鼓励他们持续努力。

第二、教师应该改进教法,运用多种教学媒介和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第三、改进教材。现在的教材浩瀚烟海,但是符合五年制高职学生、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教材还是屈指可数。教师在甄选教材的时候应该更加细心,选出符合所教授学生的实际水平的教材;更应该鼓励学校教师编写符合本校学生自身特点的教材。

四、结语

总之,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性格形成上有着诸多缺血、在学习上有着诸多的障碍。但是这些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强,只要教师本着全心为学生、为教学;只要努力地探索、研究,就一定能够把这些学生造就成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使他们的英语能力达到应有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坤玉、史颖.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障碍的心理分析及对策.《职业时空》第6卷,第10期

[2]姬文红.五年一贯制学生英语学习心理障碍及问题解决方案.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8期

生物医学的概念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642.42;R751;R7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 1008-2409(2009)06-1119-03

双语教学是指同时使用两种语言即母语与一种外语来组织、安排、实施的教学活动,一般是 “中文-英文”双语教学。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两种语言对同一 知识的描述,达到理解、思考进而掌握的目的。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进程中,我国的高等教 育也逐步与国际接轨。英语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也是当今各种信息的主要载体。为此,国家教育部早在2001年已发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中指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 行公共课或专业课教学,力争3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 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可以对部分课程实行外语教材,双语授课,分步到位”[1]2003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纲要第12条中明确指出“要继续 推进双语教学”[2]在这一宏观政策的指导下,英语双语教学已成为当前医学院校 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重点。我院是属教育部“教学评估”优秀学院,其教学层次有专科、本科 、研究生和国际留学生等,近些年来,也在系、学科开展了“双语教学”工作。笔者就近些 年来进行皮肤性病学“双语教学”实践和改进措施探讨如下。

1 皮肤性病学双语教学的应用原则与要点

皮肤性病学双语教学 的应用原则和其他学科一样是在保证学生掌握必需的基本医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医学 专业英语的学习与应用。

双语教学的应用要点是,循序渐进,从易懂的内容入手,从必须掌握的重要专业词汇开始,如疾病的名称、概念、特征性皮肤损害、皮肤科常用药物剂型等;师生相互沟通,相互适应 ;切合实际,适量讲授;不断总结与提高。

2 皮肤性病学双语教学授课师资

2.1 授课教师的水平与素质高低是决定“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

“双语教学”如同通常中文理论授课一样,没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要想得到高质量的教 学效果,是不可能的。双语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外语,能够熟练的说、听和写外语,而 且还要精通专业,能够使用符合科学规律特点的教学用语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不但要使学生 有兴趣、喜欢听,而且还要学生听得懂,有收效。皮肤性病学双语教学授课教师一般为本教 研室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教师,这些教师应有国外留学经历,或外语水平很好的博士、 硕士学位副教授以上教师,能够合理搭配和使用中英两种语言进行授课。笔者在近年来开展 的皮肤性病学双语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想得到高质量的双语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加强自 我学习,努力提高自我水平,课前一定要认真做好双语多媒体课件。皮肤性病学以其皮肤损 害为临床主要特征,具有很强的直观形态学(Morphology)变化特点,故做好图文并茂的多媒 体课件授课非常重要,反复认真备课,双语课件及资料等一定要提前发给同学预习。课后适 当做好同学反馈信息,这样非常有助于今后改进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2 皮肤性病学双语教学师资的改进措施

双语教学的最关键而且最难以提高的是师资的英语水平[3],因此首先要做好双语 课师资的经常性培训与储备,以应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发展之需。师资的培训可采取“走出 去、请进来”等不同方式。走出去就是选派外语基础较好的临床课教师到国外,或外语学校 进修、深造,时间几月到一年不等,并制度化,使之临床课教师外语化。请进来就是聘请教 学经验丰富的外籍教师、医生给我们的教师上课,也可直接给学生上专业课,组织教师观摩 ,提高教师的感性认识和授课技巧,这对提高教师正规的西方式英语发音,改进“中国式英 语发音”,尤其是易闹笑话的“中国地方语言式英语发音”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其他 包括加大师资建设投入力度,建立双语老师的培训与资格认证,提高双语课时劳务费,同时 把实施双语教学作为一项年终考核的内容和指标,增加教师双语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 样才能极大调动教师上双语课的积极性。上课前应当进行试讲亦很重要,并充分征求学生的 意见,根据试讲的效果反复对教案进行修改。备课时要做到逐字发音准确,绝不能靠感觉发 音,要多对照英文字典的音标,力求不发错音,包括重音音节的掌握也要准确,对于专业内 容和英语语言的准备都要充分,二者缺一不可,从而使双语教学不断发展和提高。

3 皮肤性病学双语教学实施的对象主体:学生

3.1 双语教学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相应较高。因此,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及学习 的积极性,也是决定双语教学质量及成功的极关键因素。笔者在近年来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 中体会到,学生的英语水平首先是高低参差不一,少部分学生英语水平很好,并已通过“ 英语六级”,另部分学生英语水平还可,并已通过“英语四级”,还有一部分学生英语水平 尚差,并还未通过“英语四级”。就学生学习双语课积极性及兴趣方面,据调查了解到,大 部分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积极性及兴趣还是好的,尤其是外语基础好的学生,学习双语课的积 极性也越高,下发的双语课资料,教材预习的也越好。但少部分、尤其是外语基础差的学生 ,学习双语课的积极性及兴趣差,双语课资料预习也差,极少部分同学对下发的双语课资料 预习极差或只字未读。面对学生的复杂情况,笔者的做法是首先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着手,反复宣讲学习双语课的重要性。平素我们同学学外语,都是通用外语多,而专业外语少。双 语课主要是学习专业外语,也是外语应用能力的一种体现,从而明显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 性。其次,老师对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要多检查,多督促,上课时要适当提问,要求同学们用 双语回答,这样就会给同学们一个压力、动力,同时,课后尽可能多地用英语与学生交谈,让学生熟悉我们的发音习惯,做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和效果。

3.2 皮肤性病学双语教学学生方面改进措施,首先要推进英语教学的改革,在医 学生学习公共英语基础课阶段,要提高和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全面能力。并在学习基础课 阶段,教师可以以不同方式自主的、适当的增加同学通用医学外语的学习、训练,使得同学 能尽早地了解和记忆学习专业外语知识。其次对同学宣讲学习双语课的重要性及方法学,要 使同学们懂得为什么要学、怎样学,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性亦是非常重要。 做好双语教学的延伸,是提高双语课教学质量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医学生在临床见习、 实习、病例讨论、查房及小讲座中,教师可适当地应用双语,甚至用纯英语,现场直观地教 学和讨论,并要求同学积极参与。一点一步,先易后难,这样能明显提高学生英语的应用能 力,并实现双语课的教学目的。

4 皮肤性病学双语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教材的选用

4.1 双语课教学方式目前国内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和统一的模式。一般情况下 都是各个院校根据本校的学生英语水平等特点及教师的个体情况而定。笔者在双语课的教学 实践中体会到,设计双语教学资料课件中,一般设定50%的英―中文比例,中英文穿插讲解 、互相对应解译。这样同学们易懂,易接受,老师讲起来也轻松自如,受到大部分同学的欢 迎。但在同学们反馈信息中也了解到,采用全英文课件授课,其中重要的概念、内容加以中 文解释,只要同学们做好教学资料的课前充分预习,则受到英语水平较好,学专业外语兴趣 高的同学们的欢迎,但普及仍具有相当难度性。教材的选用方面,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双语 医学教学教材出版。笔者采用的英文原版的“皮肤、性病学”教科书(Andrew's Diseasesof the Skin, Clinical Dermatology; Dermatology General Medicine),并结合现用的 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皮肤、性病学”教科书,适当编译而成的双语教学资料、课件。其基 本要求是,同学们既要懂得英文,又要通过双语教学,必须能掌握专业课所要求的知识点。 换言之,双语课不能降低专业课大纲要求。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反馈信息得知,同学们课后则 仍以阅读中文书为主,这可能与是中文考试,而尚未实行难度较大的双语答题考试有关,对 此,正在逐步改进。

4.2 皮肤性病学双语教学方式及教材选择的可能改进探讨,在双语教 学过程中,该采用何种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如何分配使用两种语言的授课时间,从而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关于教学方式的最优化选择,由于各医学院 的历史及实际情况有很大不同,故应视情量体裁衣,量力而行,视情而定。目前在国内,医 学双语教学主要有以下3种模式[2,4]:①简单渗透式双语教学模式:采用中文、英 文专业教材,课堂板书采用英文,学生的作业采用英文,但教师上课采用汉语讲解。②过渡 式双语教学模式:采用英文专业教材,课堂板书采用英文,学生的作用采用英文,教师课堂 讲解采用中文和英文混合方式,运用两种语言的比例一般为1∶1。③浸入式双语教学模式: 采用英语原版专业教材,课堂板书采用英文,学生作业、考试采用英文,教师课堂讲解采用 全英语。以上为纲要所列,仅供参考,详细分析、剖解不在此述。至于各医学院校采用何种 模式,则要一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最适用自己的特点的,最易开展的,最能达到双 语教学目的的模式为最好。特别要强调的是,无论使用何种模式教学,在学生考试时,也要 要求双语形式答题,这对促进学生学好双语课有非常大的作用。双语教学的教材选用,就目 前而言,国内还未见到一本真正适用于学生使用的含皮肤性病学在内的双语医学教科书[5,6],笔者认为这是双语教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这仍需教育部等教学管理部门 下大力加以逐步解决。教材选用一般应以英文原版教材为主,中文教材为辅,但应将原版英 文教材与中文教材结合使用,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规定要求为最佳选用原则。

总之,21世纪是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的时代,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已经由过去的分散型研究 向全球一体化研究转变,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加强与国外学者广 泛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更新知识,才能够站在生命科学的前沿。所以,医学院校在医学教育 中应当加强双语教学,是势在必然,刻不容缓。笔者曾到过美加及欧洲多国访问学习,发达 国家双语化教学高水平高层次确实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医学双语教学,不仅能促进 我国培养大量高级专门人才,同时能促进我国与世界先进医学科学的交流与学习,使我国的 医学发展紧跟世界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 若干意见的通知[Z].教育部20014号,2001.

[2] 张晓波,陈超,黄国英,等.医学双语教学的发展、模式及策略[J]. 医学教育探索,2004,3(4):42-44.

[3] 朱汇庆,冯晓源.医学院校八年制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 探索,2006,5(8):726-727.

[4] 罗育林,张阳德.医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3):147-149.

[5] 颜华.浅谈医学双语教学经验[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81 .

生物医学的概念范文第5篇

1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

早期神灵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为经验医学,生物医学模式强调医学技术的进步与突破。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不否认生物医学研究对主流医学进步的巨大贡献同时,强调病人的经验以及不同时代或文化对身体和疾病认知的差异。

1.1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一元论为基本的指导思想,既考虑到疾病的生物学因素,也要考虑到心理因素以及环境和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将所有这些因素都看作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1.1.1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凸显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人类的病因谱、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在发达国家主要的健康问题是急性疾病。急性疾病经常由环境中的疾病因素引起,起病快、病程发展快或迅速导致死亡,这些致病因素可以对所有个体进行攻击而不论其年龄、性别、种族或社会地位;全体人口的各个部分本质上都面临同等风险。在现代工业社会这些疾病已经明显减少,但是在一些欠发达国家它们仍然构成了主要的健康威胁。到20世纪中期,发达国家的急性病发病率下降,慢性病和功能退化逐渐成为主要的健康问题。这一转变得益于居住条件和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上述改善导致的人口“老化”又进一步强化了慢性病的主导模式。

1.1.2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逐渐深入一些医疗效果的不足并不是因为缺乏适当的技术干预措施,而是因为观念上的思考不够。随着人们对保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经验积累,认识也有了深刻的变化,对疾病的发生和变化由生物层次深入到心理与社会层次;对健康的思维也日趋全方位、多层次。20世纪开始,医学的主要模式是疾病的医疗模式。二战前人们相信这种医疗模式会使各种造成大部分死亡的流行病被消除。但由于急性疾病的重要性衰减,与生活方式、遗传甚至心理状态有关的慢性疾病和退化性疾病越来越重要,上述医学模式逐渐失去意义。健康与疾病之间以及身体完好与生病之间的界限并不那么明确、明晰,因为他们还混杂有文化、社会和心理方面的考虑。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出了新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痛苦,而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这一概念体现了医学转换的基本精神。

1.2医学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完成了从经验到技术到科学的转型医学最早阶段带有明显的巫术的性质,被归属于巫术;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时代,它与哲学水融;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医学被视为自然哲学;17世纪、18世纪,医学被认为一种“妙手回春”的技术;在生物医学模式主导时期,医学被自然而然看作是自然科学。随着自然科学的长足进步,特别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形成和应用于医学,它逐步完成了从技术到科学的转型。

1.2.1自然科学的理论成就推动基础医学的发展古代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临床经验的积累和哲学思辨,另一方面也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程度相关。近代以来,物理、化学的发展不仅是推动工业社会发展的杠杆,这些领域的理论成就应用于医学直接推动生理、生化、病理的研究,特别是从生物角度深入研究人的生命活动,从细胞到分子到基因,人类逐渐认识到生命的本质。20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的广泛渗透和应用使得基础医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临床医学形成独立的专业体系、为临床实践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2.2技术革命的成就推动医学技术的进步历次技术革命的成就为医学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日益复杂化的医学实验技术和实验设备,日益发达的临床检测技术,日益精密的治疗仪器,生物医学工程、影像学等新兴学科的出现,直至器官移植等高难度医学技术。实践证明,医学越是要发展越要更深入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越是需要技术的支持。

1.2.3科学方法论的发展推动了医学方法变革医学成为一门科学得益于科学方法论的应用,医学方法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移植其他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方法并改造和发展。数学方法成为医学的常规方法;生理、病理的各种定量测量大多是以物理学、化学为基础发展;医学的实验方法的应用和发展得力于自然科学;20世纪社会学在医学领域的强力渗透,社会科学兴起了颇为瞩目的研究方法。在现代条件下,科学技术的新方法以日益增快的速度向医学渗透,改变着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治的面貌。

1.3哲学与科学的对立统一医学模式是在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中诞生,医学观是在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科学观的指导下对医学深入研究并与其结合。纵观医学发展史,一些西方哲学思想和方法如希波克拉底古代哲学、笛卡尔推理、演绎方法,培根经验主义、归纳法,以及波普尔和皮尔士抽象主义、反绎思考的方法等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医学的每次飞跃与历史上几次文艺运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1.3.1现代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与医学的发展系统理论提供了概念性的方法,不仅适用于提出的疾病的生物心理社会概念,也用于研究作为相互关联进程的疾病和医学护理。由于系统理论认为组织所有水平都在层次结构关系上相互联系,以至于一个的改变就会影响其他的变化,采用它作为一种科学方法是以减轻整体-还原二分法和改善跨科学学科的联系。更整体和全面的健康和疾病概念的主要方法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方法和精神分析,以及阿道夫•迈耶的反应-生活-应激途径和心理生物学的概念和方法。心身医学术语本身是一个二元论的痕迹,它成为一个媒介,借此生物和社会心理这两个平行但独立的医学体系之间的间隔被连结。

1.3.2历史上的文艺运动与医学的发展①文艺复兴运动。中世纪末文艺复兴运动席卷整个欧洲。人文主义者提倡人性、尊重知识、主张研究、认识自然和人体自身,将被禁锢了千余年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从宗教神学的枷锁下解放出来。1543年比利时学者维萨里解剖学名著《人体之构造》出版,对近代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医学科学发现不断涌现,呈现出医学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繁荣局面。病因学、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取得了重要进展,医学进入多学科发展阶段。②科学主义思潮。文艺复兴“人的发现”之后,科学和理性继续在科学技术昌明、现代工业崛起的时代潮流中出演主角。19世纪中叶,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揭示生命的本质。随着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物理学革命和电力应用及内燃机的使用为主的技术形态的动力革命,科学主义思潮风起云涌。推崇自然科学,主张哲学应当效仿科学,哲学由此成为对科学进行分析的认识论和方法论。③科学人文主义思潮运动。20世纪以来,生物医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还原论,基本方法是还原方法。医学呈现技术主义倾向发展的势头,学术界批评蜂起,但收效甚微。由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尼采的强权意志论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所形成的人文主义思潮有力地冲击着思想界。人本主义思潮以人和社会问题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关注人的生存、人的本质等,关注生存环境、社会环境等社会问题。在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医学人文精神不断升温,人们开始对医学科学技术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对峙进行反思,医学仅仅关注生物人的局面正在为对病人进行生理、心理和社会3个方面的整体关怀所替代。

2启示

恩格尔提出:“为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达到合理治疗和保健模式,医学模式必须也应考虑到病人、病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和由社会决定去对付疾病的破坏性效应的补充系统,那就是,医生的作用和健康护理系统”。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及发展为护理模式的理论构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护理曾经是临床医学学科群的子成员,在我国目前已成为一级学科,不仅需要有独立的理论体系,更需要体现自身学科的特色。借鉴医学发展之路,护理学科从哲学指导思想到具体研究方法,都应该在更宽阔的领域中学习、领会、吸收、融合,最后形成护理学独特的研究模式和路径。

2.1下设二级学科,注重基础护理的研究有学者提出,在将护理学设置为一级学科后还需要设置若干培养方向明确、研究方法成熟、社会需求量大的二级学科。护理学二级学科的设立有利于护理专科化发展及各领域专家的培养,形成护理学学科体系;有利于在特定领域重点方向上取得突破,提高学术研究的自主创新力。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在生物医学的肥沃土壤里开出了人文之花。基础医学的深入研究为临床实践创造了科学可行的条件。护理学学科建设也要注重基础护理深入、细化的研究,保持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为临床护理在技术、生理层面保驾护航。

2.2学习先进的科学方法,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医学本身是理论要素、经验要素、技术要素综合而成的体系。护理学同医学一样属于“异质综合体”,这种复杂性决定了人们对它的认识难免产生众多分歧,需要把握多重属性才能逐渐逼近其本来面目。医学发展是综合各时代科学技术的成果,自然科学先进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方法是医学得以发展并走上科学之路的基石。护理学要注重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交叉,形成立体网络结构,吸取其他学科的先进方法、先进成果发展自我理论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