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媒体融合的关键

媒体融合的关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媒体融合的关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媒体融合的关键

媒体融合的关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传播;发展与现状;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276-01

媒体融合基础上,受众对于新闻的生动性、精彩性要求更高,新闻的采集、传播等面临更多的挑战,如何抓住受众心理,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依然是媒体融合下新闻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同时,对媒体融合的发展与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媒体融合基础上新闻的传播及创新发展,促进新闻的融合,使新闻传播者与受众形成更密切的协作关系,能更有效地促进新闻业的发展。

一、媒体融合的发展与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称为新闻传播的主要途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结合,更加丰富了新闻传播的形式和内容,特别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使新闻产业形成了一种全民参与、欣欣向荣的景象。借助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新媒体已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途径,给传统媒体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而传统媒体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新闻传播经验又能为新媒体所用,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同时也使传统媒体失去了一定的市场,迎来了发展的低谷。因此,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处于不同角度考虑,新旧媒体的融合还是存在一定的阻力和制约因素的。例如,新闻信息的版权纠纷、利益冲突等,都可能成为媒体融合过程中的阻碍因素。此外,传统媒介组织机构的管理风格也一定程度地制约了新媒体的发展,如新闻“把关人”这一角色虽然在媒体融合时代控制能力大大消弱,但其存在的价值还是可以肯定的,关键是如何创新,提高新闻传播的真实性、生动性、趣味性,以促进新闻信息内容的融合,使其与媒介融合同步发展。总之,媒体融合是必然趋势,在媒体融合下新闻的传播也要重视图像、动画等技术的融合。

二、媒体融合基础上的新闻传播

媒体融合拓展了新闻传播的渠道,降低了新闻传播的成本,形成了新闻发展的新时代。第一,在新闻信息的采集和交流方面,媒体的融合发挥了重大优势。一方面,媒体的融合使新闻采集的途径多样化,且增强了新闻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使新闻内容更为多彩;另一方面,媒体融合拉近了新闻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受众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新闻,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关注的新闻发表评论,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思想理念。第二,媒体融合给新闻传播带来更为便利的技术支持。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等的迅速发展在降低新闻成本的同时,其技术手段更容易被大众所掌握,这就打破了专业人员对新闻编辑、剪切、的控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新闻”。第三,媒体融合打破了新闻传播的垄断局势,拓展了新闻信息的来源渠道,使新闻者与受众能突破时间地点的约束,随时随地地、观看新闻和编辑新闻,节省了新闻采集、编辑、传播的时间、人力等,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效率。第四,广泛的新闻源和互联网平台,使新闻传播自由、方便,也使大众之间的交流更为畅通,丰富了新闻素材、提高了新闻的生动性和活力。

三、媒体融合基础上新闻传播的创新与发展

媒体融合基础上新闻传播实现了大众化、平民化,一般群众与传统媒体记者有着同等传播权。例如: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对身边发生的事件进行编辑,然后通过微博、微信等途径进行,这是新闻传播的重大创新;其次,新闻传播的速度快、覆盖广、互交性强,激发了新闻的内在价值,使新闻的传播更有意义。此外,新闻传播的交互性加速了舆论反应,大众的观点可通过新媒体平台快速、真实地展现出来,体现了新闻的全民化、大众化,也方便了大众监督;再次,媒体融合基础上新闻传播准确、迅速、便捷、生动,但新闻信息的整合与创意还需进一步发展,新闻信息源的巨大也加大了筛选难度,带来了复杂、频繁的版权之争。一方面,一些传播者为了迎合受众心理,采用一些传播技巧以达到影响受众心理的目的,使受众主观情感产生偏离,影响了受众的判断,不利于新闻传播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这种现象也体现了新闻融合的相对落后,面对迅速发展的媒体融合,新闻的制作和传播应寻求更多的合作契机,进一步探索和革新;最后,媒体融合增强了新闻的视觉表现力,使其内容表达更为丰富、精彩,能够牢牢抓住受众心理,加强新闻融合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媒体融合基础上新闻的生动性、精彩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新闻传播中声音、文字、图片等等的融合更加巧妙、精准,提高了新闻的质量和新闻传播效果。当前,新闻融合跟不上媒体融合只是一个暂时的缓冲过程,在新闻业不断的发展中,媒体融合下的新闻传播将会更为丰富、生动,并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媒体融合的关键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三网融合;广播电视;发展思考

作者简介:张范龙(1971-),男,朝鲜族。吉林省安图县人。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现为长春广播电视台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广播技术或电子技术

三网融合发展是网络时展的关键,因为传统的传媒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和网络时代的发展,所以要在广电发展中融入信息化和网络化等相关因素,提升三网融合的发展进程。三网融合,数字媒体市场占有率得到极大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进步,新型媒体涌现,所以对现有媒体的资源和技术进行创新,挖掘其科学创新能力,在此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发展需求。

1三网融合发展的特点以及发展必要

1.1必要性

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业竞争加剧,媒体行业中新兴媒体形式逐步涌现,从传统的纸质媒体、电视媒体,到现在流行的的网络媒体,在市场资源限额的情况下,市场参与的主体却逐渐增多,因而在此背景下三网融合的思想提出,主要是为了适应变化发展的市场,并在不断在落实中得到深化,为媒体发展找到新的出入。

1.2三网融合下的广播发展新特点

广播电视这类传统的媒体是通过信号对观众进行资源信息的传递。三网融合应用后,其信息服务已经把单一的业务转向文字、语音等综合性业务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节目。三网融合的实现过程,由专业网络转化为综合网络。性能的提升使资源利用率也得以发展,资源在选取和运用上也得到更多的优化。

2三网融合面临的优势和问题

2.1广播电视的优势

2.1.1内容资源的优势

三网融合以后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平台更加广泛,涵盖的内容也比较多,不再是单一的有线电视收费,其收费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有网络电视的收费、点播电视收费,多样的收费形式为电视台带来创收的同时,也促进了广播电视服务质量的提升。

2.1.2意识形态的优势

广播电视媒体是国家重要的宣传部门,具有公共服务和宣传的责任以及义务,促进事业和产业发展,因而具有双重发展优势。

2.1.3网络的优势

当前广电的宽带优势可以达到40兆-50兆,网络优势以及可管可控的优势是其发展的关键。

2.2广电存在的问题

2.2.1网络整合困难

广电有其网络优势,但是因为网络发展还不完善,所以有小、散、乱的情况存在,把散乱的小网整合成大网,是一项艰巨的工作。由于网络的地方格局形式已经形成,网络整合对地方利益产生不良影响,因而在整合之前要平衡各方利益。

2.2.2运营管理经验不足

广电系统是事业单位的运行体制,所以工作人员习惯固定的工作环境,但是媒体信息网络是不断发展变化,很多工作人员在稳定的环境中对市场形势预估不准确,因而运营能力不够,市场经验不足。

2.2.3视频节目内容模式类似化

节目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一个热门节目出现其他相似的节目争相模仿,观众对于这类没有新意的节目兴趣索然。

3三网融合下技术与发展思考

3.1综合媒资系统的建立

广播电视发展的新方向是节目内容的更新,但是现在移动终端设备的增多,对固定的播放终端利用率较低,更多的人习惯运用电脑、平板、手机等新媒体终端收看相关节目,信息设备要求信息资源也得到丰富。比如,河北电视台已经开展独立的资源媒体建设系统,但这只是三网融合进展的一小部分。如果想要在资源媒体发展中充分的运用这些资源,投入新媒体的发展,整合分散的系统,完善媒资系统的功能,并且结合IPTV等播控平台、建设网络景观电视台,建成能够适应各类媒体资源的综合节目制作、播出以及新媒体平台的传输,并且可以运用网络平台的互动推动节目的互动频率,提升节目的收视率。

3.2完善高清电视

有线网络电视的发展、高清互动电视的逐步推广、电信宽带网络发展让高清节目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制作、编播、播出等设备的高清化发展或者出现高清和高标兼容标志高清时代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标清也必将被高清所取代,这也是电视发展的主要潮流和趋势。因而,高清化的推进和发展,并加上高清节目制作经验的积累,高清频道是未来电视媒体发展的主流。

3.3IPTY平台的打造

IPTV打造首先要强化媒体属性,在信息技术全面推进中逐步实现综合发展。IPTV也称为集成播控平台,主要是广播电视在各种网络和应用发展的终端总台,技术平台的建设和把握、节目内容集成或者生产、对外合作媒体的的传输推广等各个环节的综合应用,新媒体的融入就要先对媒体属性做好强化,因而网络广播电台与IPTV等新媒体业务的智能定位、结构人员分配,资源运用调配等,都是为了网络媒体的新发展。现在很多电视台打造的真人秀节目,就融合以上相关内容,因为真人秀节目中很多时间是突发,所以不能实现有所设计打造具有新媒体属性的新媒体部门。在新媒体建设中,新技术的应用是发展的尖刀、是发展的重要前提以及基础;新的节目创意,新的内容形式是新媒体建设的主力军。媒体其实归根到底所有的节目宣传都是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新媒体主要代表新的技术引领以及新的节目形态。广播电视不但要打造新媒体,更要学会运用新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是新媒体实现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一要,加强电视台营销工作的开展,优质节目可以和电信部门写上进行优先营销宣传,积累用户,并且在营销的过程中,精化节目,给观众紧凑的节目流程,不要因为节目形式过于松散失去观众观看的兴趣。二要,局、电台、电视台的相关节目部门、节目编排和选定生产部门关注三网融合,并积极参与三网融合。

4结束语

三网融合在全球信息发展中有诸多方面,其中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不但能衡量一个国家的信息水平,还能提升国家媒体网络发展。我国在网络化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为广播电视发展的外延提供更多的机遇以及挑战,形成广播电视台发展的新形势。这对广播电视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和发展前景,在改革中转变经营管理模式,运用长效管理机制,有效的适应市场的发展和推动三网融合的开展;推动广电企业的的发展,完善文化链条上“大媒体”的产业融合。

参考文献

[1]张小苗.关于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技术与发展的思考[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3(09):217-220.

媒体融合的关键范文第3篇

2015年11月1日至14日,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培训班在新加坡管理大学顺利举办。作为学员,笔者重点学习了新加坡媒体融合与转型发展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其为当下国内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考和新启示。

一、坚持“公信至上”,主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随着建国一代的老去,和李光耀权威时代的过去,选民政治下的新加坡要继续保持经济的开放繁荣、政治的稳定廉洁和族群的多元和谐,在公共传播政策上,与时俱进,采用大部制管理,树立互联网思维,主张亲民化沟通,应对日益复杂的信息治理挑战,成为新加坡传媒融合、转型与发展最重要的政策背景、条件和机遇。

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快速迭代、高效决策”的公共传播要求,新加坡通讯及新闻部整合了新闻、通讯和三大功能。利用这种集中化的政府管理模式,来加强营造有利环境进行公共传播,以确保政府新闻资讯的传播通畅。

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新媒体,主动出击,大力拓展传播渠道。几乎每个政府部门、国会议员都有Facebook等社交媒体账号,包括总统、总理在内。各政府部门的行政传播处都把新媒体沟通当成整体公共传播的一部分,采用线上和线下渠道综合性的沟通方式。

总体而言,新加坡政府鼓励发展新媒体,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上给予的政策环境较为宽松,通过联合、整合媒体与政府的传播资源,形成融合之路,建构爱国、亲民、理性、高效的舆论生态。

新加坡传媒在融合转型上,与我国媒体面临的传播大形势是趋同的。该国两大媒体集团“报业控股”、“新传媒”的管理层均坦言,“真正的挑战在于下一代,他们单一依赖新媒体,不再使用融合或混合媒体方式。”因而,媒体融合只是一个过渡形态,既是对眼下注意力的收复,也是为今后的传媒竞争赢得主动。不过,相比国内媒体的促迫惶恐状态,新加坡媒体似乎并不着急,十分从容。

这与新加坡当地的传媒管理有关。新加坡政府坦言,他们是这个世界上非常有危机意识的政府,善于利用媒体的政治资源。政府、民间、国际三个舆论场之间可以畅通对话,而媒体也从一开始就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媒体管制的宽松有度,制度化、经常化的媒介共同机制,和媒体资深编辑负责制的负责任、精细化、专业化操守,共同造就了国际化的传播公信力。

公信力正是新加坡媒体在融合转型过程中的底气,延缓了注意力的媒介前移速度,报纸、广电等主业的注意力依然旺盛,盈利状况良好,可以为新媒体的发展和融合预留充足的资本和时间。

二、坚定“阵地意识”,不断强化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时代,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生产优质内容的方向不变,但生产的内容在变,生产的方式在变,传播的路径也在变。

新加坡融汇东西文化的敏感度和包容度,以及先进互联网技术的推广,极大促进了新加坡媒体为全球观众带来与众不同的媒体节目。与此同时,新加坡拓宽国际合作渠道,寻求媒体产业合作空间,努力打造集媒体融资、媒体交易、媒体应用和媒体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亚洲媒体商业中心。

从新加坡的实践不难看出: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不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在信息社会和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在充分尊重和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对整个新闻传媒的管理机制、组织方式、发展模式等,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和转型,建立基于互联网思维下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国家治理体系相匹配的新型传媒体系。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场全方位的革新,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改版扩版和栏目调整,而是全方面向新媒体拓展,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进行自我改造。如何在这一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中“破茧而出”,已成为当下媒体业的时代命题。

在融合改革的过程中,媒体已无新旧之分,而关键是看有没有“产品的互联网化”这个基因。融合先是媒体集团内、区域内的跨界联合,然后是跨区域整合,这些都必须在资本纽带下,才能在一日千里的技术浪潮中,更高效地解决“技术的产品转化和落地”这个生死存亡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新加坡报业控股可以拿出相当于年营收总额7.8%的1亿新元,设立新媒体基金的原因。

互联网时代,特别需要开放的思维、连接的思维、共赢的思维。融合发展绝不应该是关起门来搞融合,而要有借力发展的意识,不是什么都自己搞,也决不能搞大而全、小而全,要积极学习别人的经验,利用别人成熟的技术,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 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基于互联网技术, 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较之传统媒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仅具有信息传播功能还具有信息互动交流功能。同时,互联网的商业营销功能也是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如移动媒体=内容媒体+关系媒体+服务媒体等。

“用户至上”是媒体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和核心。互联网衍生了大数据、线上线下营销等一些新的工具, 让媒体内容和媒体人能够更好地接触客户。传统媒体拥抱互联网不仅是开一个网站、做一个App,开设微博、微信的官方账号,真正的互联网思维是要从思想深处重新审视媒体的价值,实现组织构架和工作流程的深刻变革,使整个组织能够更好地传递“用户至上”的互联网思维。

融合发展,根本目的是发扬传统的内容优势,借助新技术、新载体、新手段,创新新闻生产和信息传播方式,建设拥有广泛受众和强大社会动员能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我们在推进融合发展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向。不管媒体如何发展、舆论格局如何变化,我们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管媒体、政治家办媒体,要时刻绷紧导向这根弦,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使新闻传播工作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三、加持“创新驱动”,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

为顺应全球媒体技术变革的潮流,保持新加坡媒体产业在全球的领先地位,新加坡媒体发展管理局于2008年推出《媒体融合计划》,作为2008至2013年新五年间新加坡媒体业的发展蓝图与战略。根据计划,新加坡媒体发展管理局共投入2.3亿新元用以推动媒体产业的全面发展,着力把新加坡打造成为“新亚洲媒体可信赖的全球之都”。在这个计划中,核心媒体主要由传统媒体和新兴数字媒体两部分组成。传统媒体包括广播电视、印刷出版、影视以及音乐;新兴数字媒体是指在线媒体、移动媒体和游戏产业。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融合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提出了新闻和宣传领域创新的最终目标:“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这为建立媒体融合的运行机制提出了具体要求。

互联网具有去中心化、扁平化、自组织的特性,它重构社会结构,催生新的社会组织方式和组织形态的诞生。在此背景下,基于互联网的媒体融合也必然推动媒体传统组织结构脱胎换骨的变革,必然深刻影响媒体的营运理念和运行机制。因此,传统媒体必须推进转企改制,建立新型媒体集团,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基于互联网的媒体融合经营需要大量资本,传统媒体过去单一的资本结构和资金实力难以维持融合发展所需要的巨大资金和运营活力。因此,资本成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杠杆。以资本运作为核心的股权结构改革,特殊管理股制度以及降低国有股权比重,通过重组、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方式进行的资本运作,都是吸引其他类型的国有企业入股传媒企业,以资本壮大传媒的途径。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传统媒体必须学会掌握新思维、驾驭新载体、运用新手段,真正掌握融合发展的新本领。只有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一体发展,才能在巩固传统报道优势的基础上,以创新驱动力破解媒体融合梗阻。

当前,全方位、大规模、深层次的媒体融合作为媒体发展的必然选择,已经全面展开。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主要新闻单位积极通过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在变革中寻求创新突破,积极开拓媒体发展领域,把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努力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要求。

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实践证明,以改革创新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适应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举措。

四、坚持“内容为王”,筑牢技术与人才的核心支撑

新加坡十分注重媒体精品内容打造和国内外优秀媒体人才培养。一方面,该国大胆引领媒体内容的创新,努力改善“新加坡制造”的媒体节目在国内外观众中的覆盖率和接受度。另一方面,该国媒体发展管理局与经济发展局、“联系新加坡”联盟、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新加坡教育局、新加坡人力部、新加坡劳动力发展局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培养本地媒体业人才,吸引优秀海外人才,助推新加坡媒体产业共同投身媒体融合发展新浪潮。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理念、内容、渠道、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各有优势和特点。传统媒体具有新闻调查的职业权威性,理论积淀和人才储备比较充分,对网络传闻能起到验证作用等优势。新兴媒体则具有即时、多向、海量传播,注重用户体验,充分开放竞争等优势。媒体融合发展,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整体消亡,新媒体也不会赢者通吃、一家独大。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业务融合,就是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建立竞争与合作相融合、整合与分工相协调的新型的传媒体系。建立适应互联网传播的融合业务体系,使双方在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实现此长彼长的态势。

融合发展从哪里入手?该国报业控股成立“数码集团”和新传媒推进“第二屏幕策略”,都是以技术开发为依托、以信息服务为抓手来突破的,体现了鲜明的互联网思维和产品思维。

融合发展要取得成效、赢得主动,就要求内容(影响力)和服务(盈利力)两条腿走路,也就必然要求内容产品化,产品服务化。归结起来就是:服务是突破、新闻是目标、技术是支撑、专业是保障。

媒体融合时代更要坚持“内容为王”。高品质的内容以及基于这些内容的产品,仍然是媒体机构在新时代生存发展的根本,并在未来媒体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以往,传统媒体将内容平移到网络的做法并不可行。未来媒体内容的主流构成,将是适合互联网互动性、移动化和碎片化需求的短小精悍的内容。

现代传播体系的本质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引领下,以互联网为基础,以多种媒体为载体,架构多媒体融合传播信道,形成有效的立体传播效应。媒体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传播,能够使相同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交叉延伸传播。

基于互联网的媒体融合经营,必须对传统媒体部门进行重新规划设置,再造组织结构,将不同介质媒体融合成为共同体,建立整合多媒体资源的综合运营平台,在业务考核和人事考核上适应融合媒体的需要。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业务流程,通过机制创新与流程再造,建立崭新的“全媒体运行框架”,前方记者采访的新闻素材直接输入大数据库,面向多媒体传播,实现第一时间上网。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媒体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能够满足发展需要的人才十分缺乏。从根本上讲,没有融合型人才就不可能有融合性发展,媒体融合的技术创新需要既懂新闻传播规律又懂新媒体发展规律,既懂传媒政策又懂市场运作的复合型人才,而在当前融合发展中普遍面临人才紧缺问题。

因此,建立先进的用人机制,将技术要素资本化是媒体融合经营的关键。在运行机制上必须重视知识资本所有者――知识性员工在创造价值过程中的特殊贡献,实现按知分配,使他们获得相应的回报。同时,积极实施骨干员工长期激励措施,使其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尽快实行传媒职业经理人制度,选拔一大批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充实到传统媒体的经营团队中。

媒体融合的关键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三网融合 机遇 新媒体

如果说媒介融合是传媒发展面临的时代选择,那么当前最热点的话题之一“三网融合”则可看作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政策趋动力。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进一步开展三网融合的技术条件、网络基础和市场空间,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已进入关键时期。

三网融合不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这三种网络的物理合一,而是指这三大网络业务的融合,三大网络相互准入,实现经营业务范围的交叉。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目前已有53个。2012年我国将继续大力推进三网融合,推动广电和电信企业加强技术、业务和合作模式创新,带动相关技术研发和配套产业发展。

新媒体是指继报纸、电台、电视台之后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互联网、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TV等。其主要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发展,使得大众传媒由广播、电视、报纸等单向信息传播,变为双向互动、多元化的信息传播,传播方式与技术的融合成为发展趋势。传媒的融合已成为传统媒体拓展、吸纳新媒体受众的必要手段。传媒融合的表现特征,可以描述为传播工具的泛媒介化、传媒形态的全媒体化、传媒业态的多媒体化、融合取向的新媒体化和运作模式的跨平台化。

1.传统广电产业的优势

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在三网融合下有两大优势:第一是内容优势,广播电视所拥有专业素养的内容采集、制作和传播人才,丰富的的新闻资讯、娱乐影视内容资源和节目制作经验,这成为广播电视切入三网融合的着力点之一。

第二是网络优势,“广电网应广播性的媒体业务而生,天然的宽带、大容量、可管可控的优势本来就是通信网络所不及”。经过多年的技术改造和网络升级,广电网络具备了直接或者间接与通信网展开竞争的实力。

网络和广播电视这两大主要媒体,起着信息传播媒介的主要桥梁作用,在新媒体时代加速这两种媒介的融合,缩短了媒体内容与受众的距离,也改变了交互交流的方式。

传统电视媒体凭借自己超强的用户群,资源和人才团队,在融合网络媒体优势后出现的新媒体电视,将会吸取各种优势,实现自身平台的多元化发展,利用技术实现与电视观众在信息获取和传播过程更多的互动沟通与交流。

2.三网融合为传统广电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网融合为广播电视的网络视频产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新媒体对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来说是一个新的盈利增长点。

我国的广播电视媒体意识到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和互动性强的优越性以后,开始大力发展网络平台,通过开展新媒体业务,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发展新媒体,一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二是为了提色自身的竞争力;三是为了发挥自身的内容优势。广播电视拥有丰富的内容资源,是互联网内容的主力供应者,发展自身的新媒体网络,在内容建设上,具有绝对优势。

传统媒体融合网络媒体后,广播电视与网络实现了声音、图像、数据三种业务使用同一个平台、同一条线、同一个网络进行服务,为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更广阔创新空间,为未来新产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网络音视频、网络电影电视的画面质量和流畅速度正在不断提升,视频流量在网络内不断快速增加,传统广播电视节目被更多的年轻受众使用网络点击收听收看,网络广播电视内容实现了与网络的同步直播,这种时空范围的变换和延伸给予了受众新体验。

广电拥有经验丰富的资深制作团队,保存有大量节目资料,熟练运作对客户终端的把握以及特定节目的审定,这是电信运营商无法比拟的。应主动向美国等传媒发达的国家学习产业化运作能力,强化媒体资源库,成为专业高效的内容提供商,为新媒体运营商提供节目内容和媒体资源。

我国传统电视媒体有着丰富的应对信息变化的经验,在新的媒体环境下,能有效进行机构整合和产业重构,拓展广播电视广阔的发展空间。

3.三网融合促使广电行业加快产业布局

推进三网融合是国家的战略部署,三网融合使传统广播电视传媒机构探索新的产业运营模式,丰富和扩张广电媒体的市场份额,促进产业延伸和升级,势在必行。一些广电媒体已经开始通过跨媒体的产业链构建,挖掘广电传媒的核心资源价值将过去的单一层次的媒体生产扩展到新媒体领域,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媒体运作,在市场的竞争中逐步构建适合新媒体运作规律的新型产业运营和盈利模式。

要加快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在未来两三年三网融合“不对称进入”的格局中,广电的内容优势和先期布局,使得广电在网络音视频产业发展中掌握主导权。有条件的电台、电视台都要依托传统的广电媒体,加速发展网络广播、网络电视。

要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这种新兴媒体成为继广告、收视费、票房之后广电行业的第四大创收来源。随着新媒体发展和产业需求,政府部门要不断完善新媒体的管理政策,推进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实现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和信息网络技术的深度结合。传统广播电视部门要利用创业板这一资本平台,全面加快新媒体产业升级,掌握核心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主导权。

4.结论:三网融合,传统广播电视行业在市场竞争中优势和劣势并存,机遇和挑战同在,机遇大于挑战。紧抓三网融合机遇,开展新媒体业务,为传统广电业务在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发挥优势。

三网融合给广电新业务发展争取了空间,广电的优势是内容资源的掌控,广播电视正从传统业务领域向新媒体业务领域推进。紧紧抓住网络电视新媒体发展的重大机遇,以建立广播电视新媒体平台为品牌提升的新动力和产业增长的新起点,全面提升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岚,三网融合时代催生中国广电产业发展的战略转型,北方传媒研究,2011年2月

[2]网络与电视融合传统广电媒体如何凸显优势,2011年4月

媒体融合的关键范文第5篇

总体来说,研究成果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讨论议题不断丰富,理论探索不断深入。在这些相关研究中,以下论题是比较重要且受到众多学者关注的。

1.媒介产业融合的主导力量和发展路径:技术、市场、产业还是制度

媒介产业融合的驱动因素很多,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些因素之间又是什么关系黄河等认为技术是传媒组织的核心能力,以及传媒产业最重要的推动力。付玉辉等则认为市场是原动力,市场需求来自于电信服务和传媒服务的消费者。正是这个需求的原动力,最终推动并保证了技术融合乃至产业融合的实现。于小川则强调技术、产业与制度的力量。蔡骐、吴晓珍认为媒介融合始于技术创新,诉诸于制度创新,深化于产业创新,表现为产品创新。

在这种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媒介产业融合将遵循怎样的路径演变,按照层次和阶段将如何进行划分许颖首先把媒介融合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媒介互动,即媒体战术性融合;第二层次是媒介整合,即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第三层次是媒介大融合,即不同媒介形态集中到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昝廷全、金雪涛等则将媒介产业融合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种类型,对我国传媒产业融合则划分为“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三个阶段。彭兰的认识更进一步,认为媒介融合过程带来业务形态融合,市场融合,载体融合,以及机构融合等各个层面的变革。陈力丹、付玉辉则把产业融合的动因与融合的层次进行了关联,指出技术融合带来网络融合,市场融合带来服务融合,企业融合带来集团融合,管制融合带来政策融合。

2.融合对产业格局、经济特征、竞争方式的改变:瓦解与重构

媒介产业融合既发生在传统传媒业内部,同时也发生在传媒业、电信业、IT业等与信息相关的现代产业之间。这种广泛而深度的融合,必将对传统传媒业的产业格局、经济运行特征,乃至竞争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付玉辉提出传媒产业结构将从旧均衡走向新均衡,喻国明也认为传统媒介一向自守的介质壁垒将被冲破,传媒市场的版图和游戏规则将被极大改写。陆地认为将带来媒介市场、电视市场格局、观众市场、广告市场四方面的裂变。旧的媒介体系瓦解之后会怎样如何实现重构呢郑保卫等人认为,一个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多媒体并存”的新的媒体格局,在我国已经初步形成。王洪涛认为媒介融合的过程,是由垄断竞争向寡头垄断发展的过程;媒介融合的结果是新的更大媒介寡头垄断媒介市场。这是从市场结构上推进了一步。随后,肖赞军结合传媒产业的特质,指出传媒产业的经济特征将呈现出四大变化趋势:资源禀赋从渠道稀缺向内容稀缺转化;盈利模式从单一收入渠道向多元收入渠道转变;产业格局从产业分立向产业融合演变;市场结构从高度垄断的市场向竞争性垄断市场演化。并指出竞争和垄断双双被强化,未来传媒市场将演化成一种竞争性垄断的市场,传统传媒业的纵向市场结构裂变为横向市场结构,未来的传媒市场必将是一个网络型寡占市场。可以说,到这里,未来融合产业的市场结构获得了比较大的突破,有了更清晰的表述。

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下,企业行为会发生什么变化呢金雪涛分析了传媒机构的市场行为战略从一种基于静态的范式转变为一种基于动态的范式。王斌认为传统媒介竞争经常使用的价值链正在向空间尺度扩展。而黄升民和谷虹提出,“三网融合”将是基于平台的竞争,并指出平台竞争是替代性的竞争,是赢家通吃。通过一系列的数据表明,现阶段广电系统和电信系统在抢夺平台制高点的过程中,必然选择“基础平台捆绑核心应用平台”的发展路径,展现出全方位复制性竞争的图景。

3.传统传媒业如何应对:数字化转型与全媒体再造

面对来势汹涌的媒介融合和数字新媒体浪潮,传统媒体应该如何应对从导向上来看,可以分成三大阵营,第一种,剑走偏锋型。例如杜骏飞和王骥飞从长尾理论受到启发,提出传统媒体也可以利用数字新技术在长尾市场开拓利润空间。第二种,固守控制型。例如高子华提出在数字化变革中,广电机构赢家加强对用户终端、节目版权、媒体牌照的控制,最终整合渠道,占领市场。第三种,融合进取型。持这一导向的学者是主流,但至于如何融合进取,如何进行战略布局和策略运作,则体现了一个实践与理论相互推动的发展进程。

在融合进取导向的早期研究中,支庭荣提出内容和用户服务是两个关键。喻国明则提出媒体U化战略,即unite(融合)、universal(普及)、user(用户)、unique(独特)支撑的ubiquitous(无处不在)。并指出应该从“内容为王”转变为“产品为王”。但这些论述还显得比较抽象,未能对实践提出更具体务实的建议。

随着广电数字化进程的启示,数字化一下子成了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转型必经之路。黄升民等人指出,广电正在构架一个包含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移动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IPTV和DA B /DM B数字广播业务等多种数字新媒体形态的数字化发展蓝图。彭兰介绍了以电子报纸和电子杂志为代表的平面媒体数字化产品形态。面对数字化的大潮,如何实现数字化呢蔡雯结合《泰晤士报》网站的经验,提出将报纸栏目重新组合以全新方式呈现,与传统媒体构成一体标准延伸品牌等策略。而更多的学者则加入了关于“台网融合、报网互动”的讨论上来。

进入2008年,“全媒体”取代“数字化”,成为传统媒体转型之道的最新理念。郑强在烟台日报的全媒体方阵布局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传统报业必须改变现有的以纸媒为中心的布局,进行战略转型:从一家“报纸社”转型成为“报道社”;从“营销报纸”转型为“营销内容”;开发“多形态”产品,如纸质报、多媒体数字报、手机报、电子纸移动报等;采用“多渠道”发行,比如传统报业分销网,互联网(包括WI-FI),还有移动通信运营商的GPRS或CDMA等传输手段等;发展“多终端”的阅读介质,如新闻纸、PC、阅读器或电子纸阅读器、手机等。随后,关于全媒体转型的文章不断涌现,成为学界、业界研究的一个热点。

面对“全媒体”热潮,也有部分学者提出理性的思考。彭兰指出一个媒体的全媒体产品未必一定要完全通过自己的平台。与内容包装商、渠道提供商、平台提供商等共同完成产品的多种形式生产、多种渠道传播、多种平台“贩卖”,可能是媒介融合带来的产业重组与流程再造的更深层含义。而温海玲和杜骏飞则从政策壁垒的角度出发,提出对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的制度之困。所有这些,都是挡在全媒体之路上的理论与现实障碍,值得业界反思。

4.融媒产业的发展:模式探索与力量博弈

对于融合媒体产业的发展,研究的路径分为两条,第一条是从建设的角度,探讨融合形态的各种新媒体如何开拓市场,如何发展,如何盈利的问题。比如匡文波提出手机媒体在中国现阶段发展的重点是手机短信,而后他又总结了手机媒体的四大盈利模式。也有研究者对广电发展手机视频的对策、移动运营商主导的手机媒体发展模式等作了探讨。

融媒产业发展的第二条路径是从博弈的角度,探讨融媒产业发展进程中来自不同产业主体之间是如何进行合作竞争的。黄升民等人认为在广电数字新媒体产业的发展中有行业监管和与运营机构主导权,市场行为与监管政策、技术标准、消费市场四大类冲突。董年初、范洁提出,移动运营商与广电部门一方是终端和电信通道的控制者,一方是音视频内容的提供者,这注定了手机电视业务领域将存在广电和电信两个部门的博弈。秦字兴、忻展红指出,即使管制政策对电信运营商放开,内容准入不成障碍,运营商的实际产量和盈利也远达不到理论值。黄楚新认为广电和电信的博弈恰恰是IPTV发展的内爆力。

5.规制政策的变革:融合的理想与现实的困境

蔡雯、黄金在对比了美国、英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媒介规制改革之后,指出我国行政区划、行业垄断加剧了资本市场封闭,媒介规制的变革乃是媒介融合的必要前提。肖赞军总结出传媒规制的四大国际趋势:规制框架从纵向分业规制向横向分层规制转换,规制机构从分立机构向融合机构转变,规制改革的取向是放宽市场准入、倡导竞争、吸纳投资,规制重心从结构规制向行为规制转移。付玉辉认为网络中立原则论争及立法进程将塑造新型的互联网传播格局和数字传播生态系统。张志提出媒介政策应该呈现“模块化”趋势。彭兰则从更具体的方面对建立数字内容管理体系提出了整合性、层次化、兼容性三项原则。

在借鉴外国经验和国际趋势的同时,也有部分学者更注重规制改革在我国推进的现实环境。朱春阳鉴于中国的特珠国情和特珠的传播格局,提出对媒介融合规制应该体现中国面向,而政策规制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应该体现中国的现实与未来发展要求。喻国明和苏林森认为中国传媒规制的改革方向要从制度设计、评价体系、法治体系、区域特色等方面入手,以尽快完善媒介规制体系。陈绚也认为媒介融合规制的政策协调在中国尚需时日。■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统计说明:来源是CNKI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通过主题、关键字、摘要等检索要素,分别输入“媒介融合”、“媒体融合”、“产业融合”、“报业数字化”、“广电数字化”、“新媒体产业”、“广电电信竞争”、“融合规制”等检索词,根据主题切合、观点鲜明、发表于核心期刊等原则,检索并筛选出其中主流文章统计而成。某些文章有可能因为主题或关键字与所检索词不直接相关而遗漏,而部分文章由于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议题而出现重复统计,因此这是一个不完全统计数据,但基本上能够反映各年份和各议题的研究状况

黄河:《数字化如何改变传媒――聚焦数字化的四大力量》,《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2期;付玉辉:《试论电信业与传媒业的融合与结构转型》,《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3期;于小川:《技术逻辑与制度逻辑――数字技术与媒介产业发展》,《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1期;蔡骐、吴晓珍:《媒介融合发展策略解读――以创新经济学理论为框架》,《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7期;昝廷全、金雪涛:《传媒产业融合――基于系统经济学的分析》,《中国传媒人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9期;金雪涛、李竹荣:《传媒产业融合与我国广播电视业的战略选择》,《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8期;彭兰:《从新一代电子报刊看媒介融合走向》,《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7期;陈力丹、付玉辉:《论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现代传播》2006年第3期

付玉辉:《试论电信业与传媒业的融合与结构转型》,《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3期;喻国明:《直面数字化:媒介市场新趋势研究》,《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6期;陆地:《手机电视的发展及其对传统电视市场的影响》,《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11期;郑保卫、李洋、郭平:《试论当前我国媒体格局变化的现状及特点》,《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3期;王鸿涛:《媒介融合的现状与前景》,《中国记者》2007年第6期

肖赞军:《数字化时代传媒产业的经济特征》,《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7期;肖赞军:《产业融合进程中传媒业市场结构的嬗变》,《新闻大学》2009年第3期

金雪涛:《基于产业融合的传媒市场行为战略研究》,《当代传播》2009第1期;王斌:《链与网:媒介竞争和媒介生产的视角转换》,《国际新闻界》2009年8期;黄升民、谷虹:《数字媒体时代的平台建构与竞争》,《现代传播》2009年第5期

杜骏飞:《新媒介策略――“长尾”时代的双重博弈》,《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5期;王骥飞:《“长尾”核变――新货架下传媒集团的变革与重塑》,《新闻大学》2008年第3期;高子华:《数字化变革中的广电渠道整合》,《中国记者》2007年第1期

支庭荣:《融合与转型:传统媒体的未来生存法则》,《中国记者》2006年第2期;喻国明:《数字化时代的媒体U化战略》,《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8期;喻国明:《产品为王:传媒产业竟争的新主旋律》,《当代传播》2008年第2期

黄升民、周艳、王薇:《发展冲突创新(上)(下)――解析中国广电数字新媒体的发展演变》,《现代传播》2008年第5期、第6期;彭兰:《从新一代电子报刊看媒介融合走向》,《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7期;蔡雯:《传统报纸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对话〈泰晤士报〉网络版执行副总编辑帕明德巴瑞》,《中国记者》2007年第11期

郑强:《地市报发展的“全媒体”战略与实践》,《中国记者》2008年第8期

彭兰:《如何从全媒体化走向媒介融合――对全媒体化业务四个关键问题的思考》,《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7期;温海玲、杜骏飞:《变革时代的战略理性――全媒体热潮中的冷思考》,《青年记者》2009年2月下

匡文波:《中国手机媒体发展前景分析》,《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6年第9期;匡文波:《论手机媒体的盈利模式》,《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6期

黄升民、周艳、王薇:《发展冲突创新(上)(下)――解析中国广电数字新媒体的发展演变》,《现代传播》2008年第5期、第6期;董年初、范洁:《手机电视――媒体产业的新机遇》,《中国记者》2006年第4期;秦字兴、忻展红:《我国广电与电信在IPTV业务中的内容产量博弈》,《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黄楚新:《论中国IPTV发展的媒介生态》,《现代传播》2009年第4期